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辣椒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静,王虹,马琳静,贾毛毛,郑明燕,高小峰,源朝政,李金玲,崔炯,马瑜,杨玉华[1](2021)在《南阳辣椒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文中研究表明辣椒是我国的主要蔬菜之一,备受人们喜爱,而辣椒病毒病是辣椒生产中的灾害性病害,严重影响辣椒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南阳地区辣椒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辣椒病毒病在生产上的危害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本文作者基于南阳地区辣椒病毒病的发病症状及发病规律,对选用抗病品种、种子处理、合理轮作、田间管理、药剂防治等防治方法进行了介绍,为辣椒生产提供参考。
贾令晨[2](2020)在《鸡泽县辣椒产业特点及关键栽培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北省鸡泽县是我国着名的辣椒之乡,被誉为中国辣椒产业龙头县,辣椒产业已成为鸡泽县的支柱产业,并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调查发现,鸡泽县辣椒栽培模式虽较多,但存在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效应和经济效益不明晰、部分病虫害发生难以控制导致果实品质变差等突出问题,制约了鸡泽辣椒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及试验研究等方式,对鸡泽县辣椒种植模式及栽培技术的产量效应及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为鸡泽县辣椒产业提档升级提供技术支撑。结论如下:1.近年来,鸡泽辣椒种植面积和产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16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3971 hm2和17.6万t,2018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增长至5603 hm2和23.4万t。鸡泽县主栽辣椒品种为羊角红系列,约占辣椒种植总面积的80%以上;拥有5家省级龙头辣椒加工企业,共计200多个加工类型产品,销售遍布国内市场及10多个国家和地区;鸡泽辣椒栽培方式主要有单作、间作和套种;发生的病害主要有病毒病和炭疽病。2.设置辣椒-玉米、辣椒-小麦、辣椒-玉米-小麦和单作(CK)4个种植模式,研究间作套种模式对辣椒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套种模式可明显降低土壤温度和田间光照强度;降低病毒病发生率、细菌性果腐病发生率和害虫蛀果率;以辣椒-玉米-小麦套作模式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34.33 kg/667 m2。3.通过研究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均能明显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保温性能,抑制杂草生长;提高辣椒株高、茎粗、单果重及单株结果数,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不同颜色地膜对辣椒生长及产量影响由高到底依次为黑色地膜>蓝色地膜>银灰色地膜>普通白色地膜。4.调查发现,鸡泽辣椒主要病害为病毒病和炭疽病。本文选用10种高效低毒杀菌剂对辣椒病毒病和炭疽病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防治辣椒病毒病最佳药剂为植病灵1000倍液和20%病毒A 200倍液,防控效果分别为73.45%和68.96%;防治辣椒炭疽病的最佳药剂为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和250 g/L嘧菌酯悬浮剂800倍液,对炭疽病的防效分别为83.75%和79.26%。5.在辣椒上应用新型植物激活蛋白—大丽花轮枝激活蛋白(VDAL),研究其对辣椒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VDAL可明显增强植株长势,提高辣椒产量和商品率,增加植株叶绿素含量,其中以喷施3.33 mg/L浓度的VDAL效果最佳。
付尚松[3](2020)在《贵州辣椒RNA病毒种类组成及株系变异研究》文中指出贵州是我国辣椒的重要产地,现有种植面积500余万亩,居国内第一。近年来,生产上辣椒病毒病的危害日趋严重,影响了辣椒的产量和品质。掌握贵州辣椒病毒病的毒原种类,建立快速、准确、灵敏的病毒检测方法,摸清不同地区病毒病的毒原组成与分布,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RT-PCR技术,利用13种病毒(CMV、TMV、PMMo V、Chi VMV、TSWV、PCV-1、PCV-2、TMGMV、BBWV、Pe VYV、Chi RSV、Tu MV、BWYV)的特异性引物对采自贵州省全省9个地市的678份疑似病毒病辣椒样本进行了检测;利用DNAman和Bioedit软件进行基因序列比对,MEGA软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对主要病毒种类进行了株系分化研究;建立自然病圃法对贵州辣椒地方品种及资源材料进行了抗病毒病性评价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于2018-2019年,利用RT-PCR方法,对贵州省全省9个地市的678份疑似辣椒病毒病样本进行了13种病毒检测,检测出579份带毒样本,其中192份样本为单一病毒侵染,387份属于复合侵染,分别占总样本的28.32%和57.08%。