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大北农现象》

《太和大北农现象》

一、“泰和大北农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罗继岩[1](2021)在《金代禁榷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总结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金代的禁榷制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金代的禁榷制度主要借鉴于唐、辽、宋三代,然而在真正的贯彻中又呈现出与历代不同的特点。在金以前的历代禁榷制度中多为盐铁并举,即盐、铁皆为禁榷商品中最重要的两部分,但是金代的禁榷制度中仅以榷盐为主,铁的禁榷仅存在于金初的地方经济体系中,在海陵确立禁榷制度后,铁的禁榷已经不复存在;唐宋时期盛行的榷茶制度在金代则受到严格的限制。在官商合营的榷盐与榷铜制度中,以政府定价来保证政府收益、限制物价和私人工商业的发展属于其首创。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崛起之后积极汲取汉地的制度文化以之完善自己的统治,并因时因地进行调整,形成适应自己发展的制度,这是难能可贵的。本文第一章对学界关于禁榷制度起源于春秋的管子“官山海”还是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营存在的争议进行了考证,得出“官山海”在春秋时确实存在并得到贯彻的结论,由此确定禁榷制度起源于春秋。同时,对不同时期、不同政权禁榷制度的演变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从而梳理出金代以前禁榷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并指出了不同时期诸政权采取禁榷制度的原因与目的。第二章在对金代禁榷制度的发展与演变的论述中,指出在金初地方的经济体系中已经存在部分商品的政府专卖,但并未上升为国家层面的经济管理制度,金代作为国家层面的禁榷制度确立于海陵时期。本章还就世宗至宣宗时期禁榷制度的变革以及变革的原因进行了阐述,指出金朝中后期社会的动荡、政府财政的窘迫是促使金朝变革禁榷制度的重要原因。第三章对金代的榷盐制度进行了系统论述,指出在官商合营的禁榷制度中,由政府制定禁榷商品的价格是金代的首创;同时还指出金代的禁榷制度中存在着民族歧视因素。第四章对金代铜、铁等矿产资源的禁榷进行了论述,指出金代的禁榷制度中铁的禁榷仅作为一种经济管理形式存在于金初,在《金史》所载酒、曲、茶、醋、香、矾、丹、锡、铁、盐的榷货十目之外,金、银、铜、碱亦在禁榷范围之内,并对金、银、铜、锡等矿产资源的分布进行了考证,同时分析了各类矿产资源禁榷的特点。第五章对金代关于生活物资类商品酒、茶、香、醋的禁榷进行了系统阐述,其中对酒、香的禁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章宗以后频繁调整禁榷制度是为了解决因动荡导致的国用不足问题。第六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金代禁榷制度的特点与影响进行了分析,把金代禁榷制度的基本特征呈现出来。结语部分对研究金代禁榷制度的史学价值与现实意义以及本文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研究的方向作出简单的表述。

郭鹏宇[2](2021)在《河北金代佛教寺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初,受战乱等影响,河北佛寺饱受摧残。在社会稳定之后,河北佛寺在继承前朝的深厚信仰基础上继续发展。金朝迁都燕京之后,得益于政治地位的提升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河北佛寺发展更为迅猛。后随着金末战争和政治中心的转移,发展势头逐渐放缓。从地理分布上来看,河北地区金代佛寺受经济发展状况、交通条件以及自然地理情况和佛教信仰传统等影响,佛寺分布广泛,中西部密集、东部较少,形成了以真定府和大兴府为中心的两大密集分布区。从寺院建筑配置上来看,河北地区金代佛寺中,除鼓楼外,后世常见的山门、佛殿、法堂、经藏、佛塔、经幢、僧堂、斋堂、厨房、钟楼、丈室、库房等建筑在河北佛寺中均有出现。寺院建筑多以佛殿为中心,以塔和阁为中心的佛寺较少,反映了这时佛教中国化程度的加深。建筑布局受宋代禅寺布局影响较大。从佛教宗派上来看,这时期的河北地区受辽代和宋代影响,禅宗和密宗盛行。河北金代佛寺建筑的兴建,离不开皇室贵族、官员、普通信众以及僧人等各个群体民众的积极参与,其中既包括汉族信众,也包括女真族信众。受战争、社会治安、水火灾害、自然风化、雷暴等影响,河北地区金代佛寺也饱受摧残。此外,寺院开展了讲经说法、浴佛节、传戒大会、无遮大会、水陆大会等丰富的宗教仪式活动,对于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抚慰世俗人心、增添生活趣味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寺院还通过积极地活动,在社会中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如赈灾救济、收纳流亡、铺设桥梁、施药救人、寄存灵骨等。此外,河北金代寺院还开展了各种经营活动,如借贷、典当、种植经济作物等,反映了这一时期佛教的进一步世俗化。通过以上考察和分析可以得知,迁都燕京对于河北金代佛寺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说明政治权力是影响佛寺建设和佛教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反映出政治中心对周边地区影响之大。在参与寺院修建的各个群体中,僧人对于寺院的修建发展起关键作用,而其中女真信众的参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此时女真族的佛教信仰状况。寺院在宗教与世俗两种角色间的转换灵活,表明此时佛教在社会中承担着多种责任,对于社会稳定发挥着独特作用。对于河北地区金代佛教寺院的研究,不仅旨在全面了解河北地区该时期佛寺的分布、修建等情况,同时也是以河北地区为样本把握金代佛寺乃至金代佛教的发展状况,并且对于了解河北“京畿文化”的早期发展演变也颇有价值。

