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森林定量抚育采伐强度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曾倩倩[1](2021)在《洪江区国有林场风景林经营类型组织与经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洪江区国有林场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与城区相连,林地资源分布于沅江两岸,主要管辖范围包含于嵩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景观价值。本文通过对洪江区国有林场189个风景林小班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其结构特点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划分了风景林质量等级;然后,运用空间视域分析技术进行视觉敏感度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林分质量以及林业专题图叠加组织了经营类型;最后,运用回归分析法,构建竹林生态阈值估测模型,探讨竹林适宜保有量,在明确经营类型和竹林经营尺度的前提下,设计了风景林经营技术措施,为科学编制洪江区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提供依据,也为因地制宜健康经营森林、提高林分综合效益提供技术借鉴。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区风景林林分结构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其中竹林扩张问题最突出。(2)根据风景林质量综合指数,将风景林等距划分为3个质量等级,其中,质量等级为“差”的风景林占比6.82%,为“一般”的风景林占比51.91%,为“优良”的风景林占比41.26%。(3)研究区按视觉敏感度分为视觉高敏感区、视觉一般敏感区和视觉低敏感区,通过叠加分析,共组织了 9种经营类型。(4)从生态服务价值和景观格局两方面进行生态阈值估测,得出研究区竹林适宜保有量为(64.53,68.57)&(81.47,86.89)公顷,现阶段竹林经营应以管控为主,维持现有规模为宜。(5)基于经营类型,共设计了管护、保育、抚育、提质改造4种经营措施类型,包括管护、限伐、竹林管控、抚育、改造、采伐、补植、混交林营造、病虫害防治等9种主要的经营技术措施。除必要的管护措施外,通过其他技术措施的调整组合,对不同质量的风景林按视觉敏感度采取不同程度的经营措施,在视觉敏感度高的风景林区营造特效核心景观,在视觉敏感度一般的风景林区营造增效景观过渡带,在视觉敏感度低的风景林区营造补效景观背景,以达到保质、提质、改质的风景林经营目的。
刘雪强[2](2021)在《基于林分结构优化的栓皮栎人工林模拟抚育采伐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栓皮栎人工林是河南山区的一种典型森林植被类型,也是保持水土、营造水源涵养林和防护林的优良树种,且根系发达,适应性强,能够改善土壤,但多为同林龄,结构脆弱;采用目标树作业法对顶级树种和主要伴生树种的空间结构进行调节,可以创建并维护最佳的林分空间结构,并促进栓皮栎人工林形成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而达到自然更新,使栓皮栎人工林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态功能,并达到栓皮栎人工林的可持续性。本文以郑州市国有登封林场内具有代表性的栓皮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一块100m×100m的大样地,对样地林木进行每木定位和每木调查,并采用目标树作业法,按蓄积强度的10%、20%、30%分别进行模拟采伐,即选择不同数量的目标树和干扰树,并对干扰树进行模拟伐除,进而分析不同模拟采伐强度下目标树、特殊目标树、优势林木和全林分的非空间结构、空间结构、林木点格局等结构化经营评价指标,并采用林分模拟抚育采伐指数比较不同模拟采伐强度下的林分结构优化效果,模拟得出林分模拟抚育采伐效果最好的采伐强度为国有登封林场内栓皮栎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比较不同模拟采伐强度下林分直径结构、树高结构的分布特征可以看出,采用目标树作业法进行模拟采伐处理后,均降低了径阶在10-14cm之间的林木和树高阶在10-12m之间的林木。采用KS检验和AD检验分别对未采伐和按蓄积强度的10%、20%、30%模拟采伐时的林分直径分布和树高分布进行拟合优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未采伐和按蓄积强度的10%、20%、30%模拟采伐时直径分布均以Weibull分布和Lognormal分布拟合效果最优,树高分布均以Weibull分布和Normal分布拟合效果最优。2、对不同模拟采伐强度下林分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模拟采伐后,林分稳定性均得到提高,其中,按蓄积强度的30%模拟采伐时提升效果最好:未采伐和按蓄积强度的10%、20%、30%模拟采伐时的林分稳定性值分别为0.8754、0.8726、0.8672、0.8652,随采伐强度的增加而下降。3、对不同模拟采伐强度下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的研究结果表明,模拟采伐后混交度显示,采伐可以提高树种间相互隔离的程度,其中,按蓄积强度的30%模拟采伐时树种间相互隔离的程度最大;未采伐和按蓄积强度的10%、20%、30%模拟采伐时的混交度分别为0.0311、0.0330、0.0352、0.0406,随采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模拟采伐后林分空间分布格局显示,采伐可以改善林分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按蓄积强度的30%模拟采伐时林分最接近随机分布;未采伐和按蓄积强度的10%、20%、30%模拟采伐时的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3821、0.3815、0.3761、0.3694,平均空间密度指数分别为0.7158、0.7041、0.6888、0.6748,均随采伐强度的增加而下降。4、对不同模拟采伐强度下垂直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模拟采伐后林层指数显示,采伐可以改善林分的垂直结构关系,其中,按蓄积强度的30%模拟采伐时垂直结构最好;未采伐和按蓄积强度的10%、20%、30%模拟采伐时的平均林层指数分别为0.5906、0.5925、0.6020、0.6084,随采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模拟采伐后开敞度显示,采伐可以提高林分开敞度,其中,按蓄积强度的30%模拟采伐时开敞度最大;未采伐和按蓄积强度的10%、20%、30%模拟采伐时的平均开敞度分别为0.3080、0.3302、0.3681、0.4004,随采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模拟采伐后目标树的平均竞争指数显示,采伐可以降低目标树的竞争压力,其中,按蓄积强度的30%模拟采伐时目标树的竞争压力最小,未采伐和按蓄积强度的10%、20%、30%模拟采伐时目标树的平均竞争指数分别为2.1431、1.7121、1.4941、1.3881(P<0.05),随采伐强度的增加而下降。5、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的二元分布特征表明,同一分化程度的参照木与其周围的邻近木为相同树种的比例随模拟采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未采伐和按蓄积强度的10%、20%、30%模拟采伐时的比例分别为90.90%、90.45%、89.97%、88.89%;均匀分布且与另一树种伴生的比例随模拟采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未采伐和按蓄积强度的10%、20%、30%模拟采伐时的比例分别为22.43%、22.49%、24.46%、25.79%;同一分化程度的林木处于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的比例基本无变化。6、对不同模拟采伐强度下林木点分布格局的研究表明,模拟采伐后林木点分布格局显示,采伐可以林木的点分布格局。未采伐时样地整体林木的点分布格局表现为先聚集分布(0~33m),再随机分布(33~38m),最终呈弱的聚集分布(大于38m);按蓄积强度的10%模拟采伐时,在0~1m、31~43m、47~49m的空间尺度内为随机分布,在1~31m、43~47m、49~50m的空间尺度内为聚集程度;按蓄积强度的20%模拟采伐时,在0~2m、27~44m、49~50m的空间尺度内,呈随机分布,在2~27m、44~49m的空间尺度内为聚集分布;按蓄积强度的30%模拟采伐时,在0~2m的空间尺度内呈随机分布;在2~50m的空间尺度内整体呈趋于随机分布的聚集分布。7、对不同模拟采伐强度下林分林分模拟抚育采伐指数的研究表明,采伐可以改善林分的空间结构,未采伐和按蓄积强度的10%、20%、30%模拟采伐时的林分模拟抚育采伐指数值(T)在按蓄积强度的10%、20%、30%模拟采伐时分别为0.1213、0.1250、0.1360;模拟采伐强度为30%时,T值最大,即采伐强度为30%时,林分结构优化效果最好。
