一、周围神经延长术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星玮[1](2019)在《应用神经延长术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缺损采用神经延长修复术后对疼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以及坐骨神经延长术后修复效果。方法(1)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坐骨神经延长组,神经切断结扎组及单纯外支架固定非延长组。术后3、7、10、14天进行自伤行为评分并动态监测其变化,随后取材进行TNF-α染色以及c-Fos染色检测并评估神经延长过程中产生疼痛的影响。(2)将1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坐骨神经延长组和自体神经移植组。术后3d、7d、10d、2w、3w、4w、5w及6w进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术后6w进行电生理检测以及组织学检测。结果坐骨神经延长组术后3、7、10、14天自伤行为评分与神经切断结扎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单纯外支架固定非延长组相比,在术后10天、14天自伤行为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4天,坐骨神经延长组DRG阳性表达最弱;坐骨神经延长组L4-S1脊髓c-Fos染色显示脊髓后角未见明显的c-Fos表达。坐骨神经延长组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神经传导速度优于自体神经移植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学检测显示坐骨神经延长组可见大量新生髓鞘。结论神经延长过程中并未引起明显的疼痛症状,且坐骨神经延长组神经恢复效果优于自体神经移植组,为临床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延长术后对疼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坐骨神经延长组,神经切断结扎组及单纯外支架固定非延长组。术后3、7、10、14天进行自伤行为评分并动态监测其变化,随后进行TNF-α染色以及c-Fos染色检测并评估神经延长过程中产生疼痛的影响。结果坐骨神经延长组术后3、7、10、14天自伤行为评分维持在0.25±0.50分,神经切断结扎组分别为0.67±0.52分、0.83±0.41分、2.17±1.17分、3.00±1.67分,单纯外支架固定非延长组分别为0分、0.25±0.50分、0.75±0.50分、0.75±0.50分,延长组术后3、7、10、14天自伤行为评分与结扎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非延长组相比,在术后10天、14天自伤行为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4天,坐骨神经延长组脊髓背根神经节TNF-α染色轻微阳性(+/-),神经切断结扎组呈强阳性表达(++),单纯外支架固定非延长组呈阳性表达(+),阴性对照组无TNF-α表达(-);延长组无麻状态下延长90分钟后L4-S1脊髓c-Fos染色呈弱阳性表达,统计阳性细胞核可达21.5±6.6个,非延长组恒定90分钟后呈弱阳性表达,统计阳性细胞核可达19.3±8.1个,延长组与非延长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延长组与阳性对照组具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神经延长过程中并未引起明显的疼痛症状,这为其临床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目的探讨神经延长术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的疗效。方法将1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二组,分别为坐骨神经延长组和自体神经移植组。术后3d、7d、10d、2w、3w、4w、5w及6w进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术后6w进行电生理检测以及组织学检测。结果坐骨神经延长组大鼠3d,7d,10d,2w,3w,4w,5w,6w SFI结果为-81.52±2.20,-86.13±1.23,-85.34±2.18,-82.13±2.86,-80.84±1.98,-76.86±1.78,-74.23±2.46,-73.23±2.92;对照组为-89.05±2.36,-87.62±3.26,-88.24±2.98,-86.98±3.45,-84.12±2.74,-82.23±2.81,-80.73±2.03,-79.56±1.72,两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坐骨神经延长组术后6周电生理检测示动作电位潜伏期为3.7±0.8ms,对照组为4.0±0.9ms;前者神经传导速度为14.2±0.6m/s,后者为13.6±1.1m/s;前者动作电位波幅为7.4±0.9m V,后者为7.0±0.7m V,两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学检测示坐骨神经延长组见大量新生髓鞘。结论坐骨神经延长组神经恢复效果优于自体神经移植组,这为其临床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李星玮,莎茹拉,鲍丙波,高涛,林俊卿,郑宪友[2](2019)在《大鼠坐骨神经延长术对疼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延长术对疼痛的影响。方法 SPF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6只,体质量250~300 g。取其中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为坐骨神经延长组(A组)、单纯外支架固定非延长组(B组)、神经切断结扎组(C组)。