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发生沉船事故两名船员受重伤(论文文献综述)
阮功成(NGUYEN CONG THANH)[1](2021)在《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清两代,中国与越南有密切的关系,越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继续受到中国深刻的影响。对本论文研究的越南平定省来说,从中国受到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17—19世纪平定省的经济和社会被视为越南经济和社会的典型缩影,这段时间平定省的许多历史事件也是越南国史典型的事件。因此,17—19世纪平定省的经济与社会研究,不但能多认识平定省的地方历史,而且能多认识越南国的变化和发展。根据现有的资料,本文力图全面地提示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的真实面貌。关于自然与人文,论文分析平定省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自然条件和交通优势、17世纪前平定省经济与社会及17—19世纪越南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关于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机构及平定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的管理,主要论述平定历代行政机关系统和军队组织;平定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管理在许多方面体现,集中分析了平定省政府对平定山区少数民族、山区与平原的贸易关系、海岸管理及防守、贸易活动管理及船只、人流出入港口的管理等问题。关于17—19世纪平定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论文深入分析了农业生产状况、土地的各部分及公共土地与私人土地之间的“斗争”、1839年平定省的均田政策,从而理清平定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的特点与作用、它和平定省农民生活和起义的关系。关于17—19世纪平定省的商业与非农业各经济行业状况:国内贸易,主要研究集市体系、“市肆”、商港和都市的形成、活动与发展,研究平定省内各个地方之间的贸易关系、商人力量、商品供应资源、货物的价格与运输方式;国外贸易主要研究与华商①的贸易活动;非农业经济包括手工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商业与非农业经济发展使得平定省成为越南的商品和商业中心,进一步改善了平定省居民的物质生活。对于17—19世纪平定省居民的构成、运动与生活,深入研究了平定农民与人民阶层对阮氏封建制度的斗争运动的爆发原因、演变及特点,包括18世纪西山起义及19世纪赫耶族的起义,重点分析在平定省的西山事业、西山力量与阮映力量的大战以及西山时期、阮朝时期的人民生活等问题。论文还研究并阐明17—19世纪平定省的社会文化,比如:思想和宗教、儒学的教育与科举、平定居民的文化物质和文化精神、平定省对形成越南语字母的作用、平定省华人共同体。17—19世纪平定社会与经济的特点和作用:在17—19世纪平定省是越南着名的贸易与商品中心之一;平定是暴动的地方,即西山起义的基地,也是阮岳皇帝中央政府的京都,在那里,西山军与阮映军之间发生过许多激烈的战斗;平定是阮朝政府于1839年唯一允许实施均田政策的地区,因此在19世纪平定是越南唯一有两集地簿(1815年和1839年);在17—19世纪平定经济和社会中,华人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平定是塘中临济佛教的起源地;平定是天主教早期传入和迅速发展的地方,为越南语字母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林琳[2](2021)在《泰国普吉岛沉船事件网络舆情感知浅析》文中认为基于网民在公共网络舆论平台发表的帖子生成文本,借助NLPIR网络数据处理平台和ROSTCM6软件这两种工具,对文本进行词频统计、情感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提取网民对普吉岛沉船事件的感知情况。研究发现:网络舆情感知存在性别差异;"用脚投票"是网民表达负面情绪的主要方式;网民多数缺乏旅游常识,旅游安全意识淡薄。
贾凌杰[3](2020)在《大鹏湾LNG码头港口水域通航安全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由于交通管理复杂,港口水域易成为水上交通事故高发区域。LNG船在港口水域的航行、作业离不开对该港口水域的综合安全评估。为了能够科学合理全面的对港口水域进行安全评价,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事故数据,识别了液化天然气(LNG)船在航行、作业、锚泊过程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了 LNG船各类事故的事故树模型,构建了 LNG码头港口水域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有效地识别了 LNG船的运输安全风险,能够为LNG船日常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降低事故发生频率,从而保证生命财产安全。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法识别了大鹏湾LNG码头港口水域的主要危险源,并通过德尔菲法分别选取航行过程、作业过程、锚泊过程的评价指标,建立了大鹏湾LNG码头水域的安全评价体系。(2)通过对LNG船在港口水域的事故研究分析,建立了各种类型事故的事故树模型,如LNG船与他船碰撞事故树模型、LNG船锚泊碰撞事故树模型等,同时,计算了各个模型的最小径集、概率重要度以及事故发生概率,明确了每种事故类型的风险。(3)阐释并运用PHA-FTA-灰色AHP方法以大鹏湾LNG码头港口水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并对该水域进行了安全评价。评价的计算结果表明,在现有的安全管理秩序中,LNG船在大鹏湾LNG码头港口水域航行、锚泊、作业过程中处于一般风险和低风险之间的水平,基本上能够满足通航安全的需要。(4)根据整个安全评价结果,通过权重和概率重要度两方面围绕大鹏湾水域的安全管理提出决策建议,如强化人员培训、完善港口管理等。通过对大鹏湾LNG码头港口水域的安全评价可知,本文将PHA和FTA联合运用到灰色AHP分析方法中所构建的大鹏湾LNG码头港口水域的综合评价模型合理可行。本文的研究计算过程能够为LNG码头港口水域的安全运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和建议为保障LNG船航行和港口管理的安全提供了现实参考。
