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的地方民俗——十二

语言表达的地方民俗——十二

一、语言表达的地域民俗性——《语言漫说》之十二(论文文献综述)

刘昭君[1](2021)在《川北皮影艺术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皮影艺术历史悠久,川北皮影作为四川皮影的分支,属于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皮影艺术作为川北地区深受人民喜爱的娱乐方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它侧面反映出了川北地区人民的审美、思想、信仰和追求等,因此不管是其造型艺术特点还是文化内涵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但是由于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新型文化及娱乐方式的出现,川北皮影受到了现代文化和娱乐的冲击,使得大众与皮影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接触到皮影,了解皮影文化和艺术。本课题以川北皮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献等相关资料的整理和收集,形成研究素材,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艺术的角度出发,对川北皮影的起源、风格、特色和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和图像资料搜集方法,对川北皮影的造型艺术特色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并从民俗角度、宗教角度和社会伦理角度三方面挖掘川北皮影的文化内涵。同时提取川北皮影造型元素、装饰元素和色彩等特点,借助现代的艺术手法绘制符合现代人审美且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插画图像,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以光影性、立体性和互动性为主的文创产品设计,使川北皮影以更加生活化和多元化的方式,根植于大众生活中,提升川北皮影的知名度,也为川北皮影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史慧秀[2](2020)在《民俗视域下宁夏中卫古建筑彩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杨天雨[3](2020)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云南彝族支系阿乌人传统兵器舞传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快速来临,文化多元所产生的文化交流、碰撞,加速了不同文化的冲突与变迁,致使世界范围内处于相对弱势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遭受到了较为强烈冲击。为了维护文化多样性存在,世界范围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步形成共识,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开启了世界范围的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我国于2004年加入,从2006年开始我国已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了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民俗等十大门类。以此来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体现在对于这种遗产的确认、立档、研究、传承和振兴等方面。本研究以云南彝族阿乌人传统兵器舞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于阿乌人传统兵器舞传承模式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1)阿乌人传统兵器舞是阿乌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产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与艺术项目,在冷兵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时,兵器舞融健身、娱乐、祈福等功能并寄托于阿乌人民的丧葬文化中繁荣发展。2)阿乌人传统兵器舞的起源与阿乌人的军事斗争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稳定、繁荣、衰落、复苏等阶段。3)从施教者、受教者、传承内容、传承目的、传承方式、传承场域六要素归纳总结了阿乌人传统兵器舞七种传承模式。并从环境—影响—运行—传承效果—反馈这一逻辑关系中发现阿乌人传统兵器舞传承模式存在一定的运行机制。进而从内部与外部因素影响下,得出阿乌人传统兵器舞传承模式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4)在文化生态改变的影响下,阿乌人传统兵器舞的传承表现出了困境与适应。对其困境与适应的客观分析,明晰了其传承的不足,以及总结出一定的传承经验。5)阿乌人传统兵器舞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应保护其本真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应与时代的发展相融合。