基于各个病毒在单一侵染和复合侵染中的出现频次,明确了贵州省辣椒病毒病的主要毒原种类为PMMo V(35.10%),PCV-1(39.79%),PCV-2(26.11%),TMGMV(20.65%),Chi VMV(18.29%),TMV(14.90%),BBWV(13.42%)和CMV(12.68%),田间危害以多种病毒的复合侵染为主。2.在复合侵染类型中,由2~8种病毒复合侵染的出现次数分别为:173次、119次、61次、18次、11次、4次和1次,2种病毒复合侵染出现的次数最高,而出现频次较高的复合类型有PMMo V+PCV-1+PCV-2(4.65%)、PMMo V+PCV-1(4.39%)和Chi VMV+PMMo V+PCV-1+PCV-2(1.55%)。3.不同地区辣椒病毒病的种类有一定差异。黔南州、黔东南州、安顺市、毕节市、铜仁市和遵义市单一病毒侵染的主要种类分别为CMV、TMV、PMMo V;CMV、TMV、TMGMV;CMV、TSWV、BBWV;CMV、Chi VMV、BBWV;CMV、TMV、Chi VMV、PMMo V和CMV。贵阳市和六盘水市单一病毒侵染主要种类为CMV、PMMo V。黔南州、黔东南州和毕节市复合侵染侵染的主要种类分别为PMMo V+TMV;TMGMV+PCV-1;TMV+TMGMV。铜仁市、六盘水市和遵义市复合侵染侵染的主要种类为PMMo V+PCV-1+PCV-2,安顺市和贵阳市复合侵染侵染的主要种类为PMMo V+PCV-1。可见,贵州各地区的单一病毒侵染以CMV、TMV和PMMo V为主,而复合侵染以2种病毒为主。4.基于辣椒病毒分离物的CP基因核苷酸序列及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代表株系的分析表明,贵州辣椒CMV分离物属于CMV亚组IB株系和亚组Ⅱ株系;辣椒TMV分离物聚为明显的两大类,一类与越南、河南等国内外TMV分离物的亲缘关系较近,另一类独立为一簇,存在遗传分化;而辣椒PMMo V的14个分离物也明显的分化为两支,其中来自榕江的6个分离物分属不同的株系。5.采用自然病圃鉴定法,对112份辣椒资源材料对辣椒病毒病的抗病性进行了鉴定评价,筛选出表现高抗的材料7份、抗病25份、中抗42份、感病31份和高感7份,分别占总材料数的6.25%、22.32%、37.50%、27.68%、6.25%。
姚熠,张开华,蹇孝敏,敖芹,秦仁艳,宋芳[4](2019)在《气象因子对绥阳县辣椒病毒病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提高辣椒产量和品质,提前对辣椒病毒病进行防治,用2016—2018年绥阳县3个乡镇的辣椒病害观测数据,结合气象分析,找出影响病害的气象指标。结果表明,气温和一定的降水是影响辣椒病毒病发生的基本因素,晴雨转折是诱发条件,干旱会促进病毒病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及时关注实况温度、晴雨转折性天气预报和干旱预测,抓住时机适时开展防治,可以有效防止辣椒病毒病发生。
毛芙蓉,王厚继,潘博,范惠冬,刘燕妮,王学国[5](2019)在《辣椒病毒病的发生和防治》文中指出辣椒营养价值丰富,口味独特,深受消费者喜爱,在我国种植面积广阔。但是,在辣椒栽培过程中,病毒病为害严重,严重影响了辣椒的产量和品质。基于此,介绍了辣椒病毒病的种类、病害症状、发生规律,并结合生产实际给出了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以供生产参考。
王少立[6](2018)在《山东省辣椒病毒病病原的检测鉴定及BWYV和CABYV的序列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辣椒是一种重要的蔬菜,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辣椒产区之一。近年来,辣椒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病毒病发生日益严重,辣椒产量和品质均受到影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制约辣椒产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明确侵染山东省辣(甜)椒的病毒种类以及病毒的发生分布情况,本研究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14种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对采自山东省济宁、潍坊、聊城、泰安、烟台、德州和淄博等7个地区的542份辣(甜)椒样品进行病毒的检测与鉴定,并对甜菜西方黄化病毒(Beet western yellows virus,BWYV)和南瓜蚜传黄化病毒(Cucurbit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CABYV)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及分析。分别将这两种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与相应的病毒序列进行比对,并分别对其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相似性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利用RDP 4软件对BWYV和CABYV分离物进行RNA重组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6-2017年,对542份辣(甜)椒样品进行14种病毒检测,共检测出5种病毒,分别是BWYV、CABYV、辣椒脉黄化病毒(Pepper vein yellows virus,PeVYV)、辣椒潜隐病毒1(Pepper cryptic virus 1,PCV-1)和辣椒潜隐病毒2(Pepper cryptic virus 2,PCV-2)。