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者观察:乐百氏事件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胡宏雁[1](2020)在《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从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到单边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国际投资规则和格局变化使得企业并购中知识产权获取与利用呈现出复杂化的状态,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日益增加,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知识产权尽职调查、价值评估与转移等环节的法律问题,研究知识产权与跨国并购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法律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围绕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平衡和各环节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个主线,重点分析了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法律责任认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法律影响因素、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和知识产权国家安全审查等方面问题。本文从跨学科的视角,运用经济学与法学相关理论对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进行理论论证与实证考量,以期为我国企业和政府如何应对外资为获取知识产权而进行的并购提供有益指导。厘清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基本原理与主要法律问题,是文章的逻辑起点和分析前提。其一,在界定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概念的基础上,总结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独有特点。其二,通过知识产权的无形性、不完全专属性与激励性阐述,分析知识产权纳入投资的经济特殊性。由知识产权资本的评价可能性、转让可能性分析知识产权资本的适格要件。其三,基于邓宁“国际生产折衷论”的一般理论分析和知识产权对并购投资实践影响的实证分析,探究知识产权获取对并购投资决策的影响。其四,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待解决的法律问题,文章围绕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平衡和各环节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个主线,在既有文献基础上,将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各阶段相伴而生的相关的法律问题归结为: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法律责任分析、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法律影响因素考量、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及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的既有平等主体也有国家层面的法律问题。知识产权尽职调查过程并不是仅仅考量知识产权“是什么”,更应该考虑在其司法管辖权内知识产权潜在的权利扩展,即“可以做什么”。识别目标方有无相关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有无涉诉或涉诉威胁、知识产权有效性问题、被许可知识产权的可转让性、知识产权有无抵押等障碍,从而减少潜在并购风险,并为确定合适的并购价格奠定基础。知识产权尽职调查中各方主体不尽责将导致合同、公司和知识产权的法律层面的责任问题,涉及到目标方的知识产权瑕疵担保、违反重大事项告知义务的法律责任,并购方违反保密协议的法律责任,律师等中介机构在尽职调查中的违约和侵权等方面责任,分清各方责任保证知识产权调查的尽职、审慎地进行。知识产权资产具有可评估性,评估是了解目标方知识产权价值的重要手段,科学的估值能为并购出价提供决策依据。知识产权的特质决定了其评估方法选择的独特性,其价值受到不同于其他资产的法律因素影响。论文首先分析了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满足企业的战略发展、交易定价、税收设计、融资及法律诉讼等诸多领域现实需求,探究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必要性。其次,剖析传统价值评估方法,结合知识产权资产具体情况,探究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评估方法的选择。最后,结合并购具体情形,探究影响不同知识产权类型价值评估的法律因素考量。同时,注意考察跨国并购中的价值评估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参考性。评估对象限于此次并购中目标方的知识产权,评估针对本次跨国并购而进行,评估具有参考而不是决定作用,不能将知识产权评估值等同于成交价。反垄断审查与规制已成为重大跨国并购能否进行的重要决定因素。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的交叉具有历史与现实性,识别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的垄断行为,基于相对利益平衡原则分析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利益问题,探究如何对专利、着作权、商标滥用进行反垄断规制和救济是关键因素。此外,知识产权跨国并购还事关企业存亡和国家安全问题。具体而言,以获取专利为目标的并购可能引发的科技安全问题,基于着作权的并购可能引发文化安全问题,与商标品牌密切相关的并购可能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分析与应对跨国并购中的知识产权垄断和知识产权转移引发的国家安全问题,需要平衡并购方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并购投资目的与东道国利用外资并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必要,加强国家安全审查,以期在相对利益平衡中促进知识产权跨国并购良性发展。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不仅事关企业知识产权获取,更是事关国家的整体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经济与法律活动。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完成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战略转移。并购投资方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投资方式选择,其中获取知识产权成为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重要驱动力。但是,一些发达国家以反垄断、国家安全审查之名大行投资保护之道,使得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跨国并购运行艰难。同时,“引进来”过程中,来华投资的外国投资者利用并购中形成的市场优势破坏有序的市场竞争,利用并购获取中国企业稀缺的知识产权资源并引发国内知识产权层面安全问题,需要中国构建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反垄断和国家安全审查的防火墙。中国要在创新驱动中提升“走出去”的能力,在完善规则中提高“引进来”水平,积极参与新一轮投资规则重构,并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重构中的话语权。
