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30例

中药汤剂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30例

一、中药汤剂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30例(论文文献综述)

蔡磊[1](2020)在《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采用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呃逆症状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起效时间和总有效率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比头针结合穴位埋线与常规针刺疗法的临床疗效,进一步验证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并为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该病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本研究相关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就诊于黑龙江省中医医院针灸科并纳入的60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分为观察组(头针结合穴位埋线)、对照组(常规针刺)各30例。两组患者均以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呃逆症状评分变化、生活质量评分变化、起效时间和总有效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果。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呃逆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呃逆症状评分为2.30±2.58,对照组的呃逆症状评分为4.00±3.18;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呃逆症状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在对呃逆症状改善程度上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饮食、精神及睡眠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4.07±0.91、3.87±0.78、3.73±1.02;对照组的各项评分分别为3.57±0.90、2.97±0.77、3.10±1.19;治疗后,两组患者在饮食、精神及睡眠方面的评分经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表明在对患者的饮食、精神、睡眠方面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比较:治疗1天起效率,观察组为50%,对照组为26.7%,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起效时间上观察组早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6.7%,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头针结合穴位埋线与常规针刺疗法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均有疗效,但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总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2.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在改善呃逆症状、生活质量等方面临床效果优于常规针刺。

王敏[2](2020)在《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应用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开展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试验,研究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疗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和症状改善情况,为本病的临床医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拓宽经筋疗法治疗范围。材料与方法:依据本研究制定的诊断及纳入标准,先后纳入50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选择随机数字表除余数法将所有患者分入2组,每组25人。在中风治疗基础上两组分别给予循经筋阿是穴针刺疗法或盐酸氯丙嗪肌肉注射疗法,连续治疗7天。在治疗前、治疗中(第4次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及治疗结束后1周进行顽固性呃逆症状评分,共4次,治疗过程中记录全部发生的不良事件,在治疗结束后和治疗结束后1周进行顽固性呃逆疗效评价。治疗和评测后,选择SPSS23.0软件包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开展统计分析。结果:1.对2组患者中风类型、性别构成、年龄构成、病程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可比。2.经治疗,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和治疗结束后1周治疗呃逆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即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疗法和盐酸氯丙嗪疗法均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有效。3.在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后1周治疗组呃逆症状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治愈率64%,高于对照组的40%,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的68%,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5.治疗结束后1周,治疗组的治愈率68%高于对照组的40%,治疗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的72%,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6.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2%,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4%,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1.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即时和一周后疗效均优于盐酸氯丙嗪治疗。2.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疗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较盐酸氯丙嗪疗法有更好的止逆效果。3.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疗法无毒副作用,发生的不良事件远少于盐酸氯丙嗪治疗。

王贝,姜淑君[3](2019)在《顽固性呃逆的中医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呃逆,俗称打嗝,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由于膈肌不自主的阵发性痉挛收缩,气流突然流向肺内,声门突然关闭,声带震动所发出的短促响亮声音。呃逆中枢在脊髓颈段,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或中枢神经等受到刺激后,经传出神经支配膈肌而发生呃逆。呃逆持续时间达到48 h以上者称为顽固性呃逆,多并发于胃神经官能症、胃炎,甚至肝硬化、重型肝炎、急性脑卒中、尿毒症等严重疾病。针对原发病的治疗是基础,但是某些疾病如陈旧性颅内病变、肿瘤等的治疗时间很长,持续呃逆会严

石芳,李宏坤,孙彬,王艳君[4](2019)在《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呃逆作为中风的常见伴发症状,采用中药内服、针刺治疗疗效确切。而穴位注射由于简便易行,能够发挥针、穴、药三者的协同作用,治疗效果显着而被临床广泛使用,因此本文通过检索近5年的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研究,从单纯穴位注射、穴位注射结合其他外治法、穴位注射结合内治法三方面进行总结梳理,分析各种治疗方案的优势与局限性,为中医临床提供治疗思路与参考。

