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广小电流系统接地微机选线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黄扬海[1](2021)在《利用调谐式零序阻抗特征的谐振接地系统故障选线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中压配电网多以小电流接地方式运行,该方式可降低单相接地故障的跳闸率,有效提高配网的供电可靠性。单相接地故障后需要快速准确的进行故障选线并隔离故障,减小弧光过电压的危害,抑制相间故障的发生导致扩大停电范围,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进行快速、准确的故障选线技术研究对配网安全运行意义深远。配网谐振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电气特征微弱,导致准确故障选线存在较大困难,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严重威胁配网的安全运行。针对10k V谐振接地系统详细分析了单相接地故障后的暂态及稳态电气特征,建立了故障零序等值网络,探讨了故障电气特征,发现零序阻抗特征与消弧线圈的补偿状度有关:在工频下,欠补偿时,健全线路的零序阻抗呈容性,故障线路的零序阻抗呈感性;过补偿时,所有线路的零序阻抗均呈容性;全补偿时,系统处于谐振状态。利用上述特征,构建了一种基于调谐式零序阻抗特征的谐振接地系统故障选线方案。通过调节系统补偿度,同时提取零序电压及各线路零序电流的特征频段,计算各线路的零序阻抗角进行故障线路识别。计算结果表明,健全线路的零序阻抗角在不同补偿状态下均为90度;故障线路的零序阻抗角在过补偿时为90度,欠补偿时为-90度,根据补偿度变化前、后,零序阻抗角差值的计算结果可以有效识别故障线路。针对本文所构建选线方案,采用Matlab平台进行仿真验证。在Simulink环境下搭建了10k V配电网模型并设置不同故障条件全面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该方法显着增强了故障信号特征,在高阻接地情况下依然能够有效识别故障线路,大幅提高了故障选线的准确率,且易于实现,为该技术装置在工业现场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李焱[2](2021)在《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的选线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配电网结构的不断复杂化,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几率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到配电网的运行安全,及时找到故障位置发现故障线路甚为重要。采用单一选线原理进行故障选线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难以达到电力系统的运行要求,准确率和可靠性都比较差,因此利用多源判据来进行综合选线逐步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时线路中的故障电流分量不大,而且配电网系统还能继续带故障对称运行,持续供电不受影响。带故障运行危害电网安全,所以亟待解决选线问题,但是由于选线难度大,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的准确性依然没有得到更为实际的提高。本文针对选线难度大的问题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运用多源判据融合实现选线。我国在配电网中对于中性点常用的是有两种接地方式,本文首先利用等效电路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中性点不接地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两种的主要特征量,即稳态特征量和暂态特征量,建立了微分方程数学模型,得到故障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的数学表达式,通过公式推导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在全面分析稳态分量和暂态分量的变化后选择选线原理,如零序电流比幅比相法、能量法、零序电流五次谐波法、零序无功功率法,每种选线原理有自身的适用范围,具有局限性。本文运用信息融合技术进行选线判断,在MATLAB仿真软件下进行模型搭建,仿真模拟判据在不同条件的实验,采用六种基本选线原理构成多源判据的基础。通过信息融合技术的使用,根据模糊理论的算法基础对每条线路建立故障隶属度函数以及对每种方法确定判据权系数函数。在故障隶属度函数和判据权系数函数的计算值后,融合决策后得到选线结果。最后通过大量仿真数据以及波形的分析,基于多源判据融合技术选线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得到验证,本文提出的选线方法均实现正确选线,为解决选线问题的难题提供方法选择。
陈昕[3](2021)在《基于改进导纳法的煤矿电网接地选线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煤炭开采行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煤矿电网供电负荷明显上升,供电系统更加复杂,极易发生电气故障。统计表明,矿井电网中发生故障的类型以单相接地故障为主,约占电气故障总量的80%。由于井下施工时的环境特殊,当某处发生单相接地事故时危害较大,可能损伤电气设备,甚至引发爆炸、火灾等事故。目前,对于煤矿井下发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为此本文将对煤矿电网接地选线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对煤矿电网中性点不接地及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稳态和暂态过程的形成机理和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理论上探讨了馈线零序电压、零序电流的分布规律和相关特性。通过Matlab搭建煤矿井下电网的仿真模型,分别对零序功率方向法、五次谐波法及首半波法进行了仿真,并分析各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同时,本文详尽分析了零序导纳法的基本原理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导纳法。