李存庆,董灵波,刘兆刚[3](2021)在《抚育采伐强度对天然落叶松林林分结构和蓄积的影响》文中提出以大兴安岭83块不同抚育强度的天然落叶松林(Larix gmelinii)样地为研究对象,抚育强度分为对照(CK)、轻度采伐(平均为10%)、中度采伐(平均为20%)、重度采伐(>30%),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抚育采伐强度对林分结构和蓄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林分结构(ξ1)为评价指标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1)中,抚育采伐对林分结构和林分单位蓄积分别有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108、-0.221。林分结构对林分单位蓄积有正向影响,相关系数为0.285。在以林分非空间结构(ξ2)及空间结构(ξ3)为评价指标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2)中,抚育采伐对林分非空间结构和空间结构分别有负向影响和正向影响,相关系数分别为-0.019、0.113。林分非空间结构、林分空间结构两者与林分单位蓄积相关系数分别为0.377、0.093,均呈正相关,且林分空间结构对林分单位蓄积的影响小于林分非空间结构对林分单位蓄积的影响。林分空间结构对林分非空间结构有正向影响,相关系数为0.892。抚育采伐对林分单位蓄积有负向影响,相关系数为-0.210。模型1和模型2均能很好地描述抚育采伐强度与林分结构、林分蓄积的关系,模型2比模型1更能全面的评价抚育采伐对林分结构中非空间结构及空间结构两方面的影响。
李存庆[4](2021)在《不同抚育强度对天然落叶松林林分结构及更新的影响》文中提出林分空间结构、非空间结构、林分更新及土壤和林分生长是森林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抚育采伐能够对森林结构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为更好地探究抚育采伐对林分的影响机制,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借鉴。本研究以大兴安岭中部地区的新林林业局的不同抚育强度天然落叶松林样地(对照(CK)、轻度采伐(平均为14.96%)、中度采伐(平均为28.96%)、重度采伐(平均为43.80%))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8月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新林林业局新林林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林分共计18块样地进行幼中林林下抚育,并分别于2015年9月、2019年7-8月对新林林场及翠岗林场样地进行样地调查。分别对不同抚育强度下的林分空间结构、非空间结构、林分更新多样性及土壤和林分生长等林分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借助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抚育采伐对林分空间结构、非空间结构、林分更新多样性及土壤和林分生长的影响,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各林分特征所选指标能很好地表征林分空间结构、非空间结构、林分更新及土壤等(p<0.05),因子累计贡献率均达到90%。相关分析得出林木竞争指数与其他空间指标相关性较高(p<0.01),林木多样性指标及更新多样性指标间相关性较高(p<0.01),林木株数密度与更新株数密度与多样性指标无相关性(p>0.05),土壤中土壤有机质与含氮量相关性较高(p<0.01)。(2)抚育采伐能够促进林分生长,中度抚育强度样地最优,12-15年及12-19年胸径增长量分别为0.87、1.58 cm,胸径增长率为9.22%、16.74%;蓄积增长量分别为1.92、3.70m3,蓄积增长率分别为28.79%、55.41%。各样地落叶松蓄积生长量高于白桦,而喜光树种白桦的胸径生长量则要高于落叶松。(3)对不同高度级更新分析时,将林分更新按高度分为三级,Ⅰ级:株高≤60cm;Ⅱ级:60cm<株高≤200cm;Ⅲ级:株高>200cm。各抚育水平样地Ⅰ级更新数量分别为0、3、7、1株,Ⅱ级更新数量分别为8、45、41、28株,Ⅲ级更新数量分别为24、53、45、60株。不同抚育样地内缺少Ⅰ级高度级更新,Ⅱ级、Ⅲ级高度更新数量均显着高于Ⅰ级(p<0.01),轻度、中度、重度抚育强度样地更新数量差异较小(p>0.05),但相对对照样地均有所提高。(4)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林分空间结构、非空间结构和林分更新多样性及林分土壤等特征与林分单位蓄积呈正相关,路径系数分别为0.440、0.234、0.096、0.104。(5)抚育采伐对林分空间结构、非空间结构、林分更新、林分土壤及林分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考虑各个方面因素,本研究认为,各抚育样地比较结果如下:中度抚育样地>重度抚育样地>轻度抚育样地>对照样地。
黄麟[5](2021)在《森林管理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森林管理是实现森林生产效益最大化的主要措施,是增加碳吸收以减缓气候变暖的关键手段,是调节区域水文循环的有效途径,是保护地以外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重要补充。然而,追求单一生产功能的传统森林管理弱化了其他生态功能,并对森林景观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全球80%以上森林由于人类活动呈现不同程度退化进而影响人类福祉,森林管理需要优化以追求多维生态功能的协同共赢。当前,对于森林管理的生态效应仍有较多争论或未形成明确认识,可持续森林管理能否取得额外的气候效益仍有待确认,森林管理如何影响不同区域的水文生态功能仍未形成明确认识,不同类型森林管理或多或少、或正面或负面影响栖息地及不同种类生物多样性的强度和方向不明确。因此,森林管理的生态效应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未来需要深入量化不同管理措施对气候变化缓解、水文循环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乃至提供其他生态功能的作用,将维持或提升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作为可持续森林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优化森林管理策略开展森林提质增效以获得最大收益。