卢以冰[2](2020)在《CA饮料公司非洲市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企业进入非洲,在非洲市场投资经营。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巨大的人口总量,并且正以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发展,中国民营制造企业生产的服装、鞋类、家电、食品等产品在非洲拥有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较大。CA饮料公司是一家很早就进入非洲市场投资的中国民营食品企业,经过十多年的精心培育不但在非洲站稳了脚跟,在多个国家建立了分公司,而且在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的同时树立了较好的品牌形象。但是,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与日渐增多的同行竞争对手进入市场,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与制约因素在发生改变,CA饮料公司要进一步发展,并在接下来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保障持续性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企业制定和实施相对应的发展战略。本文首先对战略管理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在分析国内外饮料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利用PEST分析方法、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和SWOT矩阵分析法,来分析CA饮料公司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明确了企业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认为CA饮料公司应抓住机遇,采取密集型增长战略,对现有市场进行有效渗透、对新的市场进行大力开发、对公司产品进行差异化开发,以取得业绩的增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对亏损的业务实施紧缩型战略,果断进行清算来优化企业资源;采用产品差异化战略来取得竞争优势。最后,为了保障战略的顺利实施分别从六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保障措施,包括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财务管理、设备技术管理、公关能力,并指出了战略实施可能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也可以给有意向进军非洲市场的一些中国民营企业提供借鉴。
范晨旭[3](2020)在《互联网内容社区品牌延伸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基于小红书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流量是互联网行业最重要的资产,互联网内容社区需要将用户流量通过某些手段实现现金收益。在促进流量变现的方式上,很多品牌都选择品牌延伸策略。例如小红书从海淘内容社区发展出海淘电商平台,又从海淘内容社区发展为生活方式分享社区。目前学术研究更多关注传统产业的品牌延伸问题,较少关注互联网内容社区品牌,导致相关企业发展缺乏理论指导。此外,大多数研究将品牌延伸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影响因素的探究,没有区分不同品牌延伸类型。因此,本研究聚焦于互联网内容社区品牌延伸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探究互联网内容社区品牌品牌延伸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的品牌延伸类型中影响因素重要程度。针对研究问题,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基于理论文献的回顾分析,构建理论框架。第二部分,以小红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和软件进行分析,探究互联网内容社区品牌不同品牌延伸类型中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第三部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结论。研究最终构建了互联网内容社区品牌品牌延伸影响因素模型,该模型包括4个层面,13个因素:母品牌层面包括母品牌感知质量、品牌定位和品牌信任;延伸产品层面包括产品架构和功能、产品体验和第三方保障;消费者层面包括产品感知契合度、品牌感知契合度、感知联结度和消费者知识和经验;外部环境层面包括竞争程度、市场机会和国家政策。对于互联网内容社区品牌水平品牌延伸,品牌信任、产品体验、第三方保障、市场机会和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对于垂直品牌延伸,品牌信任、产品体验和消费者对产品感知契合度的影响程度较大。研究选择互联网内容社区品牌作为研究对象丰富了品牌延伸的研究,具有对象创新性。研究对水平和垂直品牌延伸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了区分,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体现了理论创新性。研究结论对互联网内容社区品牌的实践也具有指导意义,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谋划品牌延伸的相关举措。
王好[4](2019)在《事件营销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文中认为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需求的多样性成为主流。早在20世纪初期,事件营销的概念已被中国学者接受,且运用在企业经营中,获得了显着的成效。事件营销并不是对传统营销模式的完全推翻,而是恰到好处的补充和提升。传统促销组合是直接地刺激消费者的购买需求,进而提升企业绩效,而事件营销的核心是着眼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事件营销影响消费者的价值判断和投资理念,对企业当前的营销业绩造成长远的刺激并产生不确定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事件营销、心理契约和消费者购买行为,通过深入地分析和梳理,发现以往事件营销的研究通常着眼于以往的成功案例,研究我国企业事件营销的运作过程和实施步骤,基本上很难看到以信息源作为事件营销出发点的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基础主要是事件营销企业的服务、产品和消费者的心理契约之间存在的差异,将心理契约作为消费者价值判断依据,心理契约是将个人心理感知上升为群体感知的关键。本文提出事件营销信息是以心理契约为中介,进而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采用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向被调研对象发出问卷,对收回的336份问卷进行整理、总结、归纳、分析,研究中采用了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法、中介效应检验法、回归分析法等方法。最后得出结论:事件属性质量和事件传播有效性通过心理契约的部分中介作用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影响;事件属性质量对交易型心理契约的形成影响相对于关系型心理契约的影响要大:相反,在事件传播有效性对交易型心理契约的影响要低于关系型心理契约的影响。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把事件营销看做信息源,并正视心理契约确实会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起直接或间接作用。心理契约的中介作用不仅丰富了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机制研究,还有效地阐述了事件营销对购买行为产生的不确定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事件营销与心理契约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来提高企业对两者的重视。同时为企业设计和实施差异化的事件营销策略,最大化地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提供实践指导。为企业在商业社会不确定的背景下,合理利用事件营销有效地宣传自己的服务和产品提供有益指导。
段承甫[5](2019)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农夫山泉品牌年轻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品牌传播的发展随着科技进步、时代发展及消费者特征的变化而改变,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响并改变了企业的营销环境,大众消费市场不断被细分,消费者的媒介接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碎片化,传统的营销思路很难获取新时代消费者的认同。面对日趋年轻的消费市场,无论是传统品牌还是新兴品牌,都踏上了探索“品牌年轻化”的营销道路。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拥有20多年历史的本土饮用水代表品牌农夫山泉,近年来农夫山泉在消费市场中的各类年轻化营销取得了显着的效果,走在行业品牌年轻化探索的前端,具有一定的个案研究价值。本文的研究从宏观的营销环境变化以及消费者行为特征的变化出发,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SICAS消费行为模型对其品牌传播进行SWOT分析,探究其进行品牌年轻化建设的必要性。其次,本文依托传播学、广告学、市场营销等学科知识,运用了SICAS消费行为模型理论和整合营销4I理论,从品牌定位、品牌形象、品牌整合营销传播三方面对农夫山泉的品牌年轻化策略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在品牌定位方面,农夫山泉从消费者定位年轻化和产品定位年轻化进行品牌建设;在品牌形象塑造方面,农夫山泉从品牌理念、产品包装和形象代言人三方面构建年轻化的形象;在营销传播方面,农夫山泉开展了全面立体的年轻化整合营销传播。此外,笔者还结合SICAS模型,使用问卷调查对农夫山泉品牌年轻化的传播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笔者对农夫山泉的品牌年轻化策略进行总结和启示性分析,以期为我国其他饮料快消品牌的年轻化建设提供借鉴。
