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血清药理作用对比研究

麻黄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血清药理作用对比研究

一、麻黄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血清药理学作用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曹悦[1](2020)在《清金止嗽方免煎剂与传统汤剂治疗痰热咳嗽疗效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比较同等剂量的清金止嗽方免煎剂与传统汤剂治疗痰热咳嗽的临床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就诊于云南省中医医院名医馆、急诊门诊的初诊、年龄在18-65岁的痰热咳嗽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随机分组法将80例受试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清金止嗽方免煎剂(每日1剂,1日3次,1次1袋,150ml开水冲服)治疗,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清金止嗽方传统汤剂(煎药机煎药,每剂煎3袋,150ml/袋,每日1剂,1日3次,1次1袋)治疗,7天为1个疗程,用药1个疗程。观察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中医症状和安全性指标,评价两组治疗方案的疗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组内比较,发现P均<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组间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发现,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存在差异性;结合中医证候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94.12%)明显>治疗组(81.58%),可以得出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治疗组。2.中医症状比较:分别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中医症状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P均<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有治疗效果。组间比较发现,对照组在治疗咳嗽、咯痰等主症方面的临床疗效优于治疗组;在治疗发热、口渴及大便秘结等次症方面,两组临床疗效相当。3.安全性指标比较:在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肝肾功等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对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均无明显影响。试验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结论:清金止嗽方传统汤剂治疗痰热咳嗽的临床效果优于免煎剂,二者均使用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

曾碧映[2](2014)在《基于金银花临床用量的超微饮片和传统饮片药动学和体外抗菌作用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金银花超微饮片和传统饮片体内药动学参数和体外抑菌作用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现有超微与传统饮片在临床的剂量换算关系是否合理,为临床剂量的合理换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以金银花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为研究对象,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以1:6比例分别给予家兔灌胃,以金银花主要有效成分绿原酸作为检测指标,采用液质联用色谱仪测定家兔血浆中绿原酸(CA)血药浓度,采用DAS软件拟合绿原酸动力学参数。同时,研究金银花超微饮片和传统饮片的体外抑菌作用,采用滤纸片法测定金银花超微饮片和传统饮片的抑菌活性,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金银花超微饮片和传统饮片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运用液质联用色谱仪测定动物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中绿原酸含量,通过药时曲线计算出绿原酸的t1/2.Cmax、Tmax、AUC、MRT等主要药动学指标,分析比较两种饮片药代动力学的差异。结果显示:金银花超微饮片组和传统饮片组绿原酸在体内的T1/2分别为(0.452±0.076)h和(0.379±0.007)h(P<0.05);金银花超微饮片组和传统饮片组中绿原酸在体内的Tmax为(0.246±0.078)h和(1.245±0.605)h(P<0.01);超微饮片组和传统饮片组中绿原酸Cmax分别为(1554.826±250.709) ng/ml和(1558.993±243.371)ng/ml (P>0.05);超微饮片组和传统饮片组中绿原酸在体内的AUC为(1395.795±354.844)ng/ml.h和(2603.232±589.874) ng/ml.h (P<0.01);超微饮片组和传统饮片组绿原酸的MRT为(0.749±0.249)h和(1.313±0.464)h(P<0.05)。体外抗茵实验研究显示:金银花传统饮片组和超微饮片组水提物对金葡茵的MIC分别为6.25mg/ml、3.12 mg/ml,对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12.50mg/mL、12.50mg/ml,对绿脓杆菌的MIC分别为12.50mg/ml、 12.50mg/ml,对伤寒杆菌的MIC分别为12.50mg/ml、12.50mg/ml,对枯草杆菌MIC分别为25.00mg/mL、12.50mg/ml。结论:1、家兔灌服金银花不同饮片后,超微饮片组血浆中绿原酸AUC小于传统饮片组,提示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按照现有剂量换算体内药物不等量。2、家兔灌服金银花超微饮片和传统饮片后,绿原酸血药浓度的峰值Cmax相近,提示临床剂量超微饮片1.6g与传统饮片10g的Cmax接近。3、家兔灌服金银花超微饮片后绿原酸T1/2长于传统饮片组,提示金银花超微饮片口服后,超微饮片在体内消除速度慢于传统饮片4、结果显示,按照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剂量比1:6,进行体外抑菌实验,对所试菌种具有相似的抑菌效果,结合药动学参数提示金银花抗菌作用可能与Cmax相关。