贾丹[6](2021)在《低质林带状改造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兴安岭林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林区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但是由于一些自然和人为的因素,使得大兴安岭林区产生了较多的低质林。为了提升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质量、改善森林生态功能,在2009年通过带状改造模式对大兴安岭翠峰林场内的低质林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改造宽度分别为6m(ZM6)、10m(ZM10)、14m(ZM14)和18m(ZM18),并以未改造的样地作为对照样地(ZM0)。本项研究监测并统计了 2014至2017年5块样地内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呼吸速率等土壤环境因子的指标。提取2014年土壤样本中的总DNA,进行了土壤细菌(16s rDNA)和真菌(ITS 1)的高通量测序,进行了土壤细菌和真菌的OTU构成、种群分类、Alpha分析、Beta分析等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分析,并将多样性分析结果与土壤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同时利用传统的微生物稀释培养法培养并记录了 2014至2017年所有样地内每克干土中可培养的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并将微生物的数量和土壤环境因子做了相关性分析。本项研究可以清楚地揭示大兴安岭地区土壤微生物(真菌和细菌)的结构组成,微生物对带状改造的响应,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同时也可以探究带状改造对森林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通过本项目的结果可以为带状改造提供理论依据,优化最佳改造条件,对改善大兴安岭地区现有低质林的状况,提高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生产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项研究得到了如下结果:(1)5块样地内的15个土壤样品中共测得质控后的真菌序列697 688条,细菌序列857 425条。在相似度97%的情况下,ITS序列中共得到8085个OTU,分属于6个已知真菌门和368个已知真菌属。16s rDNA序列中共得到28001个OTU,可分类的土壤细菌分属于36个菌门186个菌属。5块样地内的优势真菌菌门为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优势菌属为红菇菌属和丝盖伞属。经改造的区域内主要植物致病真菌较少,适合造林,且尤为适合松科和桦木科幼苗的栽植更新。优势的细菌菌门为Proteobacteria、Acidobacteria和Gemmatimonadetes,优势菌属为 DA101、Rhodoplanes和Bradutihizobium。该区域内益生菌相对丰度大,适合植被生长和造林。(2)5块样地内检出的细菌物种数只有ZM14低于对照样地,其余均高于对照样地。ZM18样地内物种检出数与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均为所有样地中最高。5个处理中细菌的ACE指数与Chao1指数的规律相同,均为ZM18>ZM10>ZM6>ZM14>ZM0。采伐宽度与细菌多样性指数Chao1、ACE呈显着正相关。真菌检出物种数方面与多样性指数的结果只有ZM10高于对照样地。(3)PCA分析中,4种处理共解释土壤细菌23%的变异量,带宽为10米的改造带是土壤细菌变异的主要因素。5块样地内细菌共聚成两类,ZM14独立为一类,其余4块样地聚成一类。ZM0与ZM18样地内在细菌门水平上的亲缘关系最近。真菌方面,4种处理共解释土壤真菌29.35%的变异量,ZM6为土壤真菌变异的主要因素。5块样地内真菌共聚成两类,ZM14与ZM6聚成一类,ZM0、ZM10、ZM18聚成一类。ZM18与ZM0样地内在真菌门水平上的亲缘关系最近。(4)带状改造后第5年,土壤有机质、全磷、含水率、容重、总孔隙度等5项指标与对照样地(ZM0)的差异不显着。酸碱度、全磷、总孔隙度方面,随着宽度增加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ZM10样地达到最小值。有机质、全氮、全钾三项指标随采伐宽度增加均呈现下降趋势。含水率随宽度增加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且ZM6样地为最小值。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趋势为ZM0、ZM6与ZM14的数值随带宽的增加而增加,且均小于未采伐样地,而带宽为18米时土壤呼吸速率明显高于其它样地。采伐后的样地的土壤温度变化趋势为先减小再增大,而土壤湿度是先增大再减小。(5)8个土壤因子引起了土壤微生物58.74%的变异率,ZM6样地内优势菌为硝化螺旋菌门,总氮和SP。两者正相关。ZM10样地内真菌有子囊菌门、球囊菌门、壶菌门、接合菌门、细菌为厚壁菌门、疣微菌门。与土壤容重呈正相关,与总氮和SP呈负相关。ZM18样地内优势真菌为担子菌门、sp38,细菌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拟杆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杆菌、AD3,与pH和总磷呈正相关,与总有机质、总钾和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6)改造带宽度为10m的样地内土壤真菌的多样性最丰富,土壤细菌的多样性仅次于ZM18样地,结合改造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等综合情况来看,在地形地势、气候、坡向等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带宽为10m的带状改造的效果最好
耿琦[7](2020)在《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枯落物持水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是东北林区的主要林分类型,枯落物是森林发挥水文生态功能的重要一环。本研究选取了吉林延吉金沟岭林场4种采伐强度下(0.00%、6.29%、11.22%和21.21%)面积分别为1hm2的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样地中的60个枯落物(新鲜、半分解、完全分解)样品,采用室内浸水法测定了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和有效拦蓄量以及持水过程(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探究采伐和分解阶段对枯落物持水特性的影响,对持水过程进行模型的拟合,并运用相关性分析探究其他可能影响枯落物持水性能的因素,以期加深对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调节过程的认识,并为天然林营林措施选用提供参考依据。随机选取18个不同分解阶段的枯落物样品进行浸水实验和渗漏性测试,进而设计出更加适用于室内浸水法的枯落物持水过程的测定装置,为今后相关研究的开展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本研究设计出一种枯落物持水测定装置。在使用该装置进行枯落物持水过程的研究时,能够明显缩短实验操作时间,降低人力成本。(2)不同分解阶段的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枯落物,其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有效拦蓄量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三个分解阶段的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之间均差异显着;半分解层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最高,为49.41 t/hm2。对于最大持水率,新鲜层和半分解层之间差异不显着,但是二者均与完全分解层之间差异显着;其中,完全分解层枯落物最大持水率最高,为325.32%。对于有效拦蓄量,三个分解阶段的枯落物彼此之间均差异显着;其中,半分解层有效拦蓄量最大,为29.92 t/hm2。这说明分解阶段是影响枯落物持水性能的重要因素。(3)四种采伐强度下的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枯落物,无论其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还是有效拦蓄量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这意味着在较小的强度范围内,采伐对枯落物的持水性能无显着影响。