改进导纳由基波导纳与五、七次谐波导纳构成,并将五个周波的改进导纳值进行累加相量求和,得到更加清晰的故障方向。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导纳法能够有效减小零序导纳复平面上的误动区域。本文使用ONLLY-A430继保仪模拟故障信号,设置零序电压与零序电流的不同相位差来模拟可能发生的故障情况并进行实验验证。实验数据表明,改进导纳法能够准确选出故障线。最后使用供电监控系统安全性能验证装置,设置矿井三级变电站不同位置发生接地,在不同测量点采集信号,验证改进导纳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导纳法适用于井下多级供电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
李玲颖[4](2021)在《城市配网小电流接地故障智能选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电网的安全生产运行与调度自动化系统有密切的关系,其可靠性决定了系统能否安全的运行,同时对国家的经济有很大的影响。随着调度业务向“调控一体化”全面转型,运行机制、业务范围、安全职责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保障电网调控实时安全和调控业务稳定运行的自动化专业也面临严峻挑战。为了提高供电服务质量,降低长时间单相接地带来的设备损坏和安全隐患,解决大城市配电网电缆单相接地故障引起的同沟电缆设备群伤和人身触电安全风险,解决调度人员处理线路单相接地故障时凭经验、无依据的人工拉路现状,本人深入研究和拓展创新,实现了主站端接地选线方法的实用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对笔者所在供电公司的配网调度自动化工作现状、配网线路单相接地故障处理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结合配网线路单相接地故障隔离流程,对配网智能选线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分析。本文主要采用了B/S结构体系、J2EE平台、地理信息系统、SQL Server数据库以及Java语言等技术研发了城市配网小电流接地故障智能选线系统,可以促进配网线路单相接地故障处理工作效率的提升。本文所研发的智能选线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基础数据管理、电气接线图管理、配网线路监测管理、智能选线管理、综合信息查询与统计管理以及系统管理等功能。本文采用需求分析法对智能选线系统的整体体系结构、网络拓扑、总体功能、详细功能以及数据库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和总结,再采用软件结构化设计思想对城市配网小电流接地故障智能选线系统的核心功能进行了设计,采用Java语言和B/S架构完成了城市配网小电流接地故障智能选线系统的开发,同时搭建仿真测试平台对城市配网小电流接地故障智能选线系统进行了软件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研发的城市配网小电流接地故障智能选线系统基本满足笔者所在供电公司的实际需求。
郝建奇[5](2020)在《小电流接地系统选线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在配电网运行中单相接地故障的发生概率比较高,由于出现单相接地故障,不会发生配电网短路回路,配电网系统保持三相对称运行,因此,系统仍能够继续带故障运行。但是,配电网长期带故障运行容易造成故障扩大,导致电网系统发生更大运行故障,对电网设备安全造成较大影响。而小电流接地系统,对于配电网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可以通过暂态和稳态两方面展开正常线路及故障线路上的故障特征量差异分析,为配电网故障诊断提供支持依据。虽然,小电流接地系统选线技术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实际配电网结构比较复杂,特别受到瞬时性接地故障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大部分定位方法在应用中和实际存在一定差异,针对这一情况也就需要开展关于有源配电网环境下的小电流接地故障分析,以能够提出有效的故障定位方法,本文就小电流接地系统的不同选线技术展开深入探讨。在本次研究中,一是重点分析小电流接地系统选线技术,在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综合分析基础上,通过小电流接地系统综合选线方法的分析,对小电流接地选线不同方法的认识研究;二是通过SVD算法的故障选线技术分析,以零序暂态电流主成分相关分析和零序暂态电流突变方向检测选线方法为主要研究方向,应用故障选线步骤以及数据仿真检测分析,为小电流接地系统选线技术提供相关研究建议,针对各个方法的信号选取及检测分析、选线步骤以及数据仿真展开探讨,完成基于SVD算法的故障选线技术分析;三是运用基于SVD算法的零序暂态电流选线方法的运行数据开展分析,为小电流接地系统选线提供了有效方法,具有一定实践价值。
王宁[6](2020)在《基于阻性电流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选线与定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配电网所发生的所有故障中,发生几率最高的故障类型是单相接地故障,因此,对单相接地故障进行选线和定位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目前已有的通过中性点投入中电阻实现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技术进行介绍,理论分析其原理及判据,发现利用零序电流选线都存在耐高阻能力不足等缺陷。针对此问题,本文通过提取系统各线路流过的阻性电流,提出了一种基于阻性电流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选线与定位分析方法。提出一种以阻性电流作为选线和定位的新判据,并对其耐高阻能力进行验证。研究阻性电流选线及定位的原理,通过将健全线路与故障线路的阻性电流在中电阻投入前后的理论值进行对比,得出流过的阻性电流最大值的线路即判断为故障线路;阻性电流比值变化特征不同的两个相邻观测点之间即判断为故障区段的结论,且验证得到即使在过渡电阻高达5kΩ时,阻性电流也可以实现选线与定位。在PSCAD/EMTDC中构建设计10kV配电网模型,验证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和谐振接地系统在中电阻投入前后阻性电流参数差别的变化,将其与零序电流全量在故障前后和中电阻投入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验证在不同过渡电阻及电容电流下阻性电流选线判据的可靠性,并对其耐高阻选线能力进行检验。同时,对阻性电流在故障区段和健全区段的差异进行对比,利用阻性电流实现故障的区段定位。最后,在MATLAB中编程,对选线和定位判据在系统中性点不同接地方式和不同故障条件的情况下判据的可靠性进行算法分析。结合实验数据,验证阻性电流在故障选线和故障区段定位的准确性。