吴晓林,项正林,苟爱军,李龙瑞,陈金兴,彭伟兵,吴春龙,汪太春[3](2021)在《中西结合治疗猪湿热下注证的临床对比试验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猪湿热下注证多因猪舍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滋生细菌和病毒,特别是许多条件致病菌如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导致猪机体气机受阻,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津气失调,水道失调,气郁化热而使津凝成湿,表现在四肢关节红肿热痛,厌食,吐泻等症状。本文对猪关节红肿热痛使用中药和西药进行对比试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王洋[4](2020)在《金元时期山西社会的四个面向 ——以碑刻史料为中心(1127-1368)》文中研究表明金元时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阶段,也是山西区域社会发生激荡转折的时期。本研究主要考察的时段是1127年至1368年,这段时间内,山西处于金、元二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研究以金元时期的山西社会为考察范围,以山西金元时期留存的850通碑刻资料为基础资料,将碑刻中所反映的释道宗教、祠神信仰、水利营建、宗族发展四个面向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文是一项关于地域社会史的研究,除碑刻资料外,同时运用史志、文集、家谱等资料,并注重田野调查,通过“自下而上”的视角以及“长时段”的研究方法,考察以上四个面向中所体现金元时期山西基层民众面对社会剧变时的复杂心态,以及在适应社会变化的过程中体现的能动性。文章旨在将基层民众从战乱和王朝更替下面目模糊的“黔首”,还原为充满主动性的行为主体,以人文关怀的角度对社会变革下的民众行为进行解读,并最终探讨山西社会在金元时期社会整合过程中发生的嬗变过程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文章分为九章,按照时间顺序,设置了“金”与“元”的时间分野,第一章以“金代山西宗教与社会”为研究对象,宋代以来,山西的佛教信仰氛围相当浓厚,而北宋徽宗在民间弘扬道教的举措也令道教具备了一定信众基础。金代之前已存在的大中型寺院通过经营庙产、收徒授业、弘扬教义等途径获得发展空间。在宗教管理制度方面,金代与前代不同的一点是开发了民间购买寺观名额的通道,在此政策影响下,基层民众具备了在村中开设合法寺观的条件,地方精英与僧道的交流、博弈也变得频繁起来,不少具有经济实力和道德威望的僧道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一些新创的寺观成为村民共享的公共空间。第二章探讨了金代灾害频发的社会条件与民间创开水利的热潮。金元时期处在历史上气候波动较大的寒冷期之间,受气候影响,旱灾成为山西地区生产发展的最大障碍。国家与地方精英的赈灾活动虽能纾解部分困难,但也会出现有时力有不逮的情况。为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产效率,除对前代水利工程善加利用外,金代山西水利开发的一个鲜明特征是民渠的大量开创和水泉的逐步利用。随着水利工程的开发,民间关于水权的纷争也随着出现,民众通过输财、论工、家族继承、道义因素等不同条件厘定用水权力。同时,通过对不同水案进行个案研究可以发现,用水秩序中反映的国家话语与民间传统逐渐达成了微妙的平衡,官方通过地方精英对水利系统进行间接管理的制度逐渐形成。第三章论述了金代祠神信仰与山西社会的关系,由于灾害频发,被认为能够护佑地方风调雨顺的祠神成为民众寄予希望的另一途经。北宋熙宁年间曾进行过对民间祠神的大规模封赐,山西州县官员通过奏请封赐的方式为一部分地方祠神争取到了官方颁发的封号、庙额。由于金代未再度大规模封赐祠神,因此获得赐封的神灵群体基本维持北宋末的格局。在金代对祠神的管理中,地方官员、儒士与地方精英按照儒家经典,对一部分无额祠神进行了维护和再度诠释。通过对长子县上方村汤王庙的个案解读,可以形象地观察民间组织的内部结构、祈雨仪轨以及民众对异地设立“行祠”的看法。另外,由于经济利益的吸引,僧道也逐步参与到祠神祭祀中来。第四章探讨金代宗族的发展情况,由于靖康之变后的社会动荡,原先地方大族拥有的纸质谱牒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区以石质碑幢作为载体,记录家族世系等信息。北方以先茔为中心的宗族活动也有一定发展,国家鼓励累世聚居,并为七十以上老人赐官,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众宗族意识的不断完善。此外,本文还注意到山西社会中宗族与宗教之间具有的密切联系。第五章详述蒙元时期山西社会的变革,首先是世侯的崛起,蒙元时期各州县地方武装与原金代官员等通过投降、依附蒙古,获得了当地军政权力,由于权力能够在家族内部继承,因此称为称为“世侯”。对于蒙元时期经历战乱的山西地区,世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发展生产,招辑流亡,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其次是僧道政治、经济地位的抬升,由于邱处机、海云等着名僧道的社会活动,蒙古统治者允许僧道蠲免赋税。以兴建纯阳万寿宫与刊刻“玄都宝藏”两大活动为主,全真教在山西地区迅速扩张。佛教则通过三次僧道辩论,争取蒙古统治者的支持,对全真教进行全面抑制。再次是儒士地位的相对下降,由于蒙元长达八十多年未行科举,因此儒士不得不寻求为吏、为学官等新的入仕的渠道,并在社会事务中强调自身权威,科举停废客观上为儒士深入地方社会提供了条件。第六章主要研究元代山西宗族建设的情况,山西世侯通过“根脚”和自身才干延续了家族仕途,他们是宗族活动实践的主要力量。在这一时期,世侯、平民、儒士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家族积极采用“先茔碑”与“世系图”来记录家族发展情况,经幢与墓塔作为先茔碑的补充,在元代也一直被沿用。先茔碑的创作以平实为主,儒士在其中发挥了指导作用,谱牒中并不排斥女性与出家的族人,一些世侯与地方精英还创建了“家佛堂”作为祭祖场所,“守坟寺”这一形式在元代也得到了发展。综合来看,山西这一时期的宗族活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第七章论述元代的水利与社会关系,元代是山西水利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时期,民间水利管理体系在前代基础上作用愈加突出,以渠长为代表的地方精英在水利管理、人力组织、水规制定等方面的参与程度亦不断加深。目前所见的一些地区,官方在推广“自下而上”用水经验与巩固渠长权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洪洞等水利规约较为完善的地区,共同的水神祭祀与使水户的身份认同关联起来,渠长的权力不仅包括在现实生活中监督渠务、分配水权,在水神祭祀体系中确立权威,进行资源竞争也是重要的一环。我们看到,通过神权、传说等方式巩固水权的行为,被证实是卓有成效的。此外,僧道等新晋社会精英对水权的把握,也是本章研究的重点之一。第八章主要讨论元代祠神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与金代相比,元代对祠神信仰的管理较为松散,无封号的祠神在社会中获得了宽松的发展空间。元代的地方儒士重视地方的文化传统和民众的实际利益,他们成为地方祠神信仰正当性的辩护者。由于元代自然环境多自然灾害,地方官员、儒士、精英与民众集中在民间神祠之中,希望通过祷告达到消灾弭祸,风调雨顺的目的。地方神祠中出现的乱象与国家管理紊乱有关。但是,元末农民起义,战乱频发,严苛的社会氛围令官员与民众过分倚重民间神祠的灵验效应,是否符合“正祀”的要求则降至次要位置。另一方面,以姜善信、广胜寺僧人为代表的宗教人员广泛地参与地方祠庙的修缮活动,并参与祠神祭祀,以争取社会精英的合作。