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SCSI Initiator的实现概要(论文文献综述)
闫彬[1](2015)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流媒体分发存储服务器软件设计》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安防需求的逐步提升,网络视频监控技术已经成为保障社会安定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视频数据传输作为视频监控系统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系统的规模和性能。传统的以单播方式对大量监控终端进行视频实况点播和数据存储的方案,往往会形成系统在网络性能上的瓶颈。因此,改进流媒体数据在转发和存储时的传输方式,对推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数据传输需求,研发了流媒体分发存储服务器软件。该软件运行于Linux平台,采用多线程及网络编程技术,实现了数据转发和数据存储的带宽复用,提高了系统的网络性能,同时应用了多种设计模式,提升了服务器的可扩展性;针对网络存储的需求,基于iSCSI协议,研究开发了一种异步的数据存储方案,保障了视频转发的实时性,提升了系统的集成度;同时,针对视频监控系统基于内容检索的需求,以及传统文件系统碎片化会严重影响存储性能的问题,研发了一种基于裸磁盘设备的智能视频监控专用文件系统,该文件系统以特征录像段为单位进行特征内容的索引,通过优化数据回收、数据写入和碎片整理策略来确保文件系统的读写效率。流媒体分发存储服务器软件的测试结果表明,典型的视频监控系统网络拓扑条件下,视频数据分发的网络延时控制在100ms以内;文件系统的索引策略对存储带宽的影响仅为2.4%,在1Mb/s的典型视频码率下,存储带宽相比传统文件系统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文件系统具有较高的存储空间利用率。
胡腾云[2](2015)在《NASP海量网络存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各行各业爆炸式产生的海量数据,已对传统存储系统的存储伸缩性、数据存取性能、成本和易用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存储技术从最初的直连式发展到光纤存储区域存储、网络附属存储。ZFS技术和越来越成熟的固态硬盘使得存储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突破。市场对存储系统需求巨大早已是事实。目前商业市场尽管已有了些NAS类网络存储系统,但是既可融入ZFS技术、固态硬盘,架构又灵活且性价比高的NAS系统和产品暂时不多。本文从分析现有的磁盘阵列、ZFS文件系统、网络存储技术、缓存等相关技术研究入手,从而借鉴设计了一种既有传统NAS和SAN技术优点,又可以弥补它们不足的海量网络存储系统——NASP。与NAS和SAN相比,NASP海量网络存储系统也提供文件级和数据块级别的服务,保留了存储伸缩方便性,但不仅如此,NASP在易用性、性能、架构灵活性等方面更胜一筹。在系统设计部分,本文围绕NASP应用需求,首先从NASP的系统体系结构开始,阐述清楚NASP是如何通过选择开源软件,并利用固态硬盘来灵活构建NASP系统所需关键部件——存储设备;接着,介绍了NASP系统是如何通过文件协议的把这些存储设备推至用户客户端。最后,还对NAPS系统的使用流程和总体框架进行了叙述。在详细设计与实现部分,本文对NASP系统的用户管理、系统管理、存储池管理等进行了模块UI设计和数据库设计;对系统用到公用接口展开了说明。之后,论文实现部分还展示NASP相关功能实现代码,对核心功能代码关键部分进行了特别说明。最后,本项目还对研发的NASP海量网络存储系统进行了软件测试,以保障其工作稳定。
魏娜[3](2014)在《基于SMI-S的大型存储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的数据信息每一年都在以成倍的速度增长,惊人数字的背后也蕴藏了巨大的市场机遇,直接推动了存储、网络及计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需要网络存储来构建其存储系统,单一的存储厂商已经不满足用户的选择,这就迫使不同磁盘阵列的生产厂商们从软件上统一存储管理接口,便于企业用户统一高效的管理。为此,全球网络存储协会定义了一个存储管理标准协议SMI-S,来规范异构存储环境下企业用户对不同操作系统,不同存储设备的集成。本文从分析SMI-S标准出发,深入研究了磁盘阵列的相关技术基础,思考了如何构建符合SMI-S标准的CIM通信信息模型,使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在彼此的系统之间交换语义丰富的管理信息,又对如何将实时变化的磁盘阵列信息保存并通过网络传给管理系统进行了探讨。同时,根据所选择的开源服务框架OpenPegasus,设计了实现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并对总框架的两层结构:状态监视层和SMI-S Provider管理层进行了详细方案的阐述。此外,通过对系统的需求分析,对SMI-S标准中最重要的技术LUN屏蔽与映射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与实现。该模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实现了显示系中不同条件下实体类与关系类的CIM建模,一部分响应客户端对磁盘阵列的操作请求,完成语义分析,对磁盘阵列做实际的构成设定操作。本项目的实现可以更好的帮助企业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下轻松的集成和管理不同厂商所生产的存储磁盘阵列,提升了终端用户存储网络的灵活性、可管理性和可靠性;同时,用户的资源利用率也将获得极大的提高。