其中甜瓜蚜传黄化病毒(Melon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MABYV)、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 wilt virus,TSWV)、南方番茄病毒(Southern tomato virus,STV)、辣椒环斑病毒(Chilli ring spot virus,ChiRSV)、番茄斑驳花叶病毒(Tomato mottle mosaic virus,ToMMV)、葫芦蚜传黄化病毒(Pepo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PABYV)、丝瓜蚜传黄化病毒(Suakwa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SABYV)、花生矮化病毒(Peanut stunt virus,PSV)和番茄坏死矮化病毒(Tomato necrotic stunt virus,ToNStV)未检测到。2016-2017年,病毒检出率为63.65%,其中2016年病毒检出率为64.18%,2017年病毒检出率为60.92%。在检出的病毒中,PCV-1病毒检出率最高,达32.84%,其次是PCV-2、BWYV和PeVYV,检出率分别是31.73%、31.32%、7.75%,CABYV检出率最低为0.37%。2.在检测的542份样品中,存在病毒的复合侵染现象,病毒的复合侵染率为31.30%。主要存在2种和3种病毒的复合侵染类型,其中以2种病毒的复合侵染类型为主,复合侵染率为92.59%,3种病毒复合侵染率为7.41%。3.分别从济宁和潍坊两地在2016年和2017年采集的感染BWYV的辣椒样品中各选取一个进行BWYV全基因组序列扩增,得到4条BWYV的全基因组序列,长为5693-5699 bp。对CABYV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扩增,结果显示CABYV的全基因组序列长为5684 bp。4.分别对BWYV和CABYV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进行相似性分析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4个BWYV山东分离物聚类在一个分支上,与中国和韩国分离物聚类在一个分支上,亲缘关系较近。BWYV在进化上可能与地理位置有关,与寄主无明显关系。CABYV-LJ3与中国、韩国和日本分离物聚类在一个分支上,亲缘关系较近,该病毒在进化上可能与地理位置有关,与寄主无关。分别对BWYV和CABYV进行重组分析,结果表明:BWYV-JN16311与BWYV-WF1793分离物之间存在重组现象。CABYV-LJ3分离物与中国分离物(GQ221223)存在重组现象,与中国分离物(HQ439023)存在潜在重组。
张为丽,陈祥金,翁晨[7](2018)在《武汉地区越夏辣椒病毒病防治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导读:武汉地区因夏季高温多雨导致辣椒越夏种植较为困难,其中辣椒病毒病最为棘手。近年来,黄陂区通过筛选抗逆性强的优势品种,加强蚜虫、温室白粉虱等害虫的防控,升级辣椒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病毒病的发生情况,解决了辣椒越夏栽培的难题。
王建钦,杨岸生,付斌军[8](2017)在《北屯地区辣椒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在试验示范区(一八四团3连)建立辣椒病毒病防治试验基地,调查辣椒病毒病的发生情况,对辣椒病毒病的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要点进行总结,以期为北屯地区辣椒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成妍,马蓉丽,焦彦生,乔宁,苗如意[9](2017)在《几种生物农药防治制干辣椒病毒病效果试验》文中指出以‘晋椒401’辣椒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和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8%宁南霉素、0.1%大黄素甲醚、0.5%氨基寡糖素、3%氨基寡糖素和5%氨基寡糖素5种生物农药对露地制干辣椒的病毒病防治效果,以期为制干辣椒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施用5%氨基寡糖素和3%氨基寡糖素的防病和增产效果较好,考虑到施药成本,建议选用3%氨基寡糖素在秧苗早期或发病初期连续多次施用来防治露地制干辣椒病毒病发生。
