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硝唑在内科疾病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秋莲[1](2021)在《加味黄连解毒汤内服联合苦黄汤湿敷治疗热毒蕴肤证酒渣鼻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运用加味黄连解毒汤联合苦黄汤湿敷治疗热毒蕴肤型酒渣鼻,观察患者的皮损消退情况、自觉症状改善、安全性及复发率指标,判断加味黄连解毒汤联合中药湿敷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酒渣鼻提供新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从2019年06月至2020年07月在我院皮肤科门诊严格按照热毒蕴肤证酒渣鼻的诊断标准筛选出6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加味黄连解毒汤联合苦黄汤湿敷(治疗组)34例,盐酸米诺环素胶囊联合0.75%甲硝唑凝胶(对照组)34例。治疗组运用加味黄连解毒汤联合苦黄汤湿敷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米诺环素胶囊配合0.75%甲硝唑凝胶治疗。6周为1疗程,观察1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皮损评分及消退率、自觉症状评分改善情况、皮损有效率、自觉症状有效率及安全性指标,并运用统计学SPSS25软件进行分析比较。依据拟定的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皮损积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2)两组治疗前后自觉症状积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自觉症状积分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3)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治疗组皮损总有效率91.2%与对照组总有效率82.4%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组自觉症状总有效率97.1%,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1.8%比较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1);(4)两组在不良反应率方面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两组药物均能改善皮损积分,加味黄连解毒汤内服联合苦黄汤湿敷在改善患者红斑、丘脓疱疹、毛细血管扩张积分方面优于单纯西药联合组。2.两组药物均能降低自觉症状积分,加味黄连解毒汤内服联合苦黄汤湿敷在改善口干、便秘、灼热感、瘙痒症状积分方面优于单纯西药联合组。3.加味黄连解毒汤内服联合苦黄汤湿敷的皮损疗效优于单纯西药联合组;加味黄连解毒汤内服联合苦黄汤湿敷的自觉症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联合组。4.加味黄连解毒汤内服联合苦黄汤湿敷治疗热毒蕴肤证酒渣鼻患者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吴瑞[2](2021)在《穴位埋线对于改善胃溃疡症状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对比穴位埋线与传统针刺及西药治疗改善胃溃疡腹痛、反酸等临床症状的疗效,为临床上穴位埋线改善胃溃疡症状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将符合研究要求的,治疗前均经西医明确诊断的90例胃溃疡患者,且排除如穿孔、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穴位埋线组)、对照组(普通针刺组)、西药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及对照组均取穴足三里、内关、中脘,并根据证型加减配穴治疗,西药组给予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三组均进行两个疗程共两个月的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两个疗程、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VAS疼痛评分及症状评分,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三种疗法对改善胃溃疡症状的临床疗效和短期疗效。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证型分型,及VAS评分、症状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两个疗程:三组患者在VAS评分、症状评分方面对比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对比针刺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与西药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3.总有效率对比: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3.3%,针刺组为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为83.3%,与观察组、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3个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与治疗两个疗程对比,埋线组对比针刺组及西药组有明显差异(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穴位埋线、普通针刺、口服西药三种治疗胃溃疡方法观察,发现三种治疗方法均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治疗结束后穴位埋线与普通针刺组的近期疗效相当,均优于口服西药治疗。但穴位埋线于治疗结束后三个月的短期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及口服西药治疗。穴位埋线治疗胃溃疡具有安全高效、操作简便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范文娟[3](2020)在《毫火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冲任不调型痤疮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究毫火针结合穴位埋线对比外用甲硝唑治疗冲任不调型痤疮的疗效,为临床选择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冲任不调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毫火针+穴位埋线组和甲硝唑组,每组各25例,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4次。