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人工小切口临床观察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人工小切口临床观察

一、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与手法小切口术式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宋美娇[1](2020)在《超声乳化术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对比超声乳化术(PHACO)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SICS)的临床疗效,为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将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的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患者共计45例(45眼)分成两组。超乳组:23例(23眼)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小切口组:22例(22眼)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观察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散光度、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眼压:超乳组和小切口组术前眼压分别是(18.38±1.76)mmHg和(18.13±1.96)mmHg。超乳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眼压分别是(14.06±1.39)mmHg、(12.94±1.12)mmHg、(12.69±1.01)mmHg;小切口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眼压分别是(13.47±1.25)mmHg、(12.60±1.55)mmHg、(12.13±0.83)mmHg。两组术后各时间段与术前相比眼压均下降(P<0.05),两组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随访各时间段BCVA与术前相比,两组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两组术后视力提升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乳组整体视力提升要优于小切口组。3.角膜散光度:超乳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散光度数较术前稍有增加,散光差值分别为(0.42±0.39)D、(0.15±0.34)D、(0.08±0.44)D,小切口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散光度数较术前分别增加(2.06±0.54)D、(1.81±0.53)D、(1.68±0.46)D,两组组间术后各时间点散光度数改变幅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角膜内皮细胞损失:超乳组和小切口组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分别为(16.1±5.14)%、(11.3±1.72)%,与小切口组相比,超乳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更低,损失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并发症:两组术中、术后均未出现后囊膜破裂、视网膜脱离及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1.PHACO和SICS对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患者短期的眼压控制均有良好的效果。2.由于SICS术后缝线的存在,在视力的恢复和散光的影响方面,PHACO优于SICS。3.SICS对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比PHACO小。4.对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尚可的患者,经验丰富的医生仍可将PHACO作为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患者的首选。对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低的患者或对PHACO技术不熟练的临床医生,应结合自身情况权衡利弊后选择最佳手术方式。5.对于抗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患者,若眼部条件允许,建议最好在晶状体核硬度为Ⅱ级或Ⅲ级时进行手术治疗。

林开春[2](2020)在《侧切口辅助劈核技术在硬核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介绍侧切口辅助劈核技术,并应用于硬核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进行比较,为硬核性白内障手术的临床选择提供参考。[方 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根据Emery核硬度分级方法选取核硬度达Ⅳ、Ⅴ级患者共56例,60眼,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9例(3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B组27例(30眼),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比较A、B两组手术后第1天,1周和1月的裸眼远视力(uncorrected distant visual acuity,UDVA),最佳矫正远视力(best corrected distant visual,BCDVA);手术后第1天、1周、1月、3月的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induced astigmatism,SIA)大小;手术后1月、3月的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其丢失率;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结 果]两组术前视力(UDVA、BCD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1周、1月的视力(UDVA、BCD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对比两组术前与术后不同时段的视力(UDVA、BCDVA),两组术后视力(UDVA、BCDVA)均较术前视力有提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段术源性散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3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B组较A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对比两组术前与术后各时段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月、3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B组均较A组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时间,A组中出现2眼(6.67%)后囊破裂,B组中未出现后囊破裂;术后第一天A组角膜三级以上水肿7眼(23%),B组角膜三级以上水肿3眼(10%),角膜最终均恢复透明;A组出现虹膜损伤2眼(6.67%),B组出现虹膜损伤5眼(16.67%);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83min,B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65min。[结 论]1.侧切口辅助劈核技术应用于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中,使其可达到与超乳相接近的术后效果。2.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拥有更短手术时间、在保护角膜内皮、晶状体后囊等方面更具优势,以及较低的手术费用、对手术设备要求不高,使其在处理硬核性白内障和大批量集中的防盲手术更具优越性。

