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灰色预测的日调节水库动态预测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闵恺艺[1](2021)在《基于多测点模型的面板堆石坝沉降变形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沉降变形监测是面板堆石坝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的重点项目。通过对大坝结构性态的系统监控与数据预测,有益于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与准确评估大坝运行状态,有助于提供异常预警与实施维护措施。随着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发展,大坝变形监测传感器数量大大增加,利用变形数据进行大坝结构健康预测的方法从单测点统计模型逐步转变为多测点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的组合模型。因此,开展面板堆石坝沉降的多测点预测模型相关研究,对于宏观掌控大坝整体变形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引入空间位置的方式构建多测点统计模型,根据测点坐标位置、外界环境量与沉降对应关系进行预测。结合改进的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提高模型拟合与预测精度。针对多测点模型测点样本和影响因子选取范围的界定问题,设计了5种测试方案,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测点选取对模型预测性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测点模型预测能力受测点相关程度的影响较大,合理选择相似度高的测点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对变形监控模型有效预测尤为重要。(2)采用时空序列数据分析方法,建立多测点模型来预测失效测点的沉降变形。以达到长时序数据缺失修复的目标。针对传统多测点模型训练集内数据混杂的情况,采用面板数据聚类分析作为监测点变形相似性的度量方法来筛选合适的测点数据。以积石峡面板堆石坝的坝内沉降监测数据为例,比较不同预测模型、不同聚类分组和不同监测数据数目对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对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了验证评估。结果表明,多测点模型适用于监测资料不足情况下的失效点沉降值长期预测,并且经面板数据聚类筛选后,模型效率与预测精度得到了明显改善,为修复长期失效点变形数据提供了新的途径。(3)基于面板堆石坝沉降变形物理成因分析和空间分量拓展的思路,构建多测点时空预测模型。综合分析了蓄水运行期的水位荷载传递、堆石体流变以及土料特性对沉降的影响作用,建立了多因素作用下堆石坝运行期的时空分布模型。利用XGBoost模型进行了拟合预测和特征值贡献性分析,根据各项性能指标对模型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上方填筑高程、堆石厚度、测点至面板距离和土体材料等空间参数符合堆石坝变形特性,与空间参量耦合后的新影响因子形式对模型预测有更高的增益贡献。以梨园面板堆石坝沉降监测数据为例,多因素作用下新多测点模型对全断面测点的变形预测精度较高,对大坝沉降变形监测项目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钟华昱[2](2021)在《考虑水文预报不确定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优化调度研究》文中指出水文系统的高度非线性以及径流形成机制的复杂性,导致天然入库径流难以准确预报。利用预报不准的径流信息指导水工程调度决策,将不可避免地产生运行风险。跨流域调水工程初始投资巨大,在实际运行管理过程中,考虑预报不确定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优化调度可进一步挖掘工程的运行,提高工程运行效益。如何实现预报和调度的有效融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本文以引汉济渭跨流域调水工程中长期调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预报不确定性对调度性能指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高效耦合集合预报信息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优化调度方法。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基于历史径流资料,制订了确定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优化调度规则。确定了调水规则的基本型式,用于对调水过程进行长系列模拟;构建了以系统缺水指数最小、水电站发电量最大和泵站耗电量最小为目标的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采用多目标布谷鸟算法,在“参数-模拟-优化”框架下,识别了调度规则参数。结果表明:三个调度目标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优选多年平均调水10亿m3和15亿m3情景下的调度规则,对应缺水指数、发电量和耗电量分别为0.68、3.89亿kW·h、2.98亿kW·h和3.41、3.60亿、5.14亿kW·h;通过参数解码后得到的调度图上、下调度线不交叉,调度线变化平稳,优化结果合理。(2)基于上述制订的确定性优化调度规则,分析了径流预报不确定性对调度性能指标的影响。