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颅脑外伤伴高眼压症误诊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郭化芳[1](2020)在《青睫综合征患者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青睫综合征患者视野损害的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目的:探讨青睫综合征患者视野损害的特点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对2013年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68例78眼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是否发生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将其分为2组,A组(发生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18例22眼,B组(未发生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50例56眼,再将A组中单眼患者记为a组,B组中单眼患者记为b组,记录性别、年龄、单/双眼别、病程、发作时眼压、视野检查结果,分析A组视野损害的特点,并对A、B两组视野损害相关因素及a、b两组的眼压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的A组有18例(22眼),占28.21%,其中视野损害早期6眼,占27.27%;中期7眼,占31.82%;晚期9眼,占40.91%;将病程和视野损害M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呈显着正相关(P<0.001);A、B两组进行性别、年龄、单/双眼别、病程及发作期眼压比较,结果显示A组的病程明显长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性别、年龄、单/双眼别及发作期眼压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P=0.827,0.141,0.437,0.939)。对a、b两组是否具有眼压交叉现象进行非参数统计的秩和检验,u=-4.432,p<0.00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眼压交叉现象明显多于a组。结论:青睫综合征会发生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病程长的青睫综合征患者更容易发生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其视神经损伤由于反复发作高眼压的积累效应和继发小梁网功能损伤所致,因此疾病应早期诊断并规范治疗。第二章青睫综合征患者眼压动态变化特点目的:探讨典型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从发作期到间歇期的眼压动态变化特征。方法:研究纳入17例典型的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患者,记录每一位患者发作期的随机眼压,并在明确其处于间歇期时进行习惯体位法24小时眼压监测。根据测量值绘制眼压曲线及折线图,计算出17例患者的平均眼压、眼压峰值及眼压谷值的均值,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例患者患眼发作期随机眼压的均值明显高于对侧眼(p<0.001),而在间歇期患眼的眼压无论是平均眼压,眼压峰值还是眼压谷值的均值均低于对侧眼(p=0.001,0.002,0.046),以上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典型青睫综合征从发作期到间歇期的眼压动态变化符合眼压交叉现象,这一特征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都有重要意义,还可以对疾病的治疗起指导作用。第三章青睫综合征患者视野损害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目的:系统分析国内外文献关于青睫综合征发生视野损害的比率及相关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数据库并结合文献追溯的方法,收集国内、外发表的有关青睫综合征发生青光眼性视野缺损比率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文献。使用Stata 15.1软件,选择指标:发生率、性别、年龄、单/双眼别、病程、发作时眼压进行Meta分析。若各原始研究间存在异质性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否则,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Meta分析共纳入13篇相关文献,结果显示:青睫综合征发生青光眼性视野缺损的发生率为0.251(95%CI:0.175-0.327),其中3篇文献符合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在发生/未发生视野损伤的青睫综合征患者中有统计学差别(p=0.000,p=0.000);性别、单/双眼别和发作期眼压在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别(p=0.468,0.053,0.062)。结论:青睫综合征会发生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年龄大、病程长的青睫综合征患者更容易发生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针对年龄大、病程长的患者要特别重视视功能的详细检查,并做好患者随诊。
