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撕扯诱发腹股沟斜疝损伤程度评定1例(论文文献综述)
汪煜[1](2021)在《腹股沟疝三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及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Rutkow手术)、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approach,TAPP)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approach,TEP)的临床疗效和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以明确哪种手术方式更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方法:选取我科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符合条件的204例单侧腹股沟疝患者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204例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三组(Rutkow组、TAPP组、TEP组),每组68例。Rutkow组、TAPP组、TEP组的患者分别接受Rutkow术式、TAPP术式、TEP术式。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术中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相关指标(术后炎症因子、术后疼痛评分、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腹膜前/补片前间隙引流管引流量)、术后近期并发症(血清肿、血肿、切口或补片感染、术后急性尿潴留)发生情况、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疝复发率、住院费用和术后住院时间。本研究中测定的炎症因子为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计分法。归纳数据并用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研究过程中有18例患者脱落,最终完成本次研究全程的患者共186例,其中Rutkow组58例,TAPP组65例,TEP组63例,各组患者的基线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以下各项数据均按照Rutkow组、TAPP组、TEP组的顺序进行介绍,不再赘述。手术时间:各组数据依次为(52.16±7.72)min、(66.31±6.94)min、(49.25±9.66)min,P<0.001,成对比较得TAPP组长于Rutkow组(P<0.001)和TEP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utkow组和TEP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切口长度:各组数据分别为6.22(5.75,6.84)cm、2.03(1.92,2.26)cm、2.18(2.00,2.38)cm,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对比较得Rutkow组长于TAPP组(P<0.01)和TEP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TAPP组和TEP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274)。术中出血量:各组数据分别为(31.98±12.10)ml、(25.15±10.04)ml、(19.68±9.15)ml,P<0.001,两两比较得Rutkow组多于TAPP组(P<0.001)和TEP组(P<0.001),TAPP组多于TEP组(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24小时CRP:各组数据依次为0.62(0.37,0.89)mg/L、0.71(0.41,0.96)mg/L、0.76(0.27,1.03)mg/L,P=0.5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小时CRP:各组的数据依次为16.20(10.57,19.02)mg/L、11.83(8.48,14.68)mg/L、10.38(8.11,12.61)mg/L,P<0.001,成对比较得出Rutkow组高于TAPP组(P=0.002)和TEP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PP组和TEP组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209)。术后72小时CRP:各组数据依次为13.21(7.45,20.36)mg/L、8.18(4.56,11.10)mg/L、7.52(2.85,9.54)mg/L,P<0.001,成对比较得Rutkow组高于TAPP(P<0.001)和TEP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PP组和TEP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7)。术前24小时IL-6:各组数据依次为2.77(1.93,3.23)ng/L、2.91(2.30,3.16)ng/L、2.85(2.26,3.47)ng/L,P=0.4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小时IL-6:各组数据依次为33.57(29.66,35.93)ng/L、24.06(21.78,25.62)ng/L、19.88(18.61,21.38)ng/L,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对比较得Rutkow组高于其他两组TAPP(P<0.001)和TEP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PP组高于TEP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2小时IL-6:各组数据依次为17.75(13.09,20.87)ng/L、13.23(11.68,14.97)ng/L、10.78(9.39,12.20)ng/L,P<0.001,Rutkow组差值高于TAPP组(P=0.001)及TEP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PP组高于TEP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苏醒即刻VAS评分:各组依次为3.00(1.75,4.00)分、3.00(1.50,4.00)分、3.00(2.00,4.00)分,P=0.7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h