李梦玲[4](2020)在《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岭南报刊小说中有着一定数量的翻译小说,与近代其他地区的报刊翻译小说一样,这些刊于岭南报刊的翻译小说同样是近代翻译小说大潮中的一抹别样的浪花。据统计,近代岭南地区刊载翻译小说的报刊多达34种,共刊有101篇翻译小说,1部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中译本,82则),翻译小说单行本也有至少40种。可见,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具有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除去绪论和余论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其兴起背景进行探究,涉及小说界革命、岭南地域文化、译者来源以及读者与市场这四个因素。并梳理其发展脉络,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和衰落期这四个阶段。第二章对其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进行挖掘,既有与近代报刊翻译小说相似的一般特征,即在呈现传统小说特色及文化观念的同时,也蕴含着西方小说特色及文化观念,又彰显了岭南地域文化色彩,如粤方言、岭南风物与民情、岭南画派以及岭南革命风潮等特色。第三章对突出刊物与名篇译作进行个案研究,不同报刊有着不同的办刊理念和编辑队伍,这对所刊翻译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关注世界名着在近代岭南报刊的译介情况,着重考察译作与原着之间的关系,探析译介手法。第四章考察其对自着小说产生的影响,如观念的革新、题材的拓宽以及小说叙事手法的突破等。最后对其成就与缺陷进行总结,并评价其在岭南小说史和翻译小说史上的地位。
陈岩英[5](2020)在《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旅游安全传播是政府、企业、利益相关者等主体基于媒体渠道,面向旅游者、从业人员和公众等开展的旅游安全信息传递活动。在传统的研究中,以危机处置和应对为目标的危机传播备受重视。随着旅游安全形势的日益复杂化,旅游行政机构和旅游企业的安全任务越来越复杂。旅游安全传播的任务体系逐渐从传统的危机传播转变为多阶段进程中的多任务结构。但是,旅游安全传播的这种任务需求既未在实践中得到重视,也未在理论研究中得到重视。因此,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时代背景、基于我国旅游产业安全发展的需求结构,对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和实证检验,既有利于丰富旅游安全传播的理论范畴,也有利于丰富旅游者行为响应的理论机制,对于推动旅游安全传播理论的建构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研究旨在丰富和发展旅游安全传播理论,并对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探索和验证,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综合研究等三个阶段,各阶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包括:(1)在理论研究阶段,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理论考察对旅游安全传播、媒体、旅游者安全行为等关键概念进行了归纳分析,并辨析了旅游安全传播的信号机制和任务属性,提出了旅游安全传播与行为响应分析框架;(2)在实证研究阶段,研究分别对非危机情境下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安全线下行为的影响机制和危机情境下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线上安全沟通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建模检验。首先,研究以认知行为理论和信号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2017年中国政府举办的厦门金砖峰会作为背景事件,基于SEM结构方程建模、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非危机情境下传播信号对旅游者线下旅游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其次,研究以2018年7月泰国沉船事件作为背景事件,以436个中文媒体平台的11万余条声量信号作为大数据基础,并引入VAR模型对危机情境下传播信号对旅游者线上安全沟通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验证分析;(3)在综合研究阶段,研究基于实证研究结论,对基于传播主体、传播情境、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的旅游者安全行为干预策略进行了建构分析。研究发现:(1)旅游安全传播是一种面向多任务结构的综合性旅游安全传播活动,建构旅游安全传播机制应该以旅游安全传播的情境分析作为起点,并以旅游者的安全行为响应作为结果导向,这是推动旅游安全传播治理成效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立足于这一基本立论和对传统传播模型的改进,本研究提出了由“传播主体(who)--传播情境(situation)--传播性质(nature)--传播任务(task)--传播内容(content)--传播渠道(channel)--感知(perception)--响应(response)”等构成的旅游安全传播分析框架;(2)在非危机情境下,旅游者的安全行为一般包括安全遵守行为和安全参与行为等两类基础行为体系。媒体是传播安全保障信息的重要渠道,媒体传播的信号在游客行为影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旅游地启用强化型安保的非危机情境下,强化型安保的媒体信号对旅游者的个人体验、安全感知、安全遵守行为和安全参与行为等具有显着的驱动作用,旅游者的个人安保体验在媒体信号的传播中具有重要的参照性作用,它对媒体信号的行为影响力具有差异化的中介影响过程,安全感知也是重要的中介变量。研究还表明,政府对强化型安保的多渠道宣传和安保实践所展示的行为活动均具有显着的信号意义。(3)在旅游危机情景下,线上潜在旅游者的安全沟通行为是互联网时代旅游安全行为的重要拓展维度,它包括了旅游安全信息生产和旅游安全信息分享等安全传播行为。泰国沉船事件的实证分析表明,线上媒体的总体声量信号对潜在旅游者的安全信息生产行为和安全信息分享行为具有显着的动态影响,但线上主流媒体、商业媒体、自媒体等分类媒体的声量信号呈现差异化的动态影响效应。潜在旅游者安全信息生产声量对其安全信息分享声量具有显着的动态影响,其中维度内的方差贡献率大于维度外的方差贡献率;(4)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应该区分传播主体、传播情境、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从传播主体来看,面向政府、企业和旅游者的传播导向分别是有序的舆情引导、精准的信息把控和理性的信息生产。从传播情境来看,在非危机情境下,旅游安全传播重点是安全知识的传播和安全体验的提升;在危机情境下,旅游安全传播的重点是线上安全沟通行为的调控和风险感知的干预。从传播内容来看,应基于任务性质导向细化优化传播内容要素。从传播渠道来看,主流媒体、商业媒体和自媒体都是旅游安全传播的有效渠道,基于影响力的配置策略是提升传播成效的关键。本研究区分危机情境和非危机情境,对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线下安全行为和线上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整合分析和区别检验。