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的策略与方法

企业竞争的策略与方法

一、企业竞争的策略和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胡馨蕊[1](2021)在《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理论逻辑与主体关系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产品供求格局的演化,为有效解决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两个突出问题,客观要求农业生产与经营必须在产业组织制度创新、农业产业链整合、经营主体关系协调等方面不断完善与突破。稻米作为重要的口粮,在总供给与总需求大致均衡,且稻米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的背景下,稻米产业面临如何改变稻米生产者长期以来比较利益低下与如何有效解决消费者对高品质稻米现实需求两个关键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倒逼现实的稻米产业必须在“以量取胜”与“以质取胜”的总体战略上做出选择。围绕“以质取胜”的战略调整,把价值网络理论引入品牌稻米产业发展,在理清品牌稻米价值网络构建理论逻辑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内部主体之间的竞合关系、共生效应,以及价值增值与利益共享实现形式,有效解决当前稻米产业链主体竞争无序,彼此分割的困局,进而完善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总体框架与运行机制,对于推动稻米产业提档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不仅具有学术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品牌稻米价值网络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工与专业化理论、博弈论理论、竞合理论、协同学理论等经济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在阐明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从商业模式创新、产业链整合以及价值网络演化脉络等方面对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形成的内在逻辑进行了系统梳理论证。运用案例印证的方法,分析了农民合作社、加工企业、销售企业三种不同主体主导的品牌稻米价值网络运营的实践及存在问题。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参与主体竞合关系的动态博弈过程及策略选择,并运用MATLAB进行了仿真模拟。通过构建扩展Logistic模型,运用数理推导的方法,论证了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稳定共生影响因素,并运用MATLAB进行了仿真模拟,提出了构建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具体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价值网络是以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为出发点,以核心企业为主导,将处于产业链不同节点各主体置于同一框架内,按照整体价值最优的原则,在分工协作基础上协同共生、有机衔接,形成的优势互补、系统集成、共同创造和分享价值的相对稳固的主体集群结构;价值网络作为具有中观属性的产业组织形式,其理论与实践的突破在于实现了两个均衡:即价值网络内部主体间分工细密程度与运行效率关系的均衡;价值网络内部主体间合作与竞争关系的均衡;品牌稻米价值网络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价值增值,是价值网络存在的前提条件。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价值增值,从过程看,体现为价值网络参与主体创造的价值之和,减去价值网络参与主体之间发生经济联系时产生的交易费用之和,再加上系统集成创造的价值;从结果看,体现为价值网络品牌稻米价格与普通稻米价格的差值乘以总销售量;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发展,对于提升稻米产业竞争力,建立稻米高品质的组织保证、技术保证、标准保证、过程保证以及制度保证,进而满足消费者高层次需求,实现参与主体价值共创共享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同时,品牌稻米价值网络运行也存在着主导主体能力缺失、价值增值空间不充分、主体间竞合关系扭曲、参与主体未能充分实现利益协同与共享等问题;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论证了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参与主体竞合博弈的动态过程。研究表明,参与主体合作策略的选择与参与价值网络收益增量呈正相关,与违约成本呈正相关,与价值网络运作成本呈负相关;通过构建扩展Logistic模型,运用数理推导的方法,论证了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稳定性成立条件,并运用MATLAB对数理分析进行仿真模拟,验证了各因素对于共生效应演化稳定的影响趋势。研究表明: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存在着显着的共生效应,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外部性系数越大,参与主体受环境约束的阻滞越小,共生效应越强;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参与主体越多,网络节点数越多,共生效应越强;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共生系数越大,共生效应越强;品牌稻米价值网络能否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实现利益共享,直接关系着相关主体是否参与价值网络,直接关系着价值网络自身的稳定性,直接关系着价值网络的功能的发挥,直接关系着价值网络的市场竞争力。品牌的稻米价值网络的利益分配至少应遵循共享与多赢的原则、贡献与收益对等的原则、激励与约束兼顾的原则、个性理性与集体理性协同的原则;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应在遵循价值共创、核心企业主导、主体关系协同、参与主体利益共享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品牌稻米价值网络主体结构、运行机制、价值增值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的规范化与合理化,并从提升主导主体的调控能力、建立参与主体间正向的竞合关系、完善价值网络内部的信誉机制、建立参与主体的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对价值网络的政策支持等方面实现自我完善。

