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的特点和成因(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尧[1](2021)在《包商银行信用风险事件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95年第一家城商行成立以来,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城商行已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银行群体,其通过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由于城商行主要致力于服务中小微企业客户和地方经济发展,因此相较于一般企业而言更容易面临信用风险危机,严重的会引发银行自身的破产危机以及银行业的整体危机,甚至还会波及整个经济。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城商行的不良贷款率呈上升态势,信用风险事件频发,因此,城商行的信用风险问题更是备受关注。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为巩固我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的成果,应对经济进一步下行的压力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避免金融机构风险特别是信用风险的产生,城商行如何防范信用风险是我们亟需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选择于2019年5月被宣布“鉴于出现严重信用风险,银保监会将对其实行接管”的包商银行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从而对未来城商行在经营发展中防范信用风险提供借鉴。首先,本文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关于信用风险成因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简要介绍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巴塞尔协议》的相关内容作为分析的理论基础。然后本文重点对包商银行的案例进行了介绍,主要从案例背景以及信用风险发生的前期表现两个方面出发,介绍了包商银行在盈利能力、资产质量、贷款集中度以及资产结构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随后,本文由主到次、由内到外的从公司治理因素、外部监管因素以及宏观经济因素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引发包商银行信用风险的原因。最后,在对以上内容深入分析与思考的基础上,本文从银行和监管部门的角度出发,针对未来如何防范信用风险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研究发现,包商银行之所以发生严重信用风险被实行接管,其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包商银行的公司治理全面失灵是此次信用风险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大股东明天集团实际持有了该行89.27%的股权,银行“三会一层”治理结构形同虚设,无法履职尽责。另一方面,大股东违规占用大额资金且长期无法还本付息滋生了大量的不良资产,流动性的匮乏使得经营面临极大的困境,这是最为致命的原因。其次,从外部监管因素来看,包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截至2017年9月末已触碰监管红线,加上外部监管的严重失效,触发了信用风险。最后,宏观经济增速的下降、内蒙古区域经济环境复杂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引发包商银行信用风险不可控的因素。通过对包商银行信用风险成因的分析,本文认为,为防范城商行信用风险的发生,一方面,银行应加强治理结构间的制衡机制,优化信贷审批机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强化外部市场约束,积极开展银行公司治理的全面评估,有效规范股东行为,同时加强对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保护。
杨柯[2](2021)在《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由农村合作社股份改制而来,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但由于其起步晚、发展慢、底子薄,相比起其他性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困境更多,积累的问题和弊病更为复杂。信用风险作为银行重要的风险,是经营过程中面对的主要风险,在农村商业银行暴露更为深刻。面对复杂的金融市场,农村商业银行既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又要应对新的增长压力,现有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要求,必须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对现有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进行完善。SX农商银行是成立时间较短的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主要是为农民、农业企业及农村工商户等农村地区的经济组织提供服务,受到自身发展时间、地理位置及所处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该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存在着很多不足,很容易出现信用风险事件。所以,针对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问题进行研究,探讨通过哪些策略提高其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借助科学合理的途径降低信用风险对银行造成的损失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研究,提出信用风险优化控制的建议,本文对国内外信用风险管理进行归纳成熟并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阐述了信用风险的的概念、特点、产生原因以及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就SX农商银行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评价、控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信用风险管理改进方案,明确改进方案的目标、原则和指导思想,分别从信用风险的识别、评价、控制三个角度提出了优化策略,同时为了保证优化策略的顺利实施,提出了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改进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希望能提升SX农商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郑静[3](2021)在《基于KMV模型的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受外部经济环境,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积聚了大量信用风险。截止2020年二季度,十一年间,不良贷款率从1.82%上升到1.94%。若不加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控,一旦发生信用危机,对银行自身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将十分巨大。虽然监管层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办法和指引,旨在提高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但是由于环境多变,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走势出现分化,在所有商业银行中,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质量持续恶化,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2009年二季度的1.85%一路攀升至2.3%,发生信用风险的可能性较大。而在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中,Z银行的信用风险指标最值得关注。因此本文从A股上市城市商业银行中选取资产管理质量最差的Z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并运用KMV模型度量其作为资产方的信用风险大小,探索化解信用风险的有效对策,对避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引发银行体系崩溃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意义重大。本文以Z银行为例,对其信用风险管理进行研究。首先,梳理国内外与信用风险相关的文献研究,找出现有研究需要完善的地方,在此基础上构建本文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其次,通过查阅并整理Z银行的财务报表,介绍其整体情况和经营情况,经营情况主要通过分析其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来阐述,同时剖析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措施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再次,对Z银行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并运用KMV模型度量其信用风险,得出如下几点实证结论:制造业和农林牧渔业的违约概率较大;ST和*ST企业的违约概率大于非ST企业,小规模企业的违约概率大于大规模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企业最新一期的违约概率普遍上升。最后,提出包括积极尝试多渠道补充资本、提高信用风险度量能力、严格落实执行贷款“三查”制度等七点强化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建议,以期改善Z银行的资产质量,促进稳健经营。