VAS评分:各组依次为5.00(4.00,6.00)分、4.00(2.50,5.00)分、4.00(2.00,5.00)分,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对比较得Rutkow组的评分大于TAPP组(P=0.001)和TEP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PP与TEP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8)。术后72h VAS评分:各组依次为4.00(2.00,5.00)分、3.00(2.00,4.00)分、3.00(1.00,4.00)分,P=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对比较可得Rutkow组的评分大于TAPP组(P=0.011)和TEP组(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PP与TEP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ADL评分:术后第1天ADL评分:Rutkow组、TAPP组、TEP组依次为65(65,65)分、70(65,75)分、70(65,80)分,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对比较得Rutkow组的ADL评分高于TAPP组(P=0.001)和TEP组(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APP组与TEP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6)。术后第2天各组ADL评分分别为70(70,70)分、85(85,85)分、85(85,85)分,术后第3天各组ADL评分分别为90(80,90)分、95(90,100)分、100(95,100)分,术后第2天和第3天各组比较的差异与术后第1天一致。术后腹膜前/补片前引流管引流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各组分别为(70.55±26.44)m L、(77.32±23.12)m L、(83.56±24.82)m 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成对比较得TEP组的引流量高于Rutkow组(P=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APP组与Rutkow组(P=0.132)和TEP组(P=0.15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2天各组患者的引流量分别为(37.48±14.98)m L、(42.60±14.41)m L、(40.63±17.75)m L,各组患者之间成对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99);术后第3天各组患者的引流量分别为(16.48±8.92)m L、(17.91±8.69)m L、(19.56±7.18)m L,各组患者之间成对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27)。术后近期并发症:三组患者共26人出现术后近期并发症,并发症例数为26例,三组患者各项并发症比较的差异分别为血清肿(P=0.566),血肿(P=0.117),切口感染(P=0.003),术后急性尿潴留(P=0.906),Rutkow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高于TAPP组和TE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PP组和TEP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切口感染外的其他三项并发症,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组患者各项并发症合计人数进行成对比较,Rutkow组的并发症人数多于其他两组(P=0.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PP组与TEP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慢性疼痛及疝复发:所有患者中仅Rutkow组出现了2例术后慢性疼痛和1例疝复发,术后慢性疼痛(P=0.096),疝复发(P=0.3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各组数据分别为(7625.71±493.59)元、(10850.33±587.50)元、(10039.78±615.80)元,P<0.001,差异有统计意义,成对比较得Rutkow组费用低于TAPP组(P<0.001)和TEP组(P<0.001),TEP组的住院费用低于TAPP组(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住院时间:各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数据依次为7.00(7.00,8.00)d、4.00(4.00,5.00)d、4.00(4.00,4.00)d,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对比较得Rutkow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时间长于TAPP组(P<0.001)和TEP组(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PP组与TEP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1.相比较于TAPP和TEP,开放式的Rutkow手术有着住院费用较低、操作相对简单的优点,其缺点在于手术切口较大、炎症反应较重、术后急性疼痛较重、并发症较多以及住院时间较长。2.相比较于Rutkow手术,TAPP和TEP有着切口较小、术后炎症反应较轻、术后疼痛较轻、并发症较少和住院时间较短的优点,而缺点在于住院费用较高和操作较复杂。3.相比较于TAPP,TEP的操作可能更为复杂且学习曲线可能较长,但其在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炎症反应等方面均优于TAPP,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式。