第九章研究元代山西宗教折衷求变,积极向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至元焚经”之后,全真教对道教的管理范围限于淮河以北,地方宫观的职能也由协调扩张转为以经营庙产为主。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山西佛教则得到了元朝统治者的政治、经济等多方支持。本文注意到,在世祖之后,山西不少寺观均将庙产立碑,这一活动反映了释道二教在基层社会的生存压力。通过以泽州道士苗道一为个案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元代宗教的发展环境与蒙元之初相比有着很大区别,作为全真掌教,苗道一的成就局限在宗教方面,而甚少涉足社会事务。而地方社会中的僧道们则积极适应以村社为中心的地域社会新格局,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并致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景思婷[5](2020)在《技术创新视角下京津冀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其投资行为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需要依靠提升制造业投资效率和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当前,一些制造企业在扩大生产投资规模的同时,也加大了对研发活动的投入。创新投资能否给企业带来必要的回报,其投资效率能否获得提升,需要做出客观测评。京津冀作为中国的“首都圈”,其协同发展已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从技术创新视角评价京津冀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具有一定现实意义。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投资效率评价的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研究的局限,并提出了研究视角;其次,对投资效率和技术创新等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为后文提供理论基础;然后,对当前京津冀制造业企业的投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接着结合相关理论从生产和技术两方面建立了以技术创新为视角的投资效率评价体系,并运用数据包络法对2016-2018年京津冀15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分别进行了静态和动态评价,实证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京津冀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均值在0.75至0.79之间,投资效率偏低;从制造业细分行业的维度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投资效率最高,与石油化工业相关的制造业企业的投资效率最低;从产权性质维度看,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在0.8以上,高于民营企业;从区域分布维度看,北京市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最高,河北省次之,天津市末之;(2)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投资效率动态变化值进行测算,又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值为0.944,说明2016-2018年京津冀制造业整体的投资效率有所下降;鉴于此,结合研究结果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提出提升制造企业投资效率的建议。本文对于深入了解京津冀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情况,提升其投资效率具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王海静[6](2020)在《《首尔六千年》(1-15章)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文为翻译实践报告书,以历史纪行类单行本《首尔六千年》的翻译实践为基础总结撰写而成。《首尔六千年》出版于2018年8月23日,作者是韩国作家郑淳台,目前暂无中文译本。该书视角独特,以游记的形式介绍了首尔留存的文化遗址、文物和古代建筑,自然地引出对相关历史事件的介绍,将首尔的历史现场融为一体。从史前时代,到三国时代、统一新罗时代、高丽时代、朝鲜时代再到近现代,该书娓娓讲述了首尔六千年这一历史大叙事诗,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历史底蕴厚重的首尔,令读者能够切实感受到首尔土地上跳动着的历史脉搏。该书全文总共二十六章,笔者负责书中的第一至十五章,韩文原文共69343字,中文译文为54279字。本翻译报告共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本次翻译实践项目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二章为项目介绍,对作品、作者情况、翻译重难点、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的选定作了详尽的说明;第三章是翻译过程,主要分为译前准备、翻译流程两个方面;第四章是翻译案例分析,是本翻译报告的核心章节。在本章节中,笔者以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为翻译指导理论,详细具体地分析了如何运用加注法、增译法、减译法、合译法和分译法等翻译技巧解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难题;第五章是结论,对本次翻译实践中的难点、启示、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切实地感受到,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外语能力,更需要深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学会运用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进行;另外,笔者也深刻地领悟到,译者在翻译历史类书籍时必须忠实于原文,保证立场客观,做一个中立的信息传达者。