郑小静,黄岩,李敏[2](2021)在《行业竞争、企业策略和雇员主体性:基于互联网企业雇员加班现象的多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996工作制为代表的雇员加班现象已经成为当前互联网企业最为突出的雇佣关系问题,而学术领域却鲜见相关的针对性研究。本文选取6家中国互联网企业开展案例研究,运用扎根理论,通过对互联网行业竞争、企业管理策略、雇员主体性和雇员加班进行整合性分析,本文构建了针对互联网企业雇员996加班模式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互联网行业的强竞争关系对企业提出雇员工作投入最大化的要求;互联网企业为此采取认同+强制的管理策略,雇员以职业为导向的主体性特征是其服从企业管理策略的主要原因,互联网企业的996加班模式即是企业在认同策略的基础上,增加使用强制策略的雇员加班结果。本文拓展了学术领域关于雇员加班的研究,对理解和分析互联网企业的雇佣关系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徐泽磊[3](2021)在《积极领导的结构测量、形成机制与作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华为从1987年2万元人民币起家,到2018年总营业收入近7000亿人民币,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华为因此而成为千亿美元的企业。5G时代的到来,标志着华为在技术标准、专利、基站设备、协议支持等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标志着华为已掌握了制定新一代移动标准的话语权;标志着华为站在了通讯行业产业链的最顶端。华为的成长与蜕变,不仅是中国制造的象征,中国企业的骄傲,同时引领了世界通讯行业的发展。而华为的这些骄人的战绩,与任正非的非凡管理思想、经营理念和领导行为密不可分。任正非所表现的带领企业走出低谷,走向成功;发现企业优势、发扬其优势、面对困难不畏惧、不放弃,不忘初衷的领导行为,被称为积极领导行为。积极领导行为又称为积极领导。积极领导是指领导者关注组织及成员优势、能力和潜力,培养其向善(美德)取向,并帮助组织及成员取得非凡的、惊人的、超出预期成就的积极领导行为。学术界对积极领导份外关注,虽然在积极领导的测量、积极领导的形成和积极领导的影响结果方面,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1)未能从如何建立珠穆朗玛峰目标视角测量积极领导在现有“建立和实现珠穆朗玛峰目标”的维度测量中,忽略了建立什么样的目标、如何建立这些目标的关键内容,不利于珠穆朗玛峰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学术界深入理解与测试积极领导,难以为积极领导的管理实践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2)未能从有效实现珠穆朗玛峰目标视角测量积极领导在现有“建立和实现珠穆朗玛峰目标”的题项中,忽略了实现目标最本质的内容,不利于珠穆朗玛峰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界对积极领导的准确理解,难以为积极领导的管理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3)缺少通过认知—情感加工系统揭示心理韧性影响积极领导形成的动态中介机制研究由于积极领导是一个动态的行为,因此,研究积极领导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动态分析。然而,目前基于积极领导的研究,却忽略了其动态性的特点。认知情感加工系统(Cognitive Affective Processing System,CAPS)具有可被激活性、动态性且是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等特点。所以,CAPS是揭示心理韧性动态影响积极领导形成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目前研究中,却忽略了这个重要的作用路径,不利于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的动态影响机制研究,不利于对积极领导形成的全面理解和掌握。(4)缺乏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作用机制的研究,更缺乏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往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研究,多数集中在积极领导对工作绩的直接影响,缺乏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作用机制的研究,更缺乏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中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作用机制的研究。然而,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影响机制研究,不仅加深了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影响的认知,丰富了积极领导影响效果的理论研究,而且还能使组织中的领导者利用已发现的中介机制和边界条件,有效地控制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积极领导的首要目标就是帮助组织成员实现非凡业绩,而非凡业绩能从工作绩效中的创新绩效得到更好的体现;同时非凡业绩的实现也离不开对角色外绩效的投入,而角色外的投入能从工作绩效中的组织公民行为维度得以充分体现。然而,现有的研究却缺乏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影响机制的研究,不利于丰富积极领导的理论研究,难以有效指导管理实践。(5)缺乏对积极领导的动态、跨层次、混合方法的研究现有对积极领导更偏重的是静态、截面研究。然而,积极领导是一种动态行为。但是,目前研究却忽略了动态数据的获得。同时,对积极领导更关注的是个体层面的研究,忽略了多层次、跨层次分析法的应用,不利于对积极领导的形成及作用效果的更全面理解。基于以上研究不足,本文的研究内容是(1)修订积极领导的测量量表(子研究1);(2)从心理韧性视角揭示积极领导的动态形成机制(子研究2);(3)从影响效果角度揭示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机制(子研究3)。本文采用的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子研究1,首先通过相关文献回顾和35名领导的深度访谈,对积极领导内涵和维度进行识别,生成量表题项,之后历经二次问卷调查,通过获得233份有效问卷和325份有效问卷,优化量表题项,最终通过325份有效问卷对修订的量表进行验证。