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高质量的畜产品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辛韵[1](2021)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得中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中国在追求高速工业发展的同时引发了水土流失严重、草场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水体大气污染加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难以承受。然而,生态环境保护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生态环境保护达到更高的标准,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共同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在此背景下,本文选择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研究区间为2003—2018年,以黄河流域的74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首先,本文大致分析了黄河流域的研究区位概况,详细分析了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其次,基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构建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指标体系,运用组合权重法测算了黄河流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及其子系统综合评价值,对黄河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经济活力、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协调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同时,进一步探究了黄河流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两大系统之间的相关性。尔后,探析了黄河流域地区这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机制,并利用耦合协调评价模型测度了黄河流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一步分析了黄河流域地区这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差异特征,然后,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并进一步运用非线性自回归神经网络模型预测2019—2023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探究未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发展趋势。最后,通过研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驱动因素的影响机制,确定了能源利用程度、水资源开发程度、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形成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驱动因素指标体系,运用空间自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驱动力的全局规律与局部规律,进一步确定了造成黄河流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差异的全局影响因素和局部影响因素。基于此,提出有关提高黄河流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的几点对策建议。文章主要结论如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测度方面。结果显示,2003—2018年,黄河流域大多数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逐步增高,由2003年大面积的极弱生态环境保护水平转变为2018年大面积的中等生态环境保护水平。2018年,在生态环境保护子系统中,黄河流域地区的污染综合治理平均水平保持在中度污染综合治理水平,且黄河流域具有强污染综合治理能力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以南的中下游地区;而黄河流域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能力在考察期内始终处于极低可持续发展水平,且多数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呈现负增长模式,致使原本处于水资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中上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地区均跌落至极低可持续发展水平。2003—2018年,黄河流域大多数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步增强,由2003年大面积的低质量发展水平转变为2018年大面积的中下等质量发展水平。在高质量发展子系统中,黄河流域大多数地区的经济活力水平停滞不前,始终维持在经济活力不足的状态,十六年以来,黄河流域创新驱动平均水平增长了51.62%,增幅较大;而绿色发展平均水平经历了“中下等-中上等-中下等”两阶段变化,但总体呈增长趋势;人民生活和社会协调平均水平缓慢上升,均上升了一个等级,分别由中等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至良好人民生活水平、社会轻度不协调水平提升至社会初级协调水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方面。研究结果显示,2003—2018年,黄河流域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由2003年大面积的初级协调发展转变为2018年大面积的中级协调发展,大多数内蒙古地区及黄河以南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已提升至良好协调发展水平。空间自相关性方面,就全局而言,黄河流域考察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具有显着的空间集聚特征,存在较弱的空间正相关性;就局部而言,黄河流域大多数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的空间集聚特征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模式为主,局部空间正相关性逐步增强。预测结果显示,2019—2023年,黄河流域大多数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平稳上升趋势,整体发展形势较为乐观,黄河流域各地区预测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平均水平分别为0.802、0.807、0.809、0.813和0.816,将能够实现从中级协调发展水平到良好协调发展水平的转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驱动因素方面。从全局规律进行分析,能源利用程度、水资源开发程度、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均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影响程度由强到弱排名为:能源利用程度、城镇化水平、水资源开发程度、工业化水平。从局部规律进行分析,能源利用程度是导致黄河流域74个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差异化的形成根源。在能源利用程度中,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与单位工业增加值电耗对黄河流域74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分别表现为负向影响和正向影响,其中,单位工业增加值电耗的影响强度远高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量对黄河流域74个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由东向西逐渐减弱;而单位工业增加值电消耗量的影响程度由东南地区向西北地区逐步增强。综合上述研究分析结论,笔者提出了可能提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的几点建议。水资源利用方面,工业企业应着力于改进工业产品和生产技术,提升工业循环水处理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用水,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政府应狠抓污染源,着重限制农业和工业生产过程中废污水所排放的农药、化肥、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减少中重度污水排放量,同时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将达标后的污水用于水循环和土地灌溉中,实现废水的无害化综合利用与污水资源化。能源开发方面,国家和企业应正本清源,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找到可替代不可再生能源的新能源;政府应加强对能源资源开采量和使用量的管控权,要求企业科学合理地使用煤炭、石油、核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深入开展节能减耗的相关工作,削减能源的耗损,加强能源的循环利用,从源头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城镇化与工业化方面,国家、政府和企业应助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共同发展,企业应坚持以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为核心提高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推进新型工业化转型;国家和政府应以人为本,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福利保障政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侯向阳[2](2021)在《新形势下新业态草业展望》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草业发展迈入了新阶段,进入了新常态,在传统草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新业态草业渐有成为区域性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态势。本文在论述新业态草业在草业生产层理论产业结构中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5种主要的新业态草业形式和产业规模,包括草地碳汇交易产业、草地康养产业、数字草业经济、草品种多功能研究和开发利用产业、草原灾害保险产业。文章还分析了新业态草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新业态草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包括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技术研发和宏观咨询调研、加强标准化建设、实施人才强业战略等。