杨家顺[6](2017)在《“12中富01”公司债券违约风险案例研究 ——基于KMV模型分析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债券作为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行额呈爆发增长趋势。债券的发行为企业融资注入了活力,特别是公司债券准入门槛降低为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然而,公司债券频繁违约打破了我国债券市场投资者刚性兑付的心理预期,同时也给发行主体的信用造成了打击,削弱了违约主体再融资能力。公司债券的违约常态化打破了我国债券市场稳定发展态势,因此,需引入量化分析模型对我国公司债券信用风险进行定量研究。文中选取“12中富01”公司债券作为研究案例,从KMV模型的视角,对我国债券,尤其是民营公司债的信用风险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KMV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其对我国公司债券发行主体信用是否具有较强判别能力;第二部分,先对该公司债券不同时间段违约测算研究,再与同行业样本公司及其他企业信用债券违约风险对比分析。文中测算了21组正常公司数据与21组ST(或*ST)公司数据进行数据对比,并修正KMV模型的相关参数,借助ROC曲线验证两种违约点下KMV模型判定能力。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KMV模型对信用类债券风险测算比较有效,其预警时间随到期时间越近,敏感性越强;(2)原KMV模型与修正后KMV模型对违约风险均具有较强判别能力,ROC曲线结果表明修正后KMV模型判别能力更强;(3)“珠海中富”与同行业19家橡胶塑料样本公司相比,其违约概率略高于行业均值;(4)与其他企业信用债券相比,以珠海中富为代表的公司债券违约风险低于中小企业私募债,高于企业债和可转债。通过对“12中富01”公司债券违约案例研究,启示如下:(1)发债企业需加强内部风险控制,提升融资与管理能力;(2)监管机构应建立违约数据库,引入多种量化工具并加强监管;(3)中介机构需更专业的水平,更尽责的态度;(4)投资者应提升风险甄别能力,破除刚性兑付心理预期。论文最后提出了发债主体应主动调整迎合市场需求、采用资产证券化方式融资、建立控股股东退出约束机制的建议。
王彬[7](2017)在《外国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以国际投资规则由新自由主义向内嵌式自由主义范式发展为背景,以越来越具有资本输入大国与资本输出大国双重混同身份的我国国情为基础,以我国正在试行并逐步推广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外国投资管理模式为重心,综合运用国际经济学、国际政治学、立法学、法解释学和比较法学的知识和方法,提出和论证了在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透明化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外国投资管理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的趋势下,建立和完善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必然性、正当性和应然性。本文以我国即将实行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外国投资管理模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厘清了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外国投资、安全、国家安全等,明确了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基本问题——外国投资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以及对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的必要性和法治化,论述了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基础理论——国家主权理论、国家干预理论、国家利益理论和新国家安全理论等,论析了与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相关的法律制度——外国投资准入审查制度、反垄断审查制度和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了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基本特征;梳理了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附属到独立、从片面到全面三个过程,以及独立的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建立前阶段、建立阶段和试验及方向选择三个阶段,并指出了其不足——“国家安全”等相关概念模糊而混乱,外国投资准入审查与反垄断审查、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三者权责不清,以及目前《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试行办法》、《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等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借鉴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英国、法国等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以及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存在的上述不足和问题,就完善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最核心的四个方面——审查对象、审查标准、审查机构、审查程序提出了具体的立法建议:在审查对象上要强调实际控制,以控制效果来确定“外国投资”的范围;在审查标准上应坚持模糊化和确定性的平衡,并体现我国的国情;在审查机构上主张由商务部牵头,多部门联合,合理分工,权责分明;在审查程序上应体现效率性和审查抑制主义,并建立适当的权利救济制度和权力监督制度。这些立法建议旨在建立与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相适应的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本文可预期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在研究视野上,始终将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置于国际、国内两种环境和背景影响之下,使我国的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既借鉴国际,又立足国内,既与国际接轨,但又有中国特色;一是在研究重点上,立足于我国外国投资管理制度的大范畴之下,厘清了外国投资准入审查、反垄断审查和国家安全审查的功能区分,并试图建立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而这正是我国现有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最为缺乏的;一是在研究理念上,本文坚持内嵌式自由主义范式,认为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构建,应坚持投资自由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平衡,坚持“去政治化”,反对宽泛化,恪守审慎审查,力求“备而少用”;一是对《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试行办法》和《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等最新法律法规和立法动向进行了评析,保证了研究的前沿性和新颖性,旨在为我国正在建构和完善的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新进的解决方案。
刘晓晗[8](2017)在《《中国体育报》体育广告研究(2001-2015)》文中指出2000年12月15日颁布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进一步加强国际间体育往来”、“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体坛的地位”、“为成功申办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创造良好的环境”。国家设立“奥运专项基金”、“体育设施建设与维修专项资金”等专项资金,保证各项体育活动的重点需要。由此可见,中国政府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和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2001年7月,中国北京申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成功。同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一员。在新世纪之初,中国以体育为契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新的发展纪元。广告被视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中国体育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创立的体育专业报纸,以报道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己任。