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相宁[1](2020)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管理问题的研究 ——以S省森林消防专业队为例》文中认为自然灾害是指自然原因造成的灾害性事件,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管理是要在日常及自然灾害发生时,采取科学措施进行有效队伍管理的全过程,以保障救援队伍的高效安全作业,同时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队伍的建立和优化是深化政府治理改革,解决防灾救灾难题的必要手段,需要通过全面的数据统计和科学的数据分析,提升灾难治理能力。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为了更好地研究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管理体制问题,本文在广泛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了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威廉·佛司特·洛伊(William Forster Lloyd)在1833年讨论人口的着作中使用的“公共地悲剧”来比喻“那由最大人数所共享的事物,却只得到最少的照顾”,对于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在灾难发生时得到救援是所有公民享有的权益,但是灾害应急救援却只是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才能看到作用,灾害过后它的重要性就被很快遗忘,所以出现了对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管理上认识的不足。本人通过网上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济南市561名森林消防专业队员进行了调查,从中可以看出,被调查森林消防专业队的人员除了专业森林消防工作外,其他联动性质的工作较少,并且薪资水平较低,对自身薪资的满意度较低,同时,装备上也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得出管理问题形成的几个原因,包括应急救援队伍综合性、多功能化水平不足,应急专家队伍结构配置存在不足,应急救援队伍系统的组织构架建设问题,对应急救援队伍的经费和装备保障问题,志愿者队伍整体不够规范化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S省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管理问题对策建议。一是加强灾害应急救援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更重要的是在法律层面进行规划,以实现多种形式、多方面、多层次的整合,实现信息共享、奖励和处罚的结合,对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体系;二是建立统一指挥分级调度的有效机制,灾难的复杂性使得单个部门或政府机构没有能力独自应对。因此要尽快进行多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三是加强应急救援预案与现场处置演练,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是提高应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应急人员的实际应急救援效果;四是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对政府的应急管理机构进行综合规划,有效整合,相似类型的部门可以组成联合救援队,比如夏季防洪、冬季防火的多功能队伍。这样也可以避免重复建设,优化政府救援力量的整体结构,完善救援队伍的能力配置;五是加大火灾应急救援经费装备投入;六是加强非政府组织志愿者队伍建设。最后是结论和展望。国家重视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但是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他们是默默无闻的,如果不是特别重大灾难或者有很多人牺牲,没有人能注意到这样一群普普通通的逆行者。我们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管理架构,从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管理体制入手,加强顶层设计到多管齐下的多层次的设计,全面提升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
孙懿[2](2020)在《新时代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实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3月,国务院组建了应急管理部,实现对全灾种的全流程和全方位的管理。同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向新组建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这支队伍由应急管理部管理,施行统一领导、分级指挥。作为应急救援工作的主力军,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的工作职责与过去消防人员主要以承担救火任务为主的工作职责相比,扩大很多。面对更加多样、更加复杂、更加困难、更加危险的工作任务,如何科学地实施实战化体能训练,是新时代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面对“全灾种”、“大应急”的工作职责所必须着重研究的课题。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以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实战化为研究对象。以A省B市消防救援支队下属a、c两所消防救援站和C省D市消防救援支队下属b、d两所消防救援站,共计4所基层消防救援站的80名人员作为研究样本。研究结果如下:(1)新时代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工作呈现有序开展态势。消防救援训练管理机构层级分明、职能清晰、制度完善。基层消防救援人员年度体能训练时间均达到并超过了100天的制度要求。各站体能训练内容设计略有不同。体能训练场地设施器材配置充裕。(2)当前实战化体能训练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有,部分人员体能训练认知水平较低、组训人员体能训练专业知识不足,基层缺乏专门的体能训练指导人员、实战化体能训练工作科学化程度有待提高、队员主动训练意识需要增强、实战化体能训练保障工作有待强化。(3)新时代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实战化发展策略,须着眼问题,从消防救援事业需要、消防救援人员个体职业需要出发,在职业认知、专业体能训练指导人员配置、科学训练施策、个体主动训练意识水平提升、完备的训练保障建设等方面一一加以完善解决,才能真正使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实战化工作实现科学施训和“练为战、战必胜”的目标。
