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ObjectARX的有限元前后处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郭小农,COBLENCE Thomas,朱劭骏,罗晓群[1](2019)在《基于多平台的铝合金板式节点网壳设计系统》文中认为为了解决传统铝合金板式节点单层网壳的设计工作量大、节点验算烦琐、深化放样复杂等问题,研发了一套基于ANSYS、ABAQUS和ObjectARX平台的铝合金板式节点单层网壳设计系统。首先,用户输入结构参数后,该系统可自动生成ANSYS的ADPL命令流文件,完成参数化建模、荷载输入、静力分析、动力分析和杆件截面优选;并进一步完成结构整体稳定分析,自动生成结构分析计算书。然后,对节点进行分类并完成板式节点设计,用户需要时可生成典型节点的ABAQUS分析模型。最后,通过数据接口将设计结果传送至AutoCAD中,并基于ObjectARX程序包进行二维加工图的批量绘制;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三维实体模型,以辅助结构制作和安装。
童希明[2](2016)在《热防护软件前后处理界面的开发》文中指出随着人类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不断探索,材料的热防护系统已经成了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的瓶颈。热防护系统的研究是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的基础,许多国家都大力开展了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材料与结构的相关研究。本文主要就飞行器热防护软件前后处理界面进行了进一步开发,软件的核心部分是热响应计算模块、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计算模块和独立出来的二维网格剖分模块。热响应计算模块包括热界面和热解层的计算,CFD模块包括CFD数据输入界面和CFD程序计算模块。网格剖分用Delaunay算法来生成三角网格,进而达到网格划分的目的。为实现软件剖分网格的良好效果和可视化,采用C++作为开发语言,使用VS2005编译整套算法,成功运行并生成扩展文件(核心)。在AutoCAD2008环境下,利用ObjectARX2008开发工具和VS2005平台开发了一款适合任意二维图形的三角网格剖分程序。利用CAD2008的绘图功能,结合ObjectARX 2008,在画完图形布点后,进行边界的离散,然后加载扩展文件,输入一系列命令,实现节点之间的有序连接,从而达到剖分图形的功能。在剖分的整个过程中,可以根据要求控制点的密度来控制网格的稀疏程度,可对局部重点区域进行网格的加密工作。网格剖分完成的二维图形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CAD)软件的相关功能以一定的格式导出所需的数据。软件从功能上可以分为四部分:前处理模块、计算模块、后置处理模块、网格划分。前处理模块主要的功能是建立参数输入界面,为文本控件建立不同的变量。当参数确定后,所需前处理的文本文件内的数据也会随之更新。计算模块包括调用MATLAB核心程序和CFD程序。外部独立运行的二维网格剖分程序能够很好的实现图形的剖分。后处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数据输出,包括输出文件,曲线以及图形的显示。
汪洋,伍鹤皋,付山[3](2014)在《钢岔管计算机辅助设计二次开发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论述了钢岔管计算机辅助设计二次开发的研究背景,介绍了钢岔管CAD二次开发总体思想,同时展示了基于ObjectARX的AutoCAD二次开发、基于C#.NET的CAD/CAE二次开发和基于BASIC的CATIA二次开发三种CAD二次开发实例,证明了这些运用能提高工作效率、计算精度和经济效益,并展望了水电站钢岔管CAD二次开发未来发展趋势。
王丽娜[4](2014)在《高压真空灭弧室的参数化设计》文中指出真空断路器是开关设备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高压电器,随着我国电力系统“无油化”改造的顺利实施和真空电力设备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真空断路器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日益广泛,尤其在中压领域已经占主导地位,而且还要向更高电压等级、小型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作为真空断路器的核心部件真空灭弧室具有良好的绝缘特性。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对真空灭弧室内部电场分布进行优化和建立其CAD系统的参数化设计方法,以提高真空灭弧室的耐压水平和设计水平。以往高电压真空灭弧室的绝缘设计大多以解决触头间隙的电场均匀性、绝缘性为目的,难以得到所希望的对整体电场结构的优化来改善绝缘特性。本文以72.5kV的高压真空灭弧室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以其内部可优化的各屏蔽罩的轴向尺寸为设计变量,以电场分布最均匀即电场强度方差最小为目标函数,优化结果与之前相比,真空灭弧室内部电场强度明显减小,电场方差波动较小,触头间的电场峰值也有所减小并转移到端屏蔽罩与均压屏蔽罩之间的第二辅助间隙。这表明真空灭弧室内部电场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与各个屏蔽罩的尺寸有关且真空灭弧室内部电场分布更加均匀,有效改善了其绝缘特性和耐压水平。参数化设计理念的提出,解决了真空灭弧室在设计水平上的难题,本文在VisualC++中利用AutoCAD的二次开发工具ObjectARX来对真空灭弧室进行参数化设计。以其内部的主屏蔽罩为例,建立了人机交互界面,通过软件编程,调试,实现了用户只需输入或修改相应的性能参数就能得到所期望的二维图形。利用参数化设计的方法可以大大节省绘图和设计的时间,对真空灭弧室设计效率和质量提高起着积极作用,是真空灭弧室设计的有效途径。