徐成[7](2020)在《壬辰战争中的宣大将士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壬辰战争(1592—1598)是一场开始于明万历二十年(朝鲜宣祖二十五年,日本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的涉及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国际性战争,不管在当时还是后世,都对整个东亚格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这场战争中,来自中国宣大地区的宣大将士积极地参与了援朝抗倭,尤其是日军第二次侵朝之时,宣大将士的表现尤为亮眼。既往对其东征援朝事迹的研究相对匮乏,存在可以突破之处。除此以外,宣大将士本身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群体,他们深度参与了 16世纪后期的这场东亚大战争,研究宣大北兵援朝不仅是中国史的问题,也是东亚史的问题。本文利用正史、金石、谱牒、档案、方志、政书、文集、笔记等材料,佐以田野调查,梳理了两次入援的宣大北兵将领的概况,重点分析了主要参战将领的生平行历,将其历史形象修复出一个相对清晰的轮廓。并且,重点研究了宣大将士在援朝抗倭战争中具体参与过的战争事迹,如平壤开城之捷、碧蹄馆战役、稷山之战、蔚山之战、第二次蔚山之战、泗川之战,以往针对这些战史,学界已有不少成果积累,但是以往研究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各方偏重不一,中国学者未尝仔细利用日方史料,日韩学者对明朝史料使用又不尽然充分,对于许多问题莫衷一是。本文综合利用明朝、朝鲜、日本方面的各类史料,尤其是回归一手史料(primary sources),尝试厘清这些战争以及宣大将士的作战情况的相关问题。宣大将士驻扎朝鲜期间,与朝鲜当地的中央与地方官员、部队、民众也有着交往互动,对朝鲜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后世朝鲜官方对其亦有一定程度的纪念,并且宣大将士的后裔中有一部分在明清易代后迁居朝鲜,本文尝试分析其后裔在朝鲜的境遇,并与辽东将领李氏后代或其他籍贯将领东迁朝鲜的后代进行对比,分析其待遇差异与成因。而且,宣大北兵将领后裔在国内亦有存留,在其原乡亦繁衍绵瓞,但其与朝鲜的同宗血脉在针对东援祖先的文化与记忆上已发生截然相异的变化。本文比较中朝两国宣大将士后裔之不同,并分析了其成因。由此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中朝两国历史记忆中的宣大将士,并发现宣大将士的形象在战后的朝鲜半岛和中国都逐渐归于落寞。在朝鲜半岛而言,这固然与辽兵、南兵第一次来援有“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有关系,但更与朝鲜王朝官方在战后对战争文化的回溯与建构的过程中对辽兵和南兵相对更加重视有关。而在中国的宣大将士子孙,由于明清易代,清朝官方对于万历抗倭援朝一事整体持否定态度,卫所的裁撤罢改与卫所制度的逐渐解体也使宣大将门失去了赖以维存的根本土壤,其抗倭援朝之功绩亦逐渐泯灭。最终造成了不管是中国还是朝鲜,都逐渐遗忘其援朝的来龙去脉。

祝贺[8](2019)在《金代宗教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金代享国近百二十年,就宗教管理而言虽然多承前代,但亦有独特之处。金历代统治者虽不乏信奉佛道二教之人,但所推行的宗教管理多立足于统治,未因统治者个人信仰的偏好导致宗教管理有失偏颇。终金一代,金政权在大多数时间内都能与宗教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金代虽偶有因佛教信仰集结反抗政权的事例,但尚未对金统治造成致命的打击。而有金一代,尚未见因道教信仰集众对抗政权的事例。这些现象的出现多得益于金代所推行的适当的宗教管理。本文以金代宗教管理为研究对象,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六部分,从不同角度来论述和研究该内容:第一部分阐述金代宗教管理政策的沿革,按照金代宗教的发展情况将金代划分为四个不同阶段,详细分析金代统治者在不同阶段所推行的的宗教管理政策。金代从宗教信仰的发展来看,经历了以萨满教为主体、佛道二教初兴、佛道二教兴盛以及佛道二教由盛到衰四个阶段。总体来看金代统治者推行的宗教管理政策是围绕金代社会发展,立足于金代政权稳定,因时制宜而制定的,金代宗教管理政策的发展和演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国家的兴衰,社会的变革。第二部分探讨金代国家对寺观的管理。金初统治者就开始着手对现有寺观情况进行排查,并通过敕额制度、设置各级各类的宗教管理机构、委任寺观主要僧道职等方式加强对寺观的管理。本章通过对史料的梳理明确了金代路、府、州、县所设置的宗教管理机构的具体情况。金代统治者鉴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虽多限制民间寺观的创修。但为了弥补国家财政的空虚,长期实行官卖寺观敕额的政策。这使民间无额寺观有机会通过进纳入粟的方式得到合法身份,这不仅是寺观自我保护的最优方法,也使得民间本已存在的大量无额寺观纳入到国家管理体系之内,在一定程度上强化金代国家对寺观的控制,但也助长了民间创修寺观之风。第三部分探究金代国家对出家僧道的管控。金代世俗之人出家需要经过父母的首肯、至寺观为“童行”,获得政府颁发的度牒等程序才可成为被国家承认的合法的僧道。除要获得政府颁发的度牒外,僧道还要遵守各类清规戒律,更要遵守国家的法律规定,否则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本章重点详述了金代统治者给予僧道的荣誉地位,金代统治者给予僧道的荣誉地位直接决定僧道社会地位及其在宗教界地位的高低。因此金代统治者惯以此为手段来拉拢佛道二教领袖人物,削弱抵触情绪,化解对立矛盾,引导佛道二教为国家、皇室服务。第四部分分析金代国家对俗家信众的控制。金代俗家信徒遍布社会各阶层,分布广,数目多,是存于社会上的特殊群体,其行为和活动对金代国家统治和社会秩序有重要影响。本部分将金代俗家信众分为皇室、官宦名士和民间普通信众三个阶层,分述不同阶层俗家信众的信仰程度、信仰活动及其影响。并探讨金代俗家信众的具体涉教行为及其金代民间因宗教信仰而自发形成的邑社组织,重点说明金代官方对俗家信众的有效引导途径。第五部分阐明金代国家对寺观经济的掌控。这部分首先对金代寺观财产的构成进行了说明。并详细探讨了金代寺观经济的来源及支出的具体情况。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知,除特定时期和原因外,金代政府一般情况下不直接参与寺观经济的收支。但金代寺观经济并非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其发展与金代统治者和国家政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受控于国家政权。第六部分总结金代宗教管理的特点和影响。金代在推行宗教管理的过程中立足于统治,推行佛道二教兼举的政策,不仅促使佛道二教为统治者服务,也促进了佛道二教的传播和发展,更有利于儒释道的融通,也促使了民间赈济公益事业的进步。而金代统治者长期推行的宗教鬻卖政策除负面影响外,在一定程度上对缓解一时的财政危机,促进佛道二教的传播等方面也有一定的补益。总之,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梳理追溯了金代宗教管理政策的沿革,探究了金代在寺观、僧道、俗家信众、寺观经济等方面所实施的具体管理手段和途径,总结了金代宗教管理的特点及其影响,力图对金代宗教管理形成全面、系统的认知。