对于子研究2,在预调查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正式调查。正式调查以企业中的领导者为调查对象,通过自评方式,二时段、每时段间隔4周等方式,共获取有效问卷286份。对于子研究3,在预调查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正式调查。正式调查以企业的团队主管和直属员工为调查对象,通过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二时段、每时段间隔4周等方式,获取61个团队,共计248套有效问卷。本文的研究结论(1)从“积极沟通”、“积极意义”、“发现优势”、“真正乐观”四维度测量积极领导,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2)心理韧性是促使积极领导形成的重要前因变量;(3)积极情绪和自我调节能力能揭示心理韧性促使积极领导形成的中介机制;(4)组织间竞争是心理韧性促使积极领导形成的边界条件;(5)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是积极领导的重要结果变量;(6)领导认同感能揭示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作用的中介机制,能揭示积极领导对组织公民行为作用的中介机制;(7)主动性人格是积极领导与领导认同感关系间重要的边界条件。本文理论贡献体现在(1)修订了积极领导的测量量表;(2)验证了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3)揭示了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影响的动态中介机制;(4)识别出了在心理韧性与积极领导之间的动态中介机制存在的边界条件;(5)验证了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正向影响;(6)揭示了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机制。本文研究理论意义体现在:(1)加深了对积极领导概念、内涵的理解;(2)补充了积极领导的形成机制研究;(3)增加了积极领导的作用效果研究;(4)拓展了认知情感加工系统(CAPS)、特质激活理论和社会认知等理论的应用。同时本文研究结论从(1)“积极沟通”、“积极意义”、“发现优势”和“真正乐观”甄别和培养积极领导行为;(2)提高领导者的心理韧性,促使积极领导行为产生;(3)提高积极情绪和自我调节能力中介效应,有助于提升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的影响;(4)提高领导认同感,有助于提升积极领导对员工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5)高主动性人格的员工,有助于其对积极领导认同感的提升,进而有助于员工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提升等方面,为企业(组织)发现、培养积极领导,激发员工实现非凡业绩,助力企业实现非凡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唐彬[4](2021)在《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平台企业是网络信息时代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组织形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以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等为代表的一批平台企业成为互联网经济时代新兴商业模式的典范。顺应时下多元化、个性化、重视体验的消费需求,平台企业带动供应链上下游融合发展,在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下,引领我国经济向数字化转型发展。纵观平台企业的成长过程,创新性的商业模式是其快速成长、迅速占据市场份额的重要驱动力。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竞争全球化以及消费需求升级,平台企业已从最初的蓝海进入红海,每一个行业市场几乎都被细分,平台同质化严重,用户流量日渐枯竭、增长困难。商业模式创新已成为平台企业应对环境变化、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受资源禀赋影响。平台所体现的开放性、交互性、网络效应等特性促进了市场知识资源聚集,对其商业模式创新具有驱动作用。然而知识具有时效性,面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只有高效创造新知识,并与环境变化相匹配,才能真正助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近年来,跨界成为平台企业突破资源禀赋限制、培育市场适应性的重要手段,通过跨界搜寻外部异质性知识,可以扩展平台企业知识基,有效弥补平台知识缺口。大数据能力是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新能力,可以加强平台企业对自身知识库的洞察和了解,拓展跨界搜寻的广度和深度,降低对外部知识吸收、消化、融合的风险和成本。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二者协同促进新知识创造,为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知识资源。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如何影响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第二,知识创造在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发挥了何种作用;第三,环境不确定性在知识创造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发挥何种作用。基于此,本文根据知识管理理论、组织搜寻理论、企业能力理论构建本文的理论模型,对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知识创造、环境不确定性、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论证,提出相关研究假设。