雷家星[4](2013)在《网络存储与容灾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数字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与日俱增,使得以存储系统为核心的数字图书馆在存储空间上问题凸显。另外,数据的安全和系统的稳定性也决定着数字图书馆能否正常地运作。因此,存储系统和容灾技术的方案的选择和设计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非常关键。本文的重点是结合广州某高校对其数字图书馆进行的存储和容灾系统的改扩建,对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分析和讲解。首先,对目前流行的几种网络存储技术和容灾备份技术进行了了解和比较。接着,对广州某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与容灾系统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继而提出改扩建的需求。最后,给出了一套设计方案,实施并进行了结果分析,在充分应对数据量的快速增长的前提下,保证系统安全、稳定和可靠,并为该高校节约了成本。文章的最后部分对整个方案进行了总结,同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要求。希望本文能够在数字图书馆存储系统建设的领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需要将网络存储及容灾系统融入到数字图书馆中并构建一个高效经济的图书馆服务系统提供一定的参考。
寇伟[5](2013)在《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小型数据中心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网络存储技术发展非常快,传统以DAS、NAS、SAN存储架构为主的数据中心架构已经适应不了校园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构建一个高性能的数据中心存储系统,确保系统全天持续工作,异地容灾备份的数据中心是有必要的。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西南地区面向通信行业的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目前的数据中心仍是围绕服务器搭建的架构,教务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安装在一台服务器上,服务器既要运行应用系统,同时又要产生数据本地存储。虽然可以满足当前大多需求,但仍有:没有集中的存储设备,单机故障危险较高;存储空间浪费严重,数据无法实现简单安全共享;没有基于时间点的快照备份和恢复机制;各实验室地理位置分散,没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信息孤岛无法实现数据集中传输、存储和管理。为了解决前文中目前校园网数据中心存在的问题,本篇论文提出基于IP-SAN的存储架构解决方案。在细致深入分析IP-SAN、iSCSI技术原理的理论基础上,从存储系统架构和需求分析出发,充分考虑存储网络建成使用的业务需求,对数据中心网络的规划、设计、建设与后期测试作深入全面的分析研究。主要内容为:首先分析了高校数据中心架构现状的问题,探讨了存储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和研究。当前IP-SAN作为存储技术较为热门的技术,在高校数据中心存储系统中应用也较为普遍。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重心在数据中心存储系统IP-SAN架构、iSCSI协议原理。然后深入研究数据中心存储系统,以及系统硬件平台的结构、原理,采用合理的硬件系统方案设计。规划设备硬件,确定存储设备、交换机和服务器的设备型号以及数量、硬件配置。存储系统架构的硬件连接方式和网络结构。再详细研究了存储系统的组网架构(基于IP-SAN),完成了硬件设备选型。通过存储管理系统管理存储资源以及合理调配各项数据业务。并提供建议,涉及以后的数据中心的升级预留空间,保证了可持续性投入、应用。最后全方位研究IP-SAN架构下的网络调试及数据业务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故障,剖析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在实际应用过程里面总结归纳、积累运维经验。
汤家兴[6](2013)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存储子系统软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录像存储技术是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一项关键技术,是决定系统整体性能和规模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录像存储解决方案由于采用文件方式将录像数据集中存储于第三方存储设备,往往存在软硬件成本高、录像管理效率低下和录像存储性能不足等问题,成为系统发展的瓶颈。因此,发展视频存储技术、改进录像存储解决方案对推动视频监控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研发了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存储子系统软件。该软件运行于Linux平台,基于iSCSI协议、RAID技术、LVM技术和以太网技术,设计研发了一种专用于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存储区域网络以实现录像集中存储,降低了系统成本;采用多线程及网络编程技术,设计了一种包含存储资源划归、录像检索回放和录像信息实时更新等功能的高效精确的录像管理方案,提高了系统集成度;针对传统文件系统存储方案的存储效率低和检索性能差的缺陷,设计了一种基于裸磁盘设备的录像存储方案。方案根据监控系统的数据存储特点,设计了一种磁盘逻辑存储结构,其中采用B+树管理录像段索引信息,并设计了一种基于图像组(GOP)的数据缓存机制。相对于传统的文件系统存储方案,将监控系统的512Kbps和IMbps典型存储码率下的录像存储效率分别提高了43.6%和30.3%,录像检索耗时降至25~35ms之间。
