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主任工作四做起(论文文献综述)
宫磊[1](2021)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渗透路径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高中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管理者,同时也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应重视德育,在日常管理与教育中,发挥出良好的示范性作用,通过提高个人修为来影响学生的品行,使学生能在高中阶段接受到良好的德育。本文基于立德树人背景,对高中班主任德育渗透的具体路径展开探究。
胡沥丹[2](2021)在《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开拓进取的时代,也是创新发展的时代,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都全面开启了新局面,对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爱国”看似老生常谈,实则意义深远,其与时代接轨,被赋予了新定义,也让“爱国主义”有了新内涵,“爱国主义教育”有了新思路。立足于新背景,可以发现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各种社会错误思潮的影响、网络不良言论的危害以及“00后”学生的个性特征,都需要大力推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体化建设,让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接受系统化、渐进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逐渐成长为爱祖国、爱党、爱人民和爱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是按照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将纵向层次和横向要素相融合,从而循序渐进地阶梯式培育有爱的、有信念的、有志向的、有梦想的时代新人的教育教学体系。经调查发现,当前成都市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工作取得了诸多成就,主要有政府及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形成常态化和制度化、一体化规定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一体化设置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一体化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但同时也凸显出理念认识的一致性有待达成、组织管理的纵深性有待推进、合力育人的协同性有待加强、载体运用的创新性有待提高、考核评价的多元性有待探索等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应试教育思想深植、体制机制欠缺、资源统整不够、介质适配不足、传统评价观念局限等。新时代改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要从突破理念藩篱、强化顶层设计、整合各方优势、精准打造介质、改变评价观念五方面着手,从而持续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理念、管理、资源、载体和评价的一体化建设。
张琪[3](2021)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H中学为例》文中指出教育公平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是个体认知、行为以及情感建立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对“公平”的诉求将更加强烈,更在乎教师对自身的评价。初中生也更加在乎自身对班级活动的参与度以及对学生社团的参与度,更重视展示自身的才能,初中生对班级的教育公平更为敏感。重视班级内部的公平性对学生更为重要。在我国基础教育的政策下,初中班级管理应具有公平性。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班级管理中存在许多不公平现象。可见,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而且危害学生心理建设。因此,深入探究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课题,对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过程公平”起到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通过实际调研,深入探究班级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并基于此,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及提出解决班级教育不公平问题的策略。通过理论研究与实地观察相结合,深入到呼和浩特市H中学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日常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包括班级组织建设的不公、班级日常管理缺少任课教师的参与;二是教学管理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包括任课教师缺失教学管理、缺少课堂沟通;三是学生活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包括教师不支持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教师对突发实践存在认知偏差。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究了影响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原因,其原因主要是制度层面的约束、精英教育观的作祟以及教师管理方式的误区。本文最后提出了改善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对策,分别包括三方面:教学管理中贯彻教育公平的理念、班级管理中推行平等的教育观以及提高综合素质,推行新的班级理念。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改善初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教育公平问题。
汪阳,刘宏达[4](2021)在《我国高校班主任制度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启示》文中提出建立健全班主任制度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明特色和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班主任制度建设先后经历了初步探索、反思改进、逐步规范、全面加强等四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始终与人才培养相贯穿、与辅导员制度相统一、与教师队伍建设相联结、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等基本经验。总结和借鉴这些经验,有利于从增进身份认同、构建工作标准、强化作用发挥和加大能力提升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校班主任队伍建设。
