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α-氰基丙烯酸酯修补半月板破裂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宜橙[1](2021)在《关节镜下两种缝合器修复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在膝关节镜下两种的半月板缝合器(Omnispan和Fast-Fix 360)修复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的术后效果,探究讨论两种缝合器各自的优势,从而指导临床中治疗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的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依照遵循制定好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病例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就诊的患者中选取,并且最终结合查体及影像学结果临床确诊为内侧半月板后角Ⅲ度损伤的患者60例。其中无明显诱因致伤的有46例,机动车事故中受伤的有6例,运动受伤的3例,意外滑到、跌落受伤的有5例。合并有ACL损伤的有16例,合并有MCL损伤的有3例。年龄18~65岁,平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人。其中Omnispan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4.27±13.64岁;Fast-fix360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5.17±11.66岁。在术前告知并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的情况下,两组分别使用Omnispan和Fast-Fix360半月板缝合系统进行受损半月板的修复,所有手术均由本科室同一位高年资医生进行操作。术前与术后12个月分别按Lysholm评分、HSS评分标准对各项功能进行评分数值统计,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数据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受损的半月板均在关节镜下行缝合修补术,且手术顺利。术后感染、重要血管神经损伤、创伤性关节炎等相关的手术并发症均未出现。其中手术时间Omnispan组为(50.33±7.52)min,Fast-fix360组为(63.30±19.23)min;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mnispan组术后12个月随访Lysholm评分为89.93±2.64,较术前32.36±2.07有显着提高;术后12个月随访HSS评分为84.70±2.42,较术前32.70±2.78同样有显着提高。Fast-fix360组术后12个月随访Lysholm评分、HSS评分分别为89.97±2.45、85.06±2.63,较术前分别为33.83±4.06、31.33±2.99有显着提高。故两组半月板缝合器中的任意一组,各项康复功能评价指标。相较于术前均有明显提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种半月板缝合器,组间患者术后各项功能评价的统计数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统计数据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手术采取哪种半月板缝合器,针对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的患者,关节镜下的手术治疗效果是确切的,相较于传统切开术氏,它在减少对术区组织的创伤、并发症发生概率、住院时间等方面,具有显着的优势。Omnispan缝合系统的手术时间少于Fast-fix360缝合系统,然而在术后的疗效评价方面,二者未发现有明显的差异。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面对手术治疗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的患者,在半月板缝合器的选择上,我们还需要综合考虑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的类型、患者的身体状况、对手术耐受程度的不同,以及对手术采取不同种半月板缝合器所带来的手术费用的不同等因素。
付沛云[2](2021)在《GelMa-HEMA-HEAA水凝胶医用粘合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伤口闭合方式多为手术线缝合,但其存在损伤组织、恢复周期长、伤口易感染等诸多弊端,因此采用医用粘合剂来替代针线缝合来闭合伤口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然而,市面上已有的医用胶多存在着强度不足、粘接过程中粘性失效以及降解产物对人体有毒等问题,阻碍了其应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医用明胶为原材料,合成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可控聚合的光固化水凝胶-甲基丙烯酰明胶(GelMa),并通过引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及N-羟乙基丙烯酰胺(HEAA)与GelMa进行共混,制备了一种力学强度、粘接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优良的光固化复合水凝胶医用粘合剂。本文首先通过加入不同含量的甲基丙烯酸酐(MA)对明胶进行改性,制备不同甲基丙烯酰取代度的GelMa,通过核磁氢谱表征特征峰,对特征峰面积进行积分,定量计算GelMa的甲基丙烯酰取代度,当Gel/Ma配比为10:2.5时,GelMa凝胶的甲基丙烯酰取代度为52%时,剪切强度最大,为87 k Pa。为进一步提高GelMa的力学强度,向体系中引入HEMA利用光固化制备GelMa-HEMA医用粘合剂。