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司机如何避让行人(论文文献综述)
缪依洺[1](2021)在《基于驾驶模拟的视觉盲区环境下人车冲突避让驾驶行为与预警功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车碰撞事故是道路交通事故中经常发生的一类事故,其结果往往会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及严重的人员伤亡。造成人车碰撞事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难以规避的是因视觉盲区造成的人车碰撞事故,俗称“鬼探头”。由于侧边停车、建筑物、公交站台公交停留、天桥石墩以及绿化带等道路环境组成遮挡驾驶人视线,形成视觉盲区环境,当前方出现行人横穿马路的情况时,驾驶人无法及时掌握信息采取措施,造成人车碰撞事故。本文以人车冲突避让驾驶行为及预警技术理论研究为基础,选取侧边停车路段作为实验基础场景,利用驾驶模拟器进行实验,采集实验过程中驾驶人驾驶行为相关数据,提取关键变量后使用描述统计、混合效应模型以及Logistic回归模型等统计学方法分析驾驶行为以及预警功效性。针对未碰撞事件与碰撞事件,分别建立人车冲突碰撞风险评价模型与碰撞事故行人伤害程度预测模型。最后分析了实验后问卷调查数据,得到了驾驶模拟器各项真实性评价与驾驶人差异性、驾驶行为及实验控制变量间的线性关系,对比分析了驾驶人主观认知与实验驾驶行为的差异,并总结了预警技术改进建议。研究发现,限速以及预警发布时间对驾驶行为以及事故发生率均有显着影响。避让过程方面,随着限速等级的升高,驾驶人倾向于选择以更大的减速度制动并结合转向操作避免与行人碰撞。相较于发布预警的情况,无预警发布情况下的减速度较小,减速度增长率较大,同时随着预警发布时间的提前,避让反应时间、最大减速度与减速度增长率均呈下降趋势。避让结果方面,限速、行人速度与预警发布时间对事故发生率均有显着影响,结果发现当预警提前4.0s发布时事故发生率最低。另外,随着预警发布时间的提前,最小人车间距呈增长趋势。为了更好地理解各因素及关键变量对人车碰撞事故的影响,针对未碰撞事件,选取TTC作为评价指标,将碰撞风险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针对碰撞事件,选取碰撞车速作为预测指标,将行人伤害程度分为轻伤、重伤、死亡三个等级。利用Logistic回归建立人车冲突碰撞风险评价模型以及行人伤害程度预测模型,最终结果显示模型预测准确度较高。根据驾驶人实验后填写的调查问卷数据,发现驾驶人对驾驶模拟器真实性满意度较高。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驾驶模拟器真实性评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驾驶模拟器真实性评分与驾驶人差异性以及驾驶行为之间存在显着的线性关系。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驾驶人主观认知与实验驾驶行为间的差异,并对比其重合度,发现驾驶人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了与其主观认知相比更为危险的驾驶行为,主要体现为在侧边停车路段减速慢行频率较低且多采用紧急制动的方式避让。最后总结了被试对实验中使用的预警技术的改进建议,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图76幅,表68个,参考文献104篇。
何严严[2](2020)在《路段人行横道处机动车让行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行横道是行人过街的安全保障设施,也是提醒机动车让行行人的关键区域。机动车让行行人不仅是遵规守法的具体表现,也是城市交通文明的重要标志。然而,在无信号灯控制路段上,人行横道却是机动车与行人争夺路权的热点区域,特别是在交通环境相对复杂的北京,机动车不让行违法现象普遍存在,危及行人过街安全和阻碍城市文明建设,亟待治理。并且,机动车让行决策易受周边交通环境的影响和干扰,能为本研究提供其特有的样本数据。鉴于此,有必要对北京市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处的机动车让行行为及整治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本文以北京市14处典型路段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的机动车让行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观测与视频拍摄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采集机动车让行样本数据769个。并从车辆特征、行人特征、过街设施、交通状况、道路环境五方面统计分析机动车让行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SPSS24.0软件,运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筛选出主要的影响因素,并建立机动车让行决策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其次,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无信号控制路段机动车让行决策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与分析,验证了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反映机动车让行决策行为特征,并确定了车辆类型(私家车)、车辆速度、让行手势、等待过街人数、等待过街位置(路间)、地面“车让人”文字、人车冲突数、时段分布、车道数、功能区10个因素对机动车让行决策的显着影响。最后,在理清机动车让行决策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对机动车让行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北京特殊的道路交通环境,从宣传教育、法制建设、交通设施、执法监督、科技应用、安全氛围六方面提出符合北京交通特性的机动车让行管理策略和建议。并基于现有研究,重点提出“累积式”奖惩办法、分车道让行模式、违法预警机制三种让行管理模式。