裴凡[10](2016)在《侵染广东辣椒的病毒种类鉴定及病毒病药剂防控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辣椒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病毒病是我国辣椒生产上主要病害之一,已鉴定出侵染为害我国辣(甜)椒的病毒有28种。广东省是我国主要辣椒种植区之一,病毒病为害也十分严重,但目前还没有对为害广东省辣椒的病毒种类进行系统调查与鉴定。本论文对广东辣椒8个主要种植区进行了调查与病样采集,应用小RNA深度测序及RT-PCR检测技术,鉴定出侵染广东辣椒的病毒种类;克隆与序列分析了辣椒叶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VMV)基因组全序列,测定了其致病性;评价了16种植物病毒药剂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在广东省茂名、梅州、韶关、佛山、广州、惠州、江门和湛江等8个辣椒种植区进行调查,辣椒病毒病在这些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与为害,田间病株率一般为5%30%,严重可达100%。田间病株症状以花叶为主,同时伴有叶片畸形、皱缩、泡状突起等。2.应用小RNA深度测序及比较分析鉴定出辣椒病样中病毒的种类,从茂名、梅州和韶关这3个地区的7个混合病样品检测到18种病毒,包括辣椒轻斑驳病毒(PMMoV)、甜椒(辣椒)内源病毒(BPEV)、烟草轻型绿花叶病毒(TMGMV)、辣椒叶脉斑驳病毒(ChiVMV)、甜椒脉斑驳病毒(PVMV)、黄瓜花叶病毒(CMV)、辣椒黄化卷叶病毒(PYLCV)、辣椒环斑病毒(ChiRSV)、马铃薯Y病毒(PVY)、辣椒褪绿病毒(CaCV)、蚕豆萎蔫病毒(BBWV-2)、辣椒隐症病毒(PCV)、甜菜西方黄化病毒(BWYV)和烟草脉明病毒(TVCV)、Pepper vein yellows virus(PeVYV)、Nicotiana tomentosiformis endogenous pararetrovirus(NtoEPRVs)、Gloxinia tospovirus(Glotospov)。根据小RNA深度测序结果及GenBank上已登录的相应病毒基因组序列,分别对每种病毒设计2对引物,对测序用的病样进行RT-PCR检测与验证,成功地检测到16种病毒的目的片段,仅TVCV和LycEPRVs未检测到。上述16种病毒中,PYLCV、BWYV、PeVYV、Glotospov、NtoEPRVs等5种病毒侵染辣椒是中国大陆首次报道,其余11种侵染辣椒在国内已有报道。广东优势病毒为PVMV、ChiVMV、PVY、PMMoV及PeVYV。3.从每种病毒的2对引物中筛选出1对扩增效果较好的引物,对佛山、广州、惠州、江门、梅州、湛江、茂名、南雄等地125份辣椒病毒病疑似病样进行RT-PCR检测,结果显示,124份样品为阳性,共检测出18种病毒。根据检出率依次为NtoEPRVs(57%)、PMMoV(44%)、BPEV(33%)、TMGMV(31%)、ChiVMV(30%)、PVMV(30%)、PeVYV(26%)、CMV(18%)、PYLCV(17%)、ChiRSV(17%)、PVY(15%)、CaCV(14%)、BBWV-2(10%)、Glotospov(10%)、PeCPV(9%)、TMV(4%)和BWYV(3%)。以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最多,不同地区的优势病毒不同。在125份病样品中,仅9份病样品中存在一种病毒,其余样品中均含3种或3种以上病毒,复合侵染检出率高达93.55%,说明广东省辣椒病毒种类复合侵染严重。4.成功克隆ChiVMV广东分离物(ChiVMV-GD),该病毒基因组全长为9721 nt(GenBank登录号:KU987835),包含一个单一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9270 nt,编码的多聚蛋白长度为3089个aa。与海南分离物亲缘关系最近(同源率96.9%),与四川、云南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远。室内人工接种,ChiVMV-GD可侵染辣椒、三生烟、普通烟;在辣椒上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新叶上不规则暗绿斑驳,深绿部分通常伴有泡状凸起,叶缘皱缩或卷曲,严重时叶片变小畸形、线叶;在三生烟及普通烟上均为枯斑症状。5.收集了21种不同辣椒品种,以ChiVMV-GD为毒原,比较不同辣椒品种的抗病性。结果显示,14号辣椒品种的抗性最好,发病指数为0,其次为13号品种,病情指数为3.24,汇丰一号抗性最差,病情指数为75.46。不同辣椒品种抗病性差异较大。6.收集了16种我国生产上常用的植物病毒病药剂,评价其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宁南霉素水剂防效最高,为35.71%;其次是毒氟磷粉剂(30.36%)和阿泰灵粉剂(20.26%),其余13种药剂的防效均低于20%。这些药剂对辣椒病毒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整体防效均较低,药剂间防治效果差异也较大。
二、辣椒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辣椒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南阳辣椒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症状及发生规律 |
1.1 发病症状 |
1.2 发生规律 |
2 防治方法 |
2.1 选用抗病品种 |
2.2 种子处理 |
2.3 合理轮作 |
2.4 加强田间管理 |
2.5 药剂防治 |
3 结语 |
(2)鸡泽县辣椒产业特点及关键栽培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文献综述 |
1.1.1 国外辣椒研究进展 |
1.1.2 国内辣椒研究进展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鸡泽县辣椒产业特点、栽培管理技术调查与分析 |
2.1 鸡泽县辣椒产业分布和生产规模 |
2.2 鸡泽县辣椒产业发展优势 |
2.2.1 区位交通 |
2.2.2 自然资源 |
2.2.3 社会经济 |
2.2.4 辣椒品质突出 |
2.2.5 辣椒产业高度集聚 |
2.3 鸡泽辣椒栽培技术特点 |
2.4 鸡泽辣椒病虫害发生及防控要点 |
2.5 鸡泽辣椒加工产业及销售网络 |
2.5.1 鸡泽辣椒加工企业 |
2.5.2 鸡泽辣椒加工方式 |