王君[5](2020)在《回归生活的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文中指出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但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产生偏差,劳动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与生活中逐渐被忽视,从而学生的劳动品质水平也令人担忧,他们不愿意劳动,劳动技能差,有的甚至鄙视劳动。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加强劳动教育重新成为国家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又一次引发我们对当前小学劳动教育的思考。虽然在出台的各文件中没有明确提劳动品质这个概念,但如今所倡导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等都属于劳动品质的内容,劳动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良好劳动品质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生活的劳动实践中进行检验。生活是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走进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获得全面发展,体现生活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这一主张与回归生活的教育理论相契合,劳动教育回归生活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必须的。本文就是基于回归生活这一视角,探讨劳动教育问题及实施路径,将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和教育性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从知情意行各方面推动小学生劳动品质的形成。本研究是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以及知行合一理论为依据,结合当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核心素养中劳动意识的培养,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文件,对回归生活的劳动教育特点、小学生劳动品质的构成进行了分析,根据品质概念的内涵以及劳动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归纳出小学生劳动品质包括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和劳动行为习惯四个方面。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现状调查问卷,以及访谈提纲和观察提纲。以Q市M小学为个案,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学生问卷,教师和家长访谈,校园观察,了解M小学学生劳动品质水平,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然后根据对M小学的现状调查以及相关劳动教育的研究概括总结出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小学生劳动品质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学校劳动教育有待加强、家庭劳动教育欠缺等。并且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在整理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从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三方面探索出回归生活的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路径。
余云露[6](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陈发友[7](2018)在《以“勤”“规”“正”“爱”为抓手,做最好的班主任》文中研究指明怎样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是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班主任管理的客观要求。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要勤垦工作,从细节做起;要立好规矩,从制度做起;要公平公正,从尊重做起要全心以爱,从点滴做起;要学识渊博,从尊重做起。只有做好的日常过程管理工作,班级工作才能井然有序,才能真正地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才能有真正的学生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才能有真正的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夏冬杰[8](2018)在《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和教育的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持续提升专业素养与能力,实现自我更新和专业发展。因此,学习理应成为教师自觉的生活方式,教师理应成为自觉的学习者。然而,工作强度高、时间长、压力大以及心理上的倦怠是当下教师的生存常态,而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已经成为了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大瓶颈。要让教师自觉主动地学习,关键是要解决教师学习的动力问题。教师学习动力问题既是确保教师有效学习、提升教师教育与培训质量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教师学习研究领域亟待攻关的理论问题。但从已有研究来看,教师学习动力因素尚未系统梳理,教师学习背后的动力机制尚未揭示,一些深层的原理性问题依旧没有解决。本研究采用了案例研究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视角和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教师学习动力的内涵、特征、来源、结构”“教师学习的动力因素”“教师学习动力生成与变化的内在机制”三个问题进行了立体式、全景式的探讨,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教师学习动力是由教师个人、组织、社会交互构建的;教师学习动力是因多种力量的叠加博弈而动态变化的;教师学习动力个性多于共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共存。