王跃生[3](2013)在《经方葛根岑连汤、麻杏石甘汤量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药物的量效关系即是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药物的效应强度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效应强度达到最大效能时,则剂量增大,效应不会进一步增大。方药剂量是关乎临床疗效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在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对方药量-效关系只有散在的认识,科学内涵模糊,缺乏能够指导临床的系统科学的方药剂量理论。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的形成对指导临床用药,提高临床疗效意义重大均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依据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观特点,以葛根芩连汤、麻杏石甘汤为研究对象,对相应的模型动物采用变换剂量的方法,分别研究葛根芩连汤、麻杏石甘汤整方不同剂量对相应的疾病模型:2型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及咳、热、喘动物模型疗效的变化特征和趋势,为中药方剂量效关系规律的发现提供实验依据。实验共分五个部分,分别研究葛根芩连汤及麻杏石甘汤对相应疾病模型疗效的量效特征。1、葛根芩连汤整方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疗效量效特征研究目的:研究葛根芩连汤整方剂量变化对2型糖尿病的大鼠体重、脏器指数、血糖浓度、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糖化血清蛋白浓度、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等生理生化指标的量效关系,阐述相应的量效关系数据。方法:通过建立较为符合临床2型糖尿病的大鼠模型,雄性SD大鼠(120~150g)适应性喂养后,除正常组大鼠进行正常饲料喂养外,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达到如下肥胖标准者可用于造模:高脂饲料喂养的大鼠体重超过正常饲料喂养的大鼠体重的20%或者高脂饲料喂养大鼠的体质量指数BMI(体重/体长2)与正常喂养大鼠有统计学差异。大鼠按30mg/kg尾静脉注射柠檬酸缓冲液新鲜配制的STZ(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柠檬酸盐缓冲液。大鼠自由饮水进食,给药72小时后和一周后测定大鼠尾尖空腹血糖值,两次血糖均大于11.1mmol/L为2型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实验分组:正常对照组、2型糖尿病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二甲双胍200mg/kg)、葛根芩连汤整方剂量变化的9个剂量给药组(分别为1.65、4.95、8.25、11.55、14.85、18.15、21.45、24.75、28.05g饮片/kg),每组15只。观察的主要药效指标:体重、脏器指数(肝脏、肾脏、脾脏)、血糖、胰岛素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糖化血清蛋白浓度、血肌酐、尿素氮等。结果:给药10周后,葛根芩连汤整方剂量变化对于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中的血糖、胰岛素水平、糖化血清蛋白浓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存在着一定的量效关系,依据血糖水平计算其对糖尿病模型大鼠降糖作用的量效参数分别为剂量范围:[D]0.8-[D]0.2=27.01-1.09g/kg;[D]0.8/[D]0.2=7;中位剂量:[D]0.5=3.81g/kg OR24.30g/kg;剂量阈:[D]0.2=1.09g/kg;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着葛根芩连汤整方剂量的增大,药效增强。结论:葛根芩连汤整方剂量变化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生理生化指标具有良好的量一效关系特征。2、葛根芩连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疗效的量效关系研究目的:通过对不同剂量的葛根芩连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动物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探讨其量效关系,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10只大鼠为空白组,以5%TNBS原液(100mg/kg)与50%乙醇造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确定造模成功后,以MPO含量、隐血及体重为依据,筛选出110只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将造模成功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及剂量1-剂量9组,每组10只。第三天开始给药,阳性药每天按照0.5g/kg剂量灌胃,剂量1-剂量9组按实验设计剂量,1次/天,给药5天。检测大鼠MPO,MDA及DAI指数等指标。结果:DAI指数、MDA、MPO、NO、SOD经SPSS和GraphPad软件拟合结果分析,SPSS拟合后,曲线方程R2由大到小排序为:MPO(0.89)>SOD(0.887)>DAI指数(0.502)> MDA (0.413)> NO (0.378);经GraphPad拟合后,R2由大到小排序为:MPO (0.8218)> SOD(0.377)> DAI指数(0.119)>MDA(0.0726)> NO(0.0349)。结论:MPO指标所得的结果比较好,与模型相似度较高,以MPO为指标求得葛根芩连汤质量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剂量阈参数为:有效剂量范围:[D]20~[D]80=(15.39~17.11)g/kg,中位剂量:[D]50=16.25g/kg,阈剂量:[D]20=15.39g/kg。3、麻杏石甘汤整方对发热模型大鼠治疗作用的量效关系研究目的:通过对不同剂量的麻杏石甘汤解热功效的实验研究,探讨其量效关系,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内毒素脂多糖(LPS)造模,灌胃给药9个剂量麻杏石甘汤,分别设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麻杏石甘汤剂量1-剂量9组,造模后每0.5h记录一次体温,统计结果并计算出TRI6.0值;在6.0h时将大鼠处死心脏取血采用ELISA法测血浆PGE2含量;以代谢组学方法研究麻杏石甘汤实验剂量对大鼠内源性物质整体状态的影响,通过内源性物质状态分析麻杏石甘汤的解热作用的量效关系及其量效参数。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剂量1-9组发热程度明显降低(P<0.05或P<0.01);体温反应指数(TRI)除剂量3与剂量6外,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剂量1、2、4、5组血浆PGE2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且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应临床用低、中、高剂量对LPS致大鼠发热模型具有较好的解热作用。低剂量对发热温度的降温作用优于中剂量与高剂量,但相应三个剂量间无统计学差异;而TRI6.0值随剂量增大而增大,解热效应降低;中剂量的血浆PGE2含量低于低剂量与高剂量。代谢组学结果显示麻杏石甘汤对发热大鼠内源性物质状态整体影响具有明显的量效特征,量效剂量范围:[D]0.8-[D]0.2=4.0935g/kg~4.1543g/kg;[D]0.8/[D]0.2=1.015;中位剂量:[D]0.5=4.124g/kg;剂量阈:[D]0.2=4.0935g/kg。结论:麻杏石甘汤对内毒素致大鼠发热模型有良好的解热效应,通过减少机体PGE2合成可能不是其解热的主要作用途径。临床相应剂量麻杏石甘汤对大鼠内毒素致热模型具有较好的解热作用,但其量效关系的相关性仅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基于整体效应的研究方法可能是麻杏石甘汤量效关系的有效方法。4、麻杏石甘汤整方对咳嗽模型大鼠治疗作用的量效关系研究目的:研究麻杏石甘汤整方对咳嗽模型大鼠治疗作用的量效特征,方法:用超声雾化器喷入浓度为0.4mol/L的枸橼酸溶液,雾化速率为15L/min,雾化1min,观察并记录5min内豚鼠咳嗽次数,筛选选咳嗽次数多于10次的豚鼠为模型动物。模型豚鼠120只,按体重随机分组,分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麻杏石甘汤剂量1-剂量9组,共计12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空白对照组灌胃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NS),阳性对照组灌胃给予等容量磷酸可待因(8.5mg/kg),剂量1-剂量9组按10ml/kg/只灌胃给与药麻杏石甘汤,连续给药15天。测咳当天天禁食不禁水12小时后,给药1小时后测量观测,记录10min内豚鼠的咳嗽次数,用秒表记录咳嗽潜伏期,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同步记录咳嗽幅度的变化。同时用声音放大器放大并录制气咳嗽声音。然后心脏取血,支气管及其肺组织等,血液离心取其血清待测CAT、H202、MDA、SOD等生化指标。结果:临床低、中剂量的麻杏石甘汤均具有明显治疗咳嗽的效果,且从1.44g生药/kg体重到4.286g生药/kg间存在随剂量增加效应增强的趋势。高剂量区域无效且效应增强。结论:麻杏石甘汤整方治疗咳嗽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量-效关系,呈多波折现象,一定范围内随剂量增加效应增加趋势。5、麻杏石甘汤整方对哮喘模型大鼠治疗作用的量效关系研究目的:对不同剂量的麻杏石甘汤整方组和君药配比组平喘功效进行实验研究,探讨其相应的量效关系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规范其合理用量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磷酸组胺和乙酰胆碱的等体积混合液进行喷雾造模,整方剂量组和君药配比剂量组均设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麻杏石甘汤剂量1-剂量9共12个组。除正常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外,9个剂量组灌胃给药麻杏石甘汤,末次给药后1小时测定豚鼠的引喘潜伏期和哮喘持续时间,统计结果并比较差异,做出量效关系图;麻杏石甘汤君药配比剂量组豚鼠测完指标后麻醉取血应用ELISA法测血清HIS、LTB4、IL-4、IFN-γ含量,SPSS进行统计分析,支气管和肺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计算平静波和哮喘波的振幅变化率,判定哮喘标准.结果:豚鼠三种哮喘模型造模结果表明速发型哮喘模型和迟发型哮喘模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重复致敏迟发型哮喘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振幅变化率≥1000%的抽搐波首次出现的时间为标准判定哮喘潜伏期、振幅变化率≥100%的抽搐波末次出现的时间为标准判定哮喘持续时间。代谢组学结果显示麻杏石甘汤对哮喘模型大鼠内源性物质状态整体影响具有明显的量效特征,量效剂量范围:[D]0.2~[D]0.8=1.3311g/kg~1.3415g/kg,其比值[D]0.8/[D]0.2=1.008;中位剂量:[D]0.5=1.336g/kg;剂量阈:[D]0.2=1.3311g/kg.结论:麻杏石甘汤对乙酰胆碱和磷酸组胺致豚鼠哮喘模型有良好的平喘作用。临床中剂量或小剂量可能为其最佳剂量,其相应的量效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基于整体效应的研究方法可能是麻杏石甘汤平喘量效关系的有效方法。