2.5.3 鸡泽辣椒加工产品类型 |
2.5.4 鸡泽辣椒产品销售网络 |
2.5.5 鸡泽辣椒加工效益 |
2.6 调查结果分析 |
2.7 结论 |
第3章 间作套种模式影响鸡泽辣椒品质、产量及效益的分析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数据测定 |
3.4 结果分析 |
3.4.1 辣椒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温度及光照强度的影响 |
3.4.2 辣椒不同栽培模式对株高、果数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4.3 不同栽培模式对辣椒病虫害的影响 |
3.4.4 不同栽培模式对辣椒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结论 |
第4章 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鸡泽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分析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自然状况 |
4.1.2 试验材料 |
4.1.3 试验设计 |
4.1.4 试验方法 |
4.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1.6 数据处理 |
4.2 结果分析 |
4.2.1 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4.2.2 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4.2.3 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辣椒农艺性状的影响 |
4.2.4 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辣椒果实品质的影响 |
4.2.5 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杂草防控效果的影响 |
4.2.6 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5章 鸡泽县辣椒主要病害防治药剂筛选研究 |
5.1 鸡泽辣椒病毒病防治药剂筛选 |
5.1.1 材料和方法 |
5.1.2 结果分析 |
5.1.3 讨论 |
5.2 鸡泽辣椒炭疽病防治药剂筛选 |
5.2.1 材料和方法 |
5.2.2 结果分析 |
5.2.3 讨论 |
5.3 结论 |
第6章 大丽花轮枝孢激活蛋白(VDAL)对辣椒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分析研究 |
6.1 试验材料 |
6.2 试验方法 |
6.3 结果分析 |
6.4 讨论 |
6.5 结论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贵州辣椒RNA病毒种类组成及株系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辣椒病毒病的研究现状 |
1.1.1 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1.2 植物病毒常规的检测技术 |
1.1.2.1 生物学检测 |
1.1.2.2 电子显微镜观察 |
1.1.2.3 血清学检测 |
1.1.2.4 分子生物学检测 |
1.1.3 株系变异研究进展 |
1.2 辣椒主要RNA病毒种类 |
1.2.1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 |
1.2.2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 |
1.2.3 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PMMoV) |
1.2.4 辣椒叶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VMV) |
1.2.5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 |
1.2.6 辣椒潜隐病毒1 号和2 号(PCV-1、PCV-2) |
1.2.7 蚕豆萎焉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BBWV) |
1.2.8 辣椒叶脉黄化病毒(Pepper vein yellows virus,Pe VYV) |
1.2.9 烟草轻型绿花叶病毒(Tobacco mild green mosaic virus,TMGMV) |
1.2.10 辣椒环斑病毒(Chilli ring spot virus,ChiRSV) |
1.2.11 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 |
1.2.12 甜菜西方花叶病毒(Beet western yellows virus,BWYV) |
1.3 辣椒病毒病种类与地理分布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辣椒病毒病的毒原种类检测 |
1.4.2 毒原种类组成及分布研究 |
1.4.3 辣椒品种及资源材料抗性评价 |
1.4.4 主要病毒株系分化研究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贵州辣椒RNA病毒种类鉴定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技术路线 |
2.2.2 试验样品采集 |
2.2.3 辣椒RNA病毒的检测 |
2.2.3.1 叶片总RNA提取 |
