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4年全球铁矿石出口价还将上升(论文文献综述)
李弘康[1](2020)在《BDI干散货指数与大宗商品价格的动态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指数,作为反映国际干散货运价整体水平的经典指标,一直受到航运界与国际贸易界的高度关注,因此深入分析BDI指数的变化规律,了解与其它经济变量的关系,对于航运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控制风险以及贸易企业判断未来干散货运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内容具体可分为四个方面:第一,针对影响世界干散货贸易BDI指数产生变化的因素进行详细说明,并选取了与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密切相关的铁矿石、动力煤、大豆、原油四类大宗商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四类大宗商品与BDI指数相互作用的机理。第二,运用DCC-GARCH模型对BDI指数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动态关联性展开研究,发现BDI指数与铁矿石、动力煤和原油收益率序列波动有正向相关关系,与大豆收益率序列的波动有负相关关系,但是在不同时段BDI指数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相关系数有较大变化。第三,利用线性回归分析、Johansen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等检测方式,针对铁矿石、动力煤、大豆以及原油价格的时间序列与BDI指数之间存在何种关联进行调查分析,发现BDI指数与大宗商品价格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并且有2周到1个月的滞后影响。第四,基于研究四种大宗商品同BDI指数之间的动态关联性,为航运企业与用户在运价走势的判断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利用了DCC-GARCH模型和VAR模型进行定量研究,发现BDI指数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之间存在显着的动态关联性,以及BDI指数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具有长期协整关系,进一步为依托大数据的BDI指数的经济预测提供参考。
苏梦颖[2](2020)在《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点决定了煤炭将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主导地位。尽管中国的煤炭储量总量很大,但随着改革开放40年,经济快速增长所产生的能源消耗已经导致煤炭资源供给压力增大,资源枯竭趋势正在快速显现。目前中国煤炭的储产比仅为38年,远低于世界132年的平均水平。虽然近年来中国加强了能源结构调整的力度,提高清洁能源消费的比例,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非化石能源还不能完全替代化石能源,煤炭能源的消耗仍将维持较高的比例,煤炭作为中国的长期主要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能源的加速消耗以及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导致中国从2009年开始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煤炭进口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中国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缺失已成为众所周知的现象,无论作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国还是出口国,中国在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中始终均缺乏国际定价影响力,常常是国际交易价格的被动接受者,长期被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体系边缘化,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在未来仍存在持续性的煤炭需求,我们应当以史为鉴,未雨绸缪,积极争取煤炭国际定价权,避免中国陷入国际能源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当中。因此探讨如何取得中国煤炭能源的国际定价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取得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分析核心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定价权的形成机理以及作用机制,因此核心问题分为三个子问题,子问题1,从影响因素视角分析定价权形成机理。子问题2,中国煤炭的国际地位和定价权现状。子问题3,从现货和期货市场视角研究影响定价权的传导机制。在解决以上问题之前,我们考虑到中国在未来是否仍存在持续性的煤炭需求和进口是争取定价权的逻辑前提,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煤炭需求和进口趋势进行讨论。遵循问题导向,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对煤炭定价权的产生、煤炭定价权与市场势力的关系、煤定价权与煤炭期货市场的关系,煤炭现货市场与煤炭期货市场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其影响机制;其次,对中国煤炭未来趋势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本文对于中国煤炭定价权研究的必要性;再次,采用面板数据,从市场势力视角研究中国煤炭在全球煤炭贸易市场的定价权现状;然后,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价格的短期和长期动态关系进行研究,探究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关系;接着,从时间序列实证研究角度,分析中国煤炭在全球期货市场上的定价影响力,以综合考察中国是否同时具有期货市场上的定价权;最后,根据分析所得结论,为加强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共有9章内容,首先进行理论基础的梳理,然后按照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思路撰写实证章节。第一,从供求定价理论开始,从理论上对定价权、市场势力、期货市场产生的脉络及研究必要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二,接下来是四章主体实证,中国争取煤炭定价权的必要性的实证分析、中国在全球煤炭现货市场上的定价权研究、中国煤炭市场和期货市场动态关系研究、中国在全球煤炭期货市场上的定价影响力研究。最后为结论总结和政策建议。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章到第4章的内容。第1章是绪论,主要内容为背景、章节安排和创新点等,第2章是理论梳理和文献综述,对本文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找出优点与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展开研究。第3章是对全球及中国煤炭市场现状的研究。第4章根据前述章节的研究论述了中国煤炭定价权的形成及构建,对中国煤炭定价权影响因素及传导路径做了分析,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思路及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为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主体部分。包含第5章至第8章内容。第5章,首先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并将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纳入进来,重新预测煤炭需求峰值,考察中国树立和争取煤炭能源定价权的现实需要。本章运用煤炭消费EKC曲线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煤炭需求拐点测算。同时,构建了ARMA模型,对中国煤炭进口总量进行回归分析,以此对未来中国煤炭进口量的走势做出合理预测。本章对中国未来煤炭需求趋势做出了两个判断:第一,2013年并非煤炭需求下降拐点,若按6.5%的年均GDP增长率,在2037年才会达到煤炭需求拐点。第二,未来几年,中国煤炭进口量会处于上升状态。既然中国未来一定时期内处于煤炭需求上升期、煤炭进口增长期,煤炭价格的巨幅波动将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国家能源供给,因此,积极研究中国煤炭市场的国际定价权现状已刻不容缓。第6章,从市场势力的视角,分析全球主要煤炭进出口国贸易情况以及中国主要煤炭进出口国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关系。以煤炭价格为例采用面板数据,利用PTM模型估算了全球主要进出口大国的市场势力,并基于PTM的结果选择进一步对中国煤炭进出口的市场势力建立了基于剩余需求弹性模型的SMR模型。结果表明,在PTM模型框架下,澳大利亚、印尼、俄罗斯、中国均在煤炭出口市场中市场势力显着,具有煤炭出口定价权。煤炭进口市场中,仅中国拥有较弱的煤炭定价权,印度、韩国、日本均没有煤炭定价权。