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高速公路简支梁桥国内外设计荷载效应对比研究

深圳特区高速公路简支梁桥国内外设计荷载效应对比研究

一、深圳特区公路简支梁桥设计荷载效应国内外规范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朝阳[1](2021)在《等截面低墩中小跨径连续刚构桥动力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南昌市洪都大道快速路改造工程三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轴数重载汽车对桥梁振动响应影响。推导了不同轴数车辆模型振动方程,运用Midas和ANSYS分别建立桥梁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桥梁动力特性;基于车桥耦合振动理论,建立了单车和多车荷载作用下车桥耦合振动方程,采用传统Newmark-β数值积分方法,自编程序求解桥梁车致振动响应,分析车辆荷载对等截面低墩中小跨径连续刚构桥动力性能的影响,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基于D’Alembert原理和虚位移原理推导了高速公路上常见的二轴、三轴、四轴整体厢式货车和三轴、四轴、五轴、六轴半挂货车的振动方程;通过Matlab软件编写了不同车型的车桥耦合振动程序,并通过ANSYS瞬态分析验证了车桥耦合程序的准确性和适用性。(2)利用ANSYS和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了桥梁的ANSYS实体有限元模型和Midas/Civil梁格法有限元模型,通过改变桥梁结构体系、桥墩高度和边中跨比,对比分析了桥梁结构参数对动力特性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刚构桥第一阶振型为桥墩和主梁纵向位移;连续梁桥第一阶振型为主梁竖向弯曲,与相同截面型式和跨径的连续刚构桥竖弯振型相同,频率相差1.3%;桥墩高度对桥墩模态影响较大,对主梁模态影响较小;主梁边中跨比对连续刚构桥纵向位移模态影响较小,对主梁竖向弯曲和扭转模态影响较大。(3)以一辆三轴自卸汽车为分析对象,研究了车辆横向加载位置、桥梁结构体系、桥墩高度、桥梁边中跨比和桥面不平顺对连续刚构桥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刚构桥和连续梁桥,两种桥型的车致动力响应变化规律相似,边跨跨中响应大于中跨跨中响应;车辆横向行驶位置距离桥梁中心线越近,桥梁动力响应就越大。桥墩高度直接影响桥墩刚度,随着墩高增加,车辆荷载作用下墩顶纵向位移增大;桥墩高度对跨中挠度影响较大,对跨中弯矩的影响较小;桥墩高度的改变对墩顶负弯矩的影响较大,随着桥墩高度增加,墩顶负弯矩变小。保持中跨跨径不变,随着边跨跨径减小,墩顶主梁负弯矩增大,中跨跨中挠度减小,但对中跨跨中弯矩影响较小。(4)保持车辆重量相同,车辆轴数越多,车辆对桥梁动力响应越小;保持车辆轴数和车辆重量相同时,拖挂车引起桥梁动力响应大于整体厢式车引起的桥梁动力响应。车辆类型和车速保持定值,车重越大,对桥梁动力响应越大,但是对桥梁冲击效应越小。当车辆轴距与车速满足一定关系时,桥梁冲击系数达到峰值,但对于中小跨径桥梁,因车辆作用时间较短,传递给桥梁的振动能量有限。轴距较小的车辆,更容易对桥梁造成更大的冲击效应。(5)多车荷载作用下,横向多车布载引起的桥梁冲击系数均小于单车作用,车辆数量越多,冲击系数反而越小,纵向多车对桥梁冲击系数的影响需要考虑车辆间距,随着车辆间距的增大,冲击系数逐渐接近单车荷载作用的冲击系数。

杨文斌[2](2021)在《基于弹性大转动的独柱墩匝道桥侧向抗倾覆稳定分析及加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内和城市间交通流量的激增,市内高架、立交和高速公路立交桥在近30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此类桥梁大多修建在交通网络密集汇交之处,故对土地与空间的利用率有很高的要求。独柱墩连续箱梁桥因其造型美观和占地面积小的独特优点在此类桥梁的建设中被大量的使用。近10年,由于超载车辆导致的独柱墩连续箱梁桥倾覆落梁事故频发,造成了巨大的人民财产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探寻独柱墩连续箱梁桥倾覆机理、倾覆影响因素和抗倾覆加固措施对桥梁结构的设计、加固和安全运营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在国内多地出台地方文件开展独柱墩桥梁安全调查与治理工作的背景下,本文在调研桥梁倾覆事故案例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弹性大转动几何非线性和接触非线性理论,通过建立箱梁-支座-桥墩相互作用模型,采用数值分析手段研究独柱墩连续桥梁桥的倾覆机理、倾覆影响因素,并以浙江海安某桥梁为工程背景,对其进行了抗倾覆稳定计算和加固方案的对比,主要研究成果和工作内容如下:(1)考虑桥梁结构的弹性、几何大转动非线性和支座与梁体的接触非线性,建立了直线、曲线独柱墩连续箱梁-支座-桥墩相互作用模型。(2)以春晖桥为倾覆事例,研究其在刚体状态和弹性体状态下的临界倾覆荷载,探究了支座变形、支座反力分布、倾覆轴线和梁体倾覆角度随倾覆荷载的变化规律,揭示出偏载、超载下,支座变形和梁体变形在改变支座反力大小的同时会造成支座反力合力作用点、倾覆轴线位置的偏移,进而加快、加剧倾覆力矩的增大、支座脱空的程度和梁体与支座间的摩擦力,导致摩擦力超限后梁体滑落。(3)通过分析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作用下直线梁桥及曲线梁桥的抗倾覆稳定系数,对比新旧规范的优缺点,结果表明规范对于稳定系数的计算更为简洁,且适用于任何桥型。(4)以曲率半径、支座间距、支座大小以及边中跨跨径比为倾覆影响因素进行抗倾覆稳定分析研究,分别探讨了在公路-I级车道荷载和55t车辆荷载作用下曲线箱梁桥的抗倾覆能力。结果表明稳定系数随着曲率半径的增大而减小,支座间距的增大而增大,支座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边中跨跨径比的增大而减小。(5)以某桥梁为工程依托,分别采用新增钢盖梁、联端增设拉杆、增设辅墩法和加宽墩柱四中方案进行抗倾覆加固分析,并对加固模型结构尺寸进行了优化分析。四种加固方案中,独柱墩新增盖梁、增设辅墩和加宽墩柱效果相同,具体使用中视桥型而定,联端增设拉杆可以有效的防止支座脱空,但重载情况下效果锐减。

金辉[3](2021)在《锚贴型钢-混凝土组合加固装配式空心板桥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装配式小铰缝空心板桥由于横向连接薄弱,极易出现铰缝损伤、铺装开裂或单板受力等问题,常用的加固方法实际应用效果不佳。本文基于钢混组合结构的概念,提出了跨铰缝锚贴型钢-混凝土组合加固技术(A-SCR),并开展了相应的试验与理论研究,包括A-SCR加固RC梁承载力试验、空心板横向连接性能试验以及整桥足尺试验研究;基于试验结果,开展了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与加固后承载力计算方法的理论研究;通过有限元数值计算,分析了加固参数对加固效果的影响;通过实桥应用研究形成A-SCR加固技术设计、施工方法与检测评估成套技术。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针对A-SCR加固RC梁后承载力计算方法问题,开展了加固试验和理论研究。通过分析加载历史、锚栓间距、钢板面积以及加固范围对加固后承载力的影响,验证了加固后截面应变依然符合平截面假定。基于弹塑性理论,提出了A-SCR加固RC梁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可用于A-SCR加固RC梁抗弯承载力计算。2)针对A-SCR加固后空心板横向受力性能问题,分别制作了采用不同高度型钢混凝土加固的横向节段试件。通过单点和两点加载试验,对比分析了加固型钢混凝土高度对加固后空心板的横向荷载分布、抗弯刚度、竖向抗剪和剪切刚度等的影响。研究表明,A-SCR加固增强了铰缝刚度,可大幅提高板间抗剪能力并能够承受横向弯矩,但型钢混凝土高度对空心板抗弯能力和刚度影响较小。3)为了研究加固后荷载横向分布规律和受力性能等问题,开展了足尺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A-SCR加固铰缝破坏的空心板,在不修复铰缝的情况下能有效的恢复板间传力,并大幅提升梁板的整体刚度。4)针对A-SCR加固后桥梁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问题,基于考虑板间的竖向剪切刚度和弯曲刚度,提出了修正的刚接板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利用试验测得的接缝转动刚度系数和剪切刚度系数,采用本文所提的修正刚接板法计算了足尺试验桥的横向分布系数。对比足尺试验实测值、铰接法、刚接法以及本文所提修正刚接板法的横向分布系数计算结果,发现本文所提修正刚接板法更符合足尺试验实测值,表明本文所提修正刚接板法可以作为A-SCR加固装配式空心板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计算方法。5)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开展了采用A-SCR方法的不同加固长度、加固高度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增大加固长度可以提升桥梁整体刚度,但对空心板跨中的应力和各板的横向分布结果影响较小。