以期研究成果为北京市交管部门科学建立机动车让行管理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尹佳雯[3](2020)在《无人行横道路段行人穿越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行人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道路使用者相比,行人被卷入交通事故的风险更大。与在有人行横道标记的道路上行走的行人相比,不使用过街设施过马路的行人更容与机动车发生冲突事故。这是因为当行人在一个未指定的中间路段过街时,过街的位置对于机动车司机是未知的。所以在大多情况下,司机根本没有意识到行人会从哪处路段通过。即使司机看到了行人,因为路段上并没有设置行人与车辆的路权优先级,所以会导致不明确哪方会屈服于哪方的混乱的状态。本文首先开展研究路段的实地数据调查,对无人行横道路段行人过街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于数据采集结果对无人行横道路段行人过街宏观特性进行总结,区分了影响行人过街时间、行人等待时间与行人安全过街距离的显着因素与不显着因素。并结合因子分析法与二项logistic模型理论思想,分别从过街行人与车辆的双重角度,划分了在该路段处,因子对行人或车辆行为选择的影响作用程度,并对影响因子属性进行划分。后将心理场理论与行人社会力模型相结合,构建无人行横道路段行人微观仿真模型,通过最大似然估计函数标定模型相关参数,后使用matlab软件平台对仿真模型进行结果仿真,对该路段下行人过街的典型路径轨迹进行仿真并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根据均方根误差最小的仿真路径对行人过街及行驶车辆的受力分量求解。最后针对无人行横道路段行人过街行为及机动车行为受力变化规律,提出相应的路段行人管理意见。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选取无人行横道路段作为研究地点,分别从过街行人与车辆的双重角度,判断因子对行人或车辆行为选择的影响作用程度,并对影响因子影响属性进行划分。(2)在社会力模型中引入心理场概念,基于心理场理论构建行人过街模型,进一步完善构建无人行横道路段处的行人仿真过街模型。并对仿真结果中行人与车辆所受力的变化进行分量拆分,进一步探究行人与车辆过街过程中所受力的变化规律,并给予相应的管理意见。
肖轩[4](2020)在《针对弱势道路使用者的汽车主动避撞系统》文中研究指明弱势道路使用者指在道路交通中由于缺乏安全保护而易受伤害的参与者,主要包括行人和两轮车使用者。根据相关统计,弱势道路使用者死亡人数占全球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其道路安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升弱势道路使用者的安全保护成为下一代汽车主动避撞系统的发展趋势。弱势道路使用者运动灵活、出现位置随机,制动和转向都可能是最佳的汽车避撞操作,本文提出一种综合主动制动和主动转向操作的汽车主动避撞系统,重点针对主动避撞系统测试场景、安全评估及自主决策规则、汽车横纵向主动避撞控制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弱势道路使用者的汽车主动避撞技术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以中国交通事故深入研究数据库为基础,经过事故筛选、场景分类、类型排序提取出主动避撞系统的功能场景,确定了参与方速度、光照条件等特征量范围,然后参考相关测试规范确定了场景中特征量具体取值,得到了针对弱势道路使用者的主动避撞系统测试场景,并提出了主动避撞系统的整体方案。其次,研究了主动避撞系统的安全评估方法及自主决策规则。首先根据汽车行驶的道路类型,分别构建了在直路和弯路行驶时汽车与目标的位置关系模型,建立目标进入时间、目标离开时间、碰撞时间三个指标对车辆行驶路径上的危险目标进行判断,然后构建了汽车对危险目标的预警及制动安全距离模型,提出了综合转向动力学约束和无碰撞路径要求的转向安全评估方法,最终确定了系统操作的优先级顺序:驾驶员预警-驾驶员辅助-主动制动-主动左转-主动右转。然后,采用分层结构设计了汽车纵向和横向主动避撞控制器。确定了纵向主动避撞控制器的上层输出为最大制动减速度,下层输出为制动器压力和节气门开度,设计了纵向驱动模式、怠速模式、制动模式的切换逻辑;确定了横向主动避撞控制器上层用于路径规划,下层用于路径跟踪,设计了基于五次多项式拟合的路径规划模块,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理论搭建了下层路径跟踪控制器,通过CarSim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检验了模型预测路径跟踪控制器在不同横向避让位移和车速条件下的控制效果。最后,综合PreScan、CarSim和Matlab/Simulink搭建了主动避撞系统的模型在环仿真测试平台,首先基于PreScan构建出弱势道路使用者的主动避撞测试场景,然后在Simulink中搭建了主动避撞系统的决策及执行模块,最终对弱势道路使用者避撞测试案例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汽车主动避撞系统的功能性。
朱福琴[5](2020)在《机场航站楼出发层道路的车辆行为建模与仿真》文中指出在机场航站楼出发层道路的交通环境中,道路环境错综复杂,车辆和行人来往频繁,造成交通混乱拥堵等情况,使得交通管理压力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理解车辆的精细化行为和人、车、路对车辆的影响因素及相互作用。对机场航站楼出发层道路的车辆行为进行精细化建模,是城市交通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其他道路错综复杂、交通对象混合往来、交通行为多样的交通区域的车辆行为奠定了基础。目前,交通车辆行为研究侧重于交叉路口的车辆行驶行为研究,车辆停车行为及卸载/搭载乘客的过程研究较少。本文针对频繁停车接送乘客的航站楼出发层道路的交通环境进行了以下研究:1.道路环境影响下的车辆行为分析与建模。首先精细化分析了机场航站楼出发层道路交通环境中车辆的行为过程,对车辆的行为类型进行精细化分析,考虑车辆的大小、速度、时间等特性,构建车辆的经验行为模型并验证。然后研究了道路中的要素信息,分析了道路要素对车辆行为的影响,建立顾及车-路关系的车辆行为模型。2.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交通仿真模型构建。