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最终获取322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22.0、AMOS21.0等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主要结论如下:(1)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均正向影响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2)知识创造在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关系之间发挥中介作用;(3)环境不确定性负向调节知识创造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探索数字经济背景下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本研究聚焦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丰富了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跨界搜寻为平台企业资源配置提供“知识池”,是大数据能力发展的助推器。大数据能力可以帮助平台企业在对内部知识清晰认知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和评估所需的外部知识,增强跨界搜寻的宽度和深度。以往研究大多讨论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单一因素的作用,忽视了二者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交互效应。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具有积极影响,弥补了先前研究只关注资源或能力的不足,拓展了企业能力理论。第二,本研究打开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平台商业模式创新之间作用关系的理论“黑箱”,引入知识创造这一中介变量,探讨了平台企业如何把外部知识应用到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实践过程。已有研究大多探讨的是企业如何利用外部新知识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忽视了知识创造的互补作用。只有将不同类型的外部知识要素耦合应用到新知识体系中,才能实现要素价值放大,从而形成针对在位企业的竞争优势。知识创造是连接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因素,本文将知识创造作为中介变量纳入研究模型,全面检验知识创造在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不仅拓展了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而且为知识创造相关研究提供崭新视角。第三,本研究揭示了环境不确定性在知识创造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调节作用。现有研究大多从高管创造力、高管支持等组织内部的微观视角探讨影响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的边界条件,忽视了外部环境这一权变因素,而主观判断可能对研究结果的普适性造成一定影响。实际上,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平台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愈加复杂多变,留给平台企业知识创造的时间缩短,平台企业及时整合新旧知识、重塑知识体系的难度加大,无法及时为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环境不确定性在知识创造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完善了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边界条件,充实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综上,本研究是对当前数字化背景下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研究的有效补充,虽然提出一些有创新性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未来将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进一步完善。

李碧霄[5](2021)在《基于Hotelling模型的农产品供应链电商平台竞争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产品供应链加剧变革的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电商平台蓬勃发展。该类电商平台为龙头企业和农户提供农产品及农资的线上交易场所,并通过平台的网络效应、双边市场效应等经济特征,实现平台交易规模的快速扩张。在快速扩张中由于网络效应引起的正反馈循环,导致市场份额集中到少数平台乃至单一平台,引发寡头垄断、恶意竞争和资本无序扩张现象。为维持农产品供应链市场良好的经济秩序,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因此,通过制定合理的竞争策略,构造农产品供应链多平台共同发展的竞争环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农产品供应链电商平台为研究对象,首先,指出了农产品供应链电商平台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农产品上行和农资下行两个业务板块,分析目前构成农产品供应链市场竞争格局的电商平台分别在农产品上行、农资下行时的竞争优势。其次,考虑用户与平台的不同归属情形,通过对Hotelling模型融入网络外部性因素和用户基础效用进行了拓展,构建了农产品供应链电商平台竞争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推导和求解,得到农产品供应链电商平台在两种不同用户归属情形下的均衡结果,分析得出平台的收益与平台的差异化正相关,平台差异化策略是提高平台要价能力、增加平台收益的有效途径。再次,对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综合类农产品供应链电商平台,“供销e家”和农村淘宝结合平台竞争模型进行数值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在农产品上行时,农村淘宝应对不同归属行为的用户采取倾斜价格策略;在农资下行时,为提高平台收益,“供销e家”应采取差异化经营策略。通过上述策略,可为增强农村淘宝和“供销e家”在农产品供应链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为维护农产品供应链市场公平竞争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袁着文[6](2021)在《青岛东石化工有限公司竞争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超凡[7](2021)在《JQJ连锁超市竞争策略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源耕[8](2021)在《传音手机在非洲市场的竞争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力豪[9](2021)在《新能源富集地区多主体市场博弈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落实,市场正在利用其资源配置的能力优化着我国传统的垂直一体化交易格局。