陈春丽[2](2020)在《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描述并分析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家系的临床和遗传学多样性特点。FEVR的临床表现、病变过程及遗传方式均呈多样性,且表现出不同基因型与临床表现多样性的相互关系,检测中国FEVR人群中FZD4、LRP5、NDP、TSPAN12、ZNF408和KIF11基因的潜在致病变异。通过更全面认识FEVR的不同临床表现及多样遗传方式,为FEVR的临床诊治提供更好地指导。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眼科及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科就诊诊断的976例FEVR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病例研究,其中722例患者同意行家系基因检测,对先证者基因组DNA进行FEVR相关的6个基因靶向测序及分子遗传学分析筛选疑似致病性变异位点,并通过Sanger测序对疑似致病性变异进行家系验证。采用ACMG指南及家系共分离进一步分析变异位点的潜在致病性。每个先证者和父母/亲属接受了适合其年龄的综合眼科检查,收集患者的主诉、性别、孕周、眼别、视力、眼压、眼部检查、影像学检查、家族史、治疗史等,以及对FEVR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期,排除可能存在相似临床表现的其他疾病。同时选取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1)对比观察不同基因的临床多样性;(2)对比观察不同基因的遗传多样性;(3)对FEVR家系队列与对照队列进行LRP5,FZD4,ZNF408,NDP,TSPAN12和KIF11基因人群突变频率分析;(4)对比不同基因型的临床预后。结果:(1)通过回顾976例FEVR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共发现43例伴有多种临床表现的FEVR患者(4.4%,43/976),其中伴有早产史患者17例,视网膜色素变性3例,牵牛花综合征3例,反向Drag-disc病变4例,黄斑前膜2例,脉络膜新生血管2例,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1例,脉络膜缺损1例,小视盘1例,视盘血管炎1例,外伤性玻璃体积血1例,Coats-like 2例,上睑下垂3例,类眼眶蜂窝织炎表现1例及葡萄膜炎表现1例。(2)通过回顾722例FEVR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结果,其中基因检测阳性或疑似阳性的患者共计366例(50.7%,366/722),206例(56.28%,206/366)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其中单基因阳性335例(46.4%,335/722),共检测到269种罕见变异,包括134种潜在致病性变异(PPVs),135种临床意义未明确的变异(VUS),其中有77个新发现的PPVs和131个新发现的VUS。LRP5、FZD4、TSPAN12、NDP、ZNF408和KIF11的PPVs分别占队列的15.58%,22.01%,29.87%,14.29%,16.89%及1.3%,且以错义变异、移码变异、终止变异为主。鉴定了34个父母基因均阳性的FEVR家系(4.71%,34/722),共检测到65种突变,以LRP5基因错义突变最为常见。其中22个父母均携带LRP5基因突变的FEVR家系(3.05%,22/722)与65个父母一方携带LRP5基因突变的FEVR家系(9%,65/722)相比较,父母均携带LRP5基因突变的FEVR患者双眼病变重的比例明显要高于父母一方携带LRP5基因突变组。335名单基因阳性或疑似阳性FEVR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48:1。临床表型与突变类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恶性变异患者较错义变异患者的临床表型更重,主要以双眼重为主,较少为单眼发病。其中LRP5所占比例最高,NDP变异患者的临床表型最为严重,对称性最高,主要以双眼重为主,占比79.2%;KIF11自发突变占多数,伴有小头和脉络膜萎缩灶;ZNF408变异患者的临床表型最轻,主要以双眼轻为主,占比50%,其次是LRP5;TSPAN12的家族遗传性比率最高,对称性次之;约71.96%的患者小于3岁,FEVR患者大多数受影响眼的严重程度超过3期,而携带FEVR致病基因变异的患儿父母临床症状大多数无表现或仅为轻度表现。(3)不同基因不同分期的不同治疗方案,所有基因患者1岁以内手术占多数,5期患者平均达70.95%,3岁以内严重患儿均采取经角膜入路晶状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或保留晶状体的玻璃体切除术;大龄严重患者多采用常规巩膜三通道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或C3F8注入术,巩膜外加压或巩膜环扎术;1-3期进展期患者多采用玻璃体腔注药术和或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病情预后分视网膜漏斗样展开、视网膜后极部展开、前房积血、瞳孔膜闭、角膜变性、继发性青光眼、胆固醇结晶、眼球萎缩等,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病情稳定。