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匮要略》咳喘病用药特色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严忠婷[1](2021)在《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应用白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论文以《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为基础,整理收集其中所记载的运用白芍的相关理论、方剂和病案,窥探张锡纯应用白芍的学术渊源,深入研究其对白芍功效的认识和配伍的应用。并辅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一步分析张锡纯应用白芍的配伍规律。方法:以《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基础,利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总结张锡纯对白芍功效和配伍的认识,并整理收录书中论述含白芍的完整方剂,按照病名、病因病机、症状、脉象、用药、白芍剂量六项内容录入资料,全面进行归类,并建立数据库,再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从统计及数理角度剖析张氏应用白芍之规律。结论:张锡纯对白芍的理解运用源于《神农本草经》,传承发扬于《伤寒杂病论》,但并不拘泥于两者,多以自己的亲身试验和临床经验扩宽了白芍的临床应用。张锡纯喜用生杭芍,认为白芍具有清泻肝胆火热、防热药上僭、凉润柔肝、滋阴补血、补气益肺、善利小便、收敛纳气、敛阴止汗、收敛止血、潜阳敛火等功。常用配伍有:白芍伍甘草,白芍伍附子,白芍伍阿胶,白芍伍熟地,白芍伍山药,白芍伍石膏,白芍伍干姜,白芍伍龙骨、牡蛎,白芍伍玄参,白芍伍代赭石等。《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含白芍处方的病种共涉164个,其中温病的出现频次最高;共涉症状87个,其中以心中觉热,咳嗽有痰出现频次最高;共整理病因病机58个,肝胆之气火上冲和外感寒温之热传入阳明出现频次最高;在配伍规律上白芍与山药、甘草、生地黄、玄参、代赭石配伍关系最为密切。
沈春锋[2](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的申春悌教授中医临界辨证诊治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在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研究中的可行性,并就如何规范性开展真实世界研究的试验设计、数据采集及处方分析等进行探索,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树立示范。2探讨申春悌教授“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的科学内涵及临床可操作性,深化对申春悌教授临界辨证诊治法的认识。3对申春悌教授临床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真实世界数据进行研究,进一步诠释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和临证思辨特点。方法:1文献调查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对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以及真实世界研究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的关系进行综述,为真实世界下开展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2临界辨证诊治法的学术内涵:对申春悌教授“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学术思想的内涵进行整理,并对其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具体操作等进行阐述。3临界辨证诊治法的临床实践:在临界辨证诊治理论指导下,开展慢性支气管炎真实世界研究,包括慢性支气管炎“病-证-型”临界辨证诊断的一致性研究和申春悌教授临床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通过对不同医师运用“病-证-型”临界辨证诊断方法的一致性评价,对申春悌教授临界辨证诊治法的临床可操作性进行验证;通过对申春悌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真实世界数据的分析,诠释申春悌教授辨治慢性支气管炎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特点。4核心处方网络药理学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对申春悌教授临床诊治慢性支气管炎核心处方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为深入研究名老中医经验提供思路。结果:1文献研究:文献研究表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比较符合中医临床的特点,能较好的展现真实状态下名老中医的诊疗特色,体现名老中医诊治过程中个体化和群体化诊疗特点。2“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申春悌教授“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的核心思想在于:首辨疾病的基础证(基本信息),然后根据不同的特异性指标(症状),予以证型分“类”(型);具体到疾病时又要根据疾病的邪正关系及发展态势,遵循治基础证(病)、治型(证候分类)以及基础证和型共治(病证型同治)三原则,基础证有其对应的基础方,不同的“型”亦有相应的基础方,当基础证与型共同存在时,需二者兼顾。基于上述认识,目前已初步整理申春悌教授24个肺系病常见证候的临界辨证规范。3临界辨证诊治法的临床实践:慢性支气管炎“病-证-型”临界辨证诊断的一致性研究表明,该辨证方法在四诊信息辨别、诊断结果以及不同医院间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申春悌教授临床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真实世界数据研究显示,导师治疗慢支急性加重期的核心处方为:炙麻黄、杏仁、黄芩、紫苏子、莱菔子、浙贝母、前胡、炙紫菀。4核心处方网络药理学研究:共获得有效活性成分95个,参与调控慢性支气管炎靶点基因71个;通过靶点基因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和模块识别,筛选出该方干预慢支靶点网络的关键基因包括EGFR、VEGFA、IL-6、CASP3、MYC等,识别得到的3个靶点模块涵盖了度数排名前10位的关键靶点;对关键基因及靶点模块的G0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其功能主要包括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参与炎症调控、免疫调节以及改善气道重塑和减少气道黏液分泌等,其作用通路主要涉及MAPK、PI3K-Akt、HIF-1、TNF信号通路等。结论:1真实世界研究方法为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可行路径,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中是可行且值得推广的。2慢性支气管炎真实世界研究表明,临界辨证诊治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可操作性;慢性支气管炎核心处方能改善患者咳嗽、咯痰及气喘主要症状,减少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该诊治方法体现了申春悌教授“辨证准确、标本分治、方证相应”的思辨特点,可以作为一种创新方法用于指导中医临床辨证及推广应用。