王青[3](2020)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同轴微切口(1.8 mm,2.2 mm)和小切口(3.0 mm)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在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及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96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96眼)。所有患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根据角膜切口大小不同,随机分为三组:3.0 mm切口组:30眼采用3.0 mm透明角膜切口;2.2 mm切口组:34眼采用2.2 mm透明角膜切口;1.8 mm切口组:32眼行1.8 mm透明角膜切口。检查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CECC)、眼压(IOP)和并发症。检测时间点为术前和术后1d,1mo和3mo。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成功。术后1d,1mo和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BCVA明显高于3.0 mm切口组(P<0.05)。在术后1d时,3.0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明显高于2.2 mm切口组(P<0.05),2.2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明显高于1.8 mm切口组(P<0.05)。在术后3mo时,3.0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仍明显高于术前(P=0.003)。术后1mo,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3.0 mm切口组(P<0.05)。术后1d时,2.2 mm切口组的CECC显着高于3.0 mm切口组(P=0.020),1.8 mm切口组的CECC显着高于2.2 mm切口组(P=0.034)。在术后1mo,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CECC均明显高3.0 mm切口组(P<0.05)。术后各组的眼压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三组眼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在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方面比传统的小切口联合手术更具有优势。在术后早期1.8 mm微切口比2.2 mm微切口有更好的疗效。目的:研究同轴1.8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40人(45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4眼行1.8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1眼行3.0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于术前、术后1w、术后1mo、术后3mo时测量眼表疾病指数评分(OSDI)、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f BUT)、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a BUT)、泪河高度(TMH)、角膜荧光染色评分(CFS)等指标。结果:1.OSDI:术后1w时,两组的OSDI均较术前增加,对照组比观察组增加更明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OSDI逐渐降低,两组均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mo时,对照组仍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2.Nif BUT,Nia BUT:术后1w时,两组的Nif BUT和Nia BUT均显着下降,与术前比较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较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Nif BUT,Nia BUT逐渐恢复,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mo时,对照组的Nif BUT,Nia BUT仍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3.TMH:术后1w时,两组的TMH均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TMH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TMH逐渐恢复,与术前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CFS:术后1w时,两组的CFS均增加,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CFS逐渐降低,两组均未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对照组仍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采用同轴1.8 mm微小切口的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较采用3.0 mm切口小。目的:探讨兔眼模型的微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对泪膜及眼表炎性指标IL-6,TNF-α的影响。方法:31只新西兰兔(31眼),随机分为微切口组10只(10眼)、常规切口组9只(9眼)、正常对照组12只(12眼)。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微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做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模型。微切口组实施2.2 mm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常规切口组实施3.2 mm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在术前及术后1w,2w检测微切口组、常规切口组兔子的泪膜破裂时间(BUT),并在上述时间点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兔泪液中TNF-α,IL-6的含量。术后2w时将三组兔子处死,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三组兔子角膜的TNF-α,IL-6蛋白的表达。结果:术后1w时,微切口组、常规切口组的BUT都明显减小,常规切口组减小更明显,与微切口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时,两组的BUT均有所恢复,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微切口组的BUT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2w时,微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泪液的TNF-α,IL-6都明显升高,常规切口组的数值升高更多,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时,常规切口组、微切口组的角膜组织中TNF-α、IL-6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微切口组与常规切口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切口行晶状体摘除术比采用常规切口对泪膜稳定性的破坏减少,而二者的眼表炎症反应程度无明显差异。

刘延晶[4](2019)在《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分析显微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囊袋张力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悬吊和前段玻璃体切除术三种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选取在我院自2017年01月至2017年12月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有80例(80眼)。根据其晶状体悬韧带松弛及断裂的程度和范围选择三种不同手术方法分为三组。即包含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三组。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三组患者的角膜、前房、晶状体等眼前节情况,采用Snellen视力表测定三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采用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对患者进行眼压检测,通过超生生物显微镜对患者眼前段进行扫描,测量中央前房深度,检查虹膜睫状体与晶状体悬韧带的情况。参照超声生物显微镜数据内容以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或断裂范围小于1个象限为轻度组的标准,以悬韧带松弛或断裂范围在12象限之间无玻璃体嵌顿者为中度组的标准,以悬韧带松弛或断裂范围在12象限之间合并玻璃体嵌顿者为重度组的标准。其中轻度组33例(33眼),给予显微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中度组29例(29眼)给予显微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囊袋张力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重度组18例(18眼)给予显微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悬吊和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进行联合治疗。统计三组80例患者术前与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变化情况、中央前房深度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年后,随访期间三组80例(80眼)患者最佳矫正视力较前提高,眼压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其中轻度组眼压为9.114.8mmHg,中度组为5.216.1mmHg,重度组为10.218.1mmHg。治疗前轻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中央前房深度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其中轻度组前房深度为1.823.28mm,中度组前房深度为1.24.1mm,重度组前房深度为2.24.5mm。轻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治疗前,其中重度组患者眼压均在22mmHg以内,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最佳矫正视力恢复到0.31.2不等。重度组中18例(18眼)人工晶状体悬吊患者中,1例患者1眼出现人工晶体偏位,视力及眼压均未受到明显影响。轻度组以及重度组成功率均100.00%,中度组1例手术治疗后眼压未得到明显改善,药物治疗无效后利用青光眼引流阈植入术后患者眼压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在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中应用囊袋张力环、人工晶状体悬吊、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显微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以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较为优秀,安全性较高,根据临床患者的晶状体悬韧带松弛及断裂的程度和范围等具体病情选择合理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与借鉴。