3组均建立10 mm长坐骨神经缺损模型,A组在外支架固定基础上以1 mm/d速度进行坐骨神经延长,共延长14 d;B组单纯行外支架固定;C组直接结扎断端神经。术后3、7、10、14 d采用自伤行为评分量表评价大鼠足部损伤情况;术后14 d取各组大鼠L4~S1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行TNF-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用纯血清代替一抗处理标本作为阴性对照组。另取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为坐骨神经延长组(A1组),单纯外支架固定非延长组(B1组)、阳性对照组(C1组),每组6只。A1、B1组同A、B组方法建立10 mm长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后进行外支架固定,术后3 d无麻醉状态下作或不作神经延长;C1组不作造模处理,于足趾部注射20μL 2.5%甲醛。90 min后取大鼠L4~S1节段脊髓后角行即早基因c-Fo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计数阳性细胞数,使用纯血清代替一抗处理标本作为阴性对照组。结果术后延长过程中B、C组大鼠自伤行为评分均逐渐增加,A组较稳定维持在(0.25±0.50)分。术后各时间点C组评分均显着高于A、B组,术后10、14 d时A组评分显着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组TNF-α表达微弱,呈轻微阳性(+/-);B组TNF-α呈阳性表达(+);C组呈强阳性表达(++);阴性对照组DRG无TNF-α表达(-)。c-Fo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1、B1组呈弱阳性表达,C1组呈明显强阳性表达,阴性对照组无c-Fos阳性表达。A1、B1、C1组和阴性对照组c-Fos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1.5±6.6)、(19.3±8.1)、(95.6±7.4)和0个/视野,C1组显着高于A1、B1组(P<0.05),A1、B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坐骨神经延长操作时及整个延长过程中并不会引起明显的疼痛症状。
吴晓虎[3](2019)在《减速缓慢延长股骨对兔坐骨神经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自体神经移植作为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金标准,术后功能恢复仍不尽如人意;近年来,通过肢体延长间接延长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在采用Ilizarov技术进行肢体延长时也常伴有周围神经损伤。为降低肢体延长过程中周围神经损伤的并发症,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周围神经延长方法——减速缓慢延长法,并探讨该方法对周围神经的影响,为临床修复神经缺损提供借鉴。方法24只10周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分别是股骨延长2cm的A组(n=8)、股骨延长3cm的B组(n=8)和股骨不做延长的空白对照C组(n=8)。2cm组再随机分成2个亚组,即A1减速缓慢延长实验组,A2匀速缓慢延长对照组;3cm组也再随机分成2个亚组,即B1减速缓慢延长实验组,B2匀速缓慢延长对照组。每只动物均采用微型外固定支架固定股骨,空白对照C组股骨截骨外固定后不做任何处理,随机分为C1、C2两个亚组。除C组外,其余动物均在截骨术后5d开始延长:A1组以1 mm/d的速度延长10d,以0.75 mm/d延长 14d;B1 组以 1 mm/d 延长10d,以0.75 mm/d延长 14d,以0.5 rmm/d延长19d;A2、B2组全部采用1 mm/d的速度分别延长20d与30d。所有动物在开始延长10周后进行坐骨神经电生理检测、腓肠肌湿重测量和神经肌肉染色,并计算有髓神经纤维平均密度、轴突数和平均直径。测量双侧兔坐骨神经长度,计算神经的延长率[PNE=(左-右)*100%/原始神经长度]。结果2cm减速缓慢延长组和匀速缓慢延长组中,兔坐骨神经的延长率分别为23.79%和25.52%,3cm组中兔坐骨神经的延长率分别为37.11%和39.27%。2cm、3cm减速缓慢延长组与匀速缓慢延长组比较,2cm、3cm匀速缓慢延长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兔坐骨神经动作电位振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腓肠肌肌肉湿重、有髓神经纤维平均密度和轴突平均直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速缓慢延长组优于匀速缓慢延长组(P<0.05);而2cm、3cm减速缓慢延长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上述检测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坐骨神经具有被动拉伸延长的潜力。当兔坐骨神经延长的长度在一定限度(2~3cm)内,减速缓慢延长比匀速缓慢延长对兔坐骨神经的功能影响更小,可进一步降低神经延长过程中的并发症,有利于靶器官功能的恢复。
莎茹拉,沈俊,张长青[4](2017)在《神经延长术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神经延长术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疗效。方法切除实验组家兔右侧大腿中段坐骨神经20 mm以建立神经缺损模型,用自制神经延长器逐渐延长坐骨神经断端,3周后行神经端-端缝合术。在对照组家兔右侧相同位置切除坐骨神经20 mm以建立神经缺损模型,将切取的神经180°翻转后进行回植,采用8-0丝线进行神经端-端缝合术。初次手术后16周,两组均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腓肠肌湿质量及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有髓神经纤维直径、神经纤维面积比例检测。结果实验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腓肠肌湿质量及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有髓神经纤维直径、神经纤维面积比例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神经延长术可作为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新方法,其有望取代自体神经移植术。