王平[3](2020)在《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新疆棉花面积264.4万公顷,占全国棉花面积的74.3%,棉花总产量511.1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83.8%,新疆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棉花生产基地。但与新疆棉花产业迅速发展的态势不匹配的是,新疆棉花质量在国际市场仍处于劣势。特别是机采棉迅速发展后,仍沿用手采棉时期以高产为目标的技术集成体系,适宜机采的棉花技术集成体系没有配套建立,表现在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未大面积推广应用,种植模式仍然以“矮密早丰”模式为主,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程度较低,残膜对棉花质量的影响难题尚未解决。在采收环节由于田间堆放原因导致的棉花二次污染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在加工环节由于机采棉杂质、异性纤维较多,导致籽棉和皮棉的清理次数偏多、棉花纤维长度减短、强度降低、短纤维含量增加和棉结数量比率偏高。以上技术环节的问题是导致新疆棉花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制约着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由于机采棉化学脱叶工序的需要,导新疆棉花生长期缩短、棉花自然吐絮率降低,棉花生产条件劣势更加突出。因此,新疆棉花在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上存在的问题,必然要依靠构建和推广配套的技术集成体系来解决。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新疆棉花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探索建立适宜新疆棉花产业现状的配套技术集成体系,发挥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力作用,解决技术集成过程中的评价体系构建、技术集成评价、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路径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通过发放专家意见征询表、发放调查问卷、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数据和资料,采取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系统研究。本文提出了技术集成体系的不配套是制约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这个假设,并运用技术进步、技术集成、快乐植棉和技术变迁等相关理论,对假设进行科学、系统论证。首先对新疆棉花质量和技术集成现状进行分析,并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对比,找出了新疆棉花在质量和技术集成方面存在的差距,分析提出了新疆棉花要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的观点。通过组织国内棉花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运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来进行构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棉区的南北疆、六个流域棉区的64个县团单位进行棉花的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对比找出不同棉区间的技术集成和质量差异,并检验技术集成和质量的相关性。通过评价结果筛选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并结合美国、澳大利亚和兵团技术集成的经验,对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进行优化。通过分析政府宏观层面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对技术集成影响作用,采用TAM框架及理论设计了棉农技术集成采纳意愿分析方案,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对棉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找出这两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对技术集成的影响程度。最后研究提出技术集成推广路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从经济学研究视角,首次在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对新疆棉花技术集成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包含技术集成现状和差距分析、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典型棉区技术集成评价、技术集成体系优化、技术集成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路径和对策建议,以此形成了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的系统理论体系。2.在全国范围组织权威专家,构建了以质量为核心的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疆典型棉区进行了全面评价,实证了新疆典型棉区技术集成和质量水平,并创新性的对棉花技术集成水平与质量水平进行相关性检验,论证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优化了技术集成的体系,提出了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推广路径和对策建议,为新疆棉花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了解决方案。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新疆棉花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新疆棉花要发挥自身的优势,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生产高质量的棉花产品实现高价格和高效益,弥补生产高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劣势,并以此占领世界棉花中高端市场,从而带来棉花产业的转型升级。结论二,技术集成体系不配套是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新疆棉花目前处于机采棉的成长阶段,但仍依赖以手采棉的“矮密早丰”、追求产量为目标的技术集成体系,适宜机采棉的技术集成体系尚未建成,从而导致机采棉整体质量较低。技术集成严重制约着新疆棉花质量的提升。结论三,构建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奠定评价基础。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来进行构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最终确定了包括了品种、种植技术、采收技术、加工技术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结论四,对新疆典型棉区的技术集成和质量实证评价,实证了不同棉区的技术集成和质量水平。通过对新疆南北疆六个流域棉区的64个县团级单位发放调查问卷,运用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对样点棉区组织实施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并验证了技术集成和质量两个变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实证了技术集成水平是影响棉花质量的关键因素。结论五、优化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是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本研究最终优化构建了包含品种、种植技术、采收技术和加工技术4个一级技术指标,包含优质棉品种、主栽品种、种植技术等14项二级技术指标,并对二级技术指标内容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赋值。结论六,政府和棉农行为是影响技术集成的关键因素。研究得出政府在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两个方面对技术集成产生影响,棉农对技术集成体系的采纳意愿行为受到年龄、家庭人均纯收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结论七,确定了技术集成推广路径和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确定以“政府主导型”的推广路径,以政府牵头组织农业部门、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加工企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棉农开展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应用。二是提出了对策建议。新疆棉花产业要建立“高质量高效益”高质量的发展观和产业定位,产品定位于国内高端棉花产品,并建议在目前国家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制定质量为先的产业政策和配套措施。