本论文正文部分由绪论、第一至六章、结论与展望等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和研究设计,包括选题的背景、核心概念、已有研究述评、研究设计和研究意义。第一、二章介绍了作为本研究理论基础的动机理论和交往理论,阐述了关于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的基本认识,即教师学习动力是“人”的学习动力、教师学习动力是源自教学关系动力、教师学习动力是专业实践活动动力。第三至五章从教师个体、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分析了教师学习的动力因素。个体层面包括:理想与信念、需要与意识、观念与认识、兴趣与责任、决心与毅力等;组织层面包括:学校文化、管理制度和人际交往等;社会层面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第六章在第三至五章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教师学习动力生成与变化的内在机制,包括教师学习动力的内生机制、教师学习动力的外驱机制、教师学习动力的浸润机制以及教师学习动力的博弈机制。结论与展望部分概括了三个结论,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姜晶晶[9](2017)在《学生干部精英到教育管理精英发展路径研究 ——以上海师范大学师范专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高校学生干部群体是这个重要基地的先进分子。他们不仅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沟通师生感情、传递师生信息的桥梁和纽带。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不仅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因此,加强对他们的关注和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聚焦于学生干部精英和教育管理精英,在学校,他们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在社会,他们逐步成为教育管理精英,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引起重视。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的中小学校长,他们是引领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先锋军。他们对于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提升学校的管理效能,打造学校的管理品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教育管理者的成长研究,研究者们从不同层面对校长的成长进行了描述和介绍,原因分析和对策探索,为我国加快中小学校长的发展提供了许多依据。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高等教育下的学生干部精英与教育管理精英相联系,探索从高校学生干部精英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教育管理精英的,以及探索高校学生干部的经历是否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上海各个区的部分中小学校长就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经历做了深度采访,通过他们切身体会和经历,总结这一群体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探索他们的发展路径,一则为中小学教师、校长的选拔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基础,二则为高校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提供了指导性的方向。将高校人才输出与中小学人才需求相挂钩,促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双向发展。
满建宇[10](2017)在《校长专业标准视野下校长领导角色研究 ——以K校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校长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担负着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重任。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尤其是对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的治学理念和办学行为受制于校长能否准确定位其领导角色,取决于校长专业化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因此,作为学校的领头雁和带头人,在教育内部治理、教育供给侧改革等社会背景下,准确定位校长的领导角色,把握校长领导角色职能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本文运用个案研究方法,以山东省T市J中学K校长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到J中学为期3个多月的调研、走访和座谈,全面了解K校长在J中学的管学治教行为,既研究K校长的教育理念以及在办学过程中学校治理和文化建设中的角色行为,又深入分析善文化在J中学开展的状况以及对J中学教师、学生等产生的影响,同时还通过对J中学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以及与J中学有着密切关系的教委办主任、J中学所在的社区和部分学生家长的座谈,了解K校长在管学治教过程中所采取的行为和扮演的角色以及学校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对K校长的校长角色扮演情况所持的态度。本文对国内外校长角色和校长专业标准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借鉴德鲁克关于人与事的经典管理理论、明茨伯格关于经理工作性质对于经理角色的分类以及巴纳德组织要素及其职责任务等理论,提出了校长角色的“理想类型”模型,由“引领者、促进者和协调者”三大类组成,包括目标引领、教学引领、道德引领,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关系协调、资源协调和自我协调等九种角色。引领角色是校长“领导之心”的体现,以校长的领导之心塑造学校的价值观和发展观;促进角色是校长的“领导之脑”的体现,以校长的领导之脑,身体力行,促进学校大局发展并经营学校的事务;协调角色是校长的“领导之手”的体现,以校长的“领导之手”,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协调各种内外部关系。引领者、促进者和协调者三大类角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可能会出现交叉融合或几种角色集于一身的情况,在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校长所扮演的角色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从理想类型的理论角度将校长所承担的角色进行归类分析,有助于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有助于提升校长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也为校长的角色定位和校长培训提供策略参考。