2.2.3.2 cDNA合成 |
2.2.3.3 RT-PCR检测 |
2.2.3.4 检测引物 |
2.2.3.5 电泳与测序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贵州辣椒病毒侵染总检出率 |
2.3.2 单一病毒侵染 |
2.3.3 复合侵染 |
2.4.3.1 两种病毒复合侵染 |
2.4.3.2 三种病毒复合侵染 |
2.4.3.3 四种病毒复合侵染 |
2.4.3.4 五种病毒复合侵染 |
2.4.3.5 六种病毒复合侵染 |
2.4.3.6 七种病毒复合侵染 |
2.4.3.7 八种病毒复合侵染 |
2.4.3.8 贵州各地区复合侵染的主要种类 |
2.3.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贵州辣椒CMV、TMV、PMMoV分离物的CP基因序列分析 |
3.1 供试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辣椒总RNA的提取 |
3.2.2 cDNA的合成 |
3.2.3 RT-PCR扩增 |
3.2.4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3.2.5 RT-PCR产物序列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序列来源 |
3.3.2 贵州辣椒CMV分离物的株系分化 |
3.3.2.1 辣椒CMV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分析 |
3.3.2.2 聚类分析 |
3.3.3 贵州辣椒TMV分离物的株系分化 |
3.3.3.1 辣椒TMV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分析 |
3.3.3.2 聚类分析 |
3.3.4 贵州辣椒PMMoV分离物的株系分化 |
3.3.4.1 贵州辣椒PMMoV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分析 |
3.3.4.2 聚类分析 |
3.3.5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辣椒品种及资源材料对CMV和 TMV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2.1 种子处理 |
4.1.2.2 供试点选择与鉴定圃设置 |
4.1.2.3 栽培与田间管理 |
4.1.2.4 田间病情调查与统计 |
4.1.2.5 辣椒资源材料抗病性分析及评价标准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5.1 贵州辣椒RNA病毒种类组成研究 |
5.2 辣椒RNA病毒株系变异研究 |
5.3 资源材料抗性评价研究 |
5.4 本研究的亮点与创新之处 |
5.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今后打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气象因子对绥阳县辣椒病毒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三地辣椒病毒病发生与防治情况 |
2.2 辣椒病毒病病情指数与累计降水、平均气温的关系 |
2.3 辣椒病毒病初发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
2.4 辣椒病毒病快速增长期气象条件分析 |
2.5 验证 |
3 结论与讨论 |
(5)辣椒病毒病的发生和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辣椒病毒病的种类 |
2 病害症状 |
2.1 花叶型 |
2.2 黄花型 |
2.3 坏死型 |
2.4 畸形型 |
3 传播途径及发生规律 |
4 综合防治措施 |
4.1 农业防治 |
4.1.1 抗病品种的选育(用) |
4.1.2 种子消毒 |
4.1.3 合理轮作 |
4.1.4 加强田间管理 |
4.2 物理防治 |
4.3 化学防治 |
4.3.1 防治传毒昆虫 |
4.3.2 防治病毒病 |
(6)山东省辣椒病毒病病原的检测鉴定及BWYV和CABYV的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辣椒病毒病简介 |
1.1.1 马铃薯卷叶病毒属 |
1.1.2 δ双分病毒属 |
1.2 辣椒病毒病的检测技术研究概况 |
1.2.1 生物学检测法 |
1.2.2 电镜检测法 |
1.2.3 血清学检测法 |
1.2.4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
1.3 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
1.3.1 选育抗耐病品种 |
1.3.2 农业防治 |
1.3.3 物理防治 |
1.3.4 化学防治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病毒样品的采集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1.4 实验试剂的配制方法 |
2.2 辣椒样品中RNA病毒的检测与鉴定 |
2.2.1 样品RNA的提取 |
2.2.2 相关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2.3 反转录 |
2.2.4 PCR扩增 |
2.2.5 PCR产物的克隆及测序 |
2.2.6 序列分析 |
2.3 BWYV和 CABYV全基因组序列扩增 |
2.3.1 感病植株RNA的提取 |
2.3.2 引物的设计及合成 |
2.3.3 反转录 |
2.3.4 BWYV、CABYV全基因组PCR的扩增 |
2.3.5 PCR产物的克隆及测序 |