孙璇璇[4](2020)在《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草牧业是科技含量高、回报期长、环保型农业行业,发展草牧业不仅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还能创造优于传统粮食种植的经济效益、助力脱贫攻坚的社会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行业。当前我国草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行业标准体系不健全,可推广的集成创新技术少,优质牧草种质资源匮乏,国产优质牧草紧缺,牧草供应及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突出,草牧业规模化和草牧一体化发展程度低,产业链效益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本文以KK牧草公司为研究对象,第一,运用PEST法、五力模型分别分析KK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和草牧产业环境,明确KK面临的外部主要机会与威胁,运用EFE矩阵评价外部环境状况。第二,分析公司内部研发、人力资源、产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内部管理等关键价值链环节,明确KK主要的内部优势和劣势,运用IFE矩阵评价内部环境状况。第三,综合运用SWOT模型与QSPM模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最终确定KK牧草公司适宜差异化竞争战略,结合内外部环境分析情况制定KK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分解目标。第四,根据KK内外部环境分析及差异化竞争战略分解目标,提出差异化措施:高层次人才差异化、产品差异化、市场营销差异化、信息化管理差异化、售后服务差异化。最后,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强化资金保险保障、重视无形资产保护、健全牧草收储保障能力等措施,确保差异化竞争战略顺利实施。KK牧草公司是当前草牧业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本文期望通过对KK差异化竞争战略的研究,为国内中小牧草企业发展提供参考。
宋然[5](2018)在《伊犁PMU采集户养殖收益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孕马尿(简称PMU)为原料研发和生产出的结合雌激素生物制药,成为新疆特色马产业链的重要支点。新疆伊犁作为孕马养殖和PMU收购的重要基地,其孕马养殖的生产经营状况与效益直接影响着孕马结合雌激素原料药及其药品制剂的生产规模和发展前景。因此,了解新疆伊犁孕马养殖户的生产经营及成本收益状况,对探索合理有效的孕马养殖方式、规避市场风险和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牧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解伊犁哈萨克自治州PMU采集户生产成本与效益状况,本研究选定伊犁哈萨克自治州PMU采集户为研究对象,进行成本收益调查。以产量与成本数据建立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以近似无关联回归估计进行PMU采集户的成本参数估计。研究发现:(1)PMU采集户成本支出主要以变动成本为主(占60.2%),而又以人工支出最为主要,人工支出占总成本的36.17%,其次为饲料成本占总成本的16.06%。在固定成本(占39.8%)中马棚投入费用占总成本的28.29%,防疫费用占总成本的8.19%,以利息支出费用所占的比例最小,仅仅占总成本的比例为0.85%。(2)Translog的成本函数推估显示孕马养殖和PMU采集成本受到投入要素价格的影响。其中人工投入弹性值为0.2348,马棚投入弹性值为0.1317,饲料投入弹性值为0.0474,防疫投入弹性值为0.3401,利息支出弹性值为0.0479。其中以防疫投入弹性值最大,当防疫投入价格上升1%时总成本会上升0.34%,然而以利息支出弹性值最小,利息支出上升1%时总成本会上升0.04%。(3)在经济规模方面,总成本产出弹性,弹性值为0.1726,经济涵义是当产出增加10%,总成本将上升1.726%,孕马养殖和PMU采集若能增加产出,将降低单位成本,提高单位利润。而密度经济为0.8273,其值大于0,具有规模经济。就生产规模而言,孕马养殖和PMU采集可采取适度的扩大范围,增加养殖规模,进而增加采集户的净收益。
黄磊[6](2019)在《税收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该行业的发展壮大对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促使农业产业链条延长,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该行业成长,是平衡农产品产能过剩,减少农业产后损失,提高农产品综合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初期投资少、产品周期短、投资回报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价值属性,这决定其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初、中期应被优先发展。我国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和加快成长,但该行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特别是精深加工转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该行业存在库存压力较大,副产物综合利用不高,企业资金缺口、人才缺口较大,进口农产品冲击国内市场等一系列问题。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各项激励经济的政策当中,税收政策无疑是影响其发展的最直接动因之一。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经济手段,在协调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基础产业建设等方面起到了有效的政策引导作用,任何产业发展与税收政策均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针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需要,加快研究制定促进该行业发展的税收新政策,为农产品加工业的税收政策进行量体裁衣,是支持这个行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尚无系统地制定针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税收政策,相关税收政策仅松散的限于部门规章和部分行政法规,且以减税惠税为主,税收的管控引领作用弱化。本文重点从税收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影响角度入手,在详细梳理我国目前支持农产品加工业政策发展历程和深入分析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找到税收、农产品加工业的相互关系,并测算农产品加工业财务指标的变化对其行业发展的影响以及税收通过对财务指标的作用进而影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效应程度,分税种分行业讨论税收对行业收入的作用,同时通过借鉴国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先进经验,设计税收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促进机制,从而提出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第一,对农产品加工业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税收影响行业发展的效应和税收影响行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等相关理论基础,为通过制定税收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对支持该行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演变过程进行分析,以时间为线索,根据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将政策支持的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初始阶段、转型阶段、成熟阶段、完善阶段,每个阶段从国家宏观政策和具体税收政策两个维度进行梳理和特点总结,再着重分税种整理、评价现行促进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之后深入考察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时空特征,从总体发展、区域发展和子行业发展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对农产品行业总体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性分析,通过计算区位熵来比较各子行业在我国七大区域的发展差异,通过计算各子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来分析各行业的结构特征,从而掌握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为下文的进一步数理分析奠定了基础。