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指导纲要》后高校健康体育课程建设

实施新《指导纲要》后高校健康体育课程建设

一、实施新《指导纲要》后高校保健体育课程的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玺[1](2020)在《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文中认为为满足体质弱势群体的生命健康需求,推进体育教育公平,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等,以长春市高校为例调查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发展现状,分析该课程建设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继而构建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和设计支持该课程顺利开展的保障机制,结论如下:(1)以长春市高校为例调查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现状,经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得出:该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各校在教学内容和成绩考核上差异较大,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强但信息化手段使用较少。该课程教学资源有待扩充,教师学历、职称整体结构较为合理,部分高校师资数量不足、专业性不强;针对性指导教材配备不足。该课程教学环境有待优化,各高校均未建设适用于体质弱势群体的场地设施;班级规模设置不够合理,不利于建立积极和谐的情感环境。(2)研究以生命教育、建构主义心理学等四大学科领域理论为基础,结合面向对象、主动调适等六大原则,构建高校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确立以提高个体的生命健康和促进人的社会化为主的课程目标,配备人力资源、课程教材和网络平台等教学资源,设计无障碍化的物质环境和和谐互动的情感环境,采用德尔菲法确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课程内容指标体系,灵活使用分类式教学、运动处方式教学等5种课程实施策略。采用层次分析法确立关注体质弱势群体三维生命健康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其准则层总排序为健康体适能(0.3174)>技术技能(0.1887)>心理适能(0.1820)>理论知识(0.1686)>运动参与(0.1433)。(3)高校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保障机制包括四方面:完善由课程管理小组、院系学生负责人和校合作医院三方联合的管理体系,建立组织机构保障;配备课程计划、教学监控等四大制度,形成管理制度保障;增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和鼓励现有教师培训进修,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优化硬件设施配置、开发网络信息平台和加大教师酬金激励,强化资金配备保障。

马依阳[2](2020)在《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保健课是专门为不能参与学校正常设置的体育课程及体育锻炼的高校特殊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体育课程。体育保健课的开设有利于改善此类学生的身心健康,弥补他们不能参与正常体育锻炼的缺憾与不足。为改善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情况,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东南部九所高校进行实地调研,从当前这些高校体育保健课的开展现状入手,找到差距,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各高校体育保健课开课率有待提高,仅有1/3的高校开设该门课程。(2)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保健课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现有参加保健课学生由于残疾伤病等原因导致的“体弱型体质”占比最大为71.22%;他们有强烈的身体健康改善需求(56.12%),对体育保健课开设都表示“非常喜欢”(42.45%)或“喜欢”(46.76%),对体育保健课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意愿(69.78%)。(3)体育保健课程师资配备较弱。在已开课学校保健课师资配备上“助教”“讲师”比例为66.7%,职称相对较低;超过83.33%的教师任教后未获得专业的保健相关知识培训。(4)主客观条件共同影响下保健课程质量有较大提高空间。有79.86%的保健课教师以“健康第一,促进身心发展”教学指导思想;有过半(59.69%)教师认为理论课教学不重要,而主要安排小球类、健身气功等实践教学内容;在大纲、教材、学时等方面也有待规范;客观条件受限(场地设施不足)成为限制体育保健课程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5)提出以下建议:(1)积极正确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加入保健课程,合理使用课程资源;(2)解放教师思想,保障教师权益,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科学考核监督,提高其积极性;(3)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在学生、师资、教学、保障等方面全盘统筹,综合提高教学质量;(4)优化资源配置,保障教学顺利实施,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课程开设单位层面协调促进,共同为弱势群体体育权利保障保驾护航。