A-SCR加固可以大幅降低桥面现浇层的主拉应力和铰缝主拉应力,有效改善桥面铺装和铰缝的工作性能,揭示了A-SCR方法对装配式空心板桥预防性加固的机理;通过改变加固构造高度参数分析,发现加固构造高度在10cm~15cm范围变化对梁板刚度、荷载横向分布系数以及纵向应力影响较小,当加固构造高度过小会出现加固构造破坏,加固高度过大容易造成应力集中破坏。6)针对A-SCR加固空心板桥的工程应用问题,开展了实桥加固工程应用研究,形成了相对简便易行的加固设计、施工方法。通过实桥加固前、后的荷载试验对比,发现加固后横向传递得到恢复,桥梁的整体刚度得到大幅提升,表明本文提出的加固方法效果显着。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4](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认为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郭文龙[5](2021)在《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钢束应力状态确定及加固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裂缝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常见病害,带裂缝截面的受拉区混凝土一般无法承担拉应变增量。本文针对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主梁现存应力状态难以准确掌握,带闭合裂缝截面在临界消压状态前受力机理不明确,以及由于截面现存应变估算误差带来的后加固材料应变增量推算结果的误差传递等问题,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室内外试验等方法,对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典型钢束应力状态和总预加力的评定方法,闭合裂缝和预加力对截面受力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基于钢束应力测试结果的加固设计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提出主梁典型钢束应力状态测定的“跨丝同丝”法。结合加固过程中受拉区钢束数量本身需要增加的特点,根据预应力钢绞线芯丝和缠绕丝的构造特点,提出“跨丝同丝”的应力释放法,推导出由钢绞线缠绕丝偏轴测试应变推求其轴向拉力的计算公式,并结合钢绞线保护层混凝土凿除时的有限元细部分析结果,最终形成主梁典型钢束应力状态的局部有损评定方法。该方法可对任意结构型式桥梁控制截面钢束的应力状态进行测试,现场裸钢绞线的总测试误差不超过2.8%,简便易行、测试成本低。(2)提出带闭合裂缝截面临界消压状态和受拉区钢束总有效预加力的无损测定方法。根据分段线性函数突变点导数奇异的数学原理,通过建立中间变量—截面抗弯模量Wzi与曲线斜率K的相关性,提出基于试验荷载—受拉区钢筋应力变化速率曲线的预应力混凝土截面临界开裂状态,以及带闭合裂缝预应力混凝土截面临界消压状态的高灵敏度判定方法。并基于带闭合裂缝截面消压弯矩试验分析结果,推导出受拉区钢绞线有效预加力的计算公式,形成在役桥梁带闭合裂缝截面临界消压状态判定和有效预加力的无损评定方法。实现了静定结构带闭合裂缝截面消压弯矩和钢束预加力的无损测试评定。(3)探索了闭合裂缝对截面受力性能的影响机制。根据断裂力学中I型裂纹应力场分析原理,通过引入考虑应变弱不连续问题的扩展有限元方法,对带闭合裂缝截面临界消压状态的判定结果,以及消压前后截面纤维的应变变化规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带闭合裂缝截面的临界消压弯矩分析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以及室内模型梁试验结果基本吻合,但受拉区跨裂缝处钢筋和钢绞线的应力增量,比相同荷载作用下的未开裂构件明显增加。并给出典型截面公路桥梁,带闭合裂缝截面消压前受拉区力筋应力增量的损伤影响系数,为桥梁荷载试验或健康监测时,带闭合裂缝截面跨裂缝力筋应力增量理论值的确定提供依据。(4)揭示了预加力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截面受力性能影响的规律。对于未开裂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分别推导出考虑和不考虑混凝土与预应力钢绞线无应力长度差异影响的、换算截面抗弯刚度的解析解方程。分析结果表明:当考虑二者无应力长度差异时,有效预应力的增加对主梁抗弯刚度略有提高,但量值有限。对于带裂缝截面,当截面内力未达到临界消压状态前,钢绞线有效预应力的变化对受拉区力筋的应力增量无显着影响;当闭合裂缝截面内力超过临界消压状态后,有效预加力对截面受力性能有显着影响,受拉区力筋的应力增量和控制截面挠度均随有效预加力的提高而显着降低。(5)深化了主梁预应力损失和抗弯承载力的加固设计方法。针对旧桥加固时,预应力混凝土截面现存应变估算和预应力损失补强加固无明确规定的问题,根据钢束应力状态评定结果,提出预应力损失补强加固的等效消压弯矩法和等效法向应力法。同时,根据旧桥加固中新旧材料分阶段受力的特征,提出按照有效预加力评定结果,计算控制截面最外缘纤维的实际现存应变大小,进而推算后加固材料的应变增量,以及考虑新旧材料协同受力的被加固构件的抗弯承载力,形成基于主梁力筋有效预加力评定结果的加固设计方法,为旧桥加固时,后加固钢束位置、面积和张拉控制应力的确定提供了依据。本文从钢束应力状态评定方法、预应力和裂缝损伤对截面受力性能的影响机理,以及基于现场评定结果的加固设计方法等方面,对在役预应力混凝土带裂缝桥梁的检测、评定和加固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主梁钢绞线应力状态评定结果的在役桥梁技术状态评定和加固设计方法。

李宁宁[6](2020)在《广州市在役省国道混凝土梁式桥的可靠度分析》文中指出城市周边在役国道、省道梁桥作为重要的交通运输纽带,在连接城市交通、高速分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城市周边大多数国道、省道梁桥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建设,当时设计规范取值偏小,并且随着时间推移,钢筋混凝土梁桥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车辆超载、及材料退化等原因导致其承载能力大幅度降低。探究当前梁桥是否满足现实运营需求,对既有国道、省道梁桥可靠度研究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在考虑桥梁钢筋截面面积以及钢筋屈服强度退化模型基础上结合混凝土强度衰减,构建桥梁抗弯及抗剪承载能力时变模型,与此同时结合实际裂缝宽度校核梁桥承载力。通过实际案例,计算车辆荷载作用下的钢筋混凝土梁桥可靠度。主要研究如下:(一)通过钢筋截面面积以及钢筋屈服强度随时间退化模型,混凝土强度衰减模型构建时变承载能力计算公式。根据既有桥梁不同服役期的桥梁裂缝检测数据反推其实际承载力。(二)利用城市周边桥梁交通调查所得的车型数据,借用附近高速公路车辆的动态称重数据分别按照不同的车型对其进行分类,获得其车型所对应的轴重、总重、以及轴距,基于实际车流数据采用蒙特卡罗法进行随机车流模拟。通过影响线加载计算不同跨径简支梁桥荷载效应。(三)在可靠度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具体桥例进行实际运营状态下抗弯可靠度计算,以及抗剪可靠度分析,为城市周边省、国道桥梁后续服役期的检测、维修、加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胡友刚[7](2020)在《地铁隧道穿越敏感异形板桥的风险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地铁隧道下穿桥梁基础产生的变形将传递给桥梁上部结构而形成附加应力,当上部结构为敏感(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异形板结构时会产生结构开裂等影响桥梁安全运营的重大隐患,北京地铁修建中多次遇到了这种工程难题。论文基于新建地铁隧道穿越异形板桥梁时出现的大量桥板开裂工程难题,在广泛调研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北京地铁7号线、10号线区间隧道穿越敏感异形板桥的工程案例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计算、理论分析、现场试验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地铁隧道穿越敏感异形板桥的变形控制标准、施工风险识别与评价、施工控制技术关键工序及异形板桥工后裂缝修复分析等风险控制技术的系统研究。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如下创新性成果:(1)工程案例理论计算和现场监测数据证明,地铁隧道穿越敏感异形板桥时,上部结构板的单墩沉降或隆起值在3mm以内、相邻墩间差异沉降值在2mm(0.15‰)以内,能有效抑制板底裂缝的出现,能确保上部结构在地铁隧道穿越后的正常使用。(2)可控式主动托换技术主要以钢托换梁的位移、应力为控制指标,有效地将地铁隧道穿越异形板的位移控制在3mm以内,因其工序较多,须分阶段严格控制托换桩施工、托换顶升和隧道开挖三个主要工序的工程风险。(3)补偿式顶升技术充分利用了异形板向上的变形能力,在地铁隧道施工前预顶升异形板桥的上部结构,减小了地铁隧道下穿施工时控制桥梁结构变形的难度,同时在地铁隧道下穿过程中及时补偿了异形板的沉降变形,从而实现了地铁盾构隧道在砂卵石地层中安全地穿越敏感异形板桥。(4)地铁隧道穿越异形板桥产生的裂缝均出现在跨中的板底位置,这与连续梁的变形破坏特征存在明显区别;新增裂缝主要为横向、斜向裂缝,与墩柱的差异沉降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但附加应力分布区域与工后裂缝分布区域存在差异,需将计算沉降值折减后作为反向顶升值补偿异形板因隧道开挖诱发的沉降变形。(5)鉴于主动托换技术补偿变形不及时、补偿式顶升技术只限于盾构隧道施工且风险大的问题,提出了地铁隧道穿越敏感异形板桥的新工艺,即在工前预顶升异形板的主要影响部位以减小跨中应力,预留出隧道下穿施工的变形空间,同时主动托换下穿桩基础减小工程风险,在施工过程中当异形板沉降达到控制值的70%时启动同步顶升及时减小异形板的附加应力,这一新工艺将使穿越敏感异形板桥梁的重大风险工程更加可控。