结论:(1)这是第一个报告伴有多种眼部异常的FVER患者的研究,FEVR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具有多样性。(2)我们的研究扩展了FEVR的PPVs谱的范围。其中LRP5所占比例最高,KIF11自发突变占多数,伴有小头和脉络膜萎缩灶。临床表型与突变类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携带恶性突变的患者较携带错义突变的患者临床表现更重;临床表型与突变基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携带NDP和KIF11基因变异的先证者有更严重的FEVR表现,LRP5和FZD4的表现型的差异要比TSPAN12和NDP的多。大多数FEVR患者严重程度超过3期,而携带FEVR致病基因变异的患儿父母临床症状大多数无表现或仅为轻度表现。(3)本研究为首次针对父母基因均阳性的FVER家系患者进行的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相关性的研究。FEVR家系突变基因主要以LRP5最为多见,基因突变类型以错义突变最为常见。父母LRP5基因均阳性的FEVR双眼重的比例明显要高于父母一方LRP5基因突变的双眼重的患者;87位患者群LRP5基因突变率要明显高于正常人群。通过对不同人群进行FEVR已知致病基因人群突变率统计,统计结果表明FEVR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可能与其FEVR致病基因突变位点数存在正相关。(4)不同基因突变致病的FEVR患者,根据FEVR分期的严重程度、累及范围及形态,有针对性的选择经角膜入路晶状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或保留晶状体的玻璃体切除术,巩膜扣带手术或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FEVR,可取得一定治疗效果。所有基因患者1岁以内手术占多数,5期患者平均达70.95%,说明FEVR发病越早越重的患儿预后越差。
范宇鸿[3](2019)在《EPO在缺氧条件下促进人U251细胞SUMO-1、GLUT-1的表达并在缺血条件下抑制小鼠MBP的表达》文中认为目的构建氯化钴(CoCl2)作用下的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缺氧模型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的小鼠缺血模型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以后,讨论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在缺氧条件下对U251细胞小泛素样修饰蛋白-1(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SUMO-1)、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1,GLUT-1)表达的影响以及在缺血条件下对小鼠碱性髓鞘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表达的影响,为研究EPO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神经细胞保护机制奠定基础。方法1.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不同时间CoCl2对U251细胞活性的影响。2.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RT-PCR,qPCR)法检测不同浓度CoCl2作用下不同组U251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1,HIF-1α)mRNA表达的变化。3.细胞流式术检测CoC12对U251细胞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4.U251细胞缺氧模型构建成功后,CCK-8法测定缺氧条件下EPO对U251细胞增殖的影响。5.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CoCl2组和CoCl2+EPO组的差异表达基因。6.qPCR法对高通量测序结果中的和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SUMO-1、GLUT-1进行验证。7.构建小鼠左侧颈总动脉结扎的缺血模型:取46只(雌雄各半)3周龄昆明小白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组(各组n=23),假手术组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缺血组分离左侧颈总动脉并结扎,术后2周颈椎脱臼处死,提取小鼠脑组织的mRNA,qPCR法检测MBP基因表达的变化。8.小鼠缺血模型构建成功后,取46只(雌雄各半)3周龄的小白鼠随机分成缺血组、EPO治疗组(各组n=23),EP0治疗组按0.01ml/g,1次/日,腹腔注射EPO,缺血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周后颈椎脱臼处死并提取小鼠脑组织mRNA,qPCR法检测MBP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1.通过CCK-8实验和qPCR检测HIF-1α实验筛选出U251细胞的CoCl2最佳浓度是400μmol/ml;流式细胞实验显示400μmol/ml CoCl2组的活性氧强度显着高于0μmol/ml CoCl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CK-8实验检测得出缺氧条件下EPO最佳浓度是75IU/ml。3.