朱星怡[4](2021)在《N银行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攀升,小微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为我国居民就业、政府税收、社会安定发展等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党和政府出台了各项政策,以引导各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但与此同时,对于银行而言,小微企业由于其自有资金量较少、抗风险能力差、受宏观经济环境及行业环境影响较大的特点,导致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水平更高,因此商业银行如何提升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成为了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中所需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首先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通过对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开展现状与风险管理现状分析,明确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剖析;接着本文从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两方面对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展开识别,并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问卷调查法,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进行评估,进而基于功效系数法建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评级,并带入案例确认了模型的准确性与适用性;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最后分别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三方面提出了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的优化措施建议,并从制度保障、组织保障、人员保障三方面提出了风险管理的保障措施。通过本文研究,希望为N银行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帮助,提高N银行无锡分行总体风险把控能力,实现其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安全、良好开展,同时为我国其他同类型城商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管理中提供一定参考。
陶琦[5](2021)在《存款保险条例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析及应对措施 ——以X银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央提出三大攻坚战,防范金融风险为其中重要内容之一,这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面临全球疫情持续发酵及当前新的经济社会形势下,商业银行如何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稳定资产质量水平成为了重要课题。对商业银行而言,保持资产质量稳定不仅能够提升其价值创造力,更能够对维护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起到稳定器作用。结合银行本身经营业务而言,在中央及国家政策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业务支持情况下,如何有效地控制风险,防止出现不良率大幅度攀升等情况需要银行经营管理人员更多地思考。从过往历史来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成因各不相同,但通过对已发生不良贷款进行分析总结,探究背后深层次原因并寻找得出一定的结论措施,对于后续信贷业务管控及提升化解风险能力水平有着深层次意义。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分析对象X银行典型不良案例进行分析,不良成因进行总结从而归纳得出共性的问题及经验教训,并为后续信贷业务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效参考。对于信贷违规高发领域应持续加强管控措施,及时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弥补操作流程缺陷等手段减少不良贷款产生,有效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存款保险条例公布实施以后,如何防范不良贷款产生将成为决定商业银行未来发展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围绕存款保险条例下银行信贷业务不良成因进行全面分析,结合银行信用理论及内在脆弱性理论,并根据不同行业类型、企业性质、经营管理模式等因素,从贷前尽职调查、贷中审批放款、贷后管理监控等不同维度查找总结成因及提出应对措施,以助于提前预判企业风险预警信号,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水平,有效做到风险预判及有效化解。本文主要通过运用案例分析法对X银行不良贷款客户进行研究,并选取了具有代表意义的A、B、C三家公司为主要分析对象,得出其不良贷款成因并基于此继续以贷前原因、贷中原因及贷后原因三条主线分别阐述对应贷款流程中具体不良贷款成因表现,包括得出贷前原因8项、贷中原因4项及贷后原因3项。根据以上不良贷款成因,再有针对性从加强经济形势研判及客户选择、夯实信贷从业人员及队伍基础、优化客户产品配置及增信措施、提高风险预警信号研判及化解能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结合全文分析最终得出研究结论,X银行需要加强信贷领域投放管理及优化信贷产品结构,丰富客户类型、提高抗风险能力强客户金额占比,树立正确的信贷观、保持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做好风险有序暴露等相关建议。
唐蓉[6](2020)在《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以R银行为例》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银行业面临复杂的金融环境。在这种情况下,银监会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措施,对银行业进行风险排查,防控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城市商业银行已进入强监管时代,其中信贷风险监管是重中之重。为对接监管当局的监管要求,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城市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信贷风险管理。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党中央要求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其中“稳金融”就涵盖了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稳定。城市商业银行是经营存贷款业务的高风险企业,更应始终坚持稳健的经营理念。近年来,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城乡居民”为定位的城市商业银行历经化解风险、更名划转、引资重组、转型发展四个阶段,在资产规模、公司治理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我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报告(2019)》:截至2018年12月,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34.35万亿元,较2017年末增长8.3%;贷款余额达到14.83万亿元,较2017年末增长5.3%。