刘李君[8](2020)在《装配式空心板桥旧桥安全性评估及抗剪加固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装配式空心板桥旧桥安全性评估常采用基于设计规范的方法,其评估内容主要包括荷载效应计算、结构抗力计算和分项检算系数计算3个部分。对于多梁结构,荷载效应计算需借助荷载横向分布概念,常用计算方法与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吻合。抗剪承载力计算所遵循的《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2—2018(简称《公路桥规》)现有公式是基于试验数据的半理论半经验公式,其所参考的试验数据距今已逾35年,不论是构件数量还是参数取值范围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于存在荷载裂缝的装配式空心板桥,该方法采用分项检算系数计入裂缝影响,缺乏明确的理论依据。此外,对于装配式空心板桥端部抗剪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常用加固方法较不合适。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基于设计规范的装配式空心板桥的评估方法及端部抗剪加固方法,主要内容包括:⑴从荷载效应计算角度,以盐靖高速公路13m空心板桥为背景,对装配式空心板桥常用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方法,如铰接板(梁)法、杠杆原理法等与有限元法进行了深入比较分析,同时,重点考察了支座弹性、铰缝刚度和整体化混凝土层对荷载横向分布的影响,并基于深铰空心板桥横向受力特点,提出了更为准确的建议计算方法。⑵从结构抗力计算角度,回顾了《公路桥规》现有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来源与特点,指出了其不足并确定了相应的修正原则。基于统计分析方法要求,整理了1749根钢筋混凝土矩形梁受剪试验数据,并据此修正了现有公式混凝土项与箍筋项系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受压翼缘、预应力及计算位置的影响,补充整理了175根钢筋混凝土T形梁和179根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剪试验数据,从而对现有公式受压翼缘影响系数和预应力提高系数作了改进,并给出了计算位置调整建议。此外,利用整理所得数据对修正公式与现有公式进行了误差分析,并结合一13m空心板受剪试验,比较了两公式的优劣,结果表明,修正公式预测准确性更高且对各参数适用性更好。⑶从检算系数计算角度,对装配式空心板桥近年来常见裂缝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其现状与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裂缝特征的旧桥安全性评估方法,建立了裂缝状况与荷载效应或结构抗力计算的直接联系,同时给出了针对性的维护对策。⑷从评估后处置对策角度,针对调查中发现的装配式空心板桥端部抗剪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基于板梁特点,提出了端部腔内注浆抗剪加固方法,并编制了配套施工工艺和流程,与常用加固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不中断交通、少伤害梁体、高效节约的优点。

闫王晨[9](2020)在《超载车辆作用下的钢-混组合梁桥疲劳损伤与限载研究》文中提出超载车辆的反复作用会对桥梁造成不可逆转的累积疲劳损伤,加速桥梁的性能退化,甚至会造成桥梁垮塌。合理准确地评估桥梁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疲劳损伤对桥梁的疲劳设计与安全评估至关重要。本文围绕中小跨径钢-混组合梁桥的累积疲劳损伤及其限载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研究:(1)基于欧洲、美国、英国以及中国规范在钢桥疲劳设计时所采用的疲劳荷载模型对各自的提出背景以及适用范围进行了对比分析与讨论。由于实际车辆交通状况通常比较复杂且各国各地的交通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国规范所采用的疲劳荷载模型不尽相同。我国疲劳荷载计算模型Ⅲ的建立主要借鉴了欧洲规范中第三种疲劳荷载模型(FLM 3)以及英国规范中标准疲劳车的车辆轮廓以及荷载取值。我国实际车辆荷载情况与欧洲存在较大差别,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所采用的的疲劳荷载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以更准确地评估我国桥梁的疲劳损伤情况。(2)以一座具有代表性的钢-混组合梁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腐蚀-超载耦合作用对桥梁疲劳寿命的影响。基于钢梁在环境腐蚀与车辆超载共同作用下不断退化的横截面来考虑腐蚀-超载耦合作用对桥梁结构的影响,并且提出了一种桥梁腐蚀疲劳简化评估方法。该方法所考虑的腐蚀-超载耦合作用包含了仅超载车辆作用、仅环境腐蚀作用以及超载车辆与环境腐蚀共同作用三种效应。结果表明,腐蚀-超载耦合作用可能会大幅降低桥梁的疲劳寿命,应在桥梁疲劳设计时予以充分考虑。(3)在考虑桥梁累积疲劳损伤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确定车辆限载值和进行超载车辆通行判断的方法,并以一座具有代表性的钢-混组合梁桥为例对所提出方法的流程与内容进行说明。此外,研究还讨论了美国联邦桥梁限载公式Bridge Formula B的合理性。研究结果不仅可以用于确定桥梁的限载值,协助检查超载车辆的通行申请,还可以用于评估现役桥梁的疲劳损伤并预测其剩余疲劳寿命。(4)将开源有限元分析工具OpenSEES进行拓展,用于分析桥梁系统在超载车辆作用下的疲劳损伤。将桥梁系统视为由混凝土桥面板子系统和钢梁子系统组成的串并联系统,并对超载车辆作用下基于桥梁构件和桥梁系统的疲劳损伤进行了参数分析。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桥梁系统的疲劳损伤情况来确定公路桥梁合理限载值的方法,该方法还可以用于预估桥梁系统在超载车辆作用下的累积疲劳损伤的发展情况。(5)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对桥梁在超载车辆作用下的疲劳失效概率进行预测,该方法旨在取代传统的有限元分析和可靠度分析等手段。研究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以获取训练数据;之后,建立、训练、校验及测试人工神经网络;最后,利用训练完成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桥梁的疲劳失效概率。研究还对比分析了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与基于机器学习方法所获取的结果,发现二者间的差异很小。结果表明,基于有限的训练数据,该机器学习方法可以实现对桥梁疲劳失效概率的快速与准确预测。

张利洋[10](2019)在《软土地基环境下高架桥下部结构沉降变形及开裂损伤机理分析》文中提出中国道路桥梁建设经历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蜕变与突破。随着桥梁服役时间的推移,桥梁结构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损伤,造成桥梁结构承载能力降低及其他安全隐患。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高架桥结构大量建设并投入使用,直观上软土地基沉降是导致结构沉降变形和开裂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软土地基导致结构开裂损伤的行为机理并未深入广泛的研究。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依托某高架桥检测项目,通过实际结构的沉降变形和开裂损伤检测数据深入分析,并进行桥上汽车荷载试验和临近辅道加载试验,利用Midas FEA进行实体建模分析,对结构的沉降变形及开裂损伤行为进行探索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首先对本文涉及的软土基本性质及软土地基对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介绍了高架桥结构的基本特点和混凝土裂缝的开裂扩展机理;概述了混凝土开裂损伤的研究现状并基于混凝土断裂损伤力学,阐述了混凝土的损伤本构模型及混凝土断裂基本理论。