唐亮[7](2012)在《基于SCSI的虚拟磁带在备份系统中的实现和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现在各个行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依赖数据信息,数据信息以成为各企业和单位的重要财富。数据信息和信息安全已经是企业发展的基石,TB乃至PB级的数据需要被备份和归档。但是把数据备份到物理磁带库上的备份系统和把数据备份到磁盘上的备份系统不能满足企业对备份的性能、成本,数据安全等的需求。根据物理磁带库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虚拟磁带库虚拟了物理磁带库中的各个元素:带库,带机,插槽,I/E插槽,机械臂。虚拟磁带库采用了虚拟带库实例化和虚拟带机实例化,使得虚拟磁带库具有了各种型号物理磁带库的特性,并和市场上主流的物理磁带库兼容。虚拟磁带库系统中采用了SCSI-3版本,主要使用SPC/SMC/SSC的内容来对虚拟带库中的各个元素进行操作。整个系统通过两个接口和外界交互,分别是Control Layer和SCSI Target。Control Layer让用户方便地是虚拟磁带库进行交互,对其进行相关操作。通过SCSI Target完成备份软件与物理磁带库进行数据交互。基于SCSI的虚拟磁带库不仅满足了当今备份系统的需求,并且能够无缝接入当前备份系统和备份软件与物理磁带库兼容,大大降低了备份成本,提高了资金回报率。虚拟磁带库对于保护个人、企业、政府部门以及各种大型机构的宝贵数据以及数据容灾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信息系统发展推波助澜。
何炬[8](2011)在《基于IP-SAN的视频监控存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安防产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对视频监控系统的需求也在大幅增加,在视频监控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如此大量的数据信息,如何有效管理使用就变成了一个无法忽略的问题。以本文所涉及的视频监控项目为例,需要存储数的视频数据量达到20PB,由于数据规模庞大,在以往的视频数据处理的研究中,如何减少视频数据量的编码压缩研究占了很大的一部分,但是对于视频数据存储和管理效率提升的研究还显得较少,其中将视频数据特征和存储相结合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文就在对存储方面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新型的视频监控专用文件系统,解决了海量视频数据的管理问题,提高了使用效率。本文分析了传统的视频存储系统如NTFS, Ext3等,由于这些文件系统本身不是为存储视频数据而设计的,这种相当于小型数据库的结构对于数据量较大的视频数据来说显得比较冗余,于是本文针对视频数据特征做出了优化设计,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有以下几点:第一,对现有数据存储技术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首先介绍了数据存储使用的各种总线协议,并对各种协议的优劣和适用场合进行了分析,然后分类介绍了常用的磁盘阵列技术,最后根据本项目实际的应用特性,选取了合适的基础技术,搭建了本项目的实验环境。第二,介绍了传统的文件系统实现细节,找出了其中对视频数据存储来说不必要的部分并改进,然后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磁盘访问方式对访问效率的影响,从中选取最有效的顺序访问方式,结合视频数据特征设计出了存储算法,提出了新型的视频存储文件系统——快速多媒体存储文件系统,最后在前面搭建的实验环境中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视频存储和读取效率都得到了明显提高。第三,以所设计的文件系统为基础实现了视频监控系统的关键功能。对系统的各个分块提出相应的算法优化,其中针对监控数据的特性提出了面向存储服务器的并行缓存调度算法,与传统算法相比较提高了各路不同码流码率不一致情况下的调度效率,然后对点播服务器接纳排队算法也进行了改进,减少了用户总等待时间,提高用户体验。在实验环境上的测试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算法提高了视频数据访问的性能。在视频文件顺序访问的条件下,快速多媒体存储文件系统比传统NTFS文件系统效率更高。
李朝军[9](2010)在《基于以太网的不对称iSCSI协议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成为关键问题,计算机系统的中心将逐步向存储系统转移。因此网络存储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基于以太网的存储系统的出现,使得网络存储系统的普及成为可能。目前以太网存储系统主要是基于TCP协议的iSCSI系统,TCP协议在实现方面比较保守,使得iSCSI系统利用传输带宽较低,CPU资源占用较多。iSCSI协议开销过高导致系统性能降低,因此改善传输协议性能有利于提高iSCSI存储系统性能。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提出了基于以太网的不对称iSCSI协议研究,即在传输层同时使用UDP和TCP,TCP主要用于动态速率控制和重传处理,并把它们作为iSCSI协议栈的并行传输层。