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出CoCl2组和CoCl2+EPO组与神经保护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为SUMO-1、GLUT-1。通过qPCR法验证,结果表明与高通量测序结果相符。4.小鼠在左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后2周,处死并提取脑组织中的mRNA,运用qPCR法检测得出缺血组相比假手术组MBP表达量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小鼠缺血性脑损伤模型构建成功。5.缺血性脑损伤模型构建成功以后,小鼠腹腔注射EPO 1周,处死并提取脑组织中的mRNA,运用qPCR法检测得出EPO治疗组相比缺血组MBP表达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成功构建了U251细胞的CoCl2缺氧模型,并研究得出EPO可以在缺氧条件下促进U251的增殖及SUMO-1、GLUT-1的表达。2.成功构建了小鼠左侧颈总动脉结扎的缺血模型,并证实了EPO可以在小鼠缺血性脑损伤模型中降低MBP的表达。
胡杨杨[4](2018)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为其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247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资料,采取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肿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未复发232例(未复发组),术后复发15例(复发组),复发率为6.07%。两组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脑中线移位程度、术前CT密度、术后残留积气、积液量及术后引流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脑中线移位>10mm优势比(odds ratio,OR)、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OR=11.293,95%CI:1.954-65.264,p=0.007)、术前血肿CT表现为高密度或混杂密度(OR=4.934,95%CI:1.114-21.847,p=0.036)、术后残留大量积气(OR=4.173,95%CI:1.7659.869,p=0.001)、术后引流>200ml(OR=3.359,95%CI:1.3008.680,p=0.012)4个因素与CSDH钻孔引流术后复发明显相关。结论:术前脑中线移位、血肿密度、术后积气量、术后引流量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积液量也与其复发密切相关。术前详细临床分析及影像学评估,术后严密监测对降低血肿复发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刘瑛[5](2013)在《眼科三种重要疾病循证医学文献的检索与分析》文中指出循证眼科学(Evidence Based Ophthalmology,EBO)是医学图书情报专家与临床眼科医生共同研究的热点之一,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的理论与方法在眼科学的应用就形成了循证眼科学,可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目的:根据临床和现有文献资料,进行一般性眼疾病文献检索,在此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疾病,即眼外伤、缺血性视神经病变、Graves眼病三种眼疾病,并以EBO的理论与原则为指导,进行这些眼疾病相关的文献检索与分析,以确定检索到文献的分析结果是否形成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并得出一级研究证据。在标准教科书和科学专着中,均将循证医学文献中的研究证据分为5级。本研究的对象是一级证据,即同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2001年牛津证据分级与推荐强度),有的专着将一级证据解释为:①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②规范且把握度很高的实验性研究(如RCT-随机对照实验)。方法:医学文献科学检索法,文献计量法,Meta分析法等。结果:以眼疾病的文献检索为基础,以治疗学方面的文献为重点,以综述文献为线索,以能够实现Meta分析的文献为标准,在上述大量文献中,筛选出以下三类疾病(眼外伤、缺血性视神经病变、Graves眼病)为研究案例,进行Meta分析。筛选的原因是这三类疾病的文献中出现了较多的具备同质性随机对照试验,能够进行科学的Meta分析。为进行科学的Meta分析,对选中的三种眼疾病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检索。检索的数据库包括CBMdisc、维普全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其它相关数据库、高质量文献的引用文献。共检索并判读眼外伤疾病文献256篇、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49篇、Graves疾病文献733篇,从中选取眼外伤疾病符合Meta-分析标准的文献11篇、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符合Meta-分析标准的文献32篇、Graves疾病符合Meta-分析标准的文献6篇。