杨鑫源[3](2020)在《全纳教育视域下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纳教育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的领导下形成的全新教育思想与理念。全纳教育的五项基本原则是,人人都具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每个人在兴趣、能力、需求和特征方面都是独特的;教育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特性的不同和各自的差异化学习能力;学校应当接受全部学生,同时能够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校内避免歧视和排斥,创造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全纳教育的理念基础上,为提高体弱、病后恢复期及不适宜进行正常体育活动的少部分学生群体,开设“体育保健课”,其目的是提高此类学生的体质,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的研究方式,在全纳教育理念的背景下,通过对江苏省普通高校的体育保健课的调查,从不同层面了解、分析当前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为体育保健课的优化和改进提供建议,提高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质量与水平。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江苏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学生主要由四种不同类型组成:残疾型、病症型、损伤型和体弱型,在这当中损伤型人数占比最高,达到47%。多数的学生对于体育保健课持非常喜爱或较喜爱的态度,占85.4%。体育保健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度不高,只达到了32.4%。2.江苏省普通高校的体育学院(部、系)的领导较为重视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学生进入体育保健班学习的审批程序较为规范;大部分高校制定了体育保健课教学大纲,且多数教师能够依据大纲进行备课和教学。3.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内容以非剧烈性的有氧运动项目为主,且多数高校进行理论课的教学;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偏多,能够增强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使用偏少;教学评价体系结构安排比较合理,然而在部分学校中也出现了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和片面的状况。4.江苏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教师的职称以讲师与副教授居多,学历方面以硕士居多,结构较为合理。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但专职体育保健课教师数量较少。教师的授课课时数基本在每周12节以下,少部分教师存在授课课时数过多现象。5.目前江苏省普通高校的体育场地、器材,基本能满足体育保健课教学的需要,但仍有少部分高校存在场地、器材不足情况。体育保健课教师使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授课还不够普及,需加强。

徐丽[4](2020)在《基于合作学习的体育康复保健课对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孤独感和自卑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的消极情感体验,也是影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高孤独感和高自卑感情况在体育康复保健班的伤、残、病、弱学生中较为普遍,且日趋严重,如何改善这类学生孤独和自卑的情感体验一直是体育学和心理学学者们共同研究的话题。合作学习是以心理学相关研究为理论基础,以课堂人际关系为基点,以合作为基本动力,小组学习为组织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的一种综合性教学体系。体育康复保健课程是为保障普通大学中的特殊伤、残、病、弱学生公平接受体育教育权利而开设的体育课程。并要求在课堂中安排适当体育保健活动,以帮助恢复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逐渐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将合作学习运用于到体育康复保健课程中有利于丰富体育康复保健班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探究学习能力,降低伤、残、病、弱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情况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增强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在调查了解体育康复保健班伤、残、病、弱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情况的基础上,探究基于合作学习的体育康复保健课程对伤、残、病、弱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的影响。运用文献资料法系统的查阅和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后,选用自卑感量表(FIS)和孤独感量表(UCLA)对体育康复保健班学生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进行测量和分析,并筛选出孤独感或自卑感较强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本研究将合作学习运用到体育康复保健课程中,对体育康复保健班学生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进行7周的教学实验干预。最后,运用SPSS 21.0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对体育康复保健班学生的自卑感和孤独感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探究体育康复保健班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的性别、年级、类型差异,并对两个组实验前、后测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判断基于合作学习的体育康复保健课程能否改善学生的孤独感和自卑感,根据前、后测及延测数据分析实验效果是否具有持续性。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康复保健班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强于全国普通大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常模。体育康复保健班学生孤独感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女生自卑感显着高于男生。大一年级学生自卑感和孤独感都强于大二年级学生,但孤独感的差异存在显着性,自卑感的差异不显着。(2)体育康复保健班中不同伤病类型的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残疾类型的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最强,短期受伤(术后恢复期)类型学生的孤独感和自卑感最低,慢性疾病类型的学生与残疾类型学生之间的孤独感和自卑感差异不显着,短期受伤(术后恢复期)类型的学生与残疾和慢性疾病类型的学生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3)基于合作学习的体育康复保健课程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且具有持续性效果。其中对自卑感各分维度的分析可知,对自尊、社交自信、学习能力、体能四个维度的影响具有显着性,对外貌这一维度的影响不具有显着性。(4)传统的体育康复保健课程对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未达到显着效果。基于合作学习的体育康复保健课程对体育康复保健班学生的孤独感和自卑感干预效果优于传统的体育康复保健课程。

