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亭煤矿消除矿井自燃火灾(论文文献综述)
宋选民,朱德福,王仲伦,霍昱名,刘一扬,刘国方,曹健洁,李昊城[1](2021)在《我国煤矿综放开采40年:理论与技术装备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作为我国开采厚及特厚煤层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引入我国近40年来,放顶煤开采理论与技术实践在我国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系统回顾与总结了我国在放顶煤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结合综放工作面技术特征、理论演化逻辑与资源开采新理念,将其发展历程分为初期试验、发展成熟以及智能化无人开采3个阶段。主要针对综放采场支架与围岩关系以及顶板(煤)结构与稳定性、顶煤破碎运移放出规律、以及综放"三机"装备的进展4个方面核心内容,对我国综放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围绕综放采场支架与围岩关系以及顶板(煤)结构与稳定性问题,依据机采高度的变化描绘了我国学者关于该问题研究的基本历程;从顶煤破碎机理、综放采场顶煤冒放性分类评价以及顶煤放出规律理论3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关于顶煤破碎运移放出规律的发展道路;放顶煤开采工艺研究方面,则从常规的综放工艺、特殊地质条件下综放工艺以及综放工序的时空配合关系展开,再现了我国学者的研究路线;同时简要阐述了综放"三机"装备的发展进程与最新成果。明晰了我国放顶煤技术的发展脉络与研究思路,分析并探讨了现阶段放顶煤开采理论与技术发展前沿的相关难题,为我国综采放顶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与思维启迪。
卢瑞翔,苏贺涛,康宁,石景冬[2](2020)在《基于专家决策支持的煤自燃火灾防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为应对复杂因素引起的煤自燃火灾事故,以做出有效的集约化的火灾防治决策为目标,设计了一套基于专家决策支持的煤自燃火灾防控系统。采用EDSS将引起煤自燃的相关条件作为信息参量,进行参量匹配和知识推理,初步得出若干防控决策,应用TOPSIS方法对不同决策进行评价排序,获得最优的煤自燃火灾防控决策。结果表明,基于专家决策的煤自燃火灾防控系统,能够实现煤自燃火灾防控决策的集约化。
邢吉强[3](2020)在《气室均压技术在矿井防火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煤矿矿井火灾不仅会对矿井机电设备造成损毁,还会对煤矿资源形成破坏,对煤矿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是煤矿的主要灾害之一。本文在对煤矿矿井火灾发生的条件分析基础上,结合均压通风防灭火技术原理,对气室均压技术在煤矿矿井防灭火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申琢[4](2019)在《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煤矿企业中瓦斯灾害事故是制约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系统地分析各种诱发瓦斯灾害事故的原因,实现瓦斯灾害事故的早期科学预警,是解决煤矿井下安全生产重要课题之一。科学预测与度量煤矿瓦斯安全风险度,为煤矿安全风险性的客观、科学、正确评价与评估提供理论基础。所以开展煤矿瓦斯安全风险方面的研究工作,不仅可提高煤矿企业管理者防控灾害的意识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对于降低煤矿企业安全风险、提高矿井防灾抗灾能力以及丰富瓦斯灾害防治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论文采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现场调研、算法改进、实证分析等方法开展煤矿瓦斯安全风险研究,从煤矿事故致因机理入手,针对瓦斯灾害事故防治方面存在的不足,须深入研究灾害致因因素识别、安全风险度预估、安全风险评价等三个科学问题。文中采用关联规则理论,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致因因素进行识别研究;采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对矿井瓦斯安全风险度进行预测分析;通过算法优选,改进了狼群算法,并结合BP神经网络,构建了煤矿瓦斯安全性评价模型,切实提高了评价客观性和准确性。同时,将煤矿瓦斯安全风险度预测模型和安全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论证其科学性与准确性。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煤矿瓦斯安全风险因素识别、瓦斯安全事故致因机理、瓦斯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等研究进行文献综述,阐释了煤矿瓦斯安全事故致因机理,分析了在瓦斯安全风险因素识别、安全风险度预估及安全评价方面存在的准确性不高、考虑因素不全面等问题,为进一步开展瓦斯灾害防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2)基于煤矿灾害防治理论、安全评价理论等,针对目前瓦斯灾害事故治理技术措施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煤矿瓦斯安全风险因素识别准确性和完备性、瓦斯安全风险度量和预测正确性以及瓦斯安全风险评价准确性等方面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也是降低瓦斯安全风险和防止瓦斯灾害事故发生所面临的理论瓶颈与技术难题。(3)以72个瓦斯灾害案例85个致因因素为基础,构建了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致因因素模型,建立了瓦斯安全风险网络模型,同时采用关联规则理论建立了相应致因因素关系模型,筛选出对煤矿瓦斯安全风险具有重要影响的30个评价指标,形成了导致煤矿瓦斯安全风险的主要风险因素集,为下一步进行煤矿瓦斯安全风险度预测和安全评价提供了基础指标体系。(4)根据我国的煤矿瓦斯灾害情况,统计分析10年的瓦斯灾害事故数据,以煤与瓦斯突出为例,建立了煤矿瓦斯灾害风险度预测评估方法,采用马尔科夫链预测模型对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发生概率以及风险损失进行评估预测,评估结果符合现场实际情况,证实了马尔科夫链模型在煤矿瓦斯灾害预测方面的适用性和优势,为具有变参数的多因素灾害事故安全风险度预测提供了借鉴和参考。(5)通过算法的对比分析论证了 WPA在全局搜索、函数寻优等方面的优势,并具有良好的鲁棒特性。应用BP神经网络与狼群算法等相关理论,利用信念学习模型优化狼群算法,并与BP神经网络结合,设计出模型的计算流程,多个样本实证了 IWPA-BP模型对函数拟合的可行性,将改进模型应用到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评价中,模型测试的结果证实仿真归类与专家归类结果一致,证明了所构建的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在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评价中的可靠性。