采用了四种方法优选预报因子:相关系数法、逐步回归法、互信息法和最大信息系数法;构建了三种入库径流预报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极限学习机模型、两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将径流预报过程输入到基于历史径流资料制订的确定性优化调度规则中,以量化预报不确定性对缺水指数、发电量和耗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年平均调水10亿m3情景下,缺水指数的变化率分别为+435.3%、+133.8%、+573.5%,发电量的变化率分别为-3.3%、-1.8%、-9.8%,耗电量的变化率分别为+20.1%、+3.4%、+5.7%;多年平均调水15亿m3情景下,缺水指数的变化率分别为+111.4%、+65.1%、+180.1%,发电量入的径流预报信息存在预报不确定性时,跨流域调水工程调度性能显着下降。(3)基于集合预报信息,制订了考虑预报不确定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优化调度规则。采用多模型随机组合方法生成集合预报信息;利用同步回代缩减算法将集合预报样本缩减为几种典型场景以及对应的发生概率;基于典型预报场景构建水库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使得水库在多场景下性能指标的期望值最优。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模型随机组合方法的集合预报区间在低流量时较小,在高流量时较大,能较真实地反映预报不确定性;采用同步回代缩减算法将场景从1000缩减至20时,场景均值和标准差的变化率在1%以内,计算耗时从49.17 h下降至1.05 h;与确定性调度规则相比,多年平均调水10亿m3情景下,考虑了预报不确定性的调度规则缺水指数平均变化率为-19.4%,发电量的平均变化率为+2.1%,耗电量的平均变化率为-10.1%;多年平均调水15亿m3情景下,考虑了预报不确定性的调度规则缺水指数平均变化率为-9.2%,发电量的平均变化率为+1.9%,耗电量的平均变化率为-5.0%。当预报不准时,考虑预报不确定性的调度规则供水效果明显变好,发电量略微提升,耗电量略微下降,整体性能优于确定性调度规则。
甘珩佚,陈建康,高山,吴震宇,周靖人[3](2021)在《重力坝抗滑稳定可靠度动态评估模型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混凝土重力坝赋存地质与运行环境复杂,坝与地基载荷水平高,运维管理难度大,安全风险管控问题突出。变形监测数据是直观反映大坝结构性态的手段之一,因此,充分利用大坝安全监测信息来实现坝体稳定安全实时评估和动态预测对重力坝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材料参数敏感性分析和动态位移反分析技术,构建了重力坝抗滑稳定响应面功能函数,提出了基于大坝变形监测数据的重力坝抗滑稳定可靠度动态评估模型。GD重力坝案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可靠度模拟误差小于2%,预测误差小于5%,计算效率与精度高,适应性强,实现了复杂运行条件和多源不确定因素下重力坝抗滑稳定安全的动态定量评估。
冯永修,杨亚钤,刘金涛[4](2021)在《新丰江水库流域相似洪水识别及洪量预报》文中研究指明采用统计方法进行相似洪水的识别,挖掘流域历史洪水数据,可用于延长洪水预报预见期,从而为水库预泄调度工作提供指导。研究分析影响洪水形成的流域产流特性、气象成因和季节性因素等,经过指标聚类筛选出累积降雨量、洪水起涨时间、前期平均流量作为相似指标归类历史洪水,使用灰色关联度优选最相似洪水并进行洪量移用。以新丰江水库流域为对象,在212场洪水事件中选取100场洪水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除小量级和少数大量级的洪水,洪量预测误差整体偏小,有59场洪水的预报洪量误差小于30%,集中于"龙舟水"时期的第二类洪水,其整体误差在三类中最小。该方法有助于提前预判入库洪量,对华南地区多年调节水库的洪量预报调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唐杰阳,丁仁山,王超,刘晓阳[5](2020)在《桐子林水电站调度难点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桐子林水电站是雅砻江下游最末一个梯级水电站,在运行调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难点。主要针对该水电站可调库容小、入库流量不确定性大、日计划电量与来水量不平衡、电网运行方式复杂这4个调度难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针对这些调度难点给水电站安全运行带来的风险进行了识别。同时,分别就枯平期和汛期两种调度工况提出了枯平期通过临时调整负荷控制库水位、"两段式"调令优化泄洪预警等行之有效的安全调度策略,从而降低了水电站的运行风险,提高了水电站的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可对同类型水库的安全运行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李宝玉[6](2020)在《吉林市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保证吉林市人类生活及社会发展,更加科学化的管理该地区的地下水,通过长期监测地下水并研究地下水水位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过程,探讨地下水水位的时间与空间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吉林市地下水水位控制管理方案,文章结论如下。根据地下水动态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吉林市城区的地下水动态特征基本保持天然状态下的地下水的动态特征(除地下水开采区外)。地下水的年内动态变化类型有四种,大气降水入渗—蒸发型的地下水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入渗,排泄方式则以蒸发为主;入渗—径流型降水入渗是地下水主要的补给来源,侧向径流是主要的排泄方式;入渗—开采型人工开采是主要排泄方式;水文型地下水主要受水文情势的影响。研究区内地下水水位随时间演化过程的分析,可以将地下水水位年际变化动态特征划分为2000年以前、2000-2010年、2010-2016年三个时间阶段类型。在2000年以前,由于人工开采程度较低,水位变化主要受气象因素影响,少水年份,地下水位略有下降,丰水年份地下水能够获得很好的补给。