张文科[3](2020)在《佛山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军地协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纵观近年来国内各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内各类非传统安全威胁已由原来的偶发状态转为现在的频发状态。回看近几年来国内发生的几起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处置情况,随着部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抢险救灾的效率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军地协同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模式日益常态化。但与此同时,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应急管理体系,军地协同应急管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探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军地协同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佛山市作为自然灾害威胁较大的中型城市,其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在全国起初较早,在军地协同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佛山市政府和驻军不断探索建立贴合本市实际的军地协同应急管理机制。在经过近几年应对防风减灾、抗洪抢险、森林救火的实战历练后,以民兵预备役部队为突击力量的联合救灾协同作用日益凸显,但也要清晰看到,佛山市军地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的协同机制仍然存在不少实质性问题,直接影响与制约着应对自然灾害军地协同效能的进一步提升。本文以佛山市为例,以应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为核心论点,深入分析非战争军事行动内涵,从军地协同联合行动展开研究,借鉴发达国家军地协同应急管理的先进经验,深入分析佛山市当前军地协同应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军地指挥关系建设、军地协同意识建设、预案联演联训建设、协同法规制度建设、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等方面,对如何建立健全军地协同应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机制作了初步探究,为进一步发挥佛山市军地协同的优势,提高军地协同的效率提供决策参考,也对自然灾害军地协同应急管理具有借鉴价值。
秦戬[4](2020)在《Z市消防救援支队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伴随而来的是高危的安全生产风险和严峻的火灾防控压力,加之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灾害多发,在我国安全生产基础薄弱、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不健全、全民防范意识不够强、应急救援整体能力水平不够高的现实条件下,国家应急管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为适应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需要,根据党的十九大以来的最新改革方案,国务院组建应急管理部,将11个部门13项职责进行整合,并明确武警森林部队、公安消防部队全部退役,成建制转入应急管理部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作为国家常备应急骨干力量,承担灭火救援和其他应急救援工作,充分发挥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作用。2018年11月9日,习近平在向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致训词时强调,“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是党中央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立足我国国情和灾害事故特点、构建新时代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举措,对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以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改革方案至2019年11月习近平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训词一周年为时间节点,以Z市消防救援支队改革转隶为例,运用案例分析法、调研访谈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政府流程再造理论建立分析框架,重点分析了Z市消防救援支队体制改革过程中在职能转变、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等三个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一时间提炼总结、归纳反思,进一步分析问题成因,提出解决方案,为推进我国消防体制建设,提高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新路子提供思路。
朱铠[5](2020)在《智慧城市背景下的织里镇消防安全评估》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城市正在逐步转型,旧格局被打破,新利益矛盾逐渐明显,一系列“城市病”也随之产生;同时因为社会价值趋于多元化,各方对抗冲突增强,公共安全事件频发,为了破解这些社会现象,更好地管理城市,“智慧城市”应运而生。浙江省织里镇外来人口多,社会管理难度大,童装类企业面广量大,各类社会矛盾集聚,潜在火灾隐患严重。为加强消防安全工作,改善消防安全环境,织里镇在2013年被列为浙江省20个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之一。运用新理念与新方法推动公共安全管理已成为当下重要的研究方向。对消防进行评估也有利于加强消防安全工作,改善消防安全环境,确保城市健康发展。本文基于“智慧城市”大背景,掌握城市“智慧消防”研究发展状况与前沿成果,结合织里镇“智慧消防”建设,借鉴国内外各种类型的消防安全评估方法,在遵循科学性与系统性、规范性与实用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涉及城市基本特征、火灾防控体系、公共基础设施、灭火救援力量和“智慧消防”建设五大维度的消防安全评估模型,运用加和占比法对2015年和2018年织里镇消防安全进行评估,这几年来织里镇消防经费投入、消防教育普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消防队伍扩大、消防车辆器材配备已能满足镇区基本灭火需求,织里镇“智慧消防”建设也初显成效,但同时织里镇消防安全管理仍面临一些管理难题:(1)缺少相应的规划与政策扶持;(2)人口数量增加,原建筑隐患较多等带来不小压力;(3)农村微型消防站布局不合理,器材设施较落后;(4)对弱势群体的消防安全教育存在盲点;(5)专职消防员与社区网格员的消防监管力度不强、监督效率低下;(6)“智慧消防”平台社会联动程度低,专业人员数量少。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加快消防规划建设,强化消防管理力度;(2)加大区域整治力度,加强行业场所防范;(3)加强宣传教育力度,紧跟消防安全潮流;(4)推动微型消防站建设,重视消防装备应用;(5)提高消防管理水平,强化岗位专业技能;(6)创新消防管理手段,拓展消防监督广度;(7)助推“智慧消防”探究,支撑“智慧消防”发展。本研究的难点在于织里镇消防安全评估指标的选择和数据的获取,笔者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对相关村镇进行走访和利用官方渠道获取了研究所需的数据,解决了这一难题;本研究将“智慧消防”引入到消防安全评估中,具有一定的研究创新,相关评估指标体系和研究结论及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邓雅支[6](2019)在《公共安全视角下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研究 ——以S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快速发展,各种变革影响之深前所未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公共安全带来不少矛盾和问题。