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赤峰市分行大力支持非保护价粮食收购(论文文献综述)
寇丹[1](2020)在《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为促进农业经济平稳、有序发展,合理配置各项农业经济资源,我国成立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其产生发展的二十六年以来,对我国“三农”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筹措农村发展资金方面,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对于贯彻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维护地区粮食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以及粮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对农发行经营现状的研究,以及与国外其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比较,深刻把握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规律,找到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展业务、提高竞争能力,并结合目前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在面临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的态势如何摆脱困境,在深入贯彻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进行有效发展。
张凯[2](2019)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扶贫信贷业务经营战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脱贫攻坚已经成为了关系国家民生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发行)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扶贫金融事业部,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号角。农发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随即成立扶贫业务处,制定《政策性金融扶贫五年规划行动方案》,根据自治区“十三五”扶贫规划、农发行金融扶贫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聚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重点支持自治区各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贫困旗县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旗县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本文首先阐明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的出发点和思路,分析贫困产生的原因,说明政策性金融扶贫的理论依据,阐述金融与扶贫的关系。其次根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的发展进程、业务特点和经营现状,分析农发行内蒙古分行作为国家三大政策性银行中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脱贫攻坚的职能及业务重点,以及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扶贫信贷业务现有能力分析和业务发展战略定位。重点是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支持脱贫攻坚的SWOT分析:对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扶贫业务的地区特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研究,找到对比其他金融机构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对农发行扶贫信贷业务经营战略进行增长型战略的定位选择。通过分析结果,本文认为:农发行内蒙古分行作为内蒙古地区支持政策性金融扶贫的重要金融机构,战略地位重要,在开展扶贫信贷业务的过程中,要坚持增长型经营战略。通过聚焦增长型战略,一是依托良好的政策环境,聚焦国家脱贫攻坚方针、自治区政策有利环境,发挥政策性银行补短板作用;二是结合扶贫信贷资金需求,为贫困地区弱势领域提供资金需求;三是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从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小微企业发展等贫困地区亟待发展的民生领域,促进社会保障不断完善,从而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与价值。
闫俊[3](2011)在《基层农业政策性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何解决国民的吃饭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永恒话题,通俗的讲,正是由于吃饭问题,才造成了农民运动,从而推动了王朝交替,历史更迭。应该认识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个极其庞大和复杂的问题,它的解决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统筹和协调各方面因素,综合运用各种办法和工具,通过存量改革与增量渐进的方式来逐步缓解和改善。一般说来,“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离不开技术改造、政府扶持和资金投入;单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资金的投入离不开农村金融系统的支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家为了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立的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建行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承担了不同的历史重任,在解决农民“打白条”,保护农民利益;解决农业政策性融资问题,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解决农业小企业、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新农村建设等信贷支持问题,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促进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如何发展自己的新业务,如何增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任务的有效实现,促进“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更好地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柱和骨干作用,是本文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基层农发行—锡盟分行自身业务发展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制约基层农发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意见,为基层农发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办法和途径。
游栋明[4](2010)在《基于金融功能观视角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政策性银行是世界各国政府用于干预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的主要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历经数次改革,近年来除了继续保留粮食储备和保护价收购政策性贷款外,专门开拓商业性贷款而非政策性贷款业务,不能发挥其农业政策性银行应有的功能。国内外研究有较多成果,肯定了农业政策性银行制度的重要性,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如何进行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尚缺乏系统研究,因此在理论上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目前农发行在综合开发性金融理论的指导下转型,忽视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开拓,偏离了政策性银行的办行宗旨,引起学术界较大的争议。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研究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如何进行功能拓展和体制创新,如何更好地开拓农业政策性信贷服务,协助政府更好地促进大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社会目标。