通过扫描电镜、拉伸测试、含水量测试及抑菌实验表征了其表面形貌、拉伸强度、含水量及抗菌性。研究发现当加入20%GelMa,20%HEMA,1.2%I2959,光照20min时,该水凝胶的强度最高可达452 k Pa,含水量在室温下30 h降到30%。为进一步解决GelMa-HEMA水凝胶室温下失水变脆,粘性差的问题,利用光固化法同时将HEAA和HEMA引入到GelMa体系中制备出GelMa-HEMA-HEAA水凝胶医用粘合剂。通过拉伸测试、猪皮粘接实验及剪切实验考查了HEAA、HEMA、GelMa及引发剂浓度和光照时长等参数对水凝胶拉伸强度、猪皮粘接力、玻璃粘接力等性能的影响。利用流变力学实验、溶胀性能测试及含水量测试对水凝胶的储能模量、溶胀能力及保水性能进行测试。研究发现水凝胶拉伸强度最高达330 k Pa、猪皮粘接力159k Pa、玻璃片剪切强度达1.8 MPa,储能模量达到3 MPa、溶胀率在800%以内、室温下30 h内含水量在50%以上。最后,通过细胞增殖、抑菌实验及炎症因子检测等考察了GelMa-HEMA-HEAA水凝胶的生物学性能。研究发现GelMa-HEMA-HEAA水凝胶无细胞毒性,且对枯草芽孢杆菌(革兰氏阳性菌)和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通过大鼠伤口闭合实验发现G-H-H水凝胶能够提高伤口愈合速度且能够抑制疤痕组织增生;ELISA炎症因子检测结果显示G-H-H水凝胶对大鼠没有明显的致炎作用,生物相容性良好。
苏秋岚[3](2019)在《医用聚氨酯粘合剂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来,研制可替代缝合线的医用粘合剂已经成为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开发在湿组织中具强粘合性、可控降解性和机械性能好以及生物相容性优异的外科粘合剂仍然面临重大挑战。受天然植物和海洋生物的启发,本文利用蓖麻油和多巴胺的分子结构特性,将其引入到聚氨酯的链段结构中,制备了一种由蓖麻油和多巴胺改性的新型生物基聚氨酯组织粘合胶,并对其理化性能及生物学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1)合成了不同蓖麻油含量的以异氰酸根封端的聚氨酯粘合剂(PU-PEG-CO-X)。当蓖麻油用量占产物固体总质量为3%,6%,9%和12%时,本文分别合成了异氰酸根封端的聚氨酯粘合剂,并对其干燥性能、机械性能和生物学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蓖麻油的用量对粘合剂的综合性能而言存在一个最佳浓度。聚氨酯体系表干时间随着蓖麻油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体系的实干时间却有显着降低。DSC分析表明,该聚合物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随蓖麻油含量的增加而稳定增加。当蓖麻油用量为6 wt%时,所得粘合剂的剪切强度、粘合强度、生物降解速率、蛋白质吸附性能和细胞相容性最佳,尤其是其蛋白质吸附量可低至29.6±9.5μg BSA/cm2。(2)设计、合成了多巴胺封端的蓖麻油基聚氨酯粘合剂。在前述(1)的基础上,加入多巴胺,通过多巴胺的-NH2和聚氨酯预聚物的-NCO形成的脲键连接,引入邻苯二酚结构,成功制备了酚羟基封端的聚氨酯粘合剂(COGlu-CO-X)。研究结果表明:在多巴胺完全封端的前提下,不同蓖麻油含量的聚氨酯粘合剂的性质表现出显着性的差异,其中粘合剂的凝胶(固化)时间随蓖麻油的用量增大而降低,而胶膜的吸水溶胀率和Tg则由此逐渐升高。粘合剂的机械强度结果表明,多巴胺的邻苯二酚单元的引入增强了粘合剂对湿组织的粘结力,且邻苯二酚含量越高,这种粘结力越大。此外,体系的生物降解率、蛋白质吸附量和细胞毒性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综合各方面结果,COGlu-CO-9%表现出最佳的综合性能,其较短的凝胶时间(229 s)、最低的溶胀率(53.8±3.5%)和蛋白质吸附量(166±21μg BSA/cm2)以及较高的机械强度(均超过40.0 kPa)均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应用适用性。
欧思琳[4](2019)在《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对创口粘合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缝合常应用于临床手术中创口的封闭,但其不仅难以应用于脆性器官、难以防止组织体液外漏和易引起肥厚性瘢痕增生等。尤其是随着愈合的进展,如何快速有效地促进创面闭合的同时减少瘢痕的形成已成为大家重要的关注点。自1998年以来,FDA批准纤维蛋白粘合剂(FS)在美国使用。之后其被临床广泛应用于封闭和粘合,并且不断推出新产品适用于新的适应症。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对敷料的严谨性越来越高,具有可降解性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纤维蛋白粘合剂已成为粘合封闭创面的首选之一。然而目前国内上市的纤维蛋白粘合剂主要的临床适应症均为止血作用而非粘合作用,因此本研究在成功研发一款新型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基础上,围绕该粘合剂对皮肤创伤愈合的作用效果及其机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旨在确定该粘合剂对皮肤愈合的疗效,初步验证其粘合效果,为该粘合剂在临床上应用于皮肤创面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CCK-8法检测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对L929和HUVECs细胞毒性研究;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形态进一步验证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对细胞毒性作用;采用Hoechst/PI双染法进一步探究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对L929和HUVECs细胞凋亡的影响。2.