城市商业银行是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金融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这种背景下,信贷风险管理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非常重要,城市商业银行需要更加重视信贷风险管理。因此,本文研究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R银行为例,以点带面分析论述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措施。R银行是一家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较完善,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全文分为6章:第1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2章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主要阐述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第3章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分析,以R银行为例分析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和问题成因。第4章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实证分析,选取样本数据,通过KMV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第5章完善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措施。第6章结论与展望。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一是提出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防控措施,分析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提出加强财务分析、优化现场调查程序、完善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健全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加强授信额度审批管理,以及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防控措施;二是计算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的违约距离,反映城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运用KMV模型,实证分析得出城市商业银行的违约距离,违约距离是反映信用风险大小的指标,违约距离越大,说明信用风险越小,信用状况越好;反之,违约距离越小,说明信用风险越大,信用状况越差。同时,提出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张捷[7](2020)在《H银行科技金融业务信用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实现传统经济向新经济的过渡中,切实强化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是落实“一体两翼”战略部署,促进H银行业务转型升级的发展要义。为此,H银行将围绕各类科技型企业,以依托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渠道、重点客户、重点支行、重点业务,从管理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致力于推进科技金融做出实效。但由于科技金融对于H银行乃至经济相较于国内其他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较弱的安徽省来说仍旧是新鲜事物,在推动其业务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难以避免的缺陷,例如: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产品的设计缺陷、利率定价机制的不合理性及风险防控措施的不完善,这些将会成为科技金融业务在H银行发展道路上的掣肘。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之一,科技型企业将会成为商业银行重点关注的客户群体之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离不开市场、资本以及技术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扶持,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科技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而加快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帮助科技型企业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进程。现阶段,我国的科技型企业正处于探索发展时期,在结合科技型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的科技金融产品能够帮助商业银行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然而,由于科技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尚未成熟,使得商业银行在开展科技金融业务时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因此本文将通过对H银行开展科技金融业务信用风险状况进行分析,通过探寻H银行科技金融业务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H银行科技金融业务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探索出一条适合安徽本土城市商业银行H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发展的道路。首先分析科技金融在安徽省区域内发展现状以及在H银行的发展水平及风险控制情况,引出此次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上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对国内外知名学者所发表的科技金融相关着作及科研成果进行分析,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及不足点。再次,对科技金融业务的特征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念、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阐述,从而引出本文的理论基础: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接着,本文结合现阶段H银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别从科技金融业务发展概况、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以及信用风险调查分析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然后,本文对H银行科技金融业务信用风险形成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和现阶段科技金融业务信用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分析,分别从创新完善科技金融业务内部风险机制、增强科技金融业务外部风险防范能力以及完善科技金融特色产品和服务规避风险提出完善H银行科技金融信用风险管理建议。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根据本文的研究成果总结本文的主要贡献,并对研究方面的不足之处加以说明。
