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论文文献综述)
黄丽丽[1](2021)在《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想取得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在于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专业化教师队伍。2013年,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学界也由此加大了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近年来,广西也跟上教师专业化发展浪潮,大力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但整体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仍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对当前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深入分析,发现存在问题,进行详细归因并提出对策,以期为当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建议。在理论部分,研究阐述了终身教育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和双因素理论的核心观点。从中等职业教育随时代不断变化的趋势来论述终身学习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从共同愿景、奋斗目标、自我超越等方面来阐明学习型组织理论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从教师自身需要来分析双因素理论对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指导作用,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现状调查部分,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三种研究方法,以广西7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访谈6位中等职业学校校长、9位中层管理干部,与4位教师进行深入交谈,并统计分析调查数据。经调查分析得知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教师队伍结构不优、专业化发展意识淡薄、专业知识不足、专业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态度不积极。研究从教师、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三个方面分析和归纳存在问题的原因,发现教师方面主要包括教师专业化理解偏差;教师自我定位不清晰;教师职业成就感不高;教师信息化意识不强;教师学术修养匮乏;教师实践经验有限。学校方面主要有培训缺乏系统性;校企合作不密切;评价机制不完善。教育管理部门方面主要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政策推进过程不理想;教师准入制度不健全。据此,研究从三个方面建构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策略:教师必须明晰专业理念、明确自我定位、增强职业成就感、强化信息化意识、提升科研能力与实践技能;学校要在教师培训、校企合作和专业化评价机制构建上下功夫;教育管理部门则应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落实相关政策、完善教师准入制度,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期许与教育责任。关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新形势下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推动党和国家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突围路径和必然走势。
张小梨[2](2020)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文中提出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与梦想,也是今天我们汲汲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主题。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裹挟在社会整体现代化浪潮中瞄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职业教育因在教育整体系统中与经济社会直接而又紧密的关系,其现代化历程更具丰富、多彩与艰难,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多种视角,多种核心议题,但是基于中国幅员广阔、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无疑是透视现代化发展的的重要观察点。可以说,没有区域的率先职业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深圳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已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和体现,对深圳这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无疑最具典型性和可借鉴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深圳的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一个原本典型的农村教育在深圳实现现代化伟大历程中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变迁?本文在分析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特点,包括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速度、模式等发展道路、特色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综合运用历史的、调查的、比较的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定位十分特殊。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历程置于中国社会背景下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和区域化发展,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在政策规范治理下的应然状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水平和我国职业现代化区域化建设路径,从而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重点对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适度超前发展、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再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次,经过40多年的探索,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本研究将之概括为: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论文从人的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描绘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揭示出这些目标实现的路径,如通过深圳城市精神的形成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通过产教深入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等。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王兰[3](2020)在《中职机电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依赖电了,因此当今社会需要大量电子技术类人才。我国当前诸如一线的电子技术类人才,主要是通过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培养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已开展了多年,以培养出更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开设《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以培养掌握电子技术理论与技能的人才,课程定位为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开设初期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经过近些年几次改革已经显现出一定成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始被广泛推广。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改革成果,对于《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这门课,教学实施过程到底进展如何,是否仍存在问题及改进空间,还需要我们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以苏州某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及苏州某企业为研究对象,调查当前该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出改进策略,并为其他专业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供参考,以培养出更加符合当今社会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本文一共六章,第一章引言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及相关概念的含义,阐述了研究的思路、运用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的意义,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二章从理论角度分析在《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中,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的可行性。