黄莎,王寿懿,廖立红,赵东赤[2](2020)在《婴儿迟发型氨甲酰磷酸合成酶Ⅰ缺乏症1例并文献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婴儿迟发型氨甲酰磷酸合成酶I缺乏症(CPSID)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总结1例婴儿迟发型CPSID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临床特点、头颅磁共振成像及基因检测等结果,并分析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1月29天,以吐奶、烦躁及精神反应差等非特异性表现起病,后病情迅速进展,出现抽搐、昏迷及呼吸暂停等症状。先后两次查血氨值分别为:518.6μmol/L、952.8μmol/L,头颅磁共振提示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区异常信号,基因检测发现CPSI致病基因存在第15号外显子c.1676delA(p.E559fs)及第20号外显子c.2407C>G(p.R803G)两处杂合突变。结合以上最终确诊为迟发型CPSID。结论对于婴幼儿建立喂养后出现不明原因吐奶、喂养困难及意识障碍等症状,应尽快完善血氨等代谢指标检测,若血氨水平明显增高,应考虑先天性尿素循环障碍,并行头部MRI检查以评价脑损伤程度。本例患儿基因检测结果发现了一个新的突变位点c.1676delA(p.E559fs),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CPSID的基因谱。
巴哈提(BHAKTI SHERCHAN)[3](2020)在《单孔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评价单孔腔镜全腹膜外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与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比较,以确定其安全、微创、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者,在获得其知情同意下随机抽取80例进行的前瞻性研究。其中40例患者行单孔腹腔镜手术,40例患者行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所有入组患者均为原发性腹股沟疝,排除嵌顿性腹股沟疝、绞窄性腹股沟疝等合并症。通过分析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恢复天数、术中损伤、术后并发症(如感染率、血肿形成率、尿潴留、24小时疼痛等)、复发率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单孔腹腔镜手术平均术中出血量为5.68±1.047,住院天数为3.73±2.17d,较传统组17.93±1.774 ml和4.95±1.30d(p<0.05)明显减少。单孔腹腔镜手术(SPLS)和传统腹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54.38±7.403分钟和49.28±6.114分钟(p<0.05)。单孔腹腔镜手术(SPLS)和常规手术的平均恢复时间分别为11.08±2.795天和15.98± 1.121天(p<0.05)。单孔腹腔镜与传统方法术中神经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2.5%)和8(20%)(p<0.014)。单孔腹腔镜术后血清瘤形成和尿潴留分别为0例(0%)、2例(5%),传统组分别为5例(12.5%)和9例(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小时疼痛的严重程度由两组间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定,在腹腔镜组中,有15例(37.5%)轻度疼痛,18例(45%)中度疼痛,7例(17.5%)重度疼痛,而传统手术组为5例(12.5%)轻度疼痛,24例(60%)中度疼痛,11例重度疼痛重度疼痛占27.5%(p<0.05)。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感染发生率单孔腹腔镜手术2例(5%),传统手术9例(22.5%)(p<0.05)。单孔腹腔镜组腹股沟疝复发率为1例(2.5%),传统组为3例(7.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孔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SPLS-TEP)具有更安全、有效、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活动早、术后并发症少、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李亮星[4](2020)在《腹腔镜辅助经肛Soave手术与Swenson手术治疗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经肛Soave手术与Swenson手术治疗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ease,HD)的手术治疗效果,为常见型HD提出合理化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5年间于我科接受HD手术治疗、随访资料完整的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单孔腹腔镜辅助经肛Soave手术32例和三孔腹腔镜辅助Swenson手术28例两组。所有患儿根据典型临床症状、体征、钡灌肠造影和24小时后延迟腹平片检查、肛管直肠测压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均为常见型HD。