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设计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曹斌华[1](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许妍媛[2](2020)在《浅析图形设计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方法》文中指出创意在图形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目前的图形设计教学中,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特思想的创新型人才,是图形设计教学重要的目标。在图形设计教学中引入工作室模式,承接、开发项目,对学生进行及时训练,使专业对接职业、课程对应岗位,使学生具有独特的设计意识,能够使其从多个角度有效思考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宋哲琦[3](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认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康杰[4](2020)在《虚拟现实技术对建筑设计思维训练的影响初探》文中指出虚拟现实作为新兴数字技术已在诸多领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关于虚拟现实与建筑设计教学结合的研究才刚起步,且多为理论研究,缺乏科学细致的量化分析。虚拟现实对建筑设计思维中的作用要素、对象与效用等影响规律和路径研究尚不清晰。因此,基于虚拟现实对建筑设计思维影响的系统研究具有必要性与现实意义。研究综合运用了理论研究、教学实验与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主客观评价。首先,理论研究部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整体理论架构,分析虚拟现实对建筑设计教学的作用要素;根据经验之塔理论建立评分体系并解释知识的获取路径;根据SECI模型理论确定知识的获取阶段;以情境学习理论分析教学方法,对比传统建筑设计的交互式教学与虚拟现实的抛锚式教学的效果异同。其次,教学实验以北京交通大学三年级本科生的两个建筑设计课程为依托,划分使用虚拟现实的实验组与不使用的对照组,通过双盲方式获取设计作业的各项评分作为客观评价数据。采用SPSS的独立样本T检验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定性分析,采用线性回归确定影响程度大小进行定量分析,以研究虚拟现实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对不同能力、不同性别学生的影响属性、程度与差异性展开对象和效用研究。第三,分别针对师生群体进行问卷调研,以获取教学反馈;并将问卷数据与实验数据进行主客观对比分析,以验证虚拟现实的教学效果。最后,综合上述分析成果,尝试探析虚拟现实对建筑设计思维的影响路径,为教学实践提供更清晰合理的参考。在通过研究探明虚拟现实影响路径、影响群体、影响效果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1)虚拟现实对建筑设计教学确有积极影响,且与传统媒介可以作用互补。在前期调研与构思创造阶段主要使用草图与实体模型,在完善表达与设计评价阶段主要使用虚拟现实与计算机可以最大化教学效果。(2)虚拟现实对做的经验作用最大,对其中部分评分项的作用甚至超越传统媒介。在设计过程中获取做的经验时宜使用虚拟现实;在获取观察的经验时主要使用实体模型与计算机;在获取抽象经验时主要使用草图就能使媒介之间优势互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3)在使用虚拟现实时要注意其对不同能力、性别学习者影响的差异性,鼓励优秀学生使用;能力中等的学习者要有引导的使用,在获取做的经验时鼓励使用虚拟现实,获取观察经验与抽象经验获取时使用传统媒介,避免消极影响的出现;对不同性别学生而言,可以鼓励女性使用虚拟现实,男性结合自身学习难点选择使用。
邹柳聪[5](2020)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计算思维训练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思维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何在程序设计教学中有效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则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要主题。本研究通过文献整理和分析、梳理当前程序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渐进式计算思维训练模型,共包括数据采集分析、训练阶段选择、思维训练实施、训练效果评价四个基本环节。结合计算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促进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提升的前提下,从学习方式的角度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融合渐进式计算思维训练理念,分三个阶段实施思维训练,每一阶段均依据学习者的现有学习情况出发制定思维可视化、问题迁移、逻辑反思、内化总结四个训练过程,进而确定思维训练的教学活动流程。本研究选取某师范大学2018级教育技术学专业两个选修《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班级作为实验对象,随机选定一个班级为实验班,另一个班级为对照班。将构建的渐进式计算思维训练模型应用于实验班中,进行了为期18周的教学实验。通过对比两个班级学生在实验前后计算思维、编程自我效能以及学习成绩方面的差异,检验计算思维训练模型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经过实验后实验班的计算思维能力总体上优于对照班,并在批判性思维、协同和问题解决三个维度明显优于对照班学生;实验班学习成绩显着优于对照班,并且编程自我效能也得到了明显提升。总体而言,本研究所构建渐进式计算思维训练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计算思维能力和编程自我效能,并有助于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朱琴[6](2020)在《“设计思维”视角下的初中美术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70年代末至今,美术教学事业发展迅速并取得了长足进步,从多年的研究轨迹和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明确看到美术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本文除了集约现有相关课题代表性的成果之外还有一个新的任务,即寻找新的“起跑点”。