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高速可靠UDP协议:可靠UDP位于应用层,在内核与应用层都设计了UDP缓冲区,并给出可计算模型来对一些特征参数进行优化(缓冲区大小,传输速率等)。对发送者和接收者的数据流及结构和动态速率控制算法做了细节描述。同时还给出了缓冲区数据排序算法和优化内存管理算法,最后从实验中对本文描述的高速可靠UDP协议与其他的基于UDP的协议(Hurricane、UDT等)进行对比分析。(2)基于高速可靠UDP协议的iSCSI的改进:对iSCSI协议的PDU进行扩展以支持UDP数据传输,并对命令连接忠贞进行补充说明,接着使用有限状态机模型和着色Petri网对iSCSI的connection状态进行分析简化。(3)基于高速可靠UDP协议的iSCSI设计和实验分析:提出基于UDP数据传输的不对称iSCSI模型,使用iSCSI的数据序号和错误恢复机制来保障数据可靠,对新的iSCSI的读写过程进行了描述,并通过实验来测试比较不对称iSCSI与标准的iSCSI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不对称iSCSI能提高大概20%30%的读吞吐率,20%25%的写吞吐率。并且降低了10%15%的CPU的利用率。充分说明了基于高速可靠UDP数据传输的不对称iSCSI协议的优势。
吴同[10](2009)在《一种iSCSI目标器在SAN存储控制器中的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网络存储产业是在国内正处于起步阶段,拥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SAN架构是网络存储三大主流架构之一,也是市场潜力最大一种架构模型。2003年2月11日,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互联网工程任务组)通过了iSCS(IInternet SCSI)标准,这项由IBM、Cisco共同发起的技术标准,经过三年20个版本的不断完善,终于得到IETF认可。随着iSCSI技术的完善,数据块级的存储应用将变得更为普遍,存储资源的通用性、数据共享能力都将大大增强,并且更加易于管理。随着千兆以太网的成熟以及万兆以太网络的开发,IP存储必然会以其性价比、通用性、无地理限制等优势飞速发展,iSCSI技术将联合SCSI、TCP/IP,共同开创网络存储的新局面。本人亲身参与华为赛门铁克公司OceanStor系列存储阵列的iSCSI目标器模块的开发。深入分析了iSCSI协议和iSCSI目标器的工作原理,设计出了一种比较独特的分离式架构,这种架构在可扩展性、可测试性、性能等方面都由于传统的目标器架构。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除了实现本身的iSCSI协议相关的功能,以及和系统其他模块的交互功能,还做了大量的针对不同主机系统iSCSI启动器的兼容性设计方面的工作。通过iSCSI目标器开发的方法总结,可以为网络存储领域新的iSCSI启动器和目标器开发提供参考。目前,该软件模块已经随OceanStor系列存储阵列在市场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凭借优异的性能和稳定性得到一致的好评。
二、iSCSI Initiator的实现概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SCSI Initiator的实现概要(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流媒体分发存储服务器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
1.2.2 网络存储的发展与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介绍 |
2.1 流媒体网络传输 |
2.1.1 流媒体传输协议 |
2.1.2 RTP协议简介 |
2.2 iSCSI协议 |
2.2.1 iSCSI协议简介 |
2.2.2 iSCSI协议的通信模式 |
2.3 Linux文件系统 |
2.3.1 Linux文件系统简介 |
2.3.2 Ext2文件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总体架构 |
3.1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总体架构 |
3.2 流媒体分发存储服务器架构 |
3.3 监控系统存储方案 |
3.3.1 传统存储方案的缺陷 |
3.3.2 存储方案总体架构 |
3.4 本章小结 |
4 服务器软件详细方案 |
4.1 平台消息管理模块设计 |
4.1.1 模块结构 |
4.1.2 平台接入策略 |
4.1.3 信令网络收发方案 |
4.2 业务中心模块设计 |
4.2.1 模块结构 |
4.2.2 设备资源管理模块 |
4.2.3 流资源管理模块 |
4.2.4 链路管理模块 |
4.2.5 信息统计模块 |
4.3 关键业务流程 |
4.3.1 开始存储业务 |
4.3.2 停止存储业务 |
4.3.3 操控存储业务 |
4.3.4 开始实时分发业务 |
4.3.5 停止实时分发业务 |
4.3.6 前端流媒体分发信息检测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内容的文件系统方案 |
5.1 文件系统结构 |
5.2 基于内容的索引策略 |
5.2.1 回收策略 |
5.2.2 写入策略 |
5.2.3 碎片整理策略 |
5.3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及结果 |
6.1 测试概要 |
6.1.1 测试环境 |
6.1.2 测试内容 |
6.2 测试方案及结果 |
6.2.1 功能测试 |
6.2.2 性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2)NASP海量网络存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技术基础知识与需求分析 |
2.1 RAID相关技术 |
2.2 ZFS技术 |
2.3 网络文件系统 |
2.4 混合缓存技术 |
2.4.1 FIFO置换算法 |