胡郑君,叶凡,李婷,胡红梅[5](2019)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劈核与不劈核治疗白内障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劈核与不劈核两种术式治疗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在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25例(146眼)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75眼)行劈核的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对照组65例(71眼)行不劈核的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比较观察两组术后的视力、角膜散光、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1周两组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78, P<0.05), 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960、-0.743, 均P>0.05)。术后1周、1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角膜散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33±0.45)D比(1.52±0.49)D, (1.03±0.42)D比(1.18±0.44)D, t=2.442、2.108, 均P<0.05)], 术后3个月时两组角膜散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2,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28±2.32)min比(11.87±2.52)min, t=1.473, P>0.05]。两组各发生后囊破裂1例, 但均未发生晶状体核脱入玻璃体腔、脉络膜下爆发性出血或角膜内皮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劈核的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对比不劈核的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具有术后早期视力恢复快和角膜散光小等优点。因此, 劈核的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于菁菁[6](2018)在《犬氧化损伤性白内障模型的建立及超乳—晶体植入术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超声乳化晶状体后实施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具有切口小、愈合快、视力恢复快和效果良好等特点,成为医学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在人眼科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本试验采用氧化损伤方案制作犬白内障模型,然后采用超声乳化的方法破碎晶状体,比较硬质J-袢人工晶体植入术与折叠平板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的指标包括犬房水Diff-Quik染色、眼内压、外周血血常规、术后角膜组织切片以及虹膜和睫状体中IL-6、TNF-α和TGF-β1的基因表达水平等,具体试验情况报告如下:选取健康比格犬36只,年龄8月龄至1.5岁,体重4~8kg。12只犬用作氧化损伤性白内障模型的研究,分为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每组6只。B组犬,用1mL注射器抽取0.2mL自制造模液,于9~12点钟处沿角巩膜缘刺入前房,避开虹膜针头再刺入晶状体前囊进入晶状体皮质2~3mm,注入造模液,停留3min后拔出,无菌棉签按压进针点1min。造模后用双氯芬酸钠和诺氟沙星滴眼液交替点眼,每天3次。A组犬,用相同方法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每隔2天注入一次,连续注入3次。造模后分别在第7、14、21、28天用眼裂隙灯观察,并对晶状体的透明度评分,同时进行血常规检查和眼压测量。在造模后第14和28天摘取眼球做眼房水Diff-Quik染色和晶状体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造模后A、B两组犬在第7天裂隙灯下可见前房深度变浅,晶状体无明显颜色异常,但B组晶状体中央出现小块团状白色斑块,个别犬前囊膜有黑色斑点,角膜透明度正常。第14、21、28天,A组晶状体较第7天无明显变化,B组可见晶状体中央有白色斑块,皮质区出现放射状楔形浑浊、逐渐融合。组织学观察,第14天,A、B两组囊膜损伤、皮质断裂;第28天,A组对皮质区仍有损伤。B组晶状体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细胞质淡染,排列疏松,有大量空泡。A、B两组外周血WBC均正常,房水中未见WBC;第7天两组犬眼内压均低于正常值,之后恢复至正常值。选取24只氧化损伤性白内障模型犬,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只。C组犬用超声乳化技术破碎晶状体,然后植入硬质人工晶体,D组犬用超声乳化技术破碎晶状体,植入折叠型人工晶体。分别在术后第7、14、21、28、35天用裂隙灯观察人工晶体的位置和眼表面情况,同时进行血常规检查、眼压测量和视力评估,在术后第14、35天采集眼球进行房水Diff-Quik染色和角膜组织切片观察,对虹膜、睫状体中IL-6、TNF-α和TGF-β1的基因表达分析。结果如下:(1)裂隙灯观察:C、D两组犬在术后第7、14天,角膜切口处水肿混浊,其它部分均透明,瞳孔形状规则,前房内未见絮状物,IOL颜色透明;术后第21、28和35天,角膜切口水肿逐渐消失,整个角膜透明,瞳孔形状规则,前房未见絮状物;两组试验犬术后均有少数出现IOL移位、虹膜色素减少、切口处虹膜与IOL粘连。(2)眼内压、外周血白细胞数和房水:C、D两组犬在术后第7、14、21、28和35天,眼内压和外周血白细胞数均在正常值范围内(P>0.05)。在术后第14、35天,C、D两组犬房水中未见WBC。(3)角膜组织切片:术后第14天,C、D两组犬角膜表面上皮细胞覆盖创口,角膜切口交界处纤维排列紊乱,切口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基质内出现毛细血管;术后第35天,C、D两组犬角膜上皮细胞覆盖,表面光滑,厚度与正常角膜相似,创缘处仍有少量炎性细胞,少量纤维排列不整。(4)虹膜和睫状体中IL-6、TNF-α和TGF-β的基因表达:术后第35天,C、D两组犬虹膜、睫状体组织中TNF-α、IL-6和TGF-β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没有显着差异(P>0.05)。(5)犬术后视觉评估:Y型迷宫试验显示,术后第35天,C、D两组犬均能快速通过Y型迷宫,视觉恢复。综上所述,用自制氧化液体可成功制作犬氧化损伤白内障模型。通过超声乳化破碎氧化损伤的晶状体后植入人工晶体,硬质J-袢IOL与折叠平板型IOL都可快速提高白内障犬的术后视觉。植入的两种IOL,在术后少数试验犬会出现IOL移位,但折叠型平板IOL可移位入前房,硬质型J-袢IOL只是在囊袋内移位,稳定性良好。