方永莉[5](2019)在《五香饮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痰瘀阻窍气机郁滞型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五香饮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痰瘀阻窍气机郁滞型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研究其作用机制,进一步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病因病机与辨证思路,并丰富其治疗的方法。方法:患者选取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泰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病房,分析符合条件并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出现顽固性呃逆的患者,辩证属痰瘀阻窍气机郁滞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盐酸甲氧氯普胺足三里穴位注射)及试验组(盐酸甲氧氯普胺足三里穴位注射联合口服五香饮中药汤剂配合麝香0.1g点舌),每组患者30例。观察并通过同期对照及自身对照,评价该方对此型顽固性呃逆的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的呃逆症状均得到改善,并且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试验组86.7%的患者可在7天内痊愈,对照组36.7%的患者7天内痊愈;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的第2、5、8天其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均得到改善,并且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其中胸胁胀满、腹胀、恶心呕吐、嗳气症状改善非常显着(P<0.01);4.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饮食、精神、睡眠)均有改善,但试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的不良事件,大便潜血阳性。6.两组患者在整个临床研究的过程中,都没有出现过重大不良事件,除潜血试验外,其他基础的安全性指标检查也未出现明显异常。结论:五香饮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痰瘀阻窍气机郁滞型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较好,可较快控制呃逆、使患者中医证候改善明显、提高患者一般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董文静[6](2019)在《中风中经络痰湿证证素分布特点及用药规律探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中风中经络痰湿证证素分布特点,探究临床处方用药特点,为中风中经络痰湿证临床治疗提供数据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将103例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的中风中经络痰湿证证素数据和中药处方用药,通过运用SPSS20.0软件分析中风病中经络痰湿证证素分布特点和总结药物使用频次、总结四气五味、归经。通过聚类分析法,对处方用药进行分类,归纳药对特点。结果:1证素分布特点:痰湿证证素分布中,共有四种证素组合形式,最多为两种证素合并(49),其次是单独一证素(46)、三种证素合并(6)、四种证素合并(2)。在证素整体分布中,共总结出现10种证素组合,最多为痰证(46),其次为痰风(24)、痰血瘀(12)、痰气虚(9)、痰风血(4)、痰火(3)、痰气火(2)、痰阴虚(1)、痰风血气(1)、风血痰火(1)。2患者年龄段分布集中在51-80岁(92),人数最多在61-70岁(52)。3用药规律总结:中药处方中共总结出156味中药,使用频率≥9次共41味,四气分布中最多为温(59),其次为寒(53)、平(34)、凉(8)、热(2)。五味分布中最多为甘(82),其次为苦(75)、辛(69)、酸(14)、咸(12)、涩(7)、淡(7)。药物归经最多归肝(72)其次为肺(61)、胃(61)、脾(55)、肾(51)、心(42)、大肠(22)、膀胱(20)、胆(14)、小肠(8)、心包(6)、三焦(3)。药物分类,最多为补虚药(21.95%),其次为活血化瘀药(14.63%)、平肝熄风药(12.19%)、清热药(12.19%)、理气药(7.31%)、解表药(7.31%)、化痰药(7.31%)、祛风药(7.31%)、安神药(4.87%)、利水渗湿药(2.43%)、开窍药(2.43%)、泻下药(2.43%)。4通过聚类分析法,将频次≥9药物分成9类,总结出9对常用药对,和7对新型药对。结论:1中风中经络痰湿证,痰证常合并风证、血证出现,且易老年发病。2处方用药,以脾论治,总体遵循“标本兼顾”原则,补脾为本,燥湿化痰为标。3临床治疗中风中经络痰湿证,先辨病症,后对症用药,使药物之间配伍合理、治疗病症全面,从而达到药理合一。