其次,结合对K校长及其所在学校的实地调研和访谈,了解J中学的前世今生和K校长在业务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逐渐成长和发展的历程。通过对K校长做校长期间所采取的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成长的措施和行为,对K校长领导角色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其校长领导角色履行情况,找出他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帮助其解决角色扮演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通过对K校长在引领者、促进者和协调者三类九种角色履行情况的系统分析,针对J中学在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中采取的举措,结合J中学教师、学生对K校长的评价以及学校八年来的发展情况,来论证校长角色的理想类型。在引领角色中,校长不仅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愿景,领航学校发展,而且还要做好教学的引领,承担着高质量办学的主体责任,同时还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的道德发展,促进师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实现学校领导方式的转变。在促进者角色中,校长不仅承担着促进学校发展的主导责任,建立起师生向往的精神家园,而且要促进教师发展,强化教师从教意愿,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以扎实的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校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发展观,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和展示才华的舞台,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创设有利的条件和氛围。协调则是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创设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校长首先要做好关系的协调工作,包括学校内部中校长与领导干部团队之间的关系,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学校发展创设一个风清气正的内部环境,以及学校外部中包括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与社区的关系,与家长的关系等,为学校发展创设有利的外部环境,还要协调好各类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财物资源,充分发挥资源在办学中的作用,放大办学能量。同时校长要做好自我协调,包括不同人群、不同场合、不同时期等角色的协调以及自我身心的协调,以健康的身心来管学治教,充分享受到教育所带来的职业幸福感。最后,针对校长角色存在的定位问题,通过改变校长任命方式、完善校长评价体系建设、提高校长工作待遇等建议,解决制约校长领导角色定位的瓶颈。尤其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的背景下,科学设计校长专业培训标准,提升校长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提高办学质量。
二、班主任工作四做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班主任工作四做起(论文提纲范文)
(1)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渗透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身示范,提升教师素养 |
二、尊重理解,构建和谐关系 |
三、创新管理,革新德育理念 |
四、群策群力,共建民主班级 |
五、心理疏导,促进学生发展 |
六、结语 |
(2)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概述 |
2.1 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爱国主义 |
2.1.2 爱国主义教育 |
2.1.3 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 |
2.1.4 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 |
2.2 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理论依据 |
2.2.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2 习近平爱国主义系列重要论述精神 |
2.2.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
2.3 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现实意义 |
2.3.1 有利于一体化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有爱之人 |
2.3.2 有利于一体化培养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有信之人 |
2.3.3 有利于一体化培养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有志之人 |
2.3.4 有利于一体化培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有梦之人 |
3 成都市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现状分析 |
3.1 成都市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现状调查 |
3.1.1 成都市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基本做法 |
3.1.2 成都市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成都市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取得的成就 |
3.2.1 政府及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工作 |
3.2.2 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工作 |
3.2.3 一体化规定爱国主义教育目标 |
3.2.4 一体化设置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
3.2.5 一体化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法 |
3.3 成都市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
3.3.1 理念认识的一致性有待达成 |