煤炭国际贸易在主要煤炭出口市场均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属于卖方市场。煤炭出口贸易中,优势出口国可以通过汇率的传导在目标市场进行差别化定价,进而表现为在目标出口国拥有市场势力。煤炭进口贸易中,日本和韩国不存在市场势力与其煤炭完全依赖进口有密切关系。印度不存在市场势力,印度国内煤炭价格的上涨会导致进口价格的上涨,进而使得印度进口商的收益减少。以上结论反映了进口国在煤炭贸易上的弱势地位,同时也反应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煤炭能源产业落后的事实。由于本文主要侧重研究中国的市场定价权,第6章在通过进口商的PTM模型测度得到中国具有国际煤炭影响力后,选择了进一步构建基于Lerner指数理论的修正后的剩余需求弹性模型SMR,通过纳入更多变量对中国的进口定价权进行补充实证。结合PTM模型及SMR模型的实证结果,对中国煤炭的国际定价权的整体评估如下:第一,中国对印尼煤炭进口有市场势力,对澳大利亚的煤炭进口没有绝对市场势力。第二,在市场势力PTM及SMR模型下,影响煤炭进出口价格的主要因素是美元汇率、煤炭替代品如天然气等能源的价格、双方国家的GDP增长率、运输距离和进口国的需求弹性因素等。第三,在整个煤炭国际贸易市场中,中国具有一定的卖方市场势力,但中国煤炭出口量很少,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在中国煤炭出口的十一个主要目标市场上,除印尼外,均存在市场势力,由于目标出口国仅是亚洲国家,且出口量较小,可以认为,中国拥有亚洲范围内的煤炭出口定价权。可以成为全球煤炭能源定价的重要力量。第7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煤炭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影响机制,通过建立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煤炭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的动态关系,考察煤炭期货市场的价格是否能够引导现货市场价格。本章运用2013-2019年的1521组日度时间序列数据,将中国郑州动力煤市场价格对秦皇岛动力煤现货价格先后进行了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回归、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等,发现中国动力煤期货和中国动力煤现货的变动具有联动效应,他们在短期和长期内都存在稳定的动态联系。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有引导作用。说明中国动力煤现货价格和动力煤期货价格互为影响,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已经具备价格发现功能。这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煤炭期货市场的国际定价影响力提供了重要基础。第8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期货市场与定价权之间的互动机制,然后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一个金融市场视角下的价格传递理论模型,并对期货价格的传递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的定价影响力与欧洲ICE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及ICE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本章选取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三个品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广义谱分析方法对2013年-2019年间共1940组期货价格日度数据进行分析,实证显示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与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价格引导关系,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对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的影响更大。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与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价格引导关系,但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对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的影响非常微小。研究表明,中国缺乏与第一大进口国地位相匹配的定价权优势。最后一部分为第9章,为全文的总结部分。对前面每章的研究进行了总体总结,针对总结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针对本文研究的不足,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基于上述研究工作,本文针对性地提出四点政策建议。第一,整合与完善中国煤炭产业链,规范煤炭现货市场;第二,实施企业联盟,争取国际价格谈判优势;第三,提高煤炭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信息有效性;第四,健全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参与国际煤炭定价,形成权威的国际煤炭基准价,积极打造国际煤炭定价中心。经过深入思考和总结后,笔者认为本文存在如下三个创新点:1.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本文较合理地将包含三次项的EKC曲线纳入空间计量模型,并以此预测煤炭需求峰值(拐点)。使用逻辑及高斯曲线的研究中,大多忽略了空间因素。经济增长对煤炭需求的影响同样缺乏细致讨论,本文试图引入EKC这一经验假说并对其验证。结合EKC与空间计量的研究中,或不直接涉及煤炭消费需求,或将EKC中经济增长对因变量的倒N型关系以简单的倒U型关系取代,本文将三次项纳入模型可以得到更为稳健的估计与预测。2.研究视角上的创新。从现货及期货市场两个视角测度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相关研究通常只关注现货市场或期货市场中单个市场的定价权,而忽略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基于市场势力相关理论与计量经济学方法,不仅对中国在煤炭现货市场是否具有市场势力进行了检验,还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对全球其它主要期货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煤炭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间的动态关系,从而能够更全面地测度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3.研究内容上的创新。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替代品,或者拥有交易中心左右煤炭相关金融产品价格,对于煤炭定价权研究相对较少。中国学者则多侧重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领域。本文展开对中国煤炭定价权的直接研究,是对能源定价权相关文献的有益补充,也能为解决中国能源结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
王栋[3](2019)在《国际市场对中国钾盐价格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钾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和农业三大肥料之一,也是我国相对稀缺程度最为严重的矿产资源之一。我国钾盐呈现供给严重短缺,钾盐进口依存度在40-50%左右,而且对外依存度呈持续升高的趋势。本文研究了国际和国内钾盐价格的形成,识别了影响国际和国内钾盐市场的相关因素,以及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探究了国际市场对国内钾盐价格的传导机制和传导路径。钾盐对我国农业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通过对钾盐影响因素及传导机制的研究,对政府主管部门大宗商品管制提供建议和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创新贡献如下:(1)将影响钾盐供给和需求的相关因素进行归类,构建了包括供给和需求因素在内的研究框架,研究了不同因素对价格形成所起的作用。结果显示基于供给因素下钾盐的生产成本、国际海运费以及钾盐的总产量对钾盐国际价格影响作用最大;基于需求因素下国际钾盐价格、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对国内钾盐价格影响作用最大。(2)基于空间市场整合,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方法,通过揭示国际钾盐价格传导路径,得出国际钾盐市场中存在非常显着的“价格共移”特征,钾盐出口市场和进口市场保持着紧密的价格关联,结果验证了国际钾盐市场整体上长期支持“一价定律”的假说,国际钾盐市场整体上存在单方向的价格传导路径,即钾盐进口市场之间以及进口市场向出口市场的传导。(3)本文论证了进口钾盐价格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汇率对进口价格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其汇率弹性进行测度,结果证明汇率波动对钾盐进口价格传递性增强;构建了进出口产品价格的讨价还价能力测度模型,信息不对称对最终价格决策有重要影响,从进出口国单边效应分析发现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钾盐出口国议价能力更强。基于研究结论,结合我国钾盐行业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在坚持钾盐战略储备策略的前提下,继续加大钾盐的国际贸易合作规模,扩大钾盐的进口数量,进一步提升议价能力等关乎我国钾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及保障措施。