分别记录性别、年龄、术前肛管直肠测压数据、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24h、72h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Ig G、Ig A、Ig M、补体C3、补体C4检测体液免疫指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检测蛋白质代谢指标;随访术后1月、6月、1年和5年行肛管直肠测压、记录每日排便次数、大便失禁、稀便失禁、污粪程度确定排便功能;随访其它相关并发症以及术后5年生活质量。评价大便失禁、污粪严重程度采用李正肛门评分标准,评价排便功能采用Rintala评分方法,采用小儿肛肠术后生活质量评定调查量表评价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别;腹腔镜辅助经肛Soave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偏多,术后近期大便失禁、污粪现象较为严重,术后1月李正肛门评分更低,肛管静息压比较下降更明显,而直肠静息压更高,术后1月、6月李正肛门评分稍低;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体液免疫指标及术后每日大便次数无明显差别;术后中远期排便功能及并发症对比无明显差别;术后5年李正肛门评分、Rintala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别。结论:两种术式均安全可靠,单孔腹腔镜监视下经肛Soave手术虽然术后近期对比恢复效果欠佳,但腹部没有可见瘢痕、美观效果好,中远期对比无明显差异。Swenson手术操作更简便,可先切取肠壁活检节约手术时间,但腹部遗留更多瘢痕。因此,针对常见型HD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手术医师的习惯及患儿家属的选择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
秦倩仪[5](2019)在《浮针疗法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疼痛作为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它的治疗方法一直被人们所关注,目前治疗痔术后疼痛的方法许多,但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为探究一种新兴的、安全的、无副作用的、起效快的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治疗方法,本研究创新地选择了浮针疗法作为研究对象并观察其对痔术后疼痛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1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肛肠科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105例患者,并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编程,运行产生随机分配结果,进行对应分组。将纳入的105例病例按1:1:1 比例分为试验组(浮针组),对照组1(电针组),对照组2(药物组)每组各35例。试验组进行浮针疗法:首先寻找患肌,使用一次性浮针及进针器进针,针刺方向是刺向患肌,不能偏歪。平刺进针、皮下运针,进针深度掌握在25~35 mm,再配合扫散及再灌注活动,扫散及再灌注活动完毕,抽出针芯,留置软套管,用胶布将管座固定在皮肤上。留管时间5-8 h,不超过24 h,患者自行拔出软套管,按压针孔2-3 min以防止出血。对照组1为电针仪下行电针双侧白环俞穴:术者采用单手进针法进针,以进针后酸胀痛麻感为佳,得气后,将导线连于针柄,电刺激给予以14~28次/min的疏密波,根据病人接受程度,调节刺激量,行针20-30min。对照组2药物组:按术后疼痛发生的时间规律,本研究在术后6-10h间予以口服氨酚曲马多片1片。主要的观察指标: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治疗后 1h 2h 3h,12h 24h 48h 进行评分。次要指标:术后首次排便疼痛VAS评分、治疗后疼痛仍需口服氨酚曲马多片的数量、术后24h内疼痛持续时间。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满足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时,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采用重复检测方差分析及单因素分析得出,三组在治疗后1h、2h、3h、12h、24h、48hVAS疼痛评分中,不同的治疗方法间VAS评分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浮针组、电针组与药物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浮针组与电针组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治疗方法在不同的时间点之间VAS评分下降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各时间段VAS疼痛评分,试验组(浮针组)、对照组1(电针组)与对照组2(药物组)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1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三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术后首次VAS评分与治疗后某个时点差值)方面,差值1、2、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浮针组、电针组与药物组相比,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浮针组与电针组相比,P>0.05则无统计学意义;差值3、4,电针组与浮针组、药物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浮针组与药物组,无统计学差异。而差值5,三组间V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次要指标便后首次VAS评分及服用安分马多的数量比较,浮针组及电针组与药物组有差异,P<0.05,浮针组及电针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采用卡方检验比较24小时内疼痛持续时间,浮针组、电针组与药物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组及电针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组治疗措施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疗效总体分布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浮针组及电针组在VAS评分下降趋势和疼痛改善度优于药物组,而浮针组和电针组则无明显差异。浮针疗法对痔术后早期疼痛具有镇痛起效快、安全、不良反应少特点,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加以运用。