覃超莹[5](2017)在《北京市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开设现状及课程建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程建设是教育系统建设的基础,是实现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途径。随着高校扩招对入校学生身体条件的放宽,高校出现了一批体质弱势群体,体质弱势群体的不断增加为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困难,也为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提供了宽广的视野,面对体质弱势学生,如何有效开展并不断提高体育保健课的质量与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通过对北京市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开设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从教学基本情况出发,对体育保健课程建设构想,力图将本文研究成果运用到北京市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实施中,同时对于促进北京市或全国体育保健课程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北京市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教师年龄结构、学历、职称分布较为合理,教龄相对较短,任课前后培训情况不够理想;体育保健课以自选教材为主,目前没有没有统一、指导性的教材;参加体育保健课学习的学生与普通学生共用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无适宜的针对性保健器材。2.北京市独立学院并未针对体育保健课程设置全面、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一致性不高,实践课内容设置的运动项目较少,自主选择空间较小;学生对理论课内容需求主要集中于体育保健知识和体育运动常识。3.北京市独立学院各校体育保健课实践与理论学时安排侧重点不一;期末成绩评定主要依靠总结性评价,具有一定随意性与差异性;课程实施主要采用集体教学组织形式。4.未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未来开展意向明确,主要影响因素是师资力量薄弱,领导对体育保健课不够重视,场地、器材设施不足,缺乏系统性和指导性的教学文件等。

李一鸣[6](2016)在《体育保健知识结合运动干预对普通大学生体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体育保健知识和运动干预相结合的方案,观察受试者在实验前后的各项体质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这种结合方案对受试者在体育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为促进普通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提供有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90位沈阳师范大学的大二学生为实验对象,将选定的成员分为体育保健知识结合运动干预组、单一运动干预组和无任何干预组,其中体育保健知识结合运动干预组设为实验组,单一运动干预组设为对照组1,无任何干预组为设为对照组2,对三组对象进行12周的实验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的各项体质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体育保健知识掌握的变化:实验前后对照组1和对照组2的体育保健知识的掌握均没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组的体育保健知识的掌握明显提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2.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变化:实验前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没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组的积极态度明显增加,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3.身体形态的变化:实验前后对照组2的各项身体形态指标均没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1和实验组女生的体重和BMI指数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对照组1男生的体重和BMI指数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组男生的体重和BMI指数有非常显着性差异。4.身体机能的变化:实验前后对照组2的各项身体机能指标均没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1和实验组的女生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有非常显着性差异,男生的肺活量有显着性差异,肺活量体重指数都有非常显着性差异。5.身体素质的变化:实验前后对照组2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均没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1和实验组的男女生的握力体重指数、坐位体前屈、女生800米和男生的1000米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立定跳远和50米没有显着性差异。结论:(一)体育保健知识结合运动干预方案分别与单一运动干预方案和无干预方案相比,更能增长受试者的体育保健知识并调动受试者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二)体育保健知识结合运动干预方案和单一运动干预方案均有效促进了受试者的体质,但体育保健知识结合运动干预的效果没有优于单一运动干预的效果。原因可能是保健知识干预与运动干预同步进行,理论的指导虽然能使受试者更了解科学锻炼的方法,但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三)体育保健知识结合运动干预方案和单一运动干预方案在身体形态方面均有效降低了受试者的体重和BMI指数;在身体机能方面均提高了受试者的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在身体素质方面均提高了受试者的速度、力量、柔韧和耐力素质,其中柔韧和耐力素质得到非常明显的提升。

刘荣花[7](2013)在《关于高校残障学生参与保健体育课的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残障学生是高校里一类特殊群体,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与正常学生有明显的区别。通过对西安10余所高校残障学生参与保健课现状进行调查,针对残障学生参与保健体育活动的项目特点,从残障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残障学生参与体育保健课教学的构想。