其中,对照(0.00%)样地的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和有效拦蓄量最高,分别为98.94 t/hm2、303.40%和51.30t/hm2。(4)在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枯落物持水达到饱和状态前,其持水量与浸水时间之间呈显着的对数函数关系,即:Q=alnt+b;持水率与浸水时间也呈显着的对数函数关系,即:L=alnt+b;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之间呈显着的幂函数关系,即:V=at-b。式中,t均为浸水时间。以上模型为研究自然条件下林地枯落物的持水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5)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的半分解层枯落物持水性能最佳;在4种采伐强度下,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枯落物的持水性能无显着差异。这说明适度的采伐不会对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枯落物的持水性能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采伐强度和分解阶段的交互作用能够显着影响枯落物的持水性能。(6)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枯落物的现存量对其最大持水量以及有效拦蓄量均有显着影响,现存量与上述两个指标之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说明现存量也是影响枯落物持水性能的因素之一。
沙晓娟[8](2020)在《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整体评价 ——以乌尔旗汉林业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森林经营方案是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森林资源,高效、科学的经营管理森林法定性文件,也是林业主管部门管理、检查和监督森林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开展森林经营方案的评价对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缺乏对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价研究。乌尔旗汉林业局是国家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单位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示范点。因此,本文以乌尔旗汉林业局为研究案例,对比两期森林经营方案来评价森林经营方案(2006年)编制情况,建立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对乌尔旗汉林业局森林经营方案(2006年)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对乌尔旗汉林业局两期森林经营方案对比,发现2017年森林经营方案在内容上编制的更为丰富和完善,几乎涵盖了《纲要》中要求编制的内容,涵盖了非木质资源经营与游憩规划、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与维护、经营能力建设和森林经营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在2006年森林经营方案中没有体现。(2)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森林经营方案的经营措施和经营效果的评价,共有9项标准31项指标。其中森林经营方案的经营措施评价有森林采伐、更新造林、森林抚育3项标准,经营效果评价由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森林结构、自然灾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6项标准。(3)通过对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各评价指标分析计算,表明在上一经理期内,经营措施中除生长抚育指标完成情况较好外,其余指标完成情况不理想;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表现在: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年均净增率分别为0.33%和3.56%,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年净增率分别为0.46%和0.37%,有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增长率为33.19%等;森林结构中,中龄林面积和蓄积明显高于其它龄组;森林火灾较其他自然灾害更为严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有提升。(4)采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对乌尔旗汉林业局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总体得分为4.2,表明此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接近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研究针对乌尔旗汉林业局森林经营方案的评价结果,提出了一些森林经营方案调整建议,可为修订森林经营方案提供指导意见;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可应用于在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评价过程简单易懂,便于操作。
陈玉玲[9](2020)在《人工林适地适树与生长收获效益评估研究 ——以贵州省杉木和马尾松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林业已进入提高森林资源质量、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阶段,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多种信息化技术发展,以数据为基础构建人工林经营信息化体系,使得人工林从造林到采伐的经营过程在科学的管理化体系下进行,已成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适地适树和密度控制是人工林经营过程中两个重要内容,其中适地适树量化决策研究中最大的问题是经验主观性较大,同时由于人工林培育专家受地域性限制和知识局限性,导致的培育知识的不全面、获取困难也是需解决问题。密度控制研究中许多林业工作者对其经营过程中最优化控制研究经验比较零碎,缺乏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其组装成一个有效实用的体系。因此,有必要深入人工林经营中适地适树量化决策和密度控制决策方法,以数据为基础构建人工林经营信息化体系,从而推动营造林工作更好地开展。鉴于此,本研究以南方贵州杉木和马尾松典型人工用材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森林资源小班数据、一类清查数据和解析木数据,开展人工林经营过程中适地适树量化决策、林分密度控制决策和经营效益评估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人工林经营中适地适树量化决策研究中,利用决策树CART算法从大量数据中自动提取适地适树规则,解决专家系统中宜林性立地规则知识获取和更新维护问题。实现专家系统的造林设计中适地适树规则的智能提取,为造林地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辅助决策支撑。(2)人工林经营中密度控制决策研究中,将传统回归与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实现人工林经营林分密度控制决策模型库中相关模型构建,主要包括地位级指数模型、生长收获模型、直径结构动态预测模型、最优林分密度决策模型、经济效益计算模型等。结果表明利用机器学习在模拟林分生长和林分直径结构方面的预测精度优于传统方法,使用遗传算法在最优林分密度决策模型中更是提高了决策方案求解的运算速度,经济效益计算中在增加了碳汇收益后,与单一木材经济收益相比,杉木最大经济效益年均净现值增长1.36倍,林地期望值增长1.42倍;马尾松最大经济收益分别增加了1.60%(MNPV)和5.41%(LEV)。(3)结合上面的研究,实现人工林培育经营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平台研建,对前面构建模型以及算法进行实际应用。重点实现了规则提取编辑导入、林分生长收获效益评估、林分经营密度控制智能设计三个功能模块。