并希望通过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的研究,为政府及农发行领导层对农发行转型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文章基于金融功能观的视角,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外部环境出发,认为农村金融市场最主要缺少的是农发行农业政策性信贷功能的发挥,而对此功能的需求提出了要对农发行进行功能拓展和体制创新,以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金融功能观的视角出发,运用混合经济、分工、交易费用和制度创新等理论,对国内外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进行比较分析,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统计和调查分析,提出了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并对其进行理论论证,再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证明农发行进行体制创新和功能拓展的可行性,接着用问卷调查法取得专家意见,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影响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体制创新的对策和配套措施。按照研究思路,得出以下结论:一、根据混合经济和分工理论,农村金融市场应综合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配置信贷资金资源,并且农业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间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和配合才更有效率二、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不全,体制有缺陷。用统计和调查研究方法分析表明,我国初期的农发行属于计划经济体制,越了财政之位,2004年之后的农发行属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主业偏向了商业性信贷,错了商业银行之位,均有缺陷,不能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的不足,不符合世界经济规律和国情。市场失灵的外部环境和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弊端引致了体制创新的要求。三、提出农发行体制创新目标模式是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是多功能、低风险、以扶持大农业为主、自主性强、计划与市场手段适当配合、政策性风险基金作保障、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农发行应有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功能和职责,进行体制创新并开拓农业政策性贷款业务。提出体制创新目标的任务是要弥补农村金融市场失灵、保证农产品供应和生态安全、提高就业、维护社会公平稳定,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四、通过调查问卷和专家访谈,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体制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为:农发行业务的政策规定,农发行政策性贷款范围小,农业信贷的政策优惠,农发行机构网点和人员少,财政对政策亏损是否补贴,企业与农民信用意识不强6个主要因素。五、提出实现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路径设计主要有: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供应和“生态安全”的战略创新;对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理论边界、规模边界和业务边界进行重新界定,认为农业政策性贷款的规模受到风险基金、盈利能力和风险损失率的限制;农业政策性银行应拓展扶持、逆向选择、诱导、辅助和服务功能;农发行的内部要有明确的分工,应分设两个部门分别经营政策性信贷和商业性信贷业务,把责权利重心和信贷审批权下放;应坚持农业政策性银行制度,完善内部考核和奖惩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信贷风险防范体制,进行抵押担保体制创新,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提出非拍卖式的农地租金抵押贷款制度创新设计方案,完善征信体系。六、提出实现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配套措施主要有:加强农业政策与农业政策性银行制度的配合,建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完善农村信用环境,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风险基金补偿机制和理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外部关系。总之,农业政策性银行是世界各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金融功能观视角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现象严重的外部环境提出了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的需求,而该功能由农发行来承担效率更高,效果更佳,因此农发行应进行多功能、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本文认为农发行的目标应定位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供应和生态安全,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的不足,通过放宽信贷条件,接受特殊的抵押担保方式,设立风险准备基金等措施,尽力帮助那些获得商业贷款困难的合格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向他们提供农业政策性贷款,增加我国大农业的信贷资本投入,从而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基于上述研究,本文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理论上创新性地提出并界定了农业政策性贷款的规模边界。认为农业政策性贷款的规模要受到财政风险补贴基金、农业政策性银行盈利金额和风险损失率三个因素的限制。二是把层次分析法引入到对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研究领域,分析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三是提出并论证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的目标模式: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张海乐[5](2007)在《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4年至2007年连续四个中央一号文件,已就农村金融改革和体系的建立描述了简括的框架。如何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信贷支持作用,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从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的现实状况出发,描述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演变轨迹及现状:系统地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农业发展银行发展的目标趋向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本文在对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全面的勾画出了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的基本框架和目标模式。提出在业务范围的定位上,按照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区位特点,确定各自的业务范围:在组织机构体系上,在经济发达地区按照经济区域设置机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按照行政区域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机构体系;在资金来源上,提出将邮政储蓄资金划归农业政策性银行运用,同时大力推行市场化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在资金运用上,要向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高科技产业发展方面倾斜。并以提出建议对策为切入点提出了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要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这样,农业发展银行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侯锐[6](2006)在《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己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工农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农业不再为工业发展提供积累,农业成为接受“补助”的部门,而不是受“挤压”的部门。