报纸本身专注于国内体育新闻报道,兼顾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军队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产业、体育市场等方面的全方位报道。因此,刊登在《中国体育报》上的体育广告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抽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对2001年到2015年《中国体育报》上刊登的体育广告进行统计、梳理和分类,考察了体育赛事广告、体育会展广告、体育招生类广告、体育书籍刊物广告、体育网站广告、体育用品广告、非体育产品的体育广告等类型的体育广告的内容特点和宣传手法。《中国体育报》在21世纪的前15年社会飞速发展变化的环境中不断适应,刊登了大量种类多样、形式丰富、设计巧妙的体育广告。但因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新媒体大量崛起抢占人们注意力的环境下,《中国体育报》作为一份纸媒在新闻时效性和丰富度方面失去优势,刊登的体育广告数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屈雅利[9](2016)在《中国当代商业广告的审美文化透视(1979-2015)》文中研究表明在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以后,沉寂多年的商业广告闻风而动,重新登上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舞台。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广告经营总额从1979年约0.1亿元上升到2015年5973.4亿元,中国上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广告大国。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时期,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社会发展状态,民众的社会情感、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都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商业广告的恢复和发展也正伴随着这样的一个过程。作为社会文化的风向标,当代商业广告敏锐地记录或者作为镜像折射着当代社会民众的价值追求和情感变化,迎合或者引导着社会民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保存着社会转型时期多种文化在广告中留下的印记,成为了观察和分析当代社会审美文化变迁的一个极其生动的社会文本。本论文以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商业广告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为线(1979-2015),依据当代商业广告的发展实践,以当代商业广告作品、知名广告人的创作思路、企业和广告公司的广告实践、对当代商业广告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广告事件等大量广告审美实践为研究文本,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力图全方位地剖析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在社会转型的巨变时期所遭遇的文化冲击与文化融合,揭示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现代性、实用理性、后现代等文化的审美冲突与交融,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当代商业广告发展面临的审美文化困境,探讨了建立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独特品格的文化策略和可能路径。论文依据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实践发展的历史顺序,采用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方式,分为六个层面来展开论文的主体。第一个层面分析当代商业广告对政治意识形态的顺应和消解。作为市场营销的重要方式,商业广告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蓬勃发展,对政治化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当代商业广告巧妙地使用广告策略,通过顺应主流价值倾向,突破了政治禁忌,拓展广告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对红色隐喻、革命历史伤痕等审美符号的使用,当代商业广告不断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商业化的审美改造,并通过戏谑化的符号形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进行了商业化消解,最终形成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审美融合态势。第二个层面分析了当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物质化改造。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通过历史典故的情感改造、乡土情怀的怀旧想象、对家庭元素的强调等符号形式,充当了当代商业广告的情感文化源,塑造了当代商业广告的精神气质和美学形象。与此同时,当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的零碎化、片断化和商业化利用,消解了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淡化了传统文化理想主义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魅力。第三个层面分析了当代商业广告对现代化生活的审美想象。当代商业广告通过构造商品神话、编织理性化的消费理由、构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塑造新的消费主体等范式,为当代人塑造了一个物质丰裕的现代化商品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不断占有商品,精心呵护身体,跟随明星和时尚,满足欲望,幸福快乐,男性因为成功而自由消费,女性因为消费而自信快乐。当代商业广告对现代化生活以消费为中心的审美想象,满足了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人追求物质生活提升的愿望,完善了人的生存尊严,但是同时,这样的广告呈现也将当代人纳入了消费主义的漩涡,使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侵染了浓重的消费主义色彩。第四个层面分析了当代商业广告对平民化消费的审美包装和塑造。面对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广大普通平民消费者,当代商业广告顺应了实用理性精神对中国老百姓的深刻影响,对普通平民消费塑造采取了“镜像化”的审美呈现方式。商业广告的切入视角和美学包装,采取了人道主义、平民化的倾向,认同和宣扬了民间俗世,塑造了实惠朴素的消费生活态度。通过这样的广告审美呈现,商业广告对当代人生活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广告消费文化渗入到了包括普通消费者在内的所有社会群体之中,加速了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进程。第五个层面分析了当代商业广告中的后现代美学风格。起源于西方的后现代广告以另类、反叛、颠覆的广告形式将消费意识推向了民众的深层心理层面,价值认同与心理震撼成为广告审美传达的主要内容,商品信息反而日趋淡化。当代中国的后现代广告通过塑造面目模糊的广告青年形象,将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推向了个人感性化的情绪表达,温和地消解了权威和理性的秩序,丰富了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的整体格局。第六个层面分析了当代商业广告面临的审美文化困境与出路。一方面商业广告审美实现二重性悖论的存在,容易使当代人对商业广告产生疏离态度与集体回避行为,当代商业广告的发展面临着如何持续发挥广告文化审美影响力的窘境。另一方面,当代广告审美文化核心力的缺乏也使当代商业广告不断遭遇文化冲突的冲击。因此,吸收当代泰国、日本等东方国家优秀商业广告的审美特质,提升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的品格,营造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感觉资源的独特性,就成为中国当代商业广告摆脱审美文化困境的必要路径。论文结论部分探讨了当今新媒体环境下商业广告的隐匿性存在方式对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的影响,探寻了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厉国刚[10](2016)在《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变迁研究(1979-2014)》文中研究指明1979年中国广告恢复发展以来,社会、经济、文化和观念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告作为一种话语重新出现,在社会结构的转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随着广告的恢复而逐渐复兴,并在不同时期呈现了不一样的面貌。