第三章运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找出当前教学中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章针对上述调查结果提出解决方案。第五章阐述了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案例,从实践的角度验证上述解决方案的可行性。第六章归纳总结了本研究的结论,并指明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楼韵佳[4](2020)在《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4.0时代,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已经成为自动化生产的主流趋势,工业机器人的日益广泛应用对专门从事机器人操作、安装、售后等工作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不断提升。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对接科技发展,遵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对人才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该领域对人才需求飙升的同时却出现人才供应奇缺的现象,主要原因为部分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实际岗位需求难以较好匹配,导致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培养过程中仅着眼于专业技能的培训,忽略了职业能力的培养。本研究基于项目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及情境学习理论,以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研究问题,探究在工业机器人行业领域内学生能快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变动、表现为可持续性的能力,了解中职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现状及归因,探讨培养该专业中职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对策。研究立足于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就业情况,首先访谈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行政人员,了解该专业中职学生任岗前应具备的职业资格证书,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相应的国家技能标准分析与归纳出11项职业能力;接着对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和技术总监采用问卷调查,明确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实际需求,将11项职业能力初次聚焦为7项;再次访谈企业行政人员,确定在7项职业能力中具有4项能力为从事工业机器人领域内的职业岗位均须具备的能力,进而达到核心职业能力的精准聚焦。由此,将中职学生主要职业岗位中必备的4项能力界定:分析解决能力、编程逻辑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及合作沟通能力,为核心职业能力。通过对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专业课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大部分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与岗位要求具有一定出入,在工作中存在不足与失误,短期培训难以达到岗位要求具体表现为分析解决能力亟须提升、编程逻辑能力有待加强、操作实践能力有所欠缺、合作沟通能力尚待提高。第二,中职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困境主要源于学生主观因素、教师教学因素、培养环境因素三方面,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意识较薄弱,职业定位不清晰、教师观念受限制,教学评价较单一、校企合作不紧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难匹配。综上所述,研究提出三协同六化方案均衡、全面地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其中学做协同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意识,明确职业定位,包含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构建职业化课程模块;评训协同是为了转变教师观念,丰富教学评价,包含制定系统化培训规划、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校企协同是为了紧密校企合作,完善教学资源,包含加强双向化校企合作、运用真实化教学资源。希冀通过对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研究,探究企业所需能力与中职学生可达到能力的结合点,实现人才的供需平衡。
张丽杰[5](2020)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基于CNKI和CSSC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1998年开始大规模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的转变。无论是从学校机构数还是在校生数来看,高等职业教育都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必须认真梳理、分析总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历程,凝练不同时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特点,这对引导、促进未来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价值和基础作用。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知识图谱分析,以CNKI和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19982018年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38166篇期刊论文和11455篇被引文献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总体样本办法,根据研究文献的数量和相关重要政策文件,梳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历程,探索划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阶段。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查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阶段状况,总结凝练各阶段性特征和总体发展特点,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展望。研究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可划分为如下三个发展阶段:19982005年是研究初步兴起时期;20062011年是研究迅猛发展时期;20122018年是研究质量提升时期。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特征,并总结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的五大总体特征:一是从载文量看进展,经历“增-减-稳”三阶段。二是从核心期刊的形成看进展,经历了从少到多的历程,期刊来源趋于稳定,主要集中于四种高职教育的核心期刊,但是其质量有待提高。三是从研究主体看进展,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核心发文作者群还未形成,但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核心发文机构群已经形成。研究主体之间的合作力度不大,主体之间联系较少,大多是独立研究,但主体合作有明显逐渐加强的趋势。四是从研究主题看进展,研究主题具有较强的连续性,从规模发展到质量提升。其中“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等一直是研究的主题,彰显出人才培养一直是时代命题,校企合作研究逐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意识显着增强。五是从知识基础看进展,知识基础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参考,知识基础研究内容逐渐趋于具体化。通过系统梳理21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本文探索尝试将研究进程划分为初步兴起、迅猛发展和质量提升三个时期。同时,将知识图谱运用到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丰富和创新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方法。本文受时间、篇幅等限制,只收集CNKI和CSSCI数据库数据,未来还需拓展到多种数据库,进一步丰富研究数据,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文献全面覆盖,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