郭晓雷[8](2020)在《Z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商业银行是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中央金融主管部门整肃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ZZ银行作为地方性法人银行,自1996组建改制以来,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具备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成为地方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服务地方中小企业的历史使命,其发展路径可以代表我国中小银行近二十年来的扩张历程。与其他城商行一样,ZZ银行在资产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当整个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时,过去在高增速增长背后被隐藏的信用风险加快暴露。加之国家宏观经济结构的深入调整、产业政策的不断改革、银行业市场乱象的持续治理等一系列措施的先后实施,ZZ银行抗风险能力持续承压,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因此如何管理信用风险、防控风险隐患、处置不良资产、维持利润增长,成为其当务之急。本文首先介绍了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阐述,系统的介绍了信用风险的识别、计量、控制、处置等关键环节;其次本文以ZZ银行为例,介绍了其基本情况、组织架构,对其经营业绩、不良贷款率与同区域、全国同业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对其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的评价。由于ZZ银行粗旷的发展模式以及风险文化的缺失导致其在授信集中度、异地业务、风控制度、科技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最后本文提出ZZ银行应优化资产结构、健全授信政策、完善风控预警机制、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提升人才科技建设、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等对策建议。基于地方特色的城市商业银行在服务地方实体经济的同时因各自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风险管理能力的差异,在134家城商行中发展好的不良贷款率不足1%,经营差的不良贷款率高达5%以上,两级分化愈发明显。因此本文针对Z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对其在今后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于其他中小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同样能提供借鉴参考。
郭彦芳[9](2020)在《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文中研究表明信用风险对经济活动、社会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和运行,以及全球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获取高收益的同时,如何有效防备风险,这是当前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对大多数商业银行管理层来说,信用风险管理永远都是一个重要的管理对象。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运作也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风险,信贷业务的风险是一个重要的表现,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风险水平也与日俱增,伴随而来的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提高。因此如何有效地评价和控制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信用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基础,进而对信用风险管理进行相关文献综述。其次,阐述鄂尔多斯银行发展概况,进而分析鄂尔多斯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现状,从如下几方面剖析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没有树立科学、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信用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不够健全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人才缺乏;信贷结构不合理;抵质押品流动性管理滞后。在此基础上,评价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进而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剖析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对于鄂尔多斯银行来说,降低信用风险还是要基于加强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灵活运用信用风险管理策略,应当从健全信贷风险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信用风险模型建设、信用风险管理环境的塑造、强化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入手。
黄慧微[10](2020)在《马克思信用理论视角下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用制度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要尽快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信用体系,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领域建设,来规范市场经济的发展秩序,形成社会运行的良性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会议讲话中,将风险防范提高到新的高度,强调要在经济全局、系统中化解风险,“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近年全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数据显示,应收账款及其占流动性资产的比重逐渐增加,在经济转型调整的关键之年,多重因素叠加下,坏账风险也在相应提高;尽管商业票据融资业务尚不够成熟,但需求日益增加,使得商业票据业务在我国金融市场的份额不断提高,2016年票据风险事件爆出后,票据业务量开始持续减少,但2019年我国商业票据业务再次呈现集体非理性的快速扩张趋势,潜在风险极容易在企业和银行间传导,扩大风险范围。无论理论研究本身还是对现代金融危机实践的反思,马克思的货币、信用和危机理论都常常被当作一个系统、有机的分析框架。尽管其中对应资本主义的具体结论不能直接照搬到我国实践,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信用一般理论、资本积累、扩张以及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分析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商业信用风险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且其中蕴含着不少前瞻性、现代性的观点和洞察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样面临市场自发调节下的各种失衡或失灵,更需要我们始终坚持坚持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和信用理论的基本逻辑,继续创造性解决信用制度二重性下的各种现实问题。基于此,针对当前我国商业信用发展中的主要现实风险及潜在风险,依据马克思的商业信用循环条件,以商业信用与生产过剩、货币理论、经济周期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理论支撑,本文采用平行式行文结构,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投机风险三个方面探索我国商业信用风险的形成及防范。遵循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的逻辑顺序,剖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风险的外在表现和产生的一般原因;坚持理论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探索信用基本理论与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的具体应用相结合;为更契合当代商业信用风险特征,采用了金融学、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学、财务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马克思的信用理论包含了信用产生及其作用、信用在生产、分配、消费等环节加速资本主义经济各要素间对立的机理和表象,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对立最终的发展趋势便是彼此分离并以危机的形式趋于统一,且具有周期性。统一的过程中,部分则以具体信用风险形式呈现出来,商业信用风险便是其中之一。第一部分介绍了马克思信用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核心概念界定、信用制度的二重性以及马克思的信用思想逻辑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下的“信用”范畴,形式上指以债权债务关系为核心的交易行为,是一种经济关系,从属于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商业信用则是社会再生产中以商品为借贷对象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具有商品让渡与价格实现分离、商品为对象、链条性的特征,风险也相应表现为锁链式扩散性、双向性、可转移性特点,但同样具备信用制度的二重性作用,即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在加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要素间的冲突。