这一论文基于对1979-2014年间多种媒体和资料上的广告作品的考察,运用定性研究方法,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变迁的轨迹、特征、权力关系和建构作用等问题。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有其变化发展的过程,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出现的是不尽相同的主导“健康”话语。20世纪80年代初,是一个“产品英雄”的时代,国家话语主导了当时的广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没病就是健康”的朴素“健康”话语,逐步转向商品化的“健康”话语。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健康”品牌形象被精心打造,“健康”话语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夸张喧嚣的时代。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健康”呈现出时尚化、美学化等话语特征。但过度的市场化,导致了健康消费出现许多乱象,在政府监管下,“健康”话语走向规范化。在21世纪现代风险社会,“健康”的风险话语得以逐步形成。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的变迁并非一条直线,不是简单的取代关系,而是呈现叠加、融合、竞争、衰微等多种复杂形态。在广告中,一个时期的“健康”话语有主导的形式和内容,但并不是之前的就完全消失,而是会变化形态继续存在,共同构成当时“健康”话语的丰富内涵。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的变迁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它不是由一个特定的事件所决定的,也不是在一个时间点出现跳跃式的变迁,而是在一段时间内,受多个“广告事件”或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逐渐地显露出具有鲜明特点的话语特性。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是在政治、经济、媒体、文化、风险社会等多种权力关系的共同作用下生产和变迁的。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塑造了不同时期“健康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总体上以一种不断扩张的态势在变迁。随着网络社会个体话语权的不断上升,“健康”在各个广告、各个领域的不断泛化,健康风险威胁的加剧下健康意识的自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广告构建的“健康”话语。
二、记者观察:乐百氏事件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记者观察:乐百氏事件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创新 |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基本原理 |
第一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概要 |
一、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概念界定 |
二、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特点总结 |
第二节 知识产权纳入投资范畴的理论基础 |
一、作为“投资”的知识产权具有特殊性 |
二、知识产权纳入投资范畴的依据 |
第三节 知识产权保护对并购投资决策的影响 |
一、基于邓宁“国际生产折衷论”的一般理论分析 |
二、基于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实证考量 |
第四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主要环节的法律问题 |
一、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法律责任的认定与承担 |
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考量 |
三、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反垄断规制 |
四、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 |
第二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尽职调查法律责任分析 |
第一节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独特性 |
一、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内涵界定 |
二、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特征 |
第二节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解决的法律问题 |
一、识别目标方有无相关知识产权 |
二、识别目标方有无涉诉或涉诉威胁 |
三、识别目标方知识产权有效性问题 |
四、识别目标方被许可知识产权的可转让性 |
五、识别目标方知识产权有无抵押等障碍 |
第三节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法律责任认定分析 |
一、目标方的知识产权瑕疵担保责任 |
二、并购方违反保密协议的法律责任 |
三、管理层违反相关义务的法律责任 |
四、律师等中介机构的违约或侵权责任 |
第三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考量 |
第一节 并购中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界定 |
一、知识产权价值来源分析 |
二、并购中的知识产权评估特点 |
第二节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需求 |
一、价值评估的战略需求 |
二、价值评估的交易需求 |
三、价值评估的税收需求 |
四、价值评估的融资需求 |
五、价值评估的诉讼需求 |
第三节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及选择 |
一、市场评估方法 |
二、成本评估方法 |
三、收益评估方法 |
四、并购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
第四节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法律依据 |
一、专利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
二、商标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
三、着作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
四、商业秘密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
第四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 |
第一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垄断行为辨析 |
一、跨国并购中的知识产权滥用界定 |
二、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的一般垄断行为分析 |
第二节 知识产权滥用规制的理论基础 |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法关系之辩 |
二、禁止权利滥用理论 |
三、相对利益平衡理论 |
第三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反垄断规制实践分析 |
一、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的国内实践评析 |
二、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的国际实践评析 |
第五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 |
第一节 知识产权层面的国家安全界定 |
一、基于专利权的科技安全 |
二、基于着作权的文化安全 |
三、基于商标权的产业安全 |
第二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实践的思考 |
一、美国为代表的并购中新兴技术国家安全审查 |
二、加拿大为代表的并购中国家文化产业安全审查 |
三、中国为代表的并购中品牌依存度产业安全审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CA饮料公司非洲市场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研究 |
1.2.2 中国企业非洲发展的相关研究 |
1.2.3 研究综述总结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第二章 CA饮料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环境分析 |
2.1.2 经济环境分析 |
2.1.3 社会环境分析 |
2.1.4 技术环境分析 |
2.2 非洲饮料行业竞争分析 |