巩萱萱[6](2020)在《中职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以G校地质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城市基础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资源的有效开发和运用,对地质专业提出了更迫切的人才培养需求。中职学校担负着培养技术、服务、管理和生产等行业技能型劳动者的重任,经济社会对高技能劳动者需求量的增加推动了中职学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尤其以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为重点,这一模式在中职学校中被广泛应用,但在实际实施中仍存在教学思想落后,理论脱离实际等一系列问题。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以整体性优化为视角,提出了中职学校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研究的问题。由研究背景入手,说明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中职学校地质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在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以南京G校地质专业为例,运用调查法和访谈法,从授课方式、学习态度、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和师资情况等五个方面着手调查并获得真实可靠的研究数据,探究中职学校地质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具体原因。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优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努力把教师从传统的课堂讲授者转换为组织者和引导者;优化教学评价机制,秉承系统性、目的性和客观性原则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打造高度仿真的职业情景吸引学生投入学习;优化教师发展路径,努力打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尚新花[7](2019)在《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X大学为例》文中提出设立职业技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完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有效举措,因此已受到教育部门、社会各界相关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自2016年开始试点至今,各试点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总体而言,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硕士试点既取得了明显进展,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深入调查、分析试点高校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尤其是占主体的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培养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既有助于推动试点高校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为教育部门制定决策提供事实依据。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以试点高校X大学为例,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指导教师及管理者展开访谈,并根据访谈结果对X大学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之上,剖析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专业设置与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行业实际需求脱节,招生方式和标准较单一;二是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缺乏导向性和针对性;三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实习实践环节滞后;四是教学方法传统,缺乏创新性;五是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匮乏;六是人才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主体相对单一。第四部分针对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专业设置对接职业学校和企业行业需求,优化招生录取方式和标准;明确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双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推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三导师制”;健全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等。
谢颖[8](2019)在《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成都A校为例》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的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二者之间供需不完全匹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几年中央政府在各种重要的政策、文件中都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的产教融合,提高职业院校的培养人才的水平,从而使所培养的人才质量能够得到提升。本文选择成都市的一所中职学校的财经商贸类专业展开调研,通过调研和分析得出当前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思考提出一些拙见,以期为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添砖加瓦。本文研究思路如下: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以马克思的劳教结合思想、福斯特的产学合作理论、施耐德的合作教育思想等为理论支撑,找到选题的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的一些模式进行研究,包括德国的双元制等,从其中发现可借鉴的经验;再以成都的一所中职学校的财经商贸类专业为例,结合学校的资料等,以及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方式,利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发现所取得的成果和当前存在的问题。本文从调查和资料分析中发现当前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在产业及企业方面主要是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参与度不高;学校方面主要是课程体系、教学方面和管理工作等还需要改进;政府方面主要是政策的落实力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互通的问题。然后据此从行业及企业、学校和政府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本文结论包括产业要成立相关协会,企业转变观念,作为利益相关者参与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学校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课程思维,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专业模块化教学,同时还要深化学校的管理改革,提高院校治理能力,落实各项工作;政府要落实政策的实施,加大立法的力度,以制度化来推进产教融合的工作。
高思敏[9](2019)在《职业技能竞赛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广东省DX高级技工学校为个案》文中提出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越来越重要。而职业技能竞赛能促进国民劳动素质和效率的发展,因此职业技能竞赛日益被看成是检验培养高技能人才能力的标尺。而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摇篮的中等职业学校,其对职业技能竞赛的重视程度更是不容忽视。因此,职业技能竞赛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对于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和建设教师队伍,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东省DX高级技工学校的“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为例,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了解到该校职业技能竞赛导向学校“双师型”教师在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同时发现了该校利用职业技能竞赛导向“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是:“双师型”教师专业道德不够强、专业知识结构不理想、专业能力有待提高、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不高,职业技能竞赛跟企业需求脱节,校企合作的作用不强等现象。深入分析得知职业技能竞赛制度不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源结构不合理,职业技能竞赛的激励机制不健全,职业技能竞赛引导的校企合作交流不够深入和技术学习较慢,没有把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当做学习型组织,教师自身的能动性不足是导致问题的根源所在。最后,针对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基于职业技能竞赛导向的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主要有:提高竞赛要求和标准来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对“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制度;以职业技能竞赛标准引导深化校企合作交流及技术学习,调整师资结构;依托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创建多渠道的学习型组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利用职业技能竞赛激发“双师型”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加强专业知识学习,锻炼专业能力。