整理、归纳了商业信用扩张与风险形成相关理论,一是商业信用循环条件,即“1.产业资本家和商人的财富,即在回流延迟时他们所能支付的准备资本,2.这种回流本身”;二是商业信用扩张加剧和掩盖生产过剩的机理;三是商业信用对货币流通速度、流通数量的影响;四是归纳了经济周期中的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共同作用及演变。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风险治理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金融风险防范框架,金融发展“回归本源”的论断正是对马克思关于货币、信用与危机基本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该部分也成为下文具体分析我国商业信用风险的直接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概括了我国商业信用产生、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应收账款和商业票据的整体现状、新发展:应收账款方面,当前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偏紧,呈现比较稳定的行业集中分布,应收账款保理、应收账款质押及应收账款证券化三种应收展账款融资模式快速发展趋势明显,并逐渐平台化;商业票据方面,业务经营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票据市场的参与主体范围不断扩大,票据业务电子化水平显着提升,电子票据、数字票据带动票据融资业务增加,但随着国家逐步推进金融去杠杆和强化监管,票据市场进入调整、转型期,从而回归服务实体经济之本源。总体看,新常态下商业信用发展主要面临着突出的信用风险、不断增强的流动性风险、投机盛行三方面风险。第三部分从伦理维度分析了商业信用道德弱化下的信用风险及防范对策。成因:商业信用道德形态的不完备、道德契约的脆弱性;提出相应防范建议,即辩证看待马克思关于信用资本的道德批判,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体系下的诚信美德,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强化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培育企业信用文化。从经济维度分析了商业信用风险评估、企业风险管理方面导致的信用风险,主张多渠道提高商业信用评估的科学性,全过程提高企业信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征信服务系统。第四部分围绕马克思的商业信用循环条件分析流动性风险形成及防范。其中外部可支配的准备资本条件的分析综合了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关于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关系的研究,同时结合经济周期原理,从部分产能过剩、产业比例失调、利润率下降、市场竞争压力分析了我国商业信用回流本身的风险。提出了优化外部准备资本配置、控制企业商业信用扩张边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公平、理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的具体建议。第五部分为关于投机风险的分析,主要针对商业票据投机问题展开,也有部分兼具实体交易和金融衍生交易特征的投机风险形式。依据投机形成条件,从商业信用融资工具、供给、收益实现、有限理性等方面分析投机风险的形成。建议从完善商业票据融资市场供给、提升理性决策水平、强化制度、监管、服务一体化三方面抑制投机。第六部分总结、梳理了三种具体风险形成机理上的内在联系。主张整体中考量商业信用风险形成的各类因素;从防范措施中概括、提炼出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即遵循经济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科学化解风险;优化信用制度安排,调控政府行为边界;强化企业主体“志诚”的内在支撑。整体看,论文运用了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信用理论的研究方法和体系,又结合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经济转型的时期特征,把握信用杠杆和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的机遇,在创新发展中化解风险,在实践中继承、丰富马克思信用思想。
二、试论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的特点和成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的特点和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包商银行信用风险事件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的相关研究 |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 |
三、文献评述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共同治理模式 |
第二节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节 《巴塞尔协议》相关理论 |
第三章 包商银行信用风险事件案例介绍 |
第一节 案例背景介绍 |
一、包商银行简介 |
二、包商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
三、包商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
第二节 包商银行信用风险事件回顾 |
一、包商银行事件的发展过程 |
二、包商银行出现信用风险的前期表现 |
第四章 包商银行信用风险事件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公司治理因素 |
一、大股东违规占用资金,公司治理全面失灵 |
二、内部管理机制严重缺失,信息不对称引发风险 |
第二节 外部监管因素 |
一、资本充足率触碰监管红线 |
二、信息披露不全面,外部监管严重失效 |
第三节 宏观经济因素 |
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引起包商银行不良贷款快速增长 |
二、内蒙古区域经济环境复杂,包商银行经营面临挑战较大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对银行的建议 |
二、对监管部门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信用风险概述 |
2.1.1 信用风险涵义 |
2.1.2 信用风险的特征 |
2.2 信用风险管理涵义及内容 |
2.2.1 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
2.2.2 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 |
2.3 信用风险管理理论 |
2.3.1 逆向选择理论 |
2.3.2 道德风险理论 |
2.3.3 寻租理论 |
2.4 信用风险管理的程序 |
2.4.1 识别分析信用风险 |
2.4.2 评级度量信用风险 |
2.4.3 全面控制信用风险 |
第三章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SX农商银行发展现状 |
3.2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问题 |
3.2.1 不良贷款余额螺旋式增加 |
3.2.2 不良贷款率波浪式上升 |
3.3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来源分析 |
3.3.1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外部因素 |
3.3.2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内部因素 |
3.4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3.4.1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识别 |
3.4.2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评估 |
3.4.3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控制 |
3.5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5.1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
3.5.2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原因分析 |
第四章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设计 |
4.1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构建目标及原则 |
4.1.1 构建目标 |
4.1.2 构建原则 |
4.2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设计 |
4.2.1 信用风险预警体系 |
4.2.2 信用风险评价体系 |
4.2.3 信用风险控制体系 |