2.3.6 序列分析 |
2.4 BWYV和 CABYV的5′RACE扩增 |
2.4.1 感病植株RNA的提取 |
2.4.2 引物的设计及合成 |
2.4.3 cDNA的合成及加d(G)尾 |
2.4.4 巢式PCR扩增 |
2.4.5 PCR产物的克隆及测序 |
2.4.6 序列分析 |
2.5 BWYV和 CABYV的3′RACE扩增 |
2.5.1 感病植株RNA的提取 |
2.5.2 引物的设计及合成 |
2.5.3 加d(A)尾及反转录 |
2.5.4 巢式PCR扩增 |
2.5.5 PCR产物的克隆及测序 |
2.5.6 序列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山东省辣椒病毒病的病原检测情况 |
3.1.1 2016 -2017 年山东省侵染辣椒的病毒检出率 |
3.1.2 山东省辣椒病毒病病毒复合侵染情况 |
3.2 BWYV的全基因组序列扩增及分析 |
3.2.1 BWYV的全基因组序列扩增 |
3.2.2 BWYV的全基因组结构分析 |
3.2.3 BWYV的全基因组核苷酸系统进化分析 |
3.2.4 BWYV的重组分析 |
3.3 CABYV的全基因组序列扩增及分析 |
3.3.1 CABYV的全基因组序列扩增 |
3.3.2 CABYV的全基因组结构分析 |
3.3.3 CABYV的全基因组核苷酸系统进化分析 |
3.3.4 CABYV的重组分析 |
4 讨论 |
4.1 侵染山东省辣椒的病毒种类鉴定 |
4.2 BWYV全基因序列分析 |
4.3 CABYV全基因序列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7)武汉地区越夏辣椒病毒病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辣椒病毒病为害特点 |
1.1 花叶型 |
1.2 黄化型 |
1.3 畸形型 |
1.4 坏死型 |
2 辣椒病毒病发生原因分析 |
2.1 气候因素 |
2.2 蚜虫、温室白粉虱密度 |
2.3 栽培管理 |
2.4 作物生育期 |
2.5 品种抗性 |
3 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
3.1 选择抗性品种 |
3.2 种子消毒 |
3.3 蚜虫与温室白粉虱的防治 |
3.4 合理栽培方法 |
3.5 药剂防治 |
(8)北屯地区辣椒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区基本概况 |
2 辣椒病毒病发生规律及特征特性 |
2.1 发生规律 |
2.2 危害特征特性 |
3 北屯地区辣椒病毒病防治措施 |
3.1 农业防治 |
3.2 化学防治 |
3.2.1 种子消毒 |
3.2.2 辣椒生育期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 |
4小结 |
(9)几种生物农药防治制干辣椒病毒病效果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4 项目测定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生物药剂对露地制干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
2.2 施用生物药剂对露地制干辣椒产量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10)侵染广东辣椒的病毒种类鉴定及病毒病药剂防控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及中英文对照 1 前言 |
1.1 辣椒病毒病的危害 |
1.2 为害辣椒的病毒种类 |
1.3 为害中国辣椒的病毒种类及其发生特点 |
1.3.1 为害中国辣椒的病毒种类 |
1.3.2 我国辣椒病毒病发生特点 |
1.4 侵染辣椒的几种重要病毒 |
1.4.1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 |
1.4.2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 |
1.4.3 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PMMoV) |
1.4.4 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 |
1.4.5 甜椒脉斑驳病毒(Pepper veinal mottle virus,PVMV) |
1.4.6 蚕豆萎蔫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 2,BBWV-2) |
1.4.7 辣椒叶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VMV) |
1.5 广东省辣椒病毒病研究进展 |
1.6 辣椒病毒病检测及鉴定技术 |
1.6.1 生物学检测法 |
1.6.2 电镜检测技术 |
1.6.3 血清学方法 |
1.6.4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
1.6.4.1 核酸杂交技术 |
1.6.4.2 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 |
1.6.4.3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
1.6.4.4 DNA微列阵技术 |
1.7 小RNA深度测序技术 |
1.8 辣椒病毒病的防治 |
1.8.1 选用抗耐病品种 |
1.8.2 种子消毒处理 |
1.8.3 田间栽培管理 |
1.8.4 防治蚜虫 |
1.8.5 药剂防治 |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寄主植物 |
2.2 防治病毒药剂 |