(6)为进一步印证煤矿瓦斯安全风险预测模型和安全评价模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基于现场实际确定出影响李雅庄煤矿瓦斯安全的主要因素,并对李雅庄煤矿瓦斯安全风险度和安全性进行实证分析,证实了马尔科夫链预测模型与IWPA-BP神经网络安全评价模型在煤矿瓦斯安全风险机理分析及评价方面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为同类矿井的风险控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研究成果在矿山企业具有推广应用前景。论文通过系统研究煤矿瓦斯安全风险问题,在瓦斯安全风险因素识别、安全风险度预测与分析、安全性评价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具体如下:(1)利用风险致因理论和关联规则,构建了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致因因素网络模型和关系模型,确定出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致因主要因素集,为煤矿瓦斯安全风险度预测和安全评价提供了指标体系。(2)借鉴煤矿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理念,采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对煤与瓦斯突出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及风险损失进行评估,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估方法,可对瓦斯安全风险度进行了量化度量与预测。(3)基于BP神经网络与狼群算法等相关理论,利用信念学习模型改进了狼群算法,结合BP神经网络,构建了 IWPA-BP神经网络的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在煤矿瓦斯安全风险科学评价方面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
杨艳艳[5](2016)在《松散煤堆自燃探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炭自燃是一项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如何有效预防煤自燃、提高煤的利用率是煤炭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一种煤堆自燃探测系统,系统包括软件、硬件设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首先,分析了煤炭自燃现状和自燃机理等问题,针对现有煤堆自燃预测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煤堆自燃探测系统,该系统能够同时监测煤在低温氧化阶段的温度变化和气体浓度变化。其次,对系统进行了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具体内容为:分别完成了电源电路、无线传输电路、超限报警电路、温度测量电路、气体浓度测量电路以及其他电路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设计了上位机接收模块(客户端),以实现相应功能。最后,对本文设计的探测系统进行了可靠性实验研究,包括对煤堆低温氧化情况下温度的测量和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检测。并结合对煤堆温度场CFD数值模拟的结果,设计了测量位置点的分布,采用人为预热的方法创造了实验条件。从实验结果可知,本文所设计的系统具有良好的监测可靠性,可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本文设计与开发的松散煤堆自燃探测系统具有监测方便、易于操作与调试等优点,同时成本花费低,在储煤场等场合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此外,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预防煤堆自燃有积极的意义。
司学军[6](2015)在《华亭煤矿综采工作面危险源辨识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华亭煤矿是一个集瓦斯、火灾、透水、矿压、煤尘等多灾害条件于一体的矿井,其综采工作面存在着诱发瓦斯爆炸、煤层自燃发火、透水、强矿压、煤尘爆炸等事故的一系列危险源。目前,还没有系统地对这些危险源进行科学和有效的辨识与评价,为此,本文的研究对于华亭煤矿预防和控制综采工作面重大事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煤矿危险源的相关理论,以系统工程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调查研究对华亭煤矿综采工作面的安全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危险源辨识的依据,并且对综采工作面上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辨识之后,对危险源的影响因素从人、机器设备、环境和管理方面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探讨了煤矿危险源致因机理及煤矿事故(瓦斯爆炸事故、煤炭自燃事故、煤尘爆炸事故、巷道顶板事故、透水事故、强矿压事故)发生的影响因素。根据华亭煤矿综采工作面的危险源及其影响因素,建立危险源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危险源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本研究主要解决华亭煤业及华亭煤矿综采工作面事故多发的这一实际问题,建立健全华亭煤矿综采工作面危险源辨识和评价办法及体系,通过危险源辨识、评价和防范、控制,有效降低事故率,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刘显成[7](2013)在《边界煤柱回采工作面有害气体的防治措施探析》文中指出从目前我国煤矿的主要事故来看,有害气体事故是发生矿难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瓦斯爆炸是最严重的事故,可能会危害到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要加强井下的有害气体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尽量去避免这些事故的发生。本文将分析边界煤柱回采工作面有害气体的防治措施。