因此,作为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消防救援力量需要不断加强,应急救援能力需要不断提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公共安全为视角,从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出发,结合现代安全管理理论知识构建相应的维度框架,对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能力建设模式进行探索。在本文中,笔者从应急救援能力构成要素等方面阐述,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案例和国内外消防发展经验,着重剖析S市消防救援能力建设的优势和劣势,S市乃至全国范围内公共安全管理仍面临严峻的形势,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亟需完善和加强。本文结合S市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立足我国消防应急救援发展的实际,借鉴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经验,认为应通过构建力量体系、健全应急救援政策法规,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社会联动机制及实战训练体系,建立结构优化的物资保障机制等方面,提高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这不仅是新时代“全灾种、大应急”体制下S市消防救援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是也解决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瓶颈难题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公共安全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
孟淼[7](2019)在《我国消防管理体制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消防工作因人类用火而诞生。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不断进步而发展,人类对火的使用和利用方式也在不断地演化,这既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给人类生命、安全带来了隐患——火灾。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总结教训的基础上,人们对火灾的治理与控制逐步形成了专业的社会分工和社会机构——消防工作和消防机构。我国很早就设有消防机构、开展消防工作,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消防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基本形成了含制度、机构、运行机制、管理与职能、宣传与训练等消防工作体系。本文通过辨析消防、消防管理体制的概念,从公共管理理论视角探讨了消防管理体制相关理论,对消防的发展历程、我国消防的发展及当前现状进行了梳理与对比研究;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现行消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相关地区的消防管理体制经验,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发展目标,从公共管理理论出发,对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消防管理及其机制与体系提出了相关的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前瞻性的对策建议。展望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一步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型消防管理体制,必将推进我国消防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石娇娇[8](2019)在《兰州新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完善研究》文中认为设立于2010年12月的兰州新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后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也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影响下,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让城市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快,兰州新区获批短短几年内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很多新的材料,设备和工艺等开始被应用到城市化的进程中,使得大型的商业综合体、娱乐场所等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中,人流量也开始逐渐增加,原来的农田村落在短短几年内迅速被现代化城市所取代,与之伴随的是消防安全问题逐渐突出。本文立足于兰州新区消防安全现状,深刻分析兰州新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如消防管理主体社会化程度低、消防服务机构管理职能不到位、消防管理体制不健全、消防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进而提出提升兰州新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对策,本文为兰州新区消防安全理论研究方面提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对加强城市安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减少火灾事故、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兰州新区整体活力和竞争力等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文章之初向读者介绍了写作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第二部分通过搜集消防安全管理的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综述,介绍了文章核心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从目前兰州新区消防管理依据的法律、法规,管理范围、方式,组织机构设置等方面阐述兰州新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现状。第四部分介绍了兰州新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五部分针对分析问题提出完善对策。
徐放[9](2019)在《我国消防队伍现代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消防已有悠久的历史,在任何时期都为社会的稳定运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今随着新兴产业的崛起,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社会发展逐渐趋向信息化,我国消防事业也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大力推进消防队伍的现代化建设,推动火灾科学和消防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才能更好的维护社会经济稳定运行。本文从当前消防队伍建设的现状背景下出发,首先着重分析了当前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消防队伍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火灾数据统计和当前火灾特点,综合分析其原因,寻找适应我国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的对策。本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说明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相关核心概念与理论,阐释消防队伍现代化建设相关核心概念及内涵,并阐明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我国消防队伍现代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第四部分为我国消防队伍现代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为我国消防队伍现代化建设发展对策;第六部分为本文的结论部分。
