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文简历的写作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璐[1](2021)在《“半生缘,两地书”——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的书信新探》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宋以朗整理出版了张爱玲与她后半生"最好的朋友"宋淇和邝文美之间的全部往来书信,共736封,跨四十年,逾六十万字,时间跨度与通信数量远超以往刊布的张爱玲与其他友人的通信,对于研究四十年代"上海时期"之后更全面的张爱玲其人及其作品世界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在梳理张宋书简的时间分布和对读张爱玲与赖雅、夏志清、庄信正等人的书信之后,本文尝试归纳张宋书简的特点及研究空间,考察张宋的交往走向,并一窥张爱玲"旅美时期"的创作和生活状况。
杨荣[2](2021)在《回望“昨日的世界”——茨威格诞辰140周年重读《昨日的世界》》文中指出奥地利着名德语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11月28日出生在维也纳,2021年是茨威格诞辰140周年。1941年10月底,茨威格终于完成自传《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该书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回忆录和自传,茨威格本人并非这本书的主角,而重在以他为中心来展现曾经生活过的那个时代。他深情回望"精神故乡欧洲",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和平黄金时代的留恋,深情追忆与各界名流的交游。他认为战争是一种罪恶,知识分子要忠于自己的良知,同时哀悼了犹太人的不幸命运。《昨日的世界》蕴含"多样化的人类经验",是一部常读常新、永不过时的作品。
丁垚[3](2021)在《梁思成建筑设计作品辑略》文中认为梁思成的建筑设计作品是中国现代建筑学术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对其1920-1960年代的建成作品、设计方案、顾问咨询等27个项目的梳理;对其中14个作品的设计和建造经过、重要的时间节点、建筑规模和功能以及保存和使用现状等基本信息做了初步的考证;同时,也简略评介了这些作品在建筑设计上的突出特点。最后,综合这些设计作品和着作文章,对梁思成的建筑设计观略作评论。
董嘉琪[4](2021)在《英文求职简历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邓富虎[5](2021)在《高职英文简历写作教学设计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英文简历写作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写好英文简历对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有积极作用。由于学生重视程度及教师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并未有效掌握英文简历的写作方法。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改革,以期提升高职英文简历写作课的教学效果。
李楠楠[6](2021)在《信息化背景下英语写作“产出导向型”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如何有效地开展写作教学是困扰高职英语教师的难题之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尝试以"产出导向法"理论为指导,从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教学过程等方面来构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调查与反思提出在构建教学模式时要将信息技术与"产出导向法"有机融合,产出任务体现职业导向和渐进性,学习共同体注重平等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等建议。
张慧[7](2019)在《非英语专业MPA研究生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探析》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传统的研究生英语课堂教学侧重语法与词汇的基本技能的教学模式,学生较少地关注英语本身的交际功能。然而随着学位英语考试的取消,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因此该文立足于北方民族大学非英语专业MPA研究生的专业发展与语言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目标,对传统的MPA研究生英语教学课堂提出改革与实践措施。基于MPA研究生的学习需求与目的转变,采用"交际互动式主题教学法",在教学内容上设置八个不同的模块主题内容来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研究结论得出:改革后的MPA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题教学法受到学生普遍认可,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加强了口语表达能力,这也为国内高校非英语专业MPA研究生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提供了借鉴。
邓小渠[8](2018)在《过程体裁法在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他们中多数人更是惧怕英语应用文写作。但是各类英语应用文写作作为一种被不同领域广泛应用的国际交流手段,成为了很多艺术人才在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技能和能力。同时,基于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领域中常被提及讨论的三种主要教学法:成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和体裁教学法的优、缺点的认识,过程体裁教学法应运而生。因此在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应用文教学中应用过程体裁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将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作用。