分析了元胞自动机的原理和在交通中的应用,在整理了元胞自动机方法在交通仿真中的经典模型的基础上,根据车辆的经验行为模型和基于车-路关系的车辆行为模型,将车辆、道路切割为不同的元胞,然后根据车辆行为的交通规则建立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交通仿真模型,实现车辆行为过程的仿真与模拟,并与统计分析的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陈柏有[6](2020)在《论机动车礼让行人中的通行权冲突》文中提出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道路资源日益紧张,不同交通主体之间的通行权冲突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行人与机动车之间,而这背后凸显的是效率与公平的价值博弈。如何处理行人与机动车之间道路通行权矛盾,让资源合理利用,同时也能加快道路交通安全效率,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为了解决机动车与行人在斑马线上的冲突,“礼让行人”规范的确立与实施已然是我国很多的地方政府共同的选择。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介绍“礼让行人”中的三个案例,提炼出三个焦点问题:第一,机动车和行人在人行横道相遇时,如何才能正确判断行人的通行状态,如何正确停车让行;第二,在有信号灯的路口,机动车前进方向为绿灯而行人闯红灯时,机动车和行人的责任如何确定;第三,当行人闯红灯涉及到多辆机动车时,责任该如何分配。第二部分是对礼让行人中通行权冲突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首先介绍我国的法律法规中关于行人和机动车通行权的相关规定,还有各省市关于礼让行人的规定;其次对通行权冲突进行分析。先从利益冲突和价值冲突分析权利冲突的实质,接着列举了通行权冲突的三种表现:第一是在没有信号灯的路口,机动车和行人在斑马线相遇时,未能判断双方意图,产生冲突;第二是在直行与右转的信号灯一体时,行人和机动车都享受合法的通行权,在此产生冲突;第三,机动车在正常行使的过程中,行人没有遵守信号灯的指示,在红灯的情况下踏上斑马线,这个时候就会产生机动车合法的通行权跟行人生命健康权的一种冲突。在行人闯红灯引起的事故中,还存在行人违法行使通行权与机动车合法通行之间的矛盾,行人有侵权行为。礼让行人规则的制定,是现实需要的产物,具有合理性与正当性。规则具体实施之后,机动车跟行人在斑马线上的冲突减少。即使在行人闯红灯的特殊情况下,由于行人的生命健康权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前提,规定此时机动车须礼让行人,无论从利益还是价值选择来看,都是符合公共利益的需求的,也是我国法治为民的必然要求。最后剖析了学界主张的对行人在通过斑马线的过程中所做的行为,是应看成连续行为还是过程性行为两种不同观点。第三部分是对案例的争议焦点进行分析。在行人通行状态的分析中,法院审理时采用了连续行为理论来解释这一问题,但如果将行人的一系列行为看作是一个整体的过程,运用过程性行为可以更好的解决机动车驾驶员判断行人的状态;当行人闯红灯与机动车发生冲突时,行人生命健康权比机动车通行权更有价值,基于对生命的保护,机动车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当事故涉及到多辆机动车时,即使第二辆机动车的视线被挡,但行驶到斑马线前理应减速行使,避免意外情况发生,当未履行到让行义务时,需承担一定的责任。第四部分是对国外关于礼让行人规则和对行人闯红灯的处罚进行介绍,为下文的完善建议提供有益的资料。第五部分是分析礼让行人规则存在的不足与完善建议。礼让行人规则的实施有不足之处:立法上并未明确规定行人闯红灯时的礼让规则,并且法律法规对行人的违法惩罚机制缺少强制性;执法者通常也对行人闯红灯行为没有严格执法,暴露了执法不作为,在违法人数众多的情况下,执法者力不从心;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将规则视为儿戏,缺乏足够的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对此,需要在立法上完善相关规定,将行人闯红灯时的礼让规则明确地制定出来,对行人的违法行为采取强制措施,增加处罚种类;执法者也需要严格执法、合理执法,使得执法机构的地位在人民心中得以提升;提高群众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努力做到人人懂法、人人守法,减少违法行为。礼让行人规范的实施,初衷是为了保障每个交通参与主体的权益和通行效率,规则制定合理加上通行权冲突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提高通行效率,提升社会文明,构建法治交通,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
刘玉磊[7](2020)在《基于情境感知的车载警示信号交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车载信息技术发展,以及越来越复杂的交通道路环境和驾驶任务操作,为了应对这种状态,利用技术给予用户良好辅助和信息体验,让驾驶出行变得更加美好,研究警示系统与用户之间的关系问题,特别是警示信号交互问题,具有良好意义,利用情境感知的方法,不断求解,构建警示信号与用户之间的良好体验。本文对驾驶情境中车载警示信号系统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典型风险情境梳理、用户在驾驶情境中的视听特征、感知风险与实际风险之间差异的特征、警示信号在视听等构成形态上的设计及评估、警示信号在情境下的可视化评估及优化。首先,从警示系统的相关发展历史、工作原理以及警示信号进行了论述和归纳,剖析了警示信号的组成要素以及用户关注的安全要素。对警示信号与用户交互的生理、心理要素进行了阐述,在交互设计方法论的基础上利用情境感知方法进行探索。还对交互设计方法、典型场景、意象工尺等方法进行了综述。通过情境中典型场景、典型用户画像、主要驾驶任务的梳理,明确驾驶情境中的各要素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用户在驾驶场景中的视觉、视线、听觉等进行了实验探索,提炼出驾驶情境中用户的视听特征,并依据“友好情境需求”原则,以上述两个特征,总结出警示信号的设计目标。其次,将驾驶情境中的风险因子归纳为主动驾驶风险因子、非主动驾驶风险因子,探讨各种风险因子下用户在驾驶情境中所能感知到的风险程度与客观风险程度之间的差异性,而警示信号就是对这种差异性感知的弥补,引导驾驶行为降低风险。研究者构建了用户风险程度感知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并提出用户不需要借助任何警示信号即能得到正确的风险程度感知,是最理想的驾驶情境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警示信号在用户感知风险中的介入原则。再次,以驾驶情境中不同程度的风险因子为基础,以驾驶情境中风险感知、风险解决的基本原则提炼出意象工尺评估模型,利用工作坊的形式对视听信号中的语言描述、图形、文字、色彩、动画、声音信号分别进行探索性的设计,获取大批量的设计样本,依次对重要单元进行评估,最终对信号的复合形态进行专家视频评估,推导出警示信号交互形态的最终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构建起警示信号各层次评估体系。最终整合研究中涉及的情境感知设计体系,给出了具体的情境设计方法。最后基于全文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构建驾驶情境下的高、中、低风险下的警示信号系统交互设计建议。