李义[10](2018)在《武警内卫总队参与抢险救灾行动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华夏素崇“多难兴邦”之说,以期生于忧患而发于苦奋。然民族欲历劫弥兴,必先存可挽狂澜于既扫之伟力为第一前提。历史如此,今世犹然。纵观近二十年,从九八抗洪到冰雪灾害再到汶川地震,中华民族似乎再次来到了风雨交集的多难之秋。面对灾难,民众呼唤英雄,救难亟需力量。抉择面前,历史将救险克难的重任赋予了武警部队。习主席曾反复强调武警部队要勇于承担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人民武装警察法》也明确规定武警部队的基本职责之一便是抢险救灾。实践中,抢险救灾已日益成为武警部队多样化任务中的常态化行动,参与次数越来越多,用兵规模越来越大,救援任务越来越重。为此,如何更加高效地完成抢险救灾任务、更好地为民族复兴保驾护航,已成为武警部队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命题和十分紧迫的现实任务。本文以如何提升武警内卫总队抢险救灾行动效能为根本着力点,首先对新时期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演变的新情况新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探究其与社会发展的交互影响和因变规律,力求追根溯源参透机理,以备因情施策以变应变。其次,本文简论了武警内卫总队担负抢险救灾使命是历史之必然,采取实证主义的方法全面梳理总结武警内卫总队近年来一线抢险救灾经验,查找困难不足,重点剖析影响武警内卫总队抢险救灾效能提高的症结所在。第三,针对困难不足研究针对性措施,本文从平时战备机制、力量建设配系、战时行动方略、搞好综合保障四个方面,对武警内卫总队如何高效能抢险救灾进行了系统展望设计,力求找到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应对办法,并对武警内卫总队抢险救灾任务遇到的几个最新的细节性、关键性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希冀为更好完成现实任务寻求优化路径。最后,本文引入了近期发生的抢险救灾的典型案例,通过简要剖析梳理,找出主要的经验教训和启示,进一步为文中主要观点提供例证和支撑。
二、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管理问题的研究 ——以S省森林消防专业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原因与研究结构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1.1.3 研究的结构与内容 |
1.1.4 研究的创新点 |
1.2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管理的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基本概念 |
1.3.1 危机管理 |
1.3.2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 |
1.3.3 应急救援队伍管理 |
第2章 S省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现状 |
2.1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管理 |
2.1.1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管理架构 |
2.1.2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指挥体系 |
2.2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保障 |
2.2.1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法律保障 |
2.2.2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后勤保障 |
2.3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 |
第3章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管理的境外实践 |
3.1 国外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分类 |
3.2 境外典型自然灾害应急队伍分析 |
3.2.1 境外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组织构架分析 |
3.2.2 国外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运行机制分析 |
第4章 S省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管理问题 |
4.1.1 应急救援队伍组织管理不足 |
4.1.2 应急救援队伍综合指挥机制不完善 |
4.2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保障问题 |
4.2.1 应急救援队伍的相关法律建设不完善 |
4.2.2 对应急救援队伍的经费和装备保障不足 |
4.3 志愿者队伍整体不够规范化 |
第5章 改善S省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管理的对策分析 |
5.1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管理问题对策分析 |
5.1.1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职业化管理架构建设 |
5.1.2 建立综合指挥、多功能作战的有效机制 |
5.2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保障问题对策分析 |
5.2.1 完善灾害应急救援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
5.2.2 加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装备投入 |
5.3 加强社会非专业力量和志愿者队伍建设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新时代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实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新时代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战斗力生成需要加强科学化保障 |
1.1.2 新时代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职责扩大对体能训练实战化提出更高要求 |
1.1.3 新时代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结构与装备变化要求必须科学地提升体能训练实战化工作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新时代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成立背景及人员工作性质、工作职能方面的研究述评 |
2.1.1 我国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成立的背景 |