董怡呈[10](2019)在《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宁波J学校会计专业为例》文中指出“普教看高考,职教看大赛”,这是新时期下我国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内涵建设提出的要求。作为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职业技能竞赛不仅是检验当前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也是衡量中职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尺。因此,职业技能竞赛是中职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助推器,技能竞赛人才培养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参赛受众面不广、认知度不高、保障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就如何构建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模式作一新的尝试。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陈述有关概念和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梳理了职业技能竞赛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意义和作用、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的特点和要求、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的类型等。随后,深入宁波中职J学校,分别对学生、教师和家长就J学校会计专业的技能竞赛现状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理清构成职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重构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模式,并就促进职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提出若干对策建议。具体内容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职业技能竞赛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意义和作用出发,围绕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的特点、要求和类型进行阐述。第二部分,选择宁波J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师和家长,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技能竞赛的现状展开较为全面的调查与分析。第三部分在明晰技能竞赛人才培养原则的基础上,对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进而提出促进职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的若干对策建议,包括:充分认识技能竞赛对技能人才培养的作用;校、企、家合力促成技能竞赛人才的成长;政府搭台与引导,促进职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
二、论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响应国家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 |
2.丰富教师专业化理论的应然使命 |
3.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的迫切需要 |
4.学习思考与浓厚的个人兴趣使然 |
(二)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研究述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中等职业学校 |
2.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
3.教师专业化 |
4.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依据 |
(一)终身教育理论 |
1.终身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 |
2.终身教育理论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联系 |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 |
1.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观点 |
2.学习型组织理论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联系 |
(三)双因素理论 |
1.双因素理论的核心观点 |
2.双因素理论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联系 |
三、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对象 |
2.调查方法 |
3.问卷设计 |
4.数据处理 |
5.信效度分析 |
(二)调查分析 |
1.基本信息分析 |
2.专业理念分析 |
3.专业知识分析 |
4.专业能力分析 |
5.专业发展分析 |
四、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教师队伍结构不优 |
1.“专家名师”型教师偏少 |
2.学历和职称结构不合理 |
(二)专业化发展意识淡薄 |
(三)专业知识不足 |
(四)专业能力不强 |
1.信息化教学能力滞后 |
2.科研能力相对欠缺 |
3.专业实操能力薄弱 |
(五)专业发展态度不积极 |
五、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层面 |
1.教师专业化理解偏差 |
2.教师自我定位不清晰 |
3.教师职业成就感不高 |
4.教师信息化意识不强 |
5.教师学术修养匮乏 |
6.教师实践经验有限 |
(二)学校层面 |
1.培训缺乏系统性 |
2.校企合作不密切 |
3.评价机制不完善 |
(三)教育管理部门层面 |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
2.政策推进过程不理想 |
3.教师准入制度不健全 |
六、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推进策略 |
(一)教师层面 |
1.明晰专业理念,重视专业化发展 |
2.立足中职实际,明确自我定位 |
3.实现自我价值,增强职业成就感 |
4.强化信息化意识,注重学习反思 |
5.树立学术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
6.完善知识储备,提升实操能力 |
(二)学校层面 |
1.精准对接需求,实施“三全”培训体系 |
2.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 |
3.构建科学评价机制,破除单一评价模式 |
(三)教育管理部门层面 |
1.多措并举,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 |
2.协调合作,推动政策“落地生根” |
3.严格要求,建立健全教师准入制度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中个案分析的文献 |
附录二 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2)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征 |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特性 |
三、深圳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方案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实施方案 |
第二章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 |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深圳“国际性城市”的探索 |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
第二节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理论 |
一、现代化的理论与深圳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
第三节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
一、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建设 |
二、中观层面:职教文化的建构 |
三、微观方面:产教融合的深化 |
第三章 国家整体视野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
一、调整结构扩张式发展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 |
二、调整规模稳健式发展阶段(1991 年至1999 年) |
三、转型改革内涵式发展阶段(2000 年至2009 年) |
四、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 |
二、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 |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
四、职业教育法制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化发展 |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基础 |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推进手段 |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本土性为特色亮点 |
第四章 区域视野中的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 |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适度超前 |
二、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展 |
三、社会需求催生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
第二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构建 |
一、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结构体系 |