2.4.2 LRU置换算法 |
2.5 几种主流数据存储方式 |
2.6 需求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概要设计 |
3.1 NASP系统软硬体系结构 |
3.2 NASP硬件组成 |
3.3 软件设计 |
3.3.1 NASP操作系统 |
3.3.2 海量存储设计 |
3.3.3 虚拟磁盘VDV |
3.3.4 网络共享设计 |
3.4 NASP使用流程 |
3.5 NASP海量系统总体设计 |
3.6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NASP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NASP功能模块 |
4.1.1 用户管理设计 |
4.1.2 系统管理设计 |
4.1.3 存储池管理 |
4.1.4 监控告警数据库设计 |
4.2 NASP公用接口 |
4.2.1 接口类实现 |
4.2.2 用户管理实现 |
4.2.3 系统管理实现 |
4.3 存储管理实现 |
4.3.1 ZFS实现 |
4.3.2 CIFS协议共享实现 |
4.3.3 NFS协议共享实现 |
4.3.4 共享实现 |
4.3.5 ISCSI-TARTGET实现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NASP系统测试 |
5.1 测试概述与目的 |
5.2 客户端测试网络拓扑图 |
5.3 易用性优化效果测试 |
5.3.1 对广播广电非线编行业部署优化 |
5.4 验证性能提升 |
5.5 数据—致性和可靠性测试 |
5.6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3)基于SMI-S的大型存储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1.3 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存储系统相关知识及技术概况 |
2.1 存储相关技术 |
2.1.1 SAN介绍 |
2.1.2 FC,SAS,iSCSI协议介绍 |
2.1.3 HBA介绍 |
2.1.4 LUN屏蔽介绍 |
2.2 SMI-S标准 |
2.2.1 SMI-S简介 |
2.2.2 CIM模型简介 |
2.3 OpenPegasus平台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总体架构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SMI-S Provider框架概要 |
3.3 状态监视层设计 |
3.3.1 RawData类设计 |
3.3.2 DataCenter类设计 |
3.3.3 DataFlow类设计 |
3.4 管理层设计 |
3.4.1 SmisProvider类设计 |
3.4.2 工厂模式 |
3.4.3 Model类设计 |
3.4.4 Controller类设计 |
3.4.5 SubModel类设计 |
3.5 注册机制 |
3.6 本章小结 |
4 部分重要模块设计与实现 |
4.1 屏蔽和映射模块概述 |
4.2 模块总体设计 |
4.2.1 功能概要 |
4.2.2 CIM建模 |
4.3 模块内部实现 |
4.3.1 显示系的实现 |
4.3.2 构成设定系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功能测试 |
5.1 测试方法概述 |
5.2 功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网络存储与容灾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存储与容灾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1 存储技术的发展 |
1.2.2 网络存储技术的发展 |
1.2.3 数字图书馆容灾现状分析及容灾技术的发展 |
1.3 主要工作及论文结构 |
1.3.1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网络存储及容灾技术 |
2.1 网络存储的概念 |
2.1.1 网络存储的概念 |
2.2 网络存储技术的介绍 |
2.2.1 DAS |
2.2.2 NAS |
2.2.3 SAN |
2.2.4 三种存储架构的比较 |
2.2.5 虚拟存储技术 |
2.3 数据容灾的概念 |
2.3.1 图书馆信息系统灾害调查 |
2.3.2 数据容灾的概念 |
2.4 数据容灾技术 |
2.4.1 数据备份 |
2.4.2 数据复制 |
2.4.3 集群技术 |
2.4.4 CDP 连续数据保护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图书馆对存储和容灾的需求分析 |
3.1 广州某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
3.1.1 广州某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图书馆的网络建设 |
3.1.2 现有网络存储系统的结构 |
3.1.3 现有存储系统存在的问题 |
3.1.4 现有数据备份系统存在的问题 |
3.2 该学院数字图书馆改扩建的需求分析 |
3.2.1 该学院数字图书馆存储系统建设的需求分析 |
3.2.2 该学院数字图书馆容灾系统建设的需求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图书馆的存储及容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该学院数字图书馆新存储方案总体需求 |
4.2 该学院数字图书馆新存储方案设计 |
4.2.1 新方案系统框架 |
4.2.2 新方案系统架构及设备选型 |
4.3 设计思路与关键技术 |
4.3.1 架构部署的设计思路 |
4.3.2 存储及容灾系统的关键技术 |
4.4 存储容灾方案的实现 |
4.4.1 RG-IS-V2000 与StoragePro管理软件 |