从经济发展来看,中国在总体上已具备了反哺农业的实力,农业需要合理的支持。但加入WTO后,中国农业必须在世贸规则下,构建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同时,还要注重农业支持实施的方式和效果,使其真正起到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新阶段农业支持政策的理论进行研究分析,针对中国农业发展“瓶颈”,找出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基本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我国己经或将要采取的农业支持政策进行绩效评价,最后提出中肯实效的政策建议。 论文在借鉴与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下,深入研究,力争在理论上归纳和论证国际上农业支持政策的经济学理论,分析新阶段中国运用农业支持政策的背景与客观条件;在方法上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农业生产支持政策与价格支持政策对农业生产者的影响以及国家财政对农业支持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在案例上着重对粮食直接补贴模式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在宏观上通过判断新阶段农业支持特征,建立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在政策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各级政府制定农业支持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论文共分八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至三章,属总论部分。第一章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来论述本文研究的范围及其必要性。第二章是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深入剖析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如美国、欧盟及日本农业支持政策,从而寻求对我国农业支持政策改革具有借鉴与启示意义的有益经验。第三章是在经验事实描述的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政策的发展进行历史考察和现状评价。第二部分为第四章至第七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第四章详细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供给与效益,运用DEA模型探讨了支农支出的政策效率。第五章详尽阐述了在WTO背景下,我国粮食直接收入补贴政策的运作方式、对农民收入和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六章则运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福利分析等手段对农业价格支持政策进行实证研究。第七章是从规范经济学的角度对农业支持政策制定和执行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最终落脚于对我国农业支持政策制定、实施的指导。第三部分为第八章,是结论部分,在提出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目标及发展思路的基础
刘颖[7](2006)在《市场化形势下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第一大国,粮食流通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明显滞后。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应坚持市场化取向,充分发挥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国家有效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型粮食流通体制。本文重点研究了目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粮食补贴方式、粮食储备体系建设、粮食流通的金融支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以及粮食加工业的发展等。主要研究内容为: 1.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以制度变迁的经济理论为基础,对粮食流通体制变迁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分析评价了我国粮食流通的制度变迁过程以及国外粮食流通体制的特点,总结了国外粮食流通体制对我国的启示。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化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应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思路。 2.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分析了粮食市场结构和粮食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并通过对我国粮食供求因素、粮食价格波动以及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研究,提出完善我国粮食价格及其形成机制的思路。 3.粮食风险基金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在剖析粮食风险基金政策的基础上,提出粮食风险基金政策改进与完善的建议。通过我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主要政策及直接补贴政策的效应分析,归纳了直接补贴政策执行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粮食直补的对策。 4.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归纳了影响储备规模的因素,以实现粮食安全和节约储备成本为目标,建立了粮食储备规模模拟模型,分析可供选择的我国专项储备粮应保持的适宜规模。同时剖析了我国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为主体的粮食储备体系的特征和缺陷,进而提出健全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对策建议。 5.粮食流通的金融支持。农业发展银行是粮食信贷资金发放与管理的主办银行,通过分析粮食信贷资金管理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提出粮食信贷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战略,探索了粮食信贷的营销与管理方式创新的途径,对需要协调的粮食信贷资金管理中的重大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6.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分析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目标与路径;研究了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特点,提出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实现形式;在深入分析粮食财务挂帐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化解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财务挂帐的政策建议。
阚德梅[8](2004)在《江苏省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是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需要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作用。为了更早地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农业发展银行必须不断调整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加强对风险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把风险管理提高到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努力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从分析国内外风险管理先进理论的发展历程入手,借鉴其先进经验,结合江苏省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实际,深入分析了江苏省农业发展银行信贷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运用国内外风险管理的理论深刻剖析了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带来的隐患。并结合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风险管理的特点和江苏省粮棉购销市场放开的实际,分析了江苏农业发展银行在全国首创的等级行管理经验,以及在全国执行较早的规范化管理和信用等级评定的风险管理办法,深入分析了市场波动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本文综合运用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投资学、管理学、财务管理以及市场营销学的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一些观点:一是把国内外风险管理的一般理论与农业发展银行这一特殊的政策性金融的风险管理结合起来,在借鉴中又有创新。着重分析了当前江苏省农业发展银行面临的政策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波动风险,并分析了目前随着粮棉市场的放开,信贷风险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异。特别是库存风险转化为挂帐风险,经营风险转化为市场波动风险,信贷风险转化为财政风险等;二是运用信用风险的标准法、内部评级法、操作风险的基本指标法、等级行管理办法等分析方法,在分析了江苏省农业发展银行风险管理的方法时,深入分析了该方法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三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着重分析了江苏省农发行应如何防范和化解目前面临的非保护价粮食购销形成的市场波动风险。