卢丹[9](2018)在《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大学实用英语写作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当代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21世纪公民必备的技能之一。近年来,尽管批判性思维在具体学科中的培养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受了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与此同时,混合学习的方式在教育领域中的普及趋势日益明显,其灵活便捷的优势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创造了更多的可能。利用混合学习的方式在具体学科教学中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既反映了核心素养的“落地”需求,同时也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创造了“着力点”。目前该方面研究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目标没有落实到学习活动中;另一方面,混合学习设计缺乏对教学要素的系统性关注。基于这个背景,本研究以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设计为目标,探讨如何通过混合学习环境的设计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充分的文献研究和一线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本研究以基于设计的研究为范式,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系统综述法、扎根理论、准实验研究、内容分析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从本体理论探究、设计模型构建、设计策略提出、应用效果检验四个方面对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展开研究。在本体理论探究部分,本研究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索,生成了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的理论框架。首先,本研究对批判性思维作为混合学习环境的目标导向进行了解析。其次,从Paul-Elder的批判性思维理论框架中的思维要素与智力标准的关系出发,借鉴教育目标分类的理念,通过构建“八要素、十标准”思维分析框架以及“二维度、八要素”教育目标分析框架,生成了批判性思维技能列表。最后,通过对现有批判性思维教学实证研究的系统综述概括出批判性思维发展的促进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描述了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要素特征。在设计模型构建部分,本研究在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进行设计模型的构建。首先提出了学习环境设计的初步模型,之后以某高校的实用英语写作课为依托,基于环境应用的整体规划,对具体课程环境进行了分析、设计和两轮的行动研究。根据对行动研究的反思,对初步模型提出了改进方案,最终完成了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设计模型的构建。在设计策略提出部分,本研究提出了批判性思维导向的学习环境设计的策略。首先基于相关文献和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一系列初步的学习环境设计策略。在经过两轮教学实践后,对初步策略进行了调整和完善,提出了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要素的设计策略以及基于不同活动类型的关键支持要素的设计策略。在效果检验部分,本研究利用准实验研究的方法,通过与常规学习环境的对比,对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的效果进行了检验。实验数据结果表明,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课业水平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学生对学习环境有着较为良好的体验并持有相对积极的态度。
李佳欣[10](2017)在《留学简历汉译英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各方面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国人选择出国留学深造。这一选择的成功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申请材料翻译的品质,因此注重中文简历英译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有关英文简历的书写研究越来越深入,基本已形成一套体系,也有大量的翻译中心提供简历的写作修改、编辑以及润色服务,简历翻译应运而生,然而关于简历翻译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我们对中文简历英译品质的认识,对提升其翻译质量无疑是不利的。鉴于此,本文基于留学机构中的简历翻译实践,尝试从最佳关联理论的视角分析留学简历汉译英的不同翻译策略,旨在探索出一套理论联系实际的留学简历汉译英的原则和方法。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节为任务描述,介绍了此次翻译实践的背景、内容、目的和意义。第二章节为理论框架,介绍了关联理论、最佳关联理论,以及最佳关联理论在简历翻译中应用的原则和策略。第三章节为任务过程,分为译前准备、翻译过程以及译后校对。第四章节为具体的一则案例分析。基于翻译实践中的实际案例,重点从词汇和句子入手,分析了如何在译文中再现简历的内容和风格。第五章节为结论,分为研究发现的成果和研究局限性两个方面。在最佳关联理论视角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文简历当中多用修饰词并灵活变化句式,英文简历多用关键词和统一句式的简单句。并且两者呈现版式不一。为了再现简历的内容和风格,实现最佳关联,在留学简历的汉译英当中,概括、转化等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常被运用于其中。
二、英文简历的写作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文简历的写作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1)“半生缘,两地书”——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的书信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的交往 |
二、张宋书信的特点及研究空间 |
三、张宋书简的时间分布 |
(2)回望“昨日的世界”——茨威格诞辰140周年重读《昨日的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一、回忆独具特色,耐人回味沉思 |
二、回望昨日世界,心碎绝望而死 |
三、战争是一种罪恶,知识分子要忠于自己的良知 |