王云泽[3](2021)在《曹颖甫辨治肺系疾病学术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曹颖甫是清末民初经方大家,其为人端直、医术精湛,对《伤寒》、《金匮》均有深入研究,堪称一代宗师。其运用经方炉火纯青,尤其在肺系疾病的诊疗中极具代表性。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调查研究方法,通过阅读、收集、整理曹颖甫医学着作曹颖甫医着大成(包括《伤寒发微》《金匮发微》及其弟子姜佐景、王慎轩整理刊行的《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先生医案》等),参阅与曹颖甫相关的文献(包括曹颖甫先生时代的期刊、报刊资料),总结出曹颖甫应用经方辨治肺系疾病方面的经验及特色,提炼其学术思想,为经方辨治肺系疾病开拓新思路,使经方更好的运用于临床。本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曹颖甫生平、主要着作入手,探索曹颖甫的学术源流;第二部分为曹颖甫辨治肺系疾病诊疗理论的研究,这部分主要从曹颖甫对肺系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治则治法及方药运用等方面总结其在咳喘病、肺痈、肺痿、肺痨辨治中的诊疗理论,如曹氏将咳喘病的病因主要归结为痰饮、风邪、水气,在治疗咳喘病时注重宣散温化。将肺痈的成因归结为太阳病失时不治,风热内陷,热壅血腐,且进一步阐述了肺痈病源为热,实出阳明,病机为肺热熏灼,痈脓结聚肺部,治疗上以清泻肺热贯穿始终,并配合通腑泄热给邪以出路,立法上注重开壅塞、清肺热、破顽痰、扶肺阴,选方上以千金苇茎汤、桔梗汤、桔梗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赤小豆当归散的基础上也纳入了犀黄醒消丸、千金黄昏汤。另外,曹氏提到的“脚骨痛”、“舌下肿”二症对早期诊断肺痈具有重要意义。在对肺痿的论述中,曹氏承袭了寒热两端之说,肺热致痿的治疗中在麦门冬汤的基础上补充了生地、玉竹、知母在津伤致痿中的运用,以及阳明燥实相兼证的处理,肺寒致痿的治疗中曹氏强调干姜应倍于甘草。在肺痨病机的阐述中,曹氏仍以“虚劳”立论,治疗上强调“培土生金”,以小建中汤立方。第三部分探讨曹颖甫对肺系疾病相关经方的运用,主要是对曹氏辨治肺系疾病的常用经方进行整理和研究,从仲景原方述要和曹氏应用心法两方面展开论述,在经方治疗肺系疾病的运用中,曹氏主要以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皂荚丸、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大承气汤等方出入加减。并且提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观点,如“桂枝汤独于夏令为宜”,麻杏石甘汤为后世温病之祖方。从厚朴麻黄汤、射干麻黄汤的运用中,可看出曹氏辨证细致入微,从皂荚丸、葶苈大枣泻肺汤、大陷胸汤等峻剂的运用中,可看出曹氏处方胆大心细。另外,曹氏对于大承气汤的运用更为精妙。通过以上研究发现:曹氏师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中有所发展和创新,将仲景辨治肺系疾病的思想深化和拓充。曹颖甫对于肺系疾病的论治,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思想基础上,加以拓展和应用的,他对于经方的继承极大的保留了仲景的制方之旨,又每能考据临证,结合新知,他主张依据临证实际、对经文错简重订,又常在经文的阐释中结合西方医学的解剖知识,使之更为形象生动;在肺系疾病的治疗中也将时方、时药和民间验方兼容并蓄。曹颖甫处方精简,用药灵活,疗效显着,其对于肺系疾病方剂的选择、药量的把握、对于峻剂的应用都是值得发掘和深研的,曹颖甫临证辨治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对指导临床肺系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区绮琪(Ellena Yee Kee Au)[4](2021)在《基于文献的新安与其他主要流派医家临床诊治经验比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梳理新安医学的代表性医家、着述、学说及其核心学术特色;结合代表性医家临证医案,比较新安医学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与其他主要中医学术流派间的异同和关系,进一步明确新安医学的学术成就、历史贡献和当代影响。方法以传统文献学方法为主,结合数理统计学方法开展研究工作。1.选择研究的主要流派:统计各流派的宫廷御医人数与内科主要医着的医家人数为切入点。统计结果提供中医主要地域流派的参考。2.选择研究的临床病种:利用新安医学的特色学科(妇科、儿科及内科)并从每个学科选择两个病种。3.选择流派医家代表及医案:从第一届国医大师名单中根据所需要探讨的地域选择流派代表医家。国医大师代表当今的最高中医水平。再从国医大师的专辑中根据所需要探讨的病种选择医案。为保证每一病种有相关新安医家的医案作对比,所以需要再填补两名新安医家。选择条件:选择的新安医家有相关医案的文献、有一定的专业认可度。4.对选定相关学科及病种,搜集从宋元明清至近代主要医家对病因病机、诊断、遣方用药特点的相关学说或观点,以充实对其后11位医家的23个医案文献研究结果。文献的搜集分两方面,CNKI网下载相关被引次数较高的文献及购买相关医着。5.对选定的23个医案分类整理及纵横联系对比:表格化处理后、分类归纳8位流派医家的医案治验跟新安医家现代医家作同病种的横向对比,并以宋元明清的医家在相关病种上的治则治法或学说纵向对比。6.综合汇总所有研究结果,深入挖掘新安医学有别于其他流派的学术特色和临床价值。结果1.新安医学学术贡献新安医学的主要贡献在以下几方面:一、新安医家学说众多,尤其是“营卫一气”、“卫气营血辨证”、“养阴清肺”、“外损致虚”、“养胃阴”、“虚损理脾阴”等学说,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新安医家的《古今医统大全》、《医宗金鉴》、《医述》被列为十大医学全书。二、临床上,中医的四诊,尤其是脉诊、望诊,新安医家有丰富医案专着,遣方用药平正轻灵、稳准狠猛。三、新安医家徐春甫创立的中国第一个民间医会“一体堂宅仁医会”促进医学进步。这都说明从宋代至今,新安医学对中医学术、临床以及医学发展都有很全面以及巨大贡献,至今方兴未艾。2.与其他主要流派比较与浙派、吴门及孟河医派、燕京医派的宫廷医学、旴江医学、齐鲁医派、岭南医学、川派中医及海派中医相比,在基础理论、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等方面,新安医学均存在有别于其他流派的学术主张及临床特色。新安医家的错简重订说引起的学术争鸣、反思是空前的。临床上,新安固本培元派对附子的应用范围比川派更广。医学普及启蒙方面新安医学比吴门及钱塘显着,新安御医徐春甫、吴谦所撰医着充分体现了“修医书以正医学”的目的。医着方面,《内经》研究方面,新安较吴中、钱塘量多质高;吴中与新安各科齐全,钱塘则重临床理论,而且没有外科、针灸内容。3.新安医学代表性医家与其他主要流派代表性医家临床治验对比分析:新安医家王乐匋提倡并体现在他的治验上的为学特点,“求实”、“学博”、“探幽”及“返约”。李济仁国医大师用药虽少,但疗效显着,充分体现了新安医学辨证精准,药少力宏的特色。孟河医家裘沛然国医大师认为如果“学而不精”、“学而不广”及“学而不化”,就很难像“前辈用药圆机活法”,孟河医家朱良春国医大师“善于挖掘民间验方”,创新虫类药应用。燕京医家路志正国医大师临证主张“用药兼顾,勿持一端”;“圆机活法,轻灵活泼”。齐鲁医家国医大师张灿玾的治验中反映他对《医宗金鉴》的重视。能影响国医大师的新安医学着作《医宗金鉴》的确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巨大。岭南医家邓铁涛国医大师在众多治验中显示对黄芪的重用,并以河北金元医家李东垣及清代王清任为宗。八桂医家班秀文国医大师与浙派何任国医大师都是妇科专家。班老治妇科病的治则是“治血不忘气,调气须及血”,而何任国医大师推崇清代《傅青主女科》及宋太医陈沂,重视调经。主要结论新安医学医家众多,医着宏丰,传承有序,学术交流活跃,学术特色鲜明。新安医学融汇中医各流派医学精华及创建新的医学理论,确属中医流派中的“首富”。新安医家与其他流派的传承虽然不同,学术思想以及临床治法已经是相互借鉴,但从本研究的范围也突出新安医家与其他主要流派的部分异同:一是岭南医家邓铁涛国医大师的用药风格跟新安医家王乐匋重视脾,但两位医家的学术思想有所不同,邓老在他的治验中经常重用黄芪。新安王老坚持不能独守一法,体现新安医家用药灵巧的特点;二是八桂医家斑秀文国医大师的妇科治则,“治血不忘气,调气须及血”,融合了新安医家汪机的营卫一气学说及吴楚治血补气的理论观点;三是孟河医家朱良春国医大师的治疗风格,单刀直入,药少力专,燕京医家路志正国医大师强调用药“勿持一端”同新安医家“平正轻简”的用药特点对比明显。