周华娇,付锦楠,吴珂超,张岳,潘国庆,彭伟兵,李龙瑞,吴晓林,颜勇,陈金兴,王旭明,曾敏[9](2019)在《千目纯中草药散剂催乳散的临床试验报告》文中提出由于集团化、集约化的养殖公司和养殖小区越来越多,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环保对养殖也越来越严格;一直困扰养殖业的母畜的繁殖性能如母畜的少奶或缺奶也越来越严重,其下一代生长不良、疾病缠身,所以养殖户迫切希望能解决催乳通乳的没有毒副作用的生物制剂,帮助其解决母畜少奶或缺奶的问题。笔者从2011年起联

刘浩[10](2017)在《转录因子ABP7在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及其分子机理分析》文中认为玉米是重要的饲料、粮食和工业原料。虽然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都高居主要粮食作物榜首,但仍难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就越发显得重要。作为产量重要构成因素的籽粒性状,对于玉米的最终产量有着很大的影响。玉米籽粒的形成涉及多个组织的发育,受一个由多基因和多途径形成的复杂基因网络调控。虽然许多研究揭示了该调控网络的一些基因,但对整个网络的认知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开展玉米籽粒发育相关基因研究并揭示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生产实践意义。植物激素ABA在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通过顺式元件G-box调控基因表达。本实验室前期通过酵母单杂交在玉米17DAP幼胚cDNA文库中筛选到一个能特异结合G-box的bHLH转录因子ABP7,其在拟南芥中过表达能促进植株发育和种子增大、粒重增加。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重点对ABP7在玉米籽粒发育中的功能和调控分子机制开展分析,获得如下实验结果:前期工作证明ABP7能够特异的结合G-box,而本研究通过原生质体瞬时表达以及酵母转录激活实验证实:ABP7具有转录激活活性。进一步通过对ABP7进行片段缺失分析,发现ABP7在C端最少具有两个激活结构域(255-287 aa,321-353 aa),在N端最少具有一个激活结构域(1-33 aa)。为了探索ABP7的互作因子以揭示ABP7可能参与的调控途径,利用酵母双杂交筛选到了 17个ABP7的互作蛋白基因。通过对ABP7的表达分析发现ABP7在整个发育过程的各种组织中都有表达,但在种子萌发初期以及籽粒发育过程中有较高表达,推测ABP7可能在籽粒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探究ABP7在玉米中的生物学功能,创制了ABP7OE、ABP7RNAi、ABP7VP64、ABP7SRDX、ABP7FLAG等一系列转基因株系,并通过对穗部以及籽粒表型分析发现,过表达ABP7能显着增加穗粗、籽粒大小与粒重,ABP7RNAi则导致穗粗降低、籽粒变小并且粒重减少。而ABP7VP64与ABP7SRDX的转基因植株分别表现出了与ABP7OE和ABP7RNAi类似的表型,这进一步证实ABP7是一个转录激活子,且对于籽粒的发育具有正调控作用。对转基因果穗上分离的转基因与非转基因的籽粒的表型分析发现,ABP7对籽粒性状的调控可能是通过其在母体组织而不是子代合子组织中的作用实现的。OE以及RNAi转基因株系在灌浆速率上虽然同非转基因对照比表现出了差异,但与对照一样呈现出了干物质的线性积累;同时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转基因籽粒的种皮细胞大小相对于对照发生了改变,这进一步证明ABP7通过母体组织发挥调控籽粒发育的功能。本研究还使用了ABP7OE、ABP7RNAi、ABP7VP64、ABP7SRDX四个转基因株系进行了转录组测序以及利用ABP7FLAG株系进行了 ChIP-Seq分析。综合RNA-Seq与ChIP-Seq结果发现ABP7可能直接或者间接调控了如expA1、RD22、LRX3、BXL4等与细胞壁代谢相关的基因,以及ZmTCRR-1、ZmMRP-1、Mn1、ZmSWEET4c、BAP2/BETL2等与BETL形成和糖分转运相关的基因。上述实验结果表明,ABP7是一个能够结合G-box的bHLH类转录激活子,可能通过激活母体组织中参与细胞壁代谢、糖代谢、营养物质向籽粒转运等过程的基因的表达,促进玉米籽粒的发育。

二、“泰和大北农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泰和大北农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金代禁榷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金代禁榷制度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春秋至隋朝时期的禁榷制度
        一、禁榷制度的兴起——“官山海”
        二、汉代禁榷制度的发展
        三、三国至隋代的禁榷制度
    第二节 唐代的禁榷制度
        一、唐代禁榷制度的确立
        二、刘宴的盐法改革
        三、唐代的榷酒制度
        四、唐代榷茶制度的兴起
        五、唐代对矿产的禁榷
    第三节 辽、宋时期的禁榷制度
        一、辽代禁榷制度的发展
        二、宋朝禁榷制度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金代禁榷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金初地方的商品专卖
        一、金初商品专卖的出现及其原因
        二、金初商品专卖的管理
    第二节 金代禁榷制度的确立
        一、金代禁榷制度确立前的政治变革
        二、金代禁榷制度的确立
    第三节 金代禁榷制度的发展与没落
        一、金世宗时期禁榷制度的发展
        二、金章宗时期禁榷制度的改革
        三、金宣宗时期禁榷制度的没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代的榷盐制度
    第一节 金代盐务机构与职官的设置
        一、金代盐务机构的设置
        二、金代盐务机构职官的设置
        三、金代盐务机构职官的选任
    第二节 金代榷盐制度下的盐业运营
        一、金代食盐的运营模式
        二、盐课的征收
    第三节 金代对私盐的打击
        一、私盐兴起的原因
        二、政府对私盐的打击
        三、打击私盐的机构
    第四节 盐官的管理
        一、对盐务机构职官执法的监管
        二、金代盐官的考核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代铜铁等矿产资源的禁榷