二、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
第三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的打造 |
一、打造职业教育的“深圳质量” |
二、打造深圳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
三、打造面向市场的成人教育品牌 |
第四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成 |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借鉴、创新、超越中实现 |
二、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在特区立法优势中体现 |
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在开放性发展中凸显 |
第五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多层次推进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 |
一、产业发展情况 |
二、“宝安模式”内容 |
三、“宝安模式”成效 |
第二节 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 |
一、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
二、“中职电大直通车”内容 |
三、“中职电大直通车”成效 |
第三节 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 |
一、“职教集团”背景 |
二、“职教集团”特点 |
三、“职教集团”成效 |
第四节 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
一、“校企合作”现状 |
二、“校企合作”内容 |
三、“校企合作”成效 |
第六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
第一节 以城市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 |
一、深圳城市精神的内涵 |
二、强化思想引领的价值 |
三、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 |
四、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 |
第二节 以制度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
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 |
三、完善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
四、完善校地合作办学机制 |
第三节 以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
一、强化产教的深度融合力度 |
二、加大产教合作的制度建设 |
三、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
四、促进职教集团全面发展 |
第四节 以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
一、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
二、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
三、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 |
结语: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与问题 |
一、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
二、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
三、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 |
四、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中职机电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含义 |
1.2.1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
1.2.2 中等职业学校 |
1.2.3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关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
1.3.2 国内关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
1.3.3 关于《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论述 |
1.3.4 相关研究的总结 |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基本理论分析 |
2.1 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理论分析 |
2.2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研究 |
2.2.1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性质研究 |
2.2.2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教学目标 |
第三章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堂教学现状的问卷设计与调查数据分析 |
3.1 个案分析 |
3.1.1 个案概况 |
3.1.2 个案分析对象和目的 |
3.2 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3.2.1 教学现状调查 |
3.2.2 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
3.2.3 原因分析 |
3.2.4 小结 |
第四章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分析 |
4.1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条件 |
4.1.1 软件条件 |
4.1.2 硬件条件 |
4.2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方案 |
4.2.1 教学准备方案 |
4.2.2 教学过程方案 |
第五章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案例 |
5.1 教学实践目的 |
5.2 教学实践对象 |
5.3 教学实践过程 |
5.3.1 情况分析 |
5.3.2 教学设计 |
5.3.3 教学实施过程 |
5.4 教学实践结果 |
5.4.1 专业知识 |
5.4.2 专业技能 |
5.4.3 自主学习能力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附录 |
致谢 |
(4)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1.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
2.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为智能制造领域的迫切需求 |
3.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困惑 |
(二)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
2.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
3.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
4.研究现状总结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职业能力 |
2.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 |
3.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
4.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 |
(五)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 |
3.情境学习理论 |
4.核心职业能力及其相关理论联系 |
(六)研究方法与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二、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分析 |
(一)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归纳 |
1.立足就业看岗位 |
2.立足岗位对标准 |
(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聚焦 |
1.问卷视域下核心职业能力的初聚焦 |
2.访谈视域下核心职业能力的再聚焦 |
(三)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内涵及表征 |
1.核心职业能力的内涵 |
2.核心职业能力的表征 |
三、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现实审视 |
(一)调查说明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设计 |
(二)信度与效度分析 |
1.学生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2.教师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三)调查结果 |
1.学生问卷的统计 |
2.教师问卷的统计 |
3.教师访谈的总结与分析 |
四、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困境及归因分析 |
(一)中职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困境 |
1.分析解决能力亟须提升 |
2.编程逻辑能力有待加强 |
3.操作实践能力有所欠缺 |
4.合作沟通能力尚待提高 |
(二)基于中职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困境的归因 |
1.学生自主意识较薄弱,职业定位不清晰 |
2.教师观念受限制,教学评价较单一 |
3.校企合作不紧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难匹配 |
五、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