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填写痤疮GAGS评分量表、中医症状体征评分量表、CADI评分量表,治疗结束后统计数据探究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异。结果:在组内前后比较中,治疗后两组在痤疮GAGS评分、中医症状体征评分、CADI评分上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间比较中,治疗前后痤疮GAGS评分差值、中医症状体征评分差值、CADI评分差值的P值分别为:0.384、0.278、0.9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本研究,毫火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冲任不调型痤疮疗效确切。该治疗方案与外用甲硝唑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安全性更强,可长期使用。该疗法对于其他类型痤疮是否有同样效果需进一步探讨。
周明[4](2019)在《桂枝茯苓丸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指出桂枝茯苓丸是医圣张仲景所着的《金匮要略》中的经典名方,是仲景治疗妇人症瘕疾病的专方,本方组方严谨、用药精当,疗效明确。本研究旨在于结合历代医家与学者对桂枝茯苓丸的认识与临床运用,来进一步系统地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出其证治规律,以便更好的为临床选方用方提供依据。文献综述部分,通过搜集和整理近5年来对桂枝茯苓丸的现代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的进展,把握桂枝茯苓丸在现代临床当中所应用的主治疾病和临床范围,通过对其药理性的研究,以进一步扩展本方的应用范围与用药思路。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分别从原文出处、原文分析、用方分析、用药分析、病位分析、病因病机分析、症状分析方面研究桂枝茯苓丸的方证理论,并运用现代统计学和Microsoft Excell工作表格建立桂枝茯苓丸的现代医案数据库,进行归纳、分析、统计,得出桂枝茯苓丸的证治规律。通过对现代医案数据的归纳、分析、统计所得结论:一、桂枝茯苓丸的方证理论研究所得桂枝茯苓丸证的病因多为外感淫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劳过度等,以致体内脏腑气血阻滞,血瘀内结,其病位在胞宫,其症状表现为停经3个月后出现脐上胎动,若停经的前3个月,月经就不正常,出现下血失调的情况,停经后3个月再次出现下血,并且在病人自觉脐上出现胎动,亦为“症病”。其用方中桃仁、丹皮活血化瘀,桂枝、茯苓温运水湿以化痰散结,芍药养阴和血,共奏祛瘀化痰、消症散结之效。二、通过收集566例现代临床医案总结得出,桂枝茯苓丸证的大部分的发病患者为女性,多发生在在16-30岁的青年和31-45岁的中年患者这两个年龄段,发病的季节冬季的发病率低于春夏秋三季,病程多持续在半年以内但大于1月和超过1年,主要症状是腹痛、经色暗红、腰膝酸痛,其兼证为月经有血块、腹部有肿物、腹部坠胀、月经量多、神疲乏力等症状,舌象多表现为舌质暗和有瘀点,脉象多以沉涩脉和细弦脉居多,用药配伍方面多在原方的基础上配伍:行气药、利水药、活血药、止痛药、补肾药、清热以及软坚散结药等,桂枝茯苓丸可应用于临床各科,只要辨证准确,均可达到理想的临床疗效。
王红兰[5](2018)在《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学校教职工健康体检,了解教职工健康状况,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采集2017年教职工体检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病种,分析原因,为进一步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甲状腺结节为体检诊断第一位;幽门螺杆菌阳性为体检阳性体征第一位。结论职工常见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曹亮,田喜强,董艳萍,李萍萍,贺金鹏,李志鹏[6](2016)在《介孔SBA-15的制备及药物缓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P123/F127为模板剂,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合成介孔SBA-15,并通过真空浸渍法完成甲硝唑与SBA-15的组装,利用X射线衍射介孔SBA-15进行表征;研究组装于SBA-15上的甲硝唑在模拟胃液中的释放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甲硝唑已组装于SBA-15孔道内,组装的甲硝唑在模拟胃液中缓释12 h释放达70%,说明介孔SBA-15对甲硝唑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潘康锁[7](2013)在《复方甲硝唑分散片的制备及其质量控制》文中认为本试验以甲硝唑和盐酸土霉素为主药,选择合适的辅料制备分散片,并建立质量控制方法。用正交试验筛选处方,并进行制粒粒度的选择;复方甲硝唑分散片的质量检查包括性状检查、重量差异检查、硬度检查、pH检查、崩解时限检查和分散均匀度检查;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甲硝唑和盐酸土霉素有效含量进行考察,计算其回收率和精密度;以简化寇氏法测定其LD50,进行安全性试验。最优处方为甲硝唑含量为20%,盐酸土霉素为10%,羧甲基淀粉钠为15%,淀粉为25%,微晶纤维为25%;复方甲硝唑分散片质量检查结果符合中国兽药典对片剂的质量要求;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甲硝唑和盐酸土霉素测定其回收率高,精密度好。安全性试验测定的LD50为2940mg/kg,制得的片剂为低毒药物。此试验制备的复方甲硝唑分散片具有崩解速度快、服用方便、制备工艺简单、稳定性强和顺应好的优点,可用于兽医临床。
常丽萍,吕军影,阙铁生,李曙光,卓冬婷[8](2011)在《藿朴夏苓汤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藿朴夏苓汤组成源自《医原》,方名和剂量出自《重订广温热论》,是治疗湿温病初起,湿重于热的常用方。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和经验的总结,本方的应用范围有所扩大,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湿热相关疾病的治疗。笔者统计了1986—2010年国内数十种中医、中西医结合期刊等有关文献,得到藿朴夏苓汤临床应用的论文79篇,共涉及病种51种,其中内