2.2.1 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
2.2.2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2.2.3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2.2.4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
2.2.5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威胁 |
第三章 CA饮料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1 CA饮料公司发展现状概述 |
3.2 CA饮料公司资源分析 |
3.2.1 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 |
3.2.2 人力资源 |
3.2.3 财务资源 |
3.2.4 营销能力 |
3.2.5 技术资源 |
3.2.6 企业文化 |
3.3 CA饮料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
3.3.1 成本控制能力 |
3.3.2 经销商培育能力 |
第四章 CA饮料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4.1 CA饮料公司战略选择依据 |
4.1.1 SWOT因素分析 |
4.1.2 SWOT矩阵分析 |
4.2 CA饮料公司的使命与目标 |
4.2.1 企业使命 |
4.2.2 企业战略目标 |
4.3 发展战略选择与制定 |
4.3.1 企业总体战略 |
4.3.2 企业竞争战略 |
第五章 CA饮料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优化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 |
5.1.1 构建适应发展战略的组织结构 |
5.1.2 优化人力资源 |
5.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5.2.1 企业文化培训 |
5.2.2 张贴宣传文化标语 |
5.2.3 学习优秀企业 |
5.2.4 举办文体活动 |
5.2.5 创办企业报刊 |
5.2.6 建立形象工厂 |
5.3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
5.4 强化设备技术管理 |
5.5 增加企业公关能力投入 |
5.6 风险防范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3)互联网内容社区品牌延伸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基于小红书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实践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结构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创新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品牌延伸 |
2.1.1 品牌延伸的定义 |
2.1.2 品牌延伸的类型 |
2.1.3 品牌延伸的评价模型 |
2.1.4 品牌延伸的影响因素 |
2.1.5 品牌延伸的研究述评 |
2.2 互联网品牌的品牌延伸 |
2.2.1 互联网品牌的概念 |
2.2.2 互联网内容社区品牌的概念 |
2.2.3 互联网品牌的品牌延伸类型 |
2.2.4 互联网品牌品牌延伸的影响因素 |
2.2.5 互联网品牌品牌延伸的研究述评 |
2.3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
2.3.1 影响因素选取 |
2.3.2 理论框架 |
第三章 问题界定与案例选择 |
3.1 问题界定 |
3.2 案例选择 |
3.3 案例简介 |
第四章 数据收集与处理 |
4.1 数据收集 |
4.1.1 一手数据收集 |
4.1.2 二手数据收集 |
4.2 数据编码 |
4.3 信度与效度检验 |
4.3.1 信度检验 |
4.3.2 效度检验 |
第五章 案例分析与结果讨论 |
5.1 互联网内容社区水平品牌延伸影响因素分析 |
5.1.1 影响存在性分析 |
5.1.2 共现系数分析 |
5.1.3 研究问题结果 |
5.2 互联网内容社区垂直品牌延伸影响因素分析 |
5.2.1 影响存在性分析 |
5.2.2 共现系数分析 |
5.2.3 研究问题结果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理论贡献 |
6.3 管理启示 |
6.3.1 互联网内容社区水平品牌延伸策略 |
6.3.2 互联网内容社区垂直品牌延伸策略 |
6.4 研究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小红书社区运营方向产品经理访谈提纲 |
附录二:小红书运营助理实习生访谈提纲 |
附录三:天使投资人及商业咨询公司经理访谈提纲 |
附录四:小红书用户访谈提纲 |
附录五:小红书员工调查问卷 |
附录六:小红书用户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事件营销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事件营销理论 |
2.1.1 事件营销概念 |
2.1.2 事件营销与传统营销手段 |
2.1.3 事件营销类型及属性 |
2.1.4 事件营销研究现状 |
2.2 心理契约理论 |
2.2.1 心理契约内涵 |
2.2.2 心理契约维度 |
2.2.3 营销中心理契约的研究现状 |
2.3 消费者购买理论 |
2.3.1 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2.3.2 消费者购买行为过程研究现状 |
2.3.3 事件营销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现状 |
2.4 文献评述 |
3 模型构建及假设提出 |
3.1 构建模型 |
3.2 假设提出 |
3.2.1 事件营销与消费者购买行为 |
3.2.2 事件营销与心理契约 |
3.2.3 心理契约与消费者购买行为 |
3.2.4 心理契约的中介作用 |
4 事件营销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研究设计 |
4.1 问卷设计 |
4.1.1 设计思路 |
4.1.2 量表设计 |
4.1.3 预问卷设计 |
4.2 预问卷分析 |
4.2.1 预问卷项目分析 |
4.2.2 预问卷因子分析 |
4.2.3 预试问卷信度分析 |
4.3 正式调研 |
4.3.1 正式问卷设计 |
4.3.2 正式问卷发放与回收 |
4.3.3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
4.4 量表信效度检验 |
5 实证假设分析和检验 |
5.1 异常值检验 |
5.2 变量的描述统计与分析 |
5.2.1 调研事件营销信息状况 |
5.2.2 调研心理契约状况 |
5.2.3 调研消费者购买行为状况 |
5.3 相关性检验 |
5.4 同源偏差检验 |
5.5 假设检验 |
5.5.1 主效应假设检验 |
5.5.2 中介效应检验 |
5.6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
5.6.1 初始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与分析 |
5.6.2 结构方程修正 |
5.7 控制变量分析 |
5.8 稳健性检验 |
5.9 结果讨论 |
5.9.1 假设检验结果 |
5.9.2 事件营销与消费者购买行为关系 |
5.9.3 事件营销与心理契约的关系 |
5.9.4 心理契约与消费者购买行为关系 |
5.9.5 心理契约的中介作用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研究创新点 |
6.2 研究启示和建议 |
6.3 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就 |
(5)移动互联网时代农夫山泉品牌年轻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整合营销传播4I理论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农夫山泉的品牌传播现状 |
2.1 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年轻化的传播环境分析 |
2.1.1 品牌传播环境的碎片化、互动性和个性化特征 |
2.1.2 移动互联网时代年轻消费者的特征 |
2.2 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行为模型的变化——从AIDMA模型到SICAS模型.. |
2.2.1 传统市场环境下的AIDMA模型 |
2.2.2 传统互联网时代的AISAS模型 |
2.2.3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SICAS模型 |
2.3 移动互联网时代农夫山泉品牌传播的SWOT分析 |
2.3.1 农夫山泉的内部优势(S)与劣势(W) |
2.3.2 外部的机会(O)与威胁(T) |
2.3.3 农夫山泉品牌传播SWOT分析的归纳总结 |
第三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农夫山泉品牌年轻化策略分析 |
3.1 农夫山泉的品牌定位年轻化策略 |
3.1.1 农夫山泉的消费者定位年轻化 |
3.1.2 农夫山泉的产品定位年轻化 |
3.2 农夫山泉的品牌形象年轻化策略 |
3.2.1 品牌理念符合年轻化潮流 |
3.2.2 品牌的产品包装年轻化 |
3.2.3 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年轻化 |
3.3 4I理论下农夫山泉品牌年轻化的整合营销策略 |