3.3.2 组织管理的纵深性有待推进 |
3.3.3 合力育人的协同性有待加强 |
3.3.4 载体运用的创新性有待提高 |
3.3.5 考核评价的多元性有待探索 |
3.4 成都市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存在问题的成因 |
3.4.1 应试教育思想阻碍了理念认识的全面普及 |
3.4.2 体制机制欠缺阻碍了组织管理的上下同力 |
3.4.3 资源统整不够阻碍了合力育人的同向同行 |
3.4.4 介质适配不足阻碍了载体运用的推陈出新 |
3.4.5 传统评价观念阻碍了考核评价的综合多样 |
4 新时代改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
4.1 突破理念藩篱,推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理念一体化建设 |
4.1.1 转变应试观念,顺应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
4.1.2 提升认识站位,培养站谋深远的工作队伍 |
4.1.3 贯彻育人为本,树立“三全”教育新理念 |
4.2 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管理一体化建设 |
4.2.1 专管专治,设立上传下达的管理机构 |
4.2.2 首尾贯通,创建系统完备的工作机制 |
4.2.3 纵横联动,健全协调有力的管理制度 |
4.3 整合各方优势,推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 |
4.3.1 把握校内现有资源,发挥校园第一阵地作用 |
4.3.2 调动家庭优质资源,提高家庭家长的配合度 |
4.3.3 运用社区特色资源,打造教育活动本土空间 |
4.3.4 挖掘社会丰富资源,开辟教育活动广阔空间 |
4.4 精准打造介质,推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载体一体化建设 |
4.4.1 注重创新,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 |
4.4.2 结合实际,选取符合各年龄阶段特点的特色载体 |
4.4.3 凝聚力量,编写符合各年龄阶段特点的生动教材 |
4.5 改变评价观念,推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评价一体化建设 |
4.5.1 “一把尺子”,制定科学考核标准 |
4.5.2 多元考核,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
4.5.3 及时反馈,科学运用评价结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H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三)研究目标与思路 |
1.研究目标 |
2.研究思路 |
二、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1.班级管理的研究 |
2.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研究 |
3.研究述评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1.班级管理 |
2.教育公平 |
3.班级管理的教育公平 |
(三)相关理论基础 |
1.正义理论 |
2.教育公平理论 |
3.公平理论 |
三、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
1.研究设计 |
2.调研实施 |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
1.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2.访谈情况的结果与分析 |
3.观察情况的结果与分析 |
(三)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
1.班级日常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
2.班级教学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
3.班级学生活动中的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
四、影响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表现的原因分析 |
(一)教育约束带来影响 |
(二)精英教育观作祟 |
(三)教师管理方式的误区 |
五、改善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的策略 |
(一)教学管理中贯彻教育公平的理念 |
1.班主任要强化班级教学管理 |
2.任课教师要兼顾班级管理 |
3.学生要参与教学管理 |
(二)日常管理中推行平等的教育观 |
1.推进民主化的班级管理制度 |
2.给予弱势学生机会补偿 |
3.建立真实评价体制 |
(三)构建新的班级管理理念 |
1.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
2.树立学生正确的公平观 |
3.构建新的班级管理理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2 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3 访谈提纲 |
致谢 |
(4)我国高校班主任制度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班主任制度建设的基本历程 |
(一)初步探索时期(1949—1976年):高校班主任制度与辅导员制度同时设计与实施 |
(二)反思改进时期(1977—2003年):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同时配备和同步加强 |
(三)逐步规范时期(2004—2012年):高校班主任育人地位和作用不断巩固 |
(四)全面加强时期(2012年至今):担任班主任成为新时代高校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 |
二、高校班主任制度建设的主要经验 |
(一)始终与人才培养相贯穿 |
(二)始终与辅导员制度相统一 |
(三)始终与教师队伍建设相联结 |
(四)始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
三、高校班主任制度建设的重要启示 |
(一)在加强整体队伍建设中增进班主任的身份认同 |
(二)在完善制度规范中构建班主任的工作标准 |
(三)在强化育人职责中促进班主任的作用发挥 |
(四)在提升育人质量中加强班主任的能力提升 |
(5)回归生活的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1.劳动品质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2.小学生劳动品质的养成受到忽视 |
3.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的根本途径是回归生活 |
4.目前关于小学生劳动品质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相关研究 |
2.国内相关研究 |
3.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教育回归生活 |
2.小学生劳动品质 |
3.劳动教育 |
4.养成 |
(二)回归生活的劳动教育的特点 |
1.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