李奕洁,杜晓楠,吴冰冰,姜永辉,郑静,陈光福,王艺[6](2019)在《基于规范化诊治与管理的234例儿童癫■性脑病病例系列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儿童癫■性脑病(EE)的病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儿童EE的临床资料,行病因学分析,并随访其疗效及预后。结果 234例EE患儿,包括West综合征92例,Dravet综合征53例,Lennox-Gastaut综合征32例,Landau-Kleffner综合征15例,大田原综合征13例,伴睡眠期持续棘慢波的癫■性脑病10例,肌阵挛-失张力癫■2例,Rasmussen综合征2例,15例未能归为已知的癫■综合征。病因:遗传相关67.9%(基因诊断明确为遗传性31.2%),结构性12.0%,感染性4.7%,代谢性和免疫性各0. 9%,病因不明19. 2%。治疗有效率:药物33. 8%(79/234),生酮饮食47. 3%(35/74),外科手术60.0%(3/5),迷走神经刺激术(VNS) 44.4%(4/9);综合治疗(单纯药物治疗或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行生酮饮食/外科手术/VNS治疗)有效率48.7%。预后:发病后首次智能发育评估,223例(95.3%)存在发育异常;治疗后(随访病程中位数44月)智能发育随访,215例(91.9%)存在发育异常。结论遗传性病因是EE的首要病因,仅1/3抗癫■药物治疗有效,随访发现智能发育异常率高,总体预后不良。
王红兰[7](2018)在《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学校教职工健康体检,了解教职工健康状况,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采集2017年教职工体检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病种,分析原因,为进一步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甲状腺结节为体检诊断第一位;幽门螺杆菌阳性为体检阳性体征第一位。结论职工常见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王兢,郑立平,胡春东,周中成,陈静,吴绍汉,钟征翔,沈亦钰[8](2018)在《腹股沟管补片放置与Gilbert术后疼痛》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腹股沟管补片放置与否对Gilbert术后疼痛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嘉兴市第二医院施行部分单侧Gilbert术式患者269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传统Gilbert组(腹膜前间隙及腹股沟管中均放置补片)与改良Gilbert组(仅腹膜前间隙放置补片,对腹股沟管补片修剪去大部分,仅在内环口处留下少量补片用于缝合固定)。比较各组术后近期疼痛、术后慢性疼痛、不同慢性疼痛性质的发生率及随访期间的复发率等。结果 2组随访期内的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传统Gilber组术后发生近期疼痛158例,其中中度30例,重度7例;发生术后腹股沟区慢性疼痛(chronic postoperative inguinal pain,CPIP)44例,其中中度17例,重度6例。改良Gilber组术后发生近期疼痛32例,其中中度2例,重度1例;发生CPIP4例,其中中度1例,重度0例。改良Gilbert组较传统Gilbert组,术后近期的中重度疼痛发生率、CPIP的总体发生率、术后中重度CPIP的发生率、表现为活动时诱发疼痛的CPIP的发生率均明显较传统Gilbert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48、0.036、0.049)。结论仅腹膜前间隙放置补片而剪去大部分腹股沟管补片改良Gilbert术可以有效减少Gilbert术后中重度近期疼痛的发生率、慢性疼痛的总发生率及中重度慢性疼痛的发生率,能够降低术后慢性疼痛中活动时诱发疼痛的发生率,且随访期间未增加疝复发率。
徐顺利[9](2016)在《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文中指出髋臼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后期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和患者的满意度均与关节面的复位质量密切相关。经典的髂腹股沟入路虽然可以应用于除后壁骨折、后柱骨折、后柱合并后壁骨折、横行合并后壁骨折外的其他六种类型骨折,但由于腹股沟韧带的限制,采用该入路时无法显露髋关节,只能通过间接复位;而在植入螺钉时因无法直视关节面,即使借助术中透视,仍有可能误入到关节内,因此对术者的手术经验和复位技巧要求非常高。另外,术中对髂动静脉及其周围淋巴组织的牵拉、剥离等易引起血管损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或术后淋巴漏;术中需要切开腹股沟管,如重建不佳可能导致术后腹股沟疝。针对以上不足之处,2008年Farid提出了髂腹股沟下入路,相比较传统的髂腹股沟入路具有如下优势:(1)该入路通过髂嵴截骨的方式可以显着扩大外侧窗,通过切断缝匠肌和股直肌可以实现髋臼关节面的直视下复位;(2)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分离结扎腹壁下动脉和旋髂深动脉,理论上可以避免死亡冠的损伤和减少术中出血;(3)无需切开腹股沟管,可以避免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发生;(4)无需重建腹股沟管壁,因此闭合切口时间明显缩短。