庞邦斌,陈晓波,黄云兰,李诺利,陈荣瑾,银胜高[4](2012)在《中药超微饮片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综述了中药超微饮片有效成分溶出特性、药理药效、临床观察等近些年的相关研究进展,为中药超微饮片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刘群峰[5](2012)在《血府逐瘀汤超微饮片和传统饮片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不同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超微饮片及传统饮片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的不同影响。方法:临床选取6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口服血府逐瘀汤超微饮片,1次1袋,每天2次,对照组口服血府逐瘀汤传统饮片,1次1袋,每天2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对中医证候、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心绞痛、心电图、硝酸甘油用量、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 (Lp(a))的影响。结果:两组一般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年龄分段、病程、病程分段、合并疾病方面统计学处理,两组一般资料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改善中医证候、改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降低Hcy和Lp(a)方面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改善心电图、降低硝酸甘油停减率方面,差异无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心绞痛发作、中医证候、中医症状体征积分、硝酸甘油片剂使用量、Hcy及Lp(a)水平等指标都有改善;且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血府逐瘀汤超微饮片组在改善心绞痛发作、改善中医证候、降低中医症状体征积分、降低Hcy及Lp(a)水平方面明显优于血府逐瘀汤传统饮片组。血府逐瘀汤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的安全、有效的方剂,临床观察过程中未发生不良事件,未出现毒副反应。

方海燕,方学勤,刘元胜[6](2011)在《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学研究》文中提出细菌内毒素检查是药品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指标。特别对注射用原料药和注射用制剂药。《中国药典》2005年版尚未收载该品种。我们对3批样品进行了细菌内毒素检测,以考察该方法的可行性。1药品与试剂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黄石世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0100301、20100601、20100801);细菌内毒素标准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50601-210169);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湛

杨丽珍[7](2011)在《不同制备工艺葛根芩连汤抗感染作用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不同制备工艺的葛根芩连汤在体内、外抗感染作用的对比研究,探讨传统方剂因制备工艺不同引起有效成分的含量不同,随之出现的药效差异,为经方的二次开发提供思路。方法:一、三种不同工艺制备葛根芩连汤:MD、SD、EAI二、选用标准菌菌株球菌和肠道杆菌共十种三、实验过程1、中药原液体外抑菌实验2、含药血清抑菌实验3、体内抗感染实验结果:1、中药原液抑菌作用不同,MD、SD、EAI三者比较,P<0.01,存在极显着差异;SD抑菌作用大于MD,P<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AI抑菌作用大于MD,P<0.01,二者存在极显着差异。2、含药血清抑菌作用不同,MD、SD、EAI三者比较,P<0.01,存在极显着差异。SD与MD抑菌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AI抑菌作用大于MD,P<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对小鼠耳廓急性炎症的缓解作用,MD、SD、EAI三者比较,P<0.01,存在极显着差异。SD作用大于MD,P<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AI作用大于MD,P<0.01,二者存在极显着差异。结论:1、中药原液对十种菌株均有抑制作用,以EAI作用最强。2、空白对照血清无抑菌作用,含药物血清对十种菌株抑制作用以EAI为最强。3、三种制备工艺葛根芩连汤对局部炎症缓解的作用EAI最强。