万崇实,郭先万,张晓峰[9](2003)在《泸州市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实践与启示》文中指出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中,如何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三老”问题,争取地方政府和各部门对农发行工作的支持,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从而保全银行信贷资产是当前农发行面临的重要课题。农发行泸州市分行在粮改中采取积极主动参与,“疏”而不“堵”,“严”而不“死”,“扶”而不“弃”的作法,妥善处理了粮改中的各种矛盾,实现了“企业减亏、财政减负、银行增效”的改革目标,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产区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路子。
孔志勇[10](2003)在《新形势下农发行支持非保护价业务发展的思考》文中提出由于我国加入WTO和粮食实行非保护价政策的出台,我国农业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农业发展银行应针对此局面,从自身职能出发,发挥其作用。具体表现为:一、农发行要利用政府已创造出的外部有利环境;二、优先扶持条件好和开展多种农产品经营的企业;三、加内部管理,提高自身工作效率。
二、赤峰市分行大力支持非保护价粮食收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赤峰市分行大力支持非保护价粮食收购(论文提纲范文)
(1)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战略的内涵 |
二、农业政策性银行 |
三、SWOT分析方法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发展战略理论 |
二、竞争战略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发展现状及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简介 |
一、成立背景 |
二、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主要业务和发挥的作用 |
第二节 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发展现状 |
一、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财务经营状况 |
二、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与同业的比较 |
第三节 内部环境分析 |
一、组织机构设置 |
二、法人治理结构 |
三、风险防范机制 |
第四节 外部环境分析 |
一、宏观环境分析 |
二、行业环境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现有战略分析 |
第一节 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现有战略概况 |
一、粮油收购等传统信贷业务仍然是资金主要投向 |
二、大力发展以购销储贷款为主的贷款业务 |
三、存款组织长期依赖拨补性资金的自然增长 |
四、业务发展主要依靠政策优势 |
第二节 现有战略存在的问题 |
一、业务萎缩导致功能弱化 |
二、资产与负债约束失衡 |
三、资金可持续发展不足 |
四、信贷资产结构不合理 |
五、风险管理不完善 |
第三节 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战略借鉴 |
一、国外政策性银行的概况 |
二、国外政策性银行的战略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发展战略优化选择 |
第一节 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SWOT分析 |
一、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的优势 |
二、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的劣势 |
三、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面临的机遇 |
四、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的发展目标与战略定位 |
一、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的发展目标 |
二、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的战略定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的战略实施 |
第一节 实施原则 |
一、把握政策性原则 |
二、增强政策性金融的功能 |
三、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 |
第二节 加快外部的保障与支持 |
一、加快农业政策性金融立法 |
二、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
第三节 拓展多元稳定的筹资渠道 |
一、资金来源拓展 |
二、资金运用管理 |
第四节 调整业务结构,加强信贷管理 |
一、构建合理的信贷投放机制 |
二、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 |
三、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
第五节 强化内部管理 |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
二、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
第六节 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
一、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 |
二、加快建立风险监测和风险预警机制 |
三、遵循业务发展规律,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扶贫信贷业务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相关理论基础 |
1.3.1 战略管理与战略分析 |
1.3.2 贫困陷阱理论 |
1.3.3 脱贫攻坚工程 |
第二章 中国扶贫工作开展和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成立背景 |
2.1 中国扶贫工作的历史背景 |
2.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发展历程 |
2.2.1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成立背景 |
2.2.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发展阶段 |
第三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扶贫信贷业务发展路径 |
3.1 内蒙古自治区脱贫攻坚现状 |
3.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政策性金融扶贫发展 |
3.2.1 内蒙古分行政策性金融扶贫发展原因 |
3.2.2 内蒙古分行政策性金融扶贫职能 |
3.2.3 政策性金融扶贫信贷业务主要类型 |
3.2.4 扶贫信贷业务主要模式 |
3.3 内蒙分行扶贫信贷业务外部环境PEST分析 |
第四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扶贫信贷业务现有能力分析 |
4.1 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扶贫贷款总体情况 |
4.2 扶贫信贷资金结构 |
4.3 全区各盟市扶贫贷款情况 |
4.4 扶贫信贷资金质量 |
第五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扶贫信贷业务经营战略定位 |
5.1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扶贫信贷业务SWOT分析 |
5.1.1 内蒙古分行扶贫信贷业务发展优势 |
5.1.2 内蒙古分行扶贫信贷业务发展劣势 |
5.1.3 扶贫信贷业务发展的机遇 |
5.1.4 扶贫信贷业务发展面临的威胁 |
5.2 内蒙古分行扶贫信贷业务的战略定位 |
5.3 内蒙古分行扶贫信贷业务聚焦增长型战略的内涵 |
5.3.1 依托国家政策优势,集中深入发展政策性业务 |
5.3.2 聚焦重点领域、区域的信贷资金需求,精准对接 |
5.3.3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创造良好社会效益,提高社会影响力 |