魏安然[10](2020)在《采伐干扰对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结构与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采伐作为森林经营的主要方式,能够为林木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调控林分结构,影响林分物种多样性、生产力,对林下的土壤的扰动也较大。目前关于采伐对林分生长的影响研究很多,但是将林分生长、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联系在一起,进行定性研究则较少。本文分析了采伐对主要树种红松(Pinus koraiensis)、春榆(Ulmus japonica var.japonica)、色木槭(Acer mono)生长过程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采伐对林分发育过程中物种多样性、林分结构多样性、生产力、土壤养分的影响;运用相关系数来比较土壤养分和物种多样性、林分结构多样性、生产力的相关关系对采伐的响应水平;以及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采伐对林分结构多样性及功能关系的干扰程度。结果如下:1.3个物种在伐后随采伐强度增强,生长变化幅度增大。在年增长量方面,红松在40%强度的采伐样地达到最高,春榆在对照样地最高,色木槭在20%强度的采伐样地最高。随着伐后时间的增长,不同物种的生长速度不同,色木槭在40%采伐强度的样地最大,红松、春榆在60%采伐强度的样地最大。2.随着伐后时间的增长,各样地的物种多样性趋于稳定,差异不大。林分结构多样性的整体变化趋势和采伐强度一致,随着强度增加而降低,同时也随着时间的递增而逐渐恢复。经过采伐的样地的小径级林木所占比例,随着采伐强度的增强而增多,均高于对照样地。生产力受采伐影响很大,整体趋势是随强度增加降低。同时,生产力随着时间增长,增长速率越来越快。60%强度的采伐样地的增长速度最快。采伐强度对土壤养分的扰动较大,不同的土壤养分含量对采伐的响应有差异。3.土壤养分和物种多样性、林分结构多样性、生产力的相关程度在对照样地最高,基本随采伐强度增强,关联性降低。其中,土壤养分和林分结构多样性的相关性要强于物种多样性、生产力。4.在结构方程模型中,林分结构多样性和林分密度对生产力有直接显着的正向影响。采伐对林分密度和林分结构多样性有直接显着的负向影响。林分密度对物种丰富度、林分结构多样性有直接显着的正向作用。物种多样性对林分结构多样性有直接显着的正向影响。采伐对生产力没有直接影响,通过林分密度、林分结构多样性间接作用于生产力。采伐通过林分密度间接作用于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通过林分结构多样性间接作用于生产力。林分结构多样性相对物种多样性,对生产力有更直接显着的影响。综上,制定森林经营措施,需要注意在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对土壤环境进行保护,根据物种的特性及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对林分结构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优的林木生长环境和最大程度的生态效益。
二、森林定量抚育采伐强度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森林定量抚育采伐强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洪江区国有林场风景林经营类型组织与经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风景林的定义 |
1.2.2 风景林研究进展 |
1.2.3 风景林经营管理研究进展 |
1.2.4 风景林评价研究进展 |
1.2.5 竹林扩张研究进展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主要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数据收集与处理 |
2.2.2 因子分析法 |
2.2.3 综合指数法 |
2.2.4 空间视域分析技术 |
2.2.5 回归分析法 |
2.2.6 叠加分析法 |
2.3 技术路线 |
3 研究区概况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地形地貌 |
3.1.3 气候条件 |
3.1.4 水文条件 |
3.1.5 土壤条件 |
3.1.6 植被类型 |
3.2 风景林现状分析 |
3.2.1 林分结构分析 |
3.2.2 主要经营问题分析 |
4 风景林质量综合评价 |
4.1 选取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 |
4.2 评价指标筛选 |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4 质量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
4.5 风景林质量等级划分 |
5 风景林经营类型组织 |
5.1 经营类型组织原则与划分依据 |
5.1.1 经营类型组织原则 |
5.1.2 经营类型划分依据 |
5.2 经营目标 |
5.3 经营区划 |
5.4 立地条件 |
5.5 管理类型 |
5.6 视觉敏感度 |
5.6.1 观测点选择 |
5.6.2 空间视域分析结果 |
5.6.3 视觉敏感度按小班统计 |
5.7 风景林经营类型 |
6 风景林经营技术研究 |
6.1 经营理念 |
6.2 经营措施设计 |
6.3 竹林适宜保有量研究 |
6.3.1 生态阈值确定的基本思路 |
6.3.2 生态阈值估测 |
6.3.3 竹林适宜保有量 |
6.4 风景林经营 |
6.4.1 质量优良的风景林经营 |
6.4.2 质量一般的风景林经营 |
6.4.3 质量差的风景林经营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基于林分结构优化的栓皮栎人工林模拟抚育采伐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研究综述 |
1.1 林分结构 |
1.1.1 非空间结构 |
1.1.2 空间结构 |
1.2 林分模拟抚育采伐效果评价 |
2.引言 |
3.研究内容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目标 |
4.研究区概况 |
5.研究方法 |
5.1 样地设置与调查 |
5.1.1 样地设置 |
5.1.2 样地调查 |
5.2 林分模拟采伐方案 |
5.2.1 目标树选择 |
5.2.2 目标树密度 |
5.2.3 干扰树的确立与伐除 |
5.3 林分结构特征 |
5.3.1 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 |
5.3.2 林分空间结构 |
5.3.3 林分空间结构二元分布分析 |
5.4 林分稳定性 |
5.5 林木点格局分析 |
5.6 林分模拟采伐效果分析 |
5.6.1 林分模拟抚育采伐指数的构建 |
5.7 技术路线 |
6.结果与分析 |
6.1 不同模拟采伐强度下林分结构特征 |
6.1.1 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 |
6.1.2 林分稳定性分析 |
6.1.3 林分空间结构特征 |
6.1.4 林分空间结构参数二元分布特征 |
6.2 不同模拟采伐强度下林木点格局 |
6.2.1 目标树林木点格局 |
6.2.2 特殊目标树林木点格局 |
6.2.3 优势林木点格局 |
6.2.4 全林分林木点格局 |
6.3 基于结构优化的林分模拟抚育采伐效果评价 |
6.3.1 林分结构参数 |
6.3.2 林分模拟抚育采伐指数 |
6.3.3 林分抚育采伐效果评价 |
7.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7.2.1 不同模拟采伐强度下林木结构特征 |