2.3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2.4 主要仪器 |
2.5 病害调查与病样采集 |
2.6 小RNA深度测序 |
2.7 样品中RNA提取 |
2.8 病毒RT-PCR检测引物的筛选 |
2.8.1 检测与验证病毒的引物 |
2.8.2 cDNA合成 |
2.8.3 RT-PCR扩增反应 |
2.8.4 RT-PCR产物胶回收 |
2.8.5 连接反应 |
2.8.6 连接产物转化反应 |
2.8.7 菌落RT-PCR鉴定 |
2.8.8 序列比对及引物筛选 |
2.9 辣椒病样中病毒种类RT-PCR检测 |
2.9.1 病样总RNA提取 |
2.9.2 cDNA合成 |
2.9.3 RT-PCR扩增 |
2.10 ChiVMV-GD基因组全序列克隆 |
2.10.1 引物设计 |
2.10.2 特异片段的克隆 |
2.10.2.1 cDNA合成 |
2.10.2.2 各片段RT-PCR扩增反应 |
2.10.2.3 各片段RT-PCR产物胶回收 |
2.10.2.4 连接产物转化 |
2.10.3 ChiVMV-GD 3'末端克隆 |
2.10.3.1 ChiVMV-GD 3'末端扩增 |
2.10.3.2 RT-PCR产物胶回收 |
2.10.3.3 3'端克隆反应 |
2.10.3.4 菌落RT-PCR鉴定 |
2.10.3.5 序列拼接与比较分析 |
2.11 ChiVMV寄主范围测定 |
2.11.1 ChiVMV分离纯化 |
2.11.2 寄主范围鉴定 |
2.12 辣椒品种的抗病性鉴定 |
2.12.1 试验处理 |
2.12.2 接种方法 |
2.12.3 各辣椒品种发病情况调查 |
2.13 植物病毒病药剂的防治效果评价 |
2.13.1 试验处理 |
2.13.2 接种及施药方法 |
2.13.3 各药剂防效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
3.1 广东辣椒病毒病发生与为害情况 |
3.2 小RNA深度测序结果 |
3.2.1 茂名辣椒病样小RNA深度测序结果 |
3.2.2 梅州辣椒病样小RNA深度测序结果 |
3.2.3 韶关辣椒病样小RNA深度测序结果 |
3.3 RT-PCR检测引物筛选结果 |
3.4 广东各地辣椒病样RT-PCR检测结果 |
3.4.1 广东辣椒病样中病毒种类检测结果 |
3.4.2 17种病毒的检出率及其分布情况 |
3.4.3 广东辣椒病样中病毒侵染情况 |
3.4.4 8 个地区辣椒病样中病毒复合侵染情况 |
3.5 ChiVMV-GD基因组全序列扩增 |
3.5.1 基因组结构分析 |
3.5.2 同源性分析 |
3.6 ChiVMV的寄主范围及症状表现 |
3.7 辣椒品种对ChiVMV-GD的抗性鉴定 |
3.8 植物病毒病药剂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效评价 4 结论与讨论 |
4.1 侵染为害广东辣椒的病毒主要种类 |
4.2 应用小RNA深度测序检测与鉴定病毒 |
4.2.1 小RNA深度测序技术 |
4.2.2 发现我国大陆地区病毒新纪录 |
4.2.2.1 辣椒黄化卷叶病毒(Pepper yellow leaf curl virus,PYLCV) |
4.2.2.2 甜菜西方黄化病毒(Beet western yellows Virus ,BWYV) |
4.2.2.3 Glotospov(Gloxinia tospovirus) |
4.2.2.4 甜椒(辣椒)内源病毒(Bell pepper endornavirus,BPEV) |
4.2.2.5 内源病毒NtoEPRVs |
4.3 关于内源病毒 |
4.4 ChiVMV广东分离物的遗传特征及其致病性 |
4.5 辣椒品种对ChiVMV-GD的抗病性结果 |
4.6 植物病毒病药剂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5 总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5.1 总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
四、辣椒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南阳辣椒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 周晓静,王虹,马琳静,贾毛毛,郑明燕,高小峰,源朝政,李金玲,崔炯,马瑜,杨玉华. 农业科技通讯, 2021(11)
- [2]鸡泽县辣椒产业特点及关键栽培技术应用研究[D]. 贾令晨.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3]贵州辣椒RNA病毒种类组成及株系变异研究[D]. 付尚松. 贵州大学, 2020(02)
- [4]气象因子对绥阳县辣椒病毒病的影响[J]. 姚熠,张开华,蹇孝敏,敖芹,秦仁艳,宋芳. 现代农业科技, 2019(21)
- [5]辣椒病毒病的发生和防治[J]. 毛芙蓉,王厚继,潘博,范惠冬,刘燕妮,王学国. 南方农业, 2019(24)
- [6]山东省辣椒病毒病病原的检测鉴定及BWYV和CABYV的序列分析[D]. 王少立.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1)
- [7]武汉地区越夏辣椒病毒病防治技术[J]. 张为丽,陈祥金,翁晨. 长江蔬菜, 2018(03)
- [8]北屯地区辣椒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 王建钦,杨岸生,付斌军. 新疆农垦科技, 2017(12)
- [9]几种生物农药防治制干辣椒病毒病效果试验[J]. 成妍,马蓉丽,焦彦生,乔宁,苗如意. 北方园艺, 2017(19)
- [10]侵染广东辣椒的病毒种类鉴定及病毒病药剂防控效果评价[D]. 裴凡.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