(2)依托高架桥开裂损伤检测项目,对现有国内涉及沉降变形和开裂损伤检测的规范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确定了高架桥沉降变形和裂缝检测的判断依据;基于该高架桥开裂损伤检测数据,对下部结构墩柱、盖梁、承台的开裂损伤进行统计分析判断,对桥面、承台、梁体的沉降变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结构开裂损伤最严重的构件为右幅34号墩柱、承台、盖梁,且构件开裂损伤严重程度与沉降变形分布规律一致,呈现出右幅沉降大于左幅沉降,右幅左侧病害较右侧病害严重,从数据规律中推断开裂损伤的原因在于软土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和桥上汽车荷载及临近辅道汽车荷载的长期作用影响,进而也确定了现场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研究的必要性。(3)依据对结构沉降变形和开裂损伤的分析,选取右幅34号墩柱所在位置进行桥上汽车偏载试验和临近辅道汽车荷载试验,通过对墩柱应变和裂缝随桥上汽车荷载变化的分析对比,发现右幅34号左右侧墩柱出现压应变,裂缝宽度随荷载的增加而减小,说明桥上汽车荷载对墩柱裂缝的产生基本没有影响,残余应变相对较小,说明墩柱承载能力储备充足;通过34号墩柱、承台随临近辅道汽车荷载变化的对比分析,墩柱应变、裂缝宽度随荷载的增加而增加,且左侧墩柱的变化较右侧变化大,与现场实际检测结果相吻合,说明软土地基受到临近辅道汽车荷载的长期作用,进而对结构的沉降变形和开裂损伤产生了影响。(4)根据现场的实际检测分析和加载试验结果分析,选择开裂损伤最严重的右幅34号墩柱位置下部结构,采用Midas FEA进行有限元实体建模分析,通过位移加载模拟不均匀沉降对结构的影响;通过分析承台、墩柱、盖梁的混凝土应力变化、主筋应力变化、裂缝开裂位置及发展变化,发现裂缝首先出现在承台左侧角隅位置,与现场承台开裂损伤相吻合,承台开裂宽度随沉降变化规律和现场承台沉降开裂检测数据基本吻合;墩柱开裂的位置及变化趋势与实际检测的情况同样吻合;承台、墩柱、盖梁的主筋应力未达到屈服应力,与现场试验结果相一致,说明结构承载能力储备充足;结构整体的裂缝发展首先出现在承台左侧角隅位置,并随着沉降的加重出现在墩柱右侧位置并向上扩展;整个过程说明了软土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导致了结构的沉降变形并进而导致结构的开裂损伤,临近辅道汽车荷载加重了软土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二、深圳特区公路简支梁桥设计荷载效应国内外规范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特区公路简支梁桥设计荷载效应国内外规范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等截面低墩中小跨径连续刚构桥动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公路桥梁车桥耦合研究现状
        1.2.1 公路桥梁车桥耦合研究历史
        1.2.2 公路桥梁车桥耦合研究现状
        1.2.3 影响车桥耦合振动的主要因素
        1.2.4 桥梁动力特性研究现状
    1.3 连续刚构桥发展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车桥耦合振动方程的建立与数值计算
    2.1 概述
    2.2 车辆振动方程的建立
        2.2.1 交通荷载调查
        2.2.2 车辆分析模型
        2.2.3 车辆参数
    2.3 桥梁振动方程
    2.4 路面不平顺模拟
    2.5 单元插值函数
    2.6 车桥耦合振动方程
    2.7 数值算法求解
    2.8 程序验证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等截面低墩连续刚构桥动力特性分析
    3.1 概述
    3.2 工程概况
    3.3 有限元模型建立
    3.4 有限元模型动力特性分析
    3.5 桥梁结构体系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3.6 桥墩高度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3.7 桥梁边中跨比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桥梁结构参数对等截面低墩连续刚构桥动力响应的影响
    4.1 概述
    4.2 桥梁结构体系的影响
    4.3 桥墩高度的影响
    4.4 主梁边中跨比的影响
    4.5 桥面不平顺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辆参数对连续刚构桥车致动力响应影响
    5.1 单车作用下车致动力响应
        5.1.1 车辆轴数的影响
        5.1.2 车辆类型的影响
        5.1.3 车重的影响
        5.1.4 车速的影响
    5.2 规范车辆荷载对比
    5.3 多车作用下桥梁动力响应分析
        5.3.1 横向车辆数量的影响
        5.3.2 纵向车辆间距的影响
        5.3.3 纵向车辆数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桥梁振型图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基于弹性大转动的独柱墩匝道桥侧向抗倾覆稳定分析及加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曲线梁桥发展应用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抗倾覆研究现状
    1.4 目前面临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倾覆机理及抗倾覆稳定系数研究
    2.1 相互作用模型
    2.2 倾覆机理
        2.2.1 常见的破坏形态
        2.2.2 倾覆案例分析
        2.2.3 倾覆机理
    2.3 国内外规范对于抗倾覆稳定系数的规定
        2.3.1 公路桥梁规范
        2.3.2 铁路桥梁规范
        2.3.3 城市桥梁规范
        2.3.4 国外规范
        2.3.5 各规范对比分析
    2.4 理论研究
        2.4.1 曲线梁桥倾覆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弹性变形侧向抗倾覆稳定研究
    3.1 桥梁设计概况
    3.2 抗倾覆稳定分析
        3.2.1 直线梁桥抗倾覆稳定性分析
        3.2.2 曲线梁桥抗倾覆稳定性分析
        3.2.3 对比分析
    3.3 弹性大转动抗倾覆稳定分析
        3.3.1 支座反力
        3.3.2 支座偏转效应
        3.3.3 桥梁倾覆扭转
    3.4 本章小结
4 抗倾覆性能影响因素
    4.1 桥梁设计概况
    4.2 曲率半径的影响
    4.3 支座间距的影响
    4.4 支座大小的影响
    4.5 边中跨跨径比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提高侧向抗倾覆稳定措施
    5.1 加固方法研究
        5.1.1 独柱墩新增钢盖梁
        5.1.2 联端增设拉杆
        5.1.3 独柱墩增设辅墩
        5.1.4 独柱墩墩柱加宽
    5.2 加固效果对比
        5.2.1 加固有限元模型
        5.2.2 抗倾覆能力对比
        5.2.3 加固方案优选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锚贴型钢-混凝土组合加固装配式空心板桥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A-SCR加固RC梁承载力研究
        1.2.2 横向加固技术研究
        1.2.3 铰缝性能的研究
        1.2.4 横向分布计算及评估方法
    1.3 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装配式空心板桥加固基本理论
    2.1 横向分布计算理论
        2.1.1 铰接板法
        2.1.2 刚接板法
        2.1.3 G-M法
    2.2 外加钢板加固抗弯计算理论
    2.3 数值分析方法
        2.3.1 有限元的基本思路
        2.3.2 空心板有限元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SCR加固RC梁的承载力试验研究
    3.1 试验目的及主要内容
    3.2 试验概况
        3.2.1 试验梁设计及制作
        3.2.2 测点布置及加载方案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1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3.3.2 混凝土、钢筋及钢板应变
        3.3.3 混凝土与U钢板滑移测量结果
        3.3.4 试验梁的挠度
        3.3.5 承载力及延性分析
    3.4 加固后单梁承载力计算公式
        3.4.1 结构受力特点及破坏形态
        3.4.2 抗弯承载力理论分析
        3.4.3 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SCR横向连接性能试验研究
    4.1 试验目的及主要内容
        4.1.1 试验目的
        4.1.2 试验主要内容
    4.2 试验概况