第六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扶贫信贷业务经营发展措施 |
6.1 坚持扶贫工作与国家政策精准对接 |
6.2 强化扶贫信贷资源倾斜,加大扶贫贷款投放力度 |
6.3 积极配合政府开展惠民工程,提高扶贫工作社会效益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层农业政策性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锡盟分行业务发展现状评述 |
2.1 农发行锡盟分行业务发展历史回顾 |
2.1.1 农业发展银行成立背景 |
2.1.2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发展阶段 |
2.1.3 农发行锡盟分行业务发展历史 |
2.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锡盟分行业务发展现状 |
2.2.1 业务产品简介 |
2.2.2 业务发展概况 |
2.3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锡盟分行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锡盟分行业务发展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策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金融环境分析 |
3.2 业务环境分析 |
3.2.1 业务特征分析 |
3.2.2 业务竞争环境分析 |
3.2.3 业务发展趋势分析 |
3.3 挑战与机遇分析 |
3.3.1 发展的机遇 |
3.3.2 面临的挑战 |
第四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锡盟分行业务发展条件分析 |
4.1 业务发展基础条件分析 |
4.2 业务发展优劣势分析 |
4.2.1 优势分析 |
4.2.2 劣势分析 |
第五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锡盟分行业务发展战略选择 |
5.1 SWOT分析 |
5.1.1 WT战略:专司政策性业务,增加新的农业政策性业务品种 |
5.1.2 WO战略:侧重政策性业务,强化基层服务和建设 |
5.1.3 ST战略: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协同发展 |
5.1.4 SO战略:对农发行进行商业化改造,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 |
5.2 锡盟分行业务发展战略定位 |
5.3 锡盟分行业务发展策略选择 |
第六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锡盟分行业务发展战略实施措施 |
6.1 巩固和拓展农业政策性业务策略 |
6.2 稳步推进商业性贷款业务策略 |
6.3 强化和完善农发行金融服务手段策略 |
6.4 强化风险防控策略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金融功能观视角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标、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目标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研究对象、内容与可能的创新 |
1.4.1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
1.4.2 本论文可能创新 |
2 基础理论、概念与国外经验 |
2.1 市场失灵、国家干预与混合经济理论 |
2.1.1 市场失灵理论 |
2.1.2 国家干预理论 |
2.1.3 政府失灵理论 |
2.1.4 混合经济理论 |
2.2 金融功能观和金融机构观理论 |
2.2.1 金融功能观 |
2.2.2 金融机构观 |
2.2.3 金融功能观与金融机构观的比较 |
2.3 分工、租值耗散与交易费用理论 |
2.3.1 分工理论 |
2.3.2 农村金融市场的分工 |
2.3.3 租值耗散与交易费用理论 |
2.4 制度创新与网络理论 |
2.4.1 制度创新理论 |
2.4.2 金融制度创新理论 |
2.4.3 网络理论 |
2.5 农业政策性银行及其体制的概念 |
2.5.1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农业政策性贷款的概念 |
2.5.2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的概念 |
2.6 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与体制的经验 |
2.6.1 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功能完善 |
2.6.2 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体制健全 |
3 政策目标、农村金融环境与农发行体制 |
3.1 "三农"政策目标 |
3.1.1 粮食安全目标 |
3.1.2 农业政策目标 |
3.1.3 农民增收目标 |
3.1.4 建设新农村目标 |
3.1.5 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
3.2 农村金融外部环境 |
3.2.1 农村金融的政策要求 |
3.2.2 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工 |
3.2.3 农村金融的功能 |
3.2.4 农村金融体制 |
3.3 农发行计划化体制及功能演化 |
3.3.1 农发行多领域计划体制及功能演化(1994—1997) |
3.3.2 农发行单领域计划体制及功能演化(1998—2004) |
3.4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及功能演化 |
3.4.1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改革(2004- ) |
3.4.2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的经营状况 |
3.4.3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的功能演化 |
3.4.4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的经营业绩与缺陷 |
3.4.5 农发行市场化的体制分析 |
3.4.6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的错位 |
3.5 农发行体制的功能缺陷分析 |
3.5.1 计划化体制功能缺陷分析 |
3.5.2 市场化体制功能缺陷分析 |
3.5.3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缺陷分析 |
3.5.4 农发行机构的缺陷分析 |
3.6 市场化体制缺陷的典型调查 |
3.6.1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弊端多方面的调查 |
3.6.2 农业政策性银行政策性信贷业务问卷调查 |
3.6.3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弊端引致体制创新要求 |
4 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与体制创新目标模式 |
4.1 外部环境对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和体制的需求 |
4.1.1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主要功能 |
4.1.2 政策目标提出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需求 |
4.1.3 农村金融外部环境提出政策性银行功能需求 |
4.1.4 农发行适宜承担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 |
4.1.5 政策性银行功能缺失提出农发行体制创新要求 |
4.1.6 农发行体制错位引发体制创新需求 |
4.1.7 政策目标与外部环境冲突引发农发行体制创新需求 |
4.2 目标模式设计: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 |
4.2.1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
4.2.2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划分为5种模式 |
4.2.3 目标模式: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 |
4.2.4 体制创新目标的理论分析 |
4.3 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任务 |
4.3.1 弥补农村金融市场失灵 |
4.3.2 保证农产品供应和生态安全 |
4.3.3 提高就业、维护社会公平稳定 |
4.3.4 满足城乡居民小康生活水平 |
4.3.5 风险可控和可持续发展 |
4.3.6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
4.4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立论依据 |
4.4.1 体制目标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
4.4.2 体制目标是政府农业政策的需要 |
4.4.3 体制目标是金融改革的需要 |
4.4.4 我国更需要计划结合市场的农发行 |
4.5 农发行创新能力案例分析一以开拓农业小企业贷款为例 |
4.5.1 选择农业小企业贷款作为案例分析对象的原因 |
4.5.2 农发行农业小企业贷款业务概况 |
4.5.3 农发行创新能力体现—农业小企业贷款案例介绍 |
4.5.4 农发行创新能力分析—农业小企业贷款案例分析 |
4.5.5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