罗正红[8](2011)在《麻黄常规粉体与超微粉体中麻黄碱体内分布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干燥草质茎,临床广泛用于治疗风寒感冒、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麻黄碱是麻黄的主要药效成分,但对机体又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本实验室有前期研究表明麻黄超微粉比常规粉中麻黄碱在体内的分布相半衰期明显延长,提示超微粉在体内的分布可能发生改变。本论文通过比较研究麻黄常规粉体与超微粉体中麻黄碱在小鼠体内各脏器的分布,探讨不同粒径的麻黄粉体的药物疗效和毒副作用是否发生改变,为麻黄超微粉体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将小鼠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以10g·kg-1剂量灌胃给予麻黄常规粉体或超微粉体,于给药后0.5、1、2、4、8 h分别处死小鼠,分离出肺、心、肝、脾、肾等主要脏器,匀浆处理,制备样品溶液,HPLC-UV法测定麻黄碱在小鼠各脏器中的浓度。色谱条件为:C18柱(Kromasil 4.6mm×25 0mm,5μm),UV检测波长207nm,流动相为0.1%磷酸—乙腈(87:13),流速1ml/min,柱温30℃。进样量10μL。测得的实验数据以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比较麻黄常规粉体与超微粉体中麻黄碱在小鼠各个脏器的浓度分布差异。结果:本实验采用HPLC法测定麻黄碱在小鼠各脏器的分布浓度,主峰与内源性杂质分离较好,保留时间稳定(6.0min左右)。方法回收率在81%~97%之间,线性范围在0.4μg·ml-1~12.8μg·ml-1之间,相关系数r>0.9991,日间、日内精密度RSD<4%,方法基本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采用所建立的样品前处理及HPLC的测定方法,对各个脏器内麻黄碱浓度进行测定,结果如下:1.在0.5、1、2、4、8h处,麻黄常规粉体中麻黄碱在小鼠肺部的分布浓度分别为1.0176,2.2480、2.6321、1.9178、1.2745μg/ml,麻黄超微粉体中麻黄碱在小鼠肺部的分布浓度分别为1.2245、2.4245、3.3098、2.4391、1.3545μg/ml。此结果显示:麻黄超微粉体较常规粉体可提高麻黄碱在肺部的分布。2.麻黄超微粉体与常规粉体中麻黄碱在小鼠心脏的分布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同剂量的超微粉体比较常规粉体而言,不会显着增加麻黄中麻黄碱对心脏的毒副作用,但能延长麻黄药物在心脏的作用时间。3.麻黄超微粉与常规粉中麻黄碱在小鼠的脑、肝、肾3个脏器中的分布浓度都有差异,超微粉体组麻黄碱浓度明显高于常规粉体组。两种粉体在脑和肝内的分布均在2h达到最大值。而在肾脏,常规粉组在1h时达到最高值,而超微粉组在0.5h处即达最高值,说明麻黄超微粉在肾脏的。吸收、分布快于常规粉。从肾脏麻黄碱的浓度变化规律可以看出,麻黄超微粉的消除快于麻黄常规粉,从而能减少麻黄碱在体内的蓄积。结论:麻黄超微粉可提高麻黄碱在体内的分布浓度,增加药物的疗效,但并不会增强麻黄碱在体内的蓄积及其对机体的毒副作用。实验结果为麻黄的深入开发与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麻黄超微粉体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和理论依据。