李爽[5](2012)在《循环牵张应力对大鼠许旺细胞增殖与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体外构建许旺细胞循环牵张力学模型,对体外培养的许旺细胞实施循环牵张应力刺激模拟载体神经的缓慢牵张,探索循环牵张应变刺激对周围神经来源许旺细胞增殖以及mRNA表达的影响,从细胞生物力学以及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肢体延长中的神经生长延长机制。方法:1.体外平面循环牵张应力加载模型的建立:将硅橡胶材料制作成0.1cm厚的透明薄膜,结合硅橡胶材料的泊松比以及弹性模量,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模拟硅橡胶受到牵张应变后产生的形变;通过MTT方法比较细胞在硅橡胶和标准培养板上的生长情况,并采取体外皮下包埋实验验证硅橡胶材料是否具有生物学毒性。2.许旺细胞的纯化:分离新生6d的Wista大鼠双侧坐骨神经,双酶消化法分离许旺细胞,用S-100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对许旺细胞进行鉴定。将收集到的细胞分为3组,分别应用冷喷注法、改良冷喷注法和酶消化法对细胞进行纯化,纯化后的细胞分别计算纯度,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活性,并从细胞纯度、细胞活性、纯化后所得细胞数量三个方面对许旺细胞的纯化方法进行评估,从而寻找最佳的许旺细胞纯化方法。3.循环牵张应变刺激加载:体外培养6d龄大鼠许旺细胞并传至P3代,按照刺激强度分为0、5%和10%形变组,利用ElectroForce3200力学试验仪搭载的BioDynamic生物反应舱系统,以6h为固定时间点对细胞进行频率为0.25Hz的周期性牵张应力刺激。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应力刺激下许旺细胞的增殖率,获得许旺细胞增殖的最佳应力值,并分为无力学刺激组和力学刺激组2组。Trizol分别提取细胞mRNA,采用高通量技术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基因表达谱差异,并采用聚类分析、GO分析等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整理。结果:1.本课题组自制的硅橡胶细胞载体表面应力分布均匀,有效应变面积分布大,生物学相容性尚可,在BioDynamic细胞应力加载系统的配合下,可满足许旺细胞的牵张刺激的实验。2.相比冷喷注法和差速酶消化两种方法而言,改良冷喷注法提纯许旺细胞存在操作简便,获得许旺细胞纯度高、不影响细胞活性等优点,缺点是对操作者实验操作技术和经验要求相对较高,初学者不易掌握,需在多次实践中摸索掌握,但不失为一种可供参考的许旺细胞纯化新方法,适合在本实验中继续使用。3.在5%的应变刺激下,许旺细胞的S期细胞比例和增殖指数(PI)相比无应变刺激时有所升高,然而15%的应变刺激下,两指标同时降低;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许旺细胞表现出明显的形态学变化。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基因表达谱,上调基因894个,下调基因1570个结论:许旺细胞的增殖情况与所加载力的大小呈现一定的剂量相关性;适当大小的牵张应力通过某种机制作用于周围神经的许旺细胞并促进其增殖,同时,牵张应力可以改变许旺细胞多种基因的表达以及对许旺细胞的生命活动进行一系列的调控,这些基因有可能与轴突的生长存在密切的联系。
邵珩[6](2010)在《牵张成骨过程中被动牵拉延长神经的变化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肢体延长(limb lengthening)是利用生物组织的“张力应力”法则,对离断的肢体施加牵引力,使分开的骨段间隙被新骨取代的肢体矫形技术,也称为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DO)技术。该技术目前已成为矫形外科、颌面外科畸形矫正和骨缺损治疗的主要手段。关于DO过程中新生骨周围同期受到牵拉的软组织,特别是周围神经扩展延长的生物学反应和作用机制尚未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然而,临床肢体牵拉后神经纤维的损伤所致相关并发症的持续存在和居高不下的发生机率,增加了该实验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成骨部位的周围神经必然会受到损伤,但是在DO的矿化期会自发得到修复,究其恢复机制如何,相关参考文献极少。目的:明确牵张成骨过程中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机制。(1)建立胫骨延长动物模型;(2)通过断层切片观察了解DO矿化期不同时段新生骨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的形态学变化趋势;(3)观察分析牵拉延长后的周围神经组织超微结构;(4)观察和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p75NGFR)在肢体延长过程中被动延长神经中的表达情况和作用机制,探讨牵张成骨中周围被动延长组织的适应过程,特别是被动延长周围神经的形态变迁,相关细胞因子在此适应过程的变化趋势。(5)初步尝试微波辐射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中的应用。方法:动物模型选用日本大耳白兔,于右后肢安装单臂外固定支架并实施胫骨干上1/3截骨术,以制备肢体延长模型。术后7天开始延长,速率为1mm/d(0.5mm/d,2次/d),共计10天完成延长胫骨1cm。动物模型在延长及矿化过程中应用X线摄像观察延长区域骨痂生长情况;矿化期0,7,14,28,56天分设实验组。