郝正华,白克华,王锐利,张丽锋,张淑秋[9](2008)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甲硝唑结肠定位缓释微丸的含量》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甲硝唑结肠定位缓释微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05mol/L磷酸二氢钾(用0.01mol/L磷酸溶液调节pH至3.5)(17.5∶17.5∶65,V/V/V),流速1.0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317nm。结果缓释微丸中的辅料对甲硝唑的测定无干扰。甲硝唑在4~24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以甲硝唑浓度(C)对峰面积(A)进行线性回归,标准曲线方程为A=76386C+36330,r=0.9999;日内、日间标准偏差均<2%;平均回收率均98.9%100.1%。结论该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重现性均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可用于甲硝唑结肠定位缓释微丸的含量测定及稳定性研究。
易晓玲,冉芸[10](2007)在《甲硝唑临床应用趋势及再评价》文中认为目的对甲硝唑的临床应用进行再评价,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甲硝唑的临床应用特点、优势及扩展范围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与结论在甲硝唑广泛显示出自身抗感染优势及特点的同时,不要忽视甲硝唑的不良反应和临床预防使用过滥的倾向,要做到正确、规范使用甲硝唑,提高用药质量。
二、甲硝唑在内科疾病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硝唑在内科疾病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黄连解毒汤内服联合苦黄汤湿敷治疗热毒蕴肤证酒渣鼻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中医证候诊断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脱落标准 |
3.4 剔除标准 |
4 伦理学原则 |
5 研究方法 |
5.1 样本量估算 |
5.2 分组 |
5.3 治疗方法 |
5.4 疗程 |
5.5 日常护理 |
6 观察方法 |
6.1 一般项目指标 |
6.2 皮损评分法 |
6.3 临床自觉症状评分法 |
6.4 安全性指标观察 |
6.5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6.6 安全性评定标准 |
6.7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2.1 性别比较 |
2.2 年龄比较 |
2.3 病程比较 |
2.4 皮损积分比较 |
2.5 自觉症状积分比较 |
2.6 临床疗效比较 |
2.7 不良反应率比较 |
2.8 安全性指标比较 |
讨论 |
1 中医、西医对酒渣鼻的认识 |
2 立题依据 |
3 “加味黄连解毒汤”组方的组成及方解 |
3.1 加味黄连解毒汤的组成 |
3.2 加味黄连解毒汤方解 |
4 组方药物功效及药理机制分析 |
4.1 组方药物功效分析 |
4.2 组方药理作用机制分析 |
5 外用苦黄汤湿敷分析 |
6 对照组选药依据 |
7 试验结果及安全性分析 |
7.1 试验结果分析 |
7.2 安全性分析 |
8 不足与展望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酒渣鼻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穴位埋线对于改善胃溃疡症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临床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病例分组 |
1.2.2 治疗相关器材准备 |
1.2.3 治疗方法 |
1.2.4 观测指标 |
1.2.5 疗效评价标准 |
1.2.6 安全性评价 |
1.2.7 统计学方法 |
1.2.8 结果及统计分析 |
第二章 讨论与分析 |
1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胃溃疡的认识 |
1.1.1 胃溃疡的病因 |
1.1.2 胃溃疡的发病机制 |
1.1.3 胃溃疡的流行病学研究 |
1.1.4 胃溃疡的主要临床症状及常见并发症 |
1.1.5 胃溃疡的西医治疗概况 |
1.2 中医对胃溃疡的认识 |
1.2.1 病因病机 |
1.2.2 中医治疗胃溃疡概况 |
2 讨论与分析 |
2.1 本研究采用穴位埋线的依据 |
2.1.1 穴位埋线中医作用机制研究 |
2.1.2 穴位埋线西医作用机制研究 |
2.1.3 小结 |
2.2 穴位埋线不良反应讨论 |
2.3 本研究采用穴位的依据 |
2.4 针灸治疗胃溃疡的机理研究 |
2.4.1 针灸对胃酸分泌的影响 |
2.4.2 针灸对胃肠激素的调节作用 |
2.4.3 针灸对修复胃黏膜屏障损伤相关蛋白酶的作用 |
2.4.4 针灸对氧自由基的影响 |
2.4.5 针灸对幽门螺旋杆菌的影响 |
2.4.6 小结 |
2.5 观测指标讨论 |
2.6 西药组选用药物讨论 |
2.7 研究结果讨论 |
3 不足与展望 |
3.1 不足 |
3.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毫火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冲任不调型痤疮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一、痤疮的定义 |
二、流行病学研究 |
三、痤疮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四、痤疮的西医治疗 |
五、小结 |
第二节 中医学对痤疮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一、古代中医典籍对痤疮的认识 |
二、现代医家对痤疮的研究探讨 |
三、小结 |
第三节 毫火针治疗痤疮的历史沿革及研究进展 |
一、毫火针的历史沿革 |
二、毫火针治疗痤疮的作用原理 |
三、毫火针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
四、小结 |
第四节 穴位埋线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
一、穴位埋线治疗痤疮的作用原理 |
二、穴位埋线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
三、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实验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案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二、临床疗效比较 |