李纲[8](2012)在《山西省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部分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研究,以期为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更好的参与体育锻炼提供建议或对策。结果显示:目前山西省部分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是体育保健课,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为1-2次,每次运动持续的时间多数人能够在30分钟以上。体育弱势群体学生主要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为武术、气功、养生等运动,活动的场地以校园场馆及空地为主,多数人没有制定体育锻炼的目标和计划。影响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依次有:课程设置、主观认知、校园文化、锻炼环境、体育素质、教师素质、家庭社会等7个方面。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山西省高校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加大体育场馆及器材的投入;引进体育保健课专职教师,或对现有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拓展适合于体育弱势群体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完善体育保健课的目标体系,科学合理的设计课的组织及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办法。为体育弱势学生更好的参与体育锻炼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王文静[9](2011)在《长春市普通高校康复保健体育课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校对大学生入学体质健康标准放宽了要求,因此,使部分“身体异常、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学生群体有机会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这一学生群体平等地接受体育教育,教育部规定为该学生群体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这也是各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等,对长春市的18所普通高校康复保健体育课的开展进行了调查,主要是探讨目前康复保健班的体育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等。结果表明:长春市普通高校对病残弱等特殊学生群体的体育教学不够重视,目前,仅有5所普通高校开设了康复保健体育课,没有开设体育课的普通高校的特殊学生群体只能跟随正常班级上课,而且开课的高校中,80%的高校教学大纲中没有对教学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在教学的安排上比较随意。在教学内容方面,技能教学多以传统的太极拳等养生项目为主,理论知识方面,主要安排一些康复保健知识,而健康心理方面的知识没有受到重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比较单一,多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对学生的教学基本采用统一教学组织形式,对于不同身体症状的学生群体没有区别对待,在评价方法上,教师只注重了结果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本身能力有限,缺乏康复保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如何从事康复保健体育课教学缺乏客观的认识,而且该学生群体的病况种类较多,这也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对于目前康复保健体育课的现状,学生对此也提出了相关看法:在理论教学方面,学生希望多安排一些康复保健知识及心理健康知识,在技能方面,男生希望安排篮球、足球、跆拳道及羽毛球等项目,而女生则希望安排舞蹈、瑜伽、交谊舞及健美操等项目;在上课方式上,大部分学生希望由教师组织和学生自由学习相结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43.48%的学生希望按学生兴趣组织教学,37.84%的学生希望按学生病况组织教学;在评价形式上,41.62%的学生希望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三者结合的形式,32.92%的学生希望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形式。要合理改善长春市康复保健体育课的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转变有关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的思想,更新观念;建立与完善康复保健体育课的教材体系和大纲;丰富教学内容、方法与课堂组织形式;建立客观合理的考核及评价形式;加强康复保健体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等等。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使病残弱学生的体育教育得到改善。

王玉秀,颜军,黄滨[10](2010)在《调适性体育教学在伤残大学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研究以伤残大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研究调适性体育教学与传统的保健体育教学在伤残大学生中应用的不同效果。通过现场教学及心理测量的方法对104名伤残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体育锻炼态度及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测试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表明:调适性体育教学对伤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自我概念及体育锻炼态度均产生了显着的改善作用,而传统的体育保健教学对以上各因子的促进作用未达到显着差异;教学方法和测量时间因子对伤残大学生心理健康、身体自我概念和体育锻炼态度的大部分因子效应均有显着影响,教学方法和测试时间因子之间有一定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调适性体育教学对伤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自我概念及体育锻炼态度的促进作用要明显优于传统的体育保健教学。