孟丽花[8](2012)在《华亭煤自燃特性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自燃是煤氧复合放出热量,在合适的供氧条件和蓄热环境下,引起煤体温度升高的结果。煤自燃问题也是影响我国煤炭生产安全的主要灾害之一,而煤自然发火期是衡量煤自燃性大小的最直接、现场应用最广泛的重要参数之一。但是,由于实际条件下很难对煤自燃过程做出详细的描述,因此,了解煤自燃条件、发展过程的影响因素、采用合适的方法研究煤氧复合机理对于认识煤自然发火过程、建立煤自然发火预测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华亭煤为研究对象,从微观官能团和微晶参数、宏观特征参数、特征温度等方面,利用多种手段分析了影响煤自燃发火期的主要因素。首先利用XRD射线衍射测试和红外光谱实验研究分析了华亭煤在低温氧化过程中其微晶参数和煤分子结构中活性基团的变化规律,然后对煤样进行热重实验分析,根据煤氧复合机理和煤氧复合三步反应模型,对实验所得32组TG曲线和DTG曲线进行分析,在每组曲线上找到华亭煤样的临界温度点和着火温度点等七个特征温度点并分析了其产生原因。通过煤自然发火实验的测试,分析出华亭煤的实验最短发火期以及煤自燃极限参数:下限氧浓度、上限漏风强度和最小浮煤厚度。对深入认识煤自燃过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张经阳[9](2012)在《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研究》文中指出煤炭资源在我国分布较广,储量丰富,开采历史久远。长期以来,煤炭资源已经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随着煤炭资源市场需求的持续旺盛,我国煤炭开采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大量的煤矿建设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煤矿建设项目的增加,导致了安全生产事故的不断发生,煤矿建设安全生产面临严峻挑战,影响着煤炭工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控制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基于以往对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理论及安全评价理论的不足,结合影响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因素和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进行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形势依然很严峻,大量存在的问题导致了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事故的频繁发生。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系统是一个由人、机、环境、管理要素组成的复杂的开放系统,要素子系统内部具有层级结构,要素之间具有复杂的作用关系,这种作用关系推动着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系统的演化进程,对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的影响深远。本文运用集成管理、安全系统工程、协同、管理熵等相关理论,在分析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影响因素、集成管理的必要性的基础上,研究了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运用霍尔三维结构理论建立了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结构模型。同时,在分析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传统管理框架不足的基础上,设计了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模型是实现集成管理框架的基础。本文按照SIPOC协同模式理论,在分析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之间以及要素内部具有SIPOC协同过程的基础上,对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下的要素间作用关系进行了研究。从要素间的作用关系看,人的因素与自身的人力资源状况、发展潜力、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关;机器要素与机器自身的状态、人力资源能力、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关;环境要素与自身环境条件的风险水平大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关;管理要素则与四个要素均有关系。本文按照上述逻辑分析,建立了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协同演化数学模型,并建立了基于要素指标协同评价的模型有关参数的确定方法。通过对协同演化模型数值模拟,找出了人因要素和管理要素是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系统的序参量,控制着系统的演化进程,对其系统的伺服过程和系统平衡点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的协同控制、保证系统的稳定性是实施集成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的协同控制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安全风险的产生机理;二是建立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协同控制的概念模型;三是提出协同控制的对策措施。本文从安全生产法治与序参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入手,建立了基于序参量协同控制的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法治框架,重点分析了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法治体系在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三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同时,基于问题导向分别提出了基于序参量协同控制相应的法治对策措施,并从政策、工程技术、效益三个层面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进行了案例研究,设计了集成管理的框架,分析了集成管理的运行模式,对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协同度进行了评价,对其集成管理模型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影响集成管理稳定性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措施建议。