何建雄[9](2011)在《银翘柴桂汤HPLC指纹图谱及其体外抑制流感病毒作用研究》文中提出银翘柴桂方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流感的临床验方,由金银花、连翘、柴胡、桂枝等多味药组成,方中金银花、连翘为君药;柴胡、黄芩、重楼、玄参四者共为臣药;桂枝、白芍,二者为佐药;桔梗、麻黄、甘草为使药。具有调营卫、解表邪、畅枢机的的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而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口干、咽痛等症,效果良好。本研究运用指纹图谱分析技术,结合体外抗流感病毒实验探讨银翘柴桂汤作用物质基础,为其颗粒剂的开发提供有益参考。目的:建立银翘柴桂汤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及指标成分测定方法,从定性定量的角度检测银翘柴桂汤的内在质量,获取汤剂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信息。在指纹图谱分析的基础上,结合H5N1禽流感假病毒的体外抑制实验,初步明确银翘柴桂汤中可能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的化学成分及部位。方法:1.采用HPLC法建立银翘柴桂汤中指标成分(绿原酸、芍药苷、连翘酯苷A和黄芩苷)含量测定方法;2.采用HPLC-DAD及多波长融合技术建立银翘柴桂汤指纹图谱,同时建立银翘散和柴胡桂枝汤这两个相关复方的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相似度软件对指纹图谱进行评价。3.采用体外试验,检测银翘柴桂汤不同配伍组合、不同部位及主要化学成分对H5N1禽流感假病毒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是在PCDNA3.1基础上构建的表达质粒pHA-H5和pNA-N1,将这两个质粒同时与一个表达荧光素酶但包膜蛋白、Rev基因缺陷的HIV骨架质粒,采用磷酸钙法共同转染293T细胞,8-16小时后换液,继续培养48小时,收获上清作为H5N1假病毒。将药物与MDCK细胞孵育,然后加入H5N1假病毒,培养48小时后,细胞裂解液裂解细胞,用荧光素酶检测试剂盒,在多功能微孔板分析仪上检测化学发光值,计算药物的对病毒的抑制活性。结果:1.利用DAD检测器在不同波长检测,在40分钟内同时测定银翘柴桂汤的绿原酸、芍药苷和黄芩苷3个主要成分的含量,实现多类组分、多个成分的同时定量测定,提高了效率,并且其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要求。10批银翘柴桂汤中绿原酸、芍药苷、黄芩苷和连翘酯苷A的含量分别为0.2532~O.3344mg/ml,0.2326~0.7958mg/m1, 0.1081~0.2226mg/m1和0.07986~0.1867mg/m1,不同批次间成分含量有一定差异。2.建立了银翘柴桂汤指纹图谱,10批银翘柴桂汤指纹图谱相似度大于0.9,指纹图谱方法有较好的专属性、稳定性和重复性。在90分钟内,图谱中的指纹峰呈整体分散分布,特征性明显。所得到的指纹图谱有22个共有峰,鉴定了5个峰所属的化学成分,其中4号峰为绿原酸,7号峰为芍药苷,10号峰为甘草苷,14号峰为连翘酯苷A,17号峰为黄芩苷;并对指纹图谱共有峰进行了药材归属分析,其中7个峰来自黄芩,6个峰来自金银花,白芍有3个峰,连翘、桂枝有2个特征峰,甘草有1个特征峰。1号峰为金银花、连翘和白芍峰的叠加。通过“整合法”得到的银翘柴桂汤双波长融合指纹图谱,与原来230nm单一波长下得到的图谱相比,特征峰个数和响应强度都明显增加,信息量更为丰富,能更为全面地反映汤剂的内在化学成分特征。3建立了银翘散和柴胡桂枝汤指纹图谱,结果显示组成银翘柴桂汤的共有药材图谱与原方汤剂的指纹图谱相似性较高,从化学成分角度表明这些药材能充分体现原方的特性,说明了从银翘散、柴胡桂枝汤中选取这些药材组成银翘柴桂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4 H5N1禽流感假病毒的体外抑制实验结果表明:银翘柴桂方中君药、臣药有一定的抑制H5N1假病毒的作用;汤剂经AB-8大孔吸附树脂吸附,95%乙醇洗脱部位对H5N1假病毒有抑制作用,IC50为0.08854mg/ml;汤剂中所含的绿原酸、芍药苷、黄芩苷和连翘酯苷这四个主要化学成分对H5N1假病毒几乎没有抑制作用。结论:银翘柴桂汤指纹图谱及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稳定性、精密度、重现性符合要求;君药、臣药的化学信息对汤剂指纹图谱的贡献最大,药效结果表明两者在复方治疗流感的作用中可能起主要作用;汤剂不同部位抗流感实验结果表明弱极性部位的作用效果较强,对银翘柴桂颗粒剂制备工艺研究过程中提取方法的选择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银翘柴桂汤中绿原酸、芍药苷、连翘酯苷和黄芩苷等4个主要化学成分的药效实验结果表明,其在体外没有抑制H5N1假病毒的作用,可能这些成分在体内是通过改善机体症状或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起到治疗流感的作用的,这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张祥伟[10](2010)在《中药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化学成分及药效学剂量对比研究》文中认为1、目的与意义中药饮片的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药饮片煎煮麻烦、服用不便、质量不稳定、卫生状况差等缺点严重制约了中医临床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超微粉碎技术成功应用于中药材加工,它以细胞破壁为目的,现已对400多种常用中药材制备成中药超微饮片。中药材经超微粉碎后,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提高了药效,从而可以减少药材用量。由于细胞破壁后有效成分的快速大量释出,超微饮片欲应用于临床,必须要重新确定其使用剂量。目前,超微饮片临床用量与疗效关系研究不够明确。而中药复方是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形式,故对中药复方超微饮片的量效关系研究更有意义。基于以上目的,本项目选取小柴胡汤、葛根芩连汤2个经典复方为代表,对其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从化学成分及药效学两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为中药超微饮片替代传统饮片应用于临床提供科学依据。2、实验方法2.1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化学成分对比研究取超微饮片各样品少许,制成临时水装片,显微镜下测量粒径大小并观察细胞破壁情况。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小柴胡汤黄芩苷成分及葛根芩连汤葛根素、盐酸小檗碱及黄芩苷3种化学成分进行定性鉴别;测定并比较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水溶性浸出物重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溶剂量(5倍,10倍,20倍)小柴胡汤总黄酮及葛根芩连汤黄连总生物碱溶出量(mg.g-1)并作比较;比较相同溶剂量(20倍)、不同浸泡(或煎煮)时间总黄酮及黄连总生物碱溶出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小柴胡汤中黄芩苷、葛根芩连汤中葛根素溶出量并作比较;测定相同溶剂量、不同浸泡(或煎煮)时间黄芩苷及葛根素溶出量并作比较。2.2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药效学剂量对比研究采用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观察小柴胡汤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对小鼠肝脏、脾脏、胸腺脏器指数,血清ALT与AST活性及肝脏病理改变的影响;采用MTT比色法观察两种饮片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比较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药效学剂量相关性。