二、实施新《指导纲要》后高校保健体育课程的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新《指导纲要》后高校保健体育课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定义述评
    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2.3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2.4 文献综述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现状分析—以长春市为例
        4.1.1 课程基本情况分析
        4.1.2 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4.1.3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4.1.4 课余体育锻炼分析
        4.1.5 课程制约因素分析
    4.2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基础
        4.2.1 理论基础
        4.2.2 构建原则
    4.3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要素构建
        4.3.1 课程目标分析
        4.3.2 课程资源分析
        4.3.3 课程环境分析
        4.3.4 课程内容分析
        4.3.5 课程实施分析
        4.3.6 课程评价分析
    4.4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保障机制
        4.4.1 组织机构保障
        4.4.2 管理制度保障
        4.4.3 人力资源保障
        4.4.4 资金配备保障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课程的概念
        2.1.2 体育保健课的概念
        2.1.3 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有关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研究
        2.2.2 有关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必要性研究
        2.2.3 有关高校体育保健课改革的研究
        2.2.4 有关体育保健课存在问题的研究
        2.2.5 有关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建议的研究
        2.2.6 国内研究小结
    2.3 国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外研究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案
    3.1 研究目标与研究对象
        3.1.1 研究目标
        3.1.2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
        4.1.1 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选课学生情况分析
        4.1.2 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师资队伍现状
        4.1.3 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主观因素分析
        4.1.4 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客观因素分析
    4.2 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4.2.1 学生方面
        4.2.2 师资方面
        4.2.3 教学方面
        4.2.4 教学条件等方面
    4.3 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对策分析
        4.3.1 积极引导,严格把关选课学生,促进教学规范运行
        4.3.2 解放教师思想,保障教师权益,深化培训
        4.3.3 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促进提高
        4.3.4 优化资源配置,保障教学顺利实施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全纳教育视域下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3.2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开设状况分析
    3.3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分析
    3.4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师资队伍分析
    3.5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条件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合作学习的体育康复保健课对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孤独感
        2.1.1 孤独感的概念
        2.1.2 孤独感的测量
        2.1.3 孤独感的干预
    2.2 自卑感
        2.2.1 自卑感的概念
        2.2.2 自卑感的测量
        2.2.3 自卑感的干预
    2.3 合作学习
        2.3.1 合作学习的概念
        2.3.2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2.3.3 合作学习中的教学方法
        2.3.4 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2.3.5 合作学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4 体育保健康复课程
        2.4.1 体育保健康复课程的概述
        2.4.2 高校体育康复保健班课程开设情况
        2.4.3 体育康复保健课程体系
        2.4.4 体育康复保健课程教学模式
        2.4.5 体育康复保健课程中干预学生心理健康
    2.5 研究评述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方法
        3.4.1 文献资料法
        3.4.2 问卷调查法
        3.4.3 实验法
        3.4.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康复保健班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现状
        4.1.1 自卑感和孤独感得分情况分析
        4.1.2 不同性别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的差异分析
        4.1.3 不同年级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的差异分析
        4.1.4 不同伤病类型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的差异分析
    4.2 实验结果分析
        4.2.1 合作学习组与传统授课组的同质性检验
        4.2.2 合作学习组学生实验前后孤独感和自卑感对比分析
        4.2.3 传统授课组学生实验前后孤独感和自卑感对比分析
        4.2.4 合作学习组与传统授课组实验后孤独感和自卑感对比分析
        4.2.5 实验组别和时间的交互效应分析
        4.2.6 实验效果的保持性分析
5 讨论
    5.1 体育康复保健班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现状分析
    5.2 不同性别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的差异分析
    5.3 不同年级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的差异分析
    5.4 不同伤病类型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的差异分析
    5.5 体育康复保健课程对孤独感和自卑感的影响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北京市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开设现状及课程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研究
        2.1.1 独立学院的概念
        2.1.2 体育课程的概念
        2.1.3 体育保健课程的概念
        2.1.4 体质弱势学生的概念
    2.2 高校中体质弱势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
    2.3 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研究
        2.3.1 课程开展现状的研究
        2.3.2 课程教学的研究
        2.3.3 课程建设的研究
    2.4 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程的研究
        2.4.1 课程开展现状的研究
        2.4.2 课程教学的研究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北京市独立学院已开设体育保健课程现状的分析
        4.1.1 体育保健课程的基本情况分析
        4.1.2 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情况分析
    4.2 北京市独立学院未开设体育保健课程现状的分析
        4.2.1 体育保健课程的开设意向
        4.2.2 体育保健课程开设的影响因素
    4.3 北京市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4.3.1 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内容单一
        4.3.2 体育保健课程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4.3.3 体育保健课程教材的内容指导性不足
        4.3.4 体育保健课程的场地和器材设施不完备
    4.4 北京市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程建设的构想
        4.4.1 构想体育保健课程的理论基础
        4.4.2 体育保健课程的构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体育保健知识结合运动干预对普通大学生体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
第一章 选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
        (二)选题的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体育保健学
        (二)运动干预
        (三)体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关于体育保健课的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运动干预对大学生的体质影响的研究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数理统计法
    三、技术路线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结果
        (一)实验前后普通大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掌握情况的变化
        (二)实验前后普通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态度的变化
        (三)实验前后普通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变化
        (四)实验前后普通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变化
        (五)实验前后普通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变化
    二、讨论与分析
        (一)干预方案对普通大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
        (二)干预方案对普通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
        (三)干预方案对普通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四)干预方案对普通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
        (五)干预方案对普通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7)关于高校残障学生参与保健体育课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为残障学生开展保健体育课的现状
    1.1 保健体育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1.2 保健课教学内容不够完善
2 残障学生参与保健体育活动的项目特点、意义及影响因素
    2.1 残障学生参与保健体育活动的项目特点
    2.2 残障学生参与保健体育活动的意义
    2.3 影响残障学生参与保健体育活动的因素
3 对保健课教学的构想
    3.1 高校要重视保健体育课, 提供各项保障
    3.2 教师要完善教学内容, 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3.3 学生积极参与保健体育课, 为终身体育服务