地下水位变幅较小,多年地下水位变幅1-2m,开采没有对地下水造成较大的影响。2000-2010年,人工开采量相对增加,地下水位在少水年份有明显的下降,在丰水年得到相应的补充,地下水得到较好的补给,总的来看没有造成水位持续下降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但地下水位变幅较大,多年地下水变幅3-5m,开采对地下水造成一定的影响,如遇到连续枯水年份,会使地下水持续下降。2010-2016年,地下水开采量较大,虽然有丰水年份地下水得到补偿,但过量开采使得丰水年地下水位恢复幅度较小,甚至在2010年这样的丰水年地下水位也在下降,地下水位多年变幅在5m以上。但此类地下水动态类型分布地段较少。吉林市整体上地下水由各五级流域由松花江干流两侧向中间汇入,鳌龙河流域、温德河流域地下水由西南流向东北,牤牛河流域、团山子河流域地下水由东南流向西北,之后地下水整体由东南流向西北。在研究区内的平原区,由于受到开采、灌溉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沿桦皮厂镇—孤店子镇—乌拉街满族镇—大口钦满族镇一带,地下水存在降落漏斗。河谷平原区地表河流对潜水水位埋深影响较大,变化幅度为0-5m,近河流处水位埋深值较小,在河间地块或分水岭处,水位埋深值较大。台地阶地潜水水位埋深受地貌类型和地下水流场的控制,地下水水位埋深值较大。对研究区内的长系列长观井地下水水位埋资料、年降水量资料、蒸发资料及开采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知,对研究区期内地下水水位产生影响的因素为上月水位值、上月降水量、当月降水量,开采量及蒸发量。综上所述,影响水位最大的因素是其上个月的水位,其次是降水量,最后是蒸发量和开采量。本文对影响地下水水位的因素进行计算分析,首先利用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到结论,对研究区期内地下水水位产生影响的因素为上月水位值、上月降水量、当月降水量。然后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得到各个因素对水位影响的权重,可以得到对水位影响最大的因素。对于地下水水位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其上个月的水位,其次是降水量,最后是蒸发量和开采量。最后使用相关关系法分析出降水量、开采量与地下水位之间的关系。根据吉林市区地下水资源条件,将吉林市区划分成12个管理分区,通过经验值法、历史资料法、相关关系法确定了各分区的地下水水位上限值和下限值,并根据管理需求,将河湾子低山丘陵区、缸窑槽地丘陵区、石砬子低山丘陵区、锅底山低山丘陵区、杨木河谷平原区、建成区河谷平原区等6个分区划分为地下水水位稳定型管理分区,将桦皮厂河谷平原区、孤店子河谷平原区、乌拉街河谷平原区、大屯河谷平原区、朱雀山低山丘陵区、旺起低山区等6个分区划分为下降型管理分区,根据各个分区现状水位,控制性水位以及预测5年后水位下限值,提出稳定型应维持开发利用现状,适当加大开采,下降型控制开采,提高用水效率,减少用水量,特别是孤店子-桦皮厂镇灌区,应该采取引用地表水灌溉,减少地下水灌溉用水量,逐渐回复降深漏斗区正常水位。
王荣欣[7](2020)在《考虑径流预报的梯级水电站群实时调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气候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使用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是实现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其中,水电在清洁能源中占比较多,其开发技术也较为成熟,近二十多年来,我国水电事业迅猛发展,水电装机容量不断取得突破。随着水电装机容量的不断提升,水电系统的优化调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短期和实时优化调度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难点:一是来水的不确定性。目前的径流预报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径流预报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预报来水情况与实际来水情况存在差异,水库运行调度中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弃水或水位越限风险;二是负荷的不确定性。由于西南地区地形地势多样,气候条件特殊,再加上节假日的影响,电网负荷一般难以预测,实际生产中的面临负荷与调度方案中的计划负荷存在较大偏差,严重影响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论文以此为背景,着重研究了考虑汛枯分期的径流预报方法和响应电网负荷调整的实时优化调度模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BP人工神经网络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考虑汛枯过渡的水电站水库中期入库流量分期预报方法。根据枯(汛)期历史径流资料建立枯(汛)期径流预报模型并进行参数率定。在流域枯(汛)期,使用枯(汛)期径流预报模型得到枯(汛)期预报结果。在汛枯过渡期,分别使用两种模型得到两种预报结果,然后根据当前时间的汛枯期隶属度对两种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得到过渡期预报结果,从而提高水电站水库的入库径流的预报精度。(2)针对如何快速安全地响应实时发电计划调整问题,以北盘江梯级水电站群为研究背景,结合北盘江集控中心在实际生产运行中遇到的实时调度相关问题,提出了以调度期内消纳电网负荷需求剩余量最小为目标函数,综合考虑多种复杂的约束条件,并使用一种考虑日电量偏差的方法进行求解的实时优化调度模型。