新能源优先交易、替代交易、配额制以及绿色证书等交易机制大大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实际电网运营数据讨论了新能源富集地区市场的竞争情况,给出了适合该地区市场主体竞争的量化评价指标,研究了博弈理论对市场多主体博弈行为的影响。首先,针对该地区电力市场的实际运营中还存在垄断行为的情况,采用市场力等评价指标评定市场垄断等级,开展了新能源富集地区关于新能源消纳的讨论,研究了电力市场的主要竞争方法并构建了个体-整体的市场力理论模型。然后,引入博弈理论分析电力市场运营模式,剖析了几种经济学中常用的市场博弈模型,通过对博弈论和电力市场相关主体的认知,认识到电力市场发电侧的竞争多是不完全信息下的非合作博弈,故构建了以预期收益最大为目标的发电企业非合作博弈模型,验证了该模型下贝叶斯均衡解的存在性,并利用博弈论中经典的收益矩阵模拟市场主体的竞价行为。最后,用博弈模型对电力新能源消纳市场进行重新划分,分别研究双寡头博弈模型(Cournot)、单寡头博弈模型(Stackelberg)和价格接受者模型(Forchheeimer)在面对新能源消纳时各市场主体在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情形下的博弈行为,以风力发电企业和两传统火力发电企业为理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博弈论计算方法得到发电商参与市场交易时的最优决策,帮助传统火电厂商在面对新能源消纳时准确地认知自己的市场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董家新[10](2021)在《D房地产公司竞争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二、企业竞争的策略和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竞争的策略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理论逻辑与主体关系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综述
        1.4.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内容
    1.6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相关概念
        2.1.1 价值网络
        2.1.2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分工与专业化理论
        2.2.2 博弈论理论
        2.2.3 竞合理论
        2.2.4 协同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理论逻辑
    3.1 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理论逻辑
        3.1.1 “以量取胜”增收逻辑的冲突
        3.1.2 “以质取胜”战略选择与商业模式创新
        3.1.3 商业模式创新与分工效率
    3.2 基于产业链整合的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理论逻辑
        3.2.1 传统产业链整合的局限
        3.2.2 价值网络的组织属性与制度优势
    3.3 基于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组织演化的理论逻辑
        3.3.1 稻米产业的组织演化
        3.3.2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产生与发展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3.4 本章小结
4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发展的现实背景与案例印证
    4.1 中国稻米产业发展现状
        4.1.1 中国水稻播种面积
        4.1.2 中国水稻总产量
        4.1.3 中国水稻单位面积产量
        4.1.4 中国稻米消费现状
        4.1.5 中国稻米进出口现状
    4.2 黑龙江省稻米产业发展现状
        4.2.1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现状
        4.2.2 黑龙江省水稻总产量现状
        4.2.3 黑龙江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现状
        4.2.4 黑龙江水稻成本收益
        4.2.5 黑龙江水稻加工企业
        4.2.6 黑龙江省稻米代表性品牌
    4.3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发展的案例印证
        4.3.1 合作社主导的品牌稻米价值网络
        4.3.2 加工企业主导的品牌稻米价值网络
        4.3.3 销售企业主导的品牌稻米价值网络
    4.4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存在问题
        4.4.1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主导主体能力缺失
        4.4.2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价值增值空间不充分
        4.4.3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主体间竞合关系扭曲
        4.4.4 品牌稻米价值主体间未能充分实现利益协同与共享
        4.4.5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外部环境有待完善
    4.5 本章小结
5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主体竞合关系分析
    5.1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纵向主体竞合关系分析
        5.1.1 方法的建立
        5.1.2 参与主体竞合关系演化稳定策略求解及分析
        5.1.3 仿真模拟
        5.1.4 结果分析
    5.2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横向主体关系分析