第二,从宏观层面上研究了农产品加工业、税收、农业和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发现这四个变量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析方法,具体观察四个变量的作用模式、影响效果,发现税收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变化的贡献程度在是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减税政策在短期内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但长期来看会抑制该行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从微观层面上研究了税收、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关系,运用面板数据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模型。测算出这几个因素对农产品加工业各行业的影响程度,并研究税收对财务指标的作用效果和税收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效应,找到了税收促进农产品加工各行业的传导模式;从微观层面上分税种、分行业研究了具体税种作用于不同农产品加工子行业的效应,从总量和增速两个角度分析了各行业的税收特性,用计算出的各行业税负来衡量各行业的实际纳税水平,通过比较各行业的各税种税负找到该行业的生产行为特点。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计算各税种税负与子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相关系数和显着性,找到了各税种税收与行业发展的内在关系,为提出对各行业有针对性的税收政策建议提供依据。第三,研究部分发达国家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面的措施,通过对这些国家国情及农产品加工业实际情况的综合分析,了解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借鉴这些国家的有效举措。对我国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进行优化设计和提出对策建议,通过之前实证分析的结果,建立税收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影响机制,对影响农产品加工业的税制税种提出改良建议,最后提出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税收政策的对策建议和确保政策有效执行的税收征管保障措施。
游新勇[7](2017)在《肉鸡体内金刚烷胺残留消除规律及其转录组学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肉鸡养殖中金刚烷胺类药物的残留是肉鸡食品安全监控和检测的难题,药物残留的靶组织还未见报道,在实际生产中不便于监控;国内外对金刚烷胺残留检测的研究大多是采用色谱-质谱分析的确证技术,该技术要求昂贵的设备和更高的操作技术,且前处理过程复杂,在实际筛查中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建立更为完善的监控体系和便捷的筛查方法以实现对肉鸡产品中金刚烷胺药物残留的有效监控。基于转录组学寻找生物标志物为畜产品中违禁添加物的筛查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且可以实现对同类药物的有效监测。因此本研究探讨了金刚烷胺在肉鸡不同组织中的残留和消除规律,为肉鸡组织中金刚烷胺残留的理想靶标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同时分析了金刚烷胺在肉鸡胸肌和肝脏组织中的转录组学变化,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发现候选转录组学生物标志物,初步建立监测方法和模型优化,为肉鸡养殖环节金刚烷胺的滥用提供新的筛查方法和完善的监控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肉鸡胸肉、肝脏和血浆组织中金刚烷胺残留的LC-MS/MS检测和消除规律。结果表明,样品采用Qu EChERS法进行提取和净化,胸肉、肝脏、血浆组织的检出限分别为0.30μg/kg/0.50μg/kg/0.34μg/kg,定量限分别为1.00μg/kg/1.67μg/kg/1.10μg/kg,在10μg/kg、100μg/kg添加水平时,胸肉、肝脏和血浆中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8.5%92.6%/93.6%99.7%/87.2%95.5%,胸肉、肝脏和血浆中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0%5.1%/4.4%5.7%/5.7%6.3%,符合残留分析的要求。胸肉、肝脏和血浆组织中金刚烷胺的残留浓度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着停药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直至消除。胸肉和血浆组织中金刚烷胺的残留浓度较为接近,消除的半衰期分别为9.7h和8.6h,消除速度较快;肝脏组织中金刚烷胺的残留浓度在整个试验期都高于胸肉和血浆组织,消除半衰期为11.1h,在停药312h后仍有较高的残留浓度,金刚烷胺残留的消除速度较慢,因此肝脏组织可作为监测肉鸡食品中金刚烷胺非法使用的靶标。(2)金刚烷胺在肉鸡胸肌和肝脏组织的转录组学变化。结果显示,饲喂金刚烷胺药物后,在肉鸡胸肌组织中筛选出17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20个上调,50个下调,差异基因的GO term主要集中在水解酶活性、免疫反应、趋化因子活动等,KEGG显着富集在吞噬体、细胞粘附分子、溶酶体及ECM受体反应等pathway中。在肉鸡肝脏组织中筛选出17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16个上调,56个下调,差异基因的GO term和催化活动、代谢活动、氧化还原活动、免疫反应、辅因子结合等功能有关,KEGG显着富集在代谢、粘着斑、ECM受体反应及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等pathway中。根据差异基因的表达量、显着水平以及其功能注释和可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在肉鸡胸肌和肝脏组织中进一步筛选出跟金刚烷胺药物处理相关的候选差异表达基因各11个和9个,且qRT-PCR验证结果与RNA-seq数据基本一致,表达量接近。在两个组织中,qRT-PCR数据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均能很好的区分处理组样品和对照组样品。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金刚烷胺在肉鸡胸肌和肝脏组织中残留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为转录组学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和监测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依据。(3)转录组学生物标志物监测金刚烷胺方法的建立及优化。结果显示,结合两个组织20个目的基因的判别分析对交叉验证分组案例中95.3%的样品进行了正确分类,较胸肌和肝脏组织分别提高了10.9%和3.1%,因此结合两个组织的目的基因寻找生物标志物能够更加准确的对样品进行区分,降低假阳性比例。同时基于VIP值筛选到11个基因,分别为肝脏组织中的THRSP、DIO1、ETNPPL、GPAM、SIK1、ADRA1D、RET和胸肌组织中的ENSGALG00000000162、PDK4、PTGDS、CCL4,该组基因作为生物标志物能够较好的区分处理组样品和对照组样品,判别分析时交叉验证正确分类的比例达到95.3%以上,与两个组织20个基因的分析结果完全一致。基于两个组织11个基因对8个待测样品的判别完全正确,验证了该组基因作为生物标志物时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因此结合胸肌和肝脏组织的11基因作为生物标志物可以实现对肉鸡养殖中金刚烷胺滥用的监测。
易万勇[8](2017)在《畜牧业生产力布局与结构优化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说明1彝良县畜牧业现状1.1畜牧业生产发展2016年:全年出栏生猪47.01万头;牛3.01万头;羊5.13万只,家禽116.5万只。实现肉蛋总产量5.65万t。畜牧产值10.18亿元。(1)生猪存栏34.77万头,其中能繁母猪3.53万头。(2)大牲畜存栏12.42万头(匹),其中牛存栏11.56万头,能繁母牛4.33万头。(3)羊存栏12万只,出栏4.8万只。(4)禽类存栏88.4万只,出栏160.6万只。禽蛋产量0.39万t。
孙野,吕广玲[9](2017)在《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畜牧业现状为出发点,提出了结构调整思路及对策,以期为畜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吴仕琴,杨大琼[10](2015)在《发展彝良现代畜牧业思考》文中研究表明笔者结合彝良县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潜在优势、制约因素,提出发展彝良现代畜牧业的思考。
二、建立高质量的畜产品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高质量的畜产品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内涵研究 |
1.3.2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的路径选择研究 |
1.3.3 多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不足之处 |
2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分析 |
2.1 研究区域 |
2.2 经济发展动态分析 |
2.2.1 经济规模分析 |
2.2.2 产业结构分析 |
2.2.3 对外开放程度分析 |
2.3 生态环境保护动态分析 |
2.3.1 水资源状况分析 |
2.3.2 土地资源特征分析 |
2.3.3 生态保护状况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子系统分析 |