第五章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基础设施保障 |
5.1.1 创新贷款担保制度 |
5.1.2 尽量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 |
5.2 制度保障 |
5.2.1 完善银行的治理机制 |
5.2.2 健全贷款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
5.2.3 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
5.3 人力资源保障 |
5.3.1 提升风险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 |
5.3.2 改善风险管理人员的结构 |
5.3.3 提髙风险管理人员的诚信水平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基于KMV模型的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3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相关理论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措施现状及问题 |
2.1 Z银行整体情况 |
2.2 Z银行经营情况 |
2.2.1 Z银行盈利能力 |
2.2.2 Z银行营运能力 |
2.2.3 Z银行偿债能力 |
2.2.4 Z银行发展能力 |
2.3 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措施现状及问题 |
2.3.1 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措施现状 |
2.3.2 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措施问题 |
第3章 Z银行信用风险识别 |
3.1 授信过于集中带来的信用风险 |
3.2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 |
3.3 业务单一带来的信用风险 |
3.4 信贷人员风控意识薄弱带来的信用风险 |
3.5 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带来的信用风险 |
3.6 社会信用环境不佳带来的信用风险 |
第4章 Z银行信用风险度量 |
4.1 模型选取与模型介绍 |
4.1.1 KMV模型适用性分析 |
4.1.2 KMV模型理论 |
4.2 样本选取与指标构建 |
4.2.1 样本选取 |
4.2.2 数据来源与指标构建 |
4.3 违约距离与违约概率的计算 |
4.4 进一步分析 |
4.4.1 同行业内实验组与对比组对比 |
4.4.2 不同组别不同行业间的对比 |
4.4.3 不同系数计算结果的对比 |
4.5 实证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信用风险管理建议 |
5.1 结论 |
5.2 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建议 |
5.2.1 积极尝试多渠道补充资本 |
5.2.2 提高信用风险度量能力 |
5.2.3 严格落实贷款“三查”制度 |
5.2.4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培养 |
5.2.5 合理利用信用衍生工具转移风险 |
5.2.6 完善重点区域、行业和企业重点防控制度 |
5.2.7 创建以风险防控为导向的企业文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N银行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理论基础 |
1.3.1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1.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N银行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2.1 银行简介 |
2.2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现状分析 |
2.3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
2.3.1 风险管理机制 |
2.3.2 风险管理流程 |
2.4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
2.4.1 风险识别问题 |
2.4.2 风险评估问题 |
2.4.3 风险控制问题 |
2.5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2.5.1 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 |
2.5.2 银行和企业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
2.5.3 银行信贷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
2.5.4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 |
2.5.5 信贷风险定量分析技术落后 |
2.5.6 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综合素养不足 |
第3章 N银行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
3.1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识别 |
3.1.1 企业财务因素风险 |
3.1.2 企业非财务因素风险 |
3.2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评估 |
3.2.1 层次分析评估方法的选择 |
3.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 |
3.2.4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评估体系的应用 |
3.3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识别与评估总结 |
第4章 N银行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优化措施 |
4.1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优化目标 |
4.1.1 缓解信息不对称 |
4.1.2 优化风险识别 |
4.1.3 完善风险评估 |
4.1.4 强化风险控制 |
4.2 强化银行对小微企业信息的采集 |
4.2.1 建立科学全面的风险信息获取机制 |
4.2.2 落实小微企业信息的采集工作 |
4.3 强化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识别 |
4.3.1 建立多元风险识别方法 |
4.3.2 深化贷前客户信用调查 |
4.3.3 完善贷中审查机制建设 |
4.3.4 落实贷后跟踪检查工作 |
4.4 深化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评估 |
4.4.1 引用层次分析-综合模糊评价法进行风险定量评估 |
4.4.2 不断完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评估体系 |
4.5 完善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控制 |
4.5.1 优化小微企业信贷回收流程 |
4.5.2 科学构建小微企业信贷责任追究制度体系 |
第5章 N银行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保障措施 |
5.1 制度保障 |
5.1.1 科学构建并不断完善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
5.1.2 加强银行的信用风险控制文化建设 |
5.1.3 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
5.2 组织保障 |
5.2.1 建立独立且垂直的信贷管理组织机构 |
5.2.2 明确岗位职责并进行岗位职责分离 |
5.3 人员保障 |
5.3.1 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 |
5.3.2 建立信贷人员工作交流渠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1.N银行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问题访谈提纲 |
1.1 访谈目的 |
1.2 访谈方式 |
1.3 访谈对象 |
1.4 访谈提纲 |
2.N银行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的访谈记录 |
2.1 信贷部门A成员访谈记录 |
2.2 信贷部门B成员访谈记录 |
2.3 风险部门A成员访谈记录 |
2.4 风险部门B成员访谈记录 |
附录三 |
1.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识别与评估指标体系选择问卷 |
2.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识别与评估指标体系选择问卷调查结果 |
3.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识别与评估指标体系选择访谈总结 |