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包括:(1)研究通过区分旅游安全传播的情境结构探索多分类情境下的旅游安全传播机制,提出了旅游安全传播与行为响应分析框架,为理解和阐述旅游安全传播与旅游者安全行为响应的过程机制提供了认知基础;(2)研究对非危机情境下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线下旅游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旅游安全传播中媒体信号与环境体验信号的差异化作用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为现场旅游活动中旅游安全传播的作用机制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3)研究识别了旅游危机情境下潜在旅游者线上安全沟通行为的维度结构,对互联网时代旅游安全行为的表现情境和维度类型进行了拓展,由此形成了包括线下旅游安全行为(旅游安全遵守和旅游安全参与)和线上旅游安全行为(旅游安全信息生产和旅游安全信息分享)的旅游者安全行为分析架构;(4)研究构建了线上参与者安全情感词库,并首次将舆情声量数据作为变量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同时采用了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法,实现了对旅游危机线上媒体声量信号对潜在旅游者安全沟通行为的动态影响关系的拟合分析和实证检验,并为旅游危机舆情分析引入了新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本研究对于旅游产业开展危机和非危机情境下的旅游安全传播工作,科学调控旅游者的安全行为提供了实证案例和理论依据,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体系,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重要研究议题。
邬美玲[6](2020)在《侵华日军对美英在华机构及人员的轰炸及其影响研究(1937-1941)》文中提出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对中国实施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美英两国在华机构及人员作为特殊性质的非军事目标也遭到了普遍的轰炸。侵华日军对美英两国在华机构及人员的轰炸,是违反国际战争法则与人道主义原则的野蛮暴行,是日本无差别轰炸罪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血腥罪证之一。侵华日军对美英在华机构及人员的轰炸具有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破坏程度大的特点。轰炸时间从1937年7月全面抗战开始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轰炸地域涵盖了中国绝大多数省份。日机对不同类型美英在华机构的轰炸呈现不同的时空分布特点,外交机构及人员被炸主要以1937年南京、1939-1941年重庆、1941年昆明的美英驻华使领馆为集中点;教会机构被炸持续时间最久,长达4年零三个月,地域分布最广,轰炸之迹遍布21个省;经济、军事等机构的财产被炸主要集中于1937-1939年的14个省份。日机大规模轰炸美英在华机构,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精神、物质财产损失,极大地损害了美英两国在华权益。侵华日军对美英两国在华机构的轰炸愈演愈烈,制造了许多震惊世界、影响深远的案件。许阁森大使被炸案、南通美国基督医院被炸案、英舰“瓢虫”号被炸案等都是日军非法侵害美英两国在华资产、血腥屠杀美英在华公民的罪证。这一方面是美英两国对日绥靖政策的恶果,另一方面也为后面美英两国转变对日政策,支援中国抗战以及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埋下了伏笔。日军对美英在华机构及人员的狂轰滥炸,引起了中国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积极声援被炸的美英在华机构,争取美英两国加入援华制日阵营。国际组织和各国各界震惊于侵华日军的非人道屠杀暴行,纷纷发声谴责日寇滥炸暴行。美英两国社会各界强烈抗议日机对其在华权益的破坏,美英两国政府多番对日交涉,希望制止日军违法的、非人道的滥炸暴行,并逐步走上全面制裁日本的道路。本文拟充分利用现有史料,全面揭示侵华日军轰炸美英两国在华机构的各方面情况,揭露日军无差别轰炸的残暴性与非人道性,从而充实日本侵略战争的历史罪证,并希望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周如[7](2020)在《重庆水上交通安全事件风险识别与风险类别评估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内河航运的高速发展,近年来重庆辖区内水上交通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同时,还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针对风险类别制定合理的风险管控措施是防范和减少水上交通事故的有效手段。为了提升重庆市水上交通风险管控的能力和水平,本文对重庆水上交通突发事件风险识别和评估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对近6年重庆市水上交通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水上交通事故的特点,揭示了交通事故发生的人为原因和环境原因。(2)根据重庆市水运发展现状,参考《重庆市突发事件风险管理操作指南》,提出了水上交通突发事件风险识别方法。该方法运用专家研判、实地调研和资料查询等多种方式识别水上交通突发事件风险种类,并在此基础之上,从水上运输和港口营运两个方面,对引起水上交通突发事件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总结了266项风险因素。(3)根据重庆市水上交通突发事故的特点,本文在调研港航企事业单位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庆市水上交通突发事件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将水上交通突发事件风险划分为4个等级,根据风险损害后果值和风险发生可能性值得大小,查询风险评估矩阵,得出某种突发事件的风险等级。本文为重庆市水上交通突发事件风险管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有利于进行提升水上交通安全。
韩玉洪[8](2019)在《长江谣》文中研究指明江面的水雾有些朦胧,一个背着摄影包的旅客立在岸边,他任凭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湿润他半白的头发,几十年之后,他仍然清晰地记得自己当时与战友李梦德坐岸疗伤时,他在此间隙写下的手记:"中国实施李宗仁将军提出的‘焦土抗战,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长江水系发生的上海大搬运、南京大西迁、武汉大撤退、特别是撤退和支前同步进行的宜昌峡大抢运,成为世界军事交通航运史上的重大事件!