2.教育内容的生活性 |
3.教育过程的体验性 |
4.教育力量的综合性 |
(三)小学生劳动品质构成 |
1.劳动认知 |
2.劳动情感 |
3.劳动意志 |
4.劳动行为习惯 |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
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4.知行合一理论 |
二、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现状调查——以Q市M小学为例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内容 |
4.调查方法与工具编制 |
(二)调查实施 |
(三)调查结果 |
1.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现状 |
2.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状况 |
3.家庭对小学生劳动教育情况 |
三、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存在的问题 |
(一)小学生劳动品质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
1.小学生劳动认知缺乏 |
2.小学生劳动情感淡漠 |
3.小学生劳动意志薄弱 |
4.小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 |
(二)学校劳动教育有待加强 |
1.课程开设不足,劳动教育流于形式 |
2.劳动教育内容枯燥,与生活实际相脱离 |
3.受劳动教育方式局限,教学过程缺乏实践性 |
4.劳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
(三)家庭劳动教育欠缺 |
1.家长“包办代劳”现象严重 |
2.缺乏系统性安排 |
3.家长劳动教育方式有误 |
四、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影响劳动品质水平 |
(二)学校教育理念有偏差,劳动教育受到忽视 |
1.重智育轻劳动教育 |
2.教师劳动教育责任意识薄弱 |
(三)学校劳动教育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 |
1.劳动教育目标不明确 |
2.劳动教育实施缺乏保障 |
3.劳动教育评价系统不完善 |
(四)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相对局限,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
(五)劳动教育的方法不科学,劳动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
(六)家长价值取向扭曲,对学生期望出现偏差 |
(七)生育政策下新型家庭结构的影响 |
五、回归生活的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路径探析 |
(一)回归生活的学校劳动教育策略 |
1.更新教育理念,切实重视劳动教育 |
2.完善劳动教育体系,保障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 |
3.开发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
4.拓宽劳动教育的途径,实施体验性教学 |
5.改进劳动教育方法,坚持教劳相结合的原则 |
6.尊重性别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
(二)回归生活的家庭劳动教育举措 |
1.提高劳动教育意识,创造良好的家庭劳动环境 |
2.合理安排劳动内容,激发小学生劳动兴趣 |
3.家长要以身作则,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
(三)激发小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在生活实践中养成劳动品质 |
1.完善小学生的劳动认知 |
2.涵养小学生的劳动情感 |
3.磨炼小学生的劳动意志 |
4.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状况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状况家长访谈提纲 |
致谢 |
(6)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
1.1.3 个人兴趣指向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1.1 理论意义 |
1.2.1.2 实践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小学教师 |
1.4.2 教师职业困惑 |
1.4.3 叙事研究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
2.4.1 访谈法 |
2.4.2 观察法 |
2.4.3 实物收集法 |
2.4.4 文献分析法 |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
2.5.1 研究的伦理 |
2.5.2 研究的效度 |
2.5.3 研究的推广度 |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
5.1 内部影响因素 |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
5.2 外部影响因素 |
5.2.1 社会环境 |
5.2.2 学校因素 |
5.2.3 家庭因素 |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
附录7:图片汇集 |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7)以“勤”“规”“正”“爱”为抓手,做最好的班主任(论文提纲范文)
一、要勤垦工作, 从细节做起 |
二、要立好规矩, 从制度做起 |
三、要公平公正, 从尊重做起 |
四、要全心以爱, 从点滴做起 |
五、要学识渊博, 从尊重做起 |
六、要团结协作, 从协调做起 |
(8)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社会转型与发展赋予教师终身学习的专业职责 |
(二)教育改革对教师高期望与教师研修实效的反差 |
(三)教师学习形态正逐渐从外在驱动转向内在自觉 |
(四)激发教师学习动力是当前教师教育的关键问题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教师学习 |
(二)学习动力 |
(三)动力机制 |
三、已有研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评论与启示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基本认识 |
一、理论基础 |
(一)动机理论 |
(二)交往理论 |
二、基本认识 |
(一)教师学习动力是“人”的学习动力 |
(二)教师学习动力是源自教学关系动力 |
(三)教师学习动力是专业实践活动动力 |