采用小鼠小肠炭末推进实验与体外抑菌实验比较葛根芩连汤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药效学剂量相关性。3、实验结果3.1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化学成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3.1.1超微饮片粒度检测显微镜下可见超微饮片破壁细胞占视野的95%以上,颗粒直径一般2-30μm。除个别石细胞、木纤维等可见完整细胞外,其余均无完整细胞。3.1.2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薄层色谱鉴别在相应标准对照品相同位置上,超微饮片、传统饮片均出现相同斑点,且超微饮片较传统饮片斑点更明显;阴性对照品相同位置未见斑点。实验结果提示,中药材经超微粉碎后化学成分没有改变,保持了原药材药效学物质基础。3.1.3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水溶性浸出物量比较在相同条件下,小柴胡汤超微饮片的水溶性成分溶出量显着多于传统饮片(P<0.01),约为传统饮片的2倍;葛根芩连汤超微饮片水溶性浸出物是传统饮片的1.5倍。实验结果表明,中药材经超微粉碎后,可以增加水溶性成分的溶出量,从而显着地提高了浸膏得率。3.1.4小柴胡汤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总黄酮、黄芩苷溶出量测定在相同溶剂量条件下,超微饮片总黄酮、黄芩苷溶出量显着大于传统饮片(P<0.01),约是传统饮片的1.5-2倍;且有效成分溶出量随溶剂量的增多而增多。20倍溶剂量条件下,有效成分溶出最多。3.1.5小柴胡汤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总黄酮、黄芩苷溶出速度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溶剂量条件下,浸泡(或煎煮)不同时间,超微饮片中总黄酮、黄芩苷的溶出量显着多于传统饮片,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微饮片组内比较,浸泡不同时间总黄酮、黄芩苷溶出量无显着性差异(P>0.7),提示超微饮片有效成分在短时间内可快速溶出。传统饮片总黄酮、黄芩苷溶出量与煎煮时间呈正相关,在60min时溶出最多。实验结果提示,药材经超微粉碎后细胞破壁,细胞内有效成分溶出速率显着加快。3.1.6葛根芩连汤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中黄连总生物碱、葛根素溶出量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葛根芩连汤超微饮片中黄连总生物碱的溶出量是传统饮片的1.74倍;葛根素溶出量是传统饮片的1.37倍。实验结果表明,中药材经超微粉碎后,有效成分溶出量增加。3.2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药效学剂量相关性3.2.1小柴胡汤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药效学剂量相关性研究在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实验模型上,模型组ALT、AST活性显着升高,统计学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联苯双酯组,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1、2组均可显着降低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活性(P<0.05);超微饮片1、2组与传统饮片1组均可降低血清AST活性,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苯双酯组对降低血清AST活性不显着。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在降低血清转氨酶活性方面,超微饮片最低有效剂量是传统饮片的1/4倍。联苯双酯组、超微饮片1组与传统饮片1组均可减轻肝脏病理损伤程度,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小柴胡汤对肝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在改善肝脏病理方面,超微饮片最低有效剂量是传统饮片的1/2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脾脏指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脾脏增大、肿胀明显;肝脏及胸腺指数没有显着改变。实验结果表明,各给药组对肝、脾、胸腺脏器指数影响不显着。在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中,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1、2组均可抑制脾淋巴细胞增殖,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联苯双酯组对淋巴细胞增殖影响不显着。对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剂量进行分析可知,在抑制淋巴细胞增殖方面,超微饮片最低有效剂量是传统饮片的1/2倍。3.2.2葛根芩连汤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药效学剂量对比研究在小肠炭末推进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黄连素组、超微饮片1-4组及传统饮片1组均能降低正常小鼠小肠炭末推进率,统计学结果表明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药物通过抑制小肠的蠕动起到止泻作用;小肠炭末推进实验数据表明,超微饮片最低有效剂量是传统饮片的1/16倍。在体外抑菌实验中,阿莫西林组、超微饮片1组与传统饮片1组均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及志贺痢疾杆菌的生长,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在相同剂量下,超微饮片抑菌作用优于传统饮片;体外抑菌实验数据表明,超微饮片最低有效抑菌剂量是传统饮片的1/2倍。4、研究结论4.1因中药材质地各异,经超微粉碎后,细胞破壁率一般可达90%以上。显微镜下可见绝大部分为颗粒状物质,平均粒径在2-30gm,个别大的团块直径达100μm。除极个别石细胞、木纤维等可见完整细胞外,其余均无完整细胞形态。4.2中药超微饮片保持了中药材固有的药效学物质基础。中药材经超微粉碎细胞破壁后,粒径虽然达到微米级,但其细化程度尚不涉及原子或分子结构层面的变化,因此保持了中药材固有的药效学物质基础。薄层色谱鉴别实验结果可见,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均显示出相同位置、相同性质的斑点,提示两种饮片中化学成分一致,超微粉碎不会改变药材的药效学物质基础。4.3中药超微饮片有效成分溶出量显着增加,溶出速率显着加快。中草药的主要有效成分通常分布于细胞内与细胞间质,且以细胞内为主。与传统饮片相比,中药超微饮片细胞破壁后,细胞内有效成分不经过细胞膜阻挡而直接溶出,有效化学成分溶出量约为传统饮片的2倍。中药超微饮片不需煎煮,开水浸泡10min有效成分即可大量溶出。4.4药效学研究结果提示,中药超微饮片应用于临床,可以显着减少药材使用量,但不同方剂、不同观察指标的选择可能影响两种饮片的量效关系。在小柴胡汤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实验中,超微饮片是传统饮片的1/4剂量即可显着降低ALT活性水平,而超微饮片是传统饮片的1/2剂量时才能改善AST活性水平及肝脏病理损伤;在葛根芩连汤对小鼠小肠炭末推进的实验中,超微饮片是传统饮片的1/16剂量可显着抑制小肠蠕动,而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表明,超微饮片是传统饮片的1/2剂量时两者抑菌作用相当。