详细来说,需要我们思考如何优化或者转变已经不能完全顺应当前发展的传统教学,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实现守正创新,如何把日新月异的新思路、新观念与美术教学实践相结合,成为了美术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教学问题。关于以上这些问题教育者们学术观点纷呈,本文也将针对这些问题在“设计思维”、发生认识论等理论支持下,在现有美术教学法的基础之上,从设计教学思维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目标,提出把“设计思维”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运用到美术课堂中,文章结合初中美术课程不同学习领域的特征解锁适合的思维类型,为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实践“设计思维”教学理念探索路径。文章绪论部分,简明扼要的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总结分析。第二章梳理“思维”、“设计思维”等相关概念,讲述初中美术教育发展的研究轨迹和美术教学目标的相关内容,最后阐明“设计思维”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初步构想。第三章现状调查分析。第一,对学生和一线教师进行调研访问,第二,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第四章撰写了“设计思维”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教学设计。根据课程内容选取与之相对应的“设计思维”类型,设计教学活动。第五章分别从“设计思维”教学运用的必要性、研究作用与不足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本文研究集约了设计思维、美术教学目标、初中生心理发展趋势等相关条件,并在国内外前人研究和调研实情的基础上去设计教学,运用“设计思维”的独特形式寻找激发学生们创造力的新的教学策略。
范娜[7](2019)在《高中美术招贴设计教学对提升创意实践素养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适应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国际教育界从20世纪末开始探讨“核心素养”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形成一股浪潮,影响至深至广。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教育部组织专家组修订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该课标将高中美术分为7个模块,设计模块的教学方向有视觉传达设计,招贴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修订组经过严谨周密的思考、细致的研讨和不断调整,基于核心素养与高中美术学科背景相结合,凝练出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五个核心素养之间是不可割裂的整体,在不同的美术学习行为中有不同的指向和重点。根据高中基础设施与教学的实际情况,本文的主要任务是在高中美术招贴设计教学中,运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本文由5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用以开篇介绍本文选题的缘起、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主要论述高中美术招贴设计教学与创意实践素养的构建关系。第三章通过访谈法与问卷法了解高中美术的教学现状以及高中设计课程的现状。目的是发现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期在实践教学中解决问题。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通过教学策略确立了教学课时与教学过程。高中美术招贴设计课时应在“单元化研究性学习”中完成,在设计过程中,应用美术新课标“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美术学科研究性学习过程,以期形成教学的逻辑性。重点提升高中生在美术学科中的创意实践素养,同时能够有效促进“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素养能力的提高。将提升创意实践素养的方法应用于课程建设相对应的单元型课程中,通过分析学生作品展示教学成果。最后部分为结语,对本文课程研究与应用进行总结与反思。尹少淳教授曾在文章中写道:对复杂的问题而言,仅一节课是难以应付的,由若干节课构成的单元课程,则能以更大的时空包容深度的问题解决过程。基于此,本文的重点在第四章。笔者将美术《设计》教材《创意的魅力——招贴设计》内容开发为单元化研究型美术课程,在教学中将美术学科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美术核心素养。课程开发为5个小单元,共10节课。教学过程是遵循“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并根据课程开发为:主题、鉴赏、技法、创意联想、创作主题、构思、创作、展评的教学步骤构成。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广大一线高中美术教师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教学应用上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婉[8](2019)在《关于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推进势在必行,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日趋重要。为此,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此实现构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价值意义重大、常见问题及运用措施值得探究。
嵇立琴[9](2018)在《住宅空间设计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在住宅空间设计中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引导住宅空间设计"个性"与"独创性",创造性思维训练就成了住宅空间设计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的想象能力等方面探索住宅空间设计中创新思维训练的方法。