张熹蕊,陈怀凯,王正东[8](2019)在《关于沈阳市设立机动车避让行人法规合理性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6月份起,全国各省逐步推行"机动车避让行人"法规。沈阳市也紧跟国家政策,于下半年正式推行了该政策。总体上看,该法规的合理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在施行中,部分细节是否需要整改还有待商榷。本篇调查报告针对该法规实施的辩证条件进行了论述,并对其日后发展进行了思考。
谢娣[9](2019)在《1935-1945年四川公路汽车肇事案件处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全国公路建设潮流兴起,四川的公路建设也逐步推进,主要体现在各大公路的建成通车、公路网络逐渐完善;汽车作为新式交通工具引入四川,与传统车马一起负担着四川的陆上运输;路政管理机构建立与改组,行车运输管理逐渐专门化、规范化。公路事业的发展,对于四川的军事、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都有重大意义,但其易于发生危险的弊端也随之显现。汽车肇事问题对社会发展和交通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消极影响,时人通过对肇事问题的分析,认为驾驶疏忽与行人不慎是肇事发生的重要原因。为预防肇事,国民政府及公路局加强了对驾驶员的培养与考核,全国公路交通委员会则通过公路交通安全运动向民众普及交通安全常识。尽管如此,肇事案件仍不断发生。为了对已经发生的汽车肇事案件进行处理,政府设置了肇事处理的法律法规、处理机构及处理程序,订定了赔偿处罚条例,肇事处理制度逐渐完善。但在实际处理过程中,肇事者、受害者往往会为减少自身的损失而采取不同的行为策略,肇事处理者则根据法律规定,按照肇事处理程序,力求在结果中达到自身与肇事者、受害者的平衡。肇事案件基本按照相关规定有序处理,在实际处理运用中则呈现出一些特点,如案件处理一般周期长、案情查核途径单一、肇事处理法规杂乱、赔偿抚恤混乱等,而驾驶者也成为肇事案件中的“必然过错者”。纵观1935-1945年四川的公路汽车肇事处理,在肇事处理相应机关和制度的建设应用上,虽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但在整个交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民国时期四川的公路汽车肇事处理的确对提高民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完善汽车肇事处理制度、推动公路交通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牛洪昌[10](2019)在《小型无避让连杆式立体车库方案创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住宅小区内、马路边的停车难问题已经愈发严重。机械式立体车库以其平均单车占地面积小的独特特性,已被广大用户接受。针对现有住宅区、马路边环境特点、车辆的发展趋势和用户的需求变化,研发新型立体车库,使其成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观赏性,并高度与住宅小区、马路边环境匹配十分必要。首先,面对停车场设备,采用基于用户需求调查的方式进行分析。通过实地和网络调查,将实际情境故事通过故事版形式展现,从而得到初级需求;通过亲和图法(KJ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结合使用,确定经过筛选整理得到用户需求和设计方向;接着使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用户需求权重,从而构建存取车用户需求模型;以未来情境故事版形式,将产品功能实现方式展现出来。其次,通过对市面上的停车库产品信息进行收集,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将代表性样本确定,并绘制出代表性样本功能结构图;通过功能原理方案设计方法,将立体车库功能结构进行分析,从而获取立体车库功能原理综合设计方案。接着,建立产品功能方案评价指标体系,据此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选取最优设计方案。最后,基于立体停车库设备行业最新标准,针对本设计将车库尺寸规格确定,并使用犀牛(Rhino)三维软件构建小型无避让连杆式立体车库方案三维模型;应用KeyShot渲染软件创建渲染效果图,并通过photoshop软件将立体车库应用场景展现出来,通过使用过程仿真分析,说明小型无避让连杆式立体车库创新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二、司机如何避让行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司机如何避让行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驾驶模拟的视觉盲区环境下人车冲突避让驾驶行为与预警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视觉盲区下人车冲突避让驾驶行为及预警技术理论研究 |
2.1 视觉盲区下人车碰撞事故成因分析 |
2.2 视觉盲区下人车冲突避让驾驶行为理论研究 |
2.3 行人安全保障措施及避让预警技术理论研究 |
2.3.1 行人安全保障措施 |
2.3.2 行人避让预警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视觉盲区下人车碰撞事故驾驶模拟实验设计 |
3.1 实验目的 |
3.2 实验设备 |
3.3 实验场景设计 |
3.3.1 道路场景与驾驶场景的实现 |
3.3.2 视觉盲区下人车冲突事件与预警设计 |
3.4 调查问卷设计 |
3.5 实验流程设计 |
3.5.1 实验人员 |
3.5.2 实验准备 |
3.5.3 实验人员分组与培训 |