石桉潼[5](2011)在《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的围护结构中,具有造型丰富、外观优美、工程质量高等诸多优点,在当前的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设计分析过程中,普遍存在个性化需求高、规范变动频繁、设计效率低下、重复工作量较大、原材料浪费严重等问题。本文针对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结构特点,围绕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系统及其关键实现技术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开发了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系统。首先,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同类软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的设计需求和结构特点,基于Auto CAD图形处理平台,提出了一种的四层体系结构的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系统总体方案。然后针对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系统实现所涉及的有限元网格自适应生成、图形数据库、参数化建模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在分析了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几何特征和拓扑特征以及有限元网格特征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有限元网格自适应生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关力学信息对模型图形进行快速剖分,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并提高了工程应用分析前处理的效率。基于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模型的特点,采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在Auto CAD图形数据库基础上构建了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系统的图形数据库,为系统工程建模、有限元分析计算、优化设计、模型校核以及计算书输出提供了数据上的支持。基于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工程模型特征分析基础之上,总结了工程建模的基本原理,并给出了一种参数化工程建模方法,提高了工程应用分析的前置处理效率。最后,在以上关键技术的研究基础之上,以Auto AUTO CAD作为图形处理平台,开发了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系统,该系统具有人机界面好、操作方便、后处理功能强大等特点。
乔磊[6](2011)在《大尺度复杂张拉薄膜结构整体分析理论及其软件化》文中研究说明薄膜结构作为一种轻质的新型大跨度空间结构,在国内外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虽然薄膜结构理论不断成熟,但随着张拉薄膜结构尺度不断增大、体系日益复杂,在薄膜结构与支承结构的整体计算、整体形态分析的设计效率、褶皱处理方法、CFD数值模拟风荷载的建模方法和风荷载的精确施加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理论与方法,完善了大尺度张拉薄膜结构工程的整体分析与设计理论。并结合计算机编程技术、程序优化技术等,完成了膜结构专业软件CAFA1.0向CAFA2.0升级,最后将成果应用于大尺度复杂张拉薄膜结构工程。鉴于现有的梁单元研究成果无法直接应用于本文的有限元计算中,首先详细推导了三维空间梁单元的几何非线性有限元列式,包括线性刚度矩阵、非线性刚度矩阵、坐标转换矩阵、等效节点内力和节点内力增量等,并利用辅助数组记录节点自由度在总体刚度矩阵中所处的最小行号,实现了混合自由度单元刚度矩阵的组装。然后,本文针对大尺度张拉薄膜结构工程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整体形态分析的定力定形单元法、从局部到整体的三步设计法、改进的修正本构矩阵法和小面模型法,具体内容如下:1)张拉薄膜结构工程整体计算应考虑形态分析中薄膜结构与支承结构的相互作用。现有的整体形态分析方法均无法保持膜面形状控制点空间位置基本不动。因此,本文提出了整体形态分析的定力定形单元法,第一步,用定力膜单元和索单元(材料弹模为小杨氏模量)分别模拟膜和膜面索,用定形索杆单元(材料弹模为杨氏模量)模拟支承体系中特殊的索和杆,用梁单元(材料弹模为杨氏模量)模拟梁构件,建立整体数值模型,进行一次形态分析;此过程中,在每一计算步求解方程组后,根据获得的节点位移,定力单元将更新位移变形而内力(应力)不变,定形单元将更新内力(应力)而保持位形不变。第二步,在第一步获得的形状和内力的基础上,释放定形单元,即计算过程中每一迭代步都更新位形和内力,其他单元情况与第一步相同,继续进行二次形态分析。该方法能考虑索膜结构与支承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又能满足膜面形状控制点空间位置基本不动和膜面设计应力状态的要求。通过与ANSYS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这种方法的正确性和优势性。2)利用定力定形单元法进行整体形态分析时,计算一次获得的结果并不一定达到设计要求,经常需要不断重复预应力估算和分析计算两个过程,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这对于大尺度复杂张拉薄膜结构来说,设计效率很低。为此,提出了从局部到整体的三步设计法,首先不考虑支承结构,对索膜结构的典型单元,利用先试算后调整的方法,重复几次膜面索的预应力预估和分析计算两个过程,即可获得较合理的分析结果;然后根据该结果的膜面索预应力,按照相同功能类型索的拉力线密度基本相等的原则,向其他结构单元的膜面索施加预应力,并对支承体系中的特殊构件进行定力或定形的处理,建立包括支承结构的整体数值模型;最后,采用定力定形单元法进行分析计算,经历几次不合理形态处膜面索预应力的微调,获得满足建筑要求的形态分析结果。该方法打破了凭借经验预估膜面索预应力的找形模式,而且将重复计算的对象由整体大模型变为局部小模型,显着提高了工程设计的效率。利用该方法,重新对芜湖体育场屋盖挑棚结构进行了验证性分析与设计。3)大尺度张拉薄膜结构整体荷载分析时不能忽略膜材的褶皱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褶皱的出现使得膜面部分区域的应力低于或高于设计值,将导致结构局部刚度降低或膜材产生较大的应变和徐变。工程设计时一般利用修正本构矩阵的褶皱处理方法考虑膜材褶皱的影响。然而,在单向褶皱条件下,采用现有的修正本构矩阵法计算所得的第一主应力可能为负值,与实际情况不符,而且计算收敛困难。因此,本文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并通过实际工程算例对比改进前后的分析结果,发现二者具有一定的差异,改进后的方法符合膜材不能受压的特性,收敛较快。4)风荷载是薄膜结构设计的控制荷载之一。利用CFD方法计算作用在薄膜结构上的风荷载时,现有方法无法快速准确地模拟薄膜曲面,也无法将计算结果精确施加到结构上。为此,基于有限元的离散概念,提出了小面模型法,即直接利用有限元网格生成小面模型的曲面建模方法。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地模拟膜曲面,而且使结构上每个节点的风压值均可以在CFD计算结果中找到对应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编制AutoCAD与ANSYS、ICEM、CFX5的数据接口程序,实现了四者自动运行获得风荷载的数值模拟技术,节省了建模时间,提高了数值模拟的效率。