刘鹏[7](2019)在《针灸治疗急性脑梗死致中枢性呃逆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比研究针灸治疗与常规口服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致中枢性呃逆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资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中国人民军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干梗死致中枢性呃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按照1:1的比例将其分为针灸组和药物组,药物组的患者采纳口服药物治疗,针灸组的患者采纳中医针灸治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卡方检验的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呃逆评分、呃逆时长及并发脑胃综合征的治愈率。结果:1.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史、脑梗死病史、胃溃疡病史、入院NIHSS评分、并发脑胃综合征例数、治疗前呃逆评分都无显着性差异(P>0.05)。2.在治疗疗效方面,对比药物治疗组,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后呃逆评分显着降低(P<0.01),并且,针灸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呃逆评分变化明显高于药物组(P<0.01)。3.相对于药物治疗组,针灸组的治疗脑胃综合征的治愈率显着增加(P<0.01)。4.针灸组与药物组相比,在治疗的7日内,针灸组的呃逆时长显着缩短(P<0.01)结论:1.对于急性后循环缺血致中枢性呃逆患者,针灸治疗较口服药物治疗对呃逆症状的改善更显着;2.对于急性后循环缺血致中枢性呃逆患者,相对于口服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的脑胃综合征治愈率更高,拥有更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刘翠华,陈劼,汤禹李晗,丘杨,张莹[8](2019)在《阴阳九针配合旋覆代赭汤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运用阴阳九针之第8针秋风扫叶加第6针针通人和针法配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卒中后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中风后常规治疗及对症处理的基础上,治疗组运用阴阳九针之秋风扫叶加针通人和,配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巴氯芬片口服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呃逆频率积分、生活质量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呃逆频率积分均有下降(P<0.05),且治疗组呃逆频率积分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积分均有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幅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较对照组60.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阳九针之秋风扫叶加针通人和,配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卒中后呃逆,能降低呃逆频率积分,改善患者呃逆症状和生活质量。

王子钰[9](2019)在《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顽固性呃逆气机郁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 研究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与常规针刺法、单纯中药热奄包治疗顽固性呃逆在临床疗效上的差异,为治疗顽固性呃逆提供一个新的治疗方法。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在临床中选取60例顽固性呃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三组,每组20例。试验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的方法,针刺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热奄包熨烫部位选择神阙穴。对照一组常规针刺法,取穴同试验组。对照二组采用单纯中药热奄包治疗,热奄包烫熨部位选择同试验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呃逆状况和除呃逆外其他气机郁滞型的症状表现,并用评分表测量。结果 试验组和两组对照组在呃逆症状的改善方面,试验组20例患者中,有效率95%,对照一组20例患者中,有效率90%,对照二组20例患者中,有效率60%,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4<0.05),但试验组和对照一组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呃逆(P=0.318>0.0167);在改善气机郁滞型呃逆的伴随症状方面,试验组20例患者中有效率90%,对照一组20例患者有效率80%,对照二组20例患者有效率50%,试验组优于两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5<0.05)。在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2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98%,对照一组2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85%。对照二组2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60%。三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5)。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针刺和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组均能改善患者的呃逆症状,对其他气机郁滞型的伴随症状的改善效果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疗法优于普通针刺和单纯中药热奄包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图0幅;表12个;参120篇。

张树泉,刘强[10](2017)在《中风后呃逆中医治疗进展》文中提出呃逆是中风后的常见并发症,通过归纳、总结中医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文献,反映这一研究的新进展水平。总结中医各种疗法(中药辨证论治、针刺、针刺配合汤剂、耳穴压豆、穴位敷贴、穴位注射、头针、耳针、针灸联合拔罐治疗、综合治疗)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方法及疗效。中医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方法多样,疗效显着。中医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疗效良好,多种治疗方法结合可提高疗效。

二、中药汤剂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3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汤剂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认识
        1.1 中风病的沿革
        1.2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1.3 呃逆的病名来源
        1.4 呃逆的病因病机
        1.5 中风后呃逆
        1.6 中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
    2 西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认识
        2.1 呃逆的概述
        2.2 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发病机制
        2.3 西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实验设计思路
        1.2 病例来源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随机分组
        3.2 治疗方案
        3.3 注意事项及意外情况处理
    4 观察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6 资料统计方法
结果
    1 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
    2 治疗前后呃逆症状评分比较
    3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4 起效时间比较
    5 总体疗效比较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3 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机理研究
    4 选穴依据
    5 研究结果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呃逆症状评分表
    附录2 :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表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2)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顽固性呃逆的中医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病因病机
2 中药治疗
3 针灸治疗
4 综合治疗
    4.1 针药结合
    4.2 中西医结合治疗
5 结语