熊思盈[7](2016)在《不同术式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Phaco)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ECCE)两种术式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9月15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本院集中收治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86例86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46例46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B组40例40眼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于术前1d及术后7d、1mo、3mo时观察两组患者视力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的比例。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和眼轴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视力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视力较前均显着改善(t=5.47,5.02,P=0.00,P<0.05),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两组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07、1.309,P>0.05),且无交互作用(F=0.314,P>0.05);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7d、1mo、3mo较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A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3mo下降比例(23.92±3.42)%,B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3mo下降比例(24.99±3.55)%,差异无显着性差异(P>0.05)。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两组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57,1.986,P>0.05),且无交互作用(F=0.556,P>0.05);两组患者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术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7d、1mo、3mo较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在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ⅡⅣ级核手术中对角膜内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损伤,但术后视力均明显改善,疗效基本相当。2、白内障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参考患者的病情、经济条件及需求,权衡利弊,正确对待,合理选择。

侯跃芳[8](2010)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文中提出

李倩,钟守国,吴开力,王晓莉,王明举[9](2015)在《超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出术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2.8 mm带球结膜的角膜缘隧道式超小切口的白内障手法碎核摘出术的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105例(120眼)随机分为两组:手法碎核组:52例(60眼)Ⅰ~Ⅲ级核老年性白内障行2.8 mm带0.5~1.0 mm球结膜的角膜缘隧道式切口的晶状体手法碎核摘出术,采用以宽1.5 mm的虹膜恢复器作支撑和滑板,以劈核器进行劈核、分核、挖核、捣核,搅核等方法。超声乳化组:53例(60眼)Ⅰ~Ⅲ级核老年性白内障行2.8 mm透明角膜隧道式切口的常规超声乳化吸出术,采用劈核技术。观察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平均丢失率及平均角膜散光度等变化。结果两组术中均无后囊破裂或悬韧带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手法碎核组术后6 h视力0.1~0.4者55眼占91.7%,0.5~0.8者5眼占8.3%。两组术后1 d,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的视力、术后角膜创口处水肿发生率、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平均丢失率、术后1个月平均散光度变化值,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晶状体核硬度Ⅰ~Ⅲ级的白内障行2.8 mm带球结膜的角膜缘隧道式切口的手法碎核摘出术可控性好,手术安全简便,效果与切口同样大小的超声乳化术相当,但可更早恢复视力,更早术后观察处理。为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更为安全有效俭省的手术方法。