将芜湖体育场的分析结果与已有实验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此数值模拟技术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并且编制了上下表面风压分布系数处理和风荷载施加子程序,实现了张拉薄膜结构分析中风荷载的精确施加。此外,本文将以上所提方法,结合数组编写原则、一维变带宽存储刚度矩阵的线性方程组三角分解法和RCM网格节点编号优化算法等方法,使薄膜结构分析软件CAFA1.0升级为CAFA2.0,成功实现了大尺度张拉薄膜结构整体分析和风荷载CFD数值模拟计算一体化软件的开发,分析功能和计算效率得到显着提高。CAFA2.0仍以AutoCAD2002软件为平台,采用ObjectARX和Fortran语言工具,包括模型建立模块、形态分析模块、自振分析模块、荷载分析模块和裁剪分析模块。对青岛颐中体育场薄膜屋盖结构进行了整体形态分析、自振分析和荷载分析,结果表明,CAFA2.0软件可以较好地适应大尺度张拉薄膜结构工程分析与设计。
姜冠营[7](2010)在《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有限元分析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索杆结构的特征类型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传统设计方法由于计算精度差、计算效率低、分析计算困难等问题,难以完全适应工程分析的需要,而现有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也存在着专用性不强,前处理繁琐,价格昂贵,对与CAD集成、参数化建模及其后处理缺乏较好支持等问题。本文从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的特点出发,研究了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有限元分析系统的总体方案和关键技术,开发出一套适合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的专用FEA软件。首先在分析国内外FEA软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的特点,给出了系统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流程,基于AutoCAD提供的ObjectARX开发支持环境、图形处理及内核运行平台,设计出一种四层体系结构的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有限元分析系统的总体方案。其次研究了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的成形分析技术、总刚度矩阵存储及求解技术、参数化设计技术等关键技术。根据索杆结构的成形过程分析,提出了一种采用基于二次奇异值分解法的初始态分析和CR列式法的载荷态分析相结合的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整体有限元分析方法。基于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FEA基本流程,建立一套适合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分析的参数化设计模板C-SPDT,并提出了基于C-SPDT的参数化FEA过程,为系统二次开发、分析批处理以及参数化设计等提供支持。基于索杆结构模型约束信息分析,进行系统的参数化建模,以提高索杆结构设计的建模效率,增强系统的前处理功能。最后,基于以上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了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有限元分析系统。该系统具有专业性强、人机界面好、操作方便、计算准确以及前后处理功能好等特点,并在多家企业得到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程韬[8](2010)在《基于ObjectARX的管道隧道参数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隧道工程的飞速发展,CAD技术在设计绘图中的运用量越来越大,但目前各设计单位对CAD的运用仍以大量专业绘图人员机械式绘图为主,这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设计量的需要。为此,参数化绘图成为隧道工程绘图设计的迫切需要。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CAD绘图已不能满足管道隧道多变断面的需要。断面某一参数的变化使整个断面图随之改变,因此,开发适合相应工程的管道CAD参数化绘图系统成为工程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尚未出现对应于管道隧道的CAD二次开发程序模块,本文首次以管道隧道设计为编程对象,进行AutoCAD2004的二次开发。本文以西气东输二线陆上(山岭)管道隧道工程设计为背景,探讨和研究如何在AutoCAD2004平台上利用ObjectARX工具开发输气管道隧道参数化设计系统。内容包括户界面的制定、对AutoCAD图形数据库的访问和修改、在AutoCAD中创建实体等关键问题。鉴于管道隧道设计流程,开发了如下模块:①参数化断面绘图及工程量计算模块;②天然气管道隧道围岩分级模块;③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模块;④天然气管道隧道衬砌结构计算模块。程序以AutoCAD2004为操纵平台,以C++为开发语言,ObjectARX2004为开发工具实现了计算分析及参数化绘图等功能。本文的研究是输气管道隧道CAD集成的一次尝试,对基于ObjectARX开发管道隧道CAD软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范高杰[9](2009)在《基于ObjectARX的套筒式烟囱CAD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表明烟囱属于特种结构的一种,是冶金、化工、电力等企业以及城市锅炉供热中必需的附属建筑。其结构形式与作用、荷载独特,与一般建筑结构有许多不同之处,如需考虑温度影响,在内力分析时还要附加弯矩等,设计工作量非常大。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费时、繁琐、效率低。随着计算机技术在设计界的应用,烟囱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得到了开展。目前国内在烟囱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发上,主要是以单筒烟囱设计为主要研究开发对象。