(5)存款保险条例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析及应对措施 ——以X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存款保险条例简述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相关概述及理论 |
2.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相关概述 |
2.1.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概念 |
2.1.2 不良贷款的分类 |
2.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相关理论 |
2.2.1 银行信用理论 |
2.2.2 内在脆弱性理论 |
第3章 X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
3.1 X银行基本情况 |
3.1.1 X银行简介 |
3.1.2 X银行基本业务发展情况 |
3.1.3 X银行信贷业务情况 |
3.2 X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
3.2.1 X银行不良贷款总体情况 |
3.2.2 X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情况 |
第4章 X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
4.1 不良成因总体分析 |
4.2 不良成因调查 |
4.2.1 不良信贷A公司 |
4.2.2 不良信贷B公司 |
4.2.3 不良信贷C公司 |
4.3 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
4.3.1 贷前原因 |
4.3.2 贷中原因 |
4.3.3 贷后原因 |
第5章 X银行不良贷款应对措施 |
5.1 加强经济形势研判及客户选择 |
5.2 夯实信贷从业人员及队伍基础 |
5.3 优化客户产品配置及增信措施 |
5.4 提高风险预警信号研判及化解能力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以R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研究意义 |
1.2.2 实践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信贷风险管理概念 |
2.1.2 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
2.2 基础理论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风险管理理论 |
第3章 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分析——以R银行为例 |
3.1 R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3.1.1 银行概况 |
3.1.2 信贷业务 |
3.2 R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 |
3.2.1 不重视财务分析 |
3.2.2 现场调查过于简单 |
3.2.3 风险预警不及时 |
3.3 R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
3.3.1 财务分析重要性认识不足 |
3.3.2 现场调查流程不规范 |
3.3.3 风险预警系统不健全 |
第4章 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实证分析 |
4.1 信贷风险分类 |
4.1.1 信用风险 |
4.1.2 市场风险 |
4.1.3 操作风险 |
4.1.4 法律风险 |
4.2 KMV模型基本原理 |
4.2.1 KMV模型的意义 |
4.2.2 KMV模型的计量方法 |
4.3 基于KMV模型的实证分析 |
4.3.1 研究假设 |
4.3.2 参数设定 |
4.3.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3.4 结果分析 |
4.4 实证分析结论 |
第5章 完善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
5.1 构建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
5.1.1 完善风险管理架构 |
5.1.2 优化风险管理政策 |
5.1.3 加强内部控制 |
5.1.4 加强内部审计 |
5.2 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措施 |
5.2.1 加强财务分析 |
5.2.2 优化现场调查程序 |
5.2.3 完善信贷风险预警系统 |
5.2.4 健全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
5.2.5 加强授信额度审批管理 |
5.2.6 实现信息化管理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7)H银行科技金融业务信用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科技金融业务概念的研究 |
二、对科技金融业务应用价值的研究 |
三、对科技金融业务信用风险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科技金融 |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流程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章 H银行科技金融信用风险控制现状分析 |
第一节 H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发展概况 |
一、科技金融业务贷款情况 |
二、科技金融业务推广使用情况 |
三、H银行机构运行情况 |
四、与外部机构合作情况 |
第二节 H银行科技金融业务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
一、科技金融业务贷前管理机制 |
二、科技金融业务贷中管理机制 |
三、科技金融业务贷后管理机制 |
第三节 H银行科技金融业务信用风险调查分析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以及调查方法 |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H银行科技金融业务信用风险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H银行科技金融业务信用风险形成的问题分析 |
一、贷前管理信用风险问题分析 |
二、贷中管理信用风险问题分析 |
三、贷后管理信用风险问题分析 |
第二节 H银行科技金融业务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
一、科技金融业务贷前缺少通用型量化审批标准 |
二、高科技行业经营发展不稳定性突出加剧贷中管理难度 |
三、贷后难以有效控制科技金融业务风险预警 |
第五章 完善H银行科技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措施 |
第一节 创新完善科技金融业务内部风险机制 |
一、落实全流程风险管理系统 |
二、建立批量报送与集中审核并行的管理模式 |
第二节 增强科技金融业务外部风险防范能力 |
一、创新科技金融担保模式和风险补偿机制 |
二、加强科技金融业务外部协作与共享 |
第三节 完善科技金融特色产品和服务规避风险 |
一、实现科技金融特色产品创新 |
二、实现科技金融特色服务创新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H银行科技金融业务信用风险调查表 |
致谢 |
(8)Z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内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信用风险 |
2.1.2 信用风险的形成原因 |
2.1.3 信用风险的类型 |
2.1.4 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 |
2.2 信用风险管理 |
2.2.1 风险识别 |
2.2.2 风险计量 |
2.2.3 风险监测 |
2.2.4 风险控制 |
2.3 理论基础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2 关系型借贷理论 |
2.3.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3 Z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3.1 ZZ银行简介 |
3.1.1 ZZ银行基本情况 |
3.1.2 ZZ银行组织架构 |
3.2 ZZ 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
3.2.1 ZZ银行经营业绩分析 |
3.2.2 ZZ银行不良贷款率分析 |
3.2.3 ZZ银行信用风险区域对比分析 |
3.2.4 ZZ银行信用风险同业对比分析 |
3.2.5 Z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评价 |
4 ZZ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Z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授信集中度过高 |
4.1.2 异地授信风险加大 |
4.1.3 风控制度执行不严 |
4.1.4 科技水平支撑不足 |
4.2 ZZ银行信用风险问题成因 |
4.2.1 粗旷的发展模式 |
4.2.2 风险文化的缺失 |
5 Z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对策建议 |
5.1 优化资产结构 |