    第一节 金代的榷铁制度
        一、金初对铁的禁榷
        二、金熙宗以后对铁的禁榷
    第二节 金、银、铜的禁榷
        一、金代金、银产地的分布与禁榷
        二、金代铜的禁榷
    第三节 矾、锡、丹、碱的禁榷
        一、金代矾、锡、丹的禁榷
        二、金代碱的禁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代酒茶等生活物资的禁榷
    第一节 金代酒、曲的禁榷制度
        一、金初对酒的禁榷
        二、金代榷酒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三、榷酒制度下的管理机构及职官
    第二节 金代茶、醋、香的禁榷
        一、金代茶叶的禁榷
        二、醋与香的禁榷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代禁榷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第一节 金代禁榷制度的特点
        一、禁榷制度在政府的完全管控下运行
        二、禁榷商品具有地域性和阶段性特点
        三、禁榷商品表现为一家独大的局面
        四、战争是促进金代禁榷制度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金代的禁榷制度呈现“歧视”与“体恤”的双重性
    第二节 金代禁榷制度的影响
        一、金代禁榷制度是一把双刃剑
        二、金代禁榷制度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其在学期内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河北金代佛教寺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河北金代佛寺的发展背景
    第一节 金以前河北地区佛教及佛教寺院发展概况
    第二节 金代河北地区的发展情况
第二章 河北金代佛寺的地理分布
    第一节 河北地区金代佛寺分布及其特点
    第二节 经济发展对河北地区金代佛寺分布的影响
    第三节 影响河北地区金代佛寺分布的其他因素
第三章 河北金代佛寺建筑及其修建与毁废
    第一节 寺院建筑
    第二节 寺院的修建与毁废
第四章 河北金代佛寺的社会活动
    第一节 作为宗教场所的河北金代寺院
    第二节 作为世俗空间的河北金代寺院
结语
附录一 部分金石录文
附录二 史料中所载河北金代佛寺一览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中西结合治疗猪湿热下注证的临床对比试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对象
    1.2 试验药物
    1.3 试验分组
    1.4 试验时间
    1.5 药物用量用法
    1.6 试验方法
    1.7 判断标准
2 试验结果
3 田间试验
    3.1 案例一
    3.2 案例二
4 分析与结论

(4)金元时期山西社会的四个面向 ——以碑刻史料为中心(1127-136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区域、材料和思路
第一章 其兴也勃:金代山西宗教发展的特征
    第一节 入金以来山西地区的宗教生态
    第二节 金代基层社会购买名额敕牒的热潮
    第三节 金代山西地区释道二教的经济状况与社会影响
    小结
第二章 秩序初建:金代山西民间水利建设的背景与过程
    第一节 金代山西的自然环境与主要灾害
    第二节 国家与地方精英的赈灾活动
    第三节 金代山西的水利建设与水权分配
    第四节 金代水案分析
    小结
第三章 祠赛祈报:金代山西民间祠神信仰与社会活动
    第一节 金代山西民间祠神信仰格局
    第二节 “载在祀典”:金代政府对神祠的管理政策与民间应对方式
    第三节 官员的作为与态度
    第四节 金代民间神祠的组织与祈祷——以潞州长子县上方村“圣王庙”为中心的考察
    第五节 释道二教与祠神信仰的结合
    小结
第四章 碑幢存谱:金代山西社会中的宗族实践
    第一节 金代民间敬宗收族的路径
    第二节 以先茔为中心的收族活动
    第三节 孝亲聚族:金代民间宗族情况
    小结
第五章 蒙元征服:金元易代对山西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山西世侯的崛起
    第二节 释道二教地位的提升
    第三节 科举停废与儒士地位
    小结
第六章 先茔图碑:元代山西的宗族建设
    第一节 “迁转法”颁布后的世侯家族仕宦情况
    第二节 元代先茔碑创建的时间分野与家族类别
    第三节 今见山西元代谱系之特征
    第四节 以“尊祖敬宗”为中心的茔地建设
    第五节 义与利:元代宗族建设的双重属性
    第六节 祠堂与佛堂:宗族祭祀的宗教影响
    小结
第七章 承前启后:元代的水利与水规
    第一节 蒙元及元代官方在水利建设中的作用
    第二节 民间水利规约的继续完善
    第三节 僧道等精英的水权
    小结
第八章 以社为先:元代祠神祭祀中的多方角力
    第一节 元代对祠神信仰的管理
    第二节 蒙元前期多重社会精英对祠神信仰的重塑
    第三节 地方精英对传统信仰的维护
    第四节 村社——祠神祭祀的主体
    第五节 元代官员参与祠神祭祀的方式
    小结
第九章 折衷求变:元代山西社会中的宗教发展
    第一节 祖荫难庇:“至元焚经”后全真教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泽州道士苗道一与全真教的“中兴”尝试
    第三节 元代山西佛教的发展
    第四节 “难持胜果”:元代中后期僧道生存空间的逐步压缩
    第五节 僧道的应对方式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技术创新视角下京津冀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投资效率的界定
        2.1.2 技术创新的界定
        2.1.3 制造业的界定
        2.1.4 制造业技术创新与投资效率的关系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古典投资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2.4 技术创新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京津冀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现状及主要问题
    3.1 京津冀制造业上市公司总体情况
    3.2 京津冀制造业上市公司生产投入产出情况
        3.2.1 生产投入情况
        3.2.2 生产产出情况