刘雅轩[4](2020)在《古代诗歌语境下俗舞的美学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以俗舞诗歌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俗舞美学价值是基于“诗舞同源”这一基本条件,依据舞蹈美学的概念与定义,结合俗舞诗歌的拟定与种类划分,以界定俗舞美学的概念为整篇论文主旨论点提供坚实的理论框架支撑。也为我们全面了解中国古代乐舞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该文的研究范围及目的主要分为以下三点:一是系统、完整地勾勒出中国古代俗舞与俗舞诗歌整体的发展历程,将其放在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对其整体发展情况作出完整的把握。历代俗舞与俗舞诗歌的发展不仅是前代的俗舞与俗舞诗歌的传承与借鉴,统治者的乐舞观念、朝廷的乐舞政策、社会生活与文化特征皆影响着本代俗舞与俗舞诗歌的创作;二是对俗舞美学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对此概念的界定,不可仅是“俗舞”与“美学”单一概念上的罗列,也不能是“舞蹈美学”中“俗舞”相对“舞蹈”的替换。在此基础上进行对俗舞美学观念、价值的把握则更为准确;三是从整个中国古代俗舞发展史着手,对俗舞美学的流变进行宏观上系统地总结,对俗舞美学的发展流变趋势及其在舞蹈领域诸多影响进行剖析,并且以此延伸出现当代“俗舞”美学的新鉴。因此,该文立足中国古代俗舞诗歌文本,研究中国古代俗舞美学及其价值体现,希望对现有研究成果加以补充与完善。

吴蕊[5](2019)在《相似题材在中西鼓乐中的对比研究 ——以《滚核桃》和《砸核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两首中西鼓乐代表作品为例,立足于中西方鼓乐的不同背景,对其表演形式、演奏技法、谱面记录、传承方式、审美特征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对比和比较研究,不仅能使演奏者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从而更准确地进行作品的二度创作。此外在理论科研角度以及演奏方面,让其他的研究者、演奏者借鉴学习中西方鼓乐演奏技法和基本击打风格,同时增加对中西方鼓乐的差异化认识,从而促进中西打击乐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孙齐[6](2019)在《明万历《齐云山志》版画插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版画在明清时期蓬勃发展,佳品层出不穷,其中山川版画也得到了空前发展。明万历本《齐云山志》是一本以山川为创作主体的版画作品,其表现形式和精美程度可以说是明清版画中的代表。本文以明万历本《齐云山志》版画插图为研究主线进行扩展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图像分析法和探索性研究法进行分析,主要从渊源、版本、插图作者、艺术特征、功能、影响这六个方面展开了论述,具体如下。第一章中将《齐云山志》版本渊源、版本情况进行了厘清。第二章,是《齐云山志》版画插图的概述,具体为在确立“山川版画”这一学术名词的定位后,引申出对作品的作者(丁云鹏)的研究,其中包括专业画家与版画、刻工的关系,丁云鹏与徽派版画关系的探究。第三章中,对《齐云山志》版画插图的艺术性进行分析,从作品的画面形式入手探究其独立性、连续性和双向性。本章还将《齐云山志》版画插图与《九华山志》《天台山方外志》以及《海内奇观》中的插图进行比较,探究《齐云山志》版画插图的艺术特征。最后通过《齐云山志》版画插图被《休宁县志》《徽州府志》收录的情况,推导出其与徽州方志之间的关系。在第四章中,对山川版画的艺术功能进行探究,针对“卧游”功能展开论述,通过《泛槎图》《太平山水图》《广雁荡山志》《金陵古今图考》《九华山志》《武夷山志》《罗浮山志》中“卧游”一词的记载,来探究“卧游”在版画领域的运用,了解“卧游”涵盖的多种特性,进而证实《齐云山志》版画插图具备的“卧游”功能。第五章是关于《齐云山志》影响力的阐述。本文认为《齐云山志》所具备的特征,不论是从作品创作方式、画面艺术形式还是插图功能上来说,都是版画史上的突破,并对山川版画、徽派版画以及地方志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以《齐云山志》版画插图为中心,以其创作背景、艺术性及功能性为切入点展开论述,希望借此研究开阔人们欣赏版画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版画历史的呈现,并对今后相关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张敬桢[7](2019)在《兰州地区传统建筑彩画艺术研究》文中提出兰州传统建筑彩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具有鲜明的地域个性,是研究中国地方建筑彩画,尤其是西北地区建筑彩画的重要资料。在全球化和城镇化的背景下,兰州地区的早期传统建筑彩画受到诸多非兰州彩画制式的冲击,再加之建筑彩画作为木构体系的外层保护,自身易耗损的特性,对于现存的地方传统建筑彩画进行抢救性的调研、记录、分析与总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任务。本文理论联系实际,以兰州传统建筑最为集中的白塔山与五泉山两处大型建筑群,以及甘肃举院建筑群、榆中金崖周家祠堂建筑群等80多座单体建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文献分析以及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兰州传统建筑彩画的区域制式特点与营造技艺着手,并与官式彩画进行比较研究。以期进一步厘清兰州地区传统建筑彩画的制式特征与文化内涵,为当前的文物保护修缮以及建筑设计方法提供应用上的参考与借鉴。