5 实现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制约因素分析 |
5.1 实现体制创新的内部制约因素 |
5.1.1 确定内部制约因素的准则层一级指标 |
5.1.2 确定内部制约因素的指标层二级指标 |
5.2 实现体制创新的外部制约因素 |
5.2.1 确定外部制约因素的准则层一级指标 |
5.2.2 确定外部制约因素的指标层二级指标 |
5.3 实现体制创新制约因素的重要性排序 |
5.3.1 对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问卷调查 |
5.3.2 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计算 |
5.3.3 准则层指标的计算 |
5.3.4 二级指标层指标的计算 |
5.3.5 体制创新制约因素一、二级指标的总排序 |
5.4 实现体制创新制约因素的总结分析 |
5.4.1 实现体制创新一级制约因素总结分析 |
5.4.2 实现体制创新主要二级制约因素总结分析 |
5.4.3 实现体制创新次要二级制约因素总结分析 |
6 实现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路径设计 |
6.1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战略创新 |
6.1.1 保证"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供应和"生态安全" |
6.1.2 农发行转型为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 |
6.1.3 农发行转变为多功能的农业政策性银行 |
6.1.4 从依赖国家财政补贴转变为依赖风险控制 |
6.1.5 从扶持城市发展改变为扶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
6.1.6 从保本微利和盈利目标转变为综合效益最大化 |
6.2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边界创新 |
6.2.1 农业政策性贷款的理论边界 |
6.2.2 农业政策性贷款的规模边界 |
6.2.3 农业政策性贷款的业务边界 |
6.2.4 农业商业性贷款的业务边界 |
6.3 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的拓展 |
6.3.1 扶持功能的拓展 |
6.3.2 逆向选择功能的拓展 |
6.3.3 诱导功能的拓展 |
6.3.4 辅助功能的拓展 |
6.3.5 服务功能的拓展 |
6.4 农业政策性银行组织体系创新 |
6.4.1 复合机构组织体系的完善 |
6.4.2 农发行内部应分工为两部门管理模式 |
6.4.3 农发行责权利重心下移至分支行 |
6.5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制度创新 |
6.5.1 经营制度创新 |
6.5.2 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 |
6.5.3 内部监督考核体制的完善 |
6.5.4 农业政策性银行法制创新 |
6.6 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体制创新 |
6.6.1 信贷风险防范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
6.6.2 信贷风险防范体制的完善 |
6.6.3 抵押担保体制创新的路径设计 |
6.6.4 信贷风险防范制度的创新 |
6.6.5 完善征信系统功能 |
7 实现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配套措施 |
7.1 加强农业政策与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的配合 |
7.1.1 农业政策与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配合的必要性 |
7.1.2 农业政策要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 |
7.1.3 农业政策与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配合的措施 |
7.2 建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
7.2.1 建立为农村信用提供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 |
7.2.2 建立企业互助担保基金 |
7.2.3 诱导企业间组织联合担保体系 |
7.3 完善农村信用环境 |
7.3.1 加强社会的信用教育 |
7.3.2 完善农村信用环境提升信用价值 |
7.3.3 运用信用激励机制提升信用价值 |
7.3.4 完善农村法制建设 |
7.4 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风险基金补偿机制 |
7.5 理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外部关系 |
7.5.1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
7.5.2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政府财政部门的关系 |
7.5.3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客户的关系 |
7.5.4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代理行社的关系 |
7.5.5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银监会的关系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二、论文写作思路 |
三、研究主要内容和解决的问题 |
四、创新点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三农”问题面临着巨大困难 |
1.1.2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发展是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
1.2 对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的理论基础 |
1.3.1 政策性金融组织与商业性金融组织的关系问题 |
1.3.2 有关农业政策性银行产生和发展的理论 |
1.3.3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功能与特点 |
1.3.4 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的现实背景 |
1.4 学术界关于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研究概况 |
1.4.1 国外学术界关于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研究概况 |
1.4.2 国内学术界关于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问题研究概况 |
1.4.3 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问题研究评析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及框架 |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2 本文的基本思路 |
1.5.3 分析框架 |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产生、发展及运行现状 |
2.1 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产生 |
2.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与组织形式 |
2.2.1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 |
2.2.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组织形式 |
2.3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现状 |
第三章 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3.1 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1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治理结构不科学 |
3.1.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行机制不健全 |
3.1.3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监管机制亟待完善 |
3.1.4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经营业绩较差 |
3.2 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评价 |
3.2.1 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及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评价 |
3.2.2 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现代银行机构的评价 |
3.2.3 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评价的总结 |
3.3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存在问题的根源 |
3.3.1 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性质和功能研究存在的问题根源 |