陈远彬[5](2020)在《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证据评价和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培土生金法治疗慢阻肺的古籍文献证据评价目的:系统梳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相关的中医古籍条文,概述古代医家治疗慢阻肺的发展源流,以及挖掘和评价培土生金法治疗慢阻肺的古籍文献证据。方法:通过《慢阻肺中医病名调查问卷征询表》,确定慢阻肺相关的中医病名作为检索词,以《中华医典》为检索源,检索出与慢阻肺可能相关的古籍条文。建立慢阻肺条文相关性评分规则,对检索出的条文进行筛选和梳理,总结慢阻肺在古代的发展源流,提炼培土生金法治疗慢阻肺的古代证据。结果:1.通过中医病名检索出9770条古籍条文,最终纳入慢阻肺相关条文共3069条,出自公元206至1934年间的174本不同古代书籍。共筛选出185条与慢阻肺高度相似的慢阻肺条文,条文中描述的患者病史、临床症状等均与慢阻肺的表现较为吻合。2.在可能是慢阻肺的古籍条文中,共检出1173条治疗慢阻肺的中药方剂,频数分析排名前5的是十枣汤、小青龙汤、小半夏汤、苓桂术甘汤和五苓散。以呼吸困难为主症,常选用甘草附子汤和小青龙汤;以咳嗽或慢性咳嗽为主症,常选用十枣汤和小青龙汤;以痰多为主症,常选用苓桂术甘汤和麻黄散。常用方剂的药物组成主要包括人参、半夏和麻黄等药物。人参款冬花散、异功散和四君子汤是培土生金法治疗慢阻肺的代表性方剂。3.在高度相似的慢阻肺条文中,共检出78条不同的方剂,最常用的方剂是人参款冬花散,充分体现出古代医家采用“培土生金”治疗慢阻肺的思想。频数分析结果提示与培土生金法治疗慢阻肺相关的中药方剂,排名前10的中药方剂还包括有异功散和六君子汤,可见培土生金法治疗慢阻肺在古代并不少见。4.在可能是慢阻肺的古籍条文中,共检出561种治疗慢阻肺的中药,排除起辅助治疗作用的中药外,频数分析排名前10的中药依次为茯苓、人参、半夏、肉桂、杏仁、五味子、陈皮、白术、桑白皮和麻黄。其中与培土生金法相关的中药包括茯苓、人参、半夏、陈皮、白术,提示慢阻肺的治疗较常使用健脾益肺类的中药。5.在高度相似的慢阻肺条文中,共检出173种治疗慢阻肺的中药,排除起辅助治疗作用的中药外,频数分析排名前10的中药依次为杏仁、人参、款冬花、陈皮、桑白皮、半夏、五味子、罂粟、贝母和乌梅。其中与培土生金法相关的中药包括人参、陈皮、半夏,同样提示健脾益肺的中药在慢阻肺的治疗中较为常用。6.对高度相似的慢阻肺条文进行脏腑病机传变规律的分析,筛选出30条涉及脏腑定位的古籍条文。结果显示:慢阻肺脏腑相关的传变规律存在多种模式,包括肺脾、肺肾、肺脾肾传变模式。其中肺脾传变模式最为常见,肺脾之间的关联性强,提示治疗慢阻肺当从脾论治、肺病治脾或从肺脾论治、健脾益肺。结论:中医治疗慢阻肺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中医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价值。培土生金治疗慢阻肺应以补益脾土为核心,通过调补后天之本,健脾益肺,以达到治肺之目的。古代采用培土生金法治疗慢阻肺有据可循,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部分培土生金法治疗慢阻肺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和GRADE证据质量评价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估培土生金中药治疗慢阻肺稳定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应用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评估临床证据的质量分级。方法:检索国内外电子数据库,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 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CBM)、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Chonqing VIP,CQVIP)、万方数据库、Pub Med和Excerpta Medica Database(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自数据库收录起始至2020年8月。纳入培土生金中药与安慰剂对比治疗慢阻肺稳定期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RCT)。参考Cochrane协作网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RCT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5.3软件对慢阻肺急性加重、生存质量、运动耐力、肺功能等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参考GRADE系统对Meta分析中的研究证据质量进行汇总和分级。结果:1.纳入13项符合标准的RCT研究,合计1933例患者。研究大部分在中国实施,1项研究由澳大利亚和中国共同完成。6项研究结果发表在SCI期刊,7项发表在中国的核心期刊杂志,发表时间范围为2010-2020年。研究的治疗周期为2个月-12个月,纳入患者的肺功能分级为I-IV级。2.方法学质量评估:10项研究报道了随机序列产生的方式和分配隐藏的方法。所有纳入研究均对研究者和受试者进行了设盲,7项研究对结局评价者进行设盲。12项研究报道数据完整或者基线特征是均衡的,仅有1项研究报告了脱落率超过了20%。6项研究对研究方案进行了注册登记或在数据库中发表。3.急性加重事件评估:Meta分析结果显示:培土生金中药治疗显着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频次(SMD=-0.82次,95%CI:-1.43,-0.20;I2=95%)、缩短慢阻肺急性加重持续时间(MD=-3.13天,95%CI:-4.15,-2.11;I2=2%),疗效优于安慰剂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降低慢阻肺急性加重发生率和缩短发生首次急性加重时间方面,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圣乔治呼吸调查问卷(St.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SGRQ)评分:与安慰剂比较,培土生金中药治疗未能显着降低慢阻肺SGRQ评分,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4.26分,95%CI:-9.71,1.19;I2=89%),但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采用培土生金中药复方治疗能降低慢阻肺SGRQ评分,疗效优于安慰剂组(MD=-8.07分,95%CI:-12.77,-3.37;I2=67%),而培土生金单味中药治疗并不优于安慰剂组。5.慢阻肺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CAT)评分:与安慰剂比较,培土生金中药治疗未能降低CAT评分,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00分,95%CI:-2.77,0.78;I2=74%),但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采用培土生金中药复方治疗能降低慢阻肺CAT评分,疗效优于安慰剂组(MD=-2.64分,95%CI:-4.04,-1.24;I2=0%),而培土生金单味中药治疗并不优于安慰剂组。6.其它结局指标的评估: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改善运动耐力、肺功能、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odifie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 MRC)、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BODE指数等方面,培土生金中药治疗并不优于安慰剂,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安全性评估:10个研究对安全性进行了报道,总共报告不良事件357例,其中培土生金中药治疗组有168例,安慰剂治疗组有189例,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8,95%CI:0.31,1.49;I2=65%)。不良事件和干预措施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培土生金中药疗法的安全性与安慰剂治疗相当。8.GARDE评价:培土生金中药疗法与安慰剂比较的整体证据质量为低到高,其中培土生金中药疗法可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频次(证据质量:中)和缩短急性加重持续时间(证据质量:高),而低至中等质量的研究证据认为培土生金中药疗法在降低急性加重发生率、延长发生首次急性加重时间、改善运动耐力和肺功能等方面,疗效并不优于安慰剂。中等质量的研究证据认为培土生金中药复方显着降低慢阻肺患者的SGRQ和CAT评分,疗效优于安慰剂治疗。结论:中等至高质量的研究证据表明,培土生金中药疗法能显着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发生频次、缩短急性加重持续时间。