李龙洋[7](2020)在《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选线与区段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配电网是电能传输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千家万户百姓的安居乐业。在配电网故障中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概率占比最大,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及时、快速、准确的进行故障选线和定位,对提高供电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配电网大多数采用小电流接地系统进行运行,由此造成故障电流小、故障状态复杂的单相接地故障工况,对准确进行故障选线与区段定位带来了不小的障碍。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对比现有选线和定位方法的优缺点,建立小电流系统稳态和暂态理论模型进行分析稳态、暂态故障信号变化规律,着重分析小电流系统两种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稳态特性,以及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经不同接地电阻时的暂态特性,为研究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和区段定位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对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电压、电流提取故障分量进行深入分析,利用卡伦鲍厄相模变换,分析故障时线模电流故障分量的信号特征,得出线模电流故障分量在故障特征区域和非故障特征区域有着明显区别的结论,以此为故障特征建立线模电流增量矩阵,再应用改进的Hausdorff距离求取线模电流增量矩阵的特征系数,结合特征系数建立单相接地故障的选线和区段定位判据。然后在PSCAD/EMTDC中搭建配电网模型进行不同故障条件的单相接地故障仿真,验证了新方法的正确性。新方法具有故障特征明显,对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的混合线路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过渡电阻较大时也能完成故障的选线和区段定位,不受故障初始相角、故障位置的约束等特点。最后研制了检测装置以及搭建配套的实验平台,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详细介绍了实验装置的设计思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模拟测试,验证了基于该方法的终端检测装置和算法流程的可行性。该论文有图78幅,表21个,参考文献81篇。
才志君[8](2020)在《小电流接地系统在线运行故障选线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和电力用户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提高,小电流接地系统成为配电网的主要接地形式,这一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在线运行故障选线一直是中压配电网继电保护技术中的难题。针对小电流系统在线运行故障选线技术的故障识别可靠性低,灵敏度差等问题,提出一种新的选线技术,为了更好适应电力系统,构建了三种差动式拓扑结构,研究差动拓扑结构下的选线原理及方法,该选线技术通过线路首端人为构造中性点,引入补偿支路,实现补偿支路前后零序电流测量值产生差异,根据差异的特征实现对故障线路的识别,以此特征作为故障选线判据;利用Matlab对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进行仿真分析,得到系统零序电流和接地故障电流的仿真波形,分析单相接地故障电流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参照电力系统安全规程总结满足电力系统安全性的最佳补偿方式,同时与其他几种常见的传统选线方法进行对比测试;通过模拟实验验证选线判据的可行性、有效性、快速性和通用性,以此解决实际电力系统故障选线时处理故障信息效率不高以及故障信息诊断可靠性低的问题。最终结果表明,故障线路与非故障线路差动特征值存在明显差异,可以准确快速识别故障线路,且与其他选线方法相比准确率更高、速度更快;对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降低故障影响,提高电能质量,减少故障损失具有重要意义。该论文有图36幅,表5个,参考文献60篇。