    3.3 京津冀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情况
        3.3.1 技术创新投入情况
        3.3.2 技术创新产出情况
    3.4 京津冀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3.4.2 技术创新投资效果有待提升
        3.4.3 生产投资效益不显着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京津冀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评价
    4.1 技术创新视角下企业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总体设计理念
        4.1.2 指标设计原则
        4.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基于DEA方法的投资效率评价模型
        4.2.1 DEA模型的选择
        4.2.2 DEA模型导向的选择
        4.2.3 DEA静态效率评价模型
        4.2.4 DEA-Malmquist动态效率评价模型
    4.3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4.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3.2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4.4 京津冀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测度
        4.4.1 基于DEA-BCC模型静态投资效率评价
        4.4.2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动态投资效率评价
    4.5 投资效率评价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提升京津冀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建议
    5.1 企业层面
        5.1.1 提高技术创新投入
        5.1.2 调整企业投资结构
    5.2 政府层面
        5.2.1 加大制造业转型升级投资
        5.2.2 平衡政策支持力度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首尔六千年》(1-15章)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韩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翻译项目介绍
    2.1 作品简介
    2.3 翻译重难点介绍
    2.4 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的选定
第三章 翻译过程
    3.1 译前准备
    3.2 翻译流程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加注法
    4.2 增译法
    4.3 减译法
    4.4 合译法
    4.5 分译法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首尔六千年》(1-15章)原文
附录2: 《首尔六千年》(1-15章)译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壬辰战争中的宣大将士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两次入援的宣大将士
    第一节 “壬辰倭乱”中的宣大将士——周弘谟、任自强、高策、宋大斌诸将考
        附: 史儒考
    第二节 “丁酉倭乱”中的宣大将士
        一 统帅与诸将领简况
        二 闻名疆场“四鞑将”:解生、颇贵、摆赛、杨登山
        附: 牛伯英、柴登科考
    第三节 宣大将领的来源与族属探赜——兼谈明代的“蕃将”现象与特色
第二章 宣大将士援朝战史考析
    第一节 宣大将士在壬辰战争中的表现与评价
        一 “壬辰倭乱”中的宣大将士
        二 “丁酉再乱”中的宣大将士
    第二节 宣大将士作战的特点与成因简析
第三章 壬辰战后宣大将士后裔与历史记忆
    第一节 战后留在朝鲜的宣大将士后裔及其文化传承问题
    第二节 留居雁北与塞上的宣大将领家族个案分析
    第三节 中朝两国历史记忆中的宣大将士形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金代宗教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金代宗教信仰及其宗教管理政策
    第一节 萨满信仰居于主体阶段:始祖至太祖时期
    第二节 佛道二教初兴阶段:太宗至海陵时期
    第三节 佛道二教兴盛阶段:世宗、章宗时期
    第四节 佛道二教被大肆利用阶段:卫绍王至哀宗时期
第二章 金代国家对寺观的管理
    第一节 金代寺观的行政管理体制
        一、金代宗教事务管理机构及僧道官制度
        二、金代寺观内部的行政管理制度
    第二节 金代寺观的敕额制度
        一、金代寺观敕额颁发
        二、金代官卖敕额制度
    第三节 金代寺观的修置
        一、金代寺观的修建
        二、金代寺观的存留
        三、金代寺观的改制
第三章 金代国家对出家僧道的管控
    第一节 金代僧道出家制度
        一、僧道剃度制度
        二、僧道日常管理制度
    第二节 金代僧道荣誉地位的颁给
        一、金代官方颁赐僧道荣誉称号的缘由
        二、金代官方颁赐僧道荣誉称号的种类
第四章 金代国家对俗家信众的控制
    第一节 金代俗家信众的来源
    第二节 金代俗家信众的涉教活动及社团组织
        一、金代俗家信众的涉教活动
        二、金代民间俗家信众的社团组织
    第三节 金代官方管控俗家信众的途径
        一、严厉打击因宗教集结反抗政权的行为
        二、严控官宦俗家信众过度崇佛信道
        三、官方宏观规范俗家信众的集体活动
        四、官方以宗教为依托推行慈善救济
第五章 金代国家对寺观经济的掌控
    第一节 金代寺观财产的构成
        一、寺观建筑
        二、寺观田产
        三、其他
    第二节 金代寺观经济的来源
        一、世俗的赏赐与布施
        二、僧道、寺观自营所得
    第三节 金代寺观经济的支出
        一、寺观、僧道一般性支出
        二、公益性支出
第六章 金代宗教管理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一节 金代宗教管理的特点
        一、立足维护统治,超越统治者个人喜好