孙长瑞[8](2019)在《金沙江奔子栏水电站坝址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及工程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奔子栏水电站是云南德钦县与四川得荣县以金沙江为交界线上在建大型水电站,坝区地质条件复杂,常有泥石流和崩塌等地质灾害发育。坝址区金沙江左岸Ⅰ级支沟——甲学沟于2016年8月14日暴发大规模泥石流,造成严重财产损失。因水电站及配套工程建设,该区域地质环境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地质灾害危险性有增高的风险,为了确保水电站安全建设及居民生活安全,对坝址区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是必要的。本文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及资料收集,对研究区5条重点泥石流沟(甲学沟、阿洛贡沟、东竹林沟、普用沟和亚贡沟)的形成条件、灾害成因及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结合研究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和各沟域的发育特征,选取符合实际情况的危险性评价因子,构建层次分析模型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并将权重计算分配到以5条重点泥石流沟为方案层中,将危险度计算结果与灰色关联法、刘希林模型危险度计算结果对比发现均有较好的一致性。采用FLO-2D软件对研究区各泥石流沟在4种不同频率下进行数值模拟,依靠模拟结果获取各沟危险性分区图,最后结合以上成果,系统分析了泥石流对水电建设工程的影响及相应的防治建议。本论文取得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研究区5条重点泥石流沟具备泥石流灾害发育的三个必要条件。(2)区内历史上曾暴发大规模泥石流,通过现场踏勘分析,近期甲学沟暴发泥石流形成过程为:侵蚀-滑塌-阻塞-溃决-形成泥石流-后期泥石流阶段,即由于坡面物质启动聚集在沟道中形成堵塞,使得沟道汇聚潜流,当承受量达到峰值时就发展为破坏模式,在后续过程中可能引起其他不稳定段发生溃决,并使得泥石流峰值流量持续增大。(3)5条泥石流沟均属于稀性泥石流,甲学沟、阿洛贡沟和东竹林沟易发程度为“易发”等级,普用沟、亚贡沟为“轻度易发”等级;甲学沟、阿洛贡沟目前正处于发展期阶段,东竹林沟发展阶段处于发展期衰退期阶段,普用沟、亚贡沟处于衰退期阶段。(4)在危险性分析方面综合评价甲学沟和东竹林沟为高度危险,阿洛贡沟、普用沟和亚贡沟为中度危险,即在暴雨气象条件下具有暴发大或中等规模泥石流的可能。(5)运用FLO-2D软件模拟过程中验证了20年一遇暴发情况与泥石流仿真数据的准确度与精确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将4种不同频率(P=0.5%、P=1%、P=2%、P=5%)模拟结果下得到的流动速度与堆积深度相结合,建立研究区危险等级划分标准,得到危险分区图。(6)在工程运用期间(按100年计),暴发泥石流时入库量较少,不影响水库的正常运营。甲学沟、阿洛贡沟和东竹林沟距拟建阿洛贡电站及水电施工场地较近,加之各建设工程在沟谷、沟口堆积扇缘均有分布,一旦泥石流灾害暴发将会对其造成严重影响,故对以上3条泥石流沟提出防治建议;而普用沟、亚贡沟距阿洛贡电站坝址较远,威胁较小。
刘志明[9](2019)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汉江上游梯级水库群联合供水优化调度研究》文中提出气候变化会使全球水文循环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的变化。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性与人类社会需水不均衡性的客观存在,使得跨流域调水成为缓解甚至解决缺水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本文围绕气候变化影响下梯级水库群联合供水调度问题,以汉江上游为研究对象,以跨流域调水工程丹江口水库为研究核心,开展气候变化影响下汉江上游梯级水库群联合供水优化调度研究。本文首先构建了基于全球气候模式与新安江模型耦合的未来径流预测模型(GCM-XAJ),预测了3种气候变化情景(RCP2.6、RCP4.5、RCP8.5)5种全球气候模式(GFDL-ESM2M、HADGEM2-ES、IPSL-CM5A-LR、MIROC-ESM-CHEM、NORESM1-M)下,未来30年(2021-2050年)汉江上游5个水库(石泉、安康、潘口、黄龙滩、丹江口水库)坝址断面的入库径流过程,评估了气候变化下汉江上游未来径流变化趋势;然后构建了汉江上游梯级水库群联合供水优化调度模型,计算了梯级水库群在不同水平年(2020、2030水平年)、不同调水情景(不考虑和考虑引汉济渭工程调水)、不同来水频率(P=10%、P=50%、P=90%)和丹江口水库不同初始水位(z=150m、z=155m、z=160m、z=165m、z=170m)优化调度方案下陶岔和清泉沟总的最大可供水量,评估了引汉济渭工程调水对梯级水库群联合供水优化调度的影响以及不同水平年陶岔、清泉沟的供水保证率;最后基于15组未来径流序列和900种梯级水库群联合供水优化调度方案计算结果,探讨了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未来径流变化和梯级水库群最大可供水量变化区间的不确定性,评估了气候变化影响下引汉济渭工程调水对梯级水库群联合供水优化调度的影响以及不同水平年陶岔、清泉沟供水保证率的变化情况。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尽管气候变化下未来径流预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但GCM-XAJ预测结果仍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在RCP2.6、RCP4.5和RCP8.5气候变化情景下,汉江上游未来年径流量均呈下降趋势,与基准年(1961-2000年)相比,未来30年(2021-2050年)汉江上游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分别减少4.3%、3.0%和8.3%。(2)在考虑引汉济渭工程调水后,梯级水库群在P=10%、P=50%、P=90%来水频率下,2020水平年最大可供水量减少量分别为0.88亿m3、1.33亿m3、1.35亿m3,2030水平年最大可供水量减少量分别为0.99亿m3、1.37亿m3、2.88亿m3,引汉济渭工程调水对梯级水库群联合供水优化调度影响不大;在不考虑引江济汉工程向丹江口库区补水情况下,2020水平年陶岔、清泉沟供水保证率分别为97.19%和100%,2030水平年陶岔、清泉沟供水保证率分别为44.86%和98.43%。(3)在RCP2.6、RCP4.5和RCP8.5气候变化情景下,5种GCM年径流量相对变化区间不确定性极大,变化区间平均长度分别为18.2%、33.1%和30.2%;2020和2030水平年梯级水库群最大可供水量变化区间平均相对变化12.53%和7.74%,不确定性较大;气候变化影响下引汉济渭工程调水对梯级水库群联合供水优化调度影响不大;气候变化影响下陶岔、清泉沟供水保证率变化不大。