4.4.2 新存储容灾方案的实施 |
4.4.3 新方案实施结果分析 |
4.4.4 新方案不足之处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小型数据中心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早期数据中心存储系统 |
1.2 基于 DAS、NAS、SAN 存储系统 |
1.2.1 DAS 存储 |
1.2.2 NAS 存储 |
1.2.3 SAN 存储 |
1.3 IP-SAN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解决的问题 |
1.4 本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IP-SAN 技术与架构的研究 |
2.1 SAN 技术原理 |
2.1.1 SAN 组成结构 |
2.1.2 光纤通道技术 |
2.1.3 SAN 特点 |
2.2 IP-SAN 技术原理及其应用与发展 |
2.2.1 IP-SAN 技术原理 |
2.2.2 IP 存储区域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
2.2.3 IP-SAN 归纳小结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存储区域网络方案设计 |
3.1 制定方案 |
3.1.1 需求分析 |
3.1.2 方案确定 |
3.2 数据中心存储系统的方案设计 |
3.2.1 选择 IP-SAN 存储服务器 |
3.2.2 客户端 |
3.3 存储服务器的磁盘阵列配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存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
4.1 项目环境和需求分析 |
4.1.1 项目环境 |
4.1.2 需求分析 |
4.2 IP-SAN 的设计 |
4.2.1 设计规划与目标 |
4.2.2 方案拓扑图 |
4.3 硬件系统方案 |
4.3.1 服务器的选择与规划 |
4.3.2 磁盘阵列的选择与规划 |
4.3.3 交换机的选择与规划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IP-SAN 存储系统的实现 |
5.1 项目实施步骤 |
5.2 磁盘阵列安装及配置 |
5.3 系统测试 |
5.3.1 系统环境测试 |
5.3.2 测试数据库 |
5.3.3 WEB 业务测试 |
5.4 分析方法 |
5.4.1 内存分析法 |
5.4.2 处理器分析方法 |
5.4.3 存储输出输入分析方法 |
5.4.4 进程分析方法 |
5.4.5 网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存储子系统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
1.2.2 存储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2 相关技术介绍 |
2.1 iSCSI协议 |
2.1.1 iSCSI协议简介 |
2.1.2 iSCSI协议的通信模型 |
2.1.3 iSCSI协议的实现 |
2.2 RAID技术 |
2.2.1 RAID中的关键技术 |
2.2.2 常用RAID级别简介 |
2.3 网络存储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总体框架 |
3.1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总体架构 |
3.2 存储子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2.1 系统总体架构 |
3.2.2 系统软件模块划分 |
3.3 数据存储方案 |
3.3.1 传统存储方案的缺陷 |
3.3.2 数据存储方案的总体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存储子系统软件详细设计 |
4.1 资源管理模块设计 |
4.1.1 模块进程结构 |
4.1.2 内存数据结构 |
4.1.3 模块功能实现 |
4.2 消息管理模块设计 |
4.2.1 模块进程结构 |
4.2.2 内存数据结构 |
4.2.3 模块功能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5 数据存储方案设计 |
5.1 磁盘逻辑存储结构 |
5.1.1 超级块 |
5.1.2 主索引区 |
5.1.3 数据区 |
5.2 基于B+树的录像段索引信息管理 |
5.2.1 主索引信息管理 |
5.2.2 索引层次关系 |
5.3 基于GOP的数据缓存机制 |
5.3.1 缓存策略 |
5.3.2 录像数据重建 |
5.4 存储操作接口实现 |
5.4.1 存储操作接口 |
5.5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及结果 |
6.1 测试概要 |
6.1.1 测试环境 |
6.1.2 测试内容 |
6.2 测试方案及结果 |
6.2.1 功能测试 |
6.2.2 性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7)基于SCSI的虚拟磁带在备份系统中的实现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 |
第二章 信息系统现状及备份需求分析 |
2.1 信息系统的现状 |
2.2 信息系统分析 |
2.3 信息系统备份需求分析 |
2.3.1 备份数据量 |
2.3.2 备份设备存储空间需求 |
2.3.3 备份性能需求 |
2.3.5 数据安全可靠性需求 |
2.4 分级存储系统 |
2.5 虚拟磁带库备份介绍 |
2.5.1 虚拟磁带库 |
2.5.2 虚拟磁带库备份和物理磁带库备份 |
2.5.3 虚拟磁带库备份和磁盘备份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键技术研究与分析 |
3.1 SCSI研究与分析 |