靳贰伟[9](2020)在《谐振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内配电网络所采用的三种中性点接地方式中,目前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和中性点经高阻接地系统的单相接地故障发生机理及选线理论较为成熟,相关单位已经研制开发了多种基于不同选线原理的选线装置,准确率较高。但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故障电气特征较弱,选线效果还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因此谐振接地系统的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已经成为目前选线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基于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的混沌检测理论和随机共振技术等微弱周期信号检测方法,能够将强噪声背景下的微弱周期信号检测出来,近年来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着重研究了这两种方法的数学模型和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并且进行了时标变换,使大频率的待检测信号能够适应系统的固有频率范围。从而为这两种微弱信号检测理论与传统的谐振接地系统选线方法的实际融合应用铺平了道路。采用零序电流5次谐波突变量可以有效减少系统正常运行电流中5次谐波含量的影响;混沌系统具有高度的初值敏感性,任何与混沌系统内驱动力频率相同的外加正弦周期信号的加入都可能使系统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电容电流5次谐波突变量理论与Duffing振子检测理论相融合的新型检测方法。利用故障线路与非故障线路相关信号对混沌系统所造成的不同相轨迹状态变化,即可判别故障线路。相比传统5次谐波选线法的准确率有了较大提高。传统的信号注入法在应用于谐振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时,待测注入电流信号微弱难以检测,严重影响选线精度。随机共振能够将噪声的部分能量转移给微弱周期信号,使输出信号的功率谱中特定频率信号的幅值增大,更易于被检测提取。提出基于传统信号注入法和变尺度随机共振理论相结合的新型选线方法,使故障线路注入的特定频率信号达到随机共振,其相对值和绝对值都大幅增加;而非故障线路的原始注入信号幅值不变,选线准确率有了较大提高。Matlab仿真验证了这两种不同的融合选线法的可行性和抗干扰性。
刘炳南[10](2020)在《矿井供电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算法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本课题是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矿井供电系统杂散电流分布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701D221240)的子课题,是针对目前我国矿井供电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择性保护中存在的故障选线准确度低、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的。随着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的广泛推广及应用,矿井负荷容量与供电距离持续增大,供电电压等级大幅提高,使得单相接地故障几率也显着提高。同时,由于矿井大容量负荷的频繁启停,变频调速装置的大量使用,致使单相接地保护装置误动、拒动、越级跳闸等现象频繁发生。因此,研究矿井供电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特性,探索高灵敏性、高可靠性和高时效性的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算法,对确保矿井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晋煤集团某矿井供电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RTDS(Real Time Digital Simulator)实时数字仿真系统,搭建了典型矿井供电系统仿真模型,研究了矿井供电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暂态与稳态特性,提出了基于改进的MEEMD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算法并对其进行了仿真验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广泛调研和基础理论学习,在总结矿井供电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主要原因,以及现有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算法优缺点的基础上,针对晋煤集团某典型矿井供电系统,搭建了基于RTDS的矿井供电系统仿真模型,研究了不同故障因素对单相接地故障暂态与稳态特征的影响。针对目前矿井供电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装置错选、漏选的问题,研究了CEEMD分解、MEEMD分解和小波包变换三种算法,并对它们的单相接地故障选线进行了仿真测试,结果表明:对理想信号进行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时,三种选线算法均能表现出较好的选线准确率;对非理想信号进行故障选线时,MEEMD分解选线准确率最高,其次是小波包变换,而CEEMD分解选线准确率最低。针对MEEMD分解时噪声分量剔除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MEEMD分解算法和基于改进的MEEMD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算法。该算法在对改进的MEEMD分解得到的IMF分量进行重构及Hilbert变换的基础上,以计算得到的瞬时相角与能量占比为双判据进行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基于RTDS的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改进的MEEMD分解较MEEMD分解具有更高的时频分解特性;基于改进的MEEMD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算法选线准确率更高。以RTDS实时数字仿真系统及所构建矿井供电系统模型为基础,搭建了基于RTDS、博电功率放大器以及TMS320F28335的选线算法硬件测试平台,对基于改进MEEMD分解的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算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单相接地故障特征不明显情况下仍可完成正确选线,具有良好的选线可靠性和准确性,为确保矿井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保障。