3.5.4 实验过程 |
3.6 实验数据收集 |
3.7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3.8 本章小结 |
4 视觉盲区下人车冲突避让驾驶行为及预警功效分析 |
4.1 不同因素影响下避让过程分析 |
4.1.1 避让过程速度变化 |
4.1.2 避让方式 |
4.1.3 避让反应时间 |
4.1.4 最大减速度 |
4.1.5 减速度增长率 |
4.2 驾驶人避让结果分析 |
4.2.1 碰撞事故发生率 |
4.2.2 车辆碰撞部位 |
4.2.3 最小人车间距 |
4.3 限速与预警发布时间对人车冲突避让驾驶行为影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碰撞风险评价模型与行人伤害程度预测模型建模 |
5.1 碰撞风险评价与行人伤害程度预测指标选取 |
5.1.1 碰撞风险评价指标选取 |
5.1.2 行人伤害程度预测指标选取 |
5.2 基于TTC的人车冲突碰撞风险评价模型 |
5.2.1 人车冲突碰撞风险评价 |
5.2.2 模型的建立 |
5.3 基于碰撞车速的碰撞事故行人伤害程度预测模型 |
5.3.1 碰撞事故行人伤害程度预测 |
5.3.2 模型的建立 |
5.4 本章小结 |
6 实验后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6.1 驾驶模拟器真实性 |
6.1.1 真实性评价得分 |
6.1.2 真实性评价影响因素 |
6.2 驾驶人主观认知与实验驾驶行为对比分析 |
6.3 预警技术改进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驾驶人基本信息调查表 |
附录 B 驾驶人实验后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路段人行横道处机动车让行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驾驶人及车辆特征的研究综述 |
1.2.2 行人特征的研究综述 |
1.2.3 过街设施的研究综述 |
1.2.4 现状总结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机动车让行调查 |
2.1 机动车让行规定 |
2.2 现场调查 |
2.2.1 调查目的 |
2.2.2 调查时间 |
2.2.3 调查地点 |
2.2.4 调查方法 |
2.2.5 调查内容 |
2.2.6 调查样本量确定 |
2.2.7 样本收集注意事项 |
2.3 本章小结 |
3 机动车让行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
3.1 机动车让行决策行为机理 |
3.2 基于场论的机动车让行决策影响因素 |
3.2.1 个体特征因素 |
3.2.2 交通环境因素 |
3.2.3 因素赋值 |
3.3 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1 调查数据总述 |
3.3.2 主要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
3.4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确定 |
3.4.1 车辆特征指标筛选 |
3.4.2 行人特征指标筛选 |
3.4.3 过街设施指标筛选 |
3.4.4 交通状况指标筛选 |
3.4.5 道路环境指标筛选 |
3.5 本章小结 |
4 机动车让行决策模型建立 |
4.1 Logistic建模依据 |
4.1.1 理论依据 |
4.1.2 逻辑分析 |
4.2 机动车让行决策模型建立 |
4.2.1 模型变量含义 |
4.2.2 模型参数标定 |
4.3 模型评价 |
4.3.1 拟合优度检验 |
4.3.2 似然比检验 |
4.3.3 模型预测 |
4.4 回归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机动车让行管理策略 |
5.1 机动车让行管理思路 |
5.2 国内外管理经验 |
5.2.1 国外管理经验 |
5.2.2 国内管理经验 |
5.2.3 国内外管理经验启示 |
5.3 机动车让行管理策略 |
5.3.1 以宣传教育为先导,培养让行安全意识 |
5.3.2 以法制建设为保障,明确让行行为规定 |
5.3.3 以交通设施为基础,引导让行守法行为 |
5.3.4 以执法监督为抓手,强化让行管理力度 |
5.3.5 以科技应用为创新,提升让行管理效能 |
5.3.6 以安全氛围为目标,坚持让行管理常态 |
5.4 建立特色机动车让行管理模式 |
5.4.1 实行“累积式”奖惩办法 |
5.4.2 实施分车道让行模式 |
5.4.3 完善违法行为预警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无人行横道路段行人穿越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行人违章过街行为研究 |
1.2.2 行人过街交通仿真模型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无人行横道路段行人过街行为特征 |
2.1 无人行横道路段环境特征 |
2.2 行人过街行为分析 |
2.2.1 宏观行为分析 |
2.2.2 心理行为分析 |
2.2.3 行人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2.3 无人行横道路段行人过街特征 |
2.4 路段行人过街周边影响分析 |
2.4.1 人车冲突过程分析 |
2.4.2 人车冲突对机动车的延误分析 |
2.4.3 人车冲突对行人安全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采集及分析 |
3.1 采集内容及方法 |
3.1.1 采集内容 |
3.1.2 数据采集方法 |
3.2 数据处理及统计 |
3.2.1 视频数据处理 |
3.2.2 数据的编码及定义 |
3.3 采集样本统计 |
3.4 基于数据采集结果的路段行人过街宏观行为特性探究 |
3.4.1 行人过街及时间 |
3.4.2 行人等待时间 |
3.4.3 行人过街安全距离 |
3.5 影响路段行人与车辆行为选择因素筛选 |
3.5.1 影响行人过街行为选择因素的筛选 |
3.5.2 影响车辆行为选择因素的筛选 |
3.5.3 行人与车辆行为选择双向影响因素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路段行人过街模型基本原理 |
4.1 社会力模型基本原理 |
4.1.1 行人自驱动力 |
4.1.2 行人间的相互作用力 |
4.1.3 行人与障碍物之间作用力 |
4.2 心理场基本理论 |
4.2.1 心理场基本理论 |