刘斌[10](2017)在《水库适应性调度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水库调度是运用水库的调蓄能力,在保证坝体安全的前提下,对水库上游的天然洪水及径流进行有计划的蓄泄,以达到兴利除害、综合利用水资源、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需要的目的。水库调度的优劣不仅影响到大坝及下游人民的安全,更影响到水库蓄泄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现今优化调度成为水库调度研究的一个热门方向,在此领域有了百花齐放的研究成果,但其优化模型复杂,数据采集量大,计算参数复杂多变,优化调度方案在调度实际中难以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根据水库调度在调节计算过程中最常用的等流量调节计算方法,提出了动态适应性水库调度方法,结合知识可视化综合集成平台,构建了较为通用的动态适应性调度、评价管理系统,旨在通过计算机及可视化手段,快速计算生成调度方案,对水库调度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帮助与指导。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动态适应性的调度方法研究。基于常规等流量调节计算方法,分析其中不足之处,对其进行改进,提出适应性水库调度方法。其适应性主要体现在:适应不同的调节周期,适应不同的来水过程,适应不同的供需过程,适应生态用水等其它约束条件,并可以对调度方案进行实时动态修正及人工调整。(2)调度方案的评价优选。系统的研究了水库调度方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确定评价权重,运用集对分析法、模糊优选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三种评价方法对调度方案进行评价优选。(3)动态适应性调度、评价管理系统研究及实例应用。基于知识可视化综合集成平台,通过实例仿真,对一般水库在调度过程中各种水量约束下,快速计算生成调度方案,并可以进行方案人工调整,结果以图、表的形式展示,过程可视可信,并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对多个调度方案进行多方法的综合评价,并对多评价结果进行组合评价,为水库调度过程提供了决策、协商和高效、可操作的综合系统。
二、基于灰色预测的日调节水库动态预测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灰色预测的日调节水库动态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测点模型的面板堆石坝沉降变形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常规模型 |
1.2.2 机器学习模型 |
1.2.3 多测点模型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2 大坝沉降变形统计模型及机器学习模型 |
2.1 大坝沉降变形统计模型 |
2.2 基于改进PSO-SVM算法的面板堆石坝沉降预测模型 |
2.2.1 支持向量机原理 |
2.2.2 PSO算法原理 |
2.2.3 常见粒子群算法改进方法 |
2.3 基于XGBoost算法的面板堆石坝沉降预测模型 |
2.3.1 XGBoost算法预测模型原理 |
2.3.2 基于XGBoost方法的变量重要性估计 |
2.4 本章小结 |
3 不同测点和影响因子选取方案下多测点模型性能分析 |
3.1 多测点模型简介 |
3.2 多测点模型影响因子筛选 |
3.2.1 多测点模型影响因子 |
3.2.2 逐步线性回归法 |
3.3 多测点模型测点选取 |
3.3.1 工程概况 |
3.3.2 实验方案设计 |
3.3.3 多测点机器学习模型构建 |
3.3.4 方案结果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面板数据聚类分析和多测点模型的失效点数据预测 |
4.1 监测数据的面板数据聚类分析 |
4.1.1 面板数据定义 |
4.1.2 沉降监测数据的标准化分析 |
4.2 面板数据聚类分析 |
4.2.1 聚类分析含义 |
4.2.2 相似性度量方法 |
4.2.3 Ward聚类方法 |
4.3 工程实例分析 |
4.3.1 工程概况 |
4.3.2 聚类时段划分 |
4.3.3 聚类结果分析 |
4.3.4 多测点预测模型构建 |
4.4 模型性能测试 |
4.4.1 不同的预测模型 |
4.4.2 不同的聚类分组 |
4.4.3 不同的监测数据数 |
4.5 本章小结 |
5 面板堆石坝运行期多测点预测模型研究 |
5.1 多因素作用下堆石坝运行期的多测点模型 |
5.2 模型性能测试 |
5.2.1 工程概况 |
5.2.2 新多测点XGBoost模型构建 |
5.2.3 全断面测点变形预测 |
5.3 特征贡献性分析 |
5.3.1 基于XGBoost算法的特征重要性排序 |
5.3.2 基于SHAP函数的特征重要性可视化分析 |
5.3.3 新多测点模型的特征重要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考虑水文预报不确定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优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文预报模型 |
1.2.2 水库调度技术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
2 流域概况及基本资料 |
2.1 流域概况 |