二、推广小电流系统接地微机选线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广小电流系统接地微机选线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调谐式零序阻抗特征的谐振接地系统故障选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探讨 |
1.2.1 被动选线法 |
1.2.2 主动选线法 |
1.2.3 综合选线法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意义 |
第二章 调谐式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特征分析 |
2.1 谐振接地系统 |
2.1.1 消弧线圈补偿特征分析 |
2.1.2 调谐式消弧线圈 |
2.2 单相接地故障特征 |
2.2.1 单相接地故障稳态特征分析 |
2.2.2 单相接地故障暂态特征分析 |
2.3 仿真验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调谐式零序阻抗特征分析及选线方案构建 |
3.1 零序电流计算 |
3.2 零序阻抗特征分析 |
3.2.1 调谐前零序阻抗特征 |
3.2.2 调谐后零序阻抗特征 |
3.3 选线方案构建 |
3.3.1 基本原理 |
3.3.2 选线流程及方案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选线方案的仿真验证 |
4.1 仿真建模及参数设计 |
4.1.1 仿真建模 |
4.1.2 参数设计 |
4.2 仿真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致谢 |
(2)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的选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故障选线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配电网小电流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特征理论分析 |
2.1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 |
2.1.1 中性点不接地 |
2.1.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
2.1.3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 |
2.1.4 中性点直接接地 |
2.2 小电流接地系统接地的主要特点 |
2.3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稳态特征分析 |
2.3.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分析 |
2.3.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分析 |
2.4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暂态特征分析 |
2.4.1 暂态电容电流 |
2.4.2 暂态电感电流 |
2.4.3 暂态接地电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源判据的信息融合 |
3.1 信息融合理论的概述 |
3.2 模糊理论的决策 |
3.3 隶属度函数 |
3.4 故障选线判据及隶属度函数建立 |
3.4.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判据选择 |
3.4.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判据选择 |
3.5 判据的信息融合决策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仿真 |
4.1 仿真模型的搭建 |
4.2 模型参数设置 |
4.3 MATLAB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4.3.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仿真 |
4.3.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源判据融合的模糊算法验证 |
5.1 判据的选择 |
5.2 实验数据 |
5.3 仿真结果 |
5.3.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
5.3.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本论文的工作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改进导纳法的煤矿电网接地选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煤矿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特征分析 |
2.1 单相接地故障稳态特征分析 |
2.1.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
2.1.2 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
2.2 单相接地故障暂态特征分析 |
2.2.1 暂态电容电流 |
2.2.2 暂态电感电流 |
2.2.3 暂态接地电流 |
2.3 本章小结 |
3 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的仿真研究 |
3.1 仿真模型建立 |
3.2 基于稳态量选线方法 |
3.2.1 零序功率方向法 |
3.2.2 五次谐波法 |
3.3 基于暂态量选线方法 |
3.3.1 首半波法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改进导纳法的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研究 |
4.1 零序导纳法单相接地选线研究 |
4.1.1 选线原理 |
4.1.2 仿真分析 |
4.2 改进导纳法单相接地选线研究 |
4.2.1 选线原理 |
4.2.2 仿真分析 |