三、不良事件 |
四、小结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选取干预方法的依据 |
一、实验组 |
二、对照组 |
第二节 实验结果分析 |
一、组内疗效分析 |
二、组间疗效分析 |
第三节 研究质量控制 |
一、治疗方案 |
二、数据收集 |
三、患者依从性 |
第四节 不足之处与展望 |
一、缺乏客观指标 |
二、无单一疗法对照 |
三、研究样本量少、研究时间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附件 |
(4)桂枝茯苓丸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桂枝茯苓丸现代临床应用 |
2 桂枝茯苓丸现代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桂枝茯苓丸的方证理论研究 |
1 桂枝茯苓丸的出处及古籍所载 |
2 桂枝茯苓丸的方证分析 |
2.1 原文分析 |
2.2 用方分析 |
2.3 用药分析 |
2.4 病位分析 |
2.5 病因病机分析 |
2.6 症状分析 |
第二部分 桂枝茯苓丸现代医案证治规律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病案资料收集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资料整理规范化 |
2.4 数据录入 |
2.5 数据统计方法 |
2.6 研究结果的统计及分析 |
2.6.1 发病规律 |
2.6.2 辨证规律 |
2.6.3 用药规律 |
2.6.4 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疾病应用分布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体检对象 |
1.2 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6)介孔SBA-15的制备及药物缓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与分析 |
(三) 组装体中甲硝唑的体外释药研究。 |
三、结论 |
(7)复方甲硝唑分散片的制备及其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甲硝唑的研究概况 |
1.1.1 甲硝唑的理化性质及发展史 |
1.1.2 甲硝唑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
1.1.3 甲硝唑不良反应 |
1.1.4 甲硝唑的剂型 |
1.2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研究现状 |
1.2.1 来源、结构与性质 |
1.2.2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
1.2.3 不良反应 |
1.3 分散片研究现状 |
1.3.1 分散片的制备技术及应用 |
1.3.2 分散片的处方研究 |
1.3.3 优化方法的选择 |
1.3.4 分散片的制备工艺 |
1.3.5 分散片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二章 复方甲硝唑分散片的处方和工艺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仪器 |
2.1.2 试药 |
2.1.3 试验动物 |
2.2 试验方法 |
2.2.1 处方设计 |
2.2.2 制粒粒度的选择 |
2.2.3 质量检查方法 |
2.2.4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2.5 安全性试验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处方设计结果 |
2.3.2 制粒粒度选择结果 |
2.3.3 质量检查结果 |
2.3.4 含量测定结果 |
2.3.5 安全性试验结果 |
2.4 讨论 |
2.4.1 处方设计与工艺优化 |
2.4.2 质量标准研究 |
2.4.3 测定波长的选择 |
2.4.4 安全性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8)藿朴夏苓汤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
2 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
3 在皮肤科疾病中的应用 |
4 在温病中的应用 |
5 结 语 |
(9)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甲硝唑结肠定位缓释微丸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系统适用性试验 |
2.3 专属性 |
2.3.1 光照实验: |
2.3.2 酸破坏实验: |
2.3.3 碱破坏实验: |
2.4 线性相关性试验 |
2.5 精密度试验 |
2.6 回收率试验 |
2.7 检测限及定量限 |
2.8 制剂含量测定 |
3 讨论 |
四、甲硝唑在内科疾病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黄连解毒汤内服联合苦黄汤湿敷治疗热毒蕴肤证酒渣鼻临床疗效观察[D]. 陈秋莲.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2]穴位埋线对于改善胃溃疡症状的临床研究[D]. 吴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毫火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冲任不调型痤疮的临床观察[D]. 范文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桂枝茯苓丸证治规律研究[D]. 周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J]. 王红兰. 基层医学论坛, 2018(35)
- [6]介孔SBA-15的制备及药物缓释性能研究[J]. 曹亮,田喜强,董艳萍,李萍萍,贺金鹏,李志鹏. 绥化学院学报, 2016(02)
- [7]复方甲硝唑分散片的制备及其质量控制[D]. 潘康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5)
- [8]藿朴夏苓汤的文献研究[J]. 常丽萍,吕军影,阙铁生,李曙光,卓冬婷.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17)
- [9]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甲硝唑结肠定位缓释微丸的含量[J]. 郝正华,白克华,王锐利,张丽锋,张淑秋.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8(12)
- [10]甲硝唑临床应用趋势及再评价[J]. 易晓玲,冉芸. 中国药业,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