2.1.1 汉江流域概况 |
2.1.2 渭河流域概况 |
2.2 引汉济渭工程概况 |
2.2.1 引汉济渭跨流域调水工程资料 |
2.2.2 引汉济渭工程网络节点图及基本调度原则 |
2.3 本章小结 |
3 跨流域调水工程多目标优化调度研究 |
3.1 引汉济渭工程调水规则型式 |
3.2 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的构建 |
3.2.1 调度目标 |
3.2.2 约束条件 |
3.2.3 模型输入与优化变量 |
3.2.4 调度图优化约束处理策略 |
3.3 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的求解 |
3.3.1 参数模拟优化 |
3.3.2 多目标布谷鸟算法 |
3.3.3 多属性决策 |
3.4 调度规则合理性分析 |
3.4.1 多目标Pareto解集 |
3.4.2 模拟调度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预报不确定性对调度性能的影响分析 |
4.1 水文预报模型的构建 |
4.1.1 预报因子的筛选方法 |
4.1.2 预报模型构建方法 |
4.1.3 预测效果的评价指标 |
4.2 径流预报信息的生成 |
4.2.1 预报因子的优选 |
4.2.2 预测效果的评价 |
4.3 径流预报不确定性对调度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考虑预报不确定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优化调度研究 |
5.1 集合预报信息的生成 |
5.2 多场景下的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构建与求解 |
5.2.1 集合预报样本的缩减 |
5.2.2 预报调度规则基本型式 |
5.2.3 基于多场景的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的构建 |
5.3 调度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1 集合预报信息的生成 |
5.3.2 集合预报样本的缩减 |
5.3.3 考虑预报不确定性的优化调度规则的制订 |
5.3.4 模拟调度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重力坝抗滑稳定可靠度动态评估模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重力坝材料参数反分析方法 |
1.1 基于统计回归模型的重力坝变形时效位移分量提取 |
1.2 基于时效位移的坝与地基材料参数反分析 |
2 基于监测数据的重力坝抗滑稳定可靠度预测模型构建 |
2.1 抗滑稳定功能函数构建 |
2.2 基于监测数据的抗滑稳定可靠度预测模型构建 |
3 工程应用 |
3.1 工程概况 |
3.2 有限元模型 |
3.3 重力坝坝基岩体参数反分析 |
3.3.1 参数敏感性分析 |
3.3.2 坝体与地基参数反分析 |
3.4 抗滑稳定可靠度预测模型构建 |
3.4.1 失效通道搜寻 |
3.4.2 抗滑稳定可靠度分析 |
3.4.3 抗滑稳定可靠度预测模型构建 |
4 结论 |
(4)新丰江水库流域相似洪水识别及洪量预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流域概况 |
1.2 流域雨洪特性及数据来源 |
1.3 方法原理 |
1.3.1 相似指标与聚类降维 |
1.3.2 历史洪水分类 |
1.3.3 最相似洪水检索方法 |
2 结果分析 |
2.1 相似指标确定 |
2.2 相似洪水集 |
2.3 最相似洪水检索与洪量预测结果 |
3 结论 |
(5)桐子林水电站调度难点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调度难点分析 |
2.1 可调库容较小 |
2.2 入库流量不确定性较大 |
2.3 日计划电量与来水量不平衡 |
2.4 电网运行方式复杂 |
3 调度风险辨识 |
3.1 泄水预警时间不足的风险 |
3.2 水库越限或拉空的风险 |
3.3 泄水建筑物损毁的风险 |
3.4 水库枯期弃水的风险 |
3.5 社会人员或设备财产安全的风险 |
3.6 收到环保部门投诉的风险 |
4 安全调度策略及管理措施 |
4.1 枯平期调度策略 |
4.1.1 通过临时调整负荷控制库水位 |
4.1.2 通过高水位运行提高水能利用效率 |
4.2 汛期调度策略 |
4.2.1 通过闸门启闭控制库水位 |
(1) 桐子林水电站负荷变化。 |
(2) 二滩水电站的来水变化。 |
(3) 安宁河水电站的来水变化。 |
4.2.2 通过“两段式”调令优化泄洪预警 |
(1) 第一段。 |
(2) 第二段。 |
4.3 管理措施 |
4.3.1 加强安宁河来水预报 |
4.3.2 大力推进水电调合一 |
4.3.3 加强各部门协调对话 |
5 结 论 |
(6)吉林市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吉林市自然地理概况 |
2.2 水利工程 |
2.3 区域水资源 |
2.4 社会经济 |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3.1 区域地质条件 |
3.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四章 地下水水位随时间演化过程 |
4.1 地下水监测现状 |
4.2 地下水水位年内变化特征 |
4.3 地下水水位年际变化特征 |
第五章 地下水水位空间变化过程 |
5.1 山丘区 |
5.2 山丘区河谷 |
5.3 二松干流河谷平原 |
5.4 伊舒盆地 |
第六章 地下水水位影响因素分析 |
6.1 降水量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 |
6.2 人工开采量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 |
6.3 蒸发量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 |
6.4 多元线性模型分析地下水水位影响因素 |
6.5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确定地下水水位影响因素的权重 |