冯冶[10](2010)在《深部矿井回采巷道围岩变形失稳分析》文中指出深部资源开采一直是国内外采矿工程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华亭煤矿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放顶煤开采过程中,处于深部环境状态下,回采巷道围岩矿压显现规律、围岩变形严重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通过现场取煤岩样对巷道围岩力学参数及冲击倾向性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测试与研究,结果表明,煤和顶底板岩体具有弱的冲击倾向性,煤岩呈明显脆性,得出煤岩的力学特性参数。对该井田的原岩应力进行了测量,初步分析了原岩应力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急倾斜煤层水平分段开采上分层采动引起的特殊的支承压力现象,并进行了理论分析。为了进一步对比分析上下分层回风巷道和运输巷道的变形破坏机理,利用RFPA和FLAC数值分析软件进行了模拟。现场采用钻孔窥视、松动圈仪器等对围岩损伤与变形的多元信息监测,结合表面变形与深部离层规律综合监测与锚杆(索)力学性态试验及测试,深入系统地分析复杂地质条件下巷道围岩变形与演化失稳特征和规律。最终确定了巷道的合理支护形式与参数,并通过围岩松动圈对测试结果进行了验证。最后分析了巷道围岩变形的力学机制总结了其失稳破坏的原因,并提出了控制巷道围岩破坏的有效方法,确保了回采巷道的安全与稳定,对深部条件下煤矿安全开采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二、华亭煤矿消除矿井自燃火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亭煤矿消除矿井自燃火灾(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煤矿综放开采40年:理论与技术装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综放技术40年发展 |
1.1 初期试验阶段 |
1.2 发展成熟阶段 |
1.2.1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 |
1.2.3 软厚煤层综放开采 |
1.2.4 大倾角煤层综放开采 |
1.3 智能化开采发展阶段 |
1.3.1 大同矿区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实践 |
1.3.2 王家岭煤矿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实践 |
1.3.3 其他矿井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实践 |
2 综放采场“支架-围岩”关系以及顶板结构与稳定性 |
2.1 综放采场支架围岩关系 |
2.1.1 普通机采高度(2.0~3.5 m) |
2.1.2 大机采高度(3.5~5.0 m) |
2.2 综放采场顶板结构与稳定性 |
3 顶煤破碎运移放出规律分析 |
3.1 顶煤放出机理 |
3.1.1 顶煤体内应力场分布规律 |
3.1.2 顶煤破碎机理 |
3.2 综放采场顶煤冒放性分类评价 |
3.3 顶煤放出规律的理论 |
4 放顶煤开采工艺 |
4.1 常规的综放工艺研究 |
4.2 特殊开采条件下综放开采工艺 |
4.2.1 特殊地质条件下综放开采工艺 |
4.2.2 具有冲击倾向性煤层综放开采工艺 |
4.2.3 瓦斯突出煤层综放开采工艺 |
4.2.4 综放工作面防灭火技术 |
4.3 综放工序的时空配合关系 |
5 综放工作面“三机”装备研究进展 |
5.1 综放液压支架装备发展 |
5.1.1 综放支架放煤口位置及结构的发展 |
5.1.2 综放支架架型结构的发展 |
5.1.3 智能化综放支架控制系统的最新发展 |
5.2 综放采煤机装备发展 |
5.2.1 综放采煤机装备研究现状 |
5.2.2 滚筒采煤机 |
5.2.3 发展趋势 |
5.3 刮板输送机装备发展 |
5.3.1 研究现状 |
5.3.2 浮煤清理装置 |
5.3.3 发展趋势 |
6 结语与展望 |
(2)基于专家决策支持的煤自燃火灾防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煤自燃预测专家系统建立与知识表示方法 |
1.1 煤自燃事故特征分析 |
(1)煤自燃倾向性。 |
(2)易发地点。 |
(3)煤层地质赋存条件。 |
(4)开拓开采条件。 |
(5)通风条件(漏风情况)。 |
1.2 子系统知识获取与知识表示 |
1.3 专家系统确立 |
1.3.1 参量匹配 |
1.3.2 知识推理 |
2 火灾防控系统的建立 |
2.1 基于TOPSIS方法的决策排序 |
2.2 实例分析 |
3 煤自燃火灾防控系统软件开发 |
3.1 系统结构与功能 |
3.2 应用实例 |
4 结论 |
(3)气室均压技术在矿井防火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矿矿井火灾发生的条件分析 |
2 均压通风防灭火技术的原理及特征分析 |
3 气室均压技术在矿井防火中的应用 |
3.1 开区均压与闭区均压 |
3.2 气室均压技术及其在矿井防火中的应用 |
4 结束语 |
(4)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因素识别研究 |
2.1.1 瓦斯安全风险因素识别研究进展 |
2.1.2 瓦斯安全风险因素识别研究评论 |
2.2 煤矿安全事故致因机理研究 |
2.2.1 风险分析方法 |
2.2.2 煤矿安全事故致因机理研究进展 |
2.3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
2.3.1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
2.3.2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评价研究评论 |
2.4 本章小结 |
3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机理分析 |
3.1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物理机理研究 |
3.2 煤矿瓦斯风险事故致因机理研究 |
3.3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治理研究 |
3.4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治理基本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致因因素识别 |
4.1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致因因素网络模型构建 |
4.1.1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致因因素网络模型构建 |
4.1.2 瓦斯安全事故致因网络模型分析 |
4.2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致因因素的关联规则挖掘 |
4.2.1 关联规则挖掘相关理论 |
4.2.2 Apriori算法的挖掘流程 |
4.2.3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致因关联规则挖掘 |