王娟[4](2019)在《全球铁矿石成本对比及中国铁矿石竞争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铁矿石是钢铁工业最重要的生产材料,对于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而言,铁矿石的战略价值更加明显。目前世界铁矿石需求疲软,铁矿石价格低位震荡波动。上游高成本矿山企业逐步被淘汰,下游钢铁企业钢铁产能过剩,企业面临的市场形势艰难。本文为了找出影响国内外铁矿石成本差异的主要因素,以及全面了解中国铁矿石在全球市场竞争格局中的地位情况,通过对全球典型矿山、企业、国家三个层面的铁矿石成本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测算出中国及全球主要铁矿生产商可供能力,以期为我国矿山开发投资和运营决策提供一些参考。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并在实地调研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统计了2007-2017年国家、企业、矿山三个层面的铁矿石成本数据,并在各个层面选取典型代表,比如企业层面选取鞍钢集团和国际四大矿商共5个铁矿企业为典型案例,从采矿成本、加工成本、管理支出成本、税收成本和运费成本五个成本构成方面动态分析了成本变化趋势,然后有针对性的找出我国铁矿石综合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通过盈亏平衡总成本和可供价格分析测算,验证了铁矿石成本数据,测算出未来全球主要铁矿石供应商铁矿石的可供价格、可供储量和可供产量。研究发现:(1)中国铁矿石综合生产成本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于巴西的4倍,澳大利亚的3倍,南非的2.3倍,印度的2倍。(2)铁矿石采矿成本和矿石加工成本高是影响我国铁矿石总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3)2007-2017年我国铁矿石采矿成本和运费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有所下降,管理支出成本占比基本保持不变,而矿石加工成本和税收成本所占比重不断上升。(4)未来2-3年铁矿石价格将维持在50-70美元/吨之间。在企业无利润的情景下,铁精矿市场价格50美元/吨时,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的铁矿石可供储量依然能达到178.49亿吨、29.61亿吨、71.6亿吨;可供产量可达到3.66亿吨、3.33亿吨、2.57亿吨。(5)中国在全球铁矿石市场中竞争力较弱。铁矿石市场是典型的寡头垄断型市场,掌握议价主动权。中国作为铁矿石进口大国,在铁矿石价格谈判方面,受制于人,我国钢铁行业沦为四大矿商代理加工的角色,受益甚微。
李强峰[5](2019)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含铁商品的物质流、价值流及隐含碳综合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铁资源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掌握我国铁资源利用系统的真实情况,是高效利用和科学管理铁资源的重要前提;中国是世界加工厂,摸清中国铁资源在国家间的物质流动及其价值流动与传导,能为我国铁国际贸易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中国在国际上应拥有合理的生态环境责任与义务,摸清中国铁资源在国家间的物质流动状态与隐含碳,能够为我国在国际碳排放等环境责任谈判中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基于此,本文从中国海关和联合国贸易署获取中国国际贸易中含铁商品清单,分析清单中含铁商品的结构、种类、数量及价值量;查阅了多种不同种类含铁终端产品样本的重量、材料成分等参数,同时参考相关文献,经专家讨论会讨论,最终核定含铁商品的含铁系数;通过复杂计算,真正意义上摸清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之间铁物质的流向、流式、流量和伴随物质流动的价值变化。其次,参照《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2006》碳排放的计算方法,结合中国钢铁行业国家生产标准,仔细核定了中国进出口含铁商品的碳排放系数。在摸清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之间铁物质的流向、流式、流量的基础上评估了中国进出口含铁商品的隐含碳流动情况。再次,结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供的中国铁资源生产、加工、制造、消费和损失等数据,以及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之间铁物质流动数据,首次建立了中国铁实际消费量模型,并测算出中国铁实际消费量。最后,本文用weibull分布对不同消费领域钢材的理论二次报废量进行了测算。本文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中国与世界各国贸易中进出口铁物质总体呈不断增长态势。建国以来,中国进口铁物质中绝大部分为铁矿石(87.78%),出口铁物质量主要为含铁终端产品(53.41%)和钢材(42.10%)。在国际贸易中,澳大利亚和巴西将大量铁矿石出口给中国,而中国将大量钢材和含铁终端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美国等。(2)中国与世界各国贸易中进口含铁商品的价值量主要集中在含铁终端产品和铁矿石;出口含铁商品的价值量主要集中在含铁终端产品和钢材。中国高价进口,低价出口同类含铁终端产品,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出口含铁终端产品附加值低;其次是企业集中度不高,企业以打价格战的方式抢占国际市场。从经济角度看,工程机械,电力运输装备,陆上交通工具,机械基础部件和机床的五个子类别构成了贸易结构的主体是合理的。(3)中国生产的含铁商品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铁矿石21.69 kg CO2/t、生铁1767.01 kg CO2/t、粗钢1889.81 kg CO2/t、钢材2099.84 kg CO2/t、含铁终端产品2099.84 kg CO2/t,且均高于世界先进生产水平生产的含铁商品碳排放系数。中国进、出口含铁商品隐含碳量均主要集中在钢材和含铁终端产品上,且主要贸易对象是韩国和日本。中国出口含铁商品隐含碳量远大于进口含铁商品隐含碳量,且净出口隐含碳不断快速增长。此外,中国出口含铁商品隐含碳量与国内碳排放总量(生产者原则下)之比也在不断增长。本文认为单一的生产者原则和消费者原则均不太合理和公平,收益原则和共担责任原则是更加理想的碳排放责任分配方式。(4)20102015年,中国铁实际消费量是粗钢表观消费量(粗钢国内产量+粗钢净进口量=粗钢表观消费量)的80%左右。中国铁实际消费量与出口量之比约为4﹕1。建国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铁存量也不断增长。截止2015年底,中国铁累计存量达到65亿吨;中国人均铁累计存量达到4.73吨/人。在所有铁存量中,以建筑用钢的铁存量为主(55%),其次是机械制造用钢(19%)、交通运输设备(12%)和其他用钢(14%)。截至2015年底,中国累计理论二次报废量为13.35亿吨。(5)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铁全相态、大数据调查研究:本文对全相态含铁商品贸易数据(包括含铁终端产品)、国内铁一次资源以及二次资源数据进行调查分析。(2)国际贸易铁物质流相关的价值流测算:本文重点分析中国含铁商品国际贸易中与物质流相伴的价值流量及流向。(3)国际贸易铁物质隐含碳测算:本文定量计算全部含铁商品进出口隐含碳,分析作为大国合理的环境责任与义务担当。(4)首次构建中国铁实际消费量模型并进行测算:结合国内铁一次资源、二次资源、含铁物质贸易等要素,构建中国铁实际消费量模型,定量评估中国铁实际消费量。