申爱军,高永杰,贾艳红[10](2015)在《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两种手术方法的效果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7例(67眼)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的白内障,随机分成两组:A组34例,行颞侧巩膜隧道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摘出及后房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33例,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后房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两组术后视力、眼压、角膜散光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视力:术后1个月,A组矫正视力>0.5者21眼(61.8%);B组矫正视力>0.5者21眼(6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P=0.91);眼压:A组有2眼出现一过性高眼压,B组有4眼出现一过性高眼压,术后应用降眼压药物后3 d术眼均恢复正常,两组术后1个月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P=0.58);角膜散光:A组术后1周平均值明显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8,P=0.00),术后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P=0.18);并发症:两组术后均出现一定程度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两种手术均是安全有效的,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是目前治疗白内障较好的手术方式,但手术设备及材料昂贵,对手术技巧有较高要求,而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手术,操作容易,费用较低,适合基层医院开展,也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式。

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与手法小切口术式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与手法小切口术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乳化术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综述
        1.2.1 青光眼手术加速白内障发生发展的机制
        1.2.2 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手术难点
        1.2.3 白内障手术方式
        1.2.4 白内障手术对抗青光眼术后患者眼压的影响
        1.2.5 预防抗青光眼术后患者白内障术后眼压升高的策略
        1.2.6 讨论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
    2.2 主要仪器设备资料
    2.3 手术方法
        2.3.1 术前准备
        2.3.2 手术步骤
    2.4 术后处理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眼压
    3.3 视力
    3.4 散光
    3.5 角膜内皮细胞损失
    3.6 并发症
第4章 讨论
    4.1 眼压
    4.2 视力和散光
    4.3 角膜内皮细胞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侧切口辅助劈核技术在硬核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硬核性白内障中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对比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第一部分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白内障和青光眼的临床特征
        1.2 青光眼和白内障的治疗
        1.3 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现状
    2 材料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设备
        2.3 术前检查
        2.4 手术方法
        2.5 术后处理及随访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术前基本资料
        3.2 最佳矫正视力
        3.3 角膜散光度
        3.4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3.5 眼压
        3.6 并发症
    4 讨论
        4.1 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法种类
        4.2 微切口手术的定义及优势
        4.3 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的影响因素
        4.4 微切口对CECC的影响
        4.5 眼压的控制
    5 结论
第二部分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眼表疾病的发病机制
        1.2 干眼症的临床特点
        1.3 手术源性干眼的意义及特点
        1.4 传统的泪膜稳定性检测方法
        1.5 Keratograph5M眼表综合分析仪的特色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设备
        2.3 研究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3.2 OSDI
        3.3 NifBUT
        3.4 NiaBUT
        3.5 TMH
        3.6 CFS
    4 讨论
        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4.2 检查方法的先进性
        4.3 手术对泪膜的影响
    5 结论
第三部分 兔眼微切口晶状体摘除术术后眼表炎症指标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干眼的发病机制及炎症因子的作用
        1.2 炎症因子对术后干眼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BUT
        3.2 泪液TNF-α
        3.3泪液IL-6
        3.4 角膜组织中TNF-α,IL-6 蛋白表达
    4 讨论
        4.1 炎症因子TNF-α、IL-6 对术后眼表的影响
        4.2 微切口对术后炎症的缓解作用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一般资料以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80 例患者术前、术后6 月、术后1 年矫正视力对比
        2.2 三组80 例患者术前、术后6 月、术后1 年眼压对比
        2.3 三组80 例患者术前、术后6 月、术后1 年前房深度对比
        2.4 三组80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3.1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优势
        3.2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囊袋张力环植入术的临床优势
        3.3 显微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晶状体悬吊术和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治疗的临床优势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6)犬氧化损伤性白内障模型的建立及超乳—晶体植入术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综述