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培土生金中药复方治疗能显着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症状。采用培土生金中药治疗慢阻肺稳定期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潜在的治疗价值大。第三部分健脾益肺Ⅱ号治疗中度至极重度慢阻肺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目的:观察健脾益肺Ⅱ号颗粒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长期临床疗效,为中医药防治慢阻肺提供高级别的循证依据。方法:采用全国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设计,以中度至极重度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1:1的比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给予口服健脾益肺Ⅱ号颗粒,对照组给予健脾益肺Ⅱ号安慰剂颗粒治疗。导入期2周,完成中央随机化分配操作后,患者每日服用药物1剂,每周服药5天,连续治疗52周。评估两组患者的SGRQ评分、急性加重频次、肺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6-minute walking test,6WMT)、CAT评分、BODE指数等结局指标的变化及安全性。结果:1.入组和完成情况:在全国不同地区的6个研究中心共纳入284例中度至极重度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实际完成病例276例,完成率97.18%。纳入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AS)的患者共276例,治疗组和安慰剂组各138例,其中治疗组脱落18例;安慰剂组脱落19例。纳入安全性数据集(safety set,SS)的患者共284例,治疗组和安慰剂组各142例。2.基线情况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慢阻肺的疾病特征、严重程度和中医证候等基线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生存质量评估:FAS结果显示:与安慰剂比较,健脾益肺Ⅱ号颗粒显着降低V4和V6访视点的SGRQ评分,P值均<0.05。采用末次观测值结转法(last observation carried forward,LOCF)填补缺失数据,结果显示:与安慰剂比较,健脾益肺Ⅱ号颗粒显着降低V4和V6访视点的SGRQ评分,P值均<0.05。研究结果提示健脾益肺Ⅱ号颗粒可以改善慢阻肺患者的生存质量,疗效优于安慰剂。4.慢阻肺急性加重评估:FAS结果显示:与安慰剂比较,健脾益肺Ⅱ号颗粒显着减少患者的年发生急性加重频次(P<0.01)、降低急性加重发生率和严重程度(P<0.05),并延长发生首次急性加重时间(P<0.01)。研究结果提示健脾益肺Ⅱ号颗粒可以减少慢阻肺患者的急性加重频次、延缓首次急性加重时间、降低急性加重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疗效优于安慰剂。5.临床症状评估:FAS结果显示:与安慰剂比较,健脾益肺Ⅱ号颗粒能显着降低患者V4和V6访视点的CAT评分(P<0.05)。研究结果提示健脾益肺Ⅱ号颗粒可以改善慢阻肺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安慰剂。6.运动耐力评估:FAS结果显示:与安慰剂比较,健脾益肺Ⅱ号颗粒能增加患者V4和V6访视点的六分钟步行距离(P<0.05)。研究结果提示健脾益肺Ⅱ号颗粒可以提高慢阻肺患者的运动耐力,疗效优于安慰剂。7.BODE指数和Sp O2评估:FAS结果显示:比较治疗组与安慰剂组在不同访视时点的BODE指数和Sp O2,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提示健脾益肺Ⅱ号颗粒对于BODE指数和Sp O2的改善,疗效并不优于安慰剂。8.肺功能变化评估:FAS结果显示:(1)比较舒张前的肺功能改变,与安慰剂比较,健脾益肺Ⅱ号颗粒对V4访视点FVC(L)的改善优于安慰剂治疗(P<0.05),而其它访视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不同访视时点FEV1(L)、FEV1(%)和FVC(%)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脾益肺Ⅱ号颗粒并不优于安慰剂治疗。(2)比较舒张后的肺功能改变,两组在不同访视时点FEV1(L)、FEV1(%)、FVC(L)和FVC(%)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脾益肺Ⅱ号颗粒并不优于安慰剂治疗。研究结果提示健脾益肺Ⅱ号颗粒对于舒张前和舒张后肺功能指标的改善,疗效并不优于安慰剂。9.安全性评估情况:安全性数据集(safety set,SS)结果显示:健脾益肺Ⅱ号颗粒与安慰剂在不良事件发生频次和例数、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例数、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提示口服健脾益肺Ⅱ号颗粒的安全性好。结论:健脾益肺Ⅱ号颗粒显着改善中度至极重度慢阻肺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临床症状,增加运动耐力,减少急性加重,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宋元泽,李兴芳[6](2020)在《《金匮要略》治喘经验浅探》文中认为分析《金匮要略》治喘条文,认为杂病致喘不外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字;各病因病机多合并出现,相互影响;喘证多与饮邪相伴,治疗应注重脾胃。
刘星[7](2020)在《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最早在《素问》七篇大论中集中论述,并在《黄帝内经》其它篇章中具体运用。在中医学文献中,温病的概念亦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那么温病在病因、病机、发病、辨证及治疗等方面必然与运气学说存在难以割舍的关系,学者对此研究较少。本文试图将温病与运气学说结合起来研究,探讨运气学说的理论范畴、运气学说在温病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基于运气的温病辨治规律。方法:借鉴医史文献的研究方法,采用传统文献挖掘、理论与临床应用探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黄帝内经》为主要研究文献,结合后世医家有关运气及温病研究的相关着作与论文,对其分析整理归纳。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深入研究,阐述运气学说的科学性和理论范畴,以及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运用,并基于此阐明温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及疫病的发生与防治。结果: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运气学说的形成主要是以朴素的天文和历法知识为基础,而源于运气学说的“天人相应”观念亦有其天文、物理学等科学依据。运气学说的理论范畴除了干支推演理论,主要包括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认识,这些在七篇大论中有系统概述,而详细的理论应用必须探求整个《黄帝内经》。第二部分论述运气学说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运用。“伤于寒”是导致免疫力下降、感受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因素,属于疾病的诱因。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影响体质,体质最终决定发病证候的寒热虚实,而非六淫。三阴三阳开阖枢学说描述太阳、太阴时,“开”、“关”并存并用,其用取象比类的思维细致地描述了人体三阴三阳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开阖枢“折”即为三阴三阳病。经气倾移是三阴三阳病的本质,主要由人迎寸口脉法来判定倾移的六经方向和经气多少,辨识三阴三阳病的过程就是六经辨证的过程。第三部分论述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温病的病机可以归纳为:失于藏精,感受邪毒,发必温病。“伏气”的本质是异常气候(六淫)加于人体后形成的体质状态,并影响未来发病的寒温性质。