结果显示,(1)眼外伤Q﹦12.58,P<0.1,表明选中的研究数据具有同质性。合并效应量检验表明95%的可信区间为4.77[3.20,7.11],Z=7.68,P<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森林图直观地显示了上述检验结果,漏斗图表明发表性偏倚不明显。(2)缺血性视神经病变Q=13.9,P<0.1,表明选中的研究数据具有同质性,95%的可信区间为5.71[4.38,7.43],Z=12.93,P<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森林图直观地显示了上述检验结果,漏斗图表明发表性偏倚不明显。(3)Graves疾病Q=1.09,P>0.1,异质性较大(异质性检验效能较低),95%的可信区间为5.71[0.60-1.64],Z=-0.03,P>0.01,无统计学意义。森林图直观地显示了上述检验结果,漏斗图表明发表性偏倚明显。Meta-分析作为EBO研究的核心方法,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一级证据。但同时也应看到,Meta-分析作为二级分析,存在混杂偏倚,应该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Meta-分析。结论:眼外伤、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涉及的治疗方法经过Meta分析后形成了EBO的一级证据,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即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治疗视神经挫伤,复方樟柳碱联合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Graves疾病涉及的治疗方法还不能形成了EBO的一级证据。我们将密切关注眼眶放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在Graves眼病治疗方面的进展,并用最新结果更新上述结论。
卢佳[6](2011)在《颅内肿瘤致后视路疾病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神经眼科学是介于眼科学与神经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其范围涵盖了眼科学和神经病学两方面的知识。神经眼科学的知识因介于两科之间,所以颇具有特殊性。眼睛作为人体的感受器官之一实际上是一个有其自身特点的神经感受器。因此其本身就是神经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视路由于完全走行于颅内,更易受毗邻结构所发生的血管性疾病、肿瘤等累及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和视皮质,给患者带来了视功能和视野的损害。后视路疾病属于神经眼科研究的范畴的一部分。本文就2009年10月至2011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确诊的颅内肿瘤患者共55人,进行观察因素分析:包括性别、年龄,首发症状、眼部症状、全身症状、视力及视野改变类型、视野改变同病程长短的关系,症状与体征之间的关系。上述各因素统计分析得出颅内肿瘤致累及后视路疾病的好发年龄,首发症状,主要体征,及与患者病程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颅脑肿瘤患者中40-60岁的中年男性后视路易受累及。2、临床表现多为眼部症状与神经系统症状伴随出现,部分患者以眼部症状为首发或仅有眼部症状。3、同向性偏盲发生率较高,其中以非重叠性偏盲多见。4、视野缺损发生率与病程时间延长呈正比。5、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主诉与体征不相符现象。加强出现后视路损害的脑肿瘤疾病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的了解,以便对此类疾病做出早期诊断,从而使临床早期治疗得以实现,并且能够预防严重的视力下降,以及预防脑肿瘤病变对全身的损害。
宋林,姚春华[7](2000)在《颅脑外伤伴高眼压症误诊一例》文中提出
许厚银[8](2011)在《应用海德堡相干光断层扫描仪检测正常国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相关光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高分辨率,非接触性的生物组织成像技术,依据光学相干原理设计而成,可以起到类似活体组织病理观察的作用,并定量地测量各结构参数和变化。自问世以来已获得广泛的临床应用,其中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的检测在青光眼早期诊断和随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尚未建立中国人RNFL正常值范围,目前使用的OCT所提供的正常人RNFL厚度的参考值与国人是否有差异还存在争议。此外,对众多影响因素如年龄、性别、眼别、视盘大小等对RNFL厚度的影响还不明确。本研究旨在通过测量正常人RNFL厚度值并与国外相关参考值对照,建立中国人RNFL厚度正常值的参考范围同时探讨可能影响正常人RNFL厚度的因素及其变化规律,以期为青光眼早期诊断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门诊检查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自愿受试者,共172例331眼,873岁(平均年龄41.81±1.21岁)正常中国人,其中女性84例(164只眼),男性88例(167只眼)。