7.2.2 不同模拟采伐强度下林分点分布格局 |
7.2.3 基于结构优化的林分模拟抚育采伐效果评价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3)抚育采伐强度对天然落叶松林林分结构和蓄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样地调查 |
2.2 指标选取 |
2.3 模型构建及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林分空间指标 |
3.2 评价指标为林分结构的结构方程模型 |
3.3 评价指标为林分非空间结构、空间结构的结构方程模型 |
4 讨论 |
5 结论 |
(4)不同抚育强度对天然落叶松林林分结构及更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林分结构 |
1.2.2 林分更新及土壤 |
1.2.3 林分生长 |
1.2.4 结构方程模型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收集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特征 |
2.1.4 资源概况 |
2.2 数据收集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方法 |
3.1.1 林分空间结构指标 |
3.1.2 林分非空间结构指标 |
3.1.3 林分更新多样性指标 |
3.1.4 林分土壤指标 |
3.1.5 林分生长 |
3.1.6 结构方程模型 |
3.1.7 数据处理 |
4 抚育强度对各林分特征的影响及结构方程模型 |
4.1 抚育强度对各林分特征的影响 |
4.1.1 抚育强度对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 |
4.1.2 抚育强度对林分非空间结构的影响 |
4.1.3 抚育强度对林分更新多样性的影响 |
4.1.4 不同高度级更新分析 |
4.1.5 抚育强度对林分土壤的影响 |
4.1.6 抚育强度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
4.2 以林分空间、非空间结构、更新及土壤为潜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 |
4.2.1 以林分空间结构为潜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 |
4.2.2 以林分非空间结构为潜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 |
4.2.3 以林分更新多样性为潜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 |
4.2.4 以林分土壤为潜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5)森林管理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管理的内涵与现状 |
2 森林管理研究历史进程 |
3 森林管理生态效应的研究现状 |
3.1 森林管理的产品供给效应 |
3.2 森林管理的碳固定效应 |
3.3 森林管理的水源涵养效应 |
3.4 森林管理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争议 |
4.1 森林管理能否取得额外气候效益进而有助于气候缓解目标 |
4.2 森林管理是否可以有效调节流域水文生态功能 |
4.3 控制森林管理的强度和方向能否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 |
4.4 通过优化森林管理是否可以获得生态效应协同共赢 |
5 未来研究展望 |
5.1 优化森林管理以应对气候变化 |
5.2 优化森林管理增强流域水文效应 |
5.3 优化森林管理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
5.4 优化森林管理的多维协同生态效应 |
(6)低质林带状改造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采伐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1.3 采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
1.4 采伐对植被的影响 |
1.5 带状改造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1.6 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
1.6.1 稀释平板培养法 |
1.6.2 Biolog微平板法 |
1.6.3 PCR—DGGE法 |
1.6.4 高通量测序法 |
1.7 研究内容 |
1.8 本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9 技术路线 |
2 实验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 |
2.1 大兴安岭地区自然概况 |
2.2 研究样地概况 |
2.3 研究方法 |
2.3.1 野外植物调查 |
2.3.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3.3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
2.3.4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 |
2.3.5 土壤呼吸速率的测定 |
2.3.6 土壤微生物的培养 |
2.3.7 土壤微生物总DNA的提取与检测 |
2.3.8 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 |
2.4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2.4.1 数据的记录 |
2.4.2 方差分析 |
2.4.3 相关性分析 |
2.4.4 OTU分析 |
2.4.5 Alpha多样性分析 |
2.4.6 Beta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带状改造对土壤因子及植被的影响 |
3.1 研究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带状改造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3.2.2 带状改造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3.2.3 带状改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
3.2.4 带状改造对保留木的影响 |
3.2.5 带状改造对红松幼苗的影响 |
3.2.6 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3.2.7 土壤因子与植被的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带状改造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4.1 研究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土壤总DNA的提取 |
4.2.2 高通量测序数据统计及OTU分析 |
4.2.3 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分析 |
4.2.4 土壤细菌Beta分析 |
4.2.5 土壤细菌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带状改造对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
5.1 研究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高通量测序数据统计及OTU分析 |
5.2.2 土壤真菌Alpha分析 |
5.2.3 土壤真菌Beta分析 |
5.2.4 土壤真菌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