制备火棉胶包埋薄型化横断连续切片,于典型层面观察新生骨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的位置关系及进行主要参数的测量分析;取材牵拉延长的胫神经,石蜡包埋切片进行HE染色,新鲜取材组织进行透射电镜的超微组织结构观察;石蜡切片免疫组化和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GF及其受体p75NGFR在矿化期不同时相的表达情况。应用微波进辐射进行抗原修复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1.动物模型成功制备;随矿化期延长,动物关节活动逐渐恢复改善;X线动态观察骨痂影像逐渐清晰,骨痂量逐渐增加,两端的骨皮质汇合,逐渐出现骨髓腔,皮质骨和髓腔分界清楚,最后骨痂坚强愈合,延长肢体力线佳,没有出现畸形愈合;2.延长部位横断面的断层切片观察结果:以延长骨为中心观察周围各种组织的位置关系及变化,测量新生骨的实际生长面积以及新生骨与周围神经和血管的径线并进行比较分析,了解肢体延长过程中各组织的适应情况;3.牵拉延长神经表现为牵拉外力导致的神经损伤和修复过程。早期,光镜下可见神经纤维排列紊乱、郎飞氏结区增宽、髓鞘肿胀,可见神经纤维扩展性脱髓鞘电镜下神经纤维髓鞘板层结构疏松,可见空泡状髓鞘变性及环形小体,可见肿胀压迫轴突;延长后7天,光镜下神经纤维出现轻度修复性变化,电镜下可见新生髓鞘;随矿化期时间的延长,神经损伤逐渐自我修复,至矿化56天神经纤维结构基本恢复正常,但仍可观察到新生髓鞘。4.NGF和p75NGFR在胫骨延长后不同矿化时期表达不同,基本表达规律为矿化早期(D7和D14组)位于轴索外层的雪旺氏细胞表达呈现强阳性,达到高峰,而DO组和D28组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至D56组几乎检测不到。5.微波辐射应用于免疫荧光检测可以大量节约实验时间,染色效果较佳。结论:1.家兔是肢体延长模型制作中的优选动物,建立的改良家兔肢体延长模型可以符合后续实验要求,获得可靠实验数据。应用X线可对延长不同时期的新骨形成情况进行监测,。2.矿化期不同时相中火棉胶薄型化横断面切片可以清晰观察新骨及周围各相关组织结构的形态学位置关系和变化过程,为临床提供翔实的形态学资料;3.缓慢肢体延长过程中周围神经的亚临床损害是可逆的,在神经损伤的同时自然修复已经开始。4. P75NGFR在肢体延长过程中受损神经的雪旺氏细胞中的丰富表达,证明其对于神经的髓鞘再生和适应性延长具有关键作用。NGF及其受体p75均为DO后矿化早期的自分泌细胞因子,NGF可通过与受体的特异性结合,调节神经细胞活性,促进神经的损伤修复和重建。5.微波法免疫荧光检测可以节约实验时间,获得可靠实验结果,可以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赵志明[7](2010)在《火棉胶断层切片观察兔肢体延长矿化期组织形态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普通X线、火棉胶断层切片观察分析兔肢体延长过程中延长区域骨痂生长情况、水平切面上新生骨组织和周围延长相关组织的形态学变化。方法:20只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左后肢行胫骨上1/3线锯截骨,应用自制单臂外固定延长支架,制备肢体延长动物模型,术后7天开始延长,延长速率为1mm/d,分早晚两次完成,0.5mm/次。选择矿化期不同时间点作为实验组(分为矿化第0、7、14、28、56天五组),分别拍摄延长肢体X线,观察肢体延长区骨痂生长情况,延长肢体整体力线等,同时各组延长肢体取材,制备火棉胶断层切片,了解水平切面上新生骨组织和周围延长相关组织的形态学变化过程。结果:1.大体观察在10天的延长期内,延长肢体长度逐渐增加,伤口干燥无明显渗出;标本延长区骨膜完整且显着增厚,未见骨膜撕裂痕迹。2.X线表现胫骨停止延长时,截骨端间隙延长长度约1cm,延长区域未见明显骨痂影像;矿化第7天可在延长区域发现密度较前增加,在两骨折端有少许骨化现象;矿化第14天可见延长区域模糊的骨痂影像,且较前有所增加;矿化第28天,骨痂量明显增加,在截骨端开始出现骨皮质,髓腔模糊出现;矿化第56天,延长区域骨痂丰富,皮质骨和髓腔分界清楚,延长区域骨痂愈合坚强,去除外固定支架,延长肢体力线佳,没有出现畸形愈合。3.火棉胶断层切片取材矿化第14天、第28天、第56天三组实验动物的后肢,制备火棉胶断层切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①矿化第14天、第28天、第56天和正常胫骨预截骨处4组面积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矿化第14天、第28天、第56天横断面处的胫神经与胫后动脉间距无显着性差异(P>0.05);③矿化第14天、第28天、第56天胫神经与胫骨间距有显着性差异(P<0.05);④矿化第14天、第28天、第56天胫后动脉与胫骨间距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骨延长术是创伤及矫形外科近年来使用的主要技术之一,其生物学原理是骨组织在外力牵拉下的再生过程,也称此现象为牵伸骨形成。临床上这一技术已被用于肢体延长、骨缺损和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以及增高手术等,通过本实验研究认为:自制单臂外固定延长器能够成功制备兔胫骨骨延长模型;X线作为一种传统的检查方法,在肢体延长中对肢体力线、延长长度、是否有轴向偏移等并发症的早期发现有重要作用;火棉胶断层切片技术作为断面解剖学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可清晰显示延长区域骨及周围组织结构横断面的位置关系,对于延长过程各结构的形态变化趋势提供了更为翔实的参考依据。