3.1.1 SCSI概述 |
3.1.2 启动器与目标器 |
3.1.3 SCSI命令的CDB |
3.1.4 CDB的标置位、页与参数 |
3.2 I SCSI研究与分析 |
3.2.1 iSCSI介绍 |
3.2.2 iSCSI协议层次结构 |
3.2.3 会话管理 |
3.2.4 iSCSI登录与协商 |
3.2.5 数据读写过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体系架构 |
4.1 备份系统体系架构 |
4.2 系统功能架构 |
4.3 系统模块结构 |
4.3.1 系统架构 |
4.3.2 数据在系统中的处理 |
4.4 SCSI设备数据交换架构 |
4.5 VTL中个元素设计 |
4.5.1 虚拟带库中个元素组成 |
4.5.2 虚拟带库设计 |
4.5.3 带机设计 |
4.6 虚拟磁带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虚拟磁带库系统实现 |
5.1 虚拟磁带库 |
5.1.1 虚拟磁带库整体架构和实现 |
5.1.2 虚拟带库 |
5.1.3 虚拟带机 |
5.2 虚拟带库详细实现 |
5.2.1 备份软件操作VTL |
5.2.2 SCSI指令应用 |
5.2.3 虚拟SCSI设备 |
5.3 虚拟HBA |
5.3.1 Linux SCSI子系统 |
5.3.2 SCSI驱动 |
5.3.3 SCSI设备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性能测试与方案实施 |
6.1 性能测试 |
6.1.1 性能测试说明 |
6.1.2 性能测试 |
6.1.3 性能提高的方法 |
6.2 备份解决方案 |
6.2.1 综述 |
6.2.2 解决方案介绍及其优势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虚拟磁带库总结 |
7.2 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IP-SAN的视频监控存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例索引 |
表例索引 |
公式索引 |
缩略语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存储技术概述 |
1.2.1 存储总线协议 |
1.2.2 网络存储技术概述 |
1.3 视频数据结构及特征概述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内容安排及主要工作 |
第2章 基于IP 的SAN 存储技术 |
2.1 引言 |
2.2 ISCSI 协议 |
2.2.1 iSCSI 的功能特性 |
2.2.2 iSCSI 的一些概念 |
2.3 RAID 技术 |
2.3.1 标准RAID 级别 |
2.3.2 组合RAID 级别 |
2.4 IP-SAN 的实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快速多媒体存储文件系统设计 |
3.1 引言 |
3.2 传统视频存储文件系统的缺陷 |
3.2.1 基于NTFS 的视频存储 |
3.2.2 基于ExtX 的视频存储 |
3.2.3 NTFS 和ExtX 文件系统用于视频存储的缺陷 |
3.3 快速多媒体存储文件系统算法模型 |
3.3.1 视频数据的存放和空间分配策略 |
3.3.2 视频数据的查找和读取策略 |
3.3.3 基于缓存的改进 |
3.4 快速多媒体存储文件系统设计和实现 |
3.4.1 快速多媒体文件系统结构 |
3.5 快速多媒体存储文件系统性能测试 |
3.5.1 测试环境及测试工具 |
3.5.2 测试数据及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视频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
4.3 视频存储服务器设计 |
4.3.1 存储服务器系统分析及总体框图 |
4.3.2 模块详细设计 |
4.3.3 并行缓存调度算法性能测试 |
4.4 视频点播服务器设计 |
4.4.1 点播接纳算法设计 |
4.4.2 点播接纳排队算法性能测试 |
4.5 视频点播客户端设计 |
4.6 系统配置端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或已投的论文 |
(9)基于以太网的不对称iSCSI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存储技术的发展 |
1.1.2 IP SAN 的出现 |
1.2 研究现状 |
1.2.1 有关 iSCSI 协议的研究 |
1.2.2 高速可靠 UDP 的研究 |
1.3 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iSCSI 协议解析及其相关研究 |
2.1 SCSI 与 iSCSI 的提出 |
2.2 iSCSI 体系结构 |
2.2.1 iSCSI 的分层说明 |
2.2.2 iSCSI PDU 格式 |
2.3 iSCSI 序列机制 |
2.3.1 命令序列机制 |
2.3.2 状态序列机制 |
2.4 iSCSI 的命名规范 |
2.5 iSCSI 的请求和响应类型 |
2.6 iSCSI 会话管理 |
2.6.1 iSCSI 参数协商处理 |
2.6.2 iSCSI 登录过程 |
2.6.3 iSCSI 登录的全功能阶段 FFP |
2.7 iSCSI 错误处理 |
2.8 iSCSI 的安全问题 |
2.9 小结 |
第3章 高速可靠 UDP 协议研究 |
3.1 基于 UDP 的协议 |
3.2 高性能协议的目标 |
3.3 一个可计算模型 |
3.3.1 应用层缓冲区 |
3.3.2 内核缓冲区 |
3.3.3 数据发送者 |
3.4 结构与算法 |
3.4.1 速率控制算法 |
3.4.2 包处理 |
3.5 实现细节 |
3.5.1 数据流和结构 |
3.5.2 磁盘活动 |
3.5.3 重传和速率控制 |
3.5.4 延迟模拟器 |
3.5.5 内存管理 |
3.6 实验结果和分析 |
3.7 小结 |
第4章 支持高速可靠 UDP 的 iSCSI 协议的改进 |
4.1 iSCSI PDU 的扩展 |