6.6 相关关系法确定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
第七章 地下水控制性水位确定 |
7.1 地下水位管理分区的划分 |
7.2 地下水控制性管理水位确定 |
7.3 地下水位预测 |
7.4 地下水位控制管理方案 |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科研成果 |
致谢 |
(7)考虑径流预报的梯级水电站群实时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背景 |
1.1.2 关键问题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现状 |
1.2.1 中长期径流预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实时优化调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2 工程背景 |
2.1 北盘江梯级水电站工程概况 |
2.2 北盘江梯级水电站基本资料 |
2.2.1 基本信息 |
2.2.2 特性曲线 |
2.3 柳江流域及下桥水电站基本概况 |
2.4 北盘江实时调度现状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考虑汛枯分期的中期径流预报方法 |
3.1 引言 |
3.2 模型方法 |
3.2.1 BP人工神经网络原理 |
3.2.2 BP算法 |
3.2.3 汛枯分期的模糊统计法 |
3.2.4 考虑汛枯分期的径流预报模型 |
3.3 应用实例 |
3.3.1 工程背景 |
3.3.2 不考虑汛枯分期的预报模型率定结果 |
3.3.3 考虑汛枯分期的预报模型率定结果 |
3.4 结果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4 响应电网负荷调整的实时优化调度模型 |
4.1 引言 |
4.2 数学模型 |
4.2.1 目标函数 |
4.2.2 约束条件 |
4.3 求解方法 |
4.3.1 预报区间流量输入 |
4.3.2 梯级流量延时处理策略 |
4.3.3 考虑负荷需求变化的实时调度策略 |
4.3.4 总体求解流程 |
4.4 应用实例 |
4.4.1 工程背景 |
4.4.2 实例分析 |
4.4.3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8)金沙江奔子栏水电站坝址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及工程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
1.1.1 研究意义 |
1.1.2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泥石流发育特征研究现状 |
1.2.2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
1.2.3 泥石流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质环境概况 |
2.1 自然条件 |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
2.1.2 气象条件 |
2.1.3 水文条件 |
2.2 地形地貌 |
2.3 地层岩性 |
2.4 地质构造 |
2.5 新构造运动 |
2.6 地震 |
2.7 水文地质条件 |
2.8 人类活动 |
第3章 坝址区泥石流形成条件与特征分析 |
3.1 坝址区泥石流形成条件 |
3.1.1 研究区地形及沟道条件 |
3.1.2 研究区物源分布特征 |
3.1.3 研究区气象水文条件 |
3.2 泥石流活动发育特征分析 |
3.2.1 泥石流活动历史 |
3.2.2 泥石流沟形成模式和启动特征 |
3.3 泥石流基本特征 |
3.3.1 泥石流动力学特征 |
3.3.2 泥石流易发性分析 |
3.3.3 泥石流发展趋势分析 |
第4章 坝址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
4.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4.2 基本方法与步骤 |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危险性评价 |
4.3.1 建立层次模型 |
4.3.2 单准则下判断矩阵的构造与计算 |
4.3.3 各层元素对目标层合成权重向量的计算 |
4.3.4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 |
4.4 其他方法危险性评价 |
4.4.1 刘希林模型计算分析 |
4.4.2 灰色关联分析 |
4.5 结果分析与比较 |
4.5.1 结果比较 |
4.5.2 方法比较 |
第5章 基于FLO-2D数值模拟的危险分区 |
5.1 FLO-2D模拟泥石流原理 |
5.2 研究区模拟参数取值 |
5.2.1 地形数据处理 |
5.2.2 数值模拟参数选择 |
5.2.3 集水点的选取 |
5.2.4 流量过程线的确定 |
5.3 研究区运动数值模拟结果 |
5.4 数值模拟结果讨论与误差分析 |
5.5 坝址区危险性分区 |
5.5.1 泥石流影响强度划分 |
5.5.2 泥石流危险性分区 |
第6章 泥石流对水电工程影响研究 |
6.1 泥石流对水电站工程影响分析 |
6.2 泥石流对库容影响分析 |
6.3 泥石流防治措施及建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9)气候变化影响下汉江上游梯级水库群联合供水优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研究 |
1.2.2 水库调度研究 |
1.2.3 气候变化影响下水库调度研究 |
1.3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气候变化下汉江上游未来径流预测与趋势分析 |
2.1 汉江上游区域概况 |
2.2 气候变化下汉江上游未来径流预测模型构建 |
2.2.1 气候变化情景 |
2.2.2 全球气候模式 |
2.2.3 新安江模型 |
2.2.4 降尺度方法 |
2.2.5 新安江模型模拟精度评估 |
2.2.6 基于全球气候模式与新安江模型耦合的未来径流预测模型 |
2.3 气候变化下汉江上游未来径流预测与趋势分析 |