5.2.5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植被的相关性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带状改造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量的影响 |
6.1 研究方法 |
6.2 培养条件的优化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带状改造对土壤细菌生物量的影响 |
6.3.2 带状改造对土壤真菌生物量的影响 |
6.3.3 带状改造对土壤放线菌生物量的影响 |
6.3.4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因子及改造带宽度的相关性分析 |
6.3.5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植被的相关性分析 |
6.4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7)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枯落物持水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枯落物的概念及其划分依据 |
1.3.2 枯落物持水特性的研究指标 |
1.3.3 枯落物持水过程的研究进展 |
1.3.4 枯落物持水特性的影响因素 |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条件 |
2.1.4 土壤与植被 |
2.2 研究方法 |
2.2.1 外业调查 |
2.2.2 枯落物持水测定装置的设计 |
2.2.3 枯落物持水性能测定 |
2.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枯落物持水特性测定装置 |
3.1.1 尼龙网袋的规格设计 |
3.1.2 持水装置的结构设计 |
3.2 枯落物的现存量 |
3.2.1 不同采伐强度下枯落物的现存量 |
3.2.2 不同分解阶段枯落物的现存量 |
3.3 采伐与枯落物持水性能 |
3.3.1 不同采伐强度下枯落物的持水能力 |
3.3.2 不同采伐强度下枯落物的有效拦蓄能力 |
3.4 分解阶段与枯落物持水性能 |
3.4.1 不同分解阶段枯落物的持水能力 |
3.4.2 不同分解阶段枯落物的有效拦蓄能力 |
3.5 采伐与分解阶段的交互作用与枯落物的持水能力 |
3.6 采伐与枯落物持水过程 |
3.6.1 不同采伐强度下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的关系 |
3.6.2 不同采伐强度下枯落物持水率与浸水时间的关系 |
3.6.3 不同采伐强度下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的关系 |
3.7 分解阶段与枯落物持水过程 |
3.7.1 不同分解阶段枯落物的持水量与浸水时间的关系 |
3.7.2 不同分解阶段枯落物的持水率与浸水时间的关系 |
3.7.3 不同分解阶段枯落物的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的关系 |
4 讨论 |
4.1 枯落物持水测定装置及测定系统的设计 |
4.1.1 尼龙网袋的规格设计 |
4.1.2 持水装置的结构设计 |
4.2 枯落物的现存量 |
4.2.1 采伐强度对枯落物现存量的影响 |
4.2.2 分解阶段对枯落物现存量的影响 |
4.3 采伐对枯落物持水特性的影响 |
4.3.1 采伐对枯落物持水能力的影响 |
4.3.2 采伐对枯落物持水过程的影响 |
4.4 分解阶段对枯落物持水特性的影响 |
4.4.1 分解阶段对枯落物持水能力的影响 |
4.4.2 分解阶段对枯落物持水过程的影响 |
4.5 采伐与分解阶段的交互作用对枯落物持水能力的影响 |
5 结论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8)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整体评价 ——以乌尔旗汉林业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森林经营方案发展、概念研究进展 |
1.3.2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研究进展 |
1.3.3 森林经营方案检查与评定研究进展 |
1.3.4 森林经营方案调整与修订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地区概况 |
2.1.1 自然条件概况 |
2.1.2 社会经济条件 |
2.2 研究方法 |
2.2.1 比较研究法 |
2.2.2 文献阅读法 |
2.2.3 数理统计分析法 |
2.2.4 多准则决策分析法(MCDA) |
2.2.5 层次分析法(AHP) |
3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情况评价 |
3.1 森林资源及经营评价 |
3.1.1 森林资源分析 |
3.1.2 两期方案相关内容对比 |
3.2 森林经营方针与目标 |
3.3 森林区划与组织森林经营类型 |
3.3.1 森林区划 |
3.3.2 组织森林经营类型 |
3.4 森林经营规划设计 |
3.5 非木质资源经营与游憩规划 |
3.6 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
3.7 森林经营基础设施与维护 |
3.8 经营能力建设 |
3.9 投资概算与效益评价 |
3.10 森林经营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 |
4 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1 评价指标选择方法 |
4.2 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1 标准与指标确定 |
4.3.2 经营措施评价 |
4.3.3 经营效果评价 |
5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
5.1 标准与指标权重确定 |
5.2 各评价指标计算分析 |
5.2.1 经营措施各指标分析 |
5.2.2 经营效果各指标分析 |
5.3 方案实施效果评价结果 |
5.4 方案调整及实施建议 |
5.4.1 完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内容,提升森林综合效益 |
5.4.2 统筹编案内容的完整性和差异化,促进方案优化升级 |
5.4.3 重视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监督与检查 |
5.4.4 强化更新造林,提高林地利用率 |
5.4.5 加强森林抚育,提高林分质量 |
5.4.6 着重调整森林资源的龄组结构 |
5.4.7 适当增加阔叶树种比例,维持树种结构平衡 |
5.4.8 增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
6 讨论与结论 |
6.1 讨论 |
6.1.1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内容 |
6.1.2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6.1.3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方法 |
6.1.4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结果 |
6.2 主要结论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相关指标计算公式 |
附录 B 调查问卷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9)人工林适地适树与生长收获效益评估研究 ——以贵州省杉木和马尾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2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适地适树宜林性研究进展 |
1.2.2 林分生长与收获预估模型研究进展 |
1.2.3 人工林经营密度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
1.2.4 人工林经营效益评估研究进展 |
1.2.5 人工林经营决策系统研究进展 |
1.2.6 问题与发展趋势 |
1.3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地区概况 |