2.1.2 新时代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工作性质、工作职能 |
2.2 关于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消防员)业务训练内容方面的研究述评 |
2.3 关于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消防员)体能训练(实战化训练)方面的研究述评 |
2.3.1 国外方面(以美国为例) |
2.3.2 我国的情况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3 概念界定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开展状况调查与归纳 |
4.1.1 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管理机制调查 |
4.1.2 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时间特征分析 |
4.1.3 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内容调查 |
4.1.4 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场地设施器材配置及利用情况调查 |
4.2 实战化角度下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
4.2.1 体能训练实战化工作虽得到高度重视,但有相当部分人员体能训练认知水平较低 |
4.2.2 组训人员体能训练专业知识不足,基层缺乏专门的体能训练指导人员 |
4.2.3 实战化体能训练工作科学化程度有待提高 |
4.2.4 队员主动训练意识需要增强 |
4.2.5 实战化体能训练保障工作有待强化 |
4.3 新时代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实战化发展策略研究 |
4.3.1 对体能训练实战化进行深化认识与增进认知 |
4.3.2 高度重视体能训练实战化指导人员的培养和配置 |
4.3.3 大力促进体能训练实战化的科学施策 |
4.3.4 提升参训队员主动训练意识的途径方法 |
4.3.5 强化体能训练实战化的保障机制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新时代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工作呈现有序开展态势 |
5.1.2 体能训练实战化方向明确但仍有新老问题并存 |
5.1.3 新时代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实战化发展策略要体现科学性和可行性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情况调查表》 |
附件2访谈提纲 |
(3)佛山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军地协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1、背景 |
2、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军地协同应急管理经验的研究 |
2、国内军地协同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 |
1、丰富完善军地协同应急管理理论研究体系 |
2、梳理总结军地协同应急管理内在特点和客观规律 |
3、为军地协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对策建议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 |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 |
(一)基本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三)军地协同应急管理的理论分析 |
三、佛山市军地协同应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协同机制现状 |
(一)佛山市军地协同应急管理的组织架构与职责 |
(二)佛山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军地协同机制分析 |
四、佛山市军地协同应对自然灾害运行机制的障碍与根源 |
(一)军地协同应急管理机制存在的障碍 |
1、应急响应机制存在差距 |
2、情报信息不同步 |
3、应急预案未能发挥协同作用 |
4、军地力量契合度不高 |
5、军队救援力量专业化水平不高 |
(二)军地协同应急管理机制障碍产生的根源 |
1、协同指挥机制不完善 |
2、军地信息系统未互联互通 |
3、缺少预案联定联审和预案对接机制 |
4、缺乏常态化联训联演和协同指导 |
5、部队非军事化运用未受重视 |
五、完善佛山市军地协同应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建议 |
(一)进一步理顺军地指挥与协同关系 |
1、政府主导、军队助力 |
2、任务牵引、有分有合 |
(二)强化军地协同信息共享机制建设 |
(三)联合制定切实可行的军地协同应急预案 |
1、确保应急预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完整性 |
2、重点突出军地指挥协同 |
3、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并加强常态化预案联训 |
(四)注重开展军地协同专业演练 |
1、抓好军地协同应急联训 |
2、强化军队应急专业集训 |
(五)因地制宜科学发挥军地应急力量效能 |
(六)强化应对自然灾害的协同意识 |
(七)探索军地协同有效性评估办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Z市消防救援支队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及发展态势 |
1.3 概念界定 |
1.3.1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1.3.2 消防救援队伍 |
1.4 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 |
1.4.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1.4.2 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
1.4.3 理论分析框架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Z市消防救援支队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
2.1 Z市消防救援支队体制改革的背景 |
2.1.1 我国消防体制建设的发展历程 |
2.1.2 Z市消防救援支队的建设现状 |
2.2 Z市消防救援支队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 |
2.2.1 启动改革,宣传教育阶段 |
2.2.2 转隶移交,过渡准备阶段 |
2.2.3 授旗训词,全面推进阶段 |
2.3 Z市消防救援支队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 |
第三章 Z市消防救援支队体制改革中职能转型的问题分析 |
3.1 职能转型的现状分析 |
3.1.1 Z市消防救援支队与应急管理部门的职责定位分析 |
3.1.2 Z市消防救援支队与住建部门的职责移交分析 |
3.2 职能转型的主要问题 |
3.2.1 与应急管理部门职责有交叉,隶属存疑问 |
3.2.2 与住建部门过渡工作有断档,后续工作缺乏制度支撑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法律界定不清,上下体系不齐 |
3.3.2 制度衔接不紧,人员配备不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Z市消防救援支队体制改革中机构设置的问题分析 |
4.1 机构设置的现状分析 |
4.1.1 Z市消防救援支队机构设置的现状分析 |
4.1.2 Z市政府专职消防队建设情况分析 |
4.2 机构设置的主要问题 |
4.2.1 机构调整受限,行政效率低下 |