庞少哲[9](2019)在《西方遇见东方:近代西方视域下的广西社会 ——以来华传教士的记述为中心》文中认为近代中国,来华传教士、商人、旅行者、外交官等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来华前一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对社会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在华期间,他们目睹了与母国截然不同的社会面貌,便以书信、日记和工作报告等形式,回国后又以回忆录、传记的方式,将在中国的生活、工作、旅行和考察了解到的中国映像和信息传递到西方,成为西方世界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一扇重要窗口。不论是从广东沿海登陆中国、沿西江溯流而上入桂,还是从法属殖民地越南潜进广西,亦或是从北部邻省贵州、湖南进入广西,这些来桂西人都将亲历广西的风物景致、社会生活记载下来,流传于西方社会,形成西方世界对广西乃至中国的早期映像和感观,并成为他们评判广西,甚至中国社会的重要依据,同时还是今天研究近代西方中国观的重要素材。在近代来华西人中,尤以传教士群体进入中国的时间较早,分布区域最广,与各阶层民众接触最多,经历时间最长,来华人数众多,是近代来华西人中具有代表性的群体,本文将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和梳理一系列中西文档案、文书等材料,考察晚清民国时期传教士有关广西社会的种种记载,从而探求另一种视域下的近代广西社会,增进学界对近代广西社会的了解和认识,促进广西地方史和近代中西关系史的研究。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缘由及意义、国内外学者关于“西方视域中的中国形象”研究现状、本采用的主体材料、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正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所主要采用的第一手史料,为学界提供有关近代广西地方史研究的基本素材;第二、三、四、五、六、七章详述了传教士进入广西后所关注的主要内容,即目睹的种种社会现象,如游历西江欣赏到的广西自然风光与水上风情,耳闻目睹甚至亲历的广西匪患,亲触到的广西多元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切身感触到的广西各阶层女性生活、不同的少数民族社会,传教士与地方接触后发生的民教冲突与教案等等;第八章结合前文的史料解读和分析,探讨来华传教士在广西开展的活动及其经历对广西地方社会产生的影响,包括其从事的文教、医疗和慈善事业对近代广西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推作用,以及近代西方世界通过传教士记述对广西乃至中国观的形成及其对华政策的影响等。结语部分则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以传教士文献为核心的基本史料对今天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尤其是近代地方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赵先昌[10](2019)在《民国轮船航运事故研究》文中指出轮船是借助机械动力从而行驶的船舶。轮船不同于传统木船,因为它具有速度快、吨位大、运载量大的特点。轮船航运业一方面是垄断帝国主义侵蚀中国的产物,同时它又是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总而言之,轮船航运业在近代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世界帝国主义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矛盾有时不可调和,所以不可避免地轮船航运业成为中外各种势力相互争夺的“领域”,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一个显着标志与缩影。民国年间,得益于国内民族资本以及抵制外货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中国的轮船航运业在与列强航运势力的相互斗争中取得一定成就,地位有所提高,然而这一时期的发展却很不平衡。在轮船航运业发展的同时,水上安全问题、海难事故现象也越来越多并且突出。航运事故的种类多种多样,大致有船舶搁浅、触礁、碰撞、爆炸、被盗、船舶失踪、以及船舶本身以及设备损坏导致无法自修从而引起船舶失控等等。由于轮船比木船先进,航行速度快,运载量大,所以轮船一旦发生事故,却更容易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尤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水上交通安全形势严峻,重特大航运事故频繁发生。轮船航运事故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对象,它与轮运公司、政府航政系统、社会保障体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轮船航运事故问题的研讨对于中国近现代交通史,金融史等领域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轮船航运事故的发生,既与气候等自然条件有关,也与轮船公司的管理、船员的驾驶水平、港口的营业状况、航线的畅通程度等人为因素相关。轮船航运事故的特点集中反映了中国轮船航运业发展的不平衡性。轮船航运事故的救援是一个庞杂的工程,需要政府官方机构、民间慈善团体和社会商业组织的共同配合。民国年间,外轮公司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航运事业也有所发展。民国时期,轮船航运事故频繁发生,航运业规模大,伤亡惨重,受损率高。由于轮船航运业畸形发展,最终导致沿海地区事故率明显高于内陆,华轮事故率明显高于外轮。航政体系的不完善使得航政管理出现混乱,这也是威胁轮船航行安全的重要因素,同时人为因素是航运事故发生的不可忽视的原因。轮船发生航运事故后,应当尽最大努力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风险降到最低,水上救援以及善后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民国时期事故的救援主体主要有:巡警、军警等政府机构和人员,红十字会、附近船只以及自救、善堂、救生局等民间慈善救助团体,轮船公司与船舶保险公司等机构。由于救生器材有限、救生力量短缺匮乏、救援人员消极怠工等一些因素,所以导致民国时期轮船航运事故的救援效果总体上不甚理想。更为严重的是,部分航运主权遭到破坏,外轮肇事逃逸现象比比皆是。对于轮船航运事故的处理,如果处理不合理,则会很大程度上容易引发群体问题,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轮船航运事故后,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在善后问题处理上出现了外轮履责困难,乘客生命和财产损失往往不能获得合理赔偿,悲剧不断发生。
二、上海发生沉船事故两名船员受重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发生沉船事故两名船员受重伤(论文提纲范文)
(1)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学术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 |