4.2.2 心理场场强基本表达形式 |
4.2.3 等势线的确定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路段行人微观仿真过街模型构建 |
5.1 路段行人微观仿真模型建模思路 |
5.2 路中段机动车社会力模型构建 |
5.2.1 机动车自驱力模型构建 |
5.2.2 机动车间相互作用力模型构建 |
5.2.3 车道边界作用力构建 |
5.2.4 机动车与行人间作用力构建 |
5.3 基于心理场理论的路段行人社会力模型建立 |
5.3.1 路段行人自驱力模型构建 |
5.3.2 行人间作用力模型建立及原理 |
5.3.3 行人与机动车间作用力模型构建 |
5.4 模型仿真检验与结果分析 |
5.4.1 仿真模型相关参数标定 |
5.4.2 模型仿真实现流程 |
5.4.3 仿真结果分析及模型有效性检验 |
5.5 基于仿真结果的路段行人过街管理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针对弱势道路使用者的汽车主动避撞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VRU交通事故研究 |
1.2.2 安全评估及自主决策研究 |
1.2.3 主动避撞系统的动力学控制研究 |
1.2.4 主动避撞系统商业化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场景提取与主动避撞系统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CIDAS介绍 |
2.3 场景提取 |
2.3.1 功能场景提取 |
2.3.2 逻辑场景提取 |
2.3.3 测试场景提取 |
2.4 主动避撞系统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安全评估及主动避撞操作决策 |
3.1 引言 |
3.2 目标运动参数获取 |
3.2.1 坐标系 |
3.2.2 道路类型 |
3.2.3 不同道路类型下的目标参数 |
3.3 行车安全评估 |
3.3.1 危险目标评估 |
3.3.2 预警及主动制动安全评估 |
3.3.3 主动转向安全评估 |
3.4 自主决策规则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动避撞系统的动力学控制 |
4.1 引言 |
4.2 主动避撞系统纵向控制 |
4.2.1 控制模式切换策略 |
4.2.2 驱动控制 |
4.2.3 制动控制 |
4.3 主动避撞系统横向控制 |
4.3.1 基于几何的路径规划方法 |
4.3.2 路径跟踪控制器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动避撞系统的仿真验证 |
5.1 引言 |
5.2 PreScan软件介绍 |
5.3 主动避撞系统模型在环测试 |
5.3.1 测试场景构建 |
5.3.2 传感器添加 |
5.3.3 控制系统搭建 |
5.3.4 仿真测试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一.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
二.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
附录A 两轮车避撞逻辑场景提取结果 |
(5)机场航站楼出发层道路的车辆行为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车辆行为分析 |
1.2.2 微观交通仿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小结 |
第二章 机场航站楼出发层车辆行为研究 |
2.1 车辆行为经验模型 |
2.1.1 车辆行为过程分析 |
2.1.2 车辆行为分类 |
2.1.3 车辆模型构建 |
2.2 基于决策树的车辆行为分类 |
2.2.1 决策树模型基本理论 |
2.2.2 C4.5算法 |
2.2.3 车辆行为决策树 |
2.3 经验模型与分类模型对比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顾及车-路关系的车辆行为分析 |
3.1 机场航站楼出发层道路模型 |
3.1.1 道路要素 |
3.1.2 道路要素相关性分析 |
3.2 车-路关系建模 |
3.2.1 车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3.2.2 车-路关系模型 |
3.3 顾及车-路关系的车辆行为特性 |
3.3.1 速度特性分析 |
3.3.2 时间特性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机场航站楼出发层交通仿真 |
4.1 经典元胞自动机模型 |
4.2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交通仿真模型 |
4.2.1 跟驰模型 |
4.2.2 换道模型 |
4.2.3 停车模型 |
4.2.4 避让行人模型 |
4.2.5 等待停车模型 |
4.3 车辆行为的仿真实现 |
4.3.1 基本情况 |
4.3.2 仿真流程 |
4.3.3 仿真实验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研究总结 |
5.1.1 研究内容总结 |
5.1.2 创新点 |
5.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论机动车礼让行人中的通行权冲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案件简介 |
(一)贝汇丰诉海宁交警大队行政处罚案 |
1.基本案情 |
2.法院判决 |
3.争议焦点 |
(二)王秀梅与魏晓等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 |
1.基本案情 |
2.法院判决 |
3.争议焦点 |
(三)汤道娥诉武汉市公安局江岸区交通大队案 |
1.基本案情 |
2.法院判决 |
3.争议焦点 |
二、礼让行人通行权冲突的相关问题分析 |
(一)礼让行人的规则及意义 |
1.礼让行人的立法现状 |
2.礼让行人的意义 |
(二)通行权冲突的分析 |
1.通行权的含义及其性质 |
2.权利冲突的实质 |
3.礼让行人中通行权冲突的表现 |
4.礼让行人规则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
5.通行权冲突中行人状态的界定 |
三、案例争议焦点问题分析 |
(一)行人通行状态的分析 |
(二)行人违规时的责任分配 |
(三)行人闯红灯时涉及到多辆机动车时责任归属 |
四、国外的相关规定 |
(一)国外关于礼让行人的规定 |