3.1 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1.2 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3.1.3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3.1.4 数据来源及处理 |
3.1.5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2 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分析 |
3.2.1 污染综合治理能力子系统分析 |
3.2.2 水资源可持续能力子系统分析 |
3.3 高质量发展系统分析 |
3.3.1 经济活力子系统分析 |
3.3.2 创新驱动子系统分析 |
3.3.3 绿色发展子系统分析 |
3.3.4 人民生活子系统分析 |
3.3.5 社会协调子系统分析 |
3.4 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
4.1 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评价模型 |
4.1.1 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研究 |
4.1.2 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及标准 |
4.2 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时空分异分析 |
4.2.1 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序演变特征 |
4.2.2 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演变特征 |
4.3 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
4.3.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
4.3.2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4.3.3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4.4 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预测 |
4.4.1 预测模型 |
4.4.2 模型预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驱动因素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1.1 空间自回归模型 |
5.1.2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
5.2 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驱动因素的选择 |
5.2.1 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驱动因素的影响机制研究 |
5.2.2 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驱动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
5.3 基于SAR-GWR模型的耦合驱动力分析 |
5.3.1 耦合驱动力全局规律分析 |
5.3.2 耦合驱动力局部规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
(2)新形势下新业态草业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新业态草业形式及产业规模 |
2.1 草地碳汇交易新业态 |
2.2 草地康养产业 |
2.3 数字草业经济 |
2.4 草品种多功能研究和开发利用产业 |
2.5 草原灾害保险产业 |
3 新业态草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3.1 新业态草业有前景但无规模,发展潜力有待深入挖掘 |
3.2 产业融合程度低,附加值低 |
3.3 相关研发薄弱,技术支撑不足 |
3.4 缺乏品牌宣传意识,推介力度急需增强 |
4 促进新业态草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4.1 制定新业态草业发展规划 |
4.2 加强新业态草业技术研发和产业经济研究咨询 |
4.3 以标准化推动新业态草业产业化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4.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业战略 |
(3)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农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 |
1.2.2 农业技术进步相关研究 |
1.2.3 农业技术集成的相关研究 |
1.2.4 农业技术集成与质量关系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机采棉 |
2.1.2 高质量发展 |
2.1.3 农业高质量发展 |
2.1.4 技术集成 |
2.2 理论基础 |
2.2.1 技术进步理论 |
2.2.2 技术集成理论 |
2.2.3 快乐植棉理论 |
2.2.4 技术变迁理论 |
第三章 新疆棉花质量与技术集成现状 |
3.1 新疆棉花产业概况 |
3.2 新疆棉花质量现状 |
3.2.1 新疆棉花质量现状 |
3.2.2 新疆棉花提质增效现状 |
3.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现状 |
3.3.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阶段和特点 |
3.3.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现状分析 |
3.4 新疆与世界棉花主产国的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对比分析 |
3.4.1 美国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现状 |
3.4.2 澳大利亚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现状 |
3.4.3 新疆与世界棉花主产国的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对比分析 |
3.5 新疆棉花质量和技术集成对比差距的解决思路 |
3.6 小结 |
第四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 |
4.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选取 |
4.1.1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4.1.2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选取 |
4.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的指标筛选 |
4.2.1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备选指标的考量 |
4.2.2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权威专家的选定 |
4.2.3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的筛选 |
4.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1 构造判断矩阵 |
4.3.2 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
4.4 小结 |
第五章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 |
5.1 新疆典型棉区样点选择与调查问卷设计 |
5.1.1 典型棉区样点选择 |
5.1.2 调查问卷设计 |
5.2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 |
5.2.1 技术集成标准值与计分方法确定 |
5.2.2 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 |
5.3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质量评价 |
5.3.1 质量指标的确定与数据来源 |
5.3.2 典型棉区棉花质量评价 |
5.4 新疆典型棉区技术集成与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5.4.1 技术集成与质量的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5.4.2 技术集成与质量相关性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优化 |
6.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原则与方法 |
6.1.1 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原则 |
6.1.2 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方法 |
6.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筛选 |
6.2.1 技术集成体系指标筛选的样点单位选择 |
6.2.2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筛选 |
6.3 新疆技术集成体系优化的经验借鉴 |
6.3.1 国外棉花主产国的经验借鉴 |
6.3.2 新疆兵团的实践经验借鉴 |
6.4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优化 |
6.4.1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构架优化 |
6.4.2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优化 |
6.5 小结 |
第七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
7.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影响因素的选定 |