四、“世界公民”与各界名流的交游 |
五、犹太意识觉醒,对犹太人命运的哀悼 |
六、结语 |
(3)梁思成建筑设计作品辑略(论文提纲范文)
1 简表 |
2 作品辑述 |
2.1 山林间独立人格的纪念地:王国维纪念碑(图2~4)20) |
2.2 崇敬中点化思慕的柔情:梁启超墓(图5~15)27) |
2.3 东北交通大学建筑(图16~19)35)[10] |
2.4 中国大学的石造圣殿:吉林大学建筑(图20~31)37) |
2.5勾画民族工商业建筑的新面孔:仁立公司铺面(图32~37)47)[36-37] |
2.6描绘地质科学的壮美:北京大学地质馆(图38~41)50) |
2.7 简洁纯粹的建筑美:北京大学女生宿舍(图43~46)60) |
2.8 中华文明复兴的希冀:中央博物院建筑(图47~50)63) |
2.9 新时期“中国现代建筑”的设计探索:北京大学孑民堂(方案,图51~52)70)[48] |
2.1 0 中国革命家的丰碑:任弼时墓(图53~55)75) |
2.11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史书:人民英雄纪念碑(图56~57) |
2.12以大地为棺的考古学家之墓:梁思永墓(图58~60)79) |
2.13深情合璧:林徽因墓(图61~64)83)题名:建筑师林徽因墓 |
2.14大建筑师的传世之作:鉴真大和尚纪念堂(图65~69) |
3 结语 |
(5)高职英文简历写作教学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职英文简历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1 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
1.2 教学方法单一 |
1.3 拓展教学不够 |
1.4 侧重模板仿写,忽视针对性写作 |
1.5 忽视英文简历文化属性 |
2 高职英文简历写作教学设计 |
2.1 课前讨论 |
2.2 课中互动讲解 |
2.3 课后指导训练 |
2.4 课堂佳作展示 |
3 结 语 |
(6)信息化背景下英语写作“产出导向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产出导向法”理论 |
(一)理论简介 |
(二)POA适用于高职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产出导向型”写作教学模式 |
(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
(二)教学设计 |
1. 任务设计 |
2. 信息化资源和手段 |
(三)教学过程 |
1. 驱动环节 |
2. 促成环节 |
3. 评价环节 |
三、构建信息化环境下“产出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启示 |
(一)教学反思 |
(二)教学启示 |
1. 信息技术与“产出导向法”进行深入融合 |
2. 产出任务体现职业导向,促成过程循序渐进 |
3. 学习共同体注重平等性、实践性和创造性 |
四、结语 |
(7)非英语专业MPA研究生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MPA研究生的学习需求与目的 |
2 交际互动式主题教学方法设计 |
2.1 模块式教学内容的设置 |
2.2 教学效果分析 |
2.3 教学手段与教学技巧的提升 |
2.4 考核评价方式探索 |
3 结论 |
(8)过程体裁法在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成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体裁教学法与过程体裁法的相关理论和研究 |
三、关于应用过程体裁教学法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应用文写作水平的几点想法 |
1. 范文分析阶段。 |
2. 模仿写作阶段。 |
3. 独立写作阶段。 |
4. 修改阶段。 |
四、结语 |
(9)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大学实用英语写作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批判性思维培养是信息社会公民的需求 |
(二) 混合学习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
(三) 批判性思维培养呼唤混合学习的系统性环境设计 |
二、问题提出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 批判性思维 |
(二) 混合学习环境 |
四、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五、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批判性思维 |
(一)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
(二) 批判性思维的结构 |
(三)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
(四) 批判性思维的测量 |
(五) 批判性思维与信息技术 |
(六) 研究现状小结 |
二、混合学习 |
(一) 混合学习的定义 |
(二) 混合学习的发展与优势 |
(三) 混合学习理论方面的研究 |
(四) 混合学习实践方面的研究 |
(五) 研究现状小结 |
三、学习环境 |
(一) 学习环境的定义 |
(二) 学习环境的分类 |
(三) 学习环境的结构 |
(四) 学习环境的设计 |
(五) 研究现状小结 |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 |
(一) 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信息技术工具的设计研究 |
(二) 信息技术工具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效果研究 |
(三) 研究现状小结 |
五、理论基础 |
(一) Paul-Elder批判性思维框架 |
(二) 活动理论 |
(三) 教学设计相关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二、研究范式 |
三、研究方法与工具 |
四、研究路线 |
第四章 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理论框架的建立 |
一、批判性思维作为混合学习环境目标导向的解析 |
(一) 学习活动以批判性思维技能为目标 |
(二) 环境要素为批判性思维发展提供促进因素 |
二、批判性思维技能框架的建立 |
(一) “八要素、十标准”思维分析框架 |
(二) “二维度、八要素”行为分析框架 |
(三) 批判性思维技能框架 |
三、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特征的分析 |
(一) 批判性思维发展的促进因素 |
(二) 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结构 |
(三) 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要素特征 |
第五章 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设计模型的构建 |