主要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含第一章,即通过文献综述与实地考察,了解国内外传统建筑彩画的研究现状,并针对兰州地区显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确立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包含第二、三章,是对兰州传统建筑彩画特征的理论研究。其中第二章在口述史料与实地考察等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对兰州地区传统建筑彩画的流变以及现存类型进行了整体性的解读。再运用类型学方法,对兰州地区建筑彩画大点金、小点金、金青绿、粉丝花头、五彩、青绿及素彩七种彩画类型在兰州地区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在此基础上,从比例构图、纹饰图案、色彩配置、绘制方式四个方面对兰州传统建筑彩画进行了较为详细客观的分析,同时,与宋、清官式彩画作进行了比较研究。第三章在前文彩画基本制式研究的基础上,从表达方式与表现形式两方面对彩画隐深的文化内涵进行剖析。第三部分,包含第四、第五两章,是对主体的实践研究。第四章对技艺特征的研究以匠师访谈与实践跟踪为主干,结合文献,从匠师谱系、工具与原料、工序、技艺等方面初步厘清了兰州地区油作、彩画作的技术特征。第五章对于保护、传承与发展模式的探讨则主要通过文献分析与相关彩画工作的实践,试图化解延续地域性传统文化基因与城市一体化之间的矛盾,为当前的建筑彩画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刘圣婷[8](2018)在《羌绣纹样在羌香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立足于羌绣纹样在羌香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将其艺术语汇应用到现代特色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再次展现,又是对阿坝州汶川羌绣纹样文化起到保护、传承、弘扬的作用。研究羌绣纹样在羌香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是将民族文化以符号作为载体,呈现在大众面前,以视觉化的形式传播,实现民族间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具有民俗文化意义、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羌绣纹样在羌香包装设计中应用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羌香产品包装的现状与前景,对现有羌香包装设计进行一些思考与探索,对传承与发展羌族传统文化,提高羌族特色旅游商品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设计是对羌香包装进行设计创新,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其一品牌形象设计,对羌香进行品牌logo设计。其二图形设计,对具有代表性的羌绣纹样元素进行纹样解构重组设计。提取传统纹样,结合现代审美进行纹样的创新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民族的历史、传说、资料等作为创意设计的灵感来源。其三造型设计提取羌族特色外观造型融入到旅游产品包装造型中,并用现代视觉形象进行文化性和互动性的包装造型设计。其四材质设计,根据包装的定位进行材质的选择与区分。本次设计做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羌香系列包装,不仅具有的地域性民族特点,还将羌族内部特色工艺羌绣纹样转换为视觉符号通过羌香的外包装这个载体将民族文化传递给大众,具有民族意义还给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打造了羌香品牌,推动了当地旅游产品羌香产业的发展。

陈文安[9](2017)在《早期道教经韵授度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道教经韵是我国传统音乐中一个非常特殊的声乐品种。其特殊性不仅在于她是一个超凡脱尘的宗教音乐体裁,与一般传统音乐有着和而不同的个性风貌;更重要的是,她存续的年代非常悠久。其于汉末与道教相伴而生,至今仍传唱于宫观殿堂。据道书所载,这种音乐形式不仅数千年恒绵不断,并且,部分当代流传的曲名、唱词还可在东晋文献中见其原形。所以,探寻道教经韵之古今面貌、传承轨迹与现实意义,则为学界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尚待解决的研究课题。道教经韵存在时间长达1800多年,以笔者之学力和论文篇幅的限制,目前还不可能做全程考察。本文则以专题研讨的方式,集中关注对道教发展特别关键的早期阶段——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另外,早期经韵并没有留存至今的乐谱记载或实际音响,故欲探其音乐特征则甚为困难。但通过对教内相关文献的细致梳理,我们发现能于东晋文献中查到曲名、唱词渊源的当代经韵,其经文体式通常都为四言、五言韵文式;同时,经韵的具体唱诵则大量地使用了“歌、音、唱、咏、祝、诀、诵、章”等音乐标识。由此,我们初步断言:早期经韵的音乐特征主要表现在经文之韵文体式、唱诵之音乐标识,以及经韵之当代留存三方面。也就是说,早期经词为韵文者、有音乐标识者、仍在当代传唱者,以及虽为散文、骈文体式,但有明确的音乐标识或仍被传唱者,皆为歌唱性的经韵。当然,道教经韵从东汉萌生以来,能不间断地延续至今,必有其不凡的传授之法。而我们的研究发现,道教师徒之经韵授度在早期阶段便已形成较为严密的理论体系。它大致包含了神学性的授度观念,宗教性与半宗教性兼具的师徒关系,法术性的授度内容,仪式化的授度过程,以照本宣科为特色的授度方法,以仪式坛场为依托的授度规范等六个结构要素。