4.2.4 基于社会网络的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致因关联规则挖掘模型 |
4.3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马尔科夫链模型的煤矿瓦斯安全风险度预测研究 |
5.1 煤矿瓦斯灾害分级及风险度评价规则定义 |
5.2 马尔科夫链模型的建立 |
5.2.1 马尔科夫链模型应用于煤矿瓦斯灾害预估的可行性研究 |
5.2.2 马尔科夫链理论简介及应用 |
5.2.3 马尔科夫链模型状态转移概率矩阵求解方法确定 |
5.2.4 状态转移概率矩阵求解与修正 |
5.3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煤矿瓦斯灾害预测 |
5.3.1 我国煤矿瓦斯灾害综述 |
5.3.2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煤与瓦斯突出概率预测 |
5.4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煤与瓦斯突出风险度预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IWPA-BP神经网络的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评价 |
6.1 神经网络用于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评价的可行性 |
6.1.1 传统安全评价方法存在的缺点 |
6.1.2 神经网络的特点 |
6.1.3 BP神经网络用于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评价的可行性 |
6.2 算法的优选 |
6.3 改进狼群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
6.3.1 基于信念学习模型改进WPA |
6.3.2 IWPA优化BP神经网络 |
6.4 IWPA-BP神经网络模型拟合函数验证 |
6.5 基于IWPA-BP神经网络模型瓦斯风险评价 |
6.6 本章小结 |
7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度预测与安全评价模型的实证分析 |
7.1 李雅庄煤矿概况 |
7.1.1 矿井位置与交通 |
7.1.2 瓦斯涌出情况 |
7.1.3 矿井开拓开采情况 |
7.1.4 矿井通风系统现状 |
7.2 组合模型在李雅庄煤矿瓦斯灾害评价中的应用 |
7.2.1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
7.2.2 IWPA-BP模型训练及结果分析 |
7.2.3 马尔科夫链模型训练及结果分析 |
7.3 李雅庄煤矿瓦斯安全风险治理技术 |
7.4 李雅庄煤矿瓦斯风险改进措施实践检验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松散煤堆自燃探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煤自燃及其危害 |
1.1.1 煤自燃的基本概念与危害 |
1.1.2 全球煤自燃现状 |
1.1.3 研究煤自燃的意义 |
1.2 煤自燃理论 |
1.2.1 煤自燃的机理 |
1.2.2 煤的氧化特性 |
1.2.3 自然发火与自然发火期 |
1.2.4 煤自燃的条件 |
1.2.5 煤自燃的影响因素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煤自燃机理的研究现状 |
1.3.2 煤自燃预测预报与探测方法研究现状 |
1.3.3 煤自燃时温度与气体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1.5 本章小结 |
2 系统测量原理及总体设计 |
2.1 系统设计要求 |
2.2 微处理器的选择 |
2.3 传感器选择 |
2.3.1 热电阻 |
2.3.2 气体传感器及其选择 |
2.4 系统总体结构及成本核算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硬件电路和软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1 MCU核心电路 |
3.1.2 电源电路 |
3.1.3 显示电路 |
3.1.4 按键输入电路 |
3.1.5 存储电路 |
3.1.6 无线传输电路 |
3.1.7 超限报警电路 |
3.1.8 复位电路 |
3.1.9 数据通道选择电路 |
3.1.10 温度测量电路 |
3.1.11 气体测量电路 |
3.1.12 模数转换电路 |
3.2 上位机测试系统设计 |
3.2.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3.2.2 程序逻辑框架分析 |
3.2.3 系统客户端功能实现 |
3.3 本章小结 |
4 煤自燃的数学模型和温度场仿真 |
4.1 渗流理论简述 |
4.1.1 渗流 |
4.1.2 达西定律 |
4.1.3 多孔介质 |
4.2 控制方程介绍 |
4.3 数值模拟 |
4.3.1 物理模型 |
4.3.2 基本参数设置 |
4.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及分析 |
5.1 实验原理 |
5.1.1 实验介绍 |
5.1.2 实验准备 |
5.2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存在的不足及后期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华亭煤矿综采工作面危险源辨识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危险源辨识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危险源评价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危险源辨识与评价理论概述 |
2.1 危险源辨识概述 |
2.1.1 危险源定义 |
2.1.2 危险源分类 |
2.1.3 危险源辨识的含义 |
2.1.4 危险源引发事故的机理 |
2.2 危险源评价方法 |
2.2.1 层次分析法 |
2.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 华亭煤矿综采工作面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华亭煤矿概况 |
3.2 安全现状分析 |
3.3 存在问题分析 |
4 华亭煤矿综采工作面危险源辨识 |
4.1 危险源辨识依据 |
4.2 危险源辨识内容 |
4.3 危险源影响因素分析 |
4.3.1 人为因素 |
4.3.2 机器设备因素 |
4.3.3 环境因素 |
4.3.4 管理因素 |
5 华亭煤矿综采工作面危险源评价 |
5.1 综采工作面危险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5.1.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5.2 综采工作面危险源风险评价指标权值的确定 |
5.3 综采工作面危险源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
5.4 华亭煤矿综采工作面危险源风险综合评价 |
5.4.1 六类事故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5.4.2 华亭煤矿综采工作面危险源风险综合评价 |