舒衡生[8](2009)在《Ilizarov技术在下肢创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进行Ilizarov技术在下肢创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基础研究:(1)建立家兔胫骨干截骨延长模型,利用普通X-ray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肢体延长过程中延长区域骨痂生长及血运情况,比较普通X-ray和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肢体延长中应用的优缺点。(2)通过形态学观察、核磁影像、组织学染色检查以及生物力学实验等方法观察家兔膝关节软骨在胫骨牵拉延长过程中的损伤程度及规律。临床研究方面进行三大类下肢创伤疾病的Ilizarov技术的临床实践,总结该技术的临床适应症和应用价值。方法:基础研究部分动物造模应用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实验兔,全麻下于右后肢安装单臂外固定支架并行胫骨干上1/3线锯截骨,制作肢体延长模型。术后7天开始延长,速率为lmm/d,延长到原胫骨的30%后停止延长,矿化5周。成功建立的动物模型在延长及矿化过程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延长区域骨痂形成的声像特点及血运情况,并与相应时相点的X片比较,术前术后检查测量邻近的膝、踝关节活动度的改变;取材不同实验组的膝关节软骨,进行大体形态学和核磁影像学观察软骨的受损情况,HE染色观察软骨细胞情况,生物力学检查关节软骨抗牵张能力,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临床研究部分应用Ilizarov技术对下肢三大类创伤疾病进行临床治疗:1.下肢新鲜骨折。2.下肢陈旧骨折。3.创伤性下肢畸形和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选用典型病例16例,以临床疗效总结Ilizarov技术的适应症和应用价值。结果:1.动物模型成功制备;随牵拉程度的加强,实验动物膝、踝关节活动由正常发展到踝关节背伸功能明显受限,膝关节伸直功能受限,矿化5周后,关节功能都有一定改善,但是仍不能恢复到正常;X线片表现:延长到10%,不见新生骨痂,延长到20%时,可见模糊的骨痂影像,延长到30%,骨痂量明显增加,在截骨端开始出现骨皮质。随矿化时间的延长,两端的骨皮质开始汇合,逐渐出现髓腔,皮质骨和髓腔分界清楚,最后骨痂坚强愈合,延长肢体力线佳,没有出现畸形愈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延长初期延长区血流信号逐渐增加。延长一周左右,声像图显示延长区出现高回声区,表明有骨痂生成。延长到30%时,超声波已经很少能透过延长区域,截骨端皮质骨形成,延长区间的裂隙减小,多普勒超声已经很难再准确测量出实际的延长长度。2.关节软骨的检测从MRI影像、离体观察、HE组织学染色以及生物力学抗牵拉强度等检测兔胫骨延长不同幅度下的关节软骨表现情况,结果得出一致性的结论:随延长幅度的增加,关节软骨的病变加重。在低幅度延长实验组,获得的影像和数据资料、软骨力学数据均与正常对照组近似。但是从延长30%组以及经历硬化期5周的2个实验组可以观察到关节软骨的病理改变在加重,不仅影像上发现软骨下信号增强表现出的软骨下基质增生和钙化;直接观察到的关节面苍白,光泽较正常差;组织染色亦可见到明显的关节软骨细胞排列紊乱,层次不清,退变细胞散在,胞核消失等现象;生物力学检测发现关节软骨抗牵拉强度明显减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3.临床部分: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疗效满意。结论:1.多普勒超声可以早期观察到家兔肢体延长区域血运及骨痂生成的情况,较之X—ray能更早预测肢体延长区域骨痂愈合的趋势,可对肢体延长的速度起到指导作用。肢体延长过程中,普通X线和超声检查各有优缺点,如果将两者联合应用,将对肢体延长的成功提供更准确的信息。2.随肢体延长幅度的增加,关节软骨的损伤逐渐加重。核磁检查在肢体延长中可以明确观察到软骨的受损情况及程度。生物力学软骨抗牵拉强度的检测获得的数据结果与从MRI、离体观察、HE组织学染色获得的结论相同。进一步明确了肢体延长与关节软骨损伤的必然性联系。3.临床研究得出结论:Ilizarov技术是治疗下肢各种新鲜骨折,陈旧骨折不愈合,骨缺损,感染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和矫正各种创伤后和先天性下肢畸形的有效方法。]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治疗新鲜骨折不用切开,不用植骨,可以早期下地负重,手术时不侵袭或少侵袭骨折端以及负重时骨折端的轴向微动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符合现代外科学的微创治疗理念。应用Ilizarov技术结合微创的皮质骨截骨术逐渐矫正肢体畸形(gradual correction)比以往采取的即时矫形(acute correction)有更多的优点,损伤更小,临床并发症更少,远期效果更好。
师红立[9](2009)在《X线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肢体延长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制作日本大耳白兔胫骨干截骨延长模型,利用普通X线、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肢体延长过程中延长区域骨痂生长及血运情况,观察延长区早期骨痂生成及变化特点,预测发展趋势。比较普通X线和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肢体延长监测中的优缺点,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在肢体延长术中的监测价值。方法15只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实验兔(平均5±0.5月龄),重量2.5-2.8Kg,全麻下于右后肢安装单臂外固定支架并行胫骨干上1/3线锯截骨,制作肢体延长模型。术后7天开始延长,速率为1mm/d,分早晚两次完成,延长到30%(延长区域的长度/胫骨原长度)后停止延长,矿化5周。在延长及矿化过程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延长区域骨痂形成的声像特点及血运情况,并与相应时相点的X线比较。另外术前术后检查测量邻近关节(膝、踝关节)活动度的改变。术前通过正常肢体的普通X线测量动物胫骨长度及胫骨上下直径的变化,从而确定延长的长度及外固定支架使用半针直径的大小。术后通过X线观察肢体延长长度及延长区域骨痂生长情况。结果1大体观察:术前正常实验动物膝、踝关节活动正常;延长过程中,延长10%时,膝、踝关节活动度与术前正常相比变化不明显(p>0.05);延长到20%和30%时,踝关节背伸功能明显受限(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关节伸直功能受限(P<0.05),矿化5周后,关节功能都有一定改善,但是仍不能恢复到正常(P<0.05)。