然而,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目前新建的电厂均需脱硫或考虑脱硫条件,电厂脱硫后,对烟囱的腐蚀将会加剧,为防腐、环保、节能的需要,烟囱内外筒结构分开的套筒式和多管式烟囱已被电厂等相关部门广泛采用,传统的单筒式钢筋混凝土烟囱CAD软件已经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因此,研究开发套筒式烟囱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Visual C++6.0为编程语言,以AutoCAD为图形支撑平台开发,以《烟囱设计规范》(GB50051—2002)为计算依据,采用ObjectARX和APDL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面向对象编程技术,对套筒式烟囱的CAD系统的开发作了研究,实现了套筒式烟囱设计从结构分析、配筋计算到施工图绘制的一体化。同时,生成相对应的APDL有限元分析代码,利用APDL代码的特性,完成对烟囱进行有限元分析,自动实现烟囱结构在Ansys中进行有限元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套筒式烟囱的参数化计算模型,并实现该模型在对话框中的即时预览(二维模型和三维实体模型),使设计者对所建立的模型能实施操作和控制。2、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根据《烟囱设计规范》中的规定,将主要计算过程(自重、风荷载、地震荷载、温度荷载、附加弯矩等)和相关的数据封装为类。将计算过程中的重要系数、参数设计为类的成员变量,将主要的函数设为虚函数,提高程序的可重用性。对不同形式的烟囱采用不同的派生子类,方便软件的后续开发和维护,同时对数据的安全性也有了良好的保障。3、通过操作文件的方式,实现.txt格式计算书的输出。在理解Word逻辑层次的基础上,通过录制宏记录在Word中的菜单和键盘操作过程(用VBA程序记录),实现VC操作Word的功能,即实现计算书文档在Word中的自动生成。4、采用向AutoCAD数据库中的块表记录中写入实体的方式绘制施工图。首先,将复杂的施工图分块和参数化。其次,采用AutoCAD数据中的图块技术对块进行拼装。最后,实现了施工图纸的动态生成。5、根据常规计算模块中完成的对烟囱模型尺寸、相关荷载等计算的结果,并考虑Ansys中进行结构分析的步骤(前处理、计算、后处理)中的各项技术、APDL代码的书写格式、注释等,最终以.txt的文件格式输出到指定位置。实现了相对应的有限元分析APDL代码的自动生成。
刘艳[10](2008)在《基于ObjectARX的空间网架结构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网架结构是一种较好的大跨度屋盖结构形式,因其诸多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中。目前,网架结构的计算和设计基本上都是由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Design,简称CAD)软件完成的,CAD技术巧妙地将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数据处理和绘图模拟能力与人类的创造思维及推理判断能力完美结合起来,成为当今工程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近些年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简称OOP)正在取代传统结构化方法而成为软件开发的主流。ObjectARX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全新的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它借助于Visual C++的开发环境使AutoCAD的二次开发更方便,功能更强大。利用这一强有力的开发工具,可以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引入到结构CAD软件的二次开发中,设计出基于图形操作系统的数据处理和结构分析的CAD软件。本文开发的空间钢网架结构设计CAD系统(TRUSSCAD系统)是基于面向对象编程方法开发的,利用Windows下的VC++编程技术、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ObjectARX等技术来实现。本系统主要包括前处理、计算和后处理三个模块,前处理模块完成网架快速建模、定义截面、定义约束、施加荷载等工作,并利用对话框进行数据采集,自动形成网架节点信息、杆件信息、荷载信息等;计算模块完成结构计算和构件验算,得到节点位移和杆件内力等计算结果;后处理模块负责绘制AutoCAD施工图,生成材料表,显示变形图等工作。本系统既沿续了AutoCAD强大的图形功能、良好的用户界面,又保持了它的易操作性,可使用户在不需培训的情况下也可掌握其操作方法,并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效率,比较贴近具体的工程设计。
二、基于ObjectARX的有限元前后处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ObjectARX的有限元前后处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平台的铝合金板式节点网壳设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ANSYS平台的整体设计系统 |
1.1 ANSYS简介 |
1.2 有限元模型 |
1.3 静力分析 |
1.4 动力分析 |
(1) 小震弹性分析 |
(2) 大震时程分析 |
1.5 整体稳定分析 |
2 基于ABAQUS平台的节点分析系统 |
2.1 ABAQUS简介 |
2.2 有限元模型 |
2.3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3 基于ObjectARX的施工图绘制系统 |
3.1 ObjectARX简介 |
3.2 二维施工图的绘制 |
(1) 节点板加工详图 |
(2) 杆件加工详图 |
(3) 材料统计表 |
3.3 三维实体模型的绘制 |
4 结论 |
(2)热防护软件前后处理界面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计算机仿真 |
1.2.2 网格剖分的研究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Delaunay三角网格剖分算法的实现 |
2.1 三角剖分 |
2.1.1 n维单纯形 |
2.1.2 三角化 |
2.2 三角网格生成算法 |
2.2.1 常见的几种网格生成算法 |
2.2.2 Delaunay三角化的定义和性质 |
2.3 Delaunay三角剖分 |
2.3.1 限定Delaunay三角剖分 |
2.3.2 点的邻域与Voronoi图 |
2.3.3 剖分域的划分及优化 |
2.4 Delaunay三角化的实现 |
2.4.1 逐点插入法 |
2.4.2 建立初始三角形包容盒网格 |
2.4.3 布点的技术 |
2.4.4 三角形单元质量的评价 |
2.4.5 任意多边形的Delaunay三角剖分 |
2.5 二维Delaunay三角网格剖分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ObjectARX的CAD造型系统 |