5.4.3 评价结果及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边界煤柱回采工作面有害气体的防治措施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矿井有害气体 |
1.1 二氧化碳 (CO2) |
1.2 一氧化碳 (CO) |
1.3 硫化氢 (H2S) |
1.4 二氧化氮 (NO2) |
1.5 二氧化硫 (SO2) |
1.6 氨气 (NH3) |
1.7 氢气 (H2) |
1.8 瓦斯 |
2 边界煤柱回采工作面有害气体的防治措施 |
2.1 加强通风。 |
2.2 加强对有害气体的检查。 |
2.3 放炮喷雾或使用水炮泥。 |
2.4 加强对通风不良处和井下盲巷的管理。 |
2.5 井下人员必须随身佩带自救器。一旦矿井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 人员可迅速使用自救器撤离危险区。 |
2.6 对缺氧窒息或中毒人员及时进行急救。 |
2.7 有针对性的采取有关技术措施, 消除有害气体的产生。 |
2.8 按标准构筑用于封闭进下火区、盲 |
2.9 若因呼吸有害气体发生中毒现象 |
(8)华亭煤自燃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煤自燃学说 |
1.2.2 煤自燃机理研究现状 |
1.2.3 煤自燃预测预报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煤氧复合机理 |
2.1 煤表面分子活性基团 |
2.2 煤分子结构特性 |
2.2.1 煤分子结构的组成 |
2.2.2 煤分子化学结构模型 |
2.3 煤低温氧化过程 |
2.3.1 煤氧物理吸附 |
2.3.2 化学吸附过程 |
2.3.3 煤氧化学学反应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3 华亭煤微观结构的实验研究 |
3.1 华亭煤的 XRD 实验分析 |
3.1.1 XRD 实验原理 |
3.1.2 实验样品的制备和实验条件 |
3.1.3 实验结果分析 |
3.2 煤自燃微观结构变化的红外光谱实验 |
3.2.1 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概述 |
3.2.2 样品的制备和实验条件 |
3.2.3 光谱解析程序 |
3.2.4 实验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华亭煤特征温度点的热重实验研究 |
4.1 热重分析法概述 |
4.2 实验装置和实验条件 |
4.2.1 实验装置 |
4.2.2 实验条件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4.3.1 实验特征温度分析 |
4.3.2 煤样的热重曲线分析 |
4.4 实验条件对特征温度的影响 |
4.4.1 氧浓度对特征温度的影响 |
4.4.2 煤样粒度对特征温度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华亭煤自然发火实验研究 |
5.1 试验台结构及原理 |
5.2 实验条件 |
5.3 实验原始记录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5.4.1 气体数据分析 |
5.4.2 耗氧速度 |
5.4.3 氧化放热强度 |
5.4.4 煤自燃极限参数 |
5.5 本章小结 |
6 主要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煤炭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1.1.2 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 |
1.1.3 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 |
1.1.4 我国煤矿建设项目现状 |
1.1.5 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形势 |
1.2 研究意义 |
1.2.1 论文选题的现实意义 |
1.2.2 论文选题的科学意义 |
1.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
1.3.1 事故致因、事故发生机理的研究 |
1.3.2 煤矿建设项目及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的研究 |
1.3.3 基于集成管理视角的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的研究 |
1.3.4 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的研究 |
1.3.5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的评述 |
1.4 本文研究边界及有关概念的界定 |
1.4.1 本文研究边界 |
1.4.2 本文有关概念的界定 |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本文的创新点 |
1.6 本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技术路线 |
1.7 小结 |
第二章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理论基础 |
2.1 集成管理的一般理论 |
2.2.1 集成的基本概念 |
2.1.2 集成的分类 |
2.1.3 集成的作用 |
2.1.4 集成的模式 |
2.1.5 集成场思想 |
2.2 安全系统工程理论 |
2.2.1 系统安全分析 |
2.2.2 系统安全预测 |
2.2.3 系统安全评价 |
2.3 协同理论 |
2.3.1 协同效应 |
2.3.2 伺服原理 |
2.3.3 自组织原理 |
2.4 管理熵理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界定 |
3.2 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
3.2.1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变革历程 |
3.2.2 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分析 |
3.2.3 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人因要素分析 |
3.3.2 机器要素分析 |
3.3.3 环境要素分析 |
3.3.4 管理要素分析 |
3.4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趋势 |
3.4.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要素集成化趋势 |
3.4.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要素系统化趋势 |
3.4.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要素本质化趋势 |
3.5 小结 |
第四章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设计 |