2 X线片表现:胫骨延长到10%之前,延长区域看不到新生的骨痂,延长到20%时,可以看到在延长区域模糊的骨痂影像。延长到30%,骨痂量明显增加,在截骨端开始出现骨皮质。矿化3周时,两端的骨皮质开始汇合,逐渐出现髓腔。矿化5周时,延长区域骨痂丰富,皮质骨和髓腔分界清楚,但是中间汇合区域愈合薄弱。矿化7周,延长区域骨痂愈合坚强,去除外固定支架,延长肢体力线佳,没有出现畸形愈合。3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延长初期(3-5天),多普勒超声声像图显示延长区血流信号逐渐增加。延长一周左右,多普勒超声声像图显示延长区出现高回声区,表明有骨痂生成。延长到30%时,超声波已经很少能透过延长区域,截骨端皮质骨形成,延长区间的裂隙减小,多普勒超声已经很难再准确测量出实际的延长长度。延长区域应用超声探头连续的横断扫描影像表现为无回声的窗口,随着新骨的形成,在延长区域超声回声逐渐增强,慢慢填补空隙。纵切面超声扫描影像表现为截骨的两个断端表现为高反射,超声波无法透过皮质,在延长区域,超声波部分透过未矿化完全的新生骨痂区域,呈现为斑点状。结论肢体延长常常导致关节活动范围的减小,以踝关节背伸障碍为主。应用普通X线片可以术前测量拟延长肢体的长度及肢体上下端直径的变化,从而确定延长的幅度和使用相配套的外固定支架及半针的大小。术后可以通过X线观察是否截骨完全,截骨端对位及力线。在延长过程中,X线不仅可以确定延长区域的长度及骨痂生成的多少,而且可以观察延长肢体的力线,是否出现轴向偏移,外固定支架是否松动,是否有感染等。多普勒超声可以早期观察到延长区域血运形成情况及骨痂生成的多少,较之X线更能早期预测肢体延长区域骨痂愈合的趋势及预后,对肢体延长的速度起到指导作用。另外多普勒超声可以在延长过程中发现一些液性并发症,例如囊肿。而且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且经济实用的检查方法。肢体延长过程中,普通X线和超声检查各有优缺点,如果将两者联合应用,将对肢体延长的成功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杨小锋,张晓刚,宋敏[10](2006)在《Ilizarov技术肢体延长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表明
二、周围神经延长术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围神经延长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神经延长术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1 |
abstract1 |
摘要2 |
Abstract2 |
摘要3 |
Abstract3 |
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第一部分 大鼠坐骨神经延长术对疼痛影响的实验研究 |
1.1 前言 |
1.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1.2.1.1 实验动物和主要试剂 |
1.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2.2 实验方法 |
1.2.2.1 动物分组情况及模型制备 |
1.2.2.2 自伤行为评分 |
1.2.2.3 疼痛指标TNF-α染色 |
1.2.2.4 即早基因c-Fos检测 |
1.2.2.5 统计学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3.1 自伤行为评分 |
1.3.2 免疫组化TNF-α染色 |
1.3.3 即早基因c-Fos染色 |
1.4 讨论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部分 神经延长术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疗效的实验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2.2.1.1 实验动物和主要试剂 |
2.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2.2 实验方法 |
2.2.2.1 动物分组情况及模型制备 |
2.2.2.2 行为学检测 |
2.2.2.3 电生理检测 |
2.2.2.4 组织学检测 |
2.2.2.5 统计学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一般情况 |
2.3.2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 |
2.3.3 电生理检测 |
2.3.4 组织学检测 |
2.4 讨论 |
2.5 实验的缺点和不足 |
2.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3)减速缓慢延长股骨对兔坐骨神经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2.1 动物实验 |
2.2 实验仪器和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部分 结果 |
3.1 X线检查 |
3.2 神经电生理检测 |
3.3 大体标本观察 |
3.4 组织学检测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业绩 |
致谢 |
(4)神经延长术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神经延长器设计原理 |
1.2 实验动物 |
1.3 手术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大体观察 |
2.2 神经再生情况 |
2.2.1 电生理检测 |
2.2.2 腓肠肌湿质量比较 |
2.2.3 组织学分析 |
3 讨论 |
3.1 周围神经修复方法 |
3.2 神经延长术可能原理 |
3.3 神经延长术优缺点 |
3.4 待解决的问题 |
(5)循环牵张应力对大鼠许旺细胞增殖与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许旺细胞力学加载模型的构建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主要实验装置与试剂 |