尤喆[6](2019)在《矿产品国际价格波动的成因及传导效应研究 ——以铁、铜、铝、铅、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外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矿产品作为国际市场上交易量与交易金额巨大的大宗商品,其价格风险波及国内巿场的可能性不断增加。矿产品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原材料,是国内CPI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国内CPI正面临不断增加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和输入型通货紧缩风险,对矿产品价格问题进行研究十分必要。现有研究主要基于矿产品价格波动特征,矿产品价格波动成因及矿产品价格波动传导效应三个方面展开,主要着眼于矿产品价格波动的成因问题,对于矿产品国际传导的研究较少,将上述三个方面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的也较少。同时,随着国内外矿产品巿场联动性的不断增强,矿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的非对称性逐步显现,对非对称性及其成因的研究越来越有必要。为此,本文在总结前人关于国际矿产品价格波动特征,矿产品价格波动成因和矿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效应研究的基础之上,运用国际国内矿产品贸易相关数据对矿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和矿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效应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各部分成因及相互影响关系。在理论上,本文结合价格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大国效应理论、价格波动非对称传导理论以及国际巿场势力理论,构建矿产品价格波动成因及传导效应的研究框架。通过理论分析得出:首先,全球经济状况、全球矿产品供需情况、美元指数和投机因素等因素确实是国际矿产品价格波动成因,并能够进一步影响国内矿产品价格波动;其次,矿产品价格波动沿原材料价格传导路径、消费者价格传导路径、替代路径(进口)和替代路径(出口)四条路径进行国际传导;第三,与贸易的福利效应相同,矿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的福利效应也存在大国模型和小国模型两种情形;最后,基于剩余需求模型理论结合矿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大国模型,推导出矿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大国的国际市场势力模型,模型显示市场势力与价格波动传导效应成正比。在实证上,本文根据贸易量与贸易额的大小,选取黑色金属(铁矿石)和有色金属(铜、铝、铅、锌)在国际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矿产品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引入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有色金属国际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估计,又进一步引入基于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对有色金属国际价格面对各影响因素冲击时的响应情况进行分析;之后,运用模糊断点回归模型对铁矿石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估计。在矿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大国分析框架下,运用模型从波动溢出和幅度溢出两个方面对中国矿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效应的非对称性问题进行了检验;最后运用剩余需求模型对中国矿产品进出口国际巿场势力进行了实证测度。本文得到以下五点结论:首先,国内生产总值与有色金属价格存在长期均衡,即有色金属价格持续受到供需因素的影响。货币供给量对有色金属价格的影响短暂而剧烈,即金融因素会引起有色金属价格的短期剧烈波动;其次,指数定价机制对铁矿石价格有显着负向影响,供需因素和货币金融因素对铁矿石价格有显着正向影响。第三,矿产品价格波动在沿国际传导路径进行传导时,其传递时滞、传递方向以及传递程度均存在非对称,导致上述非对称性的原因主要在于价格波动传导的短期效果与长期影响运动方向不一致;第四,中国矿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在波动溢出方面已经初步显示出大国效应,正是这种大国效应的存在导致中国国内宏观调控政策会对国际巿场价格产生影响,从而使得价格波动的短期国际传导效果偏离了其长期趋势,但在幅度溢出方面,中国只具有波动导入大国地位,而不具有导出大国地位;第五,中国矿产品进口巿场势力大于出口市场势力,中国在矿产品出口领域的巿场势力确实存在欠缺,正是中国在矿产品出口领域的巿场势力的欠缺阻碍了幅度溢出;第六,中国矿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整体呈现出非对称性,而这种非对称性存在传导关系:一方面,矿产品价格波动国际影响因素本身的非对称性导致了矿产品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这种非对称性与波动本身一起能够被传导;另一方面,中国进出口国际巿场势力的非对称性导致了中国矿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效应的非对称性,进而导致了中国矿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机理的非对称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最后提出了注意防范矿产品价格领域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和输入性通货紧缩危险,利用国际市场平抑国内矿产品价格波动以及调整矿产品进出口国际巿场势力结构的政策建议,以期实现国内矿产品价格稳定和资源安全两个维度的目标。本文创新点在于:第一,基于国际贸易、矿业经济和价格传导等理论,构建国际性的矿产品价格波动传导分析框架,拓展了原有孤立的矿产品价格波动传导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从矿产品价格波动、矿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机理和矿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效应三个方面全面、深入、系统地进行分析,在研究范围上有了提高。第二,对矿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基于中国视角,向外拓展到全球矿产品价格波动的本质根源及其实质影响。在对铁矿石价格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创新性地采用模糊断点回归模型,与之前研究中将定价机制这一因素定性研究不同,定量测算定价机制改变对铁矿石价格的影响程度,为科学应对国际矿产品价格波动和定价价值谈判政策的制定提供实证依据。第三,创新性地运用大国效应理论探讨矿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效应,给出小国和大国两种分析框架,运用VECM-BEKK-BVGARCH模型,测度了中国矿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效应;在此基础上,又基于APT理论,对国际巿场势力与价格波动国际传导大国模型的相互作用机理加以分析,最终从国际巿场势力角度得到矿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效应的理论解释。
吴晗[7](2018)在《中国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评价》文中指出铁矿石资源是现代工业和钢铁行业发展的基础,而钢铁行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目前还在高速发展的阶段,这就意味着中国未来对于铁矿石和钢铁需求还会持续增长。因此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对于维持国家发展和稳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铁矿石资源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中国四国;铁矿石产量仍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澳大利亚和巴西是当前最主要的铁矿石生产国;中国依旧是世界铁矿石消费中心,但由于经济放缓,全球铁矿石供过于求的趋势逐渐明显;当前国际铁矿石市场被四大矿企垄断,并且垄断程度还在进一步加深;国际铁矿石价格仍在波动下降。建立了中国铁矿石资源中短期安全评价体系,并计算了中国铁矿石资源的安全度。在此基础上对国内钢铁行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各项安全指标出发,结合当前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和铁矿石资源安全保障提出了相关建议。
王晔靖[8](2017)在《散货船市场预测与我国造船企业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世界散货船市场对促进国际贸易至关重要,全球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以来,世界散货船市场进入谷底,迟迟不能复苏走出困境,作为观察全球经济走势的晴雨表之一的散货船市场,其未来的市场走向越来越引起关注。因此研究世界散货船市场的周期性特点,对近几年市场表现进行梳理,对未来市场走势进行预测和展望,是极为重要的工作。本研究首先从世界散货船市场大背景出发,探寻其研究意义与价值,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其次通过对行业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取长补短。再次对世界散货船市场进行系统性的梳理,通过市场要素、市场特征以及市场发展趋势揭示当前散货船市场环境。再对近年来世界散货船市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表格和图表观察研究散货船市场的运力供给与需求情况以及散货船市场的周期性,并对世界经济走势与世界散货船市场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对未来的散货船市场表现进行预测。本研究根据全球散货船市场的预测结果,结合我国散货船市场需求以及散货船企业的发展现状及预期,用管理学方法对我国船企的散货船市场战略、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并为我国现阶段造船企业发展战略和策略选择提供支持和建议。