        4.2.1 试件的设计及制作
        4.2.2 加载工况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横向抗弯性能试验
        4.3.2 竖向抗剪性能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SCR加固装配式空心板的足尺试验研究
    5.1 试验目的及主要内容
    5.2 试验概况
        5.2.1 足尺试验设计
        5.2.2 加载工况、加载方式及测点布置
    5.3 加固前试验结果及分析
        5.3.1 工况 1~工况 5
        5.3.2 工况6
        5.3.3 工况 7~工况 11
    5.4 加固后试验结果及分析
        5.4.1 工况 12~工况 21
        5.4.2 工况22
    5.5 加固前、后效果对比分析
        5.5.1 破坏荷载和模式
        5.5.2 挠度和刚度
        5.5.3 横向分布系数
        5.5.4 应变
    5.6 加固后数值分析方法验证
        5.6.1 有限元建模
        5.6.2 挠度和应变
        5.6.3 横向分布系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A-SCR加固空心板桥横向分布计算方法研究
    6.1 正则方程
        6.1.1 考虑接缝弹性刚度的横向分布
        6.1.2 截面计算参数确定
    6.2 接缝刚度系数测定
        6.2.1 模型试验
        6.2.2 试验结果
        6.2.3 接缝刚度
    6.3 理论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A-SCR加固装配式空心板桥有限元参数分析
    7.1 结构参数及模型
        7.1.1 结构参数
        7.1.2 单元模拟
    7.2 加载工况
    7.3 影响参数分析
        7.3.1 加固长度
        7.3.2 加固高度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实桥应用及分析
    8.1 工程概况
        8.1.1 基本资料
        8.1.2 主要病害
        8.1.3 加固设计
    8.2 加固前、后理论计算
        8.2.1 计算基本参数
        8.2.2 荷载效应计算
        8.2.3 承载力验算
    8.3 实桥荷载试验结果及分析
        8.3.1 基本情况
        8.3.2 试验结果
    8.4 实桥加固后计算值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8.4.1 横向分布系数
        8.4.2 挠度
        8.4.3 板底混凝土应变
    8.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下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2桥梁结构设计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2.1.1汽车作用
        2.1.2温度作用
        2.1.3浪流作用
        2.1.4分析方法
        2.1.5展望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2.2.7展望
    2.3高性能材料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2.3.5展望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3桥梁建造新技术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3.1.3施工新技术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4桥梁运维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4.1.1监测技术
        4.1.2模态识别
        4.1.3模型修正
        4.1.4损伤识别
        4.1.5状态评估
        4.1.6展望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2.1智能检测技术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4.2.3展望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4.3.4.1车辆冲击系数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4.3.5研究展望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4.4.5组合加固法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4.4.7其他加固方法
        4.4.8发展展望
5桥梁防灾减灾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5.2.1桥梁风环境
        5.2.2静风稳定性
        5.2.3桥梁颤振
        5.2.4桥梁驰振
        5.2.5桥梁抖振
        5.2.6主梁涡振
        5.2.7拉索风致振动
        5.2.8展望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5.3.1材料高温性能
        5.3.2仿真与测试
        5.3.3截面升温
        5.3.4结构响应
        5.3.5工程应用
        5.3.6展望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4研究展望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5.5.1桥梁冲刷
        5.5.2桥梁水毁
        5.5.2.1失效模式
        5.5.2.2分析方法
        5.5.3监测与识别
        5.5.4结论与展望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策划与实施

(5)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钢束应力状态确定及加固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在役桥梁现存(实际)应力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预应力混凝土截面受力性能研究现状
        1.2.3 桥梁加固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主梁受拉区典型钢束应力状态评定的局部释放法研究
    2.1 引言
    2.2 力筋保护层混凝土凿除仿真分析
        2.2.1 计算参数与单元划分
        2.2.2 不同开槽长度对钢绞线应力影响分析
    2.3 钢绞线跨丝同丝机械切割时温度及扰动误差影响试验
        2.3.1 试验目的
        2.3.2 测点布置与控制参数
        2.3.3 温度及扰动误差影响
    2.4 缠绕丝偏轴效应及不同方法的拉力试验机对比验证分析
        2.4.1 钢绞线缠绕丝偏轴效应分析的解析解
        2.4.2 试验验证
        2.4.3 试验结果分析
    2.5 在役桥梁钢绞线现存应力评定方法研究
        2.5.1 不同测试方法裸钢绞线拉力值的对比验证分析
        2.5.2 钢绞线实际拉力值计算方法
    2.6 钢束应力状态评定方法的工程检验
        2.6.1 钢绞线现存应力评定方法操作步骤
        2.6.2 实桥钢绞线现存应力评定结果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临界消压状态试验的钢束预加力无损评定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应力变化速率的临界开裂(消压)状态判定的数学原理
        3.2.1 临界开裂(消压)状态试验判定曲线的物理意义及特征
        3.2.2 分段线性函数突变点高效判定的数学方法
    3.3 传统开裂弯矩试验方法的优点及其适用性
        3.3.1 传统未损伤构件开裂弯矩试验方法
        3.3.2 传统方法对判定带裂缝截面临界消压状态的适用性试验
    3.4 基于受拉区钢筋应力变化速率的开裂(消压)弯矩试验研究
        3.4.1 试验目的及控制参数
        3.4.2 测点布置与传感器型号
        3.4.3 未损伤受弯构件开裂弯矩对比试验分析
        3.4.4 相同预加力条件下带闭合裂缝截面消压弯矩试验分析
        3.4.5 不同预加力条件下带闭合裂缝截面消压弯矩试验分析
    3.5 基于消压弯矩试验结果的钢束有效预加力评定方法
        3.5.1 带闭合裂缝预应力混凝土梁消压弯矩计算方法
        3.5.2 受拉区钢束有效预加力的确定
    3.6 有效预加力及消压弯矩的验证和工程应用