第二章 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理论界说 |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内涵与特征 |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内涵 |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特征 |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来源与结构 |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来源 |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结构 |
三、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理论阐释 |
(一)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内涵 |
(二)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层次 |
(三)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类型 |
第三章 教师学习的自我动力 |
一、理想与信念:教师学习的精神动力 |
(一)崇高理想引领“疯狂学习” |
(二)人生追求和信念激发勤奋钻研 |
二、需要与意识:教师学习的主体动力 |
(一)自我发展需要引发教师学习动力 |
(二)“教”的需要触发教师学习动力 |
(三)工作需要催生教师学习动力 |
(四)规划意识引领教师学习动力 |
(五)反思意识助推教师学习动力 |
三、观念与认识:教师学习的认知动力 |
(一)教学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认识激发学习动力 |
(二)机械的生活消磨了自我学习和提升的动力 |
(三)理论素养的欠缺不得不逼着去学习 |
四、兴趣与责任:教师学习的情感动力 |
(一)“我就是喜欢数学,喜欢数学教育” |
(二)复杂的情感体验对专业学习动力的影响 |
(三)“只要有责任感就能教好书,责任感比热爱更重要” |
五、决心与毅力:教师学习的意志动力 |
(一)“确定了一个目标以后,为它尽了全部的努力” |
(二)“凡是跟实验有关的事情,不管多困难,我都乐意去做” |
第四章 教师学习的组织动力 |
一、学校场域中教师学习的文化动力 |
(一)学校良好文化支撑教师学习的动力 |
(二)学校应试文化消磨教师学习的动力 |
二、学校系统中教师学习的制度动力 |
(一)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学历进修的动力 |
(二)职称荣誉制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
三、学校场景中教师学习的交往动力 |
(一)同伴互助产生教师学习动力 |
(二)专家引领产生教师学习动力 |
(三)师生交往形成教师学习动力 |
第五章 教师学习的社会动力 |
一、教师学习的社会政治动力 |
(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及其影响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教师思想改造运动及其影响 |
(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赋予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
(四)新中国成立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
二、教师学习的社会经济动力 |
(一)经济发展、教育发展与教师学习动力 |
(二)经济体制、教育体制与教师学习动力 |
三、教师学习的社会文化动力 |
(一)中西文化视域中的教师学习动力 |
(二)地域文化视域中的教师学习动力 |
(三)城乡文化视域中的教师学习动力 |
第六章 教师学习动力的生成与变化机制 |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内生机制 |
(一)教师学习内生动因的动力转化机制 |
(二)教师学习内生动因的交互作用机制 |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外驱机制 |
(一)教师学习的制度驱动机制 |
(二)教师学习的交往驱动机制 |
三、教师学习动力的浸润机制 |
(一)基于高度内化的自在自发动力机制 |
(二)基于深层认同的自觉自为动力机制 |
(三)基于理性判断的社会适应动力机制 |
四、教师学习动力的博弈机制 |
(一)教师学习自我动力与组织动力的博弈 |
(二)教师学习自我动力与社会动力的博弈 |
(三)教师学习组织动力与社会动力的博弈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教师学习动力是由教师个人、组织、社会交互构建的 |
(二)教师学习动力是因多种力量的叠加博弈而动态变化的 |
(三)教师学习动力个性多于共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共存 |
二、研究展望 |
(一)充分理解教师学习动力的交互整合形态 |
(二)充分挖掘教师学习动力变化的共性规律 |
(三)充分剖析教师学习动力缺乏的深层机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学生干部精英到教育管理精英发展路径研究 ——以上海师范大学师范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核心概念综述 |
1.2.2 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2.4 理论假设 |
1.3 理论基础 |
1.3.1 人力资本理论 |
1.3.2 社会资本理论 |
1.3.3 胜任力理论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学生干部精英到教育管理精英发展路径实证分析 |
2.1 进入田野 |
2.2 研究过程和工具 |
2.2.1 研究过程 |
2.2.2 研究工具:访谈提纲 |
2.3 案例描述 |
2.3.1 研究对象简介 |
2.3.2 访谈描述 |
2.4 案例结果与分析 |
2.4.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
2.4.2 影响因子提取 |
第3章 教育管理精英发展路径“梯度上升”模型 |
3.1 教育管理精英发展各阶段影响因素 |
3.1.1 教师阶段—专业知识是条件,教学能力是途径 |
3.1.2 班主任阶段—沟通协调是基础,自我学习是法宝 |
3.1.3 年级组长阶段—服务意识是内因,综合能力是关键 |
3.1.4 教导主任阶段—执行力是保障,敬业精神是动力 |
3.1.5 (副)校长阶段—基层经验是基石,超前意识是砝码 |
3.2 学生干部精英到教育管理精英发展路径的关键因素 |
3.2.1 学生干部经历的起点优势 |
3.2.2 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科研能力 |
3.2.3 教学和管理经验的优势积累 |
3.2.4 不断地自我学习和实践 |
3.3 教育管理精英发展路径“梯度上升”模型 |
3.3.1 专业阶梯路径 |
3.3.2 行政阶梯路径 |
3.3.3 交叉阶梯路径 |
第4章 教育管理精英发展路径的启示及思考 |
4.1 主体发展是不断主动发展的过程 |
4.2 主体发展是不断利用外部资源,进行优势积累的过程 |
4.3 主体发展是主体和客观环境互动的过程 |
第五章 结语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教育管理精英发展路径访谈提纲 |
附录B 访谈和录音协议书 |
附录C 教育管理精英发展路径问卷 |
附录D 关键人物采访记录(选摘) |
附录E 自由访谈(选摘)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校长专业标准视野下校长领导角色研究 ——以K校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置身校长:新角色的迷茫 |