1.1.2 硅橡胶力学载体的制备 |
1.1.3 细胞应变装置中硅橡胶膜的应变分析 |
1.1.4 硅橡胶膜的生物相容性测试 |
1.1.5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硅橡胶力学载体的外观 |
1.2.2 硅橡胶力学载体的力学分析 |
1.2.3 生物相容性测试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许旺细胞的纯化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动物、主要试剂及仪器 |
2.1.2 原代许旺细胞的分离培养 |
2.1.3 许旺细胞的纯化 |
2.1.4 许旺细胞S-100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 |
2.1.5 许旺细胞纯度的计算 |
2.1.6 流式细胞周期技术测定许旺细胞活性 |
2.1.7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原代细胞培养及形态学观察 |
2.2.2 许旺细胞的S-100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鉴定 |
2.2.3 三种许旺细胞纯化方法比较 |
2.2.4 形态学方法测定许旺细胞纯度 |
2.2.5 流式细胞学方法测定许旺细胞活性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力学刺激对许旺细胞增殖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实验试剂与器材 |
3.1.2 许旺细胞的取材于处理 |
3.1.3 采用BioDynamic生物反应舱系统为大鼠许旺细胞加载CTS |
3.1.4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增殖相关指标 |
3.1.5 基因差异表达谱分析 |
3.1.6 统计学处理 |
3.2 结果 |
3.2.1 许旺细胞的纯化 |
3.2.2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 |
3.2.3 周期性循环牵张应力对许旺细胞形态的影响 |
3.2.4 周期性循环牵张应力对许旺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5 许旺细胞表达谱分析 |
3.3 讨论 |
3.3.1 缓慢牵张与周围神经损伤 |
3.3.2 循环牵张应力对许旺细胞形态的影响 |
3.3.3 循环牵张应力对许旺细胞增殖的影响 |
3.3.4 循环牵张应力对许旺细胞产物表达的影响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6)牵张成骨过程中被动牵拉延长神经的变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兔胫骨延长动物模型的建立以及矿化期中延长部位周围结构的形态学观测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
1.1.3 主要仪器设备与实验器械 |
1.1.4 肢体延长动物模型的制备 |
1.1.5 实验计划、分组 |
1.1.6 X线检查 |
1.1.7 火棉胶断层切片的制备 |
1.2 结果 |
1.2.1 大体观察 |
1.2.2 X线检查结果 |
1.2.3 火棉胶断层切片观察测量结果 |
1.3 讨论 |
1.3.1 肢体延长动物模型的改进与制备 |
1.3.2 外固定支架的设计及术中注意事项 |
1.3.3 X线的监测价值 |
1.3.4 火棉胶断层切片的应用价值 |
1.4 小结 |
二、肢体延长中被动牵拉延长的神经不同时段的组织结构和超微电镜观察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动物模型及分组 |
2.1.2 标本制备和组织学检查 |
2.2 结果 |
2.2.1 光镜结果 |
2.2.2 电镜结果 |
2.3 讨论 |
2.3.1 肢体延长过程导致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
2.3.2 周围神经对缓慢牵伸的生物学适应性 |
2.4 小结 |
三、NGF及其受体p75NGFR在牵拉成骨过程延长神经中的联合表达及意义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动物造模及取材 |
3.1.2 标本石蜡切片制备 |
3.1.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3.1.4 免疫荧光染色 |
3.1.5 间接法双重免疫荧光染色 |
3.1.6 组织学评估观察及图像分析 |
3.1.7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 |
3.2.1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3.2.2 免疫荧光结果 |
3.3 讨论 |
3.3.1 DO中的神经损伤 |
3.3.2 NGF及其受体在DO中的作用 |
3.4 小结 |
四、微波辐射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免疫荧光检测中的应用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仪器设备 |
4.1.2 试剂与组织材料 |
4.1.3 脱蜡步骤 |
4.1.4 抗原修复 |
4.1.5 免疫荧光染色 |
4.2 结果 |
4.2.1 改良方法的荧光染色结果 |
4.2.2 微波快速免疫荧光法中3种缓冲液染色效果比较 |
4.2.3 微波快速免疫荧光法中2种抗原修复法结果比较 |
4.2.4 微波快速免疫荧光染色时间 |
4.3 讨论 |
4.3.1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的发展历程及抗原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 |
4.3.2 微波辐射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中的应用 |
4.3.3 改进实验方法的优势和体会 |