温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于体质阳升热化,即“不藏精”,而“不藏精”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包括“冬伤于寒”。卫气营血辨证缺少对具体的经脉脏腑病位的辨别,临证必须结合六经辨证。吴鞠通的三焦辨证严格来说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创新的辨证方法,教材将其等同于脏腑辨证,就失去了本义,辨治温病也就很难单独以之为纲。而六经辨证不仅兼纳经络、脏腑,而且每一经皆有卫、气、营、血之分,是一种纵、横交叉立体式的较完整的辨证方法,实际含纳三焦辨证,并能融合卫气营血辨证;辨治温病应采用以六经为纲、卫气营血为目的六经辨证体系。同时,温病的治疗须采用同是源于运气的气味治法。第四部分论述疫病的发生规律和预测方法。《黄帝内经》时代的先人不仅早已认识导致疫病等恶劣疾病发生的致病原,即其所谓“邪鬼”、“五尸鬼”,而且认识到“三虚”可致疫病,还运用运气学说准确地预测疫病的发生。文章最后用运气学说分析了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结论:运气学说具有客观的天文学、物理学等科学基础。运气学说不仅在七篇大论中集中论述,更是整个《黄帝内经》及乃至整个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其在《内经》中得到具体、广泛地应用。进而温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方法、治疗方法等多源于运气,从而形成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治规律,以及疫病(包括温疫)的发生与防治规律。
杨强[8](2020)在《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的药物组成、性能、用法、剂量等,探讨其药物配伍规律。方法:以《四圣心源》为研究对象,对照《伤寒论》、《金匮要略》、《脾胃论》,运用传统文献学、方剂计量学和关联规则等方法,对纳入的方剂各指标进行对照分析,以揭示《四圣心源》用药规律。结果:(1)《四圣心源》药性以平、温为主,寒、热、凉性差别不甚明显;药味以甘、辛、苦居多;归经以胃、脾、肝经占主导,小肠、心包、三焦经药物较少;高频用药聚类归为三类主方:苓桂术甘汤易白术加芍药、半夏干姜散、大小半夏汤合方加丹皮;药物用量分析发现,各药均值均不超过5钱;药味数分析发现,平均用药为6.5味。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最低支持度10%,最小置信度50%,一共产生150条规则,茯苓-甘草;桂枝-甘草;芍药-甘草的支持度占前三位。(2)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纳入的269首方剂比较:归经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r=0.979(P<0.01),两者用药归经的相关性较强;仲景用药四性,温、寒、平性占优势,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系数r=0.700(P>0.05),说明二者四性频次之间无关联性。按照药物五味出现频率,仲景用药注重甘、辛、苦味药的使用,二者药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系数r=0.829(P<0.05),两者存在关联性。(3)与《脾胃论》纳入的63首方剂比较:《脾胃论》中按药物归经脾、胃、肺、心经占优势,将二者归经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归经别大致相同,两者归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为:相关系数r=0.734(P<0.01),两者用药归经的相关性较强。二者药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0.696(P<0.05),说明二者四性频次之间存在关联性。按照药物药味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0.744(P<0.05),两者存在相关。结论:黄氏用药注重温补,以调畅中气为大法;黄氏倡导扶阳抑阴,用药温中兼补,但又不废寒凉;法宗仲景,用药量轻而效专;每方用药均数不足7味,各药量均值均低于5钱,用药量轻简练效专;组方核心化倾向明显,即黄芽汤;其学术思想对王孟英、郑钦安、彭子益等后世医家具有深远影响,并对目前临床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秦冰冰[9](2019)在《丁氏内科严苍山流派咳嗽治验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收集并梳理海派中医丁氏内科严苍山流派及其代表性传承人严世芸、潘华信、徐燕诸位医家的咳嗽病医案,总结其治疗咳嗽病的特色方法,通过对每位医家咳嗽病治疗经验的探讨,初步探索丁氏内科流派严苍山支派治咳经验的诊疗及传承规律。方法:通过对医案的准备、医案筛选与录入、利用统计学进行数据处理、最后进行结果分析以及知识的同化。收集整理了丁甘仁58例医案,严苍山74例医案,严世芸95例医案,潘华信98例医案,徐燕53例医案,将收集到的病案进行整理并录入到Excele表格中,然后运用R语言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分析数据结果,统计结果与中医药相结合,总结其治咳特色。结果:通过统计结果以及数据分析,初步总结丁氏内科流派严苍山支派及代表性传人治疗咳嗽的用药特色。诸位医家善用苦杏仁、浙贝母、桑叶、枇杷叶、炙紫菀、炙款冬花、炙麻黄、黄芩、前胡、百部、桔梗、冬瓜子等药物润肺养阴止咳;并以此药物为核心组合搭配,如前胡-苦杏仁-浙贝母、苦杏仁-炙紫菀-枇杷叶、炙麻黄-苦杏仁-枇杷叶、薏苡仁-茯苓-白术等;此外严世芸、潘华信教授药喜蜜炙,如炙款冬花、炙紫菀、炙麻黄等;徐师又常加用白术、茯苓、白芍等健脾之药。结论:丁氏遵古人之验,破除拘泥,博古融今,苍山先生法古不泥,作为丁氏弟子,继承丁甘仁学术思想,二者在治疗咳嗽时注重肺燥一证,多取养阴清肺、润燥治咳之药。严世芸、潘华信教授深受严苍山诊疗思想的影响,结合当代社会、气候、生活等条件的改变,六淫、六志皆可火化、燥化之现象,常取甘润养阴、辛甘润泽之药,且药物多喜蜜炙为用,以增强其滋润效果;所用药物亦可宣发肺气而止咳。徐燕教授继承前人治咳经验,不仅注重肺阴的养护,且重视脾土的健运,临床多加用健脾之药培土生金,旨在土旺金生。丁氏内科流派严苍山支派众医家治咳善取滋阴润肺,各家继承前人,又发扬创新,经验丰富,为临床治咳提供借鉴与思考。
宋岑[10](2018)在《参苏联合方组治疗重症咳喘方证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人参汤、二陈汤和苏子降气汤文献梳理与认识,总结出参苏联合方组的立方依据与配伍规律。通过门九章教授运用参苏联合方组治疗重症咳喘患者的方证经验研究,从联合方组的角度发掘参苏联合方组的应用规律与深层内涵。方法:查阅文献,整理参苏联合方组的来源及方证经验的有关资料,收集记录了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运用参苏联合方组典型的门诊病案。首先对性别、年龄、症状体征、舌脉、加味药物的频数进行统计,然后应用黄金分割等方法分析处理数据,以深入研究参苏联合方组的治疗重症咳喘的方证经验及配伍规律。结果:本研究显示参苏联合方组适用人群以中老年男性患者为多数,年龄多在50岁以上。应用范围涉及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过敏性哮喘、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季节性哮喘,儿童性哮喘等重症咳喘疾病,病种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为主。参苏联合方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以咳嗽、喘息、唇紫、气短、胸闷,次要参考症状为烦躁不安。舌象:舌暗、苔白或黄为主要临床表现。脉象:沉、细脉为主要临床表现。常见的加味药物有:生姜、大枣、党参、干姜、姜半夏、射干、麻黄。结论:1.参苏联合方组由人参汤、二陈汤、苏子降气汤化裁而来,是单方应用的深化,扩大治疗的范围,为疑难杂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2.参苏联合方组主治脾肺气虚,邪盛袭肺之证,起健脾理肺,化痰驱邪之效。3.参苏联合方组方与方之间的配伍成为了其特色。人参汤与苏子理肺汤的轮流交替,人参汤侧重健脾,使得驱邪不忘胃气;苏子理肺汤侧重理肺祛痰,健脾不忘驱邪。
二、《金匮要略》咳喘病用药特色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匮要略》咳喘病用药特色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应用白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医学衷中参西录》及白芍的文献研究 |