二、麻黄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血清药理学作用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麻黄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血清药理学作用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清金止嗽方免煎剂与传统汤剂治疗痰热咳嗽疗效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略词英汉对照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疗效判定
        1.4 试验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治疗方案
        2.3 观测指标及观察时点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分析方法
    3 数据与统计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疗效比较
        3.3 安全性指标
    4 分析讨论
        4.1 中药历史沿革启示
        4.2 传统汤剂发展面临问题
        4.3 中药免煎剂兴起
        4.4 西医对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认识
        4.5 中医对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认识
        4.6 导师朱虹江教授对昆明地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观点
        4.7 清金止嗽方的现代药理学分析
        4.8 临床疗效分析与评价
结论
问题与展望
    1 问题
    2 展望
参考文献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2
附录
    附件1:清金止嗽方免煎剂与传统汤剂治疗痰热咳嗽临床试验流程图
    附件2: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附件3:临床病例观察表
    附件4:病例研究知情同意书
致谢

(2)基于金银花临床用量的超微饮片和传统饮片药动学和体外抗菌作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金银花超微饮片和传统饮片药动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药材
        1.1.2 试剂
        1.1.3 实验动物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样品制备
        1.2.1.1 金银花饮片药液制备
        1.2.1.2 金银花超微药液制备
        1.2.1.3 给药和含药血浆的制备
        1.2.2 检测条件
        1.2.2.1 色谱条件/质谱条件
        1.2.2.2 对照品储备溶液的配制
        1.2.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方法学验证
        2.1.1 特异性
        2.1.2 线性关系
        2.1.3 最低定量限
        2.1.4 精密度及准确度
        2.1.5 提取回收率考察
        2.1.6 基质效应考察
        2.1.7 稳定性考察
        2.1.7.1 样本处理液稳定性
        2.1.7.2 室温放置稳定性
        2.1.7.3 样本冻融稳定性
        2.1.7.4 样本长期冻存稳定性
        2.1.7.5 稀释方法学
        2.2 两种不同饮片给药后血清中绿原酸的药时曲线
        2.3 金银花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给药后绿原酸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3. 讨论
第二部分 金银花超微饮片和传统饮片体外抗菌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药材
        1.1.2 菌株
        1.1.3 实验动物
        1.1.4 实验仪器
        1.1.5 实验试剂
        1.2 方法
        1.2.1 分组及剂量换算
        1.2.2 样品制备及给药
        1.2.2.1 金银花饮片药液制备
        1.2.2.2 金银花超微药液制备
        1.2.2.3 阴、阳性对照的选择与制备
        1.2.2.4 含药血清制备
        1.2.2.5 肉汤培养基的制备
        1.2.2.6 平板制备
        1.2.2.7 种菌液的制备
        1.2.3 抑菌实验方法
        1.2.3.1 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1.2.3.2 抑菌活性实验
        1.2.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银花传统饮片和超微饮片最低抑菌浓度比较
        2.2 金银花传统饮片和超微饮片体外抑菌圈比较
    3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发表论文情况
        参与基金或项目

(3)经方葛根岑连汤、麻杏石甘汤量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葛根芩连汤整方对糖尿病模型大鼠治疗作用量效关系
    1、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葛根芩连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量效关系
    1、材料及仪器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麻杏石甘汤整方对发热模型大鼠治疗作用的量效关系研究
    1、实验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麻杏石甘汤对咳嗽模型大鼠治疗作用的量效关系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实验结果
    3、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麻杏石甘汤对哮喘模型大鼠治疗作用量效关系研究
    1、实验材料与方法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六章 结论
    1、阐明了整方剂量变化与效的关系
    2、阐明基于最低起效量ED_(0.2)和最高有效量ED_(0.8)折算的剂量阈
    3、经方量效关系的结论
综述
    1、综述1:简述化学药与传统中药的量效关系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2、综述2:方药量效关系研究进展与研究思路探讨
        参考文献
附件:实验用各饮片来源及质量控制
致谢

(4)中药超微饮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味中药超微饮片
2 中药复方超微饮片
3 小结与讨论

(5)血府逐瘀汤超微饮片和传统饮片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不同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2.1 冠心病
        1.2.2 稳定型心绞痛
        1.2.3 心绞痛严重度的分级
        1.2.4 心绞痛症状积分表
        1.2.5 心功能分级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3.1 中医心血瘀阻证辨证标准
        1.3.2 中医症状体征分级量化
        1.4 病例入选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脱落病例的处理
        1.7 中止试验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纳入病例分组
        2.2 观察方法
        2.3 治疗方法
        2.3.1 药物与鉴定
        2.3.2 药物制备
        2.3.3 分组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2.4.1 安全性观察
        2.4.2 疗效性观察
        2.4.3 疗效机制性指标及检测方法
        2.4.4 不良反应判定观察
        2.5 疗效判评定标准
        2.5.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2.5.2 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
        2.5.3 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
        2.5.4 硝酸甘油停减率
        2.5.5 安全性评价标准
        2.6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治疗前两组可比性分析
    2.疗效性分析
        2.1 心绞痛疗效分析
        2.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2.3 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2.4 心电图比较
        2.5 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
        2.6 两组Hcy与Lp(a)比较
    3.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
    1.中医学理论依据
        1.1 源流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论治
        1.4 诊断与鉴别诊断
        1.5 血府逐瘀汤组方依据及研究基础
        1.5.1 组方依据
        1.5.2 研究基础
        1.5.3 现代药理研究
    2.西医对冠心病的共识
    3.冠心病与 Hcy
    4.冠心病与Lp(a)
    5.血府逐瘀汤疗效评价和作用机制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随机数字表
附录2 临床观察表
附录3 综述
    参考文献