彭颖[9](2012)在《国际矿产品定价机制对中国矿业下游产业盈利能力影响》文中认为自人类社会起源开来,有关资源的争夺和纷争就从未停止。资源的有限性和地域分布不均的特性几乎是每次近代战争发动的根源,战争的结果无非就是资源的重新划定和利益格局的重新界定。矿产资源作为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轮子”,其对西方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哪方掌握了矿产资源或矿产资源的定价权,哪方就掌握了把握未来世界经济走势的“权杖”,因此,研究当前主要矿产品的国际定价机制及影响这些定价机制形成的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铁矿石、石油、铜、铝和煤炭为研究矿种,从一般价格形成理论、影响价格波动理论及影响定价机制形成的理论写起,通过将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应用于影响矿产品价格波动因素的分析,了解传统和当代影响矿产品价格波动的因素,矿产品的市场结构等问题;在传统和新兴因素相互作用及影响下,作者介绍了目前国际主要两种定价机制,即以期货合约价格为基准的定价机制和以长期合同价格为基准的定价机制,并通过披露掌握矿产资源的跨国公司的股东结构,解释西方发达国家是新一轮矿产资源价格上涨过程中的最终受益者,而以中国为代表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定价话语权的缺失,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以矿产资源的实际购买主体为研究对象,量化分析近十年矿产资源(铁矿石、铜和铝)价格上涨对我国矿产品产业链上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揭示当前矿产资源价格波动对我国微观经济体的影响。对策方面,作者结合上述矿产资源价格波动对我国微观经济体的影响、矿产品下游行业发展对矿产品未来市场需求和发达国家海外矿产资源获取战略,在当前我国缺失矿产品国际定价权的环境下,提出了若干规避矿产资源价格波动风险的对策,以期在实际操作层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刊编辑部[10](2012)在《2012年世界钢铁工业展望》文中指出一、全球经济复苏停滞目前,全球经济复苏正受到欧元区压力加剧,特别是南欧部分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发酵,以及他地区经济复苏脆弱的威胁。2012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称,全球经济活动将减速,但不会崩溃。多数先进经济体将能避免重
二、2004年全球铁矿石出口价还将上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全球铁矿石出口价还将上升(论文提纲范文)
(1)BDI干散货指数与大宗商品价格的动态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BDI指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1.2.2 BDI指数与大宗商品相互关系的研究 |
1.2.3 DCC-GARCH模型对动态关联性的应用与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BDI干散货指数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 |
2.1 BDI干散货指数概况与构成 |
2.2 影响BDI干散货指数波动的主要因素分析 |
2.3 选取与国际干散货运市场密切相关的大宗商品 |
2.3.1 大宗商品的选取依据与原因 |
2.3.2 铁矿石与国际干散货运市场 |
2.3.3 煤炭与国际干散货运市场 |
2.3.4 粮食与国际干散货运市场 |
2.3.5 原油与国际干散货运市场 |
2.4 BDI干散货指数与大宗商品价格相互作用的经济分析 |
2.4.1 大宗商品对干散货航运市场需求的影响 |
2.4.2 原油价格波动对航运市场的影响 |
2.4.3 宏观经济对干散货航运市场需求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假设提出、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
3.1 假设提出 |
3.2 数据来源 |
3.2.1 铁矿石价格的数据选取 |
3.2.2 动力煤价格的数据选取 |
3.2.3 大豆价格的数据选取 |
3.2.4 原油价格的数据选取 |
3.2.5 数据预处理与符号说明 |
3.3 模型构建 |
3.3.1 向量自回归模型 |
3.3.2 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 |
3.3.3 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 |
3.3.4 脉冲响应函数 |
3.3.5 DCC-GARCH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DCC-GARCH模型对BDI干散货指数与大宗商品价格动态关联性的实证分析 |
4.1 平稳性检验 |
4.2 ARCH效应检验 |
4.3 DCC-GARCH模型建立 |
4.4 动态关联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VAR模型对BDI干散货指数与大宗商品价格不同期关联性的实证分析 |
5.1 BDI干散货指数与铁矿石的不同期关联性关系研究 |
5.1.1 线性回归分析 |
5.1.2 Johansen协整检验 |
5.1.3 Granger因果检验 |
5.1.4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5.2 BDI干散货指数与动力煤的不同期关联性关系研究 |
5.2.1 线性回归分析 |
5.2.2 Johansen协整检验 |
5.2.3 Granger因果检验 |
5.2.4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5.3 BDI干散货指数与大豆的不同期关联性关系研究 |
5.3.1 线性回归分析 |
5.3.2 Johansen协整检验 |
5.3.3 Granger因果检验 |
5.3.4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5.4 BDI干散货指数与原油的不同期关联性关系研究 |
5.4.1 线性回归分析 |
5.4.2 Johansen协整检验 |
5.4.3 Granger因果检验 |
5.4.4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5.5 BDI干散货指数与大宗商品价格不同期关联性的综合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BDI干散货指数与大宗商品价格动态关联性的综合分析与建议 |
6.1 BDI干散货指数与大宗商品价格动态关联性的综合分析 |
6.2 综合运用BDI干散货指数与大宗商品价格动态关联性的建议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2)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国际定价权与国际定价影响力 |
1.5.2 国际定价中心与期货交易所 |
1.5.3 价格发现 |
1.6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6.1 主要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供求规律与价格理论 |
2.1.2 市场势力相关理论 |
2.1.3 期货市场相关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定价权的形成 |
2.2.2 能源需求相关研究 |
2.2.3 关于国际市场势力与国际定价权的相关研究 |
2.2.4 关于期货市场与国际定价权的相关研究 |
2.2.5 简要评述 |
2.3 本章小结 |
3 全球及中国煤炭能源市场发展现状研究 |
3.1 煤炭能源市场供需形势分析 |
3.1.1 全球煤炭能源市场总体供需形势分析 |
3.1.2 中国煤炭能源市场总体供需形势分析 |
3.2 煤炭能源市场贸易现状研究 |
3.2.1 全球煤炭贸易形势 |
3.2.2 中国煤炭贸易形势 |
3.3 煤炭定价方式分析 |
3.3.1 全球煤炭能源主要定价方式 |
3.3.2 中国煤炭能源定价历史变迁 |
3.4 中外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
3.4.1 国际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
3.4.2 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国煤炭定价权的形成及构建 |
4.1 煤炭定价权的形成 |
4.1.1 煤炭能源定价权的形成 |
4.1.2 煤炭期货市场在定价中的作用 |
4.2 影响煤炭定价权的主要因素 |
4.2.1 现货市场因素 |
4.2.2 期货市场因素 |
4.3 中国煤炭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因素及传导路径 |
4.3.1 中国煤炭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因素 |
4.3.2 煤炭定价权缺失对中国现货及期货市场的传导路径 |
4.4 中国构建煤炭定价中心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4.4.1 中国构建国际定价中心的意义 |
4.4.2 中国构建煤炭定价中心可行性分析 |
4.5 实现煤炭定价权的路径规划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煤炭需求拐点预测及进口量研究 |