在道教的观念中,经韵是一种“源于天界的自然之音”,其基本的宗教功能是作为人神沟通的重要语言,故法师在经韵传授中也就充当了神之代言。其以经韵唱诵的方式来度徒成仙或治病消灾。于此,便分别形成了以仙道修炼为意旨的宗教性师徒关系和以治病疗疾为世俗功用的半宗教性师徒关系。其实,修仙抑或治病,都是经韵之宗教本性的具体体现,因为道教认为经韵唱诵在根本上系一项法术。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经韵又是一种独立的音乐形态。所以,我们说师传经韵是宗教法术与音乐艺术的有机结合,但更重其法术性。而为显经韵唱诵之法力,师徒间的经韵授度即当尊奉神言、依科按仪。甚至可以说,道教无仪式难传经韵。其实,经韵授度的仪式化主要归因于道教奉经为宝的基本思想。因为道教经文不仅是经韵本身之承载,亦是经韵授度的文本规范。尤其是南朝刘宋陆修静创用的“立成仪”,实可谓师徒经韵授度的标准范本。正是这种极受尊崇的仪式范本,不仅滋生了道教以照本宣科为主导的经韵授度方法,还形成了以仪式坛场为依托的经韵授度规范。概而言之,对道教经韵千余年延续不绝的主要奥妙,我们可大致归因于经韵授度体系所发挥的音乐传承功效。无疑,道教经韵的世代延续是我国传统音乐传承中的一个成功典范,其对当代学校音乐教育也不无启示。首先,道教信奉师道、尊崇法师。其法师构成不仅形成了度师、籍师、经师这种层级性的道职体系;在具体的授度仪式中,还形成了高功、都讲、监斋等不同职责的法师对弟子的不同影响。也就是说,授度经韵的法师已经形成了立体性的师承网。其次,道教尊崇经韵、奉之为宝。在道教看来,经韵系神尊谨言,非世之常辞。这虽然有违对音乐本质的正确认识,但无形中增强了道众对经韵本身的信守,及对经韵唱诵的敬畏之心。比较而言,当代学校音乐教育对传统音乐的重视与保护则有待加强。最后,道教传经授韵、按科如仪。这种仪式化的经韵授度,一则体现了道教尊师崇经的基本思想;同时,其本身也充当了经韵延续的主要承载。尤其是立成性的科仪文本和照本宣科式的授度方法,亦会引发我们对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教材、教法予以新的思考。总之,不管从道教史还是从道教音乐史的角度而言,汉末魏晋南北朝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因为此期的道教,不仅形成了趋于定型的经韵唱诵与科仪施行,亦还形成了为后世所宗的授度体系。所以,我们认为,如果能够将早期经韵发生发展史及授度体系的基本面貌探索清楚,也就为经韵传承史全程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路标。

易佳信[10](2017)在《蓝夹缬艺术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浙南蓝夹缬因为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与扶持发展。但蓝夹缬艺术与其他三大传统印染艺术一样面临如何去适应当代社会艺术需求的生存与发展危机,本论文以蓝夹缬艺术在当代室内设计的应用作为研究课题,就是对蓝夹缬艺术在当代社会下如何传承与发展的一种学术探讨。本文从探究蓝夹缬艺术工艺及其历史背景入手,通过文献研究、归纳总结、实地调研以及案例操作等方法,探究蓝夹缬艺术的工艺流程、工艺特色、纹样特征、色彩之美、文化内涵,对蓝夹缬艺术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探究,理清了蓝夹缬艺术的艺术内涵、文化特征,并对其可应用于当代室内设计的艺术元素进行了系统提炼。在此基础上更是结合当代室内设计,探究蓝夹缬艺术与当代室内设计之间的关系及可行性分析,以此提出蓝夹缬艺术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原则和运用方法。再通过案例应用更进一步研究检验研究的可操作性,探究蓝夹缬艺术如何与当代室内设计更完美融合。通过对蓝夹缬艺术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为探究蓝夹缬艺术的应用创新形式,探究当代室内设计中运用蓝夹缬艺术元素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为蓝夹缬艺术能从历史过往中走向现代、在未来能更好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语言表达的地域民俗性——《语言漫说》之十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言表达的地域民俗性——《语言漫说》之十二(论文提纲范文)

(1)川北皮影艺术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川北皮影概述
    2.1 川北皮影的起源
    2.2 川北皮影的现状
    2.3 川北皮影的风格类型
        2.3.1 土皮影
        2.3.2 广皮影
        2.3.3 王灯影
    2.4 川北皮影的特色
        2.4.1 制作工艺
        2.4.2 剧目类型
        2.4.3 音乐唱腔
        2.4.4 表演艺术
3 川北皮影造型艺术与文化内涵
    3.1 川北皮影的造型艺术
        3.1.1 头茬造型
        3.1.2 身段造型
        3.1.3 砌末造型
        3.1.4 川北皮影的造型特点
        3.1.5 川北皮影与其他流派皮影的造型对比分析
    3.2 川北皮影的文化内涵
        3.2.1 民俗观念
        3.2.2 宗教观念
        3.2.3 社会伦理观念
4 插画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分析
    4.1 插画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现状
    4.2 插画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优势