苏丽萍,刘宏利,许静,滕兆烜[10](2018)在《数字化技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文中认为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从建筑产生之初,室内设计就作为建筑的补充伴随其发展而一同演进。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促成了室内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确立出来。这个从建筑学派生出来的专业从产生之初就带有强烈的技术与艺术的双重特征,是技术与艺术在使用功能、空间形态、色彩环境、材料工艺等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高度配合与结合的产物。在我国,当代室内设计的传统可追溯到十大建筑时期。最初的室内设计源于对"六个面(平面、天花、四个围合封闭的墙面)"的美化装饰,所以传统的
二、浅析设计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设计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浅析图形设计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图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 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
2. 教学理念滞后,缺乏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
二、思维训练的过程与内容 |
三、思维训练的方法 |
1. 形象思维,进行分析综合能力的转化 |
2. 发散思维,进行演绎和归纳 |
3. 灵感思维,进行积累和观察 |
四、培养创新能力的方式和方法 |
1. 工作室的项目模式 |
2. 创新思维方式 |
结语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4)虚拟现实技术对建筑设计思维训练的影响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传统建筑设计教学局限性 |
1.1.3 虚拟现实教学优势 |
1.2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
1.2.1 虚拟现实技术概念 |
1.2.2 虚拟现实发展历程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1.5 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研究 |
2.1 理论基础与影响路径框架 |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2 经验之塔理论 |
2.1.3 SECI模型理论 |
2.1.4 情境学习理论 |
2.2 建筑设计辅助媒介研究综述 |
2.2.1 草图 |
2.2.2 实体模型 |
2.2.3 计算机 |
2.2.4 虚拟现实 |
2.3 学习者类型差异性研究综述 |
2.3.1 不同能力学习者差异研究综述 |
2.3.2 不同性别学习者差异研究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3 虚拟现实教学实验与问卷调研 |
3.1 教学实验设计 |
3.1.1 教学过程与方法 |
3.1.2 教学资源设计 |
3.1.3 教学协作设计 |
3.2 第一次教学实验 |
3.2.1 实验准备 |
3.2.2 实验对象 |
3.2.3 实验方法 |
3.2.4 评分标准 |
3.2.5 数据分析 |
3.2.6 实验小结 |
3.3 第二次教学实验 |
3.3.1 实验对象 |
3.3.2 实验方法 |
3.3.3 数据分析 |
3.3.4 实验小结 |
3.4 实验总结 |
3.5 问卷调研 |
3.6 本章小结 |
4 虚拟现实对建筑设计思维的影响研究 |
4.1 建立影响路径框架 |
4.1.1 建立横轴 |
4.1.2 建立纵轴 |
4.1.3 量化设定 |
4.2 传统媒介对建筑设计思维的影响 |
4.2.1 草图 |
4.2.2 实体模型 |
4.2.3 计算机 |
4.2.4 传统教学媒介对比 |
4.3 虚拟现实对建筑设计思维的影响 |
4.3.1 虚拟现实的影响路径 |
4.3.2 虚拟现实对不同能力学习者的影响 |
4.3.3 虚拟现实对不同性别学习者的影响 |
4.3.4 小结 |
4.4 传统教学与虚拟现实教学的对比 |
4.4.1 传统教学与虚拟现实教学的方式对比 |
4.4.2 传统教学与虚拟现实教学的知识获取途径对比 |
4.4.3 传统教学与虚拟现实教学的知识获取阶段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5.结论 |
5.1 本文结论 |
5.2 本文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程序设计教学中计算思维训练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程序设计教学 |
2.1.2 计算思维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支架式教学理论 |
3 程序设计教学中计算思维训练模型构建 |
3.1 计算思维训练典型模型分析 |
3.2 三阶段渐进式计算思维训练模型构建 |
3.2.1 渐进式计算思维训练模型的提出 |
3.2.2 计算思维训练阶段的确定 |
3.2.3 计算思维测量维度的确定 |
3.3 计算思维训练实验设计与准备 |
3.3.1 实验目的与对象 |
3.3.2 实验方案与变量控制 |
3.3.3 实验准备 |
4 程序设计教学中计算思维训练实验实施 |
4.1 实验前测数据收集 |
4.2 第一阶段计算思维训练 |
4.2.1 学习者分析 |
4.2.2 第一阶段思维训练设计与实施 |
4.3 第二阶段计算思维训练 |
4.3.1 学习者分析 |
4.3.2 第二阶段思维训练的设计与实施 |
4.4 第三阶段计算思维训练 |
4.4.1 学习者分析 |
4.4.2 第三阶段思维训练的设计与实施 |
4.5 实验后测数据收集 |
5 计算思维训练实验结果分析 |
5.1 实验前后的总体结果分析 |
5.1.1 计算思维前后对比分析 |
5.1.2 编程自我效能前后对比分析 |
5.1.3 学习成绩前后对比分析 |
5.2 不同阶段思维训练的效果评价 |
5.2.1 第一阶段思维训练 |
5.2.2 第二阶段思维训练 |
5.2.3 第三阶段思维训练 |
5.3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5.4 计算思维训练效果总结与反思 |
6 总结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附录 B 关于程序设计课程的访谈纲要 |
附录 C 学生访谈结果的编码矩阵图 |
附录 D 两班前后测成绩汇总 |
附录 E 两班即时编程能力测试成绩汇总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设计思维”视角下的初中美术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1.6 研究步骤 |