5.1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煤炭需求拐点预测 |
5.1.1 煤炭需求拐点理论假设 |
5.1.2 煤炭需求拐点模型 |
5.1.3 煤炭消费EKC曲线空间计量实证研究 |
5.2 基于ARMA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口量预测 |
5.2.1 变量与数据 |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3 实证过程 |
5.2.4 实证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基于市场势力视角的中国煤炭能源定价权研究 |
6.1 市场势力与定价权的互动机理 |
6.1.1 定价权的经济学机理 |
6.1.2 市场势力的测度方法 |
6.1.3 市场势力与定价权的关系 |
6.2 基于PTM模型的全球主要煤炭贸易国市场势力研究 |
6.2.1 模型的选择与推导 |
6.2.2 变量与数据来源 |
6.2.3 全球主要煤炭出口国市场势力实证检验 |
6.2.4 全球主要煤炭进口国市场势力实证检验 |
6.3 中国煤炭能源进出口市场势力研究 |
6.3.1 基于PTM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出口市场势力研究 |
6.3.2 基于SMR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口市场势力研究 |
6.3.3 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中国煤炭能源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动态关系研究 |
7.1 煤炭期货市场对取得煤炭定价权的意义 |
7.1.1 大宗商品期货定价机制的产生 |
7.1.2 煤炭期货市场对取得煤炭定价权的意义 |
7.2 中国煤炭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相互作用机理 |
7.2.1 煤炭现货市场对期货市场价格的作用机理 |
7.2.2 煤炭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的作用机理 |
7.3 煤炭期现货市场的动态关系分析方法与理论模型 |
7.3.1 分析方法 |
7.3.2 理论模型 |
7.3.3 变量与数据来源 |
7.4 煤炭期货与煤炭现货长期与短期关系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基于期货市场的中国煤炭能源定价权研究 |
8.1 国际煤炭价格对中国煤炭价格的期货传导路径 |
8.1.1 国际煤炭价格对中国煤炭价格的期货传导路径 |
8.1.2 中国与ICE期货市场联动现实基础 |
8.2 期货定价机制下国际定价权的测度方法 |
8.2.1 期货定价机制下国际定价权的测度方法 |
8.2.2 不同期货市场联动过程中的表现 |
8.3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
8.3.1 研究方法 |
8.3.2 数据选取 |
8.4 中国煤炭期货价格与ICE 理查德湾煤炭期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
8.5 中国煤炭期货价格与ICE鹿特丹港煤炭期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
8.6 本章小结 |
9 主要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一览 |
(3)国际市场对中国钾盐价格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
1.2.1 科学问题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性研究成果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
2.1 文献综述 |
2.1.1 钾盐价格影响因素 |
2.1.2 钾盐市场价格传导机制研究 |
2.1.3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与框架 |
2.2.1 相关理论基础 |
2.2.2 理论框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际钾盐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
3.1 国际钾盐价格影响因素识别 |
3.1.1 世界钾盐资源的储产量 |
3.1.2 钾盐的生产成本 |
3.1.3 国际钾盐贸易格局 |
3.1.4 钾盐国际市场价格 |
3.1.5 国际海运 |
3.2 钾盐供应者价格及其影响因素关系的实证研究 |
3.2.1 通径分析原理 |
3.2.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3.2.3 实证分析过程 |
3.2.4 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内钾盐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
4.1 国内钾盐市场价格影响因素识别 |
4.1.1 钾盐国际价格 |
4.1.2 粮食消费 |
4.1.3 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
4.1.4 宏观经济发展 |
4.1.5 物价水平 |
4.1.6 人口数量 |
4.1.7 突发事件冲击 |
4.2 研究方法、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4.2.1 VAR模型(Vector Auto regression model) |
4.2.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4.3 钾盐需求及价格影响因素关系的实证研究 |
4.3.1 单位根检验 |
4.3.2 VAR模型滞后期确定 |
4.3.3 VAR模型建立及稳定性检验 |
4.3.4 Granger因果检验 |
4.3.5 方差分解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际钾盐市场对国内钾盐价格的传导机制 |
5.1 国际钾盐市场与我国钾盐进口价格的传导关系 |
5.1.1 一价定律的条件识别 |
5.1.2 数据来源与描述分析 |
5.1.3 国际钾盐市场一价定律的验证 |
5.2 国际钾盐市场对国内市场价格的传导路径 |
5.2.1 国际钾盐市场价格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
5.2.2 国际钾盐市场价格之间的协整分析 |
5.2.3 进口钾盐价格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际与国内钾盐市场的空间传导 |
6.1 国内钾盐市场的静态均衡 |
6.1.1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6.1.2 数据与描述 |
6.1.3 OLS模型分析 |
6.2 国内外钾盐市场的价格共移 |
6.2.1 单位根检验 |
6.2.2 协整检验 |
6.2.3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6.2.4 格兰杰因果检验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汇率及议价能力对钾盐进口价格的影响机制 |
7.1 汇率对钾盐进口价格的影响分析 |
7.1.1 汇率对钾盐进口价格影响模型 |
7.1.2 进口价格的汇率弹性计量模型设定 |
7.1.3 数据说明 |
7.1.4 平稳性检验 |
7.1.5 模型结果及分析 |
7.2 议价能力对钾盐进口价格的影响分析 |
7.2.1 钾盐产品议价测度模型构建 |
7.2.2 数据选取 |
7.2.3 实证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和建议 |
8.1.1 研究结论 |
8.1.2 政策建议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全球铁矿石成本对比及中国铁矿石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矿产资源成本相关研究 |
1.2.2 矿产资源可供能力相关研究 |
1.2.3 矿产资源竞争力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工作量统计 |
2 全球及中国铁矿石供需格局 |
2.1 全球及中国铁矿石资源现状 |
2.2 全球及中国铁矿石生产和消费现状分析 |
2.2.1 铁矿石产量分析 |
2.2.2 铁矿石消费量分析 |
2.3 全球及中国铁矿石贸易 |
2.3.1 铁矿石进口分析 |
2.3.2 铁矿石出口分析 |
2.4 铁矿石市场价格历史变化 |
2.5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
3 全球典型铁矿山成本对比分析 |
3.1 典型铁矿山现状 |
3.1.1 典型铁矿山分析 |
3.1.2 全球典型铁矿山产量变化 |
3.2 盈亏平衡总成本与可供价格 |
3.2.0 成本的定义 |
3.2.1 成本计算方法 |
3.2.2 矿山实例分析 |
3.3 典型铁矿山成本对比分析 |
3.3.1 总成本对比 |
3.3.2 成本构成对比 |
4 全球典型企业铁矿石成本对比分析 |
4.1 典型铁矿生产企业分析 |
4.2 典型企业铁矿石产量变化 |
4.3 典型企业铁矿石总成本对比 |
4.4 典型企业铁矿石成本构成对比 |
4.4.1 采矿成本 |
4.4.2 矿石加工成本 |
4.4.3 管理支出成本 |
4.4.4 税收成本 |
4.4.5 运费成本 |
4.5 小结 |
5 全球典型国家铁矿石成本对比分析 |
5.1 典型国家铁矿资源分析 |
5.2 典型国家铁矿石产量变化 |
5.3 典型国家铁矿石总成本对比 |
5.4 典型国家铁矿石成本构成趋势变化 |
5.4.1 采矿成本 |
5.4.2 矿石加工成本 |
5.4.3 管理支出成本 |