7.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政府层面影响分析 |
7.2.1 产业定位的影响分析 |
7.2.2 产业政策的影响分析 |
7.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棉农采纳意愿影响分析 |
7.3.1 TAM框架及理论分析 |
7.3.2 棉农采纳意愿的概念框架 |
7.3.3 棉农采纳意愿的研究方法 |
7.3.4 棉农采纳意愿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7.3.5 棉农采纳意愿的分析结论 |
7.4 小结 |
第八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与对策建议 |
8.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 |
8.1.1 技术集成体系推广路径 |
8.1.2 技术集成体系推广的具体措施 |
8.2 对策建议 |
8.2.1 确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观 |
8.2.2 确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 |
8.2.3 建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措施 |
8.3 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不足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国内咨询专家名单 |
附录二: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专家意见征询表 |
附录三: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专家意见征询表 |
附录四: 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情况调查表 |
附录五: 棉花技术集成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六: 棉花技术集成农户需求与采纳意愿调查问卷 |
附录七: 全文图示及表格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4)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差异化竞争战略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 |
1.2.1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内涵 |
1.2.2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途径 |
1.2.3 差异化竞争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
2.1 相关战略理论概述 |
2.1.1 竞争战略理论 |
2.1.2 差异化竞争战略理论 |
2.2 竞争战略分析工具 |
2.2.1 SWOT分析法和QSPM矩阵 |
2.2.2 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 |
2.2.3 EFE矩阵、IFE矩阵和层次分析法 |
第三章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外部环境分析 |
3.1 PEST法对KK牧草公司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3.1.1 KK牧草公司外部宏观环境的机会分析 |
3.1.2 KK牧草公司外部宏观环境的威胁分析 |
3.2 波特五力模型对草牧业行业环境分析 |
3.2.1 草牧业行业环境下的机会分析 |
3.2.2 草牧业行业环境下的威胁分析 |
3.3 层次分析法和EFE矩阵评价KK外部环境状况 |
3.3.1 构建KK牧草公司外部因素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
3.3.2 构造KK牧草公司外部因素判断矩阵 |
3.3.3 对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3.3.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3.3.5 建立EFE矩阵评价外部环境状况 |
第四章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内部环境分析 |
4.1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内部环境的优势分析 |
4.1.1 研发成果丰硕及成果转化率高 |
4.1.2 稳定的中青年人才团队 |
4.1.3 产品质量获得客户认可 |
4.1.4 区域内良好产品口碑及公司声誉 |
4.1.5 售后服务到位 |
4.1.6 内部制度化管理优势 |
4.1.7 丰富的牧草经验优势 |
4.2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内部环境的劣势分析 |
4.2.1 缺乏高层次科研和管理人才 |
4.2.2 产品缺乏品牌化管理 |
4.2.3 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 |
4.2.4 信息化管理程度低 |
4.2.5 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 |
4.3 层次分析法和IFE矩阵评价KK内部环境状况 |
4.3.1 构建KK牧草公司内部因素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
4.3.2 构造KK牧草公司内部因素判断矩阵 |
4.3.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4.3.4 建立IFE矩阵评价内部环境状况 |
第五章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选择与目标确定 |
5.1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选择 |
5.1.1 SWOT矩阵模型及战略可行性分析 |
5.1.2 QSPM矩阵确定差异化竞争战略 |
5.2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目标确定 |
5.2.1 KK牧草公司高层次人才差异化目标 |
5.2.2 KK牧草公司产品差异化目标 |
5.2.3 KK牧草公司市场营销差异化目标 |
5.2.4 KK牧草公司信息化管理差异化目标 |
5.2.5 KK牧草公司售后服务差异化目标 |
第六章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内容与措施 |
6.1 高层次人才差异化 |
6.1.1 高层次管理人才差异化 |
6.1.2 高层次科研人才差异化 |
6.2 产品差异化 |
6.2.1 建立高质量自有品牌 |
6.2.2 提升产品附加值 |
6.3 市场营销差异化 |
6.3.1 用户市场差异化 |
6.3.2 营销渠道差异化 |
6.4 信息化管理差异化 |
6.4.1 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
6.4.2 引入种产销一体化管理系统 |
6.4.3 引入数据交换共享平台 |
6.5 售后服务差异化 |
6.5.1 健全售后服务制度 |
6.5.2 充实售后人才队伍及服务内容 |
6.5.3 合理布局省内外售后服务网点 |
第七章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
7.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7.2 强化资金保险保障 |
7.3 重视无形资产保护 |
7.4 健全牧草收储保障能力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调查问卷 |
致谢 |
(5)伊犁PMU采集户养殖收益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农牧产品成本收益核算 |
1.2.2 关于成本收益的影响因素 |
1.2.3 关于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3.3 研究思路 |
1.3.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生产函数与成本函数 |
2.2 成本函数的特性 |
2.3 Translog成本函数理论 |
第3章 伊犁PMU采集发展情况概述 |
3.1 伊犁PMU采集进程 |
3.1.1 伊犁PMU采集起源 |
3.1.2 伊犁地区马匹存栏情况 |
3.2 PMU采集现状分析 |
3.2.1 数据来源 |
3.2.2 PMU马签约情况 |
3.2.3 PMU马养殖规模分布 |
3.2.4 PMU采集稳定性 |
3.3 孕马养殖发展中的问题 |
3.3.1 收购公司与PMU采集户之间缺乏信息沟通 |
3.3.2 小规模养殖占主体 |
3.3.3 孕马牧民对孕马尿价格认同度低 |
3.3.4 PMU采集范围较小 |
第4章 孕马养殖户PMU采集成本收益分析 |
4.1 成本收益分析技术路线 |
4.2 PMU马采集期成本收益分析 |
4.2.1 PMU采集期养殖新增成本分析 |
4.2.2 PMU采集期养殖新增收入分析 |
4.2.3 PMU采集期养殖新增收益分析 |
4.3 马匹养殖成本收益分析 |
4.3.1 马匹养殖成本分析 |
4.3.2 马匹养殖收入分析 |
4.3.3 马匹养殖收益分析 |
4.3.4 PMU采集户与非PMU采集户收益比较分析 |
第5章 PMU采集户收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实证框架概要 |
5.2 Translog成本函数实证模型 |
5.2.1 函数的设定 |
5.2.2 变量说明 |
5.3 实证分析 |
5.3.1 要素弹性分析 |
5.3.2 需求弹性分析 |
5.4 模型鉴定 |
5.4.1 对称性及一阶齐次性的条件 |
5.4.2 单调性及非递减性的条件 |
5.4.3 凹性的条件 |
5.5 结果分析 |
第6章 对策与展望 |
6.1 提高孕马养殖和PMU采集收益的对策 |
6.1.1 降低工资以外要素成本 |
6.1.2 完善金融信贷支持政策 |
6.1.3 从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降低生产成本 |
6.1.4 适当扩大养殖规模 |
6.1.5 增强公司与采集户之间的信息交流 |
6.1.6 继续大力推广PMU采集,扩大采集范围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税收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产品加工业 |