(一)提高自主意识,明确职业定位 |
1.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 |
2.构建职业化课程模块 |
(二)转变教师观念,丰富教学评价 |
1.制定系统化培训规划 |
2.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 |
(三)紧密校企合作,完善教学资源 |
1.加强双向化校企合作 |
2.运用真实化教学资源 |
六、结语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访谈1 中职学校学生就业负责教师访谈提纲 |
访谈2 工业机器人企业行政人员访谈提纲 |
访谈3 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课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问卷1 工业机器人企业人员对学生职业能力需求与评价调查问卷 |
问卷2 中职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现状的调查问卷 |
问卷3 中职专业课教师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19级人才培养方案(部分) |
附录四 实地调研材料 |
(一)企业实地调研 |
(二)学校实地调研 |
1.中职学生问卷调查实景 |
2.中职学生问卷收集情况 |
3.专业课教师问卷收集情况 |
4.专业课教师访谈实景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基于CNKI和CSSC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 |
1.1.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需要科学的回顾与反思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关于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设计与方法 |
1.4.1 数据来源 |
1.4.2 研究工具 |
1.4.3 数据处理 |
1.4.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高等职业教育 |
2.1.2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
2.1.3 知识图谱 |
2.1.4 研究主体 |
2.1.5 研究主题 |
2.1.6 知识基础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元教育学 |
2.2.2 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
2.2.3 文献计量学 |
2.2.4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
2.2.5 信息可视化 |
第3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概况:1998~2018 |
3.1 文献时间分布特征 |
3.2 来源期刊分布 |
3.3 研究主体分析 |
3.3.1 研究作者分析 |
3.3.2 研究机构分析 |
3.4 研究主题分析 |
3.4.1 突出人才培养 |
3.4.2 关注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 |
3.4.3 强调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
3.4.4 重视思政工作和文化建设 |
3.4.5 以学生为中心 |
3.5 知识基础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初步兴起:1998~2005 |
4.1 《教育与职业》载文量一枝独秀 |
4.2 研究主体数量较少,缺乏主体合作 |
4.2.1 研究作者分析 |
4.2.2 研究机构分析 |
4.3 研究主题分析 |
4.3.1 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热点 |
4.3.2 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
4.3.3 开始探索校企合作理论和实践 |
4.3.4 重视毕业生就业 |
4.4 知识基础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迅猛发展:2006~2011 |
5.1 五大期刊载文量过千 |
5.2 研究主体数量增长明显,合作网络有所增大 |
5.2.1 研究作者分析 |
5.2.2 研究机构分析 |
5.3 研究主题分析 |
5.3.1 课程和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 |
5.3.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多样化的育人途径 |
5.3.3 重视文化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 |
5.4 知识基础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质量提升:2012~2018 |
6.1 四大高等职教核心期刊形成 |
6.2 研究主体较为稳定,日益重视合作 |
6.2.1 研究作者分析 |
6.2.2 研究机构分析 |
6.3 研究主题分析 |
6.3.1 人才培养研究备受关注 |
6.3.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
6.3.3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
6.3.4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受到更多重视 |
6.4 知识基础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三阶段划分 |
7.1.2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阶段性特征 |
7.1.3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部分高职教育政策 |
附录2:科研成果 |
(6)中职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以G校地质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一)研究意义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研究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中等职业学校 |
(二)理实一体化 |
(三)教学模式 |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一)教学模式理论 |
(二)情境学习理论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四)生活教育理论 |
第二章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G学校地质专业情况介绍 |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工具的设计 |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调查的数据分析 |
(一)基本情况分析 |
(二)应用现状分析 |
第三章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中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 |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较为单调 |
(二)理实一体化教材设置不完善 |
(三)理实一体化教室安排不合理 |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存在形式化 |
(五)理实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生源质量不高,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
(二)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
(三)教学管理队伍不能紧跟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求 |
(四)缺乏配套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机制 |
(五)忽视教师的培养、遴选和激励工作 |
第四章 中职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优化 |
(一)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而真实的职业情景 |
(二)使用模拟教学法,打造微缩工作场景的课堂教学 |
(三)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内容与任务目标相交融 |
二、教学资源配置优化 |
(一)充分利用一体化教室,打造模拟工作环境 |
(二)分析专业和学情特点,合理编制一体化教材 |
(三)建设教学管理队伍,恰当分配教学资源 |
三、教学评价机制优化 |
(一)教学评价方式合理化,实施全面考核制度 |
(二)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多元化,注重用人主体评价 |
(三)建立教学质量评价反馈系统,不断改进 |
四、教师发展路径优化 |
(一)积极引进双师型教师,组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
(二)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
(三)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而非将其视为补充力量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与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附录 |
一、调查问卷 |
二、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7)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X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现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
2.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推动 |
3.完善教育硕士培养体系的时代要求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教育硕士 |
2.职业技术教育硕士 |
3.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 |