        二、佛道并举、宽严相济
        三、长期保持官方鬻卖带有宗教性质商品的政策
    第二节 金代宗教管理的影响
        一、促使佛道二教为国效力
        二、有利于加快佛道信仰传播
        三、加速了儒释道的融通
        四、有利于赈济慈善事业的发展
        五、促进僧道与世俗家庭联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官卖敕额表
    附表2 金代经幢修置情况简表
    附表3 金代寺观修置情况简表
作者简介及其在学期内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千目纯中草药散剂催乳散的临床试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试验
    1.1试验猪场
    1.2催乳散的主要成份是:
    1.3试验方法
    1.4试验结果见表1、表2。
2田间试验
    2.1四川省乐山市罗某养殖场
    2.2河南省驻马店刘某奶山羊养殖场
    2.3河北省熊某奶牛场
3讨论

(10)转录因子ABP7在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及其分子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种子的发育过程
        1.1.1 胚乳的发育
        1.1.2 胚的发育
        1.1.3 种皮的发育
    1.2 种子发育的主要调控机制
        1.2.1 胚和胚乳发育的调控
        1.2.2 种皮发育的调控
        1.2.3 转录因子的调控作用
        1.2.4 激素对种子发育的调控作用
        1.2.5 亲源效应对种子发育的影响
        1.2.6 其他因子对籽粒发育的调控
    1.3 bHLH家族转录因子的介绍
    1.4 ABA对植物发育的调控
    1.5 玉米籽粒发育研究进展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株和植物材料
        2.1.2 载体与文库
        2.1.3 试剂与试剂盒
        2.1.4 主要实验仪器
    2.2 方法
        2.2.1 培养基与常规试剂配制
        2.2.2 基因克隆与载体构建
        2.2.3 原生质体转化与GUS酶活测定
        2.2.4 酵母激活检测与酵母双杂交
        2.2.5 穗部与籽粒表型鉴定
        2.2.6 灌浆速率的测定
        2.2.7 种皮细胞的SEM观察
        2.2.8 RNA 提取与 qPCR
        2.2.9 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2.2.10 ChIP-Seq
    2.3 引物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ABP7序列克隆以及分子特性分析
        3.1.1 ABP7的启动子及基因组序列的克隆
        3.1.2 ABP7同源基因的克隆
        3.1.3 ABP7在齐319中的发育表达谱分析
        3.1.4 ABP7的原生质体表达及转录因子活性鉴定
        3.1.5 ABP7的转录激活结构域分析
        3.1.6 ABP7互作蛋白的筛选
    3.2 ABP7转基因材料的表型鉴定
        3.2.1 ABP7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转基因材料的创制
        3.2.2 2015年廊坊种植的各转基因事件的表型鉴定
        3.2.3 2015年海南及2016年廊坊、新疆种植的各转基因事件的表型鉴定
        3.2.4 不同遗传背景下转基因株系的表型鉴定
        3.2.5 转基因植株上分离的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籽粒的表型分析
        3.2.6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材料的灌浆速率的分析
        3.2.7 种皮表皮细胞的电镜观察以及分析
    3.3 ABP7调控籽粒发育的分子机制
        3.3.1 转录组测序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2 ChIP-Seq结果分析
    3.4 ABP7敲除的转基因植株创制与鉴定
        3.4.1 ABP7Crispr载体的构建
        3.4.2 ABP7敲除的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ABP7是一个能结合G-BOX基序的bHLH转录激活子
        4.1.2 ABP7是籽粒大小的一个正调控因子
        4.1.3 ABP7对于籽粒的调节作用表现为母体效应
        4.1.4 ABP7影响籽粒大小的可能途径
    4.2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四、“泰和大北农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金代禁榷制度研究[D]. 罗继岩. 吉林大学, 2021(01)
  • [2]河北金代佛教寺院研究[D]. 郭鹏宇. 河北大学, 2021(02)
  • [3]中西结合治疗猪湿热下注证的临床对比试验报告[J]. 吴晓林,项正林,苟爱军,李龙瑞,陈金兴,彭伟兵,吴春龙,汪太春. 中兽医学杂志, 2021(04)
  • [4]金元时期山西社会的四个面向 ——以碑刻史料为中心(1127-1368)[D]. 王洋. 山西大学, 2020(03)
  • [5]技术创新视角下京津冀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评价研究[D]. 景思婷. 燕山大学, 2020(01)
  • [6]《首尔六千年》(1-15章)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王海静. 山东大学, 2020(10)
  • [7]壬辰战争中的宣大将士相关问题研究[D]. 徐成. 山东大学, 2020(09)
  • [8]金代宗教管理研究[D]. 祝贺. 吉林大学, 2019(02)
  • [9]千目纯中草药散剂催乳散的临床试验报告[J]. 周华娇,付锦楠,吴珂超,张岳,潘国庆,彭伟兵,李龙瑞,吴晓林,颜勇,陈金兴,王旭明,曾敏. 中兽医学杂志, 2019(01)
  • [10]转录因子ABP7在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及其分子机理分析[D]. 刘浩.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4)

标签:;  ;  

《太和大北农现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