通过在SD大鼠背部处皮肤构建一道长为4 cm的全层刀伤模型,给予不同处理方法。通过愈合组织部位拉伸强度,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探究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对其愈合效果。3.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从分子和蛋白水平探究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促进创口愈合机制研究。结果:1.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浸提液分别作用于L929和HUVECs细胞24 h、48 h和72 h后,L929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4.64±1.66、81.97±0.31和83.98±2.42,其存活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浸提液对HUVECs细胞在24 h、48 h和72 h时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8.76±6.07、96.80±1.88和88.74±2.21,由此可得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浸提液处理HUVECs细胞24 h、48 h后对细胞并没有显着性影响,但在72 h时其存活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根据标准对粘合剂浸提液的细胞毒性进行判定,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细胞毒性为0-1级别,毒性较小。通过显微镜观察进一步验证了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对L929和HUVECs细胞形态结果显示其对细胞生长形态没有显着性影响。深入验证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可发现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浸提液处理细胞24 h后,细胞凋亡不明显,与对照组没有显着性差异。进一步提示了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毒性较小,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2.建立SD大鼠背部皮肤创伤愈合模型,通过其愈合组织拉伸强度初步判断其伤口愈合速度,结果提示了在愈合初期开始时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对伤口愈合起了促进的效果。接着对伤口愈合部位进行HE和Masson染色从病理形态上验证了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能够较快地促进表皮再上皮化和胶原沉积从而促进伤口的愈合。3.采用Q-PCR实验探究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对与促进皮肤愈合的VEGFA mRNA、bFGF mRNA、CollagenⅠmRNA和TGF-β1 mRNA表达影响和应用Western Blot探究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对VEGFA、bFGF、CollagenⅠ、TGF-β1和α-SMA蛋白的表达影响。实验结果显示Q-PCR结果与Western Blot结果几乎一致,在愈合初期,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通过上调bFGF、VEGFA和α-SMA而促进了伤口愈合,同时下调了与瘢痕相关的CollagenⅠ、TGF-β1蛋白表达。在愈合重塑期,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组及时促进了成肌纤维细胞的凋亡,降低了α-SMA蛋白的表达。结论: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促进皮肤伤口愈合。
李现令,鲁守彦,刘婷婷[5](2015)在《生物止血材料医用胶黏合儿童额面部开放性伤口创面的可行性》文中指出背景:生物止血材料医用胶在体液、血液作用下的扩散性好,可迅速发生聚合反应,产生较理想的止血、促进愈合等作用。目的:观察医用胶作为止血材料在儿童额面部开放性伤口创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以生物材料医用胶黏合额面部开放性伤口的1 218例儿童为观察组,以常规丝线缝合额面部开放性伤口的600例儿童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伤口愈合时间、术后伤口出血情况、缝线反应、色素沉着情况及瘢痕增生程度。结果与结论: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伤口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有效止血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1 215例伤口Ⅰ期愈合,对照组中586例伤口Ⅰ期愈合。随访12个月,观察组瘢痕愈合平整,无线结瘢痕及针眼瘢痕,与临近皮肤肤色相近,美容效果良好;对照组瘢痕较明显,可见线结瘢痕及针眼瘢痕,大部分伤口周围出现红斑、硬结及瘢痕增生。使用生物止血材料医用胶黏合儿童额面部开放性伤口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美容效果,且使用安全、方便。