4.2.2 专职消防队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长效机制 |
4.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政策出台缓慢,试点工作仓促 |
4.3.2 国家层面法律空白,Z市各区县差异明显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Z市消防救援支队体制改革中人员编制的问题分析 |
5.1 人员编制的现状分析 |
5.1.1 Z市消防救援支队消防救援衔套改的情况分析 |
5.1.2 Z市消防救援支队人员招录和退出情况分析 |
5.2 人员编制的主要问题 |
5.2.1 套改工作“前中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5.2.2 人员青黄不接,矛盾隐患逐步显现 |
5.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3.1 政策同步性差,历史遗留问题待消化 |
5.3.2 从业导向不正确,职业认同感下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Z市消防救援支队体制改革的对策 |
6.1 推动立法明晰权责,紧跟应急救援新趋势 |
6.1.1 构建顺畅、高效的管理指挥体系 |
6.1.2 提升综合、专业的应急救援能力 |
6.1.3 形成独立、协同的行政审批模式 |
6.2 聚焦主业调整机构,适应形势任务新要求 |
6.2.1 优化机关内设部门 |
6.2.2 探索基层“防”“消”分离 |
6.2.3 完善专职队伍管理 |
6.3 加强荣誉体系建设,树立消防队伍新形象 |
6.3.1 建章立制,加大政策保障力 |
6.3.2 注重引导,提升自我认同感 |
6.3.3 热情服务,增加群众满意度 |
6.4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智慧城市背景下的织里镇消防安全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消防安全评估方法 |
1.3.2 消防安全评估对象 |
1.3.3 “智慧消防”及其评估 |
1.3.4 简要评价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消防 |
2.1.2 评估 |
2.1.3 消防安全评估 |
2.1.4 智慧城市与智慧消防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火灾科学理论 |
2.2.2 公共安全理论 |
2.2.3 公共产品理论 |
第3章 消防安全评估体系构建 |
3.1 体系构建原则 |
3.1.1 科学性与系统性 |
3.1.2 规范性与实用性 |
3.1.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3.2 指标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 |
3.2.1 城市基本特征 |
3.2.2 火灾防控体系 |
3.2.3 公共基础设施 |
3.2.4 灭火救援力量 |
3.2.5 “智慧消防”建设 |
3.3 指标权重分配 |
第4章 织里镇消防安全评估 |
4.1 织里镇“智慧消防”基本情况 |
4.1.1 消防队伍和装备管理系统 |
4.1.2 实战指挥系统 |
4.1.3 消防远程监控系统 |
4.1.4 “三合一”场所智能消防系统 |
4.1.5 数字化消防预案管理系统 |
4.2 织里镇消防安全评估 |
4.2.1 测算对象及指标数据 |
4.2.2 数据标准化 |
4.2.3 消防安全指数计算 |
4.3 评估结果分析 |
4.3.1 消防安全综合分析 |
4.3.2 城市基本特征维度分析 |
4.3.3 火灾防控体系维度分析 |
4.3.4 公共基础设施维度分析 |
4.3.5 灭火救援力量维度分析 |
4.3.6 “智慧消防”建设维度分析 |
4.4 评估结论 |
4.4.1 经验总结 |
4.4.2 存在问题 |
第5章 加强织里镇消防安全的建议 |
5.1 加快消防规划建设,强化消防管理力度 |
5.2 加大区域整治力度,加强行业场所防范 |
5.3 加强宣传教育力度,紧跟消防安全潮流 |
5.4 推动微型消防站建设,重视消防装备应用 |
5.5 提高消防管理水平,强化岗位专业技能 |
5.6 创新消防管理手段,拓展消防监督广度 |
5.7 助推“智慧消防”探究,支撑“智慧消防”发展 |
第6章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公共安全视角下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研究 ——以S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对比分析法 |
第二章 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的构成和重要性 |
2.1 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的构成 |
2.1.1 组织能力 |
2.1.2 管理能力 |
2.1.3 保障能力 |
2.2 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
2.2.1 国家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需要 |
2.2.2 国家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需要 |
2.2.3 消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三章 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 |
3.1 S市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工作现状 |
3.1.1 S市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情况 |
3.1.2 S市消防救援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
3.2 S市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状况 |
3.2.1 组织能力状况 |
3.2.2 管理能力状况 |
3.2.3 保障能力状况 |
3.3 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 |
3.3.1 组织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 |
3.3.2 管理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 |
3.3.5 保障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 |
第四章 国外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经验 |
4.1.1 应急联动机制完善 |
4.1.2 法治水平较高 |
4.1.3 经费投入有保障 |
4.1.4 重视教育培训工作 |
4.1.5 消防队伍综合素质高 |
4.1.6 社会化消防力量强大 |
4.1.7 消防装备先进 |
4.2 经验借鉴 |
4.2.1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
4.2.2 完善应急救援法律体系 |
4.2.3 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
4.2.4 改进教育培训机制 |
4.2.5 加强装备建设 |
第五章 加强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的对策建议 |
5.1 提高组织能力水平 |
5.1.1 构建能力全面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
5.1.2 健全应急救援政策法规 |
5.2 完善管理能力建设 |
5.2.1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
5.2.2 完善社会应急联动机制 |
5.2.3 完善实战训练体系建设 |
5.3 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
5.3.1 建立结构优化的物资保障机制 |
5.3.2 完善应急救援经费保障 |