1 《医学衷中参西录》简介 |
2 白芍的文献研究 |
2.1 白芍的古代文献研究 |
2.1.1 白、赤相分和白芍功用的进展 |
2.1.2 芍药在经方中的应用 |
2.2 白芍的现代研究 |
2.2.1 白芍中药及其相关方剂的药理研究 |
2.2.2 白芍不同炮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
二、《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含白芍处方分布情况 |
1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剂篇》中含白芍效方 |
2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篇》中含白芍的处方的分布情况 |
3 《医学衷中参西录》含白芍方创方思路 |
三、张锡纯应用白芍精要 |
1 对于性味、炮制、剂量的认识 |
2 张锡纯对白芍功效的认识 |
2.1 清泻肝胆火热 |
2.2 防热药上僭 |
2.3 凉润柔肝 |
2.4 滋阴补血 |
2.5 补气益肺 |
2.6 善利小便 |
2.7 收敛潜摄 |
2.7.1 收敛纳气 |
2.7.2 收敛止血 |
2.7.3 敛阴止汗 |
2.7.4 潜阳敛火 |
3 张锡纯对白芍配伍的应用 |
3.1 白芍配甘草,补气益阴,缓急止痛 |
3.1.1 甘苦化合,功近人参 |
3.1.2 益脾胃,滋气阴 |
3.1.3 清肝热,理胁、腹之痛 |
3.1.4 利小便,疗热淋 |
3.1.5 滋阴利水,止滑泻 |
3.2 白芍配附子,“翕收元阳下归宅窟” |
3.3 白芍配阿胶,分利二便 |
3.4 白芍配熟地,滋阴利水行滞 |
3.5 白芍配山药,滋阴退热通淋浊 |
3.6 白芍配石膏,清阳明之热 |
3.7 白芍配干姜,温阳袪痰饮 |
3.8 白芍配龙骨、牡蛎,镇逆熄风 |
3.9 白芍配玄参,滋阴退热 |
3.10 白芍配代赭石,镇冲降胃 |
四、《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有含白芍处方的整理与分析 |
1 资料收集 |
1.1 资料来源 |
1.2 选择标准 |
2 数据处理 |
3 统计方法 |
4 频数统计的基本分析 |
4.1 《医学衷中参西录》运用白芍的病种分布 |
4.2 《医学衷中参西录》运用白芍的症状分布 |
4.3 《医学衷中参西录》运用白芍的病因病机分布 |
4.4 《医学衷中参西录》运用白芍的脉象分布 |
5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 |
5.1 《医学衷中参西录》运用白芍方剂的药物频次 |
5.2 《医学衷中参西录》运用白芍方剂的白芍用量 |
5.3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白芍的配伍 |
5.4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白芍组方药物的归经 |
5.5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白芍组方药物的四气分析 |
5.6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白芍组方药物的五味分析 |
6 《医学衷中参西录》运用白芍最高的5 个病种药物配伍分析 |
6.1 《医学衷中参西录》温病处方中白芍的配伍 |
6.2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虚劳喘嗽方中白芍的配伍 |
6.3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吐衄方中白芍的配伍 |
6.4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治淋证方中白芍的配伍 |
6.5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治痢方中白芍的配伍 |
五、讨论 |
1 对白芍利小便的作用的思考 |
2 对张氏应用白芍治疗痰饮咳喘病的思考 |
2.1 利小便以开邪之出路 |
2.2 平肝之横逆,滋肝之不足 |
2.3 甘苦化合,补肺之佳品 |
3.对白芍滋阴、益气功效的思考 |
六、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张锡纯应用白芍的特色探析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2)基于“真实世界”的申春悌教授中医临界辨证诊治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真实世界研究及其在中医药领域应用 |
1.1 真实世界研究的概念与内涵 |
1.2 真实世界研究设计与质量控制 |
1.3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概况 |
1.4 真实世界研究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 |
2 慢性支气管炎文献研究 |
2.1 现代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2.2 中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2.3 孟河医派治疗咳喘经验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的学术内涵 |
1 和徐迪华教授共创中医证“临界状态”理论 |
2 申春悌教授建立“临界辨证”方法 |
2.1 基础证 |
2.2 临界证(型) |
2.3 典型证(型) |
2.4 跨界证(型) |
3 “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 |
3.1 “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的内涵 |
3.2 “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的研究方法 |
3.3 “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的具体操作 |
3.4 慢性支气管炎病-证-型临界辨证诊断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慢性支气管炎临界辨证诊断一致性研究 |
1 慢性支气管炎四诊信息采集 |
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1 数据处理 |
2.2 统计分析 |
2.3 一致性评价指标 |
2.4 一致性程度判断标准 |
3 研究结果 |
3.1 基本信息 |
3.2 四诊信息辨别的一致性评价 |
3.3 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
4 四诊信息程度和多中心一致性评价 |
5 四诊信息潜在类别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慢性支气管炎临诊真实世界数据分析 |
1 研究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制定病例报告表(CRF表) |
1.3 四诊信息量化 |
1.4 疗效评价 |
1.5 数据管理 |
2 研究结果 |
2.1 病例访视信息 |
2.2 基本信息统计描述 |
2.3 临床疗效 |
2.4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 |
3 词频分析法 |
3.1 随访分析 |
3.2 药物关联分析 |
4 申春悌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诊经验 |
4.1 辨证精准,善抓疾病内在本质 |
4.2 标本分治,把握证候发展规律 |
4.3 方证相应,传承孟河医派特色 |
5 慢性支气管炎核心处方网络药理学研究 |
5.1 资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全文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肺系病常见证候的临界辨证和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2: 跟师医案实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曹颖甫辨治肺系疾病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曹颖甫辨治肺系疾病学术思想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曹颖甫生平与着作 |
1 曹氏生平 |
2 曹颖甫主要医学着作 |
第二部分 曹颖甫对肺系疾病的诊疗理论 |