5.4.4 税收成本 |
5.4.5 运费成本 |
5.5 小结 |
6 全球铁矿石市场竞争格局分析研判 |
6.1 全球铁矿石供需格局分析预判 |
6.2 中国铁矿石供应能力分析 |
6.3 全球主要铁矿生产商供应能力分析 |
6.4 中国在全球铁矿石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分析 |
7 结论与研究建议 |
7.1 结论 |
7.2 本文研究的不足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中国国际贸易中含铁商品的物质流、价值流及隐含碳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物质流分析 |
2.1.1 物质流分析定义 |
2.1.2 物质流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 |
2.2 价值流分析 |
2.2.1 价值流分析的定义 |
2.2.2 价值流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隐含碳分析 |
2.3.1 隐含碳分析的定义 |
2.3.2 隐含碳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章 中国国际贸易中含铁商品的铁物质流分析 |
3.1 系统边界及数据来源 |
3.2 计算方法 |
3.2.1 进出口含铁商品分类 |
3.2.2 进出口含铁商品含铁系数的设定 |
3.2.3 数据计算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时间点贸易流向流量变化趋势 |
3.3.2 中国进出口铁物质流总量变化 |
3.3.3 中国与各大洲间铁物质流量分析 |
3.3.4 含铁终端产品物质流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国际贸易中含铁商品的的价值流分析 |
4.1 系统边界及数据来源 |
4.2 计算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时间点贸易流向流量变化趋势 |
4.3.2 含铁终端产品价值流分析 |
4.3.3 含铁商品的单位铁的价值量分析 |
4.3.4 含铁终端产品的单位铁的价值量分析 |
4.3.5 含铁终端产品进出口结构优劣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国际贸易中含铁商品的隐含碳分析 |
5.1 系统边界及数据来源 |
5.2 含铁商品的碳排放系数计算 |
5.2.1 铁矿石的碳排放系数 |
5.2.2 生铁的碳排放系数 |
5.2.3 粗钢的碳排放系数 |
5.2.4 钢材的碳排放系数 |
5.2.5 含铁终端产品碳排放系数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不同时间点贸易流向流量变化趋势 |
5.3.2 进出口含铁商品隐含碳量分析 |
5.3.4 出口含铁商品隐含碳与中国碳排放总量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铁实际消费量测算 |
6.1 系统边界与测算方法 |
6.2 铁物质流数据来源与核算 |
6.2.1 原材料加工损失量 |
6.2.2 进出口贸易中铁物质流量 |
6.2.3 中国铁实际消费量核算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原材料加工损失量变化 |
6.3.2 进出口贸易铁物质流量变化 |
6.3.3 中国铁实际消费量变化 |
6.3.4 实际消费量与表观消费量对比 |
6.4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铁存量及理论二次报废量测算 |
7.1 系统边界与测算方法 |
7.1.1 系统边界 |
7.1.2 存量测算方法 |
7.1.3 理论二次报废量测算方法 |
7.2 结果与讨论 |
7.2.1 进出口数据分析 |
7.2.2 国内生产铁矿石 |
7.2.3 原材料选冶炼损失 |
7.2.4 库存量变化量 |
7.2.5 钢材使用耗散 |
7.2.6 输入、输出和存量 |
7.2.7 分行业钢铁存量 |
7.2.8 人均钢铁存量 |
7.2.9 理论二次报废量 |
7.3 结论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6)矿产品国际价格波动的成因及传导效应研究 ——以铁、铜、铝、铅、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矿产品定价机制 |
1.2.2 矿产品价格波动特性 |
1.2.3 矿产品价格波动成因 |
1.2.4 矿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矿产品价格选择依据及价格决定理论 |
2.1 矿产品价格决定理论 |
2.1.1 矿产品价格决定理论 |
2.1.2 Frankel的商品价格决定理论 |
2.2 本文对商品价格决定理论的改进 |
2.2.1 供需因素 |
2.2.2 期货市场 |
2.2.3 货币政策 |
2.2.4 市场集中度 |
2.2.5 运输成本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矿产品价格波动成因实证研究 |
3.1 基于PVAR模型的国际有色金属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研究 |
3.1.1 模型选择、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3.1.2 有色金属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3 有色金属国际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3.2 基于断点回归模型的国际铁矿石价格影响研究 |
3.2.1 铁矿石价格波动影响因素作用的内在机理 |
3.2.2 模型选择、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3.2.3 实证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产品国际价格波动传导机理研究 |
4.1 国际矿产品价格与国内矿产品价格波动特征性 |
4.1.1 矿产品价格波动的周期性 |
4.1.2 矿产品价格的巿场联动性 |
4.2 矿产品国际价格波动的传导路径 |
4.2.1 矿产品价格国际传导路径种类 |
4.2.2 矿产品价格波动传导路径的长期均衡 |
4.3 基于VAR模型的矿产品国际价格分路径传导实证 |
4.3.1 矿产品价格国际传导路径检验 |
4.3.2 矿产品价格国内传导路径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矿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效应研究 |
5.1 矿产品价格国际传导效应模型 |
5.1.1 矿产品价格传导小国模型分析 |
5.1.2 矿产品价格传导效应大国模型分析 |
5.2 中国矿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效应的检验 |
5.2.1 VECM-BEKK-BVGARCH(1,1)模型的推导 |
5.2.2 基于VECM-BEKK-BVGARCH(1,1)模型的实证结果 |
5.3 矿产品价格波动的国际传导路径分析 |
5.3.1 原材料价格传导路径 |
5.3.2 消费者价格传导路径 |
5.3.3 替代路径(进口) |
5.3.4 替代路径(出口)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矿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效应的理论解释 |
6.1 矿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效应与国际市场势力 |
6.2 中国矿产品进出口国际巿场势力比较分析 |
6.2.1 中国矿产品进出口国际巿场势力直观分析 |
6.2.2 中国矿产品国际市场势力测算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启示 |
7.2.1 注意防范矿产品价格领域的输入性风险,保证国内矿产品供给,确保国内矿产品价格稳定 |
7.2.2 制定灵活多变、适应市场变化的贸易政策,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制定矿产品进出口贸易计划 |
7.2.3 调整矿产品进出口国际巿场势力结构,以维护资源安全 |
7.2.4 鼓励中国矿企积极参与国际矿业合作,增强定价话语权 |
7.2.5 以践行“一带一路”政策为契机,统筹好国内国外两个矿产品市场,促进与其他国家的资源合作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中国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工作量统计 |
第2章 铁矿石资源概况 |
2.1 基本属性 |
2.1.1 基本信息 |
2.1.2 物理化学性质及应用 |
2.2 成矿规律 |
2.2.1 矿物学特点 |
2.2.2 世界铁矿床类型及分布特点 |
2.3 中国铁矿床分布及特点 |
第3章 世界铁矿石供需情况 |
3.1 资源分布情况 |
3.1.1 资源分布特点 |
3.1.2 主要铁矿石资源国情况 |
3.2 生产供应情况 |
3.2.1 铁矿石生产供应情况 |
3.2.2 主要铁矿石生产国情况 |
3.2.3 生铁和粗钢生产情况 |
3.3 消费情况 |
3.3.1 消费概况 |
3.3.2 主要国家消费情况 |
3.4 全球废钢基本情况 |
第4章 中国铁矿石供需情况 |
4.1 资源分布情况 |
4.2 生产情况 |
4.2.1 铁矿石生产情况 |
4.2.2 粗钢及生铁生产情况 |
4.3 消费情况 |
4.3.1 铁矿石消费情况 |
4.3.2 钢铁消费情况 |
4.4 中国废钢基本情况 |
第5章 全球铁矿石贸易情况 |
5.1 国际铁矿石进出口情况 |
5.1.1 国际铁矿石出口情况 |
5.1.2 国际铁矿石进口情况 |
5.2 中国铁矿石进口情况 |
5.3 国际主要铁矿石供应商供应能力 |
5.4 价格情况 |