5.3.3 提高信息化实战应用能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我国消防管理体制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0.4 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概念辨析及相关理论 |
1.1 相关概念辨析 |
1.1.1 消防与管理 |
1.1.2 体制、管理体制与消防管理体制 |
1.2 消防与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 |
1.2.1 公共管理的内涵、特征及相关理论 |
1.2.2 行政管理的内涵、特征及相关理论 |
1.2.3 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异同 |
第二章 我国消防管理体制发展的沿革 |
2.1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消防管理体制发展的沿革 |
2.1.1 第一阶段:中国消防管理体制建立初期阶段 |
2.1.2 第二阶段:中国消防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和恢复阶段 |
2.2 我国改革开放后消防管理体制法制化的历史进程 |
2.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的制定(1984 年—1998 年) |
2.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制定(1998 年—2008 年) |
2.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实施阶段(2008年至今) |
2.2.4 我国现行消防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
第三章 我国消防管理体制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我国消防管理体制的基本现状 |
3.1.1 消防机构的设置 |
3.1.2 消防人员的构成 |
3.1.3 消防工作的职责 |
3.2 目前我国消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3.2.1 消防机构的设置不尽合理 |
3.2.2 消防管理模式相对滞后 |
3.2.3 消防监督管理范围的局限性 |
3.2.4 消防部队工作定位缺乏准确性 |
3.2.5 消防部队现役编制亟待改革 |
3.2.6 法律法规的完善滞后 |
3.3 产生上述问题的成因 |
3.3.1 对消防体制建设重视不够 |
3.3.2 消防人员的素质与专业化要求有差距 |
3.3.3 消防的现役与地方两种体制难以匹配 |
3.3.4 消防法律和消防体制未与社会发展同步 |
第四章 国内外消防管理体制的经验与启示 |
4.1 国外消防管理体制的经验启示 |
4.1.1 美国消防管理体制的经验及启示 |
4.1.2 英国消防管理体制的经验及启示 |
4.1.3 日本消防管理体制的经验及启示 |
4.1.4 俄罗斯消防体制管理体制的经验及启示 |
4.2 国内相关城市与地区消防管理体制的经验启示 |
4.2.1 深圳消防管理体制的改革经验及启示分析 |
4.2.2 港澳地区消防管理体制的改革经验及启示分析 |
4.2.3 台湾地区消防管理经验与启示 |
第五章 进一步完善我国消防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 |
5.1 建立“大消防”的管理体系 |
5.1.1 建立“大消防”应急管理体系 |
5.1.2 建立“大消防”职业化人员体系 |
5.1.3 建立“大消防”设施设备体系 |
5.1.4 建立“大消防”社会协同体系 |
5.2 完善“大消防”的组织管理模式 |
5.2.1 健全法律更新保障机制 |
5.2.2 改革消防人员训练机制 |
5.2.3 改进消防监督工作机制 |
5.2.4 改革消防宣传教育机制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兰州新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和难点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消防 |
(二)消防安全管理 |
(三)消防安全管理体系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协同治理理论 |
(二)危机管理理论 |
第二章 兰州新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现状 |
一、兰州新区火灾发生及消防安全隐患分布情况 |
(一)兰州新区火灾发生情况 |
(二)兰州新区消防安全隐患分布情况 |
二、消防安全管理的法律依据 |
三、消防安全管理的范围和方式 |
四、消防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事制度 |
五、兰州新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 |
(一)全力打造抢险救援尖刀队伍 |
(二)全面消除消防安全隐患 |
(三)积极营造良好消防宣传氛围 |
第三章 兰州新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存在的问题 |
(一)消防管理主体社会化程度低 |
(二)消防服务机构管理职能不到位 |
(三)消防管理体制不健全 |
(四)消防基础设施不完善 |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消防安全管理意识薄弱 |
(二)重治轻防观念的局限 |
(三)消防监督检查力度不足 |
(四)消防宣传培训教育体系不健全 |
第四章 兰州新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对策 |
一、推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社会化 |
(一)认定和强化社会单位的主体责任 |
(二)营造全民参与的消防安全氛围 |
(三)引入市场化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 |
二、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各部门的管理职能 |
(一)强化党委政府领导责任 |
(二)强化职能部门监管责任 |
(三)强化社会单位主体责任 |
三、改革消防安全管理体制 |
(一)加大消防人力资源开发 |
(二)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体系 |
四、夯实消防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
(一)加快推进消防水源建设 |
(二)加快推进消防队站及供水系统建设 |
(三)加强灭火救援装备建设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我国消防队伍现代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目的 |
(三)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内容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核心概念与理论 |
第一节 消防队伍现代化建设相关核心概念 |
一、消防队伍的概念与特征 |
二、消防队伍现代化的概念与内涵 |
三、消防队伍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与价值 |
第二节 消防队伍现代化建设相关理论概述 |
一、消防队伍现代化建设理论 |
二、消防队伍现代化建设管理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消防队伍现代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一节 我国消防队伍现代化建设现状 |
一、消防队伍人员配备现状 |
二、消防队伍人才培育现状 |
三、消防队伍思想建设现状 |
四、消防队伍组织管理现状 |
第二节 我国消防队伍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消防队伍建设问题 |
二、消防队伍素质水平问题 |
三、消防队伍思想问题 |