2.1.2 税收政策 |
2.1.3 税收效应 |
2.2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2.2.1 发展极理论 |
2.2.2 不平衡增长理论 |
2.2.3 经济起飞理论 |
2.2.4 产业布局理论 |
2.3 税收政策作用行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2.3.1 市场失灵理论 |
2.3.2 减税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先导理论 |
2.3.3 税收优惠的乘数理论 |
2.3.4 税收政策的供给理论 |
2.4 税收影响行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 |
2.4.1 税收影响单企业和单行业的作用机理 |
2.4.2 税收影响行业规模的作用机理 |
2.4.3 税收影响各行业要素分布的作用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3 我国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发展进程 |
3.1 税收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初始阶段 |
3.1.1 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 |
3.1.2 税收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 |
3.2 税收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转型阶段 |
3.2.1 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 |
3.2.2 税收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 |
3.3 税收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成熟阶段 |
3.3.1 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 |
3.3.2 税收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 |
3.4 税收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完善阶段 |
3.4.1 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 |
3.4.2 税收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 |
3.5 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税收政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5.1 增值税方面 |
3.5.2 企业所得税方面 |
3.5.3 其他税种方面 |
3.5.4 现行税收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4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时空特征分析 |
4.1 行业总体发展的时序变迁特征 |
4.1.1 总产值和资产总额的变迁情况 |
4.1.2 主营业务收入的变迁情况 |
4.1.3 纳税额和从业人数的变迁情况 |
4.2 农产品加工各行业的空间聚集分布特征 |
4.2.1 测算方法 |
4.2.2 数据选取 |
4.2.3 农产品加工业各区域的区位熵分析 |
4.3 农产品加工业各行业的结构与特征分析 |
4.3.1 各行业的结构特征 |
4.3.2 测度方法和数据选取 |
4.3.3 农产品加工各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农产品加工业、税收、农业、经济增长间互动影响效应实证分析 |
5.1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简介 |
5.1.1 VAR模型的构造 |
5.1.2 VAR模型最佳滞后期数的确定 |
5.1.3 协整检验 |
5.1.4 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
5.1.5 方差分解 |
5.2 指标选取与数据预处理 |
5.2.1 变量的选取 |
5.2.2 模型的假设 |
5.2.3 数据的来源与预处理 |
5.3 数据的描述与检验 |
5.3.1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5.3.2 各变量平稳性检验 |
5.3.3 模型定阶 |
5.4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构建 |
5.4.1 Johansen协整检验 |
5.4.2 脉冲响应分析 |
5.4.3 方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税收对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发展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
6.1 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简介 |
6.1.1 面板数据模型的优势 |
6.1.2 面板数据混合回归模型 |
6.1.3 面板数据变截距模型 |
6.1.4 面板数据变系数模型 |
6.2 变量与数据 |
6.2.1 指标的选取 |
6.2.2 研究标的的确定与基础数据 |
6.3 面板数据描述与检验 |
6.3.1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6.3.2 单位根检验结果 |
6.3.3 协整检验结果 |
6.3.4 面板模型选择的Hausman检验结果 |
6.3.5 面板模型选择的F检验结果 |
6.4 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 |
6.4.1 模型的构建及回归结果分析 |
6.4.2 按行业分组三个因素对销售收入影响 |
6.4.3 按行业分组纳税额对三个因素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7 各税种对农产品加工各行业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
7.1 农产品加工业总体纳税情况 |
7.1.1 选取数据说明 |
7.1.2 总体纳税情况 |
7.2 农产品加工业各子行业的分税种税负 |
7.2.1 流转税类税负 |
7.2.2 收益税类税负 |
7.2.3 财产和行为税类税负 |
7.2.4 资源税类和其他税税负 |
7.3 各税种税负对各子行业的影响 |
7.3.1 测算方法和数据选取 |
7.3.2 各税种税负对食品类工业影响 |
7.3.3 各税种税负对纺织类工业影响 |
7.3.4 各税种税负对木材类工业影响 |
7.3.5 各税种税负对纸品类工业影响 |
7.3.6 各税种税负对橡塑类工业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8 外国政府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8.1 国外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践 |
8.1.1 美国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实践经验 |
8.1.2 欧盟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实践经验 |
8.1.3 日本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实践经验 |
8.2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税收政策经验分析 |
8.2.1 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
8.2.2 采取多手段农产品保护政策 |
8.2.3 灵活科学的财政扶持政策 |
8.2.4 重视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 |
8.2.5 注重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化发展 |
8.3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税收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8.3.1 将税收支持法律化制度化 |
8.3.2 加快建立税收政策长效机制 |
8.3.3 着眼产业链条实施多元化支持政策 |
8.3.4 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安全保障机制 |
8.3.5 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 |
8.3.6 遵守并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 |
8.4 本章小结 |
9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设计和对策建议 |
9.1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总体思路 |
9.1.1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目标内涵 |
9.1.2 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税收政策的基本原则 |
9.1.3 税收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机制设计 |
9.2 农产品加工业税制税种结构的改良改进 |
9.2.1 税制结构优化的原则与目标 |
9.2.2 农产品加工业的税种改良策略 |
9.2.3 针对农产品加工业各类税种的改进措施 |
9.3 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税收对策 |
9.3.1 税收扶持基础设施建设 |
9.3.2 税收优化产业布局,鼓励集群发展 |
9.3.3 税收加快科研创新和行业转型升级 |
9.3.4 税收推进先进业态发展 |
9.3.5 税收保障企业管理和食品安全 |