四、研究范围、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
五、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越南平定省生态环境与历史背景 |
第一节 平定省生态环境 |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
二、自然条件 |
三、交通优势 |
第二节 17世纪以前的平定省经济与社会 |
一、沙黄时期之平定省(公元前2000年纪到公元2世纪) |
二、占婆王国时期之平定省(1世纪到1471年) |
三、黎朝时期之平定省(1471—1600年) |
第三节 17—19世纪越南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概况 |
一、17—18世纪之越南概况 |
二、1802—1885年之越南概况 |
第二章 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机构及对经济、社会的管理 |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行政机关系统,军队组织和法律 |
一、阮主时期平定省行政机关系统,军队组织和法律(17—18世纪) |
二、阮朝时期平定省行政机关系统,军队组织和法律(1799—1885年) |
第二节 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的管理 |
一、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对山区少数民族同胞管理 |
二、17—19世纪平定省海岸管理、防守及确保平定海域安全 |
第三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 |
第一节 阮主时期平定省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17—18世纪) |
第二节 阮朝时期平定省土地制度和农业经济(1802—1885年) |
一、平定省土地现状和1839年均田政策 |
二、平定省的农业生产状况 |
第四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的商业和各非农经济行业 |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的商业经济 |
一、17—19世纪平定省的国内贸易 |
二、17—19世纪平定省对外贸易与华商的贸易活动 |
第二节 17—19世纪平定省的各非农经济行业 |
一、手工业 |
二、林业、渔业、畜牧业 |
第五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居民的构成、运动与生活 |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居民的构成 |
第二节 17—18世纪平定省居民的生活与西山起义 |
一、西山起义的爆发原因 |
二、西山起义的准备 |
三、在平定省西山起义的发展过程(1773—1786年) |
四、泰德王朝与在平定省西山军和阮映军之间的战争(1786—1802年) |
五、西山时期平定省居民的生活(1773—1802年) |
第三节 平定省居民的生活与各阶层反抗阮朝封建制度的斗争运动(1802—1885年) |
第六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的社会文化 |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思想与宗教 |
一、儒教 |
二、佛教 |
三、天主教 |
第二节 17—19世纪平定的儒学教育与科举 |
第三节 17—19世纪平定居民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 |
一、饮食、居住、服装和来往工具 |
二、武术 |
三、民间文化与风俗习惯 |
四、17—19世纪平定山区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
第四节 17—19世纪平定省对越南语字母形成的过程所起的作用 |
第五节 17—19世纪平定省的华人共同体 |
一、17—19世纪平定省华人共同体的形成过程 |
二、17—19世纪华人在平定省的经济活动 |
三、17—19世纪华人在平定省的社会贡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笔者发表相关论文 |
附录 |
(2)泰国普吉岛沉船事件网络舆情感知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本数据来源 |
(二)数据处理 |
三、网络舆情感知分析 |
(一)舆情主体分析 |
(二)高频特征词类目分析 |
1. 舆情对象。 |
2. 主体态度。 |
3. 行为意向。 |
(三)语义网络分析 |
1. 整体评论文本的语义网络图分析。 |
2. 从语义网络图分析舆情感知的性别差异。 |
四、结论与讨论 |
(一)网络舆情感知存在性别差异 |
(二)“用脚投票”是网民表达负面情绪的主要方式 |
(三)网民多数缺乏旅游常识,旅游安全意识淡薄 |
(3)大鹏湾LNG码头港口水域通航安全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选取背景 |
1.2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图 |
2 深圳大鹏湾LNG码头及附近水域通航环境分析 |
2.1 大鹏湾LNG码头简介和LNG船舶特点 |
2.1.1 大鹏湾LNG码头简介 |
2.1.2 LNG船舶特点 |
2.2 大鹏湾LNG港口水域通航环境分析 |
2.2.1 水文气象 |
2.2.2 港口航道概况 |
2.2.3 锚地环境分析 |
2.2.4 VTS系统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安全评价方法概述以及yaahp软件介绍 |
3.1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
3.1.1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概念 |
3.1.2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
3.1.3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步骤 |
3.2 事故树分析法 |
3.2.1 事故树分析法概念 |
3.2.2 事故树分析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
3.2.3 事故树分析法编制步骤 |
3.3 灰色层次分析法 |
3.4 yaahp软件介绍 |
3.5 PHA-FTA-灰色AHP及其优势 |
3.6 本章小结 |
4 大鹏湾LNG码头港口水域评价模型指标体系研究 |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 LNG船舶事故类型的确定及附近通航水域船舶类型分布 |
4.2.1 确定事故类型 |
4.2.2 附近水域通航船舶类型分布 |
4.3 危险因素识别 |
4.3.1 LNG船航行过程危险因素识别 |
4.3.2 LNG船作业过程危险因素识别 |
4.3.3 LNG船锚泊过程危险因素识别 |
4.4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4.1 航行过程评价指标选取 |
4.4.2 作业过程评价指标选取 |
4.4.3 锚泊过程评价指标选取 |