        3.6.1 有效预加力的室内模型梁验证试验
        3.6.2 消压弯矩试验法的工程应用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断裂力学的临界消压状态判定及跨缝力筋应力分析
    4.1 引言
    4.2 扩展有限元法分析原理
        4.2.1 扩展有限元方法的控制方程
        4.2.2 断裂问题的离散方程
        4.2.3 裂缝的水平集表示
    4.3 带I型闭合裂缝截面仿真分析计算参数
        4.3.1 单元划分与材料物理参数
        4.3.2 起裂参数
    4.4 I型裂缝对混凝土截面临界消压状态评定结果影响分析
        4.4.1 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仿真分析
        4.4.2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仿真分析
        4.4.3 XFEM法与梁理论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4.4 临界消压试验荷载对比分析
    4.5 I型裂纹对截面力筋应力场增量影响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
        4.5.1 I型裂缝对临界消压状态前截面钢筋测点应变变化影响分析
        4.5.2 I型裂缝对受拉区钢绞线与混凝土应变相关性的影响分析
        4.5.3 I型裂缝对主梁受拉区钢筋应力增量影响对比分析与试验验证
        4.5.4 I型闭合裂缝对常用公路桥梁结构力筋应力增量影响仿真分析
    4.6 带I型闭合裂缝截面现存应力(变)实用修正计算方法
        4.6.1 消压前正截面混凝土(或钢筋)
        4.6.2 消压前正截面钢绞线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钢束预加力对截面受力性能影响分析与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预加力对未开裂截面抗弯刚度影响的解析解
        5.2.1 不考虑无应力长度差异的截面抗弯刚度的解析解
        5.2.2 考虑无应力长度差异的截面抗弯刚度修正的解析解
        5.2.3 预加力对未损伤构件抗弯刚度影响试验研究
    5.3 预加力对带裂缝截面受力性能影响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
        5.3.1 预加力对带裂缝截面应力变化影响仿真分析
        5.3.2 预加力对带闭合裂缝梁应力及挠度变化影响试验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钢束应力状态评定结果的桥梁加固设计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桥梁预应力损失补强加固设计方法研究
        6.2.1 基于截面消压弯矩评定结果的等效消压弯矩法
        6.2.2 基于钢束应力测试结果的等效法向应力法
        6.2.3 预应力损失补强加固试验验证
    6.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截面抗弯承载力加固设计方法研究
        6.3.1 旧桥加固中的通用计算方法和一般规定
        6.3.2 粘贴钢板加固设计方法
        6.3.3 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设计方法
        6.3.4 有粘结主动加固设计方法
        6.3.5 无粘结主动加固设计方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广州市在役省国道混凝土梁式桥的可靠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以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以及意义
    1.2 课题来源
    1.3 研究现状
        1.3.1 既有梁桥抗力研究现状
        1.3.2 运营车辆荷载效应研究现状
        1.3.3 可靠度分析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既有钢筋混凝土梁桥时变抗力模型
    2.1 引言
    2.2 材料性能退化模型
        2.2.1 钢筋截面面积因钢筋锈蚀退化模型
        2.2.2 锈蚀后钢筋强度退化模型
        2.2.3 混凝土强度退化模型
    2.3 简支梁桥承载能力计算
        2.3.1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2.3.2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
    2.4 裂缝机理研究
        2.4.1 粘结滑移理论
        2.4.2 无滑移理论
        2.4.3 粘结滑移理论与无滑移理论结合
        2.4.4 弯拉裂缝算公式
        2.4.5 抗剪斜裂缝宽度计算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车辆采集及数据分析
    3.1 引言
    3.2 运营车辆荷载调研背景及站点布设
        3.2.1 车辆采集背景
        3.2.2 车辆调查站点布设
    3.3 运营车辆车型分类
    3.4 车辆荷载数据采集及整理
        3.4.1 车辆采集方案
        3.4.2 车辆采集数据整理
    3.5 车重轴重统计分析
        3.5.1 动态称重数据来源
        3.5.2 车重统计分析
        3.5.3 车重多峰分布拟合
        3.5.4 轴重统计分析
    3.6 车辆轴距参数
        3.6.1 小汽车及客车轴距模型
        3.6.2 运营货车轴距模型
    3.7 随机车流中的车辆间距分布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辆效应计算
    4.1 引言
    4.2 运营车辆荷载效应计算
        4.2.1 运营车辆随机车流生成步骤
        4.2.2 运营车辆横向分布系数考虑
        4.2.3 影响线加载求荷载效应步骤
    4.3 车辆荷载效应计算分析
    4.4 随机货车流荷载效应计算值与规范计算值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靠度计算
    5.1 引言
    5.2 结构可靠度理论
        5.2.1 结构可靠性与可靠度
        5.2.2 结构极限状态与极限状态方程
        5.2.3 结构失效概率与可靠指标
    5.3 结构可靠度计算常用方法
        5.3.1 一次二阶矩法(中心点法)
        5.3.2 一次二阶矩法验算点法(JC法)
        5.3.3 响应面法
        5.3.4 蒙特卡洛法
    5.4 可靠度计算流程
    5.5 工程案例
        5.5.1 某大桥工程概况简介
        5.5.2 某大桥承载能力计算
        5.5.3 基于裂缝反求弯矩与剪力
        5.5.4 某大桥荷载效应计算
    5.6 可靠度计算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地铁隧道穿越敏感异形板桥的风险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敏感异形板桥结构变形分析的研究现状
        1.2.2 隧道开挖引起地层、桩基变形理论研究现状
        1.2.3 地铁隧道邻近敏感桥梁控制技术工艺研究现状
        1.2.4 地铁穿越敏感桥梁的工后分析及修复研究现状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2 异形板桥结构受力分析和变形限值确定
    2.1 引言
    2.2 异形板桥的结构特点及计算方法
        2.2.1 异形板桥的结构及受力特点
        2.2.2 异形板桥的结构计算方法
    2.3 地铁隧道穿越异形板桥典型工程及初始应力分析
        2.3.1 穿越异形板桥的典型工程案例介绍
        2.3.2 异形板桥结构计算模型
        2.3.3 异形板桥正常使用状态下的应力分析
    2.4 异形板在基础不同位移情况下的变形限值计算
        2.4.1 单墩沉降情况下异形板的附加应力及变形限值计算
        2.4.2 单墩隆起情况下异形板的附加应力及变形限值计算
        2.4.3 群墩沉降情况下异形板的附加应力及变形限值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地铁隧道穿越异形板桥梁的可控式主动托换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可控式主动托换技术概述及内容
        3.2.1 可控式主动托换技术概述
        3.2.2 可控式主动托换技术工艺内容
    3.3 可控式主动托换的风险识别及变形分析
        3.3.1 施工风险识别
        3.3.2 关键工序的施工风险分析
        3.3.3 托换桩施工引起异形板桥结构变形的分析
        3.3.4 桩基托换对异形板桥结构变形的控制分析