4.3 基于ONLLY-A430 继保仪实验验证 |
4.3.1 A430 继保仪 |
4.3.2 USB5622 数据采集卡 |
4.3.3 实验步骤与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供电监控系统安全性能验证 |
5.1 实验装置介绍 |
5.1.1 装置可实现的功能 |
5.1.2 装置结构与组成 |
5.1.3 主要设备及技术指标 |
5.2 实验步骤与结果分析 |
5.2.1 实验步骤 |
5.2.2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城市配网小电流接地故障智能选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力系统接地故障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小电流接地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配网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软件开发技术 |
2.1 引言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配网单相故障接地故障分析 |
2.2.2 配网单相故障接地故障选线方法 |
2.2.3 结构化程序设计 |
2.3 软件开发技术 |
2.3.1 J2EE平台技术 |
2.3.2 GIS技术 |
2.3.3 B/S和C/S结构 |
2.3.4 SQL Server数据库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引言 |
3.2 系统整体需求分析 |
3.2.1 系统的业务需求分析 |
3.2.2 系统的整体体系结构 |
3.2.3 系统的整体功能需求 |
3.3 系统功能的详细需求分析 |
3.3.1 基础数据管理需求分析 |
3.3.2 电气接线图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
3.3.3 配网线路监测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
3.3.4 智能选线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
3.3.5 综合信息查询与统计管理功能需求 |
3.3.6 系统管理功能需求 |
3.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配网小电流接地故障智能选线系统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系统功能总体架构设计 |
4.2.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2.2 系统总体网络设计 |
4.2.3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
4.3 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
4.3.1 系统基础数据管理功能设计 |
4.3.2 电网电气接线图管理功能设计 |
4.3.3 配网线路监测管理功能设计 |
4.3.4 智能选线管理功能设计 |
4.3.5 综合信息查询与统计管理功能设计 |
4.3.6 系统管理功能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E-R图设计 |
4.4.2 数据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配网小电流接地故障智能选线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5.1 引言 |
5.2 系统开发与实现环境 |
5.3 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
5.3.1 系统登录功能的实现 |
5.3.2 基础数据管理功能的实现 |
5.3.3 电网电气接线图管理功能的实现 |
5.3.4 配网线路监测管理功能的实现 |
5.3.5 智能选线管理功能的实现 |
5.3.6 综合信息查询与统计功能的实现 |
5.3.7 系统管理功能的实现 |
5.4 系统测试 |
5.4.1 测试环境 |
5.4.2 功能测试 |
5.4.3 测试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小电流接地系统选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 |
2.1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 |
2.1.1 中性点不接地 |
2.1.2 中性点经高阻接地 |
2.2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特征 |
2.2.1 中性点不接地单相接地故障稳态特征 |
2.2.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单相故障特征 |
2.3 单相接地故障问题过程分析 |
2.3.1 大故障角暂态过程 |
2.3.2 小故障角暂态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3 小电流接地系统综合选线 |
3.1 信息融合和模糊理论 |
3.1.1 信息融合 |
3.1.2 模糊理论 |
3.2 模糊理论下的多判据综合选线体系 |
3.2.1 故障测度及判据权证系数 |
3.2.2 隶属函数的建立 |
3.2.3 模糊综合选线实现 |
3.3 数据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SVD算法的故障选线技术 |
4.1 SVD概念及其算法 |
4.1.1 SVD概念 |
4.1.2 SVD算法 |
4.1.3 时间序列的吸引子轨迹矩阵建构 |
4.2 基于SVD算法的零序暂态电流主成分相关分析选线 |
4.2.1 信号主成分提取 |
4.2.2 随机信号分析 |
4.2.3 故障选线步骤 |
4.2.4 数据仿真分析 |
4.3 基于SVD算法的零序暂态电流突变方向检测选线方法 |
4.3.1 奇异性信号 |
4.3.2 信号奇异点检测 |
4.3.3 故障选线步骤 |
4.3.4 数据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SVD故障选线方法的应用 |
5.1 现场应用数据分析 |