5.4.1 铁矿石定价机制 |
5.4.2 价格变化情况 |
5.5 供需分析 |
第6章 铁矿石资源安全评价 |
6.1 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 |
6.2 安全度计算 |
6.3 结果分析与建议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散货船市场预测与我国造船企业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定量分析法 |
1.3.3 战略分析法 |
1.4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散货船市场分析 |
2.1 散货船市场要素分析 |
2.1.1 散货物及其特征 |
2.1.2 散货船型分类及散货船队 |
2.1.3 散货船航行线路 |
2.2 散货船市场结构及其细分 |
2.2.1 散货船市场结构 |
2.2.2 散货船市场细分 |
2.3 散货船市场运作模式及表现 |
2.3.1 散货船市场运作模式 |
2.3.2 世界散货船市场表现 |
2.3.3 市场周期性萧条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散货船市场研究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阐述 |
3.1 国内外对世界散货船市场研究综述 |
3.2 定量预测方法分类及评价综述 |
3.2.1 定量预测方法分类 |
3.2.2 散货船市场预测模型综述 |
3.2.3 散货船市场研究机构研究成果综述 |
3.3 本文研究方法的阐述 |
第四章 世界散货船市场预测 |
4.1 散货船市场需求分析 |
4.1.1 全球铁矿石运量需求分析 |
4.1.2 全球煤炭运量需求分析 |
4.1.3 全球粮食运量需求分析 |
4.2 散货船市场供应分析 |
4.2.1 当前散货船市场的运力分析 |
4.2.2 主要船型供应分析 |
4.2.3 散货船市场供应相关性分析 |
4.3 当前市场的周期性研究 |
4.4 全球经济增长与船舶市场发展相关性分析 |
4.5 未来五年内散货船市场预测 |
第五章 国内造船企业市场竞争力分析 |
5.1 国内经济运行趋势 |
5.2 国内散货市场进口需求分析 |
5.2.1 铁矿石需求分析 |
5.2.2 煤炭需求分析 |
5.2.3 谷物需求分析 |
5.3 国内散货船船队分析 |
5.3.1 船队规模分析 |
5.3.2 船队结构特点分析 |
5.3.3 国内散货船船东情况 |
5.4 国内船舶建造市场现状 |
5.4.1 散货船造船市场主要指标 |
5.4.2 船企盈利能力现状 |
5.5 国内船企散货船市场竞争力分析 |
第六章 我国造船企业发展策略分析 |
6.1 我国造船企业面临的问题 |
6.1.1 接单困难加重 |
6.1.2 新船难以交付 |
6.1.3 开工缺口扩大 |
6.1.4 技术水平落后 |
6.1.5 配套国产化不足 |
6.1.6 盈利空间压缩 |
6.2 我国造船企业面临机遇 |
6.2.1 国内散货船新船型长远需求巨大 |
6.2.2 高端船型市场领域 |
6.3 我国造船行业政策环境 |
6.3.1 国家重大政策 |
6.3.2 船海领域相关政策 |
6.4 我国造船企业散货船市场战略分析 |
6.4.1 基于SWOT模型的战略分析 |
6.4.2 散货船建造市场的SWOT模型建立与分析 |
6.4.3 基于波士顿矩阵的战略分析 |
6.5 我国造船企业散货船市场战略建议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国际矿产品定价机制对中国矿业下游产业盈利能力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2.4 研究创新点 |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3.1 自然资源 |
1.3.2 矿产资源 |
1.3.3 资源价格 |
2 价格理论综述及评价 |
2.1 产品价格形成的基本理论 |
2.1.1 劳动价值理论 |
2.1.2 均衡价格理论 |
2.1.3 资源禀赋论 |
2.1.4 比较优势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
2.2 产品价格波动理论 |
2.2.1 有效市场假说 |
2.2.2 预期效用理论 |
2.2.3 货币主义价格理论 |
2.3 产品定价机制形成理论 |
2.3.1 市场结构理论 |
2.3.2 期货、套期保值和投机 |
2.3.3 定价权 |
3 矿产品价格波动驱动因素 |
3.1 矿产品价格波动的传统因素 |
3.1.1 国际宏观环境 |
3.1.2 矿产品供需状况 |
3.1.3 矿产品市场结构 |
3.2 矿产品价格波动的新兴因素 |
3.2.1 新兴经济体工业化建设 |
3.2.2 期货市场的投机行为 |
3.2.3 其他因素 |
3.3 本章小结 |
4 矿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
4.1 以期货价格为基准的定价机制 |
4.1.1 石油定价机制 |
4.1.2 铜定价机制 |
4.1.3 铝定价机制 |
4.2 以长期合同价格为基准的定价机制 |
4.2.1 铁矿石定价机制 |
4.2.2 煤炭定价机制 |
4.3 矿产品定价机制下的受益者和买单者 |
4.3.1 矿产品定价机制下的受益者 |
4.3.2 矿产品定价机制下的买单者 |
4.4 本章小结 |
5 矿产品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5.1 矿产品价格波动对中国矿业产业链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影响分析 |
5.1.1 研究方法简介和相关数据的获取途径 |
5.1.2 铁矿石价格波动对钢铁行业产业链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影响 |
5.1.3 精炼铜价格波动对铜行业产业链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影响 |
5.1.4 原铝价格波动对铝行业产业链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影响 |
5.2 本章小结 |
6 中国矿业企业规避未来矿产资源价格波动风险的对策 |
6.1 中国对矿产品需求预测 |
6.1.1 中国铜资源需求趋势 |
6.1.2 中国铝资源需求趋势 |
6.1.3 中国铁矿石资源需求趋势 |
6.2 中国规避矿产资源价格波动风险的对策 |
6.2.1 政府、行业和企业共同制定矿产资源海外获取战略 |
6.2.2 通过参股控股海外矿山的方式获取稳定的海外矿产资源 |
6.2.3 开拓多元化矿源供应渠道来分散原材料供应风险 |
6.2.4 加大国内矿山的勘探和开采力度来提高矿产资源的自给自足率 |
6.2.5 建立完善国家战略储备体系及矿产资源风险预警机制 |
6.2.6 优化现有资源消费结构的基础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
6.2.7 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将某些比较劣势产业向海外转移 |
6.2.8 建立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资源节约型社会 |
6.2.9 建立具有矿产品国际定价权的期货市场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拓展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2012年世界钢铁工业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球经济复苏停滞 |
二、新兴经济体仍将是世界经济的驱动力 |
三、钢铁产能过剩压力依旧 |
四、美国钢铁工业展望 |
五、东亚钢铁工业展望 |
六、欧盟钢铁工业展望 |
七、拉美钢铁工业展望 |
1. 巴西 |
2. 智利 |
3. 阿根廷 |
4. 委内瑞拉 |
八、独联体国家钢铁工业 |
九、结语 |
1. 锁定目标客户群 |
2. 提升成本竞争力 |
3. 改善运营灵活性 |
4. 恢复投资者信心 |
四、2004年全球铁矿石出口价还将上升(论文参考文献)
- [1]BDI干散货指数与大宗商品价格的动态关联性研究[D]. 李弘康.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2]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D]. 苏梦颖. 西南财经大学, 2020
- [3]国际市场对中国钾盐价格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D]. 王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4]全球铁矿石成本对比及中国铁矿石竞争力分析[D]. 王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中国国际贸易中含铁商品的物质流、价值流及隐含碳综合研究[D]. 李强峰.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6]矿产品国际价格波动的成因及传导效应研究 ——以铁、铜、铝、铅、锌为例[D]. 尤喆.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1)
- [7]中国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评价[D]. 吴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7)
- [8]散货船市场预测与我国造船企业对策研究[D]. 王晔靖.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9]国际矿产品定价机制对中国矿业下游产业盈利能力影响[D]. 彭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8)
- [10]2012年世界钢铁工业展望[J]. 本刊编辑部. 冶金管理,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