    1 晶状体的解剖与组织学特征
        1.1 晶状体解剖
        1.2 晶状体的组织学特征
    2 白内障的类型及病因
        2.1 白内障的类型
        2.2 白内障的病因
        2.2.1 氧化损伤
        2.2.2 糖代谢异常
        2.2.3 辐射损伤
        2.2.4 中毒性损伤
        2.2.5 遗传性白内障
    3 白内障手术疗法的研究进展
        3.1 囊内白内障摘除术
        3.2 囊外白内障摘除术
        3.3 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
        3.4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
        3.5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4 人工晶状体的研究进展
        4.1 人工晶状体的发展史
        4.2 人工晶状体的分类
    5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术中并发症
        5.1 角膜内皮损伤
        5.2 晶状体核及碎片坠入玻璃体腔
        5.3 后囊膜破裂
    6 国内白内障手术在兽医临床上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试验一 犬氧化损伤性白内障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1.3 试剂的配制
        1.4 眼科手术器械及相关耗材
        2 方法
        2.1 试验动物及分组
        2.2 白内障模型的制作
        2.3 临床指标观察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犬眼裂隙灯下的观察结果
        3.2 晶状体混浊过程及分级
        3.3 犬眼内压变化
        3.4 犬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变化
        3.5 犬晶状体组织学变化
        3.6 犬眼房水Diff-Quik染色的变化
        4 讨论
        参考文献
    试验二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犬白内障的效果观察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1.3 试剂配制
        1.4 眼科手术器械
        2 试验动物分组、用药方法及术前准备
        2.1 试验动物
        2.2 术后用药方法
        2.3 术前准备
        2.4 术前麻醉与保定
        2.5 术眼消毒
        3 手术方法
        3.1 透明角膜切口
        3.2 连续环形撕囊
        3.3 水分离和水分层
        3.4 晶状体超声乳化
        3.5 注吸皮质
        3.6 植入人工晶状体
        3.7 切口闭合
        4 临床指标的观察
        4.1 裂隙灯观察
        4.2 犬眼压测量
        4.3 犬外周静脉血的采集
        4.4 犬视觉测试
        4.5 术后角膜切口处的组织学观察
        4.6 术后眼房水Diff-Quik染色观察
        4.7 数据统计分析
        5 结果
        5.1 超声乳化术后裂隙灯下观察结果
        5.2 术后并发症
        5.3 术后犬眼内压的变化
        5.4 术后犬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的变化
        5.5 术后犬视觉测试结果
        5.6 术后第14和35天犬角膜组织结构的变化
        5.7 术后第14和35天眼房水Diff-Quick染色观察结果
        6 讨论
        参考文献
    试验三 超乳-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犬白内障对虹膜、睫状体中IL-6、TNF-α和TGF-β1的基因表达影响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3 主要药品和试剂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的设计
        2.2 犬虹膜、睫状体组织总RNA的提取
        2.3 反转录合成cDNA
        2.4 cDNA序列的PCR扩增
        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犬虹膜、睫状体组织TNF-α、IL-6和TGF-β的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
        5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7)不同术式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设备和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2.3 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
    2.4 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形态学变化
3 讨论
    3.1 角膜细胞
    3.2 两种术式对角膜细胞的影响
    3.3 白内障手术中对角膜细胞的保护
    3.4 两种术式在临床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与手法小切口术式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乳化术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的疗效观察[D]. 宋美娇. 吉林大学, 2020(08)
  • [2]侧切口辅助劈核技术在硬核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D]. 林开春.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3]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D]. 王青.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 [4]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比较[D]. 刘延晶. 青岛大学, 2019(03)
  • [5]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劈核与不劈核治疗白内障的疗效比较[J]. 胡郑君,叶凡,李婷,胡红梅. 中国基层医药, 2019(02)
  • [6]犬氧化损伤性白内障模型的建立及超乳—晶体植入术的疗效观察[D]. 于菁菁. 扬州大学, 2018(01)
  • [7]不同术式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D]. 熊思盈. 桂林医学院, 2016(02)
  • [8]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J]. 侯跃芳.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0(12)
  • [9]超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出术的临床观察[J]. 李倩,钟守国,吴开力,王晓莉,王明举.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5(10)
  • [10]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两种手术方法的效果比较[J]. 申爱军,高永杰,贾艳红.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5(08)

标签:;  ;  ;  ;  ;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人工小切口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