5.2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基于阻性电流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选线与定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现有中性点投入中阻的选线方法原理及分析 |
2.1 基于短时零序电流增量方法的接地故障选线技术 |
2.1.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零序电流增量分析 |
2.1.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零序电流增量分析 |
2.2 基于零序电流有功分量的消弧线圈并联电阻选线技术 |
2.3 现有方法缺陷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利用阻性电流的选线与定位方法 |
3.1 阻性电流的理论分析 |
3.1.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阻性电流分析 |
3.1.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阻性电流分析 |
3.2 阻性电流与过渡电阻间关系讨论 |
3.3 选线与定位判据的提出 |
3.4 相关参数设置及特性分析 |
3.4.1 中性点中电阻阻值的选取 |
3.4.2 中性点中电阻投入时间的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4 仿真分析与算法验证 |
4.1 仿真模型 |
4.1.1 接地变仿真模型 |
4.1.2 系统仿真模型 |
4.1.3 阻性电流提取模块 |
4.2 选线判据的仿真分析 |
4.2.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故障选线 |
4.2.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故障选线 |
4.3 选线判据的算法验证 |
4.4 故障区段定位的仿真分析 |
4.4.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故障区段定位 |
4.4.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故障区段定位 |
4.5 故障区段定位的算法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选线与区段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配电网选线和定位研究现状 |
1.3 选线与定位的技术难点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2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零序特征分析 |
2.1 中性点接地方式 |
2.2 单相接地故障稳态特征分析 |
2.3 单相接地故障暂态特征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特征量提取 |
3.1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状态特性分析 |
3.2 线模电流故障分量特征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线模电流增量矩阵的选线和区段定位研究 |
4.1 基于改进的Hausdorff距离的数据处理 |
4.2 故障选线与区段定位判据的建立 |
4.3 PSCAD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终端检测装置的硬件设计与软件开发 |
5.1 系统设计方案 |
5.2 系统硬件设计 |
5.3 系统软件设计 |
5.4 模拟实验平台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小电流接地系统在线运行故障选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1.5 本章小结 |
2 小电流接地故障特征分析 |
2.1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概述 |
2.2 小电流接地故障稳态特征分析 |
2.3 小电流接地故障暂态特征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差动选线方法研究 |
3.1 差动式选线原理分析 |
3.2 差动选线拓扑结构的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4 差动选线判据研究 |
4.1 电力系统模型构建 |
4.2 差动特征值与接地故障电流的向量分析 |
4.3 选线判据的制定 |
4.4 本章小结 |
5 差动选线仿真研究 |
5.1 仿真模型搭建 |
5.2 仿真结果分析 |
5.3 选线结果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6 差动选线实验研究 |
6.1 实验模型搭建 |
6.2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谐振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小电流接地选线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现有选线技术分析 |
1.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分析 |
2.1 引言 |
2.2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电流稳态分析 |
2.3 中性点经高阻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电流稳态分析 |
2.4 谐振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电流稳态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混沌检测原理和随机共振原理 |
3.1 引言 |
3.2 Duffing振子系统数学模型及分析 |
3.2.1 Duffing振子系统数学模型 |
3.2.2 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 |
3.3 微弱正弦信号混沌检测方法 |
3.4 随机共振系统数学模型及分析 |