(4)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纯穴位注射
2 穴位注射结合其他外治法
3 穴位注射结合内治法
4 结语

(5)五香饮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痰瘀阻窍气机郁滞型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一、观察对象
    二、相关标准
        (一)西医诊断标准
        (二)中医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脱落标准
    三、研究方法
        (一)观察对象及样本数量
        (二)分组方法
        (三)药物及实验器材制备
        (四)治疗方法
        (五)观察项目
        (六)疗效判定标准
        (七)统计学方法
    四、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临床疗效分析
    五、安全性评价
讨论
    一、中医学对于中风病的认识
    二、中医学对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三、对痰瘀阻窍气机郁滞型顽固性呃逆探讨
    四、五香饮组方原理
    五、五香饮临床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治疗的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6)中风中经络痰湿证证素分布特点及用药规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针灸治疗急性脑梗死致中枢性呃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阴阳九针配合旋覆代赭汤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5.1 常规处理
        1.5.2 对照组
        1.5.3治疗组
    1.6 观察指标
        1.6.1 呃逆频率积分评判标准[8]
        1.6.2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9]
    1.7 疗效判定标准
    1.8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呃逆频率积分比较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积分比较
    2.4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3.1 呃逆中西医病机
    3.2 阴阳九针疗法及中药治疗
    3.3 结论

(9)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顽固性呃逆气机郁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方案
        1.1.1 研究目标
        1.1.2 研究内容
        1.1.3 临床资料
        1.1.4 研究方法
        1.1.5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分析
        1.2.2 初始评分基础数据比较
        1.2.3 治疗结果对比
    1.3 讨论
        1.3.1 中医对顽固性呃逆的认识
        1.3.2 现代医学对顽固性呃逆的认识
        1.3.3 常规针刺选穴依据
        1.3.4 中药热奄包的相关理论分析
        1.3.5 中药热奄包组方分析
        1.3.6 神阙穴选穴依据
        1.3.7 中医证候评分表分析
    1.4 小结
    1.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呃逆的研究进展
    2.1 古代针灸治疗呃逆的总结
    2.2 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进展
        2.2.1 针刺治疗
        2.2.2 电针治疗
        2.2.3 针灸并用
        2.2.4 中药治疗
        2.2.5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
        2.2.6 针刺联合中药
        2.2.7 针刺联合耳穴、拔罐
        2.2.8 针刺选穴规律研究
        2.2.9 顽固性呃逆其他治疗进展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临床研究病例观察表
附录B 治疗期间不良事件记录表
附录C 中医证候评分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中风后呃逆中医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汤剂辨证论治呃逆
    1.1 胃中寒冷
    1.2 气机郁滞
    1.3 胃阴不足
    1.4气虚血瘀
    1.5 胃火上炎
    1.6 肝风痰湿犯胃
2 针刺治疗呃逆
3 针刺配合汤剂治疗
4 耳穴压豆疗法
5 穴位贴敷疗法
6 穴位注射
7 头针治疗
8 耳针治疗
9 针灸联合拔罐治疗
1 0 综合疗法
1 1 结语

四、中药汤剂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3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D]. 蔡磊.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0(02)
  • [2]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应用效果分析[D]. 王敏.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顽固性呃逆的中医治疗进展[J]. 王贝,姜淑君.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9(06)
  • [4]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研究进展[J]. 石芳,李宏坤,孙彬,王艳君. 中国中医急症, 2019(10)
  • [5]五香饮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痰瘀阻窍气机郁滞型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D]. 方永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中风中经络痰湿证证素分布特点及用药规律探究[D]. 董文静.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针灸治疗急性脑梗死致中枢性呃逆的临床研究[D]. 刘鹏.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阴阳九针配合旋覆代赭汤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J]. 刘翠华,陈劼,汤禹李晗,丘杨,张莹.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5)
  • [9]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顽固性呃逆气机郁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子钰.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10]中风后呃逆中医治疗进展[J]. 张树泉,刘强.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12)

标签:;  ;  ;  ;  ;  

中药汤剂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3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