然而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该入路存在以下问题:(1)因需要切断股外侧皮神经会引起术后灼性神经痛或其支配区的感觉障碍;(2)缝匠肌和股直肌采用直接切断于术毕进行缝合重建,因术后制动时间较长会影响术后康复及功能锻炼;(3)采取在腹股沟韧带下分离髂股血管进行三窗显露的方式并未减少对大血管的牵拉损伤;(4)对Fruchard孔下区完整性的破坏可能会诱发术后股疝的发生。因此,如何来减少或避免这些损伤以及由此导致的并发症仍需要进一步探讨。第一部分: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的解剖学研究目的总结髂腹股沟下入路所涉及的解剖结构容易受损伤的原因,探讨预防损伤的具体手术技巧及对该入路的改良方法。方法应用20具成人尸体标本,首先按照髂腹股沟下入路步骤切开、分离,然后针对临床手术“三窗”显露时涉及到的解剖结构进行上下延伸逐层解剖,观察、测量、记录相关解剖结构走行、厚度、长度、角度及毗邻关系,结合临床操作分析其易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方法。结果髂腹股沟下入路三窗显露时涉及到的结构易受损伤的解剖特点:1.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的外侧段位于髂嵴上缘及髂结节内侧,如切口外侧段位置偏高易损伤;2.股外侧皮神经在髂前上棘内侧(22.35±1.65)mm穿腹股沟韧带出骨盆,呈(80.56±10.53)°角入股部,距髂前上棘(43.45±2.26)mm自阔筋膜浅出,因走行角度、穿出骨盆和阔筋膜部位存在较多变异,如不能直视下分离则易受损伤;3.旋髂深动脉31侧(77.5%)起始于髂外动脉,因此直接在腹股沟韧带下寻找并结扎旋髂深动脉较困难;4.缝匠肌与腹股沟韧带下缘呈(40.23±5.35)°向内下方斜行,覆盖于股神经和股动静脉前方,与股神经外侧边分支交汇点到腹股沟韧带下缘垂直距离约(20.13±6.02)mm,与股动脉交汇点到腹股沟韧带下缘的距离约(60.03±10.12)mm。缝匠肌、腹股沟韧带和髂耻弓三者对股神经和髂股血管起到保护和约束作用,术闭需要良好重建;5.腹壁下动脉23侧(57.5%)起自于髂外动脉,发出点到腹股沟韧带上缘的距离约为(8.81±3.02)mm,术中直接结扎该血管时易导致损伤;6.髂股血管前方与腹股沟韧带后壁结合较紧密,在腹股沟韧带下分离髂股血管并不能减少损伤;7.闭孔神经入小骨盆口处距离骨壁(10.18±2.44)mm,中点处距离骨壁(12.23±0.84)mm,骨折移位或显露四边体时易受损伤;8.Fruchard孔下区为近似四边形结构,存在多个薄弱部位,髂腹股沟下入路对其造成的广泛破坏因难以重建而易诱发多种股疝发生;9.腹壁下动脉与闭孔动脉的吻合支距离陷窝韧带约(10.65±3.22)mm,直接切开陷窝韧带显露内侧窗时易导致损伤。入路改良的解剖基础:1.髂耻弓总长约(31.25±1.42)mm,与髂耻隆起连接处致密,不易完整剥离。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呈(22.83±5.79)°夹角,仅有疏松的结缔组织充填,容易剥离分开;而夹角顶点距离股动脉外侧缘约(18.66±2.35)mm,左右侧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此处切开不易损伤股动脉。2.整体观髂筋膜在整个髂窝内呈一凹陷的近似四边体结构,近侧端较薄弱,向远端则逐渐增厚。髂筋膜深面及表面有髂肌、腰大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生殖股神经和闭孔神经穿髂筋膜处较高,在髂窝处位于髂筋膜前方;髂血管及其周围淋巴组织、旋髂深动脉腹股沟段位于髂筋膜前方。只要保持髂筋膜完整,在其下方分离不会伤及上述结构。3.陷窝韧带游离缘厚度仅为(0.23±0.11)mm,结构薄弱,但其与耻骨肌筋膜一同附着于耻骨上支上方,附着点筋膜厚度为(2.23±1.35)mm,结构致密,可于此处完整剥离骨膜及筋膜后放置钢板。结论1、采用髂腹股沟下入路治疗髋臼骨折,手术切口及三窗显露时易对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生殖股神经、旋髂深动脉、腹壁下动脉及其吻合支造成损伤;并不能减少髂股血管及周围淋巴组织的牵拉伤;易对Fruchard孔下区造成损伤,诱发术后股疝等并发症。2、髂筋膜与周围解剖结构关系密切,对于髂腹股沟下入路,可以通过髂前上棘截骨,于髂筋膜下显露外侧窗,辅以内侧小切口显露耻骨上支的方法进行改良,减少或避免相关的并发症。第二部分:应用髂腹股沟下入路与改良入路治疗髋臼前部简单骨折的疗效比较目的比较应用髂腹股沟下入路与改良入路治疗髋臼前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应用改良的髂腹股沟下入路(A组)和21例应用髂腹股沟下入路(B组)治疗的髋臼前部骨折(前壁、前柱和横行骨折)的临床资料。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Matta放射学评分的优良率及骨折的愈合时间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最后随访时的改良d’Aubigné-Postel功能评分和髋关节的活动度。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自受伤到手术的间隔时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A组的手术时间平均为90min(60160min),B组为110min(90210min),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平均失血量为530m L(4001050m L),B组平均为830m L(6001250m 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20w(1423w)和22w(1525w);Matta放射学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4.61%和90.48%;改良d’Aubigné-Postel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2.30%和90.48%;关节活动度A组前屈(103.34±10.27)°后伸(10.23±5.12)°,B组前屈(106.13±12.33)°后伸(11.01±3.12)°。