3.1 CAD造型系统的运用 |
3.2 ObjectARX与AutoCAD的结合 |
3.3 二维网格剖分可视化的实现 |
3.3.1 二维网格可视化生成系统工作机理 |
3.3.2 ObjectARX程序的创建环境 |
3.4 AutoCAD2008图形的绘制 |
3.5 网格剖分过程及相关代码 |
3.6 本章小结 |
4 CFD模块界面的开发 |
4.1 CFD基本理论及其发展史 |
4.1.1 CFD前处理器结构 |
4.2 CFD前处理器设计的相关代码 |
4.3 本章小结 |
5 飞行器热防护软件界面的开发 |
5.1 飞行器热防护软件主界面 |
5.2 软件设计模块 |
5.2.1 数据库模型 |
5.2.2 Visual C++与MATLAB的混合编程 |
5.3 评估系统 |
5.4 后处理器系统 |
5.5 程序的打包发布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高压真空灭弧室的参数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压真空灭弧室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有限元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1.1.2 参数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
1.2 高压真空灭弧室设计的背景和意义 |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系统开发基础平台及参数理论计算 |
2.1 ObjectARX 的功能及特点 |
2.1.1 ObjectARX 功能介绍 |
2.1.2 ObjectARX 的特点 |
2.2 ObjectARX 应用程序和类库 |
2.2.1 ObjectARX 应用程序 |
2.2.2 ObjectARX 类库 |
2.3 ANSYS 特点及分析过程 |
2.3.1 ANSYS 组成部分及特点 |
2.3.2 ANSYS 分析过程 |
2.4 真空灭弧室结构 |
2.4.1 绝缘外壳 |
2.4.2 导电回路系统 |
2.4.3 屏蔽罩 |
2.4.4 波纹管 |
2.5 真空灭弧室内部结构参数设计计算 |
2.5.1 真空灭弧室径向尺寸设计 |
2.5.2 真空灭弧室轴向尺寸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真空灭弧室内部电场优化 |
3.1 ANSYS 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 |
3.2 真空灭弧室优化设计的过程 |
3.2.1 分析文件的创建 |
3.2.2 优化运行 |
3.3 真空灭弧室优化设计的实现 |
3.3.1 优化结果 |
3.3.2 优化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压真空灭弧室参数化设计方法 |
4.1 参数化设计方法 |
4.2 参数化设计思路 |
4.3 真空灭弧室参数化系统设计分析与实现 |
4.3.1 主系统管理模块 |
4.3.2 参数计算模块 |
4.3.3 参数化绘图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5)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现状 |
1.2.1 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概述 |
1.2.2 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软件发展现状 |
1.2.3 当前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软件不足与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系统方案设计 |
2.1 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系统需求分析 |
2.1.1 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结构分析 |
2.1.2 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需求 |
2.2 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系统的开发环境 |
2.2.1 系统软件平台的选择 |
2.2.2 AutoACD 二次开发技术比较 |
2.2.3 AutoACD 的ObjectARX 开发环境 |
2.3 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系统方案总体设计 |
2.3.1 系统设计目标 |
2.3.2 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系统的总体方案 |
2.4 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系统功能设计 |
2.4.1 系统功能体系设计 |
2.4.2 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系统关键技术 |
3.1 有限元网格单元自适应生成 |
3.1.1 有限元网格单元自适应生成流程及相关概念定义 |
3.1.2 生成图形初始边界线段和点集 |
3.1.3 有限元网格单元生成 |
3.1.4 基于平面受力条件下的网格自适应生成 |
3.2 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系统图形数据库开发技术 |
3.2.1 Auto CAD 图形数据库结构 |
3.2.2 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系统图形数据库设计 |
3.2.3 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系统图形数据库开发及其访问技术 |
3.3 基于工程特征的参数化建模 |
3.3.1 参数化建模概述 |
3.3.2 模型相关参数设计 |
3.3.3 参数驱动建模 |
3.4 本章小结 |
4 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系统开发及工程实例 |
4.1 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系统开发总体方案 |
4.1.1 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 |
4.1.2 系统开发技术路线 |
4.2 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系统部分模块的开发 |
4.2.1 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系统前置处理模块的开发 |
4.2.2 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系统的界面制定 |