何蔚,刘明[6](2013)在《氰基丙烯酸酯-纳米药物骨的靶向治疗》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以α-氰基丙烯酸酯为主体的医用胶黏剂经过改性研究,在湿性环境中能产生较大粘接强度,如承载不同种类的药物,利用其能在体内自然降解的性能,不仅可以实现药物的缓释,还可以诱导新生骨组织的爬行替代。目的:分析氰基丙烯酸酯和纳米给药系统各自的理化特性及优缺点,阐明其将来的临床应用前景及尚待解决的问题。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4年1月至2012年10月有关氰基丙烯酸酯和纳米药物骨靶向治疗的文献,检索英文关键词为"Cyanoacrylate;nanoparticle drug delivery system;Targeted therapy",中文关键词为"氰基丙烯酸酯;纳米给药系统;靶向治疗"。结果与结论:将氰基丙烯酸酯黏合胶复合纳米药物进行骨靶向治疗,是鉴于氰基丙烯酸酯及其衍生物具有在骨髓腔等湿性条件下能迅速黏合,强度较大,能生物降解等诸多优点。FDA已将氰基丙烯酸酯的适用级别从Ⅲ级提升至Ⅱ级,今后的课题若能充分利用纳米药物靶向治疗的特点优势,实现药物的高载荷和药物控释,通过交叉学科的互相渗透,针对提高骨-假体界面黏合强度、生物力学强度和弹性模量,研发复合型生物材料,改善单一材料在性能上的缺陷,靶向长效纳米药物黏合胶将是治疗骨肿瘤、骨结核和骨髓炎等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
邓焱[7](2013)在《自体半月板碎块法移植修复兔半月板无血运区损伤的体内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建立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半月板无血运区损伤模型,观察体内自体半月板碎块法移植修复成年兔半月板无血运区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6月龄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2只,平均体重3.0Kg(2.6Kg~3.5Kg)雌雄不限,64膝随机编号分为2组,每组32膝。选取外侧半月板前角及体部内侧2/3部位,建立1mm×4mm全层缺损模型。对照组:取出半月板组织整块原位填塞于缺损处,并用自体肌筋膜包裹。实验组:取出的自体半月板加工成0.5mm×0.5mm×0.5mm大小的碎块,填塞于缺损处并用自体肌筋膜包裹。分别在术后2周、4周、8周、12周在各组随机取出8个外侧半月板标本,进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HE染色、PCNA免疫组化、型胶原蛋白免疫组化、II型胶原蛋白免疫组化观察,并进行半定量评分,测定平均灰度值判断PCNA、型胶原蛋白、II型胶原蛋白表达情况。所采集的计量资料数据用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方差不齐的t'检验,组内各时间点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秩转换的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或者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大体观察和愈合程度比较在术后各时间点标本大体观察结果显示:术后2周两组大体标本观察愈合情况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周、8周、12周时两组大体标本观察愈合情况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 H法对对照组、实验组在组内各时间点的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各时间点的愈合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的愈合程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0.05,有统计学意义。2.组织评估2.1HE染色组织学半定量得分:术后2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术后4周、8周、12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U检验法在术后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术后4周、8周、12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 H检验法对对照组组内各时间点的比较,虽然标本得分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 H检验法在实验组组内各时间点的比较:标本得分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0.05,有统计学意义。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I型胶原蛋白和II型胶原蛋白免疫组化评估细胞增殖、生物活性3.1、PCNA免疫组化PCNA免疫组化平均灰度值比较:术后2、4、8周实验组平均灰度值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2周实验组平均灰度值与对照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2周PCNA免疫组化平均灰度值与术后12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24),其余各时间点PCNA免疫组化平均灰度值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各时间点PCNA免疫组化平均灰度值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I型胶原蛋白免疫组化I型胶原蛋白免疫组化平均灰度值比较:术后2、4、8、12周实验组I型胶原蛋白免疫组化平均灰度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I型胶原蛋白免疫组化平均灰度值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各时间点I型胶原蛋白免疫组化平均灰度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3II型胶原蛋白免疫组化II型胶原蛋白免疫组化平均灰度值比较:术后2、4、8、12周实验组II型胶原蛋白免疫组化平均灰度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8周II型胶原蛋白免疫组化平均灰度值与术后12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71),其余术后各时间点II型胶原蛋白免疫组化平均灰度值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8周II型胶原蛋白免疫组化平均灰度值与术后12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65),其余各时间点II型胶原蛋白免疫组化平均灰度值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半月板碎块法移植能促进兔半月板无血运区损伤的修复。