4.5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6 本章小结 |
5 LNG港口水域风险定量评价模型的构建 |
5.1 LNG船通航可接受风险 |
5.1.1 LNG船舶通航个体可接受风险标准 |
5.1.2 LNG船舶通航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 |
5.2 LNG船舶航行过程风险定量 |
5.2.1 他船与LNG船碰撞概率计算模型 |
5.2.2 船舶搁浅概率计算 |
5.2.3 船舶触碰概率计算 |
5.2.4 LNG船泄漏事故概率计算 |
5.2.5 LNG船火灾事故概率计算 |
5.2.6 LNG船风灾浪损事故概率计算 |
5.3 LNG船舶作业过程风险定量 |
5.3.1 LNG船作业碰撞事故 |
5.3.2 LNG船装卸作业泄漏事故模型 |
5.4 LNG船舶锚泊过程风险定量 |
5.5 本章小结 |
6 深圳大鹏湾LNG港口水域安全评价 |
6.1 安全评价准则的构建 |
6.2 权重的确定 |
6.2.1 确定递阶层次结构底层元素的组合权重 |
6.2.2 航行、作业、锚泊过程权重确定 |
6.3 港口水域综合评估 |
6.4 安全决策建议 |
6.4.1 从指标权重提出安全决策建议 |
6.4.2 从事故树分析中提出安全决策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大鹏湾LNG码头水域通航环境安全评价指标评分影响查表 |
附录B 专家评级表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概念界定 |
二、选题缘由 |
三、研究文献综述 |
四、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五、学术价值与学术创新 |
第一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
第一节 兴起与背景 |
一、“小说界革命”对“新小说”的提倡 |
二、岭南地域文化的开放性 |
三、译者来源 |
四、翻译小说的读者与市场 |
第二节 发展脉络 |
小结 |
第二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特色 |
第一节 呈现传统小说特点及文化观念 |
一、传统章回小说的体制特征 |
二、传统意象、典故与程式 |
三、传统伦理道德秩序 |
四、传统文化的印记 |
第二节 彰显岭南地域文化 |
一、采用粤方言翻译小说 |
二、岭南风物与民情 |
三、翻译小说插图 |
四、革命精神的体现 |
第三节 蕴含西方小说因素及文化观念 |
一、题材内容的更新 |
二、西方小说叙事方法的呈现 |
三、西方文化的传输 |
四、西书标点符号的尝试 |
小结 |
第三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重要个案分析 |
第一节 突出刊物 |
一、《香港华字日报》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
二、《中外小说林》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
三、《新小说丛》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
第二节 名篇译作 |
一、《天方夜谭》的两个早期中文译本——《千一夜夫妻》与《一夜夫妻》 |
二、《基督山伯爵》的首个中译全本——《几道山恩仇记》(上编) |
三、《科里奥兰纳斯》的首个中文译本——《钢矛记》 |
小结 |
第四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影响与总体评价 |
第一节 对自着小说的影响 |
一、“开道之骅骝”:敢于打破陈规 |
二、摹仿翻译小说的叙事手法 |
三、积极开拓新题材 |
第二节 总体评价 |
一、成就与缺陷 |
二、在岭南小说中的地位 |
三、在翻译小说史上的评价 |
小结 |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一览表 |
附录二 近代岭南翻译小说单行本一览表 |
附录三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内容提要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后记 |
(5)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重点与预期创新 |
1.4.1 研究重点 |
1.4.2 预期创新 |
1.5 研究方法与逻辑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体系 |
2.1.1 旅游安全 |
2.1.2 旅游安全传播 |
2.1.3 媒体 |
2.1.4 旅游者安全行为 |
2.2 文献综述 |
2.2.1 旅游安全研究述评 |
2.2.2 旅游安全传播研究述评 |
2.2.3 媒体研究述评 |
2.2.4 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述评 |
2.3 理论基础 |
2.3.1 认知行为理论 |
2.3.2 信号理论 |
2.3.3 媒体议程设置理论 |
2.3.4 媒体框架理论 |
2.4 总体研究述评与拟研究方向 |
2.4.1 总体研究述评 |
2.4.2 拟研究方向 |
第3章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与旅游者安全行为响应的分析框架 |
3.1 旅游安全传播的信号建构体系 |
3.1.1 旅游安全传播的主体结构 |
3.1.2 旅游安全传播的情境结构 |
3.1.3 旅游安全传播的行为性质 |
3.1.4 旅游安全传播的任务结构 |
3.1.5 旅游安全传播的内容要素 |
3.2 旅游安全传播的媒体渠道 |
3.2.1 旅游安全传播媒体渠道的结构分类 |
3.2.2 旅游安全传播媒体渠道的信号传输 |
3.3 旅游者安全行为体系 |
3.3.1 旅游者线下安全行为 |
3.3.2 旅游者线上安全行为 |
3.3.3 旅游者线下与线上安全行为的关系 |
3.4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与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响应关系 |
3.4.1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的行为导向 |
3.4.2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的生产过程 |
3.4.3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的安全行为响应方式 |
3.5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与旅游者安全行为响应分析框架的建构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线下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假设 |
4.2.1 旅游安全传播中的媒体信号 |
4.2.2 旅游者对安保强化的个人体验 |
4.2.3 个人体验和旅游者安全感知的中介效应 |
4.3 研究设计 |
4.3.1 案例背景 |
4.3.2 观测量表设计 |
4.3.3 数据搜集与样本结构 |
4.3.4 数据分析 |
4.4 假设论证 |
4.4.1 信效度检验 |
4.4.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4.3 相关分析与区别效度 |