四、消防队伍管理与组织能力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消防队伍现代化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我国消防多种形式队伍建设落实不到位 |
一、经费来源途径较窄 |
二、消防队伍人员招录困难 |
三、缺乏政府参与和全民参与 |
第二节 我国消防队伍缺乏专业体系的建设 |
一、消防队伍准入门槛较低,消防指挥人才欠缺 |
二、消防队伍日常专业训练缺乏科学性不足 |
三、消防队伍现代化技能应用缺乏专业化培训 |
第三节 职业性质与工作机制造成消防队伍思想波动较大 |
一、职业性质特征与职能过重 |
二、消防队伍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
三、工作与家庭难以平衡 |
第四节 消防队伍科学管理力度不足 |
一、基层消防队伍建设理念落后 |
二、基层消防队员组织管理力度不足 |
三、基层消防队伍缺乏合理的人员配置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消防队伍现代化建设发展对策 |
第一节 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同全民参与并行发展 |
一、拓展经费来源,推进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 |
二、提高待遇和荣誉感,增强人才储备 |
三、政府引导公民参与消防队伍建设 |
第二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素质过硬的消防队伍 |
一、加强各级消防指挥人员的培养 |
二、提高日常专业训练、技能训练的强度 |
三、加强消防队员现代化技能应用培训 |
第三节 加强消防队伍思想建设,消除消防队员压力点 |
一、紧抓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先进思想理念 |
二、完善消防队伍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
三、着重解决消防队伍家庭生活问题 |
第四节 促进我国消防队伍建设向“职业化”过渡 |
一、实施基层消防队伍管理创新理念 |
二、建立现代化应急消防救援体系 |
三、构建救援人员科学配置机制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武警内卫总队参与抢险救灾行动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对自然灾害的研究 |
1.2.2 对武警部队抢险救灾行动的研究 |
1.3 主要研究工作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抢险救灾 |
2.1.2 武警内卫总队参与抢险救灾行动担负的主要任务 |
2.1.3 武警内卫总队参与抢险救灾行动的主要原则 |
2.2 抢险救灾行动相关公共管理基本理论 |
2.2.1 系统理论 |
2.2.2 权变理论 |
2.2.3 协同理论 |
2.2.4 一般管理理论 |
2.3 我国面临主要自然灾害呈现的特点 |
2.3.1 多样性 |
2.3.2 频发性 |
2.3.3 群发性 |
2.3.4 广域性 |
2.3.5 高危性 |
2.4 当代社会变迁与灾害演变的互动作用及其影响 |
2.4.1 生态系统脆弱灾情演变更趋恶化 |
2.4.2 人口密度增加伤亡比率大幅攀升 |
2.4.3 生存依赖度高灾害影响更为深广 |
2.4.4 城镇更加密集财物损毁空前加重 |
2.4.5 制约因素增多灾后重建愈发艰难 |
第三章 武警内卫总队参与抢险救灾行动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武警内卫总队参与抢险救灾的使命任务 |
3.1.1 参与抢险救灾行动是武警内卫总队使命任务的重要内容 |
3.1.2 武警内卫总队参与抢险救灾行动力量配系与用兵模式 |
3.2 武警内卫总队参与抢险救灾的主要行动方式 |
3.2.1 指挥关系 |
3.2.2 机动方式 |
3.2.3 处置方式 |
3.2.4 协同方式 |
3.2.5 保障方式 |
3.3 武警内卫总队参与抢险救灾行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应急响应难奏效 |
3.3.2 指挥链路不畅通 |
3.3.3 专业救援能力弱 |
3.3.4 联合救灾效率低 |
3.3.5 综合保障不到位 |
3.4 武警内卫总队参与抢险救灾行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战备工作不够扎实 |
3.4.2 对险救灾专业力量建设不够重视抢 |
3.4.3 指挥员缺乏实战磨炼能力素质弱 |
3.4.4 体制机制与抢险救灾行动需求不相适应 |
第四章 提高武警内卫总队抢险救灾行动效能对策研究 |
4.1 建立常备体系,着力提高先期准备工作质量 |
4.1.1 转变观念,由应急式抢险改为常备化救灾 |
4.1.2 建强龙头,始终做好指挥决策层面准备 |
4.1.3 有备无患,搞好平时数据收集和方案制定 |
4.1.4 依法用兵,完善战备制度和应急响应机制 |
4.2 强化力量建设,全面提升抢险救灾专业能力 |
4.2.1 加强专业力量建设 |
4.2.2 优化整体兵力配系 |
4.2.3 开展针对性的训练 |
4.2.4 进行联合协同演练 |
4.3 科学组织行动,全力争取抢险救灾最大效益 |
4.3.1 及时准确掌握预警信息 |
4.3.2 快速反应力争第一时间到位 |
4.3.3 高效统筹科学摆兵布阵 |
4.3.4 加强任务中政治工作激发战斗精神 |
4.4 破解保障难题,切实提供抢险救灾有力支撑 |
4.4.1 灵活保障模式 |
4.4.2 增强保障能力 |
4.4.3 拓展保障渠道 |
4.4.4 提升保障效益 |
第五章 武警内卫总队参与抢险救灾典型案例应用研究 |
5.1 案例基本背景 |
5.1.1 河北“7·19”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基本情况 |
5.1.2 武警河北总队遂行抢险救灾行动情况 |
5.2 主要做法 |
5.2.1 强化超前意识,全线准备,闻警而动 |
5.2.2 强化中枢传导,靠前指挥,顺畅高效 |
5.2.3 强化“拳头”作用,英勇顽强,高效救援 |
5.2.4 强化安全措施,严密组织,科学行动 |
5.2.5 强化前勤效能,多元融合,综合保障 |
5.3 主要启示 |
5.3.1 常备化抢险救灾是必由之路 |
5.3.2 及早预警尽早到位是胜利之基 |
5.3.3 加强专业力量建设至关重要 |
5.3.4 科学用兵密切协同是取胜关键 |
5.3.5 保障问题制约全局务须改进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管理问题的研究 ——以S省森林消防专业队为例[D]. 相宁. 山东大学, 2020(11)
- [2]新时代综合性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实战化研究[D]. 孙懿. 吉林大学, 2020(08)
- [3]佛山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军地协同机制研究[D]. 张文科.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Z市消防救援支队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秦戬.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智慧城市背景下的织里镇消防安全评估[D]. 朱铠.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6]公共安全视角下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研究 ——以S市为例[D]. 邓雅支. 济南大学, 2019(01)
- [7]我国消防管理体制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孟淼. 东南大学, 2019(05)
- [8]兰州新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完善研究[D]. 石娇娇.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9]我国消防队伍现代化建设研究[D]. 徐放.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10]武警内卫总队参与抢险救灾行动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李义.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