3.3.2 从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行环境研究存在问题的根源 |
3.4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的目标趋向 |
4.1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组织改革的基本原则 |
4.2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组织发展的目标趋向 |
4.2.1 明确界定业务职能 |
4.2.2 健全和理顺组织机构 |
4.2.3 拓宽政策性资金来源渠道,规范资金来源 |
4.2.4 合理运用资金 |
4.3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组织改革目标实现的可行性 |
第五章 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的具体措施 |
5.1 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的具体措施 |
5.1.1 进行业务的重新界定、拓宽服务领域 |
5.1.2 进行机构整合 |
5.1.3 规范业务运作程序和模式 |
5.1.4 强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内部体制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现代银行制度建设 |
5.1.5 加大政府职能改革和转换力度 |
5.1.6 加强政策性金融法制建设以保障政策性银行的稳步发展 |
5.2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发展要全面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5.2.1 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建设 |
5.2.2 支持作物良种培育推广,加快种植业战略性结构调整 |
5.2.3 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条件 |
5.2.4 支持农村城镇和乡村集居工程建设,加快农村村镇改造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农业支持政策是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
(二) 农业支持政策关乎国计民生 |
(三) 完善农业支持政策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四) 完善农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推动农村全面发展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 国外研究动态 |
(二) 国内研究动态 |
三、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一) 基本思路 |
(二) 研究目标 |
(三) 研究方法 |
(四) 论文结构 |
四、主要创新点 |
(一) 利用欧拉定理充分论证了对农业支持的必要性 |
(二) 利用 DEA模型,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率 |
第一章 中国实施农业支持政策的必要性 |
一、理论基础 |
(一) 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
(二) 农业的基础地位 |
(三)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公共物品”属性 |
(四) 农业的高风险性 |
(五) 我国农业资源相对缺乏 |
(六) 入世后我国农业面临的特殊国际环境 |
二、欧拉定理分析与证明 |
(一) 欧拉定理 |
(二) 中国农业报酬特征 |
(三) 农业需要补偿 |
三、转移支付分析 |
(一) 转移支付理论 |
(二) 农民纯收入偏低需要转移支付 |
第二章 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政策及其启示 |
一、美国对农业的支持政策 |
(一) 美国农业支持政策变革 |
(二) 现阶段美国农业生产、价格和收入支持政策 |
(三) 农产品贸易支持政策 |
(四) 支持农业发展的其它政策 |
二、欧盟对农业的支持政策 |
(一) 1960-1970年代的农业支持政策 |
(二) 1970-1990年代的改革 |
(三) 1990年代改革 |
(四) 2000年议程改革 |
(五) 2002年 CAP改革 |
三、日本对农业的支持政策 |
(一) 战后日本三个阶段的农业政策 |
(二) 日本农业支持政策的具体内容 |
四、启示 |
(一) 农业支持目标要适应经济环境 |
(二) 根据本国实际制定可行的农业支持政策 |
(三) 农业支持政策法律化以及法律保障下的项目化 |
(四) 农业支持政策要注重农村社会发展 |
(五) 农业支持政策注重可持续发展 |
(六) 农业支持政策注重提高农民收入 |
(七) 建立完善的政策执行主体 |
(八) 建立以农业保险为核心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 |
第三章 中国农业支持政策变迁 |
一、农业支持政策变迁:1949-1978 |
(一) 改革开放以前农业支持政策变迁的回顾 |
(二) 农业政策对农业的支持 |
二、农业支持政策变迁:1979-2001 |
(一) 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
(二) 农业投入政策 |
(三) 流通支持政策变迁 |
三、农业支持政策变迁:2002- |
(二) 改革土地制度 |
(三) 户籍制度有所松动 |
(四) 农业财政投入政策实现根本性转变 |
四、现阶段我国农业支持政策存在问题解构 |
(一) 农业支持政策目标不能适应形势 |
(二) 农业支持和保护程度偏低 |
(三) 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 |
(四) 农业支持效率不高 |
(五) 农业支持政策缺乏法规指导 |
(六) 农业支持方式单 |
(七) 农业科研经费偏低 |
(八) 农业缺乏金融体系支持 |
第四章 中国财政支农资金的供给、效益与效率 |
一、财政支农支出变化:总量与结构 |
(一)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增加 |
(二)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农支出在波动中上升 |
(三) 各项财政支农支出变动趋势各异 |
二、财政支农支出的影响 |
(一) 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
(二) 支农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
(三) 对粮食生产影响 |
三、财政支农支出的效益分析 |
(一) 支农支出的效益分析 |
(二) 财政支农支出资金产出率分析 |
四、财政支农支出的效率: DEA模型分析 |
(一) DEA模型 |
(二) 财政支农支出DEA评价模型 |
(三) 对财政支农支出的评价 |
第五章 农业收入支持政策分析:以粮食直补政策为例 |
一、粮食直补政策的运行背景及运作方式 |
(一) 粮食直补政策实施的重要性 |
(二) 粮食直补政策的背景 |
(三) 粮食直补政策的运作方式 |
二、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效果 |
(一) 农民对粮食直补的反映 |
(二) 粮食直补的实际效果 |
(三) 粮食直补的乘数理论分析 |
三、对粮食直补政策的建议 |
(一) 粮食直补存在的问题 |
(二) 对粮食直补的政策建议 |
第六章 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分析 |
一、主要农产品价格变动趋势 |
(一) 实施牌价控制阶段(1949-1952) |
(二) 统购统销阶段(1953-1978) |
(三) 双轨制阶段(1979-1992) |
(四) 敞开价收购,保护价制度阶段(1993-2003) |
(五)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流通体制的探索阶段 |
二、农产品价格变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
(一) 农民收入波动的阶段特征 |
(二) 粮食价格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定量分析 |
(三) 粮食价格变动对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影响 |
(四) 粮食价格变动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回归分析 |
三、农产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分析 |
(一) 粮价变动对农民生产投入的影响 |
(二) 价格变动对农业生产行为的动态影响:蛛网模型分析 |
第七章 农业支持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
一、“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寻求稳定的农业支持政策 |
二、农业支持政策制定的经济学分析 |
(一) 农业支持政策目标的确定 |
(二) 农业支持政策工具的选择 |
(三) 农业支持政策制定的宏观模型 |
(四) 农业支持政策制定的微观基础:农户的反应 |
三、农业支持政策执行的经济学分析 |
(一)“小集体”主义 |
(二) 代理问题 |
四、规范政府农业支持政策的形成 |
第八章 新阶段完善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的构想 |
一、中国农业支持新阶段的判断 |
(一) 从“以农补工”到“以工补农” |
(二) 从“参与 WTO”到“融入 WTO” |
(三) 从“农业的政策性衰退”到“农业的政策性恢复” |
二、完善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的目标和思路 |
(一) 农业支持与农业保护的界定 |
(二) 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的目标与思路 |