2检查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病史询问,视力、屈光度、裂隙灯、眼底、眼压及视野检查,符合纳入标准者行OCT检测。2.1应用海德堡Spectralis OCT,选择RNFL厚度(3.4mm)扫描模式对受试者视网膜进行以视盘为中心3.4mm为直径的环形扫描,利用计算机自带的分析软件图像分析系统分析RNFL厚度值并记录结果,包括9个参数:N,I,T,S,NI,TI,TS,NS,G分别指鼻侧,下方,颞侧,上方,鼻下,颞下,鼻上,颞上象限及全周平均厚度值。2.2选择光栅线性扫描模式横向及纵向扫描视盘,对视盘横径及竖径进行测量,记录结果包括:视盘横径,视盘竖径。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各项均数以x±s表示;与国外参考值、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和眼别间比较采用单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比较方法;年龄、视盘横径和竖径与RNFL厚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正常人RNFL厚度值和视盘横径、竖径分别为:鼻侧75.46±15.20μm,下方139.33±19.02μm,鼻下121.74±24.90μm,颞下157.48±20.76μm,颞侧80.54±12.81μm,颞上146.74±18.81μm,鼻上121.71±23.68μm,上方133.93±17.35μm,全周107.62±10.60μm;视盘横径为1.56±0.17mm,竖径为1.74±0.17mm。2与国外参考值间的比较:中国人各象限及全周RNFL厚度值均显着高于国外参考值(P<0.01)。3不同年龄间的比较:各年龄组间除N、T、NS三个象限,其余象限I、NI、TI、TS、S五个象限及全周G平均RNFL厚度值均有差别(P<0.05)。在这五个象限和全周平均RNFL厚度值中,6个年龄组的曲线图除NI象限外,其余均呈以2130岁组和4150岁组为高点≤20岁组、3140岁组和6173岁组值为低点的“M”形,其中又以≤20岁组和6173组值较低。4不同性别间的比较:颞侧T平均RNFL厚度值女性高于男性(P<0.05),其余象限和全周平均RNFL厚度值均无差别(P>0.05)。5不同眼别间的比较:鼻上NS和上方S平均RNFL厚度值左眼高于右眼(P<0.05),其余象限和全周平均RNFL厚度值均无差别(P>0.05)。6年龄与RNFL厚度的相关性分析:颞上TS和颞下TI象限平均RNFL厚度与年龄成负相关(r=0.137,P=0.012和r=0.145,P=0.008),其余象限和全周平均RNFL厚度值与年龄未发现线性相关。7 RNFL厚度与视盘横径和竖径的相关性分析:鼻侧N、下方I、颞侧T、上方S四个象限与视盘横径均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215,0.158,0.252,0.189。除鼻侧N象限外(P>0.05),下方I、颞侧T、上方S三个象限与视盘竖径均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214,0.117,0.240。结论:1正常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扫描曲线呈双峰形,以鼻侧N和颞侧T较薄,上方S和下方I较厚,其中以颞上TS和颞下TI最厚。正常国人各象限及全周RNFL平均厚度参考值见表1。2正常人RNFL厚度主要受种族、年龄、及视盘横径和竖径的影响,性别和眼别对RNFL厚度的影响很小。
卢秀珍[9](2010)在《VEGF、Ang-1/Ang-2促进CNV分化成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VEGF、Ang-1/Ang-2三种细胞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化及成熟的影响,及其对CNV分化以及成熟过程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培养大鼠脐静脉内皮细胞内加入VEGF、Ang-1/Ang-2因子后,划痕实验和MTT检测对细胞迁移与增殖的影响,观察内皮细胞形态、活性、迁移能力,通过扫描、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细胞间连接的改变;采用激光光凝诱导建立大鼠CNV动物模型后,分别玻璃体腔注射VEGF、Ang-1/Ang-2,通过其眼底荧光造影与病理切片的变化观察上述因子的作用。结果:划痕实验显示仅有VEGF时,与空白对照组细胞迁移无明显差异,仅有Ang-1存在时,不仅不能增加RUVEC细胞的迁移作用,反较空白对照组有所减弱,仅Ang-2单独作用时RUVEC迁移较对照组明显增强,当VEGF与Ang-1或Ang-2联合作用时,RUVEC迁移较对照组明显增强;MTT实验结果表明:单纯加入VEGF或Ang-1或Ang-2的任何一种因子,都不能起到有效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联合应用VEGF+Ang-1/VEGF+Ang-2可有效促进增殖,提高Ang1或Ang2的浓度,效果倾向于更明显,增加VEGF的浓度达到相似的效果;而仅联合应用Ang-1+Ang-2无促进细胞增殖作用,在此基础上增加VEGF才能有效促进细胞增殖。动物实验显示血管生成素-1组比对照组晚期渗漏明显减少,VEGF组较对照组晚期渗漏明显增加;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实验组瘢痕形成,VEGF组和对照组可见肉芽组织。结论:VEGF与Ang-1虽然是血管形成过程中始动并且使之持续的重要因子,但仅有VEGF并不能有效促使内皮细胞迁移与增殖;同样Ang-1虽然被认为是维持血管稳性的因子,但其作用也必须是在VEGF存下才能发挥出来;Ang-2单独作用时仅可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当VEGF与Ang-1/Ang-2联合应用时,可有效促内皮细胞迁移与增殖,发挥促血管生成作用。血管生成素1能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生成。血管生成素1能促进新生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成熟,促进瘢痕形成。