        3.3.5 隧道不同变形控制水平对异形板桥结构的影响分析
    3.4 可控式主动托换关键技术研究
        3.4.1 可控式主动托换技术设计
        3.4.2 可控式主动托换控制要点与监测结果分析
        3.4.3 隧道下穿托换体系控制措施的试验研究
    3.5 主动托换技术工艺的控制效果分析
        3.5.1 主动托换技术工艺中产生的结构沉降分析
        3.5.2 主动托换技术工艺中结构变形与开裂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地铁隧道穿越异形板桥梁的同步补偿式顶升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同步补偿式顶升技术概述及内容
        4.2.1 同步顶升技术概述
        4.2.2 同步补偿式顶升控制技术工艺内容
    4.3 同步补偿式顶升技术的风险识别及控制技术分析
        4.3.1 施工风险识别
        4.3.2 关键施工参数的计算分析
        4.3.3 盾构施工过程的风险模拟分析
        4.3.4 补偿式顶升关键技术分析
    4.4 同步补偿式顶升技术的盾构试验研究
        4.4.1 土压平衡盾构土压力规则系数分析
        4.4.2 土压平衡盾构土体改良试验研究
        4.4.3 土压平衡盾构试验段综合试验
    4.5 补偿式顶升技术工艺的控制效果分析
        4.5.1 桩基和地表沉降与盾构机土压力的关系分析
        4.5.2 补偿顶升技术体系中结构变形与开裂分析
        4.5.3 补偿顶升工艺中产生的差异沉降与附加应力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地铁隧道穿越异形板桥的工后修复方案分析和技术改进
    5.1 引言
    5.2 地铁隧道穿越异形板桥的工后修复方案分析
        5.2.1 异形板工后裂缝的统计分析
        5.2.2 异形板裂缝与桩基沉降的相关性分析
    5.3 地铁隧道穿越异形板桥的风险控制技术改进
        5.3.1 现有穿越异形板桥技术工艺的不足
        5.3.2 今后穿越异形板桥技术工艺的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装配式空心板桥旧桥安全性评估及抗剪加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公路桥梁现状
        1.1.2 江苏省内拼宽装配式空心板桥旧桥安全性评估及处置现状
    1.2 旧桥安全性评估概念
    1.3 中小跨径旧桥安全性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1.3.1 基于外观调查的方法
        1.3.2 基于设计规范的方法
        1.3.3 荷载试验方法
        1.3.4 基于专家经验的方法
        1.3.5 基于可靠性理论的方法
    1.4 混凝土梁桥抗剪加固方法研究现状
    1.5 中小跨径旧桥安全性评估方法及混凝土梁桥抗剪加固方法的不足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装配式空心板桥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现有计算方法
    2.3 背景工程
        2.3.1 工程概况
        2.3.2 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步骤
        2.3.3 有限元模型建立
    2.4 跨中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方法研究
        2.4.1 荷载横向分布影响线计算结果比较
        2.4.2 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结果比较
        2.4.3 铰缝刚度对荷载横向分布的影响
        2.4.4 铰缝刚度对整体化混凝土层与荷载横向分布关系的影响
        2.4.5 建议计算方法
    2.5 支点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方法研究
        2.5.1 荷载横向分布影响线计算结果比较
        2.5.2 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结果比较
        2.5.3 铰缝刚度对荷载横向分布的影响
        2.5.4 铰缝刚度对整体化混凝土层与荷载横向分布关系的影响
        2.5.5 建议计算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凝土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现有计算方法的来源、不足与修正原则
        3.2.1 来源
        3.2.2 不足
        3.2.3 修正原则
    3.3 受剪试验数据整理
        3.3.1 试验数据筛选准则
        3.3.2 试验数据整理
    3.4 受剪试验数据分析
        3.4.1 数据分析注意点
        3.4.2 试验数据分析
    3.5 受压翼缘对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3.5.1 研究现状
        3.5.2 试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3.6 预应力对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3.6.1 研究现状
        3.6.2 试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3.7 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误差分析
        3.7.1 钢筋混凝土梁
        3.7.2 预应力混凝土梁
    3.8 抗剪承载力计算位置讨论
    3.9 13m空心板受剪试验分析
        3.9.1 试验目的
        3.9.2 试件概况
        3.9.3 试验方案
        3.9.4 试验现象及分析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装配式空心板桥裂缝现状、成因、评估方法及维护对策研究
    4.1 引言
    4.2 端部腹板斜裂缝
        4.2.1 裂缝现状
        4.2.2 裂缝成因
        4.2.3 评估方法
        4.2.4 维护对策
    4.3 端部底板失效区裂缝
        4.3.1 裂缝现状
        4.3.2 裂缝成因
        4.3.3 评估方法
        4.3.4 维护对策
    4.4 底板纵向裂缝
        4.4.1 裂缝现状
        4.4.2 裂缝成因
        4.4.3 评估方法
        4.4.4 维护对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装配式空心板桥端部腔内注浆抗剪加固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目的与内容
    5.3 堵头制作试验
        5.3.1 基本参数确定
        5.3.2 堵头制作流程
    5.4 腔内注浆流程
    5.5 试验效果
    5.6 端部腔内注浆加固空心板抗剪承载力计算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研究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9)超载车辆作用下的钢-混组合梁桥疲劳损伤与限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中小跨径钢-混组合梁桥限载的研究意义
        1.1.1 钢-混组合梁桥的优势与前景
        1.1.2 中小跨径桥梁限载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1.2 桥梁腐蚀疲劳损伤研究背景
    1.3 超载车辆通行判断及桥梁限载的规定
        1.3.1 超载车辆通行判断的基本思路
        1.3.2 我国对于货车载重的限值规定
        1.3.3 美国联邦桥梁总重限载公式
        1.3.4 加拿大桥梁限载公式
        1.3.5 澳大利亚桥梁限载公式
        1.3.6 墨西哥桥梁限载公式
    1.4 国内外桥梁疲劳分析现状
        1.4.1 基于构件的桥梁疲劳分析
        1.4.2 基于可靠度的桥梁疲劳分析
        1.4.3 基于开源工具OpenSEES的桥梁疲劳分析
        1.4.4 基于机器学习的疲劳失效分析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第2章 桥梁疲劳荷载模型综述
    2.1 疲劳荷载模型的推导过程
    2.2 欧洲BS EN 1991-2 规范中疲劳荷载模型
    2.3 美国AASHTO规范中设计疲劳车模型
    2.4 英国BS5400 规范中疲劳车模型
    2.5 中国JTG D64 规范中疲劳荷载计算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组合钢梁桥腐蚀疲劳简化评估方法