(五)研究创新之处 |
(六)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访谈法 |
3.比较法 |
二、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培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工具与调查对象 |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1.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生源情况调查 |
2.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培养目标调查 |
3.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课程设置调查 |
4.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教学方法调查 |
5.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师资队伍调查 |
6.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实习实践调查 |
7.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质量评价调查 |
三、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专业设置不完善,招生方式较单一 |
(二)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缺乏导向性和针对性 |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实习实践环节滞后 |
1.公共课与专业课设置比例失调 |
2.选修课程设置“必修化” |
3.实践课程设置较少 |
(四)教学方法传统,缺乏创新性 |
(五)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匮乏 |
(六)人才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主体相对单一 |
四、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培养的对策建议 |
(一)合理安排专业设置,优化招生录取方式 |
1.专业设置对接职业学校和企业行业需求 |
2.丰富录取方式和标准,探索“本硕一体化”贯通培养 |
(二)明确“双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
1.确立职业能力导向的“双师型”培养目标 |
2.注重创新能力、工匠精神培养 |
(三)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
1.适当调整公共课和专业课设置 |
2.提高专业选修课比例,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 |
3.增加实践性课程,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
(四)推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教学模式 |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行职业技术教育硕士“三导师制” |
(六)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访谈提纲 |
附录2 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指导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管理者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8)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成都A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理论与框架构想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产教融合 |
二、人才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 |
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 |
四、财经商贸类专业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马克思的劳教结合思想 |
二、福斯特的产学合作理论 |
三、赫尔曼·施耐德的合作教育思想 |
四、杜威的“从做中学” |
五、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
第三节 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建构 |
一、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图 |
二、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建构 |
第二章 成都A校财经商贸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分析 |
第一节 关于成都A校的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样本选择 |
三、调查问卷设计 |
第二节 成都A校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
一、问卷调查实施 |
二、调查信度与效度分析 |
三、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
第三节 关于成都A校的案例分析 |
一、基本情况 |
二、A校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情况 |
三、A校财经商贸类专业产教融合的成效 |
四、存在问题 |
第三章 中职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成因分析 |
第一节 企业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认知不够 |
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程度不高 |
二、企业对于学生的管理问题 |
第二节 学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经验不足 |
一、课程体系设置科学性不足 |
二、教学方案、条件有待改进 |
三、学校管理工作不完善 |
第三节 政府相关政策、平台建设力度有待加强 |
一、政策落实的力度不够 |
二、政府缺乏有利政策和渠道平台的建设 |
三、我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分离 |
第四章 国内外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主要中职人才培养模式 |
一、国外主要模式 |
二、国外主要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借鉴 |
第二节 国内主要中职人才培养模式 |
一、国内主要模式 |
二、国内中职学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
三、国内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借鉴 |
第五章 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策 |
第一节 行业标准引导,企业积极参与 |
一、行业建立和完善相关标准、制度 |
二、企业要转变观念和态度 |
第二节 学校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
一、学校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
二、改进专业教学方面的工作 |
三、深化学校管理改革,落实各项工作建设 |
第三节 政府落实政策制定与实施 |
一、以具有实效性的政策来激发企业积极性 |
二、把产教融合写进法律之中 |
三、地方政府制定细则凸显区域特色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1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职业技能竞赛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广东省DX高级技工学校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重难点 |
1.4.2 创新点 |
1.5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5.1 中等职业学校 |
1.5.2 职业技能竞赛 |
1.5.3 导向 |
1.5.4 “双师型”教师 |
1.5.5 教师专业发展 |
第二章 相关问题研究成果的文献综述 |
2.1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相关研究综述 |
2.1.1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研究 |
2.1.2 “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和认定标准的相关研究 |
2.1.3 “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
2.2 国内外职业技能竞赛的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内有关职业技能竞赛的研究 |
2.2.2 国外有关职业技能竞赛的研究 |
2.2.3 国内外职业技能竞赛研究小结 |
2.3 职业技能竞赛对“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作用研究 |
2.3.1 职业技能竞赛背景下“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 |
2.3.2 职业技能竞赛对“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研究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过程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问卷设计 |
3.4 问卷效度和信度检验 |
3.4.1 效度检验 |
3.4.2 信度检验 |
3.5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6 实地访谈的开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情况 |
4.1.1 “双师型”教师的性别结果 |
4.1.2 “双师型”教师的年龄情况 |
4.1.3 “双师型”教师的学历结构现状 |
4.1.4 “双师型”教师的职称结构 |