1 咳喘病 |
2 肺痈 |
3 肺痿 |
4 肺痨 |
第三部分 曹颖甫应用经方辨治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 |
1 深研经典,每疏精义 |
1.1 衷中参西、阐释经义 |
1.2 订正条文,参考实证 |
2 六经为先,方证相联 |
2.1 “麻桂”见其真淳 |
2.1.1 桂枝汤 |
2.1.2 麻黄汤 |
2.1.3 小青龙汤 |
2.2 石膏知其崇古 |
2.2.1 麻杏石甘汤 |
3 峻缓有度,轻重有量,立足临证 |
3.1 峻剂观其胆识 |
3.1.1 皂荚丸 |
3.1.2 十枣汤 |
3.1.3 大陷胸汤 |
3.2 承气晓其通达 |
3.2.1 大承气汤 |
4 辨证审慎,抉微知要 |
4.1 厚朴麻黄汤 |
4.2 射干麻黄汤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基于文献的新安与其他主要流派医家临床诊治经验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课题的目标 |
1.4 课题方法概述 |
1.5 课题的重要性及对中医学的贡献 |
1.6 论文结构概述 |
第二章 上篇 新安医学学术贡献研究 |
2.1 引言 |
2.2 新安医学概述 |
2.3 宋明清新安医学学术成就 |
2.3.1 主要代表医家 |
2.3.2 新安主要医着 |
2.3.3 新安医学主要学说 |
2.4 近代新安医学领军人物及其学术思想 |
2.5 新安医学临床特色 |
2.6 小结 |
第三章 中篇 其他主要中医流派概述 |
3.1 引言 |
3.2 浙派(永嘉、钱塘) |
3.3 江苏(吴门、孟河、山阳) |
3.4 海派 |
3.5 齐鲁 |
3.6 河北(燕京医学、宫廷医学) |
3.7 川蜀 |
3.8 旴江 |
3.9 岭南 |
3.10 对中医流派研究的总结及思考 |
3.10.1 形成发展的时期 |
3.10.2 学术成就的异同 |
3.10.3 思考 |
第四章 下篇 新安及主要流派医家的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
4.1 引言 |
4.2 妇科 |
4.2.1 崩漏 |
4.2.1.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
4.2.2 不孕症 |
4.2.2.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
4.2.3 妇科小结 |
4.3 儿科 |
4.3.1 小儿泄泻 |
4.3.1.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
4.3.2 小儿惊风 |
4.3.2.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
4.3.3 儿科小结 |
4.4 内科 |
4.4.1 中风 |
4.4.1.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
4.4.2 痿证(重症肌无力) |
4.4.2.1 临床治验分析 |
4.4.3 内科小结 |
4.5 临床比较分析总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课题的主要结论 |
5.2 课题对中医学的贡献 |
5.3 课题的创新性与特色 |
5.4 课题的不足之处 |
5.5 课题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各流派临床治验对比文献参考 |
综述 中医流派传承研究 – 近十年文献回顾 |
综述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证据评价和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慢阻肺的认识 |
1.1.1 慢阻肺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
1.1.2 影响慢阻肺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 |
1.1.3 慢阻肺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特点 |
1.1.4 慢阻肺的诊断标准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
1.1.5 慢阻肺的药物治疗 |
1.1.6 慢阻肺的非药物疗法 |
1.1.7 慢阻肺西医治疗面临的难题 |
1.2 中医学对慢阻肺的认识 |
1.2.1 概述 |
1.2.2 病因病机 |
1.2.3 辨证分型 |
1.2.4 中医治法 |
1.2.5 中医治疗的优势 |
1.2.6 中医治疗面临的困境 |
1.3 培土生金法治疗慢阻肺的研究进展 |
1.4 健脾益肺II号治疗慢阻肺的前期研究基础 |
第二章 培土生金法治疗慢阻肺的古籍文献证据评价 |
2.1 中医古籍检索策略 |
2.1.1 确定检索词 |
2.1.2 检索方法 |
2.2 文献筛选方法和流程 |
2.2.1 建立慢阻肺条文相关性评分规则 |
2.2.2 筛选流程 |
2.3 古籍文献的研究结果 |
2.3.1 检索结果 |
2.3.2 高度相似的代表性条文 |
2.3.3 治疗慢阻肺的常用方剂 |
2.3.4 治疗慢阻肺的常用中药 |
2.3.5 慢阻肺脏腑相关的病机传变规律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培土生金法治疗慢阻肺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和GRADE证据质量评价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检索策略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预设的结局指标 |
3.1.5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3.1.6 偏倚风险评估 |
3.1.7 数据分析 |
3.1.8 GRADE评价系统 |
3.2 结果 |
3.2.1 检索结果 |
3.2.2 纳入研究的文献特征 |
3.2.3 方法学质量评价 |
3.2.4 培土生金中药疗法治疗慢阻肺的疗效评价结果 |
3.2.5 敏感性分析 |
3.2.6 安全性评价 |
3.2.7 GRADE 证据质量评价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健脾益肺Ⅱ号治疗中度至极重度慢阻肺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设计 |
4.3 研究对象 |
4.3.1 研究人群 |
4.3.2 西医诊断标准 |
4.3.3 中医辨证标准 |
4.3.4 入选标准 |
4.3.5 排除标准 |
4.4 随机分组 |
4.5 盲法实施 |
4.6 样本量估算 |
4.7 治疗方案 |
4.7.1 干预措施 |
4.7.2 观察周期 |
4.8 观察指标与时点 |
4.8.1 主要结局指标 |
4.8.2 次要结局指标 |
4.8.3 安全性指标 |
4.9 不良事件 |
4.10 病例退出与研究中止标准 |
4.11 知情同意 |
4.12 数据录入与管理 |
4.13 统计分析 |
4.13.1 统计分析集 |
4.13.2 基线资料、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分析 |
4.14 研究结果 |
4.14.1 入组与完成情况 |
4.14.2 基线分析 |
4.14.3 研究对象使用药物情况和依从性分析 |
4.14.4 治疗前后SGRQ评分的组间比较 |
4.14.5 治疗后急性加重发作频率的组间比较 |
4.14.6 发生首次急性加重时间的组间比较 |
4.14.7 急性加重严重程度分级的组间比较 |
4.14.8 急性加重发生率的组间比较 |
4.14.9 治疗前后CAT评分的组间比较 |
4.14.10 治疗前后6MWT的组间比较 |
4.14.11 治疗前后BODE指数的组间比较 |
4.14.12 治疗前后Sp O2 指标的组间比较 |
4.14.13 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舒张前)的组间比较 |
4.14.14 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舒张后)的组间比较 |
4.14.15 安全性评估 |
4.15 讨论 |
4.16 结论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6)《金匮要略》治喘经验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杂病致喘 |
1.1 肺痿致喘 |
1.2 肺痈致喘 |
1.3 肺胀致喘 |
1.4 胸痹致喘 |
1.5 痰饮病致喘 |
1.6 水气病致喘 |
1.7 虚劳致喘 |
2 杂病致喘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 |