4.2.3 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系统后处置理模块的开发 |
4.3 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系统工程实例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目录 |
(6)大尺度复杂张拉薄膜结构整体分析理论及其软件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大尺度张拉薄膜结构的工程应用 |
1.2 大尺度张拉薄膜结构分析与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
1.3 研究现状 |
1.3.1 薄膜结构的基本分析过程与方法 |
1.3.2 薄膜结构与支承结构整体计算 |
1.3.3 整体形态分析的设计方法 |
1.3.4 褶皱处理的研究 |
1.3.5 CFD数值模拟风荷载的建模和精确施加 |
1.3.6 分析软件概述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非线性有限元理论 |
2.1 几何非线性理论概述 |
2.1.1 变形的位移描述和应变描述 |
2.1.2 几何方程 |
2.1.3 物理方程 |
2.1.4 平衡方程 |
2.2 几何非线性空间梁单元 |
2.2.1 基本假定和单元模型 |
2.2.2 梁单元形函数矩阵 |
2.2.3 单元几何方程 |
2.2.4 单元平衡方程 |
2.2.5 坐标转换矩阵 |
2.2.6 节点内力增量 |
2.3 几何非线性膜单元和索杆单元 |
2.4 梁单元与索杆膜单元的刚度矩阵组装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尺度张拉薄膜结构整体形态分析与设计方法 |
3.1 整体形态分析的定力定形单元法 |
3.1.1 理论基础 |
3.1.2 分析思路和程序流程 |
3.1.3 与ANSYS对比验证 |
3.2 从局部到整体的三步设计法 |
3.2.1 理论基础 |
3.2.2 分析步骤及典型单元的选取 |
3.2.3 典型结构单元找形分析 |
3.2.4 支承体系中特殊构件的处理 |
3.2.5 整体找形找力分析及结果对比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尺度张拉薄膜结构整体荷载分析的关键技术 |
4.1 褶皱处理改进方法 |
4.1.1 薄膜结构褶皱计算 |
4.1.2 改进后算例分析 |
4.2 CFD数值模拟风荷载的小面模型法 |
4.2.1 小面模型与流场条件 |
4.2.2 平均风压分布的数值模拟结果 |
4.2.3 与已有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4.2.4 看台结构对风压分布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张拉薄膜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的算法优化 |
5.1 数组存储、调用与分配规则 |
5.2 稀疏刚度矩阵带状存储 |
5.2.1 二维等带宽存储 |
5.2.2 一维变带宽存储 |
5.3 线性方程组求解算法 |
5.3.1 概述 |
5.3.2 一维变带宽存储的三角分解法 |
5.4 网格节点编号优化方法 |
5.4.1 RCM法基本原理及程序实现 |
5.4.2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张拉薄膜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的开发 |
6.1 软件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 |
6.1.1 AutoCAD图形数据库结构 |
6.1.2 ObjectARX中关于数据库对象的操作 |
6.1.3 ObjectARX中的类库使用 |
6.2 软件简介 |
6.3 前处理模块 |
6.3.1 界面及功能 |
6.3.2 编制的函数 |
6.4 核心计算模块及自带后处理模块 |
6.4.1 形态分析的界面及功能 |
6.4.2 自振分析的界面及功能 |
6.4.3 荷载分析的界面及功能 |
6.4.4 裁剪分析的界面及功能 |
6.5 Tecplot后处理接口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大尺度张拉薄膜结构工程实例全过程分析 |
7.1 工程概况 |
7.2 整体形态分析 |
7.2.1 典型单元找形 |
7.2.2 特殊构件处理与整体模型 |
7.2.3 考虑支承体系的整体式形态分析 |
7.3 自振特性分析 |
7.3.1 自振频率基本方程和计算流程 |
7.3.2 青岛颐中体育场屋盖结构自振特性 |
7.4 荷载响应分析 |
7.4.1 荷载组合与荷载取值 |
7.4.2 风压分布系数计算和风荷载的施加方法 |
7.4.3 不同荷载工况的分析结果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有限元分析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有限元分析(FEA)简介 |
1.2.2 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FEA 软件发展现状 |
1.2.3 现有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FEA 软件不足及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论文的研究目的 |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 FEA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分析及其FEA 基本流程 |
2.1.1 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分析 |
2.1.2 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FEA 基本流程 |
2.2 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FEA 系统的开发环境 |
2.2.1 系统有限元分析的平台 |
2.2.2 系统编程语言和编程环境的选择 |
2.2.3 MFC 与ObjectARX |
2.3 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FEA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3.1 系统设计的目标 |
2.3.2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4 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FEA 系统功能模块分解及详细设计 |
2.4.1 系统功能模块分解 |
2.4.2 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 FEA 系统部分关键技术 |