4.4.4 假设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线上安全沟通行为的影响机制 |
5.1 研究问题 |
5.2 研究假设 |
5.2.1 信号理论 |
5.2.2 旅游者线上安全沟通行为 |
5.2.3 旅游危机线上媒体声量信号的影响作用 |
5.2.4 风险感知声量信号的影响作用 |
5.2.5 线上安全沟通行为声量信号的影响作用 |
5.3 研究设计 |
5.3.1 案例背景 |
5.3.2 模型设定 |
5.3.3 研究数据 |
5.3.4 变量测量 |
5.3.5 变量描述性统计 |
5.4 假设论证 |
5.4.1 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
5.4.2 格兰杰因果检验 |
5.4.3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旅游安全传播与旅游者安全行为响应的策略建构 |
6.1 基于传播主体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 |
6.1.1 基于旅游地政府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构建 |
6.1.2 基于旅游企业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构建 |
6.1.3 基于旅游者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构建 |
6.2 基于传播情境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 |
6.2.1 危机情境下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 |
6.2.2 非危机情境下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 |
6.3 基于传播内容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 |
6.4 基于传播渠道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 |
6.4.1 基于主流媒体渠道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 |
6.4.2 基于商业媒体渠道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 |
6.4.3 基于自媒体渠道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7.1 研究结论 |
7.1.1 理论建构:旅游安全传播与旅游者安全行为响应的分析框架 |
7.1.2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线下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 |
7.1.3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线上安全沟通行为的影响机制 |
7.2 理论贡献 |
7.3 实践启示 |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安全保障与旅游者安全行为的调查问卷 |
附录 B 国内开放性中文网站平台的信息采集示例 |
附录 C 分类情绪新增词汇的强度赋值过程及平均值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侵华日军对美英在华机构及人员的轰炸及其影响研究(1937-194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创新处与难点 |
四、研究所涉及问题 |
第一章 全面抗战爆发前美英在华机构的衍生与发展 |
第一节 美英驻华使领馆的建制 |
一、美英驻华领事馆的建立 |
二、美英驻华大使馆的产生 |
第二节 美英在华教会机构的发展 |
一、美英教会在华传教权的攫取 |
二、美英教会机构的发展概况 |
第三节 美英两国在华其他财产的概况 |
一、企业工厂的开办 |
二、商船军舰的驻泊 |
第二章 侵华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史实考述 |
第一节 日军对美英驻华外交机构的轰炸 |
一、日机对南京美英外交人员的轰炸 |
二、日机对重庆美英外交机构的轰炸 |
三、日军对昆明美英外交机构的轰炸 |
第二节 日军对美英在华教会机构的轰炸 |
一、华北、华东地区 |
二、华中、华南地区 |
三、西南、西北地区 |
第三节 日军对美英其他在华财产的轰炸 |
一、轰炸美英在华工厂企业 |
二、轰炸美英在华船舶军舰 |
三、轰炸美英防区、侨民住宅 |
第三章 侵华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特点与损害 |
第一节 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时空特点探析 |
一、时间分布 |
二、空间分布 |
第二节 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损害分析 |
一、人员伤亡 |
二、财产损失 |
第三节 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性质剖析 |
一、违法性 |
二、非人道性 |
第四章 侵华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及人员的个案分析 |
第一节 日军轰炸美英外交人员——英许阁森大使被炸案 |
一、轰炸案的发生 |
二、英日外交博弈 |
三、中国的反响 |
第二节 日军轰炸美英教会机构——南通美基督医院被炸案 |
一、基督医院发展概况 |
二、医院被炸情形 |
三、轰炸反响 |
第三节 日军轰炸美英其他财产——英舰“瓢虫”号被炸案 |
一、轰炸起因 |
二、轰炸经过 |
三、英日博弈 |
第五章 国际国内对侵华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因应 |
第一节 中国及国际社会对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反响 |
一、中国各界之声讨 |
二、国际社会之谴责 |
第二节 美英两国对侵华日军轰炸其在华机构的因应 |
一、美英社会各界的抗议 |
二、美英政府的对日抗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重庆水上交通安全事件风险识别与风险类别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重庆市水上交通事故统计分析 |
2.1 重庆水运发展现状 |
2.2 水上交通事故统计 |
2.3 水上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重庆市水上交通突发事件风险识别及风险因素分析 |
3.1 重庆市水上交通突发事件风险识别 |
3.2 水上运输风险因素分析 |
3.2.1 人的因素 |
3.2.2 物(船舶)的因素 |
3.2.3 水上基础设施的因素 |
3.2.4 通航环境的因素 |
3.2.5 安全管理的因素 |
3.2.6 危险货物的因素 |
3.3 港口营运风险因素分析 |
3.3.1 人的因素 |
3.3.2 物的因素 |
3.3.3 港口基础设施的因素 |
3.3.4 环境的因素 |
3.3.5 安全管理的因素 |
3.3.6 危险货物的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重庆市水上交通突发事件风险评估方法 |