(6)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药品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鲎试剂灵敏度的复核
    2.2 样品细菌内毒素限值的确定
    2.3 样品的干扰实验
    2.4 样品中细菌内毒素的常规检查
3 讨论

(7)不同制备工艺葛根芩连汤抗感染作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葛根芩连汤
        1.1 葛根芩连汤的来源和组成
        1.2 葛根芩连制剂的制备方法
        1.3 葛根芩连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
        1.4 葛根芩连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2 中药抑菌作用研究
        2.1 单味中药抑菌作用研究
        2.2 复方中药抑菌作用研究
        2.3 中药抑制耐药菌株作用的研究
    3 血清药理学
        3.1 血清药理学的提出及含义
        3.2 含药血清的制备方法
        3.3 葛根芩连汤血清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4 中草药改善局部炎症实验方法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种
        1.2 实验中药
        1.3 肉汤培养基
        1.4 实验动物
        1.5 主要试剂
        1.6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不同制备工艺葛根芩连汤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2.2 体外抑菌实验
        2.3 血清药理学实验
        2.4 改善局部炎症实验
结果
    1 不同制备工艺葛根芩连汤主要成分差异比较
    2 三种制备工艺葛根芩连汤体外抑菌效果不同
    3 含药血清抑菌效果不同
    4 改善局部炎症效果不同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8)麻黄常规粉体与超微粉体中麻黄碱体内分布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麻黄常规粉体与超微粉体中麻黄碱在小鼠肺部分布的比较研究
    1 材料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麻黄常规粉体与超微粉体中麻黄碱在小鼠心脏分布的比较研究
    1 材料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麻黄常规粉体与超微粉体中麻黄碱在小鼠脑、肝、肾脏分布的比较研究
    1 材料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部分 总结与讨论
    1.关于给药方式与给药剂量的选择依据
    2.实验结果总结与讨论
    3.本实验悬而未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银翘柴桂汤HPLC指纹图谱及其体外抑制流感病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流感防治研究进展
        第1节 现代医学对流感的认识
        第2节 现代医学对流感的防治
        第3节 中医药防治流感病毒研究现状
    第二章 中药复方指纹图谱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银翘柴桂汤的制备研究
        第1节 银翘柴桂方中饮片质量检查
        第2节 银翘柴桂汤制备及一般指标检验
        第3节 银翘柴桂汤中指标成分含量测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银翘柴桂汤HPLC指纹图谱研究
        第1节 银翘柴桂汤单波长指纹图谱研究
        第2节 银翘柴桂汤多波长融合指纹图谱研究
    第三章 银翘柴桂汤相关复方的指纹图谱研究
        第1节 银翘散汤剂指纹图谱研究
        第2节 柴胡桂枝汤指纹图谱研究
        第3节 银翘柴桂汤组方指纹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银翘柴桂汤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研究
        第1节 银翘柴桂汤"君臣佐使"配伍抗H5N1假流感病毒的研究
        第2节 银翘柴桂汤不同部位抑制H5N1假病毒实验
        第3节 银翘柴桂汤中主要化学成分抑制H5N1假流感病毒研究
        本章小结
结语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中药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化学成分及药效学剂量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参考文献
第2章 小柴胡汤、葛根芩连汤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化学成分对比研究.
    2.1 小柴胡汤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化学成分对比研究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结果与分析
        2.1.4 讨论
    2.2 葛根芩连汤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化学成分对比研究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小柴胡汤、葛根芩连汤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药效学剂量对比研究.
    3.1 小柴胡汤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药效学剂量对比研究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讨论
    3.2 葛根芩连汤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药效学剂量对比研究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2.4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附录一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二 单味中药超微饮片研究总结
附录三 复方中药超微饮片研究总结
致谢
统计学证明

四、麻黄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血清药理学作用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清金止嗽方免煎剂与传统汤剂治疗痰热咳嗽疗效比较研究[D]. 曹悦.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基于金银花临床用量的超微饮片和传统饮片药动学和体外抗菌作用的比较研究[D]. 曾碧映.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4(08)
  • [3]经方葛根岑连汤、麻杏石甘汤量效关系研究[D]. 王跃生.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3(08)
  • [4]中药超微饮片研究进展[J]. 庞邦斌,陈晓波,黄云兰,李诺利,陈荣瑾,银胜高. 中药材, 2012(12)
  • [5]血府逐瘀汤超微饮片和传统饮片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不同影响的临床研究[D]. 刘群峰.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10)
  • [6]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学研究[J]. 方海燕,方学勤,刘元胜. 时珍国医国药, 2011(12)
  • [7]不同制备工艺葛根芩连汤抗感染作用的比较研究[D]. 杨丽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4)
  • [8]麻黄常规粉体与超微粉体中麻黄碱体内分布的比较研究[D]. 罗正红.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1(09)
  • [9]银翘柴桂汤HPLC指纹图谱及其体外抑制流感病毒作用研究[D]. 何建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2)
  • [10]中药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化学成分及药效学剂量对比研究[D]. 张祥伟. 南方医科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麻黄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血清药理作用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