3.1 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的成形过程分析技术 |
3.1.1 初始态分析 |
3.1.2 载荷态分析 |
3.2 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FEA 系统中的矩阵存储技术 |
3.2.1 刚度矩阵的性质 |
3.2.2 常见的总刚度矩阵存储技术比较 |
3.2.3 行压缩存储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 |
3.3 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FEA 参数化设计技术 |
3.3.1 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FEA 参数化设计概述 |
3.3.2 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FEA 参数化设计模板C-SPDT |
3.3.3 基于C-SPDT 的参数化FEA 过程 |
3.3.4 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参数化建模 |
3.3.5 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参数化驱动设计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4 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 FEA 系统的开发及工程实例 |
4.1 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FEA 系统开发背景 |
4.1.1 系统开发平台 |
4.1.2 系统开发背景 |
4.2 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FEA 系统部分模块的开发 |
4.2.1 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FEA 系统的界面定制 |
4.2.2 有限元分析计算模块的对象识别 |
4.3 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FEA 系统工程应用实例 |
4.3.1 工程应用实例 |
4.3.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绩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目录 |
(8)基于ObjectARX的管道隧道参数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隧道CAD技术发展历史及现状 |
1.3 开发工具与程序语言的选择 |
1.3.1 AutoLISP语言 |
1.3.2 ADS语言 |
1.3.3 VisualAutoLISP、ObjecARX及VBA |
1.3.4 ObjectARX与其他开发工具的比较 |
1.3.5 开发工具的选择 |
1.3.6 系统的软、硬件要求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关键问题 |
1.5.1 论文研究的内容 |
1.5.2 论文的关键问题 |
1.6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ObjectARX及管道隧道参数化设计概述 |
2.1 C++及面向对象编程技术 |
2.1.1 C++概述 |
2.1.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
2.2 ObjectARX概述 |
2.2.1 ObjectARX的特点 |
2.2.2 ObjectARX环境 |
2.2.3 ObjectARX类库 |
2.2.5 ObjectARX程序框架 |
2.2.6 ObjectARX用户界面 |
2.3 编写ObjectARX程序的方法 |
2.3.1 ObjectARX嵌入工具安装 |
2.3.2 ObjectARX的制定 |
2.3.3 生成一个ObjectARX程序 |
2.4 管道隧道参数化设计 |
2.4.1 参数化设计概述 |
2.4.2 开发管道隧道参数化设计系统的可行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ObjectARX的管道隧道断面参数化绘图 |
3.1 AutoCAD菜单制定 |
3.2 创建ObjectARX应用程序界面 |
3.2.1 在ObjectARX程序中使用MFC库 |
3.2.2 系统对话框的实现 |
3.2.3 用ObjectARX工具条注册新的CAD命令 |
3.3 基于objectARX的参数化绘图实现 |
3.3.1 创建数据库对象的基本方法 |
3.3.2 封装用于绘制实体的函数 |
3.3.3 AutoCAD数据库对象的编辑 |
3.3.4 数据库尺寸标注样式表的操作 |
3.4 基于ObjectARX的参数化绘图实例 |
3.4.1 管道隧道纵断面图绘制 |
3.4.2 管道隧道横断面图绘制以及工程量概算 |
3.5 程序加载运行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管道隧道围岩分级程序的实现 |
4.1 管道隧道围岩分级 |
4.2 各级围岩特性及所对应的支护参数 |
4.3 管道隧道围岩分级程序实例 |
4.3.1 按我国铁路隧道围岩分级程序实例 |
4.3.2 按工程岩体分级标准程序实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隧道围岩压力参数化设计 |
5.1 隧道围岩压力计算 |
5.1.1 隧道埋深类型确定 |
5.1.2 深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 |
5.1.3 浅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 |
5.1.4 程序操作界面及实例 |
5.2 偏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 |
5.2.1 垂直分布压力计算 |
5.2.2 侧压力计算 |
5.2.3 程序操纵界面及实例 |
5.3 明洞围岩压力计算 |
5.3.1 拱圈回填土石压力计算 |
5.3.2 明洞边墙回填土石侧压力计算 |
5.3.3 程序操纵界面及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隧道衬砌结构有限元计算 |
6.1 隧道衬砌结构计算的力学模型 |
6.1.1 结构荷载模型 |
6.1.2 连续介质模型 |
6.2 有限元计算基本原理 |
6.2.1 杆系结构有限元法 |
6.2.2 单元刚度矩阵分析 |
6.2.3 有限元法程序概述 |
6.2.4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 |
6.2.5 有限元法程序的计算步骤 |
6.3 程序中的关键问题 |
6.3.1 属性页与属性表 |
6.3.2 动态内存分配技术 |
6.3.3 基于AutoCAD的交互式网格划分 |