二、颅脑外伤伴高眼压症误诊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颅脑外伤伴高眼压症误诊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青睫综合征患者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疾病简介 |
1 病因 |
2 典型病例的临床特征 |
3 治疗原则 |
4 鉴别诊断 |
5 疾病预后 |
第一章 青睫综合征患者视野损害的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
1 前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青睫综合征患者眼压动态变化特点 |
2.1 前言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青睫综合征视野损伤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 |
3.1 前言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成果 |
致谢 |
(2)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FEVR患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纳入标准 |
1.1.3 研究方法 |
1.2 结果 |
1.2.1 FEVR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 |
1.2.2 临床表现与不同基因型的相关性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FEVR患者基因遗传的多样性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2.1 不同基因的临床统计 |
2.2.2 不同基因的遗传特点 |
2.2.3 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相关性 |
2.2.4 父母双方或单方遗传的患儿的基因突变特点 |
2.2.5 单基因、双基因或同一突变基因有多个突变位点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不同基因的不同临床预后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 |
3.2.1 单基因FEVR患者不同基因的不同分期特点 |
3.2.2 单基因FEVR患者不同基因的发病年龄及对称性 |
3.2.3 单基因FEVR患者不同基因不同分期的眼轴长度 |
3.2.4 单基因FEVR患者不同基因不同分期的不同治疗方法 |
3.2.5 单基因FEVR患者不同基因的不同临床预后 |
3.2.6 不同治疗方式不当所致不同临床预后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多样性研究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EPO在缺氧条件下促进人U251细胞SUMO-1、GLUT-1的表达并在缺血条件下抑制小鼠MBP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临床表现 |
3.影像学检查 |
4.Markwalder分级 |
5.手术方式 |
6.合并症 |
7.术后并发症 |
8.随访情况 |
9.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5)眼科三种重要疾病循证医学文献的检索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必要性 |
1.3 研究现状 |
1.4 BEM 的任务、研究方法和基本步骤 |
2 EBO |
2.1 EBO 相关概念 |
2.2 EBO 研究的意义 |
2.3 EBO 研究方法 |
2.4 EBO 重要数据库 |
2.5 Meta-分析方法的运用 |
2.6 眼疾病的文献统计 |
3 眼外伤疾病 BEM 文献的检索与分析 |
3.1 眼外伤简述 |
3.2 在 BEM 方面的治疗进展 |
3.3 视神经挫伤的案例研究 |
3.4 讨论 |
4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 BEM 文献的检索与分析 |
4.1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简述 |
4.2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在 BEM 方面的治疗进展 |
4.3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案例研究 |
4.4 讨论 |
5 Graves 眼病的 BEM 文献的检索与分析 |
5.1 Graves 眼病简述 |
5.2 Graves 眼病在 BEM 方面的治疗进展 |
5.3 Graves 眼病案例研究 |
5.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颅内肿瘤致后视路疾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临床资料和方法 |
2.1 病例选择 |
2.2 临床资料 |