3.3.1 基于趣味性、互动性和利益性的综艺营销 |
3.3.2 基于个性化、利益性的游戏营销 |
3.3.3 基于个性化、互动性的品牌跨界营销 |
3.3.4 基于互动性、趣味性的场景植入营销 |
第四章 农夫山泉品牌年轻化传播效果分析——基于SICAS消费行为模型 |
4.1 问卷调查的设计 |
4.2 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
4.2.1 品牌感知调查 |
4.2.2 品牌兴趣度调查 |
4.2.3 关注与交互情况调查 |
4.2.4 消费购买行为调查 |
4.2.5 分享与反馈调查 |
4.3 农夫山泉品牌年轻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五章 农夫山泉品牌年轻化对饮料快消品牌建设的启示 |
5.1 聚焦目标消费者需求,找准品牌年轻化定位 |
5.2 重视品牌价值传递,打造年轻消费者认同的品牌理念 |
5.3 注重产品创新,塑造年轻化的品牌形象 |
5.4 整合多种营销传播方式,全方位布局品牌年轻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12中富01”公司债券违约风险案例研究 ——基于KMV模型分析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4.3 创新点 |
2 “12中富01”债券违约案例介绍 |
2.1 “珠海中富”公司介绍 |
2.1.1 “珠海中富”主营业务概况 |
2.1.2 “珠海中富”控制人变更情况 |
2.2 “12中富01”债券介绍及违约过程 |
2.2.1 “12中富01”公司债券介绍 |
2.2.2 “12中富01”违约过程 |
2.2.3 “12中富01”债券违约后续处理 |
3 “12中富01”债券违约原因分析 |
3.1 短期融资受阻,内部风险全面暴露 |
3.1.1 财务状况恶化,现金流不足 |
3.1.2 创始人团队变现退出,流动性削弱 |
3.2 获利能力下降,外部风险集中爆发 |
3.2.1 下游饮料行业需求增长疲弱,销量大幅下滑 |
3.2.2 实际控制人变更频繁,触发银团贷款提前赎回 |
3.2.3 中介机构未尽职,埋下兑付隐患 |
3.2.4 债券市场监管制度不完善,出现监管真空 |
4 基于KMV模型对“12中富01”债券违约风险的实证检验 |
4.1 KMV模型构建 |
4.1.1 KMV模型理论介绍 |
4.1.2 模型变量设置 |
4.1.3 KMV模型的修正 |
4.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4.2.1 违约点DP的判别 |
4.2.2 两种违约点下KMV模型的判定能力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4.3.1 “12中富01”公司债券不同时间段违约分析 |
4.3.2 纵向分析——同行业对比分析 |
4.3.3 横向分析——与其他企业信用债券对比分析 |
4.4 实证结论 |
4.4.1 理论实证小结 |
4.4.2 违约测算实证小结 |
5 “12中富01”债券违约案例启示 |
5.1 发债企业需加强内部风险控制,提升融资与管理能力 |
5.2 监管机构应建立违约数据库,引入多种量化工具并加强监管 |
5.3 中介机构需更专业的水平,更尽责的态度 |
5.4 投资者应提升风险甄别能力,破除刚性兑付心理预期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外国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概述 |
一、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 |
(一)外国投资的概念 |
(二)“国家安全”的概念演化及内容发展 |
二、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建立的基础理论 |
(一)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的必要性 |
(二)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的理论依据 |
三、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特征及功能定位 |
(一)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中国家安全的基本特征 |
(二)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功能定位 |
第二章 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及其评论 |
一、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建立前阶段 |
(一) 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胚芽期 |
(二) 1995-2002 年,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起步期 |
(三)2003-2010 年,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推进 |
二、我国独立的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建立 |
(一)我国独立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建立的背景 |
(二)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正式建立及其规定 |
三、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改革试点和方向探索 |
(一)自贸试验区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改革试点 |
(二)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发展方向 |
四、我国现行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评论 |
(一)制度设计逐步完善,方向选择更加优化 |
(二)建立了与外国投资准入审查制度的关联 |
(三)《征求意见稿》仍待完善 |
第三章 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对象的完善 |
一、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对象的国外考察 |
(一)美国对外国投资的认定 |
(二)加拿大对外国投资的认定 |
(三)德国对外国投资的认定 |
(四)法国对外国投资的认定 |
二、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对象的完善 |
(一)我国外国投资者认定的理论及实践 |
(二)我国外国投资者认定的完善建议 |
第四章 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标准的完善 |
一、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标准的国外考察 |
(一)美国的国家安全审查标准 |
(二)德国的国家安全审查标准 |
(三)法国的国家安全审查标准 |
二、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标准的完善 |
(一)现行国家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标准的梳理 |
(二)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标准的完善建议 |
第五章 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机构的完善 |
一、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机构的国外考察 |
(一)美国的国家安全审查机构 |
(二)德国的国家安全审查机构 |
(三)加拿大国家安全审查机构 |
二、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机构的完善 |
(一)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机构的现行规定 |
(二)我国外国投资审查机构的完善建议 |
(三)我国外国投资审查机构职权的完善建议 |
第六章 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程序的完善 |
一、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程序的国外考察 |
(一)美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程序 |
(二)德国的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程序 |
(三)加拿大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程序 |
二、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程序的完善 |
(一)我国现行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程序的缺陷 |
(二)建立国家安全审查程序的基本原则 |
(三)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程序的完善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8)《中国体育报》体育广告研究(2001-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大型体育赛事的影响 |
2.1.1 直接影响 |
2.1.2 间接影响 |
2.2 关于“广告”的相关研究 |
2.2.1 关于“广告”定义研究 |