1.7 本章小结 |
2.初中美术教育与“设计思维” |
2.1 新课标下的初中美术教育 |
2.1.1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总目标的内容解读 |
2.1.2 美术课程四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分析 |
2.2 设计思维概述 |
2.2.1 设计思维的概念界定与形式分类 |
2.2.2 思维教育到设计思维的发展 |
2.2.3 设计思维在美术教育中运用的必要性 |
2.2.4 传统教学与设计思维教学之间的异同点 |
2.3 本章小结 |
3.初中美术“设计思维”教学现状 |
3.1 学生现状调研 |
3.1.1 调研目的及对象 |
3.1.2 问卷分析与总结 |
3.2 教师现状分析 |
3.2.1 访谈目的及对象 |
3.2.2 问卷数据分析 |
3.2.3 访谈记录总结 |
3.3 现存问题的思索 |
4.“设计思维”视角下的初中美术教学设计 |
4.1 灵感思维在《漫画》中的教学设计 |
4.1.1 选课背景以及前期准备 |
4.1.2 灵感思维在《漫画》中的设计案例 |
4.2 逆向设计在《纹样与生活》中的教学设计 |
4.2.1 选课背景及前期准备 |
4.3 逆向思维在《纹样与生活》中的设计案例 |
4.4 5W2H分析思维在《东西方艺术作品的传神与再现》的教学设计 |
4.4.1 选课背景及前期准备 |
4.5 5W2H分析思维在《东西方艺术作品的传神与再现》中的设计案例 |
4.6 本章小结 |
5.“设计思维”的教学方法在初中美术课堂中运用的价值 |
5.1 教师层面 |
5.1.1 规划教材,思考目标及序列 |
5.1.2 螺旋式课程,编制知识体系结构 |
5.1.3 量化评估,教师教学思维的提升 |
5.2 学生层面 |
5.2.1 激发感官意志,提升观察思维能力 |
5.2.2 建立学科知识结构,即时评估 |
5.3 研究不足 |
6.结论 |
6.1 本文研究总结 |
6.2 设计思维教学的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高中美术招贴设计教学对提升创意实践素养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访谈法 |
(三) 问卷法 |
(四) 行动研究法 |
五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高中美术招贴设计教学与创意实践素养的构建关系 |
一 高中美术招贴设计与美术核心素养的关系 |
(一) 美术核心素养的内涵 |
(二) 高中美术招贴设计教学与美术核心素养的关系 |
二 高中美术招贴设计教学与创意实践素养的关系 |
(一) 高中美术招贴设计的概念 |
(二) 高中招贴设计教学与创意实践素养的关系 |
第三章 高中美术招贴设计教学的现状分析—以海口一中为例 |
一 海口一中美术教学的现状 |
(一) 高中美术设计教学现状访谈法调查 |
(二) 高中美术设计教学现状小结 |
二 海口一中美术招贴设计课程的调查分析 |
(一) 美术招贴课程问卷设计思路与调查实施情况 |
(二) 美术招贴设计课程调查问卷内容与分析 |
第四章 高中美术招贴设计对提升美术创意实践素养的教学应用 |
一 高中美术招贴设计教学提升创意实践素养的教学策略 |
二 高中美术招贴设计教学提升创意实践素养的方法应用 |
(一) 通过创意思维方法训练提升创意实践素养 |
(二) 通过小组探究式合作的创作实践提升创意实践素养 |
三 高中美术招贴设计教学提升创意实践素养的课程建设 |
(一) 案例一—《招贴设计作品鉴赏》 |
(二) 案例二—《招贴设计的创意表现手法》 |
(三) 案例三—《手绘美术字训练》 |
(四) 案例四—《创意思维方法训练》 |
(五) 案例五—《创意招贴设计创作》 |
四 高中美术招贴设计教学提升创意实践素养的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关于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价值意义 |
二、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具体运用 |
1. 开辟新颖的教学模式 |
2. 实现个性化的造型认知 |
3. 实施丰富的材料训练 |
4. 激发别样的思维能力 |
三、结语 |
(9)住宅空间设计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激发学习兴趣 |
二、锻炼观察能力 |
三、提升想象能力 |
四、加强课堂讨论 |
五、结语 |
(10)数字化技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四、课题研究的理念 |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问卷调查法 |
(三) 行动研究法 |
(四) 经验总结法 |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
(一) 第一阶段:组织准备阶段 |
(二) 第二阶段:研究探索阶段 |
(三)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
(一) 抽象理论与原理实现直观化教学 |
(二) 数字化设计创作方法实现创造性思维开发 |
(三) 设计训练实现设计逻辑的可视性体验 |
八、课题研究的结论 |
四、浅析设计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浅析图形设计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方法[J]. 许妍媛. 美术教育研究, 2020(14)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4]虚拟现实技术对建筑设计思维训练的影响初探[D]. 康杰.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程序设计教学中计算思维训练的实证研究[D]. 邹柳聪.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6]“设计思维”视角下的初中美术教学设计研究[D]. 朱琴.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7]高中美术招贴设计教学对提升创意实践素养的研究与应用[D]. 范娜.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关于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运用[J]. 张婉. 大众文艺, 2019(01)
- [9]住宅空间设计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研究[J]. 嵇立琴. 智库时代, 2018(51)
- [10]数字化技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A]. 苏丽萍,刘宏利,许静,滕兆烜.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七卷),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