2.1 病因病机 |
2.2 证治规律 |
(7)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运气学说概述与思考 |
1 运气学说科学性探源 |
1.1 六十年甲子周期形成的天文学背景 |
1.2 更长运气周期的形成背景——大司天 |
1.3 “天人相应”观念的天文物理学基础 |
2 运气学说与《易经》关系简述 |
3 运气学说理论范畴初探 |
第二部分 运气学说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运用 |
1 《黄帝内经》的病因观——风为百病之长 |
1.1 风、寒之辨 |
1.2 不同性质的“风” |
2 《黄帝内经》的发病观——气候影响体质、体质决定发病 |
3 《黄帝内经》的生理模型——三阴三阳开阖枢 |
3.1 三阴三阳——兼论“标本中气”理论内涵 |
3.2 三阴三阳开阖枢学说 |
4 《黄帝内经》的诊断方法——六经辨证 |
4.1 三阴三阳病的本质为经气倾移 |
4.2 三阴三阳病的人迎寸口诊法 |
4.3 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 |
5 《黄帝内经》的治疗方法 |
5.1 三阴三阳病的针刺治疗 |
5.2 三阴三阳病的“饮药”治疗——气味治法 |
第三部分 运气理论范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 |
1 温病概述与思考 |
1.1 《黄帝内经》中的温病辨治观 |
1.2 《伤寒论》中的温病辨治观 |
1.3 后世医家的温病辨治观 |
2 温病的病因病机 |
2.1 风寒致温的机理 |
2.2 “伏气”并非邪藏于里 |
2.3 《黄帝内经》中温病的证候与分类 |
3 温病的辨证方法 |
3.1 卫气营血辨证初探 |
3.2 三焦辨证正误 |
3.3 融合卫气营血辨证的六经辨证体系 |
4 温病的治疗方法 |
4.1 温病气味治疗大法 |
4.2 叶天士《温热论》气味治法 |
4.3 吴鞠通《温病条辨》气味治法举隅 |
5 温病辨证论治实例举隅 |
5.1 《黄帝内经》温病辨证论治实例举隅 |
5.2 叶天士温病辨证论治实例举隅 |
5.3 吴鞠通温病辨证论治实例举隅 |
第四部分 疫病(温疫)的发生与防治规律 |
1 疫病探源 |
2 疫病发病 |
2.1 “三虚”与疫病发病 |
2.2 疫病的发病机理 |
3 疫病预测 |
3.1 客主加临致气候异常致疫 |
3.2 《素问遗篇》中的疫病预测 |
4 疫病防治 |
5 己亥年末、庚子年初新冠疫情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8)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 研究资料 |
2 资料选择与标准 |
3 研究内容 |
4 统计学方法 |
5 研究方法 |
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四圣心源》用药范围分析 |
1.1 《四圣心源》药物归经分析 |
1.2 《四圣心源》药物药性分析 |
1.3 《四圣心源》药物药味分析 |
1.4 《四圣心源》高频用药剂量分析 |
1.5 《四圣心源》方剂总药量分析 |
1.6 《四圣心源》每方平均剂量、平均药味数分析 |
1.7 《四圣心源》方剂药味数分析 |
1.8 《四圣心源》常用20 味药物聚类分析 |
1.9 《四圣心源》方剂关联规则分析 |
1.10 《四圣心源》药物关联规则网络图分析 |
2 《四圣心源》与《伤寒论》、《金匮要略》用药范围比较 |
3 《四圣心源》与《脾胃论》方剂用药范围比较 |
讨论 |
1 《四圣心源》的研究意义 |
2 《四圣心源》治疗法则 |
3 《四圣心源》用药特点 |
4 《四圣心源》、《伤寒杂病论》、《脾胃论》比较分析 |
5 《四圣心源》关联规则用药规律 |
6 特殊药物配伍规律挖掘 |
小结 |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丁氏内科严苍山流派咳嗽治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课题研究背景及丁氏内科流派严苍山支派简介 |
1.课题研究背景 |
1.1 海派中医 |
1.2 流派传承意义重大 |
1.3 海派中医发展现状堪忧 |
1.4 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有待深化 |
2.丁氏内科流派严苍山支派简介 |
2.1 丁甘仁简介 |
2.2 严苍山先生简介 |
2.3 丁氏内科流派严苍山支派传承系谱 |
第二部分 咳嗽病诊治理论探索研究 |
1.咳嗽的现代医学诊治 |
2.咳嗽的中医理论历史追溯 |
2.1 咳嗽的病因病机 |
2.2 咳嗽的治法方药 |
第三部分 医案数据挖掘 |
1.医案来源 |
2.疾病的诊断标准 |
3.医案的录入与分析 |
3.1 数据规范化 |
3.2 数据录入 |
3.3 数据分析 |
第四部分 数据挖掘结果 |
1.丁甘仁、严苍山咳嗽病医案数据挖掘 |
1.1 丁甘仁医案数据挖掘结果 |
1.2 严苍山医案数据挖掘结果 |
2.严世芸、潘华信、徐燕咳嗽病医案数据挖掘 |
2.1 严世芸医案数据挖掘结果 |
2.2 潘华信医案数据挖掘结果 |
2.3 徐燕医案数据挖掘结果 |
第五部分 丁氏内科流派严苍山支派咳嗽治验规律初探 |
1.丁氏内科流派严苍山支派咳嗽治验总结 |
1.1 丁甘仁先生咳嗽治验浅析 |
1.2 严苍山先生咳嗽治验浅析 |
1.3 严世芸教授咳嗽治验浅析 |
1.4 潘华信教授咳嗽治验浅析 |
1.5 徐燕教授咳嗽治验浅析 |
1.6 丁氏内科严苍山流派润肺经验总结 |
2.咳嗽病润肺治疗的历史追溯 |
3.丁氏内科流派严苍山支派治咳润肺的时代背景 |
4.经典医案举舆 |
5.结论 |
6.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海派中医丁氏内科流派严苍山支派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思考 |
参考文献 |
(10)参苏联合方组治疗重症咳喘方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概述 |
1 参苏联合方组的来源 |
2 参苏联合方组的配伍分析与功效主治 |
3 方证的脉络及应用 |
4 参苏联合方组的研究 |
研究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病例采纳标准及排除标准 |
3 病例整理规范 |
4 症状规范及归类 |
5 中药规范 |
6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及分析 |
1 患者性别统计 |
2 患者年龄统计 |
3.病名统计(西医原发疾病) |
4 症状体征统计 |
5 舌象统计 |
6 脉象统计 |
7 加味药物统计 |
8 结论:参苏联合方组的辨证依据及应用范围 |
讨论 |
1 参苏联合方组的临床辨证依据 |
2 参苏联合方组药物和方的配伍规律 |
参苏联合方组治疗重症咳喘验案举隅 |
1 病案一 |
2 病案二 |
3 病案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金匮要略》咳喘病用药特色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应用白芍的研究[D]. 严忠婷.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真实世界”的申春悌教授中医临界辨证诊治学术思想研究[D]. 沈春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曹颖甫辨治肺系疾病学术思想研究[D]. 王云泽.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基于文献的新安与其他主要流派医家临床诊治经验比较分析[D]. 区绮琪(Ellena Yee Kee Au).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证据评价和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 陈远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金匮要略》治喘经验浅探[J]. 宋元泽,李兴芳. 西部中医药, 2020(07)
- [7]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D]. 刘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配伍规律研究[D]. 杨强.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丁氏内科严苍山流派咳嗽治验探讨[D]. 秦冰冰.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参苏联合方组治疗重症咳喘方证经验研究[D]. 宋岑.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