5.2 健全授信政策 |
5.3 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
5.3.1 实施风险预警分级 |
5.3.2 扩大风险预警信息搜集 |
5.4 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 |
5.5 提升人才、科技建设 |
5.5.1 建立专业的风控人才队伍 |
5.5.2 加强金融科技建设 |
5.6 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和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信用风险的涵义及特征 |
2.1.2 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
2.1.3 相关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3 文献小结 |
第3章 鄂尔多斯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鄂尔多斯银行发展概况 |
3.1.1 鄂尔多斯银行简介 |
3.1.2 鄂尔多斯银行组织架构 |
3.1.3 鄂尔多斯银行业务发展 |
3.2 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3.2.1 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行业比较 |
3.2.2 采用RAROC模型评价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
3.3 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没有树立科学、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
3.3.2 信用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不够健全和完善 |
3.3.3 信用风险管理人才缺乏 |
3.3.4 信贷结构不合理 |
3.3.5 抵质押品流动性管理滞后 |
第4章 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实证研究 |
4.1 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评价 |
4.1.1 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4.1.2 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指标构建方法 |
4.1.3 评价指标体系 |
4.1.4 模型建立 |
4.1.5 评价结果分析 |
4.2 成因分析 |
4.2.1 内部原因 |
4.2.2 外部原因 |
第5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微观对策 |
5.2.2 宏观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马克思信用理论视角下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 重点 |
(二) 难点 |
(三) 创新点 |
第一章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 |
一、马克思信用理论核心概念界定 |
(一) 信用 |
(二) 商业信用 |
(三) 信用风险 |
(四) 商业信用风险的含义及特征 |
二、信用的作用 |
(一)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二) 信用加速危机的爆发 |
三、商业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
(一) 商业信用的产生 |
(二) 商业信用的发展 |
四、马克思商业信用风险形成理论 |
(一) 商业信用自身的界限 |
(二) 信用扩张与生产过剩 |
(三) 信用与货币流回规律 |
(四) 经济周期中的信用作用及演变 |
五、马克思信用理论的时代价值 |
(一) 对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效率提升的指导价值 |
(二) 研究当代金融风险的重要理论支撑 |
(三) 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的指导意义 |
第二章 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现状及主要风险 |
一、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现状 |
(一) 发展概述 |
(二) 传统商业信用形式的发展现状 |
(三) 商业信用模式的新发展 |
二、当前商业信用发展中的主要风险隐患 |
(一) 信用风险突出 |
(二) 流动性风险增强趋势明显 |
(三) 投机活动难以有效遏制 |
第三章 信用风险形成及防范 |
一、信用风险形成 |
(一) 伦理维度的商业信用道德弱化成因 |
(二) 经济维度的信用风险成因 |
二、信用风险防范 |
(一) 强化商业信用伦理道德建设 |
(二) 提高商业信用风险评估的科学性 |
(三) 提高企业信用治理水平 |
(四) 完善征信服务系统 |
第四章 流动性风险形成及防范 |
一、流动性风险形成 |
(一) 企业所能支配的准备资本不足 |
(二) 回流本身的风险 |
二、流动性风险防范 |
(一) 优化外部准备资本配置 |
(二) 商业信用扩张以产业资本边界为限 |
(三)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四) 进一步构建公平、理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 |
第五章 投机风险形成及防范 |
一、投机风险形成逻辑 |
(一) 商业信用基础工具及金融衍生品融合的风险 |
(二) 有限理性下的决策偏差 |
(三) 商业票据融资制度、监管机制不够完备 |
二、投机风险防范 |
(一) 完善商业票据融资市场供给 |
(二) 提升理性决策水平 |
(三) 制度、监管、服务一体化 |
第六章 系统把握三种商业信用风险的防范 |
一、贯彻习近平现代信用风险治理念和新时代经济思想 |
(一) 立足新时代的风险治理战略部署 |
(二) 金融风险治理 |
(三) 金融风险治理是对马克思信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二、整体考量商业信用风险形成因素 |
(一) 坚持马克思信用风险的基本立场 |
(二) 理顺商业信用风险成因的内在联系 |
三、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科学化解风险 |
(一) 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回归信用服务实体经济之本源 |
(二) 尊重货币流通规律,调控信用规模 |
四、优化信用制度安排,调控政府行为边界 |
(一) 优化相关信用制度安排,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
(二) 把握信用功能发挥中政府与市场合理边界 |
五、强化企业主体“志诚”的内在支撑 |
(一) 信用道德提升有助于信用风险与投机风险控制 |
(二) 流动性问题的解决为企业诚信提供物质保障和凝聚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四、试论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的特点和成因(论文参考文献)
- [1]包商银行信用风险事件案例分析[D]. 李梦尧.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2]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杨柯.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基于KMV模型的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 郑静.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N银行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D]. 朱星怡.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5]存款保险条例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析及应对措施 ——以X银行为例[D]. 陶琦.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6]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以R银行为例[D]. 唐蓉.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5)
- [7]H银行科技金融业务信用风险控制研究[D]. 张捷.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5)
- [8]Z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郭晓雷.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9]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D]. 郭彦芳. 山东大学, 2020(10)
- [10]马克思信用理论视角下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研究[D]. 黄慧微.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