4.2 命令连接忠贞的补充 |
4.3 iSCSI 中状态图的简化 |
4.3.1 标准 connection 状态图 |
4.3.2 状态的简化 |
4.4 小结 |
第5章 基于高速可靠 UDP 的 iSCSI 设计与实验分析 |
5.1 基于 UDP 数据传输的不对称 iSCSI 模型 |
5.1.1 iSCSI 数据序号机制 |
5.1.2 iSCSI 错误恢复机制 |
5.2 基于 UDP 数据的 iSCSI 读写处理 |
5.2.1 iSCSI 读处理设计 |
5.2.2 iSCSI 写处理设计 |
5.3 实验测试与分析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10)一种iSCSI目标器在SAN存储控制器中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网络存储解决的问题 |
1.1.1 空间不足的问题 |
1.1.2 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 |
1.1.3 数据安全性低的问题 |
1.1.4 带宽低的问题 |
1.2 iSCSI 协议在磁盘阵列中的意义 |
1.3 论文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介绍 |
第二章 存储协议 |
2.1 SCSI 基本架构 |
2.1.1 SCSI 基本概念介绍 |
2.2 iSCSI 协议简介 |
2.2.1 基本概念 |
2.2.2 登陆流程 |
2.2.3 序列化传输 |
2.2.4 状态转换 |
2.2.5 错误恢复机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模块设计方案 |
3.1 iSCSI 目标器和SCSI 目标器分离的设计 |
3.2 iSCSI 目标器与其他模块的交互 |
3.2.1 TGT 中层模块 |
3.2.2 MML 模块 |
3.2.3 WEB 模块 |
3.2.4 操作系统平台 |
3.2.5 系统管理模块 |
3.2.6 DB 模块 |
3.2.7 BufferPool 模块 |
3.2.8 IBC 模块 |
3.2.9 小结 |
3.3 iSCSI 目标器内部架构 |
3.3.1 按功能子模块划分 |
3.3.2 按运行时线程划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详细设计 |
4.1 基本数据结构设计 |
4.1.1 SCSI 命令结构体 |
4.1.2 REQ 结构体 |
4.1.3 SGL 结构体 |
4.1.4 端口组结构体 |
4.1.5 iSCSI 命令结构体 |
4.1.6 iSCSI 会话结构体 |
4.1.7 参数协商结构体 |
4.1.8 iSCSI 连接结构体 |
4.1.9 iSCSI Server 结构体 |
4.1.10 iSCSI 目标器全局结构体 |
4.1.11 矢量化结构体 |
4.2 模块主要函数接口列表 |
4.3 TGT 中层模块的模板注册函数列表 |
4.4 调用其它模块接口列表 |
4.5 提供给其他模块的接口列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处理流程 |
5.1 接受数据处理流程 |
5.2 发送数据处理流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算法实现 |
6.1 背景介绍 |
6.2 SGL 跳跃算法 |
6.3 SGL 和 iovec 映射算法 |
6.4 非请求数据拷贝算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效果演示 |
7.1 运行效果演示图 |
7.2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四、iSCSI Initiator的实现概要(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流媒体分发存储服务器软件设计[D]. 闫彬. 浙江大学, 2015(12)
- [2]NASP海量网络存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胡腾云. 东南大学, 2015(08)
- [3]基于SMI-S的大型存储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魏娜.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2)
- [4]网络存储与容灾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研究[D]. 雷家星.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5]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小型数据中心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寇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
- [6]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存储子系统软件设计[D]. 汤家兴. 浙江大学, 2013(10)
- [7]基于SCSI的虚拟磁带在备份系统中的实现和应用[D]. 唐亮.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2)
- [8]基于IP-SAN的视频监控存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何炬.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9]基于以太网的不对称iSCSI协议研究[D]. 李朝军. 湖南大学, 2010(06)
- [10]一种iSCSI目标器在SAN存储控制器中的实现[D]. 吴同.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