    4.3 插画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手法
        4.3.1 写实化
        4.3.2 抽象化
        4.3.3 卡通化
        4.3.4 拟人化
    4.4 插画对皮影发展的促进作用
5 川北皮影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实践
    5.1 皮影文创产品分析
        5.1.1 成都博物馆皮影文创产品分析
        5.1.2 中国皮影博物馆皮影文创产品分析
    5.2 川北皮影文创产品的设计定位与要素
        5.2.1 设计定位
        5.2.2 设计要素
    5.3 川北皮影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与构想
        5.3.1 设计原则
        5.3.2 设计构想
    5.4 川北皮影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与展示
        5.4.1 设计实践
        5.4.2 应用展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云南彝族支系阿乌人传统兵器舞传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际背景下“非遗”保护
        1.1.2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现代物质文明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
        1.1.3 云南省“非遗”保护的需要
        1.1.4 促进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阿乌人传统兵器舞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1.2 阿乌人传统兵器舞
        2.1.3 传承模式
    2.2 研究现状
        2.2.1 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传统“舞”的研究现状
        2.2.2 有关传承模式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田野调查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彝族支系阿乌人及其兵器舞
    4.2 阿乌人传统兵器舞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4.2.1 阿乌人传统兵器舞的起源
        4.2.2 阿乌人传统兵器舞的历史发展
        4.2.3 研究小结
    4.3 阿乌人传统兵器舞传承模式
        4.3.1 传统传承模式
        4.3.2 现代传承模式
        4.3.3 研究小结
    4.4 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阿乌人传统兵器舞传承模式的审思
        4.4.1 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阿乌人传统兵器舞传承模式的困境
        4.4.2 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阿乌人传统兵器舞传承模式的适应
        4.4.3 研究小结
    4.5 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阿乌人传统兵器舞传承模式的科学发展策略
        4.5.1 重新树立文化标志,增强其影响力
        4.5.2 现代科技的有效运用
        4.5.3 加强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的协调发展
        4.5.4 纳入当地文化旅游特色工程建设
        4.5.5 建设当地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学校
        4.5.6 研究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古代诗歌语境下俗舞的美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国古代俗舞及俗舞诗歌发展历程概述
    第一节 起源阶段——诗经时期
        一、“起源”的缘由
        二、起源阶段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兴起阶段——汉代
        一、“兴起”的缘由
        二、兴起阶段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 繁盛阶段——唐代
        一、“繁盛”的缘由
        二、繁盛阶段的具体表现
    第四节 传承阶段——宋代
        一、“传承”的缘由
        二、传承阶段的具体表现
第二章 俗舞与俗舞诗歌的关系——“以诗明舞、以舞品诗”
    第一节 俗舞与俗舞诗歌关系概述
    第二节 俗舞诗歌中俗舞的意象表现
        一、舞蹈形态对俗舞意象营造的表现
        二、诗人对俗舞意象再次营造的表现
    第三节 俗舞诗歌中俗舞的审美内涵
        一、审美原则——“取之于民,作之为民”
        二、审美方式——叙景而抒情
        三、审美表达——拟象而尽意
        四、审美追求——继承与创新