三、完善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对策 |
(一) 充分利用 WTO政策的允许空间,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
(二) 实施直接收入补贴 |
(三) 财政支农项目的选择要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 |
(四) 支持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
(五) 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良种工程等 |
(六) 继续实施对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支持政策 |
(七) 逐步推行农业支持项目法制化管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市场化形势下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
第2章 我国粮食流通的制度变迁 |
2.1 制度变迁的经济理论 |
2.2 粮食流通体制变迁的原因解释 |
2.3 我国粮食流通的制度变迁过程 |
第3章 国外粮食流通体制比较 |
3.1 美国的粮食流通体制 |
3.2 欧盟的粮食流通体制 |
3.3 日本的粮食流通体制 |
3.4 印度的粮食流通体制 |
3.5 国外粮食流通体制模式的启示 |
3.6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 |
第4章 粮食价格的形成机制 |
4.1 市场结构理论 |
4.2 粮食市场结构 |
4.3 影响粮食价格的供求因素 |
4.4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
4.5 粮食价格支持政策 |
4.6 完善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思路 |
第5章 粮食流通的财政支持机制 |
5.1 粮食风险基金政策的历史沿革 |
5.2 粮食风险基金政策的改进与完善 |
5.3 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第6章 粮食储备体系建设 |
6.1 我国专项储备粮规模的确定 |
6.2 中央储备粮体系建设 |
6.3 地方储备粮体系建设 |
6.4 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6.5 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建设的建议 |
第7章 粮食流通的金融支持 |
7.1 农业发展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
7.2 粮食信贷资金管理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
7.3 粮食信贷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战略 |
7.4 粮食信贷的营销与管理方式的创新 |
7.5 粮食信贷资金管理中的重大关系 |
第8章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
8.1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目标与路径分析 |
8.2 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
8.3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财务挂帐的形成与化解 |
案例: |
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组建分析 |
第9章 粮食加工业的发展 |
9.1 粮食加工与粮食流通 |
9.2 粮食加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
9.3 国外粮食加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
9.4 我国粮食加工业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
9.5 发展粮食加工业的政策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江苏省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金融风险概念界定与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
2.1 金融风险的概念 |
2.1.1 风险与不确定性 |
2.1.2 风险与波动性 |
2.1.3 风险与损失 |
2.1.4 风险与可能性 |
2.1.5 风险和风险暴露 |
2.2 金融风险的分类 |
2.3 金融风险管理的作用 |
2.3.1 金融风险管理对微观金融主体的作用 |
2.3.2 内控体制对金融风险管理的意义 |
2.4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发展 |
2.4.1 资产风险管理 |
2.4.2 负债风险管理 |
2.4.3 资产负债风险管理 |
2.4.4 全面风险管理的提出 |
2.5 《巴塞尔协议》对风险管理的影响 |
2.5.1 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 |
2.5.2 第二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 |
2.5.3 第三支柱:市场纪律 |
第3章 江苏省农业发展银行的概况与面临的信贷风险分析 |
3.1 江苏省农发行的概况 |
3.2 江苏省农发行取得的成效 |
3.3 江苏省农发行面临的信贷风险 |
3.3.1 江苏省农发行面临的信贷风险的种类 |
3.3.2 农发行信贷风险呈现的特点 |
3.3.3 江苏省农发行信贷风险的新变化 |
第4章 江苏省农发行信贷风险的成因与隐患分析 |
4.1 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
4.2 江苏省农发行信贷风险带来的隐患 |
第5章 江苏省农发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研究 |
5.1 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分析 |
5.1.1 标准法 |
5.1.2 内部评级法(IRB法)-信用等级评定方法 |
5.1.1.1 对外信用风险防范和控制现状 |
5.1.1.2 对企业信用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区别对待 |
5.1.1.3 江苏省农发行等级评定的风险管理方法尚有不足和需完善的地方 |
5.1.1.4 江苏省农发行等级评定的风险管理方法具体完善措施 |
5.2 操作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
5.2.1 操作风险的基本指标法模型分析 |
5.2.2 等级行管理办法(对农发行) |
5.2.2.1 具体对县支行的考核办法 |
5.2.2.2 江苏省农发行等级行管理带来的成效 |
5.2.2.3 江苏省农发行等级行风险管理尚存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
5.2.2.4 江苏省农发行等级行风险管理具体完善措施 |
5.2.3 江苏省农发行规范化管理考核办法 |
5.2.3.1 江苏省农发行规范化管理考核办法的基本内容 |
5.2.3.2 执行好规范化管理考核办法必须注意和完善的地方 |
5.3 市场波动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赤峰市分行大力支持非保护价粮食收购(论文参考文献)
- [1]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发展战略研究[D]. 寇丹.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扶贫信贷业务经营战略研究[D]. 张凯.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3]基层农业政策性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闫俊. 内蒙古大学, 2011(01)
- [4]基于金融功能观视角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研究[D]. 游栋明.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1)
- [5]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D]. 张海乐. 郑州大学, 2007(05)
- [6]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研究[D]. 侯锐.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 [7]市场化形势下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研究[D]. 刘颖.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 [8]江苏省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阚德梅. 西南交通大学, 2004(04)
- [9]泸州市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实践与启示[J]. 万崇实,郭先万,张晓峰. 西南金融, 2003(11)
- [10]新形势下农发行支持非保护价业务发展的思考[J]. 孔志勇.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3(05)
标签:政策性银行论文;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论文; 农业政策论文; 农村金融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