两组Matta放射学评分优良率、骨折愈合时间、改良d’Aubigné-Postel功能评分和髋关节活动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A组1例脂肪液化、3例腿肌间静脉血栓,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或麻痹、术后淋巴漏、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B组21例均出现股外侧皮神经麻痹症状,另有2例脂肪液化、2例深静脉血栓、3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3例术后淋巴漏和5例隐性股疝。结论与髂腹股沟下入路相比,应用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治疗髋臼前部骨折可以避免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减少并发症,并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方面具有优势。第三部分:应用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治疗髋臼复杂骨折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应用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即髂筋膜下显露外侧窗联合内侧小切口显露耻骨上支的方法治疗髋臼复杂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到2015年6月采用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治疗22例髋臼复杂骨折,男12例,女10例,年龄2256岁,平均37.0岁。根据Judet-Letournel分类:T形骨折4例,前柱合并后半横形骨折5例,双柱骨折13例。采用单一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19例,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3例。应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价术后复位情况;改良d’Aubigné-Postel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22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110min(80210min);出血量平均770m L(6501250m L)。术后出现3例脂肪液化,5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5例深静脉血栓。无切口感染、坐骨神经、股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表现及术后淋巴漏。22例患者获得平均18个月(822个月)随访,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2周(1426周)。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放射学标准评定:优11例,良5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72.73%)。最后随访时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腹股沟区疝,根据改良的d’Aubigné-Postel评分系统:优13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1.82%)。评价为差的1例患者于术后9个月出现FicatⅣ期股骨头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论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广泛的显露不但保障了前柱及前壁的直视下复位和固定,也利于后柱螺钉的准确置入,可以应用于髋臼复杂骨折的一些亚型。结合完善的术前准备,术后感染、血肿、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以取得理想的疗效。
樊文忠,裴俊德,邱巧香[10](2003)在《撕扯诱发腹股沟斜疝损伤程度评定1例》文中指出 1案例资料 张某,男,52岁,农民。2002年8月8日因债务纠纷与人发生争执,相互撕扯、推搡过程中感腹股沟部疼痛,出现一肿物,被人送到当地医院治疗。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呈急性痛苦面容,右腹股沟皮下环外下方可触及一核桃大小圆
二、撕扯诱发腹股沟斜疝损伤程度评定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撕扯诱发腹股沟斜疝损伤程度评定1例(论文提纲范文)
(1)腹股沟疝三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及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介 |
致谢 |
综述 腹股沟疝的手术方式及修补材料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婴儿迟发型氨甲酰磷酸合成酶Ⅰ缺乏症1例并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
1.1一般情况 |
1.2诊疗经过 |
1.3影像学检查 |
1.4尿有机酸气相质谱检测 |
1.5基因检测 |
2讨论 |
(3)单孔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伦理许可 |
2.2 研究对象 |
2.2.1 数据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3 诊断标准 |
2.4 手术方法 |
2.5 术后管理 |
2.6 随访 |
2.7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股沟疝及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4)腹腔镜辅助经肛Soave手术与Swenson手术治疗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先天性巨结肠症术后排便障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浮针疗法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混合痔疼痛的研究概况 |