6.4 配筋面积计算原理 |
6.5 程序的实现 |
6.5.1 有限元分析模型 |
6.5.2 模型材料参数输入 |
6.5.3 结构网格划分 |
6.5.4 边界和荷载 |
6.5.5 计算和后处理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9)基于ObjectARX的套筒式烟囱CAD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CAD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
1.2.1 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的发展历程 |
1.2.2 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
1.3 国内外烟囱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烟囱CAD研究的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2 系统开发简介 |
2.1 开发工具简介 |
2.1.1 基于WINDOWS开发平台 |
2.1.2 Microsoft Visual C++ 6.0 |
2.1.3 ObjectARX简介 |
2.1.4 APDL简介 |
2.2 设置VC++平台下的编程环境 |
3 套筒式钢筋混凝土烟囱设计计算 |
3.1 设计要求 |
3.1.1 烟囱设计的一般规定 |
3.1.2 受热温度允许值 |
3.1.3 钢筋混凝土烟囱最大裂缝宽度限值 |
3.2 砖内筒设计计算 |
3.2.1 独立式砖烟囱计算 |
3.2.2 砖烟囱位于支撑平台上时的计算 |
3.3 斜撑式支撑平台设计计算 |
3.3.1 平台钢梁计算 |
3.3.2 钢筋混凝土承重环梁计算 |
3.3.3 钢支柱计算 |
3.4 钢筋混凝土外筒设计计算 |
3.4.1 单筒式钢筋混凝土烟囱计算 |
3.4.2 套筒式钢筋混凝土烟囱外筒计算 |
4 软件功能的实现 |
4.1 开发过程简介 |
4.2 常规计算功能实现 |
4.2.1 模型的建立 |
4.2.2 模型的即时预览 |
4.2.3 烟囱常规计算 |
4.2.4 生成计算书 |
4.2.5 生成施工图 |
4.3 有限元分析功能实现 |
4.3.1 前处理 |
4.3.2 有限元计算 |
4.3.3 APDL代码的自动生成 |
4.3.4 后处理 |
5 工程实例 |
5.1 设计资料 |
5.2 常规计算计算机辅助设计 |
5.3 有限元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基于ObjectARX的空间网架结构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空间网架结构发展概述 |
1.2 CAD技术及CAD二次开发 |
1.2.1 CAD技术 |
1.2.2 CAD二次开发 |
1.3 网架结构软件发展概况 |
1.4 课题提出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系统的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 |
2.1 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简介 |
2.1.1 OOP的主要特点 |
2.1.2 OOP的主要原理 |
2.2 可视化编程技术 |
2.3 系统开发平台及开发工具的选择 |
2.3.1 选择以AutoCAD为平台进行软件开发的原因 |
2.3.2 AutoCAD的组织结构介绍 |
2.3.3 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的选择 |
2.4 ObjectARX概述 |
2.4.1 ObjectARX类库 |
2.4.2 创建一个ObjectARX应用程序 |
2.4.3 ObjectARX应用程序的加载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主体设计 |
3.1 前言 |
3.2 系统界面的设计 |
3.2.1 系统菜单设计 |
3.2.2 对话框设计 |
3.3 系统分析 |
3.3.1 系统功能模块 |
3.3.2 功能模块说明 |
3.4 程序主控模块 |
3.5 前处理模块 |
3.5.1 网架快速建模 |
3.5.2 定义约束和节点球类型 |
3.5.3 杆件设计 |
3.5.4 网架结构的荷载、作用与效应组合 |
3.6 计算模块 |
3.6.1 网架结构分析 |
3.6.2 有限元程序实现 |
3.6.3 Visual C++与Fortran的混合编程 |
3.7 后处理模块 |
3.7.1 计算结果显示 |
3.7.2 焊接球节点设计 |
3.7.3 图纸绘制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实例 |
4.1 工程介绍 |
4.2 程序分析 |
4.3 比较分析 |
4.3.1 节点位移比较 |
4.3.2 单元内力比较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5.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四、基于ObjectARX的有限元前后处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平台的铝合金板式节点网壳设计系统[J]. 郭小农,COBLENCE Thomas,朱劭骏,罗晓群. 建筑钢结构进展, 2019(06)
- [2]热防护软件前后处理界面的开发[D]. 童希明.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1)
- [3]钢岔管计算机辅助设计二次开发研究与应用[A]. 汪洋,伍鹤皋,付山. 水电站压力管道——第八届全国水电站压力管道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4
- [4]高压真空灭弧室的参数化设计[D]. 王丽娜.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3)
- [5]建筑金属结构平面板有限元分析系统研究[D]. 石桉潼. 重庆大学, 2011(01)
- [6]大尺度复杂张拉薄膜结构整体分析理论及其软件化[D]. 乔磊.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7]点支式幕墙索杆结构有限元分析系统的研究[D]. 姜冠营. 重庆大学, 2010(03)
- [8]基于ObjectARX的管道隧道参数化设计研究[D]. 程韬.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1)
- [9]基于ObjectARX的套筒式烟囱CAD系统的开发[D]. 范高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09(10)
- [10]基于ObjectARX的空间网架结构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刘艳. 山东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