马文渊[8](2013)在《两型医用凝胶与羊椎骨支架粘合力学测试及动物实验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PVA、SA水凝胶自身特性与去免疫原性的羊椎骨支架材料粘合研制新型支架材料,测试该新型粘合物支架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在动物体内生物相容性及降解速率,为三维打印快速成型技术构建组织工程骨新材料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力学测试:相同标准下,单纯羊椎骨支架材料为对照组;将粉碎的支架材料分别与PVA、SA水凝胶按不同浓度比粘合,分设实验组测其压应力;动物实验:设对照组为单纯羊椎骨支架材料;将支架材料分别与4%浓度PVA、SA水凝胶粘合分组植入裸鼠皮下,分期处死动物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力学测试:PVA、SA水凝胶各浓度组力学值与所配浓度成正比上升,同浓度对比PVA组力学性能优于SA组,实验组力学均值大于对照组;动物实验:术后4周标本可见对照组支架材料边缘呈毛刺状,实验两组胶体吸收不明显;术后8周标本可见对照组支架边缘毛刺状表现;PVA组支架材料未见吸收表现;SA组可见破骨细胞粘附,部分凝胶胶体吸收,支架骨材料边缘呈毛刺状。结论:力学测试:两种医用胶的介入可提升煅烧处理后支架材料的力学性能,PVA实验组力学性能优于SA实验组;动物实验:单纯羊椎骨支架材料和SA水凝胶支架粘合物材料可短期开始吸收;PVA水凝胶支架粘合物短期无吸收。
赵志钢,郭庆宝,郝佳杰,徐志杰[9](2011)在《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距骨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在临床工作并不罕见,随着交通和建筑业的发展,距骨骨折尤其是复杂粉碎性的距骨骨折有不断发展并上升的趋势,由于距骨无单独的血供,易发生缺血坏死,且因致伤暴力较大,往往存在软组织损伤,
雷鸣,肖德明[10](2011)在《医用氰基丙烯酸酯粘合剂在创伤骨科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1949年,德国首次人工合成氰基丙烯酸酯(cyanoacry-late,CA),10年后医用氰基丙烯酸酯粘合剂第一次应用于临床。人们逐渐发现最早使用的粗制短链氰基丙烯酸酯对动物有毒,而长链氰基丙烯酸酯衍生物的毒性相对低得多。随着制备工艺的完善,氰基丙烯酸酯单体的纯度逐渐提高,毒性大为降低,各种衍生物的医用粘合剂产品渐渐进入临床使用。在外科领域使用过的粘合剂,包括甲基氰基丙烯酸酯(Meth-yl-CA,MCA,已被FDA禁止用于人类)、乙基氰基丙烯酸酯
二、α-氰基丙烯酸酯修补半月板破裂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α-氰基丙烯酸酯修补半月板破裂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关节镜下两种缝合器修复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资料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手术方法 |
2.2 术后康复方案与评价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2)GelMa-HEMA-HEAA水凝胶医用粘合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医用粘合剂的概述 |
1.2.1 化学粘合剂 |
1.2.2 生物粘合剂 |
1.3 GelMa的性能增强研究 |
1.3.1 GelMa性能增强研究现状 |
1.3.2 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研究现状 |
1.3.3 N-羟乙基丙烯酰胺的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表征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表征及测试方法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3.2 核磁氢谱分析 |
2.3.3 力学强度测试 |
2.3.4 溶胀性能测试 |
2.3.5 细胞增殖实验 |
2.3.6 抑菌性能测试 |
2.3.7 大鼠伤口闭合实验 |
2.3.8 炎症因子检测 |
2.3.9 大鼠伤口组织切片观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GelMa-HEMA医用粘合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制备工艺 |
3.2.1 GelMa的制备 |
3.2.2 GelMa-HEMA的制备 |
3.3 GelMa实验结果分析 |
3.3.1 GelMa的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
3.3.2 核磁氢谱分析 |
3.3.3 剪切性能测试 |
3.4 GelMa-HEMA医用粘合剂的性能研究 |
3.4.1 表面形貌分析 |
3.4.2 拉伸性能测试 |
3.4.3 含水量变化测试 |
3.4.4 抑菌性能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GelMa-HEMA-HEAA医用粘合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G-H-H水凝胶的制备 |