4.1 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传统管理框架分析 |
4.1.1 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传统管理框架 |
4.1.2 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传统管理框架的不足 |
4.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
4.2.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复杂性 |
4.2.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目标的多元化 |
4.2.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要素的知识化 |
4.3 我国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设计 |
4.3.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设计原则 |
4.3.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设计 |
4.4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的结构分析 |
4.4.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的时间结构 |
4.4.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的空间结构 |
4.4.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的功能结构 |
4.4.4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霍尔三维结构 |
4.5 小结 |
第五章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模型 |
5.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框架下要素协同关系 |
5.1.1 群体活动协同理论和SIPOC协同模式概述 |
5.1.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框架下的人因协同 |
5.1.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框架下的机器要素协同 |
5.1.4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框架下的环境要素协同 |
5.1.5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框架下的管理要素协同 |
5.2 协同学理论的数理结构 |
5.2.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间作用关系分析 |
5.2.2 协同学理论的数理结构 |
5.3 基于要素协同的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模型 |
5.3.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的数理表达 |
5.3.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间作用关系的数学结构 |
5.3.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协同演化模型 |
5.4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模型参数确定方法 |
5.4.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协同度评价方法 |
5.4.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模型参数确定方法 |
5.5 小结 |
第六章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协同控制 |
6.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系统稳定性分析 |
6.1.1 协同演化模型数值模拟与序参量确定 |
6.1.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系统的伺服过程 |
6.1.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6.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失稳风险的产生 |
6.2.1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运行模式 |
6.2.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失稳风险的产生 |
6.3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协同控制模型 |
6.3.1 安全控制论的研究现状 |
6.3.2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协同控制模型 |
6.4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序参量协同控制对策 |
6.4.1 安全生产法治与集成管理系统序参量之间的关系 |
6.4.2 基于序参量协同控制的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法治对策 |
6.5 小结 |
第七章 案例研究—以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为例 |
7.1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基本情况 |
7.1.1 企业简介 |
7.1.2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井田位置基本情况 |
7.1.3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建设区基本情况 |
7.2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的形成 |
7.2.1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框架设计 |
7.2.2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运行模式 |
7.3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协同演化模型 |
7.3.1 要素协同管理协同度评价的思路 |
7.3.2 要素协同管理协同度评价的方法 |
7.3.3 问卷调查与统计 |
7.3.4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协同度评价 |