2.3.1 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 |
2.3.2 径流预测与趋势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汉江上游梯级水库群联合供水优化调度研究 |
3.1 汉江上游梯级水库群概况 |
3.2 汉江上游引调水工程水资源配置 |
3.2.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配置 |
3.2.2 清泉沟引水工程水资源配置 |
3.2.3 引汉济渭工程水资源配置 |
3.3 丹江口水库供水调度规则 |
3.4 汉江上游梯级水库群联合供水优化调度模型 |
3.4.1 目标函数 |
3.4.2 约束条件 |
3.4.3 算法求解 |
3.5 汉江上游梯级水库群联合供水优化调度研究 |
3.5.1 优化调度方案设计 |
3.5.2 典型年选取 |
3.5.3 优化调度方案计算结果 |
3.5.4 引汉济渭工程调水影响评估 |
3.5.5 陶岔、清泉沟供水保证率评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气候变化影响下汉江上游梯级水库群联合供水优化调度研究 |
4.1 气候变化影响下未来径流变化不确定性分析 |
4.1.1 RCP2.6 情景下未来径流变化不确定性分析 |
4.1.2 RCP4.5 情景下未来径流变化不确定性分析 |
4.1.3 RCP8.5 情景下未来径流变化不确定性分析 |
4.2 气候变化影响下梯级水库群最大可供水量不确定性分析 |
4.3 气候变化影响下引汉济渭工程调水影响评估 |
4.4 气候变化影响下陶岔、清泉沟供水保证率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成果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10)水库适应性调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库调度方法研究进展 |
1.2.2 水库调度方案评价研究进展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案 |
1.5.2 技术路线 |
2 基于等流量调节计算的动态适应性调度方法研究 |
2.1 径流调节 |
2.2 年调节水库等流量调节计算方法 |
2.3 基于等流量调节计算的水库调度方法 |
2.4 调度结果的动态反馈修正 |
2.5 用水约束下调度计算及人工调整 |
3 调度结果的动态评价 |
3.1 评价指标体系 |
3.1.1 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3.1.2 水库调度方案评价指标 |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2.1 层次分析法 |
3.2.2 熵权法 |
3.3 评价方法的选择 |
3.3.1 集对分析法 |
3.3.2 模糊优选法 |
3.3.3 灰色关联分析法 |
4 动态适应性水库调度、评价管理系统集成设计 |
4.1 系统功能结构 |
4.2 关键技术支持 |
4.2.1 综合集成平台及其架构 |
4.2.2 组件技术 |
4.2.3 WebService技术 |
4.2.4 SOA架构 |
4.3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3.1 数据库设计 |
4.3.2 业务组件库设计 |
4.3.3 业务主题及知识图设计 |
5 动态适应性调度、评价管理系统实例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2 调度基本信息数据整合 |
5.3 适应性调度计算与结果 |
5.3.1 不同来水情况 |
5.3.2 不同调度周期 |
5.3.3 不同需水及其他约束 |
5.3.4 调度结果的动态反馈修正 |
5.4 调度方案的动态评价分析 |
5.4.1 评价指标体系 |
5.4.2 评价权重与评价方法的动态选择 |
5.4.3 多评价结果的组合决策评价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B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基于灰色预测的日调节水库动态预测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测点模型的面板堆石坝沉降变形预测研究[D]. 闵恺艺.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考虑水文预报不确定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优化调度研究[D]. 钟华昱.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3]重力坝抗滑稳定可靠度动态评估模型研究与应用[J]. 甘珩佚,陈建康,高山,吴震宇,周靖人.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21(12)
- [4]新丰江水库流域相似洪水识别及洪量预报[J]. 冯永修,杨亚钤,刘金涛.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21(03)
- [5]桐子林水电站调度难点分析及对策研究[J]. 唐杰阳,丁仁山,王超,刘晓阳. 人民长江, 2020(06)
- [6]吉林市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研究[D]. 李宝玉. 吉林大学, 2020(08)
- [7]考虑径流预报的梯级水电站群实时调度研究[D]. 王荣欣.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8]金沙江奔子栏水电站坝址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及工程影响研究[D]. 孙长瑞.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9]气候变化影响下汉江上游梯级水库群联合供水优化调度研究[D]. 刘志明. 长江科学院, 2019(09)
- [10]水库适应性调度方法研究[D]. 刘斌.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