2.2.2 关于当代中国广告发展的研究 |
2.2.3 关于广告传播的研究 |
2.2.4 关于“体育广告”的相关研究 |
2.2.5 关于“体育广告传播”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抽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内容分析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基本理论界定 |
4.1.1 体育广告的定义 |
4.1.2 体育广告的分类 |
4.2 《中国体育报》概况 |
4.2.1 《中国体育报》经营概况 |
4.2.2 《中国体育报》版面设置变化(2001 年-2015 年) |
4.3 《中国体育报》(2001 年-2015 年)体育广告综述 |
4.3.1 体育广告的类型 |
4.3.2 体育广告的总体特点 |
4.3.3 体育广告的发展原因 |
5 结论与启示 |
5.1 结论 |
5.1.1 种类和形式丰富,设计巧妙 |
5.1.2 经历曲折发展,数目呈减少趋势 |
5.1.3 反映时代发展和人们的体育观念 |
5.2 启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中国当代商业广告的审美文化透视(1979-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当代审美文化的现实文本 |
1.1 中国当代商业广告的时段界定 |
1.2 审美文化因素在当代商业广告中的渗入和增强 |
1.3 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发展面临的审美文化困境 |
1.4 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2. 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的研究现状 |
2.1 西方学者研究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的理论视角 |
2.2 中国学者研究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的现状与不足 |
2.3 中国语境中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研究的特殊性 |
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4.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4.1 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
4.2 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空间 |
第一章 当代商业广告对政治意识形态的顺应和消解 |
1.1 商业广告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冲突 |
1.1.1 从“广告,滚蛋”到“为广告正名” |
1.1.2 国家层面对广告认识的不断改进 |
1.2 当代商业广告审美表达对主流价值的顺应 |
1.2.1 广告语言表达的集体认同倾向 |
1.2.2 广告内容对个人物质生活追求的展示 |
1.2.3 广告信息表达独立话语体系的形成 |
1.2.4 广告文化社会影响力的扩大 |
1.3 广告消费文化对政治意识的消解 |
1.3.1 当代商业广告中的“红色隐喻” |
1.3.2 广告消费文化对政治意识的消解 |
1.3.2.1 “红色符号”的商品化消费 |
1.3.2.2 革命历史伤痕的消费性化解 |
第二章 当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物质化改造 |
2.1 传统文化成为当代商业广告的情感文化源 |
2.1.1 当代商业广告的情感性 |
2.1.2 传统文化作为广告情感源的审美演变 |
2.1.2.1 历史典故的情感“新启蒙” |
2.1.2.2 乡土情怀的怀旧想象 |
2.1.2.3 乡土元素的情感转向 |
2.1.2.4 当代商业广告中的家庭情结 |
2.2 传统文化对当代商业广告的审美提升 |
2.2.1 传统文化塑造了当代商业广告的伦理精神 |
2.2.2 传统文化塑造了当代商业广告的美学气质 |
2.3 当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的物质化改造 |
2.3.1 当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化消解 |
2.3.2 当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理想主义精神追求的漠视 |
第三章 当代商业广告对现代化生活的审美想象 |
3.1 塑造现代化商品神话,激发形象性审美感知 |
3.1.1 商品科学形象的广告渲染 |
3.1.2 商品专业化品质的广告呈现 |
3.1.3 适应消费者心灵欲求的商品改造升级 |
3.2 编织理性化消费之网,凸现个人审美认知 |
3.3 构建现代化生活方式,引导消费审美潮流 |
3.3.1 现代快乐生活的审美呈现 |
3.3.2 炮制消费概念,创造消费时尚 |
3.3.3 鼓吹明星偶像,引领身体消费的热潮 |
3.4 当代商业广告对消费主体的审美认同 |
3.4.1 商业广告对成功人士生活的想象 |
3.4.2 商业广告对都市女性消费角色的塑造 |
第四章 当代商业广告对平民化消费的审美包装和塑造 |
4.1 实用理性的价值取向 |
4.1.1 低价的顺应 |
4.1.2 短时功利的选择 |
4.2 商业广告美学包装的平民化 |
4.3 人道情怀的广告视角 |
4.4 “俗”广告塑造的平民生活 |
第五章 当代商业广告中的后现代美学风格 |
5.1 后现代广告对中国当代商业广告的影响 |
5.1.1 西方后现代广告的反叛色彩 |
5.1.2 台湾后现代广告的美学风格 |
5.2 当代中国后现代广告的审美表现 |
5.2.1 温和的解构 |
5.2.2 个人感性化青年形象的登场 |
第六章 当代商业广告面临的审美文化困境与出路 |
6.1 中国当代商业广告面临的审美文化困境 |
6.1.1 当代商业广告审美实现呈现的悖论 |
6.1.2 当代商业广告遭遇的文化冲突 |
6.2 他山之石:泰国、日本优秀商业广告的启示 |
6.2.1 泰国优秀商业广告的审美文化特色 |
6.2.2 日本优秀商业广告的美学特质 |
6.2.2.1 通过设计还原商品的本质 |
6.2.2.2 倡导控制欲望的素朴生活方式 |
6.3 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品格的建立 |
6.3.1 还原商品之“真”,淡化商品的符号价值 |
6.3.2 归导欲望,彰显人性之善 |
6.3.3 营造中国当代商业广告的审美辨识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表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10)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变迁研究(1979-2014)(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一章 “健康”作为一种话语 |
第一节 “健康”话语 |
第二节 “健康”话语在广告中的复兴 |
第二章 “健康”的商品化 |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与经济 |
第二节 朴素的“健康”话语 |
第三节 “健康”作为一种商品 |
第四节 “健康”的现代性生产 |
第三章 市场制造的“健康”景观 |
第一节 健康产业兴起的社会背景 |
第二节 健康品牌的塑造 |
第三节 夸张的“健康”话语 |
第四节 被市场裹挟的消费者 |
第四章 消费主义、时尚与“健康” |
第一节 消费主义 |
第二节 时尚化的“健康” |
第三节 健康区隔与符号消费 |
第五章 政府监管下的“健康” |
第一节 健康消费的乱象 |
第二节 “健康”的规范管理 |
第六章 风险社会的“健康”话语 |
第一节 风险社会 |
第二节 健康风险 |
第三节 “健康”的风险话语 |
第四节 “健康”话语的泛化与消解 |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发现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记者观察:乐百氏事件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D]. 胡宏雁. 吉林大学, 2020(03)
- [2]CA饮料公司非洲市场发展战略研究[D]. 卢以冰. 广西大学, 2020(07)
- [3]互联网内容社区品牌延伸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基于小红书的案例研究[D]. 范晨旭. 兰州大学, 2020(01)
- [4]事件营销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D]. 王好.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5]移动互联网时代农夫山泉品牌年轻化策略研究[D]. 段承甫. 西北大学, 2019(12)
- [6]“12中富01”公司债券违约风险案例研究 ——基于KMV模型分析的视角[D]. 杨家顺. 广东财经大学, 2017(05)
- [7]外国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研究[D]. 王彬. 吉林大学, 2017(09)
- [8]《中国体育报》体育广告研究(2001-2015)[D]. 刘晓晗. 北京体育大学, 2017(11)
- [9]中国当代商业广告的审美文化透视(1979-2015)[D]. 屈雅利. 西北大学, 2016(04)
- [10]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变迁研究(1979-2014)[D]. 厉国刚.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