4.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牵引成骨技术及其发生机理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7)火棉胶断层切片观察兔肢体延长矿化期组织形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火棉胶断层切片观察兔肢体延长矿化期的组织形态变化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
1.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1.1.4 实验器械 |
1.1.5 肢体延长动物模型的制备 |
1.1.6 实验计划、分组 |
1.1.7 X线检查 |
1.1.8 火棉胶断层切片的制备 |
1.2 结果 |
1.2.1 大体观察 |
1.2.2 X线检查结果 |
1.2.3 火棉胶断层切片 |
1.3 讨论 |
1.3.1 肢体延长模型的制作 |
1.3.2 外固定支架的设计及术中注意事项 |
1.3.3 骨膜、血供对牵张成骨的作用 |
1.3.4 肢体延长术的常见并发症 |
1.3.5 X线的监测价值 |
1.3.6 火棉胶断层切片的应用价值 |
1.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肢体延长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8)Ilizarov技术在下肢创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肢体延长动物模型的筛选建立及X-ray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在肢体延长过程中的监测价值 |
1.1 对象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肢体延长对邻近关节软骨的影响 |
2.1 对象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Ilizarov技术在下肢创伤的临床研究 |
一、下肢新鲜骨折的治疗 |
临床资料 |
手术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二、下肢陈旧骨折的治疗 |
临床资料 |
手术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三、创伤性下肢畸形的矫正和踝关节牵引成形术 |
临床资料 |
手术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部分总结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9)X线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肢体延长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评价肢体延长骨痂方法的实验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2 检查方法和内容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肢体延长术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10)Ilizarov技术肢体延长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骨组织 |
1.1 截骨部位的选择 |
1.2 成骨方式 |
1.3 骨痂变化和细胞因子表达 |
1.4 骨延长的速度和限度 |
2 软骨 |
2.1 骨骺板 |
2.2 关节软骨 |
3 神经 |
3.1 神经的亚临床损害 |
3.2 神经损伤的修复 |
4 骨髂肌 |
4.1 肌肉张力分期假说 |
4.2 选择合适的延长速率 |
5 深筋膜 |
5.1 深筋膜显微组成 |
5.2 张应力对深筋膜的影响 |
6 血管 |
6.1 牵拉对血管的影响 |
6.2 血管生成的相关因子 |
7 小结与展望 |
四、周围神经延长术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神经延长术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D]. 李星玮.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2]大鼠坐骨神经延长术对疼痛影响的实验研究[J]. 李星玮,莎茹拉,鲍丙波,高涛,林俊卿,郑宪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9(07)
- [3]减速缓慢延长股骨对兔坐骨神经影响的实验研究[D]. 吴晓虎.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4]神经延长术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实验研究[J]. 莎茹拉,沈俊,张长青.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7(02)
- [5]循环牵张应力对大鼠许旺细胞增殖与表达的影响[D]. 李爽.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3)
- [6]牵张成骨过程中被动牵拉延长神经的变化机理研究[D]. 邵珩. 天津医科大学, 2010(12)
- [7]火棉胶断层切片观察兔肢体延长矿化期组织形态变化[D]. 赵志明. 天津医科大学, 2010(03)
- [8]Ilizarov技术在下肢创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 舒衡生. 天津医科大学, 2009(01)
- [9]X线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肢体延长中的应用价值[D]. 师红立. 天津医科大学, 2009(12)
- [10]Ilizarov技术肢体延长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探讨[J]. 杨小锋,张晓刚,宋敏.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