        5.2.1 方法的建立
        5.2.2 数理推导
        5.2.3 仿真模拟
        5.2.4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扩展Logistic模型的品牌稻米价值网络主体共生关系分析
    6.1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共生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6.1.1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共生的经济属性
        6.1.2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共生的模式比较
        6.1.3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共生模式的选择
    6.2 方法的选择与建立
        6.2.1 方法的选择
        6.2.2 方法的建立
    6.3 数理推导
    6.4 仿真模拟
        6.4.1 共生模式选择仿真模拟
        6.4.2 共生影响因素仿真模拟
    6.5 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优化的总体框架
    7.1 总体目标与遵循的原则
        7.1.1 总体目标
        7.1.2 遵循的原则
    7.2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总体框架
        7.2.1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参与主体
        7.2.2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运行机制
        7.2.3 品牌稻米网络价值增值机制
        7.2.4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利益分配
    7.3 本章小结
8 完善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对策建议
    8.1 提升主导主体的调控能力
    8.2 建立参与主体间正向的竞合关系
    8.3 完善价值网络内部的信誉机制
    8.4 建立参与主体的利益共享机制
    8.5 强化对价值网络的政策支持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行业竞争、企业策略和雇员主体性:基于互联网企业雇员加班现象的多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文献述评
    2.1 行业竞争与雇员加班
    2.2 企业管理策略与雇员加班
    2.3 雇员主体性与雇员加班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案例选择
    3.3 数据收集
4 数据分析
    4.1 数据分析步骤
    4.2 数据编码
        4.2.1 开放性编码
        4.2.2 主轴编码
        4.2.3 选择性编码
        4.2.4 信度分析
5 研究发现
    5.1 雇员996加班模式
        5.1.1 企业变相强制加班
        5.1.2 雇员难以掌控加班
    5.2 互联网行业竞争
        5.2.1 低竞争门槛
        5.2.2 企业生存之争
        5.2.3 全生命周期竞争
        5.2.4 赢家通吃
        5.2.5 行业竞争随时有可能加剧
    5.3 认同策略
        5.3.1 明确理想雇员标准
        5.3.2 增强雇员加大工作投入的内驱力
        5.3.3 提升雇员增加工作投入的自觉性
    5.4 强制策略
        5.4.1 管理者直接监督雇员加班
        5.4.2 非正式规则变相强制雇员加班
        5.4.3 制度间接强制雇员加班
        5.4.4 管理者间接强制雇员加班
    5.5 雇员主体性
        5.5.1 工作动机
        5.5.2 雇员需要
6 研究结论
7 讨论
    7.1 理论贡献
    7.2 实践意义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3)积极领导的结构测量、形成机制与作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积极领导的概念与测量
        2.1.1 积极领导的概念
        2.1.2 积极领导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2.1.3 积极领导的维度与测量
    2.2 积极领导的形成
        2.2.1 自我构建对积极领导的影响
        2.2.2 人格特质对积极领导的影响
        2.2.3 环境因素对积极领导的影响
    2.3 积极领导的影响结果
        2.3.1 积极领导对个体层面的影响
        2.3.2 积极领导对团队层面和组织层面的影响
    2.4 积极领导的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积极领导的量表修订
    3.1 问题提出
    3.2 概念、内涵与维度识别
        3.2.1 积极领导的概念与内涵
        3.2.2 积极领导的维度识别
        3.2.3“发现优势”维度测量的理论基础
        3.2.4“真正乐观”维度测量的理论基础
    3.3 生成量表题项
        3.3.1 初始题项的生成
        3.3.2 内容效度评估
    3.4 优化量表题项
        3.4.1 数据收集
        3.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3.4.3 内部一致性评估
        3.4.4 验证性因子分析
    3.5 量表验证
        3.5.1 研究假设
        3.5.2 测量量表
        3.5.3 数据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的影响机制
    4.1 问题提出
    4.2 理论基础与理论模型构建
        4.2.1 认知—情感加工系统理论与应用
        4.2.2 特质激活理论与应用
        4.2.3 理论模型的形成
    4.3 研究假设
        4.3.1 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的直接影响
        4.3.2 积极情绪和自我调节能力的中介作用
        4.3.3 组织间竞争的调节作用
    4.4 问卷设计与调查
        4.4.1 测量工具
        4.4.2 预调查与问卷修正