    3.1 数值分析模型
        3.1.1 钢-混组合梁桥模型
        3.1.2 货车模型
        3.1.3 腐蚀模型
    3.2 桥梁累积腐蚀疲劳损伤
    3.3 数值模拟结果
        3.3.1 考虑腐蚀-超载耦合作用的桥梁累积疲劳损伤
        3.3.2 腐蚀-超载耦合作用对最大应力幅以及等效应力幅个数的影响
    3.4 考虑腐蚀-超载耦合作用的腐蚀疲劳简化评估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桥梁限载与超载车辆通行判断方法
    4.1 车辆荷载模型
    4.2 桥梁模型
    4.3 超载车辆通行判断分析
        4.3.1 桥梁累积疲劳损伤
        4.3.2 超载车辆通行判断方法
    4.4 车辆交通增长所引起的桥梁累积疲劳损伤
        4.4.1 车辆总重对累积疲劳损伤的影响
        4.4.2 日平均货车交通量对累积疲劳损伤的影响
    4.5 基于SR阈值的桥梁限载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桥梁系统疲劳损伤的限载方法
    5.1 数值模型
        5.1.1 桥梁模型
        5.1.2 超载车辆模型
    5.2 桥梁结构的疲劳分析
        5.2.1 对桥梁各子系统的疲劳损伤计算
        5.2.2 对桥梁系统的疲劳损伤分析
    5.3 桥梁系统的累积疲劳损伤
        5.3.1 钢梁子系统的累积疲劳损伤
        5.3.2 桥面板子系统的累积疲劳损伤
    5.4 基于桥梁系统疲劳损伤的限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桥梁疲劳失效分析
    6.1 超载车辆交通
    6.2 基于机器学习的概率分析框架
        6.2.1 计算框架
        6.2.2 有限元桥梁模型
        6.2.3 概率疲劳分析
        6.2.4 基于机器学习的疲劳失效概率预测
    6.3 结果分析
        6.3.1 第Ⅰ部分: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桥梁累积疲劳损伤
        6.3.2 第Ⅱ部分:人工神经网络的训练、验证和测试
        6.3.3 第Ⅲ部分:桥梁疲劳失效概率的预测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软土地基环境下高架桥下部结构沉降变形及开裂损伤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与本课题相关的软土地基研究发展现状
        1.2.1 软土的基本性质
        1.2.2 软土地基的基本工程特性
        1.2.3 软土地基环境对桥梁结构影响概述
    1.3 与本课题相关的桥梁结构沉降变形和开裂损伤研究现状
        1.3.1 桥梁结构沉降变形及健康检测研究现状
        1.3.2 桥梁结构开裂分类概述
        1.3.3 混凝土裂缝概述
        1.3.4 混凝土开裂模型研究现状
    1.4 与本课题相关的桥梁结构沉降变形及开裂损伤研究不足简述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2 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混凝土结构开裂扩展机理及损伤断裂力学基本理论
    2.1 高架桥结构的构造形式及其特点
        2.1.1 高架桥梁部构造形式及特点
        2.1.2 高架桥墩柱构造形式及特点
    2.2 混凝土结构开裂扩展机理分析
        2.2.1 混凝土碳化引起的裂缝扩展
        2.2.2 氯化物渗入引起的裂缝扩展
        2.2.3 碱集料反应引起的裂缝扩展
        2.2.4 冻融作用引起的裂缝扩展
        2.2.5 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扩展
    2.3 混凝土的损伤本构模型
        2.3.1 Loland损伤模型
        2.3.2 Mazars损伤模型
        2.3.3 分段线性损伤模型
        2.3.4 分段曲线损伤模型
    2.4 混凝土断裂力学基本理论
        2.4.1 裂缝开展的三种基本类型
        2.4.2 混凝土断裂性能研究
        2.4.3 混凝土断裂判别准则
第3章 高架桥下部结构开裂损伤和沉降变形检测分析
    3.1 引言
    3.2 高架桥背景概述
        3.2.1 高架桥结构设计概况
        3.2.2 临近辅道设计概况
        3.2.3 桥梁及辅道处软土地质情况
    3.3 高架桥沉降变形检测基本方法及评判标准
        3.3.1 高架桥结构裂缝的检测及评判标准
        3.3.2 高架桥结构沉降的检测及评价标准
        3.3.3 构件编号方法
    3.4 下部结构开裂损伤检测分析
        3.4.1 桥墩环向开裂损伤检测分析
        3.4.2 承台系梁开裂损伤检测分析
        3.4.3 桥墩盖梁开裂损伤检测分析
    3.5 结构沉降变形检测分析
        3.5.1 桥面沉降变形检测分析
        3.5.2 梁体水平偏移检测分析
        3.5.3 承台沉降变形检测分析
    3.6 临近辅道软土地基沉降变形检测分析
    3.7 小结
第4章 基于现场静载试验的下部结构开裂损伤研究分析
    4.1 引言
    4.2 桥梁试验加载方法
        4.2.1 试验加载位置选取
        4.2.2 试验加载原则
        4.2.3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4.3 桥梁偏载试验及分析
        4.3.1 试验工况布置
        4.3.2 理论计算
        4.3.3 墩柱应变加载结果与分析
        4.3.4 墩柱裂缝加载结果与分析
        4.3.5 试验结论
    4.4 临近辅道加载试验及分析
        4.4.1 试验工况布置
        4.4.2 墩柱应变加载结果与分析
        4.4.3 墩柱裂缝加载结果与分析
        4.4.4 承台偏移变形结果与分析
        4.4.5 试验结论
    4.5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5.1 应变结果对比分析
        4.5.2 裂缝宽度变化结果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架桥下部结构开裂损伤有限元模拟分析研究
    5.1 引言
    5.2 MIDAS FEA模拟基本理论
        5.2.1 混凝土本构模型
        5.2.2 裂缝模型
        5.2.3 钢筋单元
    5.3 基于MIDAS FEA的混凝土裂缝模拟
        5.3.1 空间有限元实体模型建立
        5.3.2 结构混凝土弥散裂缝的实现
        5.3.3 边界约束及不均匀沉降的模拟
        5.3.4 分析工况设置
    5.4 下部结构开裂损伤结果分析
        5.4.1 承台开裂损伤分析
        5.4.2 墩柱开裂损伤分析
        5.4.3 盖梁开裂损伤分析
    5.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深圳特区公路简支梁桥设计荷载效应国内外规范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等截面低墩中小跨径连续刚构桥动力性能研究[D]. 朱朝阳.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2]基于弹性大转动的独柱墩匝道桥侧向抗倾覆稳定分析及加固研究[D]. 杨文斌.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锚贴型钢-混凝土组合加固装配式空心板桥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D]. 金辉. 长安大学, 2021(02)
  • [4]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5]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钢束应力状态确定及加固设计方法研究[D]. 郭文龙. 长安大学, 2021
  • [6]广州市在役省国道混凝土梁式桥的可靠度分析[D]. 李宁宁. 广州大学, 2020(02)
  • [7]地铁隧道穿越敏感异形板桥的风险控制技术研究[D]. 胡友刚.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装配式空心板桥旧桥安全性评估及抗剪加固方法研究[D]. 刘李君. 东南大学, 2020(01)
  • [9]超载车辆作用下的钢-混组合梁桥疲劳损伤与限载研究[D]. 闫王晨. 湖南大学, 2020(09)
  • [10]软土地基环境下高架桥下部结构沉降变形及开裂损伤机理分析[D]. 张利洋. 北京建筑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深圳特区高速公路简支梁桥国内外设计荷载效应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