一、祖国医学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认识 |
三、混合痔术后疼痛治疗 |
第二节 浮针疗法镇痛的概述及临床应用 |
一、浮针疗法的概述 |
二、浮针疗法的镇痛机理 |
三、浮针的临床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资料来源 |
二、混合痔的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标准 |
六、脱落标准 |
七、研究方法 |
第三部分 统计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疗效评价 |
第四部分 讨论 |
结语 |
一、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性 |
三、不足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基于规范化诊治与管理的234例儿童癫■性脑病病例系列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
1.1 诊断标准 |
1.1.1 EE |
1.1.2 药物难治性癫 |
1.2 EE病例纳入标准 |
1.3 EE诊断和治疗 |
1.4 疗效判定 |
1.5 随访 |
1.6 病例资料采集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既往史和家族史 |
2.3 体格检查 |
2.4 辅助检查 |
2.4.1 EEG检查 |
2.4.2 头颅影像学 |
2.4.3 代谢筛查 |
2.4.4 遗传学检测 |
2.5 病因 |
2.6 治疗 |
2.7 疗效 |
2.8 随访 |
2.8.1 发育及共患病评估 |
2.8.2 死亡 |
3 讨论 |
(7)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体检对象 |
1.2 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8)腹股沟管补片放置与Gilbert术后疼痛(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方法 |
三、疝分型及疼痛分级方法 |
四、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一、2组构成比较 |
二、2组术后近期疼痛及慢性疼痛的比较 |
三、2组术后慢性疼痛性质的比较 |
讨论 |
一、CPIP的定义和发病率 |
二、CPIP的程度 |
三、CPIP发生的危险因素、疼痛的性质和发生机制 |
四、CPIP的防范和治疗 |
(9)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应用髂腹股沟下入路与改良入路治疗髋臼前部简单骨折的疗效比较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应用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治疗髋臼复杂骨折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髋臼骨折前入路术式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髋臼骨折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撕扯诱发腹股沟斜疝损伤程度评定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案例资料 |
2 讨论 |
四、撕扯诱发腹股沟斜疝损伤程度评定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股沟疝三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及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D]. 汪煜.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婴儿迟发型氨甲酰磷酸合成酶Ⅰ缺乏症1例并文献分析[J]. 黄莎,王寿懿,廖立红,赵东赤. 医学新知, 2020(04)
- [3]单孔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临床研究[D]. 巴哈提(BHAKTI SHERCHAN).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4]腹腔镜辅助经肛Soave手术与Swenson手术治疗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对比研究[D]. 李亮星.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5]浮针疗法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D]. 秦倩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基于规范化诊治与管理的234例儿童癫■性脑病病例系列报告[J]. 李奕洁,杜晓楠,吴冰冰,姜永辉,郑静,陈光福,王艺.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9(01)
- [7]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J]. 王红兰. 基层医学论坛, 2018(35)
- [8]腹股沟管补片放置与Gilbert术后疼痛[J]. 王兢,郑立平,胡春东,周中成,陈静,吴绍汉,钟征翔,沈亦钰.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04)
- [9]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D]. 徐顺利. 郑州大学, 2016(03)
- [10]撕扯诱发腹股沟斜疝损伤程度评定1例[J]. 樊文忠,裴俊德,邱巧香.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