2.2.1 一般情况 |
2.2.2 脑肿瘤病变部位 |
2.3 仪器及检查方法 |
2.3.1 仪器 |
2.3.2 颅脑磁共振检查方法 |
2.3.3 视野检查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年龄、性别的一般情况 |
3.2 疾病症状及体征 |
3.2.1 眼部症状及体征 |
3.2.2 神经系统症状 |
3.3 视力分布情况 |
3.4 视野缺损情况 |
3.5 视野改变与病程时间的关系 |
第4章 讨论 |
4.1 颅内肿瘤导致视野改变的临床分析 |
4.1.1 非重叠性同向偏盲 |
4.1.2 双侧视野同向上象限偏盲 |
4.1.3 双侧视野同向下象限偏盲 |
4.1.4 重叠性同向偏盲 |
4.1.5 病变对侧眼新月型偏盲 |
4.1.6 不规则视野缺损 |
4.2 关于眼部主诉与体征不符现象的分析 |
4.3 有关首发症状的分析 |
4.4 累及视路疾病的检查方法 |
4.4.1 视野检查 |
4.4.2 视诱发电位 |
4.4.3 功能磁共振成像 |
4.4.4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应用海德堡相干光断层扫描仪检测正常国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OCT 在青光眼诊断和随访中的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VEGF、Ang-1/Ang-2促进CNV分化成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细胞培养与因子作用观察 |
实验方法与结果 |
一、划痕法测定细胞迁移能力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二、MTT法测定细胞增殖 |
(一)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实验中不同浓度因子的筛选 |
(二)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实验 |
三、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 |
(一) 取材与方法 |
(二) 结果 |
分析 |
结论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一) 实验动物 |
(二) 主要试剂及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一) CNV动物模型的制作 |
(二) 血管生成素-1对CNV的抑制作用的评估 |
(三) 血管生成素-1对视网膜毒性的评估 |
(四) 血管生成素-1对已形成的CNV的作用的评估 |
(五)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一、血管生成素-1对激光诱导的鼠CNV形成的抑制作用 |
(一) CNV的发生率 |
(二) CNV的眼底血管造影结果 |
二、玻璃体注射血管生成素-1对视网膜毒性作用 |
(一) 视网膜电图 |
(二) 视网膜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显示 |
三、血管生成素-1对已形成的CNV的作用 |
(一) FFA结果显示 |
(二) 组织病理切片照片 |
分析 |
一、血管生成素-1对激光诱导的鼠CNV的抑制作用 |
二、玻璃体注射血管生成素-1对视网膜毒性作用 |
三、血管生成素-1对已形成的CNV的作用 |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详细摘要 |
四、颅脑外伤伴高眼压症误诊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青睫综合征患者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的临床分析[D]. 郭化芳.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2]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多样性研究[D]. 陈春丽.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EPO在缺氧条件下促进人U251细胞SUMO-1、GLUT-1的表达并在缺血条件下抑制小鼠MBP的表达[D]. 范宇鸿.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4]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策略[D]. 胡杨杨. 皖南医学院, 2018(01)
- [5]眼科三种重要疾病循证医学文献的检索与分析[D]. 刘瑛. 第四军医大学, 2013(02)
- [6]颅内肿瘤致后视路疾病的临床分析[D]. 卢佳. 吉林大学, 2011(09)
- [7]颅脑外伤伴高眼压症误诊一例[J]. 宋林,姚春华.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 2000(01)
- [8]应用海德堡相干光断层扫描仪检测正常国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D]. 许厚银. 河北医科大学, 2011(10)
- [9]VEGF、Ang-1/Ang-2促进CNV分化成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卢秀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7)
标签:视网膜色素变性论文; 眼压高论文; 青光眼最佳治疗方法论文; 眼压论文; 视网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