9.3.6 税收注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
9.4 确保政策有效执行的税收征管保障措施 |
9.4.1 坚持税收法定原则 |
9.4.2 强化税收政策执法 |
9.4.3 完善税收监督体系 |
9.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7)肉鸡体内金刚烷胺残留消除规律及其转录组学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金刚烷胺 |
1.2.1 金刚烷胺概述 |
1.2.2 金刚烷胺的抗病毒作用机理 |
1.2.3 金刚烷胺的代谢及毒副作用 |
1.2.4 金刚烷胺的检测技术 |
1.3 转录组学与生物标志物 |
1.3.1 转录组学 |
1.3.2 转录组学在畜产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
1.3.3 生物标志物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肉鸡不同组织中金刚烷胺的残留检测及消除规律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动物及饲粮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1.4 动物给药实验与样品采集 |
2.1.5 样品前处理 |
2.1.6 仪器条件 |
2.1.7 方法学测试 |
2.1.8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LC-MS/MS的方法学测试结果 |
2.2.2 胸肉、肝脏、血浆组织中金刚烷胺的残留浓度分析 |
2.2.3 胸肉、肝脏、血浆组织中金刚烷胺残留浓度的多重比较 |
2.2.4 胸肉、肝脏、血浆组织中金刚烷胺残留的消除规律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金刚烷胺处理肉鸡胸肌和肝脏组织的转录组学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动物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仪器与设备 |
3.1.4 动物给药实验与样品采集 |
3.1.5 总RNA提取与检测 |
3.1.6 cDNA文库的构建及测序 |
3.1.7 数据处理与生物信息分析 |
3.1.8 差异表达基因的荧光定量PCR验证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RNA质量检测 |
3.2.2 RNA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3.2.3 差异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 |
3.2.4 差异基因的聚类分析 |
3.2.5 差异基因的维恩图 |
3.2.6 差异基因的GO分析 |
3.2.7 差异基因的KEGG分析 |
3.2.8 差异基因的qRT-PCR验证和PCA分析 |
3.3 讨论 |
3.3.1 RNA-seq筛查转录组学生物标志物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潜力 |
3.3.2 金刚烷胺的作用机制及候选基因的筛选 |
3.3.3 差异基因的功能验证及研究意义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因表达标志物监测金刚烷胺残留的方法建立及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动物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仪器与设备 |
4.1.4 动物给药实验与样品采集 |
4.1.5 总RNA提取与检测 |
4.1.6 反转录 |
4.1.7 目的基因的选择 |
4.1.8 荧光定量PCR |
4.1.9 数据处理 |
4.1.10 实际样品的验证 |
4.1.11 金刚烷胺残留浓度的检测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RNA质量检测 |
4.2.2 胸肌组织的qRT-PCR数据及统计分析 |
4.2.3 肝脏组织的qRT-PCR数据及统计分析 |
4.2.4 结合两个组织qRT-PCR数据的统计分析 |
4.2.5 基于VIP值筛选目的基因及统计分析 |
4.2.6 实际样品的验证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畜牧业生产力布局与结构优化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彝良县畜牧业现状 |
1.1 畜牧业生产发展 |
1.2 畜牧科技措施 |
1.2.1 畜种改良 |
1.2.2 草地建设和改良。 |
1.2.3 基地建设 |
2 存在问题 |
2.1 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 |
2.2 农村畜牧业发展趋于萎缩状态 |
2.3 产业结构不合理 |
2.4 生产方式落后,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
2.5 产业化水平低 |
2.6 动物防疫形势依然严峻 |
2.7 服务体系和队伍建设薄弱 |
2.8 资金投入不足 |
3 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措施 |
3.1 搞好区域布局规划 |
3.1.1 生猪标准化生产基地 |
3.1.2 标准化肉牛生产基地 |
3.1.3 扎实推进山羊产业化发展 |
3.2 加快家禽生产基地建设 |
3.3 增加投入,加强畜牧产业项目建设 |
3.4 草地保护与建设工程 |
3.5 加强龙头企业发展建设 |
3.6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
3.6.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
3.6.2 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
3.6.3 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
3.6.4 强化产业支撑能力建设 |
3.6.5 大力推广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 |
3.6.6 加强动物防疫工作,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 |
3.6.7 加强畜牧业生产信息和预警 |
(9)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
1. 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地位显着上升 |
2. 畜牧业结构调整变化趋于明显化 |
3. 产业化经营获得新突破 |
4. 畜产品安全性得到了有力保障 |
5. 畜牧科技含量有所提高 |
二、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
三、畜牧业调整的对策 |
1. 用新的思维谋划畜牧业发展 |
2. 积极改造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 |
3. 积极推进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
4. 加大饲草料开发,夯实发展基础 |
(10)发展彝良现代畜牧业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彝良畜牧业发展现状 |
1.1 生产发展提速 |
1.2 规模化发展初步形成 |
1.3 基础设施建设得以改善 |
1.4 疫病防治有保障 |
1.5 销售服务初具规模 |
1.6 生产技术服务网点具备 |
2 发展畜牧业的优势和潜力 |
2.1 畜禽遗传资源丰富 |
2.2 牲畜饲养量大 |
2.3 饲草、饲料资源丰富 |
2.4 具有面向周边大中城市区位优势 |
2.5 县委、政府重视畜牧业发展 |
3 制约彝良县畜牧业发展的因素 |
3.1 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 |
3.2 产业结构不合理 |
3.3 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
3.4 产业化水平低 |
3.5 动物防疫形势依然严峻 |
4 发展彝良现代畜牧业的思考 |
4.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发展畜牧业 |
4.2 加大扶持力度,用活、用足支牧惠牧政策 |
4.3 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
4.4 探索发展园区畜牧业 |
4.5 严防死守强化动物防疫 |
4.6 强化产业支撑能力建设 |
四、建立高质量的畜产品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性研究[D]. 辛韵.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新形势下新业态草业展望[J]. 侯向阳. 草学, 2021(01)
- [3]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D]. 王平. 石河子大学, 2020(04)
- [4]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D]. 孙璇璇.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5]伊犁PMU采集户养殖收益与影响因素研究[D]. 宋然.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6]税收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D]. 黄磊.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7]肉鸡体内金刚烷胺残留消除规律及其转录组学检测方法研究[D]. 游新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1)
- [8]畜牧业生产力布局与结构优化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 易万勇.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04)
- [9]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分析[J]. 孙野,吕广玲. 农民致富之友, 2017(03)
- [10]发展彝良现代畜牧业思考[J]. 吴仕琴,杨大琼. 当代畜牧, 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