4.2.2 G-H-H水凝胶的配方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拉伸性能测试 |
4.3.2 猪皮粘接测试 |
4.3.3 剪切性能测试 |
4.3.4 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
4.3.5 溶胀性能测试 |
4.3.6 流变力学性能 |
4.3.7 含水量变化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GelMa-HEMA-HEAA医用粘合剂的生物学性能测试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细胞增殖实验 |
5.2.2 抑菌实验 |
5.2.3 大鼠伤口闭合实验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细胞增殖实验 |
5.3.2 抑菌实验 |
5.3.3 大鼠伤口闭合实验 |
5.3.4 大鼠伤口的红外热像分析 |
5.3.5 大鼠的炎症因子检测 |
5.3.6 石蜡切片观察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医用聚氨酯粘合剂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医用粘合剂概述 |
1.2.1 医用粘合剂的基本要求 |
1.2.2 天然来源医用粘合剂 |
1.2.3 化学合成医用粘合剂 |
1.2.4 仿生类医用粘合剂 |
1.3 聚氨酯及聚氨酯粘合剂 |
1.3.1 聚氨酯的结构与性能 |
1.3.2 聚氨酯粘合剂的粘结类型和机制 |
1.3.3 医用聚氨酯粘合剂研究进展 |
1.4 蓖麻油和多巴胺在医用粘合剂领域的应用研究 |
1.4.1 蓖麻油和多巴胺结构特性概述 |
1.4.2 蓖麻油在医用粘合剂领域的应用 |
1.4.3 多巴胺在医用粘合剂领域的应用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 聚氨酯胶膜的制备 |
2.3 表征测试手段 |
2.3.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
2.3.2 ~1H核磁氢谱 |
2.3.3 固化时间 |
2.3.4 吸水溶胀率测试 |
2.3.5 水接触角测试 |
2.3.6 差示扫描量热法 |
2.3.7 表面形貌分析 |
2.3.8 力学强度测试 |
2.3.9 体外生物降解实验 |
2.3.10 蛋白质吸附量 |
2.3.11 细胞毒性实验 |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三章 基于蓖麻油的异氰酸根封端型聚氨酯粘合剂的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蓖麻油的异氰酸根封端聚氨酯粘合剂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化学结构表征 |
3.3.2 固化速率 |
3.3.3 胶膜特性 |
3.3.4 力学性能 |
3.3.5 体外生物降解性能 |
3.3.6 蛋白质吸附量 |
3.3.7 细胞毒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多巴胺封端比例聚氨酯粘合剂的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不同多巴胺封端比例聚氨酯粘合剂的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化学结构表征 |
4.3.2 固化速率 |
4.3.3 胶膜特性 |
4.3.4 力学性能 |
4.3.5 体外生物降解性能 |
4.3.6 蛋白质吸附量 |
4.3.7 细胞毒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巴胺封端的聚氨酯粘合剂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不同蓖麻油含量的多巴胺封端聚氨酯粘合剂的制备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化学结构表征 |
5.3.2 固化速率 |
5.3.3 胶膜特性 |
5.3.4 力学性能 |
5.3.5 体外生物降解性能 |
5.3.6 蛋白质吸附量 |
5.3.7 细胞毒性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对创口粘合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组织粘合剂的研究现状 |
1.1.1 组织粘合剂的起源和发展 |
1.1.2 组织粘合剂的分类 |
1.2 纤维蛋白粘合剂临床应用的优势 |
1.3 纤维蛋白粘合剂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市场概况 |
1.3.2 研究进展 |
1.4 纤维蛋白粘合剂对皮肤创伤愈合的作用 |
1.4.1 皮肤组成 |
1.4.2 细胞修复与瘢痕 |
1.4.3 皮肤创伤再生 |
1.4.4 纤维蛋白粘合剂在皮肤修复中的作用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体外毒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2.3 细胞株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主要试剂配制 |
2.3.2 粘合剂浸提液配制 |
2.3.3 细胞复苏及传代培养 |
2.3.4 CCK-8实验 |
2.3.5 显微镜观测细胞形态 |
2.3.6 Hoechst/PI双染法 |
2.3.7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 |
2.4.1 CCK-8法检测粘合剂浸提液对L929和HUVECs细胞毒性 |
2.4.2 显微镜下观察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对L929和HUVECs生长状态的影响 |
2.4.3 Hoechst/PI双染法 |
2.5 讨论 |
第三章 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对皮肤创口粘合药效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仪器 |