7.4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稳定性分析 |
7.4.1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要素协同演化模型 |
7.4.2 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集成管理稳定性分析 |
7.4.3 影响东风煤矿改扩建项目集成管理稳定性的关键因子分析 |
7.4.4 对策措施建议 |
7.5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项目安全协同评价调查问卷(样卷) |
附录B 发表论文情况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10)深部矿井回采巷道围岩变形失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对深部开采回采巷道变形失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对深部开采回采巷道变形失稳的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深部煤岩力学性质实验研究 |
2.1 深部矿井煤岩力学实验目的及方法 |
2.1.1 实验目的 |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1.3 现场取样 |
2.1.4 试件的加工 |
2.2 深部矿井煤岩动态变形特性测量 |
2.2.1 容重测定实验 |
2.2.2 抗剪实验 |
2.2.3 抗压实验 |
2.2.4 岩样抗拉实验 |
2.2.5 煤岩力学试验结果 |
2.2.6 实验结论 |
2.3 小结 |
3 深部回采巷道围岩变形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深部岩石流变分析 |
3.1.1 流变性特征 |
3.1.2 岩石的流变特性 |
3.1.3 深井围岩流变性对巷道破坏的理论分析 |
3.2 深井回采巷道围岩变形失稳机理 |
3.2.1 深井回采巷道矿压显现特征 |
3.2.2 深井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判据 |
3.2.3 深井冲击矿压成因分析 |
3.2.4 深井冲击矿压影响条件下的回采巷道受力状况分析 |
3.3 深井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及破裂范围分析 |
3.3.1 未受采动影响的巷道围岩变形及应力分布规律 |
3.3.2 采动影响下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
3.3.3 上分层回采对下分层巷道围岩变形影响分析 |
3.3.4 煤层受采动影响回采巷道开掘的合理位置 |
3.4 巷道变形破坏影响因素 |
3.5 本章小节 |
4 深部矿井综放开采物理相似模拟 |
4.1 概述 |
4.2 相似模拟实验目的 |
4.3 相似模拟实验依据 |
4.4 相似模拟实验设计 |
4.4.1 相似模拟实验参数确定及模型的铺设 |
4.4.2 实验观察内容、手段 |
4.5 物理相似模拟实验过程描述 |
4.5.1 回采工艺 |
4.5.2 实验观测与分析 |
4.5.3 顺槽围压与变形规律与分析 |
4.5.4 监测结果与分析 |
4.5.5 围岩内部位移 |
4.5.6 巷道失稳AE 综合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深部矿井回采巷道数值模拟 |
5.1 岩石破裂过程分析RFPA 系统 |
5.1.1 RFPA 简介 |
5.1.2 RFPA 数值模拟原理 |
5.2 RFPA 模拟局部地段巷道受冲击矿压影响下破坏过程 |
5.2.1 回采巷道数值模拟模型的分析 |
5.2.2 回采巷道围岩加载计算过程 |
5.3 深部回采巷道FLAC 三维数值模拟 |
5.4 三维数值计算 |
5.4.1 工程地质模型 |
5.4.2 计算模型建立 |
5.4.3 华亭矿45°煤层回采巷道数值分析研究 |
5.4.4 数值模拟方案 |
5.5 数值模拟应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
5.5.1 无支护条件下上水平巷道围岩计算结果分析 |
5.5.2 无支护条件下下水平巷道围岩计算结果分析 |
5.5.3 支护条件下上水平巷道围岩计算结果分析 |
5.5.4 支护条件下下水平巷道围岩计算结果分析 |
5.5.5 受采动影响时顺槽围岩计算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深部矿井回采巷道稳定性监测与控制 |
6.1 矿井地质条件 |
6.1.1 矿井开采条件概述 |
6.1.2 区域地质特征 |
6.1.3 煤层赋存情况 |
6.1.4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
6.2 华亭煤矿工程现场超前监测 |
6.2.1 现场监测目的 |
6.2.2 采用的主要仪器及设备 |
6.2.3 现场巷道测站布置及监测内容 |
6.3 巷道综合控制方法与措施 |
6.3.1 巷道支护参数 |
6.3.2 巷道围岩稳定综合控制技术 |
6.3.3 巷道围岩稳定综合控制措施 |
6.3.4 支护效果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华亭煤矿消除矿井自燃火灾(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煤矿综放开采40年:理论与技术装备研究进展[J]. 宋选民,朱德福,王仲伦,霍昱名,刘一扬,刘国方,曹健洁,李昊城. 煤炭科学技术, 2021(03)
- [2]基于专家决策支持的煤自燃火灾防控系统设计[J]. 卢瑞翔,苏贺涛,康宁,石景冬.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20(05)
- [3]气室均压技术在矿井防火中的应用[J]. 邢吉强.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20(04)
- [4]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D]. 申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8)
- [5]松散煤堆自燃探测系统研究[D]. 杨艳艳. 中国计量学院, 2016(05)
- [6]华亭煤矿综采工作面危险源辨识与评价研究[D]. 司学军. 西安科技大学, 2015(03)
- [7]边界煤柱回采工作面有害气体的防治措施探析[J]. 刘显成.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04)
- [8]华亭煤自燃特性的实验研究[D]. 孟丽花. 西安科技大学, 2012(02)
- [9]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要素集成管理研究[D]. 张经阳. 昆明理工大学, 2012(11)
- [10]深部矿井回采巷道围岩变形失稳分析[D]. 冯冶. 西安科技大学, 2010(05)
标签:风险评价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安全生产标准体系论文; 瓦斯气体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