1.英国的相关规定 |
2.美国礼让行人的相关规定 |
3.日本关于礼让行人的规定 |
(二)国外关于行人闯红灯的处罚 |
五、现行礼让行人规定中的不足与完善 |
(一)礼让行人规定中的不足之处 |
1.立法上的不足 |
2.执法人员执法不严 |
3.群众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淡薄 |
(二)礼让行人规定的完善建议 |
1.明确相关规定,完善处罚措施 |
2.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
3.增强群众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情境感知的车载警示信号交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本课题研究现状和基础 |
1.2.1 驾驶员研究现状 |
1.2.2 情境感知研究现状 |
1.2.3 车载信息警示系统现状 |
1.2.4 车载警示信号系统 |
1.2.5 面向自动驾驶的驾驶体验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论文框架 |
第2章 车载警示信号系统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车载警示信号系统概述 |
2.1.1 车载警示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
2.1.2 车载警示系统的原理 |
2.1.3 警示系统中的信号系统 |
2.2 驾驶者人机要素 |
2.2.1 人机工程中的身体要素 |
2.2.2 驾驶者心理、知识要素 |
2.3 交互设计与情境感知理论 |
2.3.1 交互设计理论 |
2.3.2 情境感知理论 |
2.4 论文相关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典型驾驶情境下的特征分析 |
3.1 驾驶情境中的典型场景 |
3.1.1 司机驾驶场景实验 |
3.1.2 驾驶场景结论及典型用户画像 |
3.1.3 驾驶任务分析 |
3.1.4 驾驶过程中的情境感知路径 |
3.2 驾驶场景中的视听实验 |
3.2.1 驾驶员视觉信号实验 |
3.2.2 驾驶员听觉信号实验 |
3.2.3 驾驶过程中视线跟踪实验 |
3.3 驾驶员的视听警示信号感知和视线下的信号设计要求 |
3.3.1 警示信号形态组成和分析 |
3.3.2 情境感知下的警示信号设计目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情境中风险因子及警示信号感知研究 |
4.1 驾驶情境中风险因子研究 |
4.1.1 主动驾驶风险研究 |
4.1.2 非主动驾驶行为风险 |
4.2 用户感知驾驶风险程度研究 |
4.2.1 风险因子与风险程度感知关系分析 |
4.2.2 典型驾驶情境中风险度感知研究 |
4.3 视听警示信号研究 |
4.3.1 现有车载警示信号梳理 |
4.3.2 视听警示信号与驾驶风险度感知关系 |
4.4 警示信号的认知特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情境感知下的警示信号形态设计研究 |
5.1 基于风险情境的警示信号设计方法 |
5.1.1 基于风险情境感知的警示信号求解思路 |
5.1.2 风险情境转换和整合方法 |
5.1.3 情境感知下风险处理行为对警示信号的需求 |
5.1.4 警示信号内容与形态设计方法 |
5.2 基于情境感知的警示信号交互框架 |
5.2.1 基于情境感知的警示信号交互设计流程 |
5.2.2 现有警示信号分析与信号功能 |
5.2.3 警示信号系统概念与框架 |
5.3 驾驶情境中的警示信号形态认知设计 |
5.3.1 警示信号中描述语言设计 |
5.3.2 警示信号中的视觉符号认知设计 |
5.3.3 警示信号中的听觉符号认知设计 |
5.3.4 驾驶情境中警示信号的多通道装配设计 |
5.4 情境中的警示信号的设计评估 |
5.4.1 评估方法 |
5.4.2 评估测试指标 |
5.4.3 评估测试过程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情境感知的警示信号交互设计建议 |
6.1 面向情境感知的警示信号交互设计框架 |
6.1.1 以情境为中心的数据捕捉信号采集系统 |
6.1.2 符合情境感知的警示信号系统 |
6.1.3 文化背景下的警示信号认知系统 |
6.1.4 警示系统中用户反馈行为搭建 |
6.1.5 高效清晰的警示信号阈值系统设计 |
6.2 基于情境感知的警示信号交互设计建议 |
6.2.1 基于情境感知的警示信号交互设计方法框架 |
6.2.2 驾驶情境中的警示信号交互设计建议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论文工作总结 |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参与实验志愿书 |
附录2 :车载警示信号系统的相关问卷调查 |
附录3 :车载警示系统提示语评估问卷调查 |
附录4 :车载警示系统警示图标评估问卷调查 |
附录5 :车载警示信号可用性指标列表 |
附录6 :车载警示信号情境适应性指标列表 |
附录7:其它(序号标注按照原有章节中图片的标准格式)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关于沈阳市设立机动车避让行人法规合理性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对象界定 |
2.1 机动车避让行人法规 |
2.2 沈阳市 |
3 沈阳市机动车避让行人法规实行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
3.1 人口老龄化加剧 |
3.2 地下空间的利用 |
3.2.1 地铁 |
3.2.2 地下通道 |
3.2.3 机动车数量增加与交通拥堵 |
3.3 行人素质问题 |
4 针对机动车避让行人法规的思考 |
4.1 如何解决机动车和行人过多引起的交通拥堵问题 |
4.1.1 建设地下通道 |
4.1.2 建设立交桥 |
4.1.3 增加人行横道数量 |
4.1.4 重置红绿灯的时长 |
4.2 如何解决司机和行人的素质问题 |
4.2.1 思想方面 |
4.2.2 法律方面 |
4.3 如何完善法规中不合理的细节 |
4.3.1行人只要站在隔离带机动车就要避让是否合理 |
4.3.2 扣3分、罚200元的处罚是否合理 |
(9)1935-1945年四川公路汽车肇事案件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范围与研究史料 |
1.4 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四川公路汽车肇事问题的出现 |