第三章 俗舞诗歌中俗舞美学的价值分析
    第一节 俗舞诗歌中俗舞美学概念界定
        一、多样性与统一性
        二、主观性与客观性
    第二节 俗舞美学的艺术审美价值
        一、容装之美
        二、意、象之美
        三、风神之美
    第三节 俗舞美学的社会价值
        一、道德价值
        二、政治价值
        三、经济价值
        四、娱乐健身价值
第四章 俗舞美学的流变、影响及时代新鉴
    第一节 俗舞美学的流变规律
        一、更注重“人”的主体价值
        二、更注重“人”折射出的民生问题
    第二节 俗舞美学对中国古代舞蹈的“再实践”作用
        一、对雅舞的“再实践”作用
        二、对戏曲舞蹈的“再实践”作用
    第三节 现当代时期俗舞美学对“雅”、“俗”的协调把握
        一、现当代“俗舞”的“雅”、“俗”界定
        二、俗舞美学中的“雅”、“俗”新鉴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5)相似题材在中西鼓乐中的对比研究 ——以《滚核桃》和《砸核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及评述
第一章 命名与记谱
    第一节 命名
    第二节 记谱
第二章 演奏技术
    第一节 演奏姿势
    第二节 持槌方式
    第三节 击鼓动作及敲击位置
    第四节 演奏技法及音色表现
    第五节 演奏技法与曲目创作
第三章 中西鼓乐的融合与发展
    一、中西鼓乐在创作方面的融合与发展
    二、中西鼓乐在音乐表现方面的融合与发展
    三、促进中西方打击乐融合与发展的方法及建议
结语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6)明万历《齐云山志》版画插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目的、意义
    0.2 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思路、方法
    0.5 创新点
第一章 《齐云山志》编纂的缘起及版本
    1.1 齐云山
    1.2 《齐云山志》的编纂
    1.3 明清两代《齐云山志》的几个版本
    小结
第二章 《齐云山志》版画插图概述
    2.1 山川版画
        2.1.1 山川版画的渊源
        2.1.2 明清山川版画的发展
    2.2 画家、刻工及徽派版画
        2.2.1 丁云鹏
        2.2.2 专业画家与版画、刻工的关系
        2.2.3 丁云鹏与徽派版画
第三章 《齐云山志》版画插图分析
    3.1 作品的画面形式
        3.1.1 独立性
        3.1.2 连续性
        3.1.3 双向性
        3.1.4 艺术特征
    3.2 与同时期大型山川名胜集、山志插图比较
        3.2.1 与《海内奇观》27插图比较
        3.2.2 与《九华山志》29插图比较
        3.2.3 与《天台山方外志》插图比较
    3.3 《齐云山志》与徽州府志、方志插图之间的关系
    小结
第四章 明清山川版画插图的艺术功能
    4.1 “卧游”功能
        4.1.1 “卧游”一词的由来及明清版本中对其的演进
        4.1.2 从审美看“卧游”
    4.2 《齐云山志》版画插图的艺术功能
    小结
第五章 《齐云山志》版画插图的影响
    5.1 对山川版画插图的影响
    5.2 对徽派版画插图的影响
    5.3 对地方志插图的影响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图版来源

(7)兰州地区传统建筑彩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应用价值
    1.3 研究历史与现状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研究范畴
        1.4.1 区域范围
        1.4.2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路线
第2章 兰州地区传统建筑彩画的艺术特征
    2.1 传统建筑彩画概述
        2.1.1 中国传统建筑彩画发展沿革
        2.1.2 兰州地区传统建筑彩画流变
        2.1.3 兰州地区传统建筑彩画类型
    2.2 传统建筑彩画类型分析
        2.2.1 白塔山建筑群
        2.2.2 五泉山建筑群
        2.2.4 甘肃举院
        2.2.5 周家祠堂
    2.3 传统建筑彩画特征分析
        2.3.1 比例构图
        2.3.2 纹饰图案
        2.3.3 色彩配置
        2.3.4 绘制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兰州地区传统建筑彩画的文化内涵
    3.1 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
        3.1.1 文字的直抒
        3.1.2 图案的隐喻
        3.1.3 典故的教化
    3.2 文化内涵的主要体现
        3.2.1 伦理观念
        3.2.2 宗教观念
        3.2.3 民俗观念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兰州传统建筑彩画的技艺特征
    4.1 匠师谱系
    4.2 油作
        4.2.1 工具与原料
        4.2.2 木表面处理
        4.2.3 地仗工艺
        4.2.4 油皮工艺
    4.3 彩画作