3.4.1 随机共振系统数学模型 |
3.4.2 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 |
3.5 微弱正弦信号随机共振检测方法 |
3.6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混沌检测原理的五次谐波突变量选线法 |
4.1 引言 |
4.2 五次谐波突变量选线法 |
4.2.1 五次谐波法原理 |
4.2.2 五次谐波突变量选线法 |
4.3 基于混沌检测原理的五次谐波突变量选线法 |
4.4 仿真验证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随机共振原理的注入信号选线法 |
5.1 引言 |
5.2 注入信号选线法原理 |
5.3 基于随机共振原理的注入信号选线法 |
5.4 仿真验证 |
5.5 小结 |
5.6 两种选线方法的比较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矿井供电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算法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程 |
1.2.1 国外研究进程 |
1.2.2 国内研究进程 |
1.3 国内外主流选线算法比较 |
1.3.1 稳态分量法 |
1.3.2 暂态分量法 |
1.3.3 注入信号法 |
1.3.4 多判据融合选线法 |
1.4 矿井供电系统故障选线难点 |
1.5 本文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矿井供电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理论分析及模型搭建 |
2.1 单相接地故障稳态分析 |
2.1.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
2.1.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
2.2 单相接地故障暂态分析 |
2.2.1 暂态电容电流 |
2.2.2 暂态电感电流 |
2.2.3 暂态接地电流 |
2.3 基于RTDS的故障模型搭建及仿真验证 |
2.3.1 基于RSCAD的仿真建模过程 |
2.3.2 仿真模型搭建 |
2.3.3 模型参数设置 |
2.3.4 单相接地故障零序电流波形仿真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几种主流选线算法对比及仿真验证 |
3.1 CEEMD分解基本理论 |
3.1.1 EMD分解 |
3.1.2 EEMD分解 |
3.1.3 CEEMD分解 |
3.2 MEEMD分解 |
3.3 小波包变换 |
3.3.1 小波变换 |
3.3.2 小波包变换 |
3.4 主流选线算法比较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改进的MEEMD选线算法及仿真验证 |
4.1 改进的MEEMD分解基本理论 |
4.2 MEEMD算法改进前后时频域仿真分析 |
4.2.1 时域仿真分析 |
4.2.2 频域仿真分析 |
4.3 基于改进的MEEMD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算法 |
4.4 选线算法仿真分析与选线效果验证 |
4.4.1 选线算法仿真分析 |
4.4.2 选线效果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DSP与 RTDS的硬件测试平台搭建及算法测试 |
5.1 基于DSP的算法测试硬件电路设计 |
5.1.1 DSP核心芯片 |
5.1.2 DSP最小系统 |
5.1.3 信号采样电路 |
5.2 仿真平台简介 |
5.2.1 GTAO板卡简介 |
5.2.2 功率放大器简介 |
5.3 基于RTDS的硬件测试平台 |
5.4 选线算法的硬件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推广小电流系统接地微机选线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调谐式零序阻抗特征的谐振接地系统故障选线方法研究[D]. 黄扬海.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2]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的选线方法研究[D]. 李焱.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3]基于改进导纳法的煤矿电网接地选线技术研究[D]. 陈昕.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4]城市配网小电流接地故障智能选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玲颖.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小电流接地系统选线技术研究[D]. 郝建奇.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6]基于阻性电流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选线与定位分析[D]. 王宁.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7]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选线与区段定位研究[D]. 李龙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8]小电流接地系统在线运行故障选线技术研究[D]. 才志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9]谐振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研究[D]. 靳贰伟. 山西大学, 2020(01)
- [10]矿井供电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算法的研究与实现[D]. 刘炳南.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标签:中性点论文; 中性点电阻接地系统论文; 接地系统论文; 单相接地故障论文; 接地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