2.1.1 贵州省概况 |
2.1.2 锦屏县概况 |
2.2 数据收集与整理 |
2.2.1 贵州省一清数据收集整理 |
2.2.2 锦屏县小班数据收集整理 |
2.2.3 贵州省解析木数据收集整理 |
2.3 研究涉及理论方法 |
2.3.1 重要概念辨析 |
2.3.2 研究方法 |
3 人工林适地适树宜林性规则研究 |
3.1 基于林分潜在生长量的立地质量评价 |
3.1.1 研究方法 |
3.1.2 结果与分析 |
3.1.3 讨论 |
3.2 基于决策树算法的宜林性立地规则提取 |
3.2.1 研究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3 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4 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 |
4.1 地位级指数模型 |
4.1.1 研究方法 |
4.1.2 结果与分析 |
4.1.3 讨论 |
4.2 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 |
4.2.1 研究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4.2.3 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5 林分直径结构动态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 |
5.1 林分直径结构动态预测模型 |
5.1.1 研究方法 |
5.1.2 结果与分析 |
5.1.3 讨论 |
5.2 林分材种出材率的确定 |
5.2.1 树高-胸径模型 |
5.2.2 削度方程 |
5.2.3 林分材种出材率确定 |
5.3 本章小结 |
6 人工林经营密度控制研究 |
6.1 林分密度效应分析 |
6.1.1 全林分蓄积模型密度效应分析 |
6.1.2 抛物线型密度效应模型分析 |
6.2 抚育间伐技术 |
6.2.1 抚育间伐起始年龄 |
6.2.2 林分抚育间伐强度 |
6.2.3 抚育间伐间隔期 |
6.3 最优林分密度决策模型 |
6.3.1 最优林分密度决策模型建立 |
6.3.2 动态规划模型求解 |
6.3.3 人工林经营过程密度控制遗传算法决策 |
6.4 本章小结 |
7 人工林经营效益评估 |
7.1 人工林经营技术指标 |
7.2 人工林经济效益评估 |
7.3 人工林多功能效益评估 |
7.3.1 人工林多功能评价模型 |
7.3.2 人工林多功能效益评估 |
7.4 本章小结 |
8 人工林培育经营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平台研建 |
8.1 系统需求分析 |
8.2 系统设计 |
8.2.1 系统流程 |
8.2.2 功能结构 |
8.2.3 数据库设计 |
8.3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8.3.1 基于决策树算法的规则提取器 |
8.3.2 基于遗传算法的密度控制决策 |
8.3.3 基于间伐参数的效益评估算法 |
8.4 系统实例 |
8.4.1 规则提取编辑导入 |
8.4.2 林分生长收获效益预测 |
8.4.3 林分经营密度控制智能设计 |
8.5 本章小结 |
9 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创新点 |
附件A |
附件B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10)采伐干扰对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结构与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森林采伐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1.2.2 森林采伐对于林分生长的影响 |
1.2.3 森林采伐对于土壤的影响 |
1.2.4 土壤和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
1.2.5 土壤和生产力的关系 |
1.2.6 土壤和林分结构的关系 |
1.2.7 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关系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2.2 研究区样地概况 |
2.3 技术路线 |
2.4 试验设计 |
2.5 物种多样性及林分结构多样性的测定 |
2.6 生产力的测定 |
2.7 土壤指标的测定 |
2.8 数据处理 |
2.8.1 径级结构的划分 |
2.8.2 物种多样性及林分结构多样性指标的筛选 |
2.8.3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采伐对主要树种生长过程的影响 |
3.1.1 优势树种的选择 |
3.1.2 采伐对红松生长过程的影响 |
3.1.3 采伐对春榆生长过程的影响 |
3.1.4 采伐对色木槭生长过程的影响 |
3.2 采伐对林分发育过程的影响 |
3.2.1 采伐前后林分因子特征变化 |
3.2.2 采伐强度和伐后恢复时间对林分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3.2.3 采伐强度和伐后恢复时间对林分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
3.2.4 采伐强度和伐后恢复时间对生产力的影响 |
3.2.5 土壤养分与物种多样性、林分结构多样性、生产力的关系 |
3.3 林分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关系对采伐强度的响应 |
3.3.1 物种多样性、林分结构多样性指标的筛选 |
3.3.2 样地内基础变量单因素方差分析 |
3.3.3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4 讨论 |
4.1 采伐对主要树种的生长过程影响 |
4.2 采伐强度和伐后恢复时间对林分发育过程的影响 |
4.3 林分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关系对采伐强度的响应 |
5 结论与建议 |
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四、森林定量抚育采伐强度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洪江区国有林场风景林经营类型组织与经营技术研究[D]. 曾倩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林分结构优化的栓皮栎人工林模拟抚育采伐效果评价[D]. 刘雪强. 河南农业大学, 2021
- [3]抚育采伐强度对天然落叶松林林分结构和蓄积的影响[J]. 李存庆,董灵波,刘兆刚.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1(05)
- [4]不同抚育强度对天然落叶松林林分结构及更新的影响[D]. 李存庆.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5]森林管理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 黄麟. 生态学报, 2021(10)
- [6]低质林带状改造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D]. 贾丹.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7]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枯落物持水特性研究[D]. 耿琦.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整体评价 ——以乌尔旗汉林业局为例[D]. 沙晓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9]人工林适地适树与生长收获效益评估研究 ——以贵州省杉木和马尾松为例[D]. 陈玉玲.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10]采伐干扰对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结构与生长的影响[D]. 魏安然.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