一、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设计模型的初步构建 |
(一) 模型的结构要素 |
(二) 目标导向对环境要素设计的干预 |
二、基于初步设计模型的行动研究 |
(一) 学习环境应用的总体规划 |
(二) 课程具体环境的分析 |
(三) 课程具体环境的设计 |
(三) 第一轮行动研究 |
(四) 第二轮行动研究 |
三、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设计模型的改进 |
第六章 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设计策略的提出 |
一、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要素设计策略 |
(一) 学习活动设计策略 |
(二) 活动支持要素设计策略 |
二、基于活动类型的关键支持要素设计策略 |
(一) 辨识提出类活动—关注工具使用的延展性 |
(二) 探索建立类活动—确保情境描述的具体性 |
(三) 区分运用类活动—突出资源内容的切合性 |
(四) 剖析生成类活动—注重支架设置的及时性和共同体的异质性 |
第七章 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应用效果的检验 |
一、准实验研究设计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对象及背景 |
(三) 研究工具 |
二、实验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 批判性思维水平提升情况 |
(二) 写作水平提升情况 |
(三) 学生对于学习环境的体验和态度 |
三、实验结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创新之处 |
(一) 建立了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理论框架 |
(二) 构建了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设计模型 |
(三) 提出了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设计策略 |
三、研究局限及展望 |
(一) 研究局限性 |
(二)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批判性思维测试 |
附录2 写作测试题目及要求 |
附录3 混合学习环境体验调查问卷 |
附录4 批判性思维评分细则 |
附录5 批判性思维教学情况问卷 |
附录6 学生态度访谈提纲 |
附录7 教师教学反思日志节选 |
附录8 TRP作文评分及反馈示例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留学简历汉译英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
1.2 Description of the Task |
1.3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
Chapter 2 Theoretical Framework |
2.1 Introduction to the Relevance Theory |
2.1.1 Definition of Relevance Theory |
2.1.2 Basic Concept of Relevance Theory: The optimal relevance |
2.2 Application of the Relevance Theory to Resume Translation |
2.2.1 Principle for Translating Resume:The optimal relevance |
2.2.2 Techniques for Translating Resume |
Chapter 3 Translation Procedures |
3.1 Preliminary Preparation |
3.1.1 Contacting the Agent |
3.1.2 Familiarity with the Content and Language Form of Resume and ItsTranslation |
3.2 Working |
3.2.1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Text |
3.2.2 Representation |
3.3 Testing |
3.3.1 In Terms of the Content |
3.3.2 In Terms of the Format |
3.3.3 In Terms of the Approaches |
Chapter 4 Case Study |
4.1 Case:Application Resume for Master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atColumbia University |
4.2 Working |
4.3 Testing |
Chapter 5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Study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A (Source Text) |
Appendix B (Target Text) |
四、英文简历的写作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半生缘,两地书”——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的书信新探[J]. 李璐. 华文文学, 2021(06)
- [2]回望“昨日的世界”——茨威格诞辰140周年重读《昨日的世界》[J]. 杨荣. 中国图书评论, 2021(12)
- [3]梁思成建筑设计作品辑略[J]. 丁垚. 建筑学报, 2021(09)
- [4]英文求职简历汉译实践报告[D]. 董嘉琪.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
- [5]高职英文简历写作教学设计探讨[J]. 邓富虎.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2)
- [6]信息化背景下英语写作“产出导向型”教学模式研究[J]. 李楠楠. 肇庆学院学报, 2021(03)
- [7]非英语专业MPA研究生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探析[J]. 张慧. 海外英语, 2019(17)
- [8]过程体裁法在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 邓小渠. 校园英语, 2018(47)
- [9]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大学实用英语写作课为例[D]. 卢丹.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7)
- [10]留学简历汉译英实践报告[D]. 李佳欣.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