        4.3.1 工具与原料
        4.3.2 谱子工艺
        4.3.3 装色工艺
        4.3.4 沥粉贴金工艺
        4.3.5 查缺找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兰州地区传统建筑彩画的保护传承与相关实践
    5.1 可持续发展模式
        5.1.1 彩画保护修复相关理念
        5.1.2 彩画保护修复的科学化
        5.1.3 可持续文化发展
    5.2 国家艺术基金《传统建筑彩画艺术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培训
        5.2.1 项目简介
        5.2.2 培训内容
        5.2.3 成果展示
    5.3 传统建筑彩画教学实体模型实践
        5.3.1 实践概况
        5.3.2 实践内容
        5.3.3 成果展示
    5.4 白塔山金山寺彩画项目工程实践
        5.4.1 项目工程简介
        5.4.2 项目工程实践
        5.4.3 项目工程展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羌绣纹样在羌香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方法
    1.4 课题创新点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阿坝州汶川地域文化及羌绣纹样的演变历史
    2.1 羌族文化的起源
    2.2 风俗传统
    2.3 图腾崇拜
        2.3.1 白石崇拜
        2.3.2 羊崇拜
        2.3.3 水祭、火祭
    2.4 宗教信仰
        2.4.1 释比文化
        2.4.2 羌族的祭山会
        2.4.3 搜山祈雨
    2.5 羌绣纹样的演变历史
第三章 羌香产品及包装的现状分析与市场前景
    3.1 羌香产品及包装的现状
        3.1.1 缺乏地域性
        3.1.2 材料与工艺的单一
        3.1.3 包装的简陋
        3.1.4 缺乏鲜明的品牌形象
    3.2 羌香产品的市场定位
    3.3 羌香产品及包装的开发价值
        3.3.1 有利于促进羌族文化的品牌交流
        3.3.2 有利于保护本土民间传统文化和展示地域文化特色
        3.3.3 有利于增加商品的艺术价值
        3.3.4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3.3.5 羌香产品及包装开发设计的市场前景
第四章 羌香包装的设计方案
    4.1 羌香品牌logo设计
    4.2 羌香包装的纹样设计——羌绣纹样提炼依据和方法
    4.3 羌香包装的造型设计
    4.4 羌香包装的材质设计
第五章 羌香包装的设计应用
    5.1 包装设计应用
        5.1.1 线香
        5.1.2 塔香
        5.1.3 盘香
第六章 设计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早期道教经韵授度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早期道教与经韵授度界定
    二、经韵授度体系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现状概述
    四、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基本内容
第一章 经韵授度的基本观念
    第一节 经韵生成与功能观
        一、源于仙界的生成观
        二、通神养生的功能观
    第二节 经韵授度内容观
        一、经韵与法术的关系
        二、经韵的音乐独立性
    第三节 经韵授度目的观
        一、治病疗疾
        二、修炼成仙
    第四节 经韵授度方法观
        一、仙真口传
        二、师徒秘授
    小结
第二章 经韵授度中的法师、道徒及关系
    第一节 经韵授度中的法师
        一、法师的不同称谓及特征
        二、法师的经韵授度资格
        三、法师的经韵授度职责
    第二节 经韵授度中的道徒
        一、道徒的不同称谓及特征
        二、道徒的经韵受度资格
        三、道徒的经韵受度职责
    第三节 经韵授度中的师徒关系
        一、半宗教性的师徒关系
        二、纯宗教性的师徒关系
    小结
第三章 早期经韵的音乐特征
    第一节 早期经韵的历史演进
        一、东汉:经韵初萌
        二、东晋:经韵成型
        三、南朝:经韵的系统发展
    第二节 早期经韵的认证依据
        一、经文体式
        二、唱诵标识
        三、当代留存
    第三节 早期经韵的风格与功能
        一、早期经韵的风格推断
        二、早期经韵的宗教功能
    小结
第四章 经韵授度的仪式过程
    第一节 天师科仪中的经韵授度——以《授道德五千文仪品》为例
        一、天师科仪简论
        二、《五千文仪》之经韵授度仪式过程
        三、《五千文仪》之经韵授度仪程分析
    第二节 三皇科仪中的经韵授度——以《授洞神三皇仪品》为例
        一、三皇科仪简论
        二、《三皇仪》之经韵授度仪式过程
        三、《三皇仪》之经韵授度仪程分析
    第三节 上清科仪中的经韵授度——以《授洞真上清仪品》为例
        一、上清科仪简论
        二、《上清仪》之经韵授度仪式过程
        三、《上清仪》之经韵授度仪程分析