2.1 公路交通建设的发展 |
2.1.1 公路路网建设 |
2.1.2 交通工具多样化 |
2.1.3 公路交通管理专门化 |
2.2 汽车肇事的分析与预防 |
2.2.1 汽车肇事案件频发 |
2.2.2 汽车肇事原因分析 |
2.2.3 汽车肇事预防措施 |
3 公路汽车肇事案件的处理制度 |
3.1 肇事处理法律法规 |
3.1.1 基本法律 |
3.1.2 公路法规 |
3.2 肇事处理机构 |
3.2.1 司法机构 |
3.2.2 公路局 |
3.2.3 交通警察 |
3.3 肇事处理程序 |
3.3.1 肇事救济 |
3.3.2 肇事报告 |
3.3.3 肇事责任鉴定 |
3.3.4 肇事惩处赔偿 |
4 案件处理中的利益博弈与平衡 |
4.1 肇事者 |
4.1.1 配合救济 |
4.1.2 和息了结 |
4.1.3 肇事逃逸 |
4.2 受害者 |
4.2.1 按规定获赔 |
4.2.2 侥幸诈赔 |
4.3 处理者 |
4.3.1 争取肇事处理权威 |
4.3.2 部分处理有失公正 |
5 四川公路汽车肇事案件的处理特点 |
5.1 案件处理一般周期长 |
5.2 案情查核途径单一 |
5.3 肇事处理法规杂乱 |
5.4 抚恤赔偿因身份而异 |
5.5 驾驶人成为必然过错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小型无避让连杆式立体车库方案创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相关内容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情境分析法在产品设计中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3 功能分析法在产品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4 AHP法在产品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基于情境的小型立体车库需求模型构建 |
2.1 停车库典型样本选择 |
2.1.1 搜集停车库样本 |
2.1.2 停车库典型样本选取 |
2.2 代表性样本存取车过程情境分析 |
2.2.1 产品情境设计概述 |
2.2.2 代表性样本存取车过程情境分析 |
2.2.3 代表性样本A存取车情境故事版 |
2.2.4 代表性样本B存取车情境故事版 |
2.2.5 代表性样本C存取车情境故事版 |
2.2.6 立体车库功能—行为—结构(FBS)模型 |
2.3 车库存取车需求项分析 |
2.3.1 车库存取车需求项获取 |
2.3.2 基于KJ法的需求项整理 |
2.4 车库存取车需求模型构建 |
2.4.1 基于AHP的存取车需求项权重确定 |
2.4.2 存取车需求模型构建 |
2.5 存、取和停车未来情境设计 |
2.5.1 住宅小区存、取和停车未来情境故事版 |
2.5.2 马路边存、取和停车未来情境故事版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型无避让立体车库功能原理方案设计 |
3.1 相关典型产品功能结构分析 |
3.1.1 目标产品功能结构分析 |
3.1.2 代表性样本功能结构图绘制 |
3.2 小型无避让立体车库功能原理方案综合 |
3.2.1 立体车库功能结构创新设计 |
3.2.2 立体车库功能原理方案综合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型无避让立体车库功能原理方案优选 |
4.1 产品功能方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评价内容 |
4.1.2 建立产品设计方案的权重体系 |
4.2 小型无避让立体车库功能原理方案优选 |
4.2.1 基于模糊评价的功能原理方案优选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型无避让连杆式立体车库方案三维建模与仿真分析 |
5.1 小型无避让连杆式立体车库方案三维建模 |
5.1.1 立体车库尺寸规范要求 |
5.1.2 小型无避让连杆式立体车库车辆放置方式 |
5.1.3 小型无避让连杆式立体车库升降驱动装置 |
5.1.4 小型无避让连杆式立体车库横向移动驱动装置 |
5.1.5 小型无避让连杆式立体车库车辆支架 |
5.1.6 小型无避让连杆式立体车库连杆装置 |
5.2 小型无避让连杆式立体车库使用过程情境仿真分析 |
5.2.1 立体车库存车过程情境仿真分析 |
5.2.2 立体车库取车过程情境仿真分析 |
5.2.3 小型无避让连杆式立体车库模型技术参数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车库情境信息调查数据表 |
附录二 小型立体车库信息调查表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司机如何避让行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驾驶模拟的视觉盲区环境下人车冲突避让驾驶行为与预警功效研究[D]. 缪依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路段人行横道处机动车让行管理策略研究[D]. 何严严.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3]无人行横道路段行人穿越行为研究[D]. 尹佳雯.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4]针对弱势道路使用者的汽车主动避撞系统[D]. 肖轩. 江苏大学, 2020(02)
- [5]机场航站楼出发层道路的车辆行为建模与仿真[D]. 朱福琴. 武汉大学, 2020(06)
- [6]论机动车礼让行人中的通行权冲突[D]. 陈柏有.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基于情境感知的车载警示信号交互设计研究[D]. 刘玉磊.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8]关于沈阳市设立机动车避让行人法规合理性的调查分析[J]. 张熹蕊,陈怀凯,王正东.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9(13)
- [9]1935-1945年四川公路汽车肇事案件处理研究[D]. 谢娣.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10]小型无避让连杆式立体车库方案创新设计研究[D]. 牛洪昌. 长安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