(8)山西省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弱势学生群体的概念
        1.3.2 国内外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的研究概况
    1.4 本文中“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界定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对比分析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2.6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山西省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体育锻炼的现状
        3.1.1 体育锻炼的目的
        3.1.2 体育锻炼的频度
        3.1.3 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
        3.1.4 体育锻炼的强度
        3.1.5 体育锻炼的项目
        3.1.6 体育锻炼的场所
        3.1.7 体育锻炼的形式
    3.2 影响体育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4 结论
5 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长春市普通高校康复保健体育课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康复保健体育课的概念界定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长春市普通高校康复保健体育课教学现状
        3.1.1 长春市普通高校康复保健体育课师资队伍现状
        3.1.2 开设康复保健体育课的长春市普通高校的教学现状
        3.1.3 未开设康复保健体育课的长春市普通高校教学现状
    3.2 长春市普通高校康复保健班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反馈
        3.2.1 学生病况、类别情况调查
        3.2.2 学生参与课堂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3.2.3 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态度及成因的调查
        3.2.4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状况调查
        3.2.5 学生对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的满意状况调查
        3.2.6 学生对康复保健体育课考核的满意状况调查
        3.2.7 学生对康复保健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满意状况调查
    3.3 长春市普通高校康复保健班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期望
        3.3.1 学生对康复保健班体育教学内容的期望
        3.3.2 学生对上课方式及课堂组织形式的期望
        3.3.3 学生对考核及评价的期望
        3.3.4 学生对教师素质的期望
    3.4 影响长春市高校康复保健体育课教学的因素分析
        3.4.1 学校领导不重视,缺乏管理
        3.4.2 体育场地器材有限
        3.4.3 学生的病情阻碍康复保健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3.4.4 教师自身能力有限
        3.4.5 体育经费不足
    3.5 长春市普通高校康复保健体育课开展的对策研究
        3.5.1 转变思想,新观念
        3.5.2 定期身体检查和医务监督,建立保健康复档案
        3.5.3 增加有助于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3.5.4 建立客观的考核及评价形式
        3.5.5 加强经费的投入,改善学校场地器材,使其适合康复保健体育课的教学
        3.5.6 加强康复保健体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3.5.7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调适性体育教学在伤残大学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前 言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1.2 心理测量材料
        1.2.1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1.2.2 身体自我陈述问卷 (PSDQ)
        1.2.3 锻炼态度量表 (SPT)
    1.3 实验设计
    1.4 实验程序
        1.4.1 设计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1.4.2 实施实验。
    1.5 统计分析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伤残大学生心理健康、身体自我概念及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
    2.2 伤残大学生心理健康、身体自我概念及体育锻炼态度各因子方差分析结果
3 讨 论
    3.1 调适性体育教学的实施及其对伤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2 伤残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变化分析
    3.3 伤残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变化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四、实施新《指导纲要》后高校保健体育课程的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D]. 刘玉玺. 吉林大学, 2020(08)
  • [2]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马依阳.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3]全纳教育视域下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杨鑫源.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基于合作学习的体育康复保健课对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的影响研究[D]. 徐丽. 西南大学, 2020(01)
  • [5]北京市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开设现状及课程建设的研究[D]. 覃超莹. 北京体育大学, 2017(12)
  • [6]体育保健知识结合运动干预对普通大学生体质的影响[D]. 李一鸣. 沈阳师范大学, 2016(09)
  • [7]关于高校残障学生参与保健体育课的探究[J]. 刘荣花. 安徽体育科技, 2013(03)
  • [8]山西省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D]. 李纲. 中北大学, 2012(08)
  • [9]长春市普通高校康复保健体育课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王文静.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10]调适性体育教学在伤残大学生中的应用[J]. 王玉秀,颜军,黄滨. 浙江体育科学, 2010(05)

标签:;  ;  ;  ;  ;  

实施新《指导纲要》后高校健康体育课程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