3.2.1 实验动物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3.3.2 闭合时间 |
3.3.3 术后观察 |
3.3.4 拉伸强度测试 |
3.3.5 组织病理学观察 |
3.3.6 统计学分析 |
3.4 结果 |
3.4.1 闭合时间和大体形态观察 |
3.4.2 愈合伤口部分拉伸强度测试结果 |
3.4.3 HE染色观察伤口愈合组织形态 |
3.4.4 Masson染色观察伤口愈合组织胶原沉积情况 |
3.5 讨论 |
第四章 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促进愈合的机制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仪器 |
4.2.1 主要试剂 |
4.2.2 主要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主要试剂配制 |
4.3.2 Q-PCR |
4.3.3 Western-blot实验 |
4.3.4 统计学分析 |
4.4 结果 |
4.4.1 qRT–PCR实验检测各组不同时间点VEGFA mRNA、bFGF mRNA、CollagenⅠmRNA和 TGF-β1 mRNA相对表达量 |
4.4.2 Western Blot实验检测VEGFA、bFGF、CollagenⅠ、TGF-β1和α-SMA蛋白的相对表达量 |
4.5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氰基丙烯酸酯-纳米药物骨的靶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检索方法 |
1.3 文献选择 |
2 结果 |
2.1 医用黏合胶 |
聚甲基丙稀酸甲酯在临床应用的缺陷: |
其他常用黏合胶的不足: |
理想的骨科医用胶应具备以下标准: |
2.2 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 |
2.2.1 氰基丙烯酸酯的理化性质 |
2.2.2 α-氰基丙烯酸酯的实验研究 |
2.2.3 α-氰基丙烯酸酯的临床应用 |
2.3 纳米给药系统 |
2.3.1 纳米细胞 |
2.3.2 纳米粒 |
2.3.3 纳米乳 |
2.3.4 纳米胶束 |
2.4 骨靶向治疗 |
2.4.1 骨靶向载体 |
有关骨髓靶向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已确认的骨靶向载体有四环素类、偕二膦酸类、聚丙二酸类和寡肽类。在骨靶向药物的研制中常选用四环素类和偕二膦酸类作为载体。 |
偕二膦酸的特点[22]: |
2.4.2 骨靶向纳米药物 |
3 讨论 |
(7)自体半月板碎块法移植修复兔半月板无血运区损伤的体内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及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8)两型医用凝胶与羊椎骨支架粘合力学测试及动物实验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及目的 |
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3. 去抗原异种骨支架材料的制备 |
4. 凝胶制备 |
5. 聚乙烯醇(PVA)水凝胶、海藻酸钠水凝胶与羊椎骨支架粘合力学测试 |
6. 聚乙烯醇(PVA)水凝胶、海藻酸钠水凝胶与羊椎骨支架粘合生物相容性观察 |
7. 实验质量控制 |
8. 统计学分析 |
技术路线图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术后处理 |
2 结 果 |
3 讨 论 |
(10)医用氰基丙烯酸酯粘合剂在创伤骨科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氰基丙烯酸酯的理化性质 |
2 氰基丙烯酸酯粘合剂的临床应用 |
3 氰基丙烯酸酯的毒性作用 |
4 总 结 |
四、α-氰基丙烯酸酯修补半月板破裂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关节镜下两种缝合器修复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的疗效比较[D]. 李宜橙. 延安大学, 2021(11)
- [2]GelMa-HEMA-HEAA水凝胶医用粘合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付沛云.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3]医用聚氨酯粘合剂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 苏秋岚.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对创口粘合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欧思琳. 广东药科大学, 2019(02)
- [5]生物止血材料医用胶黏合儿童额面部开放性伤口创面的可行性[J]. 李现令,鲁守彦,刘婷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21)
- [6]氰基丙烯酸酯-纳米药物骨的靶向治疗[J]. 何蔚,刘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25)
- [7]自体半月板碎块法移植修复兔半月板无血运区损伤的体内实验研究[D]. 邓焱. 南华大学, 2013(02)
- [8]两型医用凝胶与羊椎骨支架粘合力学测试及动物实验观察[D]. 马文渊.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9]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J]. 赵志钢,郭庆宝,郝佳杰,徐志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24)
- [10]医用氰基丙烯酸酯粘合剂在创伤骨科中的研究进展[J]. 雷鸣,肖德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