二、冷静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对照 |
三、教育改革:角色冲突与迷茫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 |
一、文献综述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研究方法 |
第—章 标准之内与标准之外:校长领导角色的理想类型 |
第一节 《校长专业标准》对校长领导角色的规训 |
一、《校长专业标准》出台的背景 |
二、《校长专业标准》对校长的专业要求 |
第二节 校长领导角色的理想类型 |
一、引领者角色,学校精神长相的“设计师” |
二、促进者角色,学校健康成长的“项目经理” |
三、协调者角色,学校和谐发展的“项目主管” |
第三节 校长领导角色之间的关系 |
一、引领者与促进者之间的关系 |
二、协调者与引领者之间的关系 |
三、协调者与促进者之间的关系 |
第二章 K校长及J中学 |
第一节 K校长的成长史 |
一、K校长的成长历程 |
二、K校长的工作经历 |
三、我与K校长 |
第二节 作为K校长工作场域的J中学 |
一、作为礼仪之乡的J镇 |
二、时代变迁中的J中学 |
第三节 K校长的教育领导理念 |
一、让每一个孩子都有绽放的理由 |
二、让每一位教师都有专业发展的诉求 |
三、让学校充满善文化的气息 |
第三章 引领者,用“心”把握学校前行的方向 |
第一节 目标引领,做学校发展的“领航人” |
一、愿景是形象且生动的行动指南 |
二、目标是抽象又实际的理念系统 |
三、规划是具体且可行的实施方案 |
四、文化是稳定且持续的引领力量 |
第二节 教学引领,做办学质量的“担当人” |
一、教与学的引领是校长的首要职责 |
二、教学理念的更新是校长的重要任务 |
三、教学过程的管理是教学引领的基本保证 |
四、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教学引领的最终目的 |
第三节 道德引领,做立德树人的“促进人” |
一、道德领导是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 |
二、道德引领学生发展,奠基学生幸福人生 |
三、以道德领导实现学校领导方式的转变 |
第四章 促进者,用“脑”担当学校发展的使命 |
第一节 促进学校发展,做学校发展的“明白人” |
一、明确发展定位,引领目标方向 |
二、确定改革主题,激活内部活力 |
三、形成共同愿景,建设精神家园 |
第二节 促进教师发展,做教师成长的“引路人” |
一、强化从教意愿,提升师德素养 |
二、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水平 |
三、巩固专业基础,强化继续教育 |
第三节 促进学生发展,做学生成长的“举旗人” |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奠基学生终生发展基石 |
二、客观对待学习成绩,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
三、搭建多种发展平台,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
第五章 协调者,创设学校发展的和谐环境 |
第一节 协调关系,做运行机制的“活化人” |
一、协调与主管部门的关系,寻求政府支持 |
二、协调与教师的关系,建立合作竞争机制 |
三、协调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关系,做沟通达人 |
四、协调与家长的关系,彰显家庭的教育功能 |
五、协调与社区的关系,实现合作共赢 |
六、协调与媒体的关系,放大办学能量 |
第二节 资源协调,做办学能量的“放大人” |
一、政策协调,发挥政策的学校治理改革功能 |
二、人力资源协调,激活学校人力潜能 |
三、“财”“物”协调,发挥财物的功效 |
四、生源协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
第三节 协调自我,做幸福教育的“享受人” |
一、不同场合的角色调适 |
二、不同人群的角色调适 |
三、自我的心理调适 |
第六章 校长专业标准视野下的校长领导角色困顿 |
第一节 《校长专业标准》修订完善的建议 |
一、《校长专业标准》要强化校长的道德领导力 |
二、《校长专业标准》要关照校长的自我协调能力 |
三、依据《校长专业标准》,亟待制定校长培训标准 |
四、《校长专业标准》要进一步明晰校长评价体系 |
第二节 K校长的领导角色困顿 |
一、教学领导与校长兼课的困惑 |
二、引领教师发展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困惑 |
三、学生发展与家庭配合、社会影响的困惑 |
四、教师发展与“教育政治”的困惑 |
五、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困惑 |
第三节 厘清并解决影响校长领导角色定位的制约瓶颈 |
一、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
二、提升校长的职业幸福感 |
三、提升校长专业化发展水平 |
第四节 加强校长领导力培训是校长领导角色转化的有效途径 |
一、明确定位校长培训内容和要求 |
二、关注校长道德领导力培训 |
三、活化培训方式,提升培训效果 |
研究结论与研究反思 |
一、研究的基本贡献 |
(一) 构建校长领导角色的理想类型模型 |
(二) 明确校长领导角色之间的关系 |
(三) 提出了校长专业标准修改的建议 |
(四) 指出校长领导角色定位的路径 |
二、持续的追问 |
(一) 校长究竟是什么 |
(二) 谁控制了校长的工作 |
(三) 校长需要什么样的核心素养 |
(四) 校长亦需要自己的“瓦尔登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 |
附录二、校长领导角色调查问卷 |
附录三、校长领导角色访谈提纲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班主任工作四做起(论文参考文献)
- [1]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渗透路径探析[J]. 宫磊. 家长, 2021(25)
- [2]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D]. 胡沥丹.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H中学为例[D]. 张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我国高校班主任制度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启示[J]. 汪阳,刘宏达. 思想教育研究, 2021(05)
- [5]回归生活的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D]. 王君.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7]以“勤”“规”“正”“爱”为抓手,做最好的班主任[J]. 陈发友. 中华少年, 2018(31)
- [8]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D]. 夏冬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9]学生干部精英到教育管理精英发展路径研究 ——以上海师范大学师范专业为例[D]. 姜晶晶.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10]校长专业标准视野下校长领导角色研究 ——以K校长为例[D]. 满建宇.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