        4.4.3 正式调查
    4.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5.2 信度分析
        4.5.3 效度分析
        4.5.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5.5 相关分析
        4.5.6 假设检验
        4.5.7 研究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效果
    5.1 问题提出
    5.2 理论基础与理论模型构建
        5.2.1 社会认知理论与应用
        5.2.2 理论模型的形成
    5.3 研究假设
        5.3.1 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直接影响
        5.3.2 领导认同感的中介作用
        5.3.3 主动性人格在积极领导与领导认同感关系间的调节作用
    5.4 问卷设计与调查
        5.4.1 测量工具
        5.4.2 预调查与问卷修正
        5.4.3 正式调查
    5.5 数据处理与分析
        5.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5.2 信度分析
        5.5.3 效度分析
        5.5.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5.5 数据聚合检验
        5.5.6 相关分析
        5.5.7 假设检验
        5.5.8 研究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理论贡献
    6.3 管理启示
    6.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组织搜寻理论
        2.1.2 企业能力理论
        2.1.3 知识管理理论
        2.1.4 创新理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研究
        2.2.2 跨界搜寻相关研究
        2.2.3 大数据能力相关研究
        2.2.4 知识创造相关研究
        2.2.5 环境不确定性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模型构建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平台企业
        3.1.2 跨界搜寻
        3.1.3 大数据能力
        3.1.4 知识创造
        3.1.5 商业模式创新
        3.1.6 环境不确定性
    3.2 概念模型提出
        3.2.1 变量间关系梳理
        3.2.2 概念模型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假设提出
    4.1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
        4.1.1 跨界搜寻与商业模式创新
        4.1.2 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
        4.1.3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交互作用与商业模式创新
    4.2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知识创造
        4.2.1 跨界搜寻与知识创造
        4.2.2 大数据能力与知识创造
        4.2.3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交互作用与知识创造
    4.3 知识创造与商业模式创新
    4.4 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
    4.5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设计
    5.1 问卷设计
        5.1.1 问卷设计的原则
        5.1.2 问卷设计的过程
    5.2 变量测量
        5.2.1 跨界搜寻的测量
        5.2.2 大数据能力的测量
        5.2.3 知识创造的测量
        5.2.4 商业模式创新的测量
        5.2.5 环境不确定性的测量
        5.2.6 控制变量的选择与测量
    5.3 预调研及问卷修正
    5.4 样本与数据收集
        5.4.1 样本选取
        5.4.2 数据收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6.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6.2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6.3 信度与效度分析
        6.3.1 信度分析
        6.3.2 效度分析
    6.4 假设检验
        6.4.1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检验
        6.4.2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知识创造关系检验
        6.4.3 知识创造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检验
        6.4.4 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检验
        6.4.5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检验
    6.5 结果分析与讨论
        6.5.1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讨论
        6.5.2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知识创造的关系讨论
        6.5.3 知识创造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讨论
        6.5.4 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讨论
        6.5.5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管理启示