4.1 评估方法比选 |
4.2 事故风险发生概率计算 |
4.2.1 各风险因素权重确定 |
4.2.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事故风险概率计算 |
4.3 风险矩阵法 |
4.3.1 基本概述 |
4.3.2 优缺点分析 |
4.3.3 判定准则 |
4.4 构建风险评估矩阵 |
4.5 水上交通突发事件风险等级划分 |
4.6 风险损害后果 |
4.7 风险发生可能性 |
4.8 风险评估案例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西方遇见东方:近代西方视域下的广西社会 ——以来华传教士的记述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关于近代广西的西文着作概举 |
第一节 回忆录与传记类 |
第二节 工作考察类 |
第三节 游记类及研究性着作 |
小结 |
第二章 映像之一:风光之美与水上风情 |
第一节 西江游历情有独钟 |
第二节 岸上观赏——自然风光之美与河水泛滥 |
第三节 水上见闻——交通繁忙与“危险之河” |
第四节 船上人家——别样的生活图景 |
小结 |
第三章 映像之二:匪患严重 |
第一节 教会遇劫 |
一、洋人遭劫与“洋票” |
二、本土教会人士及教产遭劫 |
第二节 广西匪患严重之因 |
一、滋生匪患的社会土壤 |
二、劫匪作乱之因 |
第三节 广西匪患之影响 |
一、传教活动受阻 |
二、民众经济受损 |
三、商贸活动受制 |
小结 |
第四章 映像之三:多元信仰与习俗 |
第一节 当地人的信仰——神灵崇拜、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 |
第二节 风俗习惯——丧葬习俗与节日节庆 |
第三节 中西宗教的碰撞与调和 |
小结 |
第五章 映像之四:身份地位悬殊的女性 |
第一节 社会上层家庭女性之观感 |
一、官宦妻室——衣着华丽与繁琐礼节 |
二、官宦妾室——身处富家却身份卑微 |
第二节 市井平民女性之印象 |
一、公共场合——缺乏秩序 |
二、居家日常——家务繁重 |
三、婚姻地位——男权专制 |
第三节 鬻女与弃婴之惨象 |
一、鬻女现象的普遍 |
二、弃婴与溺婴 |
小结 |
第六章 映像之五:多彩民族及其交往——以壮、瑶、苗为例 |
第一节 传教士与壮族的交往及其印象——“似友非友” |
第二节 传教士与瑶族的交往及其印象——友好往来 |
第三节 传教士与苗族的接触及其印象——不成功交往 |
小结 |
第七章 映像之六:民教冲突及教案——以乐里教案为例 |
第一节 乐里教案的案发过程 |
第二节 教案爆发后中法双方的反应及处理 |
第三节 教案爆发的原因 |
第四节 教案的影响 |
小结 |
第八章 传教士活动及其记述之影响 |
第一节 传教士在桂活动的影响 |
一、入桂“开路先锋” |
二、引发矛盾冲突 |
三、一定程度上促进广西近代事业的发展 |
四、留下丰富史料影响后世 |
第二节 传教士记述对对华政策的影响 |
一、影响对华传教策略 |
二、成为西方军事入侵的“帮凶” |
三、对中西商贸活动的影响 |
第三节 影响西人对华认识 |
一、形成西方对广西的最初印象 |
二、影响西方民众对近代中国的认识 |
三、建构西方中国观的雏形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民国轮船航运事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由来 |
(一)选题背景与来源 |
(二)选题简介 |
二、选题论证 |
(一)理论意义 |
(二)学术价值 |
(三)现实作用 |
三、学术史综述 |
(一)史料文献汇编 |
(二)民国报刊杂志 |
(三)相关专着以及文章 |
(四)相关论文表述 |
四、写作思路与文章创新点及不足 |
(一)写作思路 |
(二)学术创新点 |
(三)学术不足处 |
五、相关界定 |
(一)时间 |
(二)空间 |
(三)内容 |
第一章 晚清民国轮船航运业发展概况以及历程 |
第一节 晚清民国轮船航运业发展背景 |
一、晚清轮船航运业发展历程概况 |
二、民国时期轮船航运业发展历程概况 |
第二节 民国时期主要航运体系 |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主要轮船公司 |
第二章 民国时期轮船主要航运事故概况以及简介 |
第一节 晚清主要轮船航运事故 |
第二节 民国初年至全面抗战时期每年主要航运事故 |
第三节 全面抗战时期每年主要轮船航运事故 |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每年主要轮船航运事故 |
第三章 民国轮船航运事故的原因、特点、影响 |
第一节 轮船航运事故原因分析 |
一、自然因素 |
二、人为因素 |
第二节 轮船航运事故的特点 |
一、时间相对集中 |
二、诱发原因多种多样 |
三、沿海地区相对航运事故较多 |
四、数量出现激增趋势 |
五、外轮事故相对较少,特大型事故相对较多 |
第三节 轮船航运事故的影响 |
一、人们的身心受到创伤 |
二、船舶以及货物受到损失 |
三、交通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
四、船舶屡遭浩劫 |
五、局产惨遭破坏 |
第四章 轮船航运事故救援以及善后处理 |
第一节 航运事故救援主体以及程序 |
一、自救 |
二、轮船公司救援 |
三、附近船只以及人员救援 |
四、保险公司救援 |
五、巡警以及警察等及时出场救援 |
第二节 轮船航运事故救援结果 |
一、人员救援、财产损失救援效果差 |
二、外轮肇事之后逃逸以及难获赔偿 |
三、船长以及附近船只消极救援 |
第三节 轮船航运事故的善后主体以及程序 |
一、打捞尸体以及轮船 |
二、定损以及善后赔偿 |
三、追究责任 |
第四节 轮船航运事故善后结果 |
一、外轮肇祸之后善后困难 |
二、善后结果影响社会纠纷 |
第五节 轮船航运事故发生后应对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
后记 |
四、上海发生沉船事故两名船员受重伤(论文参考文献)
- [1]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研究[D]. 阮功成(NGUYEN CONG THANH).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2]泰国普吉岛沉船事件网络舆情感知浅析[J]. 林琳. 商业经济, 2021(02)
- [3]大鹏湾LNG码头港口水域通航安全风险评价研究[D]. 贾凌杰.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4]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D]. 李梦玲. 暨南大学, 2020(04)
- [5]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 陈岩英. 华侨大学, 2020(12)
- [6]侵华日军对美英在华机构及人员的轰炸及其影响研究(1937-1941)[D]. 邬美玲. 西南大学, 2020(01)
- [7]重庆水上交通安全事件风险识别与风险类别评估研究[D]. 周如.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4)
- [8]长江谣[J]. 韩玉洪. 延河, 2019(10)
- [9]西方遇见东方:近代西方视域下的广西社会 ——以来华传教士的记述为中心[D]. 庞少哲.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8)
- [10]民国轮船航运事故研究[D]. 赵先昌.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