4.1.5 “双师型”教师的教龄结构 |
4.1.6 “双师型”教师的类别结构 |
4.2 职业技能竞赛导向的“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分析 |
4.2.1 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理解情况 |
4.2.2 对“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情况 |
4.2.3 职业技能竞赛导向的“双师型”教师专业道德分析 |
4.2.4 职业技能竞赛导向的“双师型”教师专业知识分析 |
4.2.5 职业技能竞赛导向的“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分析 |
4.2.6 职业技能竞赛导向的“双师型”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的分析 |
4.3 “双师型”教师对职业技能竞赛导向专业发展的意见和看法 |
4.4 职业技能竞赛导向的“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校企合作情况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职业技能竞赛导向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5.1 职业技能竞赛导向的“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5.1.1 “双师型”教师的专业道德不够强 |
5.1.2 “双师型”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理想 |
5.1.3 “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
5.1.4 “双师型”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不高 |
5.1.5 职业技能竞赛跟企业需求脱节 |
5.1.6 校企合作的作用不强 |
5.2 职业技能竞赛导向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成因分析 |
5.2.1 职业技能竞赛制度不完善 |
5.2.2 “双师型”教师资源结构不合理 |
5.2.3 职业技能竞赛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
5.2.4 职业技能竞赛引导校企合作交流不够深入 |
5.2.5 没有把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当做学习型组织 |
5.2.6 教师自身的能动性不足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职业技能竞赛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
6.1 提高竞赛要求和标准来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 |
6.2 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对“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制度 |
6.2.1 从国家层面完善激励制度 |
6.2.2 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的激励制度 |
6.3 以职业技能竞赛标准引导深化校企合作交流及技术学习,调整师资结构 |
6.3.1 选派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 |
6.3.2 从企业聘用兼职教师参与职业技能竞赛 |
6.3.3 以职业技能竞赛的标准引领校企共建师资培训基地 |
6.4 依托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创建多渠道的学习型组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
6.5 利用职业技能竞赛激发“双师型”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主动性 |
6.5.1 提高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
6.5.2 履行专业道德与责任 |
6.5.3 制定教师的自我发展规划 |
6.6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锻炼专业能力 |
6.7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1.研究结论 |
2.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广东省DX高级技工学校职业技能竞赛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发展现状问卷调查 |
附录二 广东省DX高级技工学校职业技能竞赛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访谈提纲(一) |
附录三 广东省DX高级技工学校职业技能竞赛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访谈记录(一) |
附录四 广东省DX高级技工学校职业技能竞赛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访谈提纲(二) |
附录五 广东省DX高级技工学校职业技能竞赛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访谈记录(二) |
致谢 |
(10)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宁波J学校会计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6 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
1.6.1 核心概念 |
1.6.2 理论依据 |
2 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概述 |
2.1 职业技能竞赛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意义和作用 |
2.2 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的特点和要求 |
2.3 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的类型 |
3 宁波J学校会计专业技能竞赛现状调查 |
3.1 调查对象与工具 |
3.2 对学生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 对教师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3.4 对家长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4 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与完善 |
4.1 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 |
4.1.1 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的原则 |
4.1.2 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 |
4.1.3 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模式中各要素的关系 |
4.2 促进职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
4.2.1 充分认识技能竞赛对技能人才培养的作用 |
4.2.2 校、企、家合力促成技能竞赛人才的成长 |
4.2.3 政府搭台与引导,促进职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 |
5 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
5.1 研究的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与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会计专业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竞赛问卷调查 |
附录 B 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现状访谈提纲(教师用) |
附录 C 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现状访谈提纲(家长用)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论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研究[D]. 黄丽丽.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D]. 张小梨. 天津大学, 2020(01)
- [3]中职机电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D]. 王兰. 苏州大学, 2020(03)
- [4]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 楼韵佳.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基于CNKI和CSSC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D]. 张丽杰.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0)
- [6]中职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以G校地质专业为例[D]. 巩萱萱.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7]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X大学为例[D]. 尚新花.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8]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成都A校为例[D]. 谢颖.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职业技能竞赛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广东省DX高级技工学校为个案[D]. 高思敏. 广州大学, 2019(01)
- [10]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宁波J学校会计专业为例[D]. 董怡呈. 宁波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