    7.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知识创造、环境不确定性、商业模式创新的调研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Hotelling模型的农产品供应链电商平台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电商平台相关研究
        1.3.2 双边市场相关研究
        1.3.3 农产品供应链相关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涉农龙头企业的内涵
        2.1.2 农户的概念
        2.1.3 供应链及农产品供应链的定义
        2.1.4 电商平台的定义
    2.2 相关理论
        2.2.1 交易成本理论
        2.2.2 不完全契约理论
        2.2.3 双边市场理论
        2.2.4 Hotelling模型
第三章 农产品供应链电商平台发展现状及竞争性分析
    3.1 农产品供应链电商平台发展现状
    3.2 农产品供应链电商平台的竞争性分析
        3.2.1 农产品供应链电商平台的竞争格局
        3.2.2 农产品上行业务平台竞争性分析
        3.2.3 农资下行业务平台竞争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改进Hotelling农产品供应链电商平台竞争模型构建
    4.1 改进Hotelling模型的基本假设
    4.2 农产品供应链电商平台竞争模型构建及求解
        4.2.1 模型的参数设计及说明
        4.2.2 模型构建及求解步骤
        4.2.3 模型均衡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供销e家”和农村淘宝平台竞争模型构建及策略建议
    5.1 “供销e家”和农村淘宝的平台竞争模型构建及数值分析
        5.1.1 农产品上行时“供销e家”和农村淘宝竞争模型构建
        5.1.2 农资下行时“供销e家”和农村淘宝竞争模型构建
        5.1.3 “供销e家”和农村淘宝的竞争模型数值分析
    5.2 “供销e家”和农村淘宝的竞争策略
        5.2.1 农产品上行时农村淘宝的竞争策略
        5.2.2 农资下行时“供销e家”的竞争策略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9)新能源富集地区多主体市场博弈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电力市场研究现状
        1.2.2 博弈论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电力体制改革下的市场竞争行为
    2.1 电力体制改革下市场交易规则
        2.1.1 市场情况
        2.1.2 电力出清机制
    2.2 新能源富集地区电网特性分析
        2.2.1 风电大规模接入
        2.2.2 光伏大规模接入
        2.2.3 抽水蓄能接入
        2.2.4 电力市场新能源消纳机制
    2.3 电力市场竞争分析
        2.3.1 主要分析方法
        2.3.2 市场指标体系
        2.3.3 市场力管制措施
    2.4 市场力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博弈论与电力市场竞争分析
    3.1 博弈论概述
    3.2 博弈计算方法
    3.3 电力市场博弈理论
    3.4 发电企业非合作博弈模型
        3.4.1 收益函数
        3.4.2 约束条件
        3.4.3 备用容量
    3.5 纳什均衡的讨论
        3.5.1 博弈均衡解的存在性
        3.5.2 非合作博弈均衡解的存在性
        3.5.3 电力市场博弈均衡
    3.6 本章小结
4 市场多主体博弈行为研究
    4.1 市场行为总设
        4.1.1 博弈主体假设
        4.1.2 交易行为假设
        4.1.3 发电企业博弈行为
    4.2 完全信息下发电企业行为分析
        4.2.1 Cournot模型
        4.2.2 Stackelberg模型
        4.2.3 Forchheeimer模型
    4.3 不完全信息下发电企业行为分析
        4.3.1 Cournot模型
        4.3.2 Stackelberg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算例分析
    5.1 算例背景
    5.2 新能源消纳在不同信息环境下的收益分析
        5.2.1 Cournot模型的不同信息环境分析
        5.2.2 Stackelberg模型的不同信息环境分析
    5.3 新能源消纳的博弈模型收益分析
        5.3.1 完全信息下新能源消纳分析
        5.3.2 不完全信息下Cournot与Stackelberg收益分析
        5.3.3 新能源消纳模型对比分析
    5.4 市场力指标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企业竞争的策略和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理论逻辑与主体关系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D]. 胡馨蕊.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行业竞争、企业策略和雇员主体性:基于互联网企业雇员加班现象的多案例研究[J]. 郑小静,黄岩,李敏.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21(11)
  • [3]积极领导的结构测量、形成机制与作用效果研究[D]. 徐泽磊. 吉林大学, 2021(01)
  • [4]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D]. 唐彬. 吉林大学, 2021(01)
  • [5]基于Hotelling模型的农产品供应链电商平台竞争策略研究[D]. 李碧霄.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6]青岛东石化工有限公司竞争策略研究[D]. 袁着文. 青岛大学, 2021
  • [7]JQJ连锁超市竞争策略问题研究[D]. 张超凡. 沈阳理工大学, 2021
  • [8]传音手机在非洲市场的竞争策略优化研究[D]. 张源耕. 兰州财经大学, 2021
  • [9]新能源富集地区多主体市场博弈行为研究[D]. 刘力豪.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10]D房地产公司竞争策略研究[D]. 董家新.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标签:;  ;  ;  ;  ;  

企业竞争的策略与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