    第四节 灵宝科仪中的经韵授度——以《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为例
        一、灵宝科仪简论
        二、《授度仪》之经韵授度仪式过程
        三、《授度仪》之经韵授度仪程分析
    小结
第五章 经韵授度的主要方法
    第一节 口传秘授法
        一、口传秘授的基本原理
        二、口传秘授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照本宣科法
        一、照本宣科的基本原理
        二、照本宣科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引唱细度法
        一、引唱细度的基本原理
        二、引唱细度的现实意义
    第四节 应和点授法
        一、应和点授的基本原理
        二、应和点授的现实意义
    小结
第六章 经韵授度的基本规范
    第一节 授度仪式与仪式环境规范
        一、授度仪式规范
        二、仪式环境规范
    第二节 授度仪式过程中的基本规范
        一、仪式过程中的斋戒置信
        二、仪式过程中的宿露启表
        三、仪式过程中的盟誓投简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10)蓝夹缬艺术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民间艺术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蓝夹缬艺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蓝夹缬艺术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 蓝夹缬艺术概述
    2.1 蓝夹缬艺术的历史渊源
    2.2 蓝夹缬艺术的工艺流程
    2.3 本章小结
3 蓝夹缬艺术艺术特征分析
    3.1 民俗民艺的图案纹样
    3.2 对称均衡的构图形式
    3.3 胜于蓝的色彩特征
    3.4 材质带动的肌理特征
    3.5 明沟暗道的工艺特色
    3.6 本章小结
4 蓝夹缬艺术与当代室内设计
    4.1 当代室内设计的发展现状
        4.1.1 当代室内设计的定义
        4.1.2 当代室内设计的要求
    4.2 蓝夹缬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作用
        4.2.1 美化室内空间
        4.2.2 丰富室内功能
        4.2.3 文化内涵的视觉传达
    4.3 本章小结
5 蓝夹缬艺术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5.1 辩证传承原则
    5.2 应时而变的时代性原则
    5.3 主次分明和谐统一原则
    5.4 适度运用原则
    5.5 一切为人的原则
    5.6 本章小结
6 蓝夹缬艺术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6.1 传承
        6.1.1 形式符号传承
        6.1.2 文化内涵传承
    6.2 创新
        6.2.1 纹样新造
        6.2.2 色彩革新
        6.2.3 材质融新
    6.3 本章小结
7 蓝夹缬艺术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再创作
    7.1 方案一
    7.2 方案二
    7.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研采访——国家级非遗项目蓝夹缬传承人王河生先生
附录B 考察调研照片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四、语言表达的地域民俗性——《语言漫说》之十二(论文参考文献)

  • [1]川北皮影艺术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研究[D]. 刘昭君. 成都大学, 2021(08)
  • [2]民俗视域下宁夏中卫古建筑彩画研究[D]. 史慧秀. 山西师范大学, 2020
  • [3]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云南彝族支系阿乌人传统兵器舞传承模式研究[D]. 杨天雨.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4]古代诗歌语境下俗舞的美学探究[D]. 刘雅轩.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相似题材在中西鼓乐中的对比研究 ——以《滚核桃》和《砸核桃》为例[D]. 吴蕊. 贵州大学, 2019(06)
  • [6]明万历《齐云山志》版画插图研究[D]. 孙齐. 江南大学, 2019(12)
  • [7]兰州地区传统建筑彩画艺术研究[D]. 张敬桢.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8)
  • [8]羌绣纹样在羌香包装设计中的应用[D]. 刘圣婷.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9]早